优化抽煤工艺提高煤炭回收率

优化抽煤工艺提高煤炭回收率

一、优化放煤工艺 提高煤炭采出率(论文文献综述)

杨艺,高阳,罗开成,王科平,费树岷[1](2022)在《基于YADE的综放工作面进刀放煤三维仿真》文中研究指明以Linux环境下离散元开发环境YADE为基础,开发了综放工作面连续进刀放煤三维仿真系统;系统以煤矿真实地质环境设置放煤参数,有效模拟了放煤过程中尾梁摆动、液压支架推移动作,以及尾梁顶部的煤矸混合动态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单轮放煤、双轮放煤等不同工艺的进刀放煤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进刀放煤三维模型能够真实地模拟顶煤放出过程,为从三维角度研究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提供了新的方法;在综放工作面连续进刀放煤条件下,双轮分段间隔放煤效果最好,其平均顶煤采出率为86.64%、含矸率为4.06%。

杨晶,周鹏,张军,陈万辉,孙峰,何继,周补,许盼[2](2021)在《特厚松软煤层工作面端头顶板管理工作法》文中指出不连沟矿区属于典型的浅埋薄基岩特厚放顶煤开采。近年来,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实施特厚松软煤层工作面端头顶板管理工作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巷道超前压力大,超前支护强度高,保持巷道形状困难及综放工作面机头机尾煤炭资源损失的难题;基本解决了由于端头煤的支撑作用导致地表沉降不均匀而产生的土地风干、地表干旱、植被大量的死亡等生态问题;解决了巷道的返修量大、需要超前支护范围大、工人井下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这项成果不仅适用于不连沟矿区,在国内类似条件的矿区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史久林[3](2021)在《不同覆岩条件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放煤规律始终是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研究中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以不连沟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开展破碎覆岩、层状覆岩和含破碎层的层状覆岩,三种覆岩条件下顶煤放出规律的相关研究。首先,根据顶煤放出过程中待放区内的顶煤堆积密度变化,结合散体颗粒的Bergmark-Roose运动模型,对顶煤放出规律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匀变密度函数的放出体模型,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层状覆岩内的悬臂-铰接结构具有同步和异步的运动特征。其次,借助数值模拟软件中的线性和平行黏结力学接触模型,研究破碎覆岩、层状覆岩和含破碎层的层状覆岩对放煤规律的影响,揭示不同覆岩条件下放煤规律的内在联系,破碎覆岩物理力学性质与顶煤放出量间存在二次函数的关系,建立了破碎覆岩条件下全工作面平均顶煤回收率的量化模型;层状覆岩中悬臂结构失稳抑制顶煤放出作用最强,其次是铰接结构,层状覆岩中的破碎层能够缓冲覆岩结构运动的抑制作用。最后,基于研究成果提出水力压裂弱化顶板增加破碎岩层厚度的技术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顶煤回收率,同时能够有效弱化工作面矿压显现强度。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破碎顶煤颗粒放出过程中的堆积密度变化的匀变密度函数放出体模型。受采空区颗粒移动边界和支架的约束,顶煤堆积密度与放出截面、距放煤口距离呈正相关性。同时,层状覆岩内的多层坚硬岩层破断形成的“悬臂-铰接”结构,进一步改变了顶煤放出过程中的堆积密度,建立以放出截面半径为自变量的密度变化函数,结合Bergmark-Roose散体运动模型,建立匀变密度函数放出体模型。相较传统的恒定密度放出体模型,匀变密度模型横向变形量增大37.14%;径向呈压缩状态,压缩变形量减小27.27%,顶煤的放出体发育过程中横向扩展区域大于径向扩展区域。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破碎顶煤堆积密度随距放煤口的距离变化,从而改变了放出体的形态。引入匀变密度放出体模型更能真实的反应顶煤放出体的变化规律。(2)破碎岩层条件下岩层中的层厚、岩块粒径和摩擦系数与顶煤放出量均呈二次函数关系,存在影响顶煤放出量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破碎岩层厚度与顶煤厚度为1:1时,顶煤的初始放煤量、周期放煤量和回收率最大。破碎煤岩粒径比在1:1.6~1.7的区间内,顶煤的初始放煤量、周期放煤量和回收率最小;破碎煤岩摩擦系数比为1:4.2时,顶煤的初始放煤量、周期放煤量和回收率最大。(3)破碎岩层条件下顶煤放出体高度随工作面推进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是周期放煤循环内的平均放出体高度大于1倍支架高度,小于2倍支架高度。放出体近似“下部三角形-上部局部圆形”的组合形态特征。初始放煤循环的放出体高度近似等于煤层厚度,且放出体形态呈现“下部三角形-上部局部椭圆”形态特征。由此建立破碎岩层条件下的全工作面顶煤回收率的量化模型。(4)对比研究了层状覆岩与含破碎岩层的层状覆岩条件下的放煤规律。层状覆岩的条件下,不规则垮落岩层的破断岩块的嵌入抑制了顶煤放出体形态的发育,使得各个放煤循环过程中放出体形态在“三角形”、“三角形-局部圆”和“三角形-局部椭圆”之间随机形成。悬臂结构失稳使得支架尾梁上部的待放顶煤区内强力链增加且向放煤口侧转移,改变了传统研究中的随顶煤放出待放区顶煤力链减弱的趋势。强力链的增加抑制破碎顶煤向放煤口的移动趋势,且破断岩块嵌入改变了煤岩分界线,使得顶煤放出量急剧减小,铰接结构失稳使得支架尾梁上部的待放顶煤区内强力链增加,但增加数量小于悬臂结构失稳,且其下部规则垮落带内岩块形成挤压拱,使得顶煤放出量虽然减小但影响程度小于悬臂结构失稳。悬臂结构的失稳对顶煤回收率影响最为显着。破碎层的存在能够有效弱化上部覆岩运动对顶煤放出过程的影响。(5)破碎覆岩、层状覆岩和含破碎层的层状覆岩对顶煤放出规律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周期放煤循环过程中顶煤放出体形态变化,但是对初始放煤阶段的顶煤放出体形态控制作用有限。(6)通过现场分析表明,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大-小”周期来压时顶煤回收率减小。采用水力压裂技术进行顶板弱化,能够减小覆岩运动对顶煤放出规律的影响,弱化后的顶煤回收率提高了15.08%。

刘一扬[4](2021)在《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放开采具有回采成本低、地质条件变化适应性强,高产高效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厚煤层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围绕此项开采技术开展了大量理论与试验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但在顶煤放出率与工序设备的配合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究。首先,存在采出率相对较低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破碎后顶煤在支架上方的流动及放出规律,基于此规律指导放煤工艺的选取、放煤终止原则的确定,以尽可能的提高工作面回收率、降低含矸率;其次,综放开采工艺复杂,需针对工序与设备的时空配合关系开展研究,以使各工序间配合更加紧密,充分发挥设备生产能力。本文以王家岭煤矿123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极限平衡理论研究了顶煤体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揭示了应力场中顶煤的受力状态及破碎机理,并进行了顶煤破碎块度现场实测。以所测顶煤块度为依据,采用离散元颗粒流程序(PFC),建立散体放煤数值模型,探究了煤矸分界线动态演化规律及放出体形态特征。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不同工艺参数组合的数值模拟试验,围绕多个放煤周期内的顶煤损失规律展开研究,明晰了不同放煤工艺参数对顶煤放出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适合于12309工作面的合理放煤工艺参数及放煤终止原则。根据所得合理放煤参数,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综放开采工序与设备的时空配合关系。(1)推导得出综放采场塑性区及弹性区支承压力分布表达式,得到了支承压力峰值距煤壁的距离为14.8 m,影响范围为44.3 m,并绘制了分布曲线。结合莫尔应力圆分析了顶煤破碎机理,通过顶煤破碎块度现场实测,得到了粒径在4.0~9.2 cm、9.2~14.4 cm、14.4~19.6 cm、19.6~24.8 cm、24.8~30 cm的顶煤块体所占平均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8.96%、32.64%、23.47%、12.53%、12.40%。通过对不同块度的放出块体数量统计,得到了随着块度的增大,放出块体数量逐渐减少的规律。(2)研究了初始放煤及周期放煤过程中煤矸分界线的动态演化规律。设置标记点分析了等时间间隔内,不同位置的煤矸运移轨迹及速度,并运用抛物线描述了煤矸分界线形态。通过反演放出体发现,对于初始放出体与放煤时间较长时的周期放出体,整体形态为一个下部被支架掩护梁截割的椭球缺。而放煤时间较短时的周期放出体则类似于散体的突然垮塌。(3)设计不同放煤高度及放煤步距相互组合的9组数值模拟试验,统计得出多个步距内的顶煤流动差异及损失规律,并依据损失规律将煤损归纳为三种形式,分别阐述了三种煤损形式产生的机制。研究了放煤厚度及放煤步距对每一步距放煤量、放出煤矸颗粒集合体、采空区遗煤形态及不同损失位置的遗煤量等放煤效果的影响规律。在考虑割煤回收率的前提下,确定了适合12309工作面的合理放煤工艺参数为3 m放煤厚度、0.8 m放煤步距,煤层回收率为87.51%。(4)考虑相邻步距放煤之间存在的联系,反演过量放煤放出体并将其分为4个分区,围绕各分区占比及可放遗煤损失位置开展研究,研究发现过量放煤放出的顶煤颗粒中,仅约1/3的颗粒为过量放煤可放遗煤,并基于低含矸率、高回收率,提出适合于12309工作面生产实际的放煤终止原则为“见矸关窗”。(5)阐释了综放开采各工序的协调关系以及设备的配合关系。根据所得12309工作面合理放煤参数,分别研究了采煤机割煤速度、放煤速度以及割煤-移架系统的可靠度,确定了前、后刮板输送机的运载协调关系。

宋选民,朱德福,王仲伦,霍昱名,刘一扬,刘国方,曹健洁,李昊城[5](2021)在《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作为我国开采厚及特厚煤层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引入我国近40年来,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实践在我国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系统回顾与总结了我国在放顶煤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结合综放工作面技术特征、理论演化逻辑与资源开采新理念,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期试验、发展成熟以及智能化无人开采3个阶段。主要针对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以及综放"三机"装备的进展4个方面核心内容,对我国综放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围绕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问题,依据机采高度的变化描绘了我国学者关于该问题研究的基本历程;从顶煤破碎机理、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以及顶煤放出规律理论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关于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的发展道路;放顶煤开采工艺研究方面,则从常规的综放工艺、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工艺以及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展开,再现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路线;同时简要阐述了综放"三机"装备的发展进程与最新成果。明晰了我国放顶煤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思路,分析并探讨了现阶段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发展前沿的相关难题,为我国综采放顶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与思维启迪。

李长营[6](2020)在《综采放顶煤工艺参数仿真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煤炭资源多以厚煤层的形式存在于地下,综采放顶煤的开采方式在我国煤炭的开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采放步距是进行放顶煤开采的重要参数,对于提升煤层的采出率进而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PFC软件对不同步距下的煤层采放状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一采一放步距为0.6m条件下的放煤速度场分布较为一致,速度方向指向放煤口,放煤顺畅;在采放步距增加的过程中,采出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在一采一放步距为0.6m条件下的采出率最高。

张学亮,刘清,郎瑞峰,邵斌,吴少伟[7](2020)在《厚煤层智能放煤工艺及精准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智能放煤工艺原理和智能放煤工艺流程分析,指出智能放煤工艺的关键是煤矸识别,并阐述了基于振动信号检测、音视频检测、灰分在线检测的智能放煤工艺原理。介绍了通过在支架前部安装UWB透地雷达测量顶煤厚度作为放煤量的基准,采用基于振动加速度传感器的煤矸识别方式进行煤矸识别,以9.5~10.5kHz范围作为矸石放落有效信号为终止放煤基准,通过在综放支架尾梁和插板油缸安装磁致伸缩行程传感器实现对放煤机构动作精准控制。在王家岭煤矿12309工作面综放开采的现场应用证明:采用该智能放煤工艺顶煤采出率达到91%,煤炭含矸率达到20%,与人工放煤"见矸关窗"方式相比分别提高3%、降低3%。总体采放效率提升约20%。

王雍昌[8](2020)在《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工艺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虎龙沟煤矿815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放矿椭球体理论计算,分析了放煤步距对顶部和采空区侧煤体影响机理,以及不同放煤方式的对比等方式,确定了合理采放比为1:2.64;放煤步距0.8 m;多轮间隔放煤方式。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应用拟定放煤工艺效益显着,顶煤回收率达90.4%、含矸率21.2%。

杜龙飞[9](2020)在《塔山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群组放煤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大同矿区塔山煤矿20m特厚煤层(3-5#煤)采用放顶煤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采放不协调、放煤口上方煤流易成拱、顶煤放出率低、放煤效率低、丢煤现象严重等问题,并结合新形势下智能开采对放顶煤开采的冲击作用,使得放煤支架尾梁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成为可能,同时也为放煤工艺革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本文提出了“群组放煤”方式,即,沿工作面倾向方向,将n(n≥2)个相邻的放煤支架作为一组,在组内各支架协调联动作用下,有序打开放煤口并以一定角速度摆动尾梁,使煤矸分界面在放煤过程中始终有序缓慢沉降,以用于提高顶煤放出率、放煤效率和降低含矸率的放煤方法。围绕“群组放煤”方式,本文在地质和采放工艺实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群组放煤方式在塔山煤矿适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群组放煤方式下不同放煤方式、放煤支架组合数、顶煤运移及煤矸分界面特征对顶煤放出率及放煤效率的影响;统计分析了单架放煤和群组放煤条件下顶煤放出效果;根据塔山煤矿实际生产情况,在8222工作面展开了工业性试验,确定了适用于塔山煤矿的合理群组放煤方式,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同时也为同煤集团类似地质条件下特厚煤层开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是:(1)分析群组放煤方式在塔山煤矿应用的可行性,针对影响顶煤冒放性的几个因素,着重使用节理裂隙分布分形维数从量化角度分析了顶煤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得出塔山煤矿适宜采用群组放煤方式进行放煤作业。(2)根据松散介质颗粒流动基本假设和煤矸颗粒运动公式,建立群组放煤方式的顶煤放出数学模型,并得出顶煤放出体数学表达式;揭示放顶煤开采群组放煤方式下放出体发育过程,通过空间坐标关系和拟合方法,推导出不同支架组合数放煤条件下顶煤放出体方程;放煤过程中,煤矸颗粒沿着最小阻力路径以近似直线的轨迹向放煤口移动,煤矸分界面近似为倒置的正态分布曲线。(3)单架放煤方式下,放煤口尺寸较小,放煤过程中易在放煤支架后上方形成阻碍顶煤放出的“放煤拱”,顶煤放出率不超过77%,放煤效率极低;顶煤越厚,受“放煤拱”影响程度越大,呈不规则块状分布的采空区遗煤量越多。(4)多架同时放煤增加了放煤口尺寸,顶煤松动范围扩大,煤矸颗粒间相互挤压作用力减小,冒放速度加快,难以形成稳定的“放煤拱”结构;同时放煤架数越多、顶煤越厚,煤矸分界面迹线越长,煤矸交互影响范围越大,易出现“局部凹陷”现象,采空区遗煤增加;顶煤放出率处于72.8%~83.4%,有一半能达到80%以上,放煤效率提高了2~9倍。(5)等量差动放煤使放煤口有序错动打开,放煤过程中待放顶煤体提前分级松动,且不会出现“放煤拱”结构;等量差动放煤“量”值越小,煤矸分界面越平缓,待放顶煤均匀沉降,煤矸互层厚度越小,采空区遗煤量也最少,放煤效果最好;顶煤放出率处于77.6%~96.2%,有六成能达到90%以上,放煤效率提升了2~7倍。(6)针对塔山煤矿20m特厚煤层开采实际,采用两架和三架同时放煤方式在8222工作面开展工业试验,使得该工作面顶煤放出量、顶煤放出率、放煤效率均得到很大提高,既攻克了矿方的生产难题,也为相同地质条件的综放矿井提供了群组放煤理论技术支撑,同时为放顶煤开采智能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王爱龙[10](2019)在《双斜大倾角综放面顶煤运移特征及围岩稳定性控制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双斜大倾角综放面在煤层走向角度和倾向角度的共同作用下,其煤壁破坏、顶煤运移、支架受力和顶板控制等具有特殊性,论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对双斜大倾角综放面顶煤与煤壁的破裂特征、顶煤运移规律、工作面支架失稳以及端部放煤区顶板控制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双斜大倾角综放面顶煤破裂特征,根据塑性区分布情况将顶煤分为散体冒落区、拉剪破坏区、压剪破坏区、松动区和未破坏区;研究了综放面煤壁破坏失稳机理,揭示出综放面煤壁前方采动破坏面由方向相反的共轭面组成,其中当顶煤较硬时,采动破坏面由一组共轭剪切面组成,随着煤层变软,共轭剪切面的交点下移且最终形成单一剪切面形态,建立了煤壁塑性破坏滑移线力学模型;根据滑移线理论,分析了双斜大倾角综放面煤壁的破坏失稳条件,并给出了相应的破坏失稳判据。(2)研究了不同煤层倾角对顶煤运移规律的影响,发现随着工作面倾角的增大,放出体对称轴的偏转角度和倾角的增加不同步,煤岩分界面也会随着倾角增大而变得不再对称,但不同倾角下综放面放出煤矸的椭球体初始形态呈“长轴恒近似铅直”形状。(3)根据大倾角综放面顶煤运移特征与放煤椭球体理论,推导了大倾角煤层放煤过程中的放出椭球体、松动椭球体以及煤矸分界面(两体一面)的运动方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放面顶煤运移轨迹确定方法,确定并绘制出放煤过程中的“两体一面”动态曲线。(4)基于大倾角综放面顶煤冒放运动对支架受力分布的影响,考虑走向角度对支架倾向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倾向角度对支架走向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大倾角综放面支架-围岩力学模型;推导出不同时期支架的临界工作阻力和临界倾倒(滑移)角的计算公式,并针对不同的失稳方式给出了相应的支架等设备稳定性控制技术。(5)分析阐述了大倾角综放面端部放煤条件下弧形铰接板结构模型,以及端部放煤区顶板稳定性控制机理;研究了大倾角综放面端部支架-围岩关系,确定了大倾角综放面端部放煤支架的设计关键和主要技术参数;提出了两节式的“高放低耙主副架型”端内支架和三节式的“高放低耙对称架型”端头支架,并分析了其主要特征、具体支护方式和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论文有图143幅,表15个,参考文献203篇。

二、优化放煤工艺 提高煤炭采出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放煤工艺 提高煤炭采出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YADE的综放工作面进刀放煤三维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YADE的进刀放煤三维仿真平台
2 基于三维仿真实验环境的放煤工艺
    2.1 沿综放工作面方向放煤工艺
    2.2 沿综放工作面推进方向放煤工艺
    2.3 放煤工艺对比分析
3 结语

(3)不同覆岩条件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1.2.2 综放开采顶煤冒放性研究现状
        1.2.3 顶煤块度对放出规律影响的研究现状
        1.2.4 顶煤放出规律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特厚煤层顶煤放出体及层状覆岩运动特征研究
    2.1 破碎顶煤放出规律
        2.1.1 破碎顶煤的破坏机理分析
        2.1.2 破碎顶煤的滑移失稳
        2.1.3 理想条件下顶煤放出体模型
    2.2 堆积密度对顶煤放出体模型的影响
    2.3 支架尾梁对顶煤放出规律的影响
    2.4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层状覆岩结构演化
        2.4.1 覆岩结构形态分析
        2.4.2 组合悬臂结构运动特征
        2.4.3 铰接结构垮落特征
        2.4.4 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覆岩条件下顶煤放出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数值模型构建
        3.1.1 模拟接触参数的确定
        3.1.2 整体颗粒力学模型建立
    3.2 破碎岩层对顶煤放出规律的影响分析
        3.2.1 不同破碎岩层厚度对顶煤放出规律的影响
        3.2.2 破碎岩块粒径对顶煤放出规律的影响
        3.2.3 颗粒摩擦系数对顶煤放出规律的影响
        3.2.4 放出体形态变化规律
        3.2.5 顶煤回收率量化
    3.3 层状覆岩对顶煤放出规律的影响
        3.3.1 初始模型建立
        3.3.2 层状覆岩运动与顶煤放出规律的研究
        3.3.3 层状覆岩运动与顶煤回收率的影响
    3.4 含破碎岩层的层状覆岩对顶煤放出规律的影响
        3.4.1 初始模型建立
        3.4.2 含破碎岩层覆岩运动与顶煤放出规律的研究
        3.4.3 含破碎层的覆岩运动对顶煤回收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含破碎岩层的层状覆岩对放煤规律的试验研究
    4.1 工程背景
    4.2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4.3 物理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4.3.1 试验装置设计
        4.3.2 模拟试验设计方案
    4.4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4.4.1 初始放煤循环阶段煤岩分界线动态演化
        4.4.2 周期放煤循环阶段煤岩分界线动态演化
        4.4.3 覆岩运动与煤岩分界线变化规律
        4.4.4 覆岩运动与顶煤回收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回收率优化措施
    5.1 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概况
    5.2 工作面上部覆岩结构形态判定
    5.3 局部顶板弱化措施
    5.4 弱化效果分析
        5.4.1 弱化前矿压显现与顶煤回收率分析
        5.4.2 弱化后矿压显现与顶煤回收率分析
    5.5 微震系统监测弱化效果
        5.5.1 监测系统布置方案
        5.5.2 微震监测能量事件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研究现状
        1.2.2 综放开采工艺参数研究现状
        1.2.3 设备与工序配合关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厚煤层赋存条件及顶煤破碎机理分析
    2.1 王家岭煤矿厚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2.1.1 王家岭煤矿井田概况
        2.1.2 王家岭煤矿12309 工作面概况
    2.2 顶煤体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及顶煤破碎机理分析
        2.2.1 采动应力场特征概述
        2.2.2 塑性区应力分布
        2.2.3 弹性区应力分布
        2.2.4 顶煤破碎机理分析
    2.3 顶煤破碎块度现场实测
        2.3.1 现场实测
        2.3.2 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研究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3.2 煤矸分界线动态演化规律
        3.2.1 初始放煤煤矸分界线演化规律
        3.2.2 周期放煤煤矸分界线演化规律
    3.3 综放开采放出体形态特征研究
        3.3.1 初始放煤放出体形态特征
        3.3.2 周期放煤放出体形态特征
        3.3.3 初始放出体与周期放出体的差异
    3.4 煤矸分界线与顶煤放出体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顶煤损失规律及放煤工艺参数的确定
    4.1 试验方案的设计
    4.2 不同放煤参数的顶煤损失规律研究
        4.2.1 不同的顶煤损失形式
        4.2.2 放煤厚度对放煤效果的影响
        4.2.3 放煤步距对放煤效果的影响
    4.3 合理放煤参数的确定
    4.4 合理参数下放煤终止原则的研究
        4.4.1 过量放煤放出体分区
        4.4.2 各分区占比研究
        4.4.3 可放遗煤损失规律研究
        4.4.4 放煤终止原则的分析及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放开采工序与设备时空配合关系研究
    5.1 综放开采工序协调关系分析
        5.1.1 工序协调关系
        5.1.2 工序匹配优化原则
    5.2 综放开采设备配合关系研究
        5.2.1 设备配套的重要性
        5.2.2 设备配合关系
        5.2.3 12309工作面设备型号
    5.3 采支放工序配合关系
        5.3.1 采煤机割煤速度的确定
        5.3.2 放煤速度的确定方法
        5.3.3 移架速度的选择
        5.3.4 移支速度关系分析
    5.4 前后输送机运载协调关系
        5.4.1 前部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
        5.4.2 后部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综放技术40年发展
    1.1 初期试验阶段
    1.2 发展成熟阶段
        1.2.1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
        1.2.3 软厚煤层综放开采
        1.2.4 大倾角煤层综放开采
    1.3 智能化开采发展阶段
        1.3.1 大同矿区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1.3.2 王家岭煤矿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1.3.3 其他矿井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2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结构与稳定性
    2.1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
        2.1.1 普通机采高度(2.0~3.5 m)
        2.1.2 大机采高度(3.5~5.0 m)
    2.2 综放采场顶板结构与稳定性
3 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分析
    3.1 顶煤放出机理
        3.1.1 顶煤体内应力场分布规律
        3.1.2 顶煤破碎机理
    3.2 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
    3.3 顶煤放出规律的理论
4 放顶煤开采工艺
    4.1 常规的综放工艺研究
    4.2 特殊开采条件下综放开采工艺
        4.2.1 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开采工艺
        4.2.2 具有冲击倾向性煤层综放开采工艺
        4.2.3 瓦斯突出煤层综放开采工艺
        4.2.4 综放工作面防灭火技术
    4.3 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
5 综放工作面“三机”装备研究进展
    5.1 综放液压支架装备发展
        5.1.1 综放支架放煤口位置及结构的发展
        5.1.2 综放支架架型结构的发展
        5.1.3 智能化综放支架控制系统的最新发展
    5.2 综放采煤机装备发展
        5.2.1 综放采煤机装备研究现状
        5.2.2 滚筒采煤机
        5.2.3 发展趋势
    5.3 刮板输送机装备发展
        5.3.1 研究现状
        5.3.2 浮煤清理装置
        5.3.3 发展趋势
6 结语与展望

(6)综采放顶煤工艺参数仿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
1.不同放煤步距仿真模型的建立
2.不同放煤步距的仿真分析
    (1)煤层流动速度仿真分析
    (2)煤层采出率仿真分析
3.结论

(7)厚煤层智能放煤工艺及精准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放煤工艺
    1.1 智能放煤工艺原理
    1.2 智能放煤工艺流程
2 智能放煤精准控制关键技术
    2.1 顶煤厚度精准探测技术
    2.2 放煤煤矸识别技术
    2.3 放煤机构动作精准控制技术
3 智能放煤工艺应用
4 结论

(8)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工艺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述
2 合理采放比分析
    2.1 基于放矿椭球体理论的最小顶煤高度
    2.2 基于放矿椭球体理论的最大顶煤高度
    2.3 合理采放比的确定
3 最佳放煤步距分析
4 合理放煤方式理论分析
5 现场应用及实测
    5.1 放煤工艺确定
    5.2 顶煤回收率及含矸率实测
6 结论

(9)塔山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群组放煤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放顶煤开采放煤理论研究现状
        1.2.2 放顶煤开采放煤工艺研究现状
        1.2.3 放煤理论及工艺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群组放煤方式适应性分析
    2.1 塔山煤矿 8222 智能化综放工作面概况
    2.2 8222 综放工作面特厚煤层赋存情况
    2.3 塔山煤矿特厚煤层顶煤冒放性评价
        2.3.1 8222 工作面煤岩物理力学特征
        2.3.2 8222 工作面顶煤节理裂隙发育特征
        2.3.3 8222 工作面顶煤冒放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群组放煤顶煤放出规律研究
    3.1 GDEM数值模拟软件单元算法原理
    3.2 群组放煤顶煤放出体形态理论研究
        3.2.1 顶煤放出体形态理论分析
        3.2.2 群组放煤顶煤放出体形态反演
    3.3 群组放煤顶煤时空场耦合分析
        3.3.1 群组放煤放出体发育过程分析
        3.3.2 群组放煤顶煤运移轨迹分析
        3.3.3 群组放煤煤岩分界面形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群组放煤顶煤放出效果分析
    4.1 群组放煤数值模型建立
    4.2 放顶煤开采顶煤放出效果分析
        4.2.1 单架放煤顶煤放出效果
        4.2.2 多架同时放煤顶煤放出效果
        4.2.3 等量差动放煤顶煤放出效果
    4.3 单架放煤、多架同时放煤与等量差动放煤顶煤放出效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群组放煤效果现场工业实践
    5.1 塔山煤矿 8222 智能化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情况
    5.2 塔山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5.2.1 单架放煤方式现场应用效果
        5.2.2 多架同时放煤方式现场应用效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双斜大倾角综放面顶煤运移特征及围岩稳定性控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2 双斜大倾角综放面顶煤破裂特征及煤壁失稳机理
    2.1 双斜大倾角综放面顶煤破裂特征
    2.2 双斜大倾角综放面煤壁破坏失稳机理
    2.3 本章小结
3 双斜大倾角综放面顶煤冒放运动特征
    3.1 双斜大倾角综放面顶煤冒放特征
    3.2 双斜大倾角综放面煤矸运动基本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双斜大倾角综放面支架倾向失稳机理
    4.1 大倾角综放面支架-围岩力学关系
    4.2 工作面正常开采期间支架倾向失稳机理
    4.3 工作面来压期间支架倾向失稳机理
    4.4 工作面冒顶区域支架倾向失稳机理
    4.5 支架尾部扭转倾向失稳机理
    4.6 本章小结
5 双斜大倾角综放面支架走向失稳机理
    5.1 工作面正常开采期间支架走向失稳机理
    5.2 工作面来压期间支架走向失稳机理
    5.3 工作面冒顶区域支架走向失稳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双斜大倾角综放面端部放煤区顶板结构特征及控制
    6.1 端部放煤区顶板结构特征
    6.2 端部放煤区顶板结构稳定性分析
    6.3 端部放煤条件下端部支架-围岩关系
    6.4 综放面端部放煤支架设计关键
    6.5 端部放煤支架主要技术参数
    6.6 端部放煤支架稳定性控制
    6.7 本章小结
7 现场工程实践
    7.1 工程实践案例一
    7.2 工程实践案例二
    7.3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优化放煤工艺 提高煤炭采出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YADE的综放工作面进刀放煤三维仿真[J]. 杨艺,高阳,罗开成,王科平,费树岷. 煤矿安全, 2022
  • [2]特厚松软煤层工作面端头顶板管理工作法[J]. 杨晶,周鹏,张军,陈万辉,孙峰,何继,周补,许盼. 创新世界周刊, 2021(11)
  • [3]不同覆岩条件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规律研究[D]. 史久林.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4]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 刘一扬.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J]. 宋选民,朱德福,王仲伦,霍昱名,刘一扬,刘国方,曹健洁,李昊城.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3)
  • [6]综采放顶煤工艺参数仿真优化[J]. 李长营. 当代化工研究, 2020(18)
  • [7]厚煤层智能放煤工艺及精准控制关键技术研究[J]. 张学亮,刘清,郎瑞峰,邵斌,吴少伟. 煤炭工程, 2020(09)
  • [8]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工艺参数研究[J]. 王雍昌. 同煤科技, 2020(04)
  • [9]塔山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群组放煤工艺研究[D]. 杜龙飞.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12)
  • [10]双斜大倾角综放面顶煤运移特征及围岩稳定性控制机理[D]. 王爱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优化抽煤工艺提高煤炭回收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