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患者疼痛的护理

癌症晚期患者疼痛的护理

一、对癌症临终病人疼痛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闫禹璇[1](2020)在《癌症患者“灵性照顾”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恶化了人们的生存环境,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中国每年发生了世界30%的癌症病例,每年因癌症死亡数以百万计。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对早期癌症患者的介入效果显着,但对晚期癌症患者的诊治手段非常有限,只能消极的延长其存活时间,无法改变其生命质量。WHO提倡“舒缓治疗”,李嘉诚基金会推广“宁养服务”,其本质是通过止疼袪痛和灵性关怀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国内外的晚期癌症的临床实践表明,患者更注重生命的质量。社会工作介入晚期癌症患者的灵性照顾实践,为癌症患者生命关怀提出了可行性、必要性乃至紧迫性的命题。围绕癌症患者“灵性照顾”这一命题,本文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灵性概念的研究,梳理了感性、理性、灵性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身、心、灵、社不同需求的比较,对奠基主题的优势视角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了扼要的阐释;通过收集案主的信息,调查并评估案主的灵性需求,制定了可行性目标,并设计了适切的特定的目标实施方案;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方法从安宁、生命价值、共融、超越等方面,探讨了对癌症患者开展“灵性照顾”服务的方式方法,并对案主需求满意度和生命质量提升的表现进行了总结评估;通过总结和反思,找出了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更好地开展对癌症患者的“灵性照顾”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通过对癌症患者身、心、社、灵四个维度的灵性照顾介入实践,满足了案主内心深层次的需求,达到了维护生命尊严、注重生命质量的服务目标。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够引起大众对“灵性照顾”问题的关注,促进“灵性照顾”理论与实践的完善与发展。

肖兴米[2](2020)在《基于尊严疗法的安宁疗护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安宁疗护及尊严疗法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发展现状,为本研究后续调查及干预部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晚期癌症患者尊严水平现状及相关性研究目的:调查晚期癌症患者住院期间的尊严水平现状及受损程度,明确患者尊严受损程度与生命质量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为解决晚期癌症患者尊严及相关问题而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03月入住云南省某2所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符合研究条件的208例晚期癌症患者为调查对象,使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患者尊严量表(PDI),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进行调查。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对晚期癌症患社会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患者尊严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进行统计描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者尊严量表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各领域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纳入合格的175例样本中,尊严受损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其中轻度尊严受损(15例,8.57%),中度尊严受损(115例,65.71%),重度尊严受损(45例,25.71%)。患者尊严总平均分为68.07分,各维度平均分≥3分的是症状困扰和生存困扰分别为(3.24分、3.01分)。患者尊严量表条目得分排名前五依次是“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151例,86.29%)、感到身体不适(疼痛、气短、恶心、呕吐)(149例,85.14%)、觉得自己有未完成的事或未了的心愿(145例,82.86%)、觉得自己已经无力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了(142例,81.14%)、觉得自己无力担任一些重要角色(137例,78.29%)”。患者尊严受损程度与生命质量存在显着相关,其中尊严总分与生命质量的躯体功能领域存在中度负相关(r=-0.532,P<0.01),尊严总分与生命质量疼痛症状呈中度正相关(r=-0.518,P<0.01),尊严的症状困扰维度与生命质量情绪功能领域呈中度负相关(r=-0.559,P<0.001),与生命质量疼痛症状呈中度正相关(r=0.594,P<0.001),尊严生存困扰维度与生命质量躯体功能领域呈中度负相关(r=-0.518,P<0.001),尊严精神安宁维度与生命质量的情绪功能领域呈中度负相关(r=-0.544,P<0.001)。第三部分尊严疗法在晚期癌症患者安宁疗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目的:通过给予晚期癌症患者为期2个月的基于尊严疗法的安宁疗护干预,探讨将尊严疗法应用在晚期癌症患者安宁疗护中对患者尊严水平、生命质量、焦虑抑郁和总体幸福感的干预效果,为推动尊严疗法在安宁疗护实践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类试验研究设计,便利选取2019年03月至2019年09月入住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安宁疗护病区符合条件的90例晚期癌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n=46例)和对照组(n=44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服从同质性。对照组给予常规安宁疗护,具体包括:提供饮食护理、健康宣教、密切监测疾病变化的同时给予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干预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基于尊严疗法的安宁疗护干预,即为患者提供“身、心、社、灵”全方位安宁疗护照护的同时为其进行尊严访谈治疗,干预周期为2个月。使用患者尊严量表(PDI)、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周、1个月、2个月)时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并评价两组患者相关尊严水平、生命质量、焦虑抑郁和总体幸福感指标变化,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干预前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尊严总评分及维度评分,生命质量各领域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和总体幸福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结果显示:(1)患者尊严:干预前、干预后(1周、1个月、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尊严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变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尊严总评分在干预后(1周、1个月、2个月)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后1个月、2个月时,干预组的尊严评分水平明显降低,且干预组尊严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生命质量:干预前、干预后(1周、1个月、2个月)时两组患者生命质量除经济困难领域外的其余各领域评分的时间效应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除腹泻、气促、认知功能维度评分外,其余各领域评分的组间效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疼痛、便秘、腹泻领域外其余各项领域评分的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持续干预2个月时干预组总体生命质量水平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3)医院焦虑、抑郁:干预前、干预后(1周、1个月和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多变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在持续干预至2个月时的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下降,且显着优于对照组。(4)总体幸福感:干预后,两组患者总体幸福感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干预组患者的总体幸福感水平上升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持续干预后1个月、2个月时的多变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1个月和2个月)时两组患者总体幸福感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结论:1.晚期癌症患者的尊严受损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尊严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需要医护人员给予高度重视。2.晚期癌症患者尊严受损程度与生命质量各领域存在显着相关,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维护患者尊严,提高其生命质量极为重要。3.本研究证实了基于尊严疗法的安宁疗护干预方法能有效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尊严水平和生命质量,缓解了其焦虑抑郁情绪,同时提升了患者的总体幸福感水平。

朱小燕[3](2020)在《院舍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 ——基于个案工作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癌症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癌症晚期患者作为特殊弱势群体,在身体、心理、经济等方面遭受到沉重压力,亟待全社会的关注支持。现代医学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对患者提供支持服务具有医学和伦理上的双重意义,而我国姑息治疗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医务社工作为姑息治疗团队中的重要一员,主要协助患者及家属处理因疾病、创伤等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为回应患者姑息治疗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了介入的可能性,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姑息治疗服务中,整合运用社会资源帮助患者走出困境,就需要构建一个社会支持网络。目前关于癌症晚期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研究,较多集中在临床医学视角,仅停留在现状、必要性、展望等研究上,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采取半结构访谈法、参与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优势视角为理论支撑,主要从癌症晚期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以姑息治疗、社会支持网络为切入点,在梳理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姑息治疗现状基础上,总结归纳癌症晚期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特征及面临的困境,对他们的问题和需求有整体把握后,引出医务社工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研究以1例癌症晚期患者为典型个案,以个案工作方法探究构建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路径,阐述具体介入过程,提出癌症晚期患者所面临的现状并进行困境分析,重点围绕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策略,针对患者的非正式社会支持和正式社会支持进行分类分析,就如何构建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提出对策建议。

陶毛毛[4](2020)在《跳出忧郁的陷阱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癌症正成为影响国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癌症作为一种创伤性事件,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抑郁情绪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淡漠、沉默寡言、疲乏无力、悲观绝望、轻生寻死等,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康复、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家属或照顾者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以H街道的22名患有抑郁情绪的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社会工作干预研究。基于前期的文献梳理和需求调查,本研究将心理灵活性、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将抑郁情绪作为结果变量。借助抑郁自评量表测量抑郁情绪,通过接受与行动量表中文第2版、认知融合分问卷测量心理灵活性,使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别测量癌症患者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将符合条件的癌症患者分配到干预组与对照组,使用量表开展前测与后测。其中,对照组的癌症患者不接受心理治疗,干预组的癌症患者参加小组活动。根据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步骤,梳理了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问题理论、逻辑模型和变化理论,开发并完善干预手册,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接纳承诺疗法为理论依据的小组活动。在干预小组中,通过隐喻、行为训练、正念练习、分享反思等多种方式引导组员认识自我、观察自我、接纳自我,增强其对自我觉察能力和专注能力,促使其认知的改变;通过行为练习、价值讨论、家庭练习等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促进组员行为的改变等。通过介入认知(正念和接纳)和行为(承诺和行为改变)两个过程,增强癌症患者的心理灵活性,提高其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干预结果和定量资料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前测量表得分基本同质,干预组的前后测量表得分存在显着变化,而对照组则不存在显着变化。研究表明,以接纳承诺疗法为理论依据的小组干预可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心理灵活性、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癌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本研究为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当然,以此为基础的干预手册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的服务更多的癌症患者。

李书[5](2019)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症状与症状群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癌症晚期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症状体验及症状群特征,为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症状及症状群的准确定义和干预提供研究基础。重点描述癌症晚期患者死亡前的症状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困扰程度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提高癌症晚期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探索癌症晚期患者死亡前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提供临终关怀,进行有效的症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法,以中文版安德森症状测评量表(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Chinese)为调查工具,采用整群抽样方式,选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106名生存期预计在6个月内的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自入组后每月调查1次,直至患者死亡后进行回顾性数据分析,T1表示患者最有一次接受调查与死亡时间间隔在1个月内,T2表示调查时间与患者死亡时间间隔在1个月以上,2个月以内;通过对不同时间段数据分析,了解癌症晚期患者不同时间段症状体验及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症状群特征及症状群影响因素。症状发生率和症状的数目采用百分比和频数表示,症状严重程度和困扰程度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不同时间段症状严重度与困扰度的情况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不同时间段症状群采用因子分析结合最大方差正交旋转进行确定;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106例患者,症状个数波动在(10.56±1.94)与(11.98±1.40)个之间,癌症晚期患者各种症状的发生率均较高,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疲劳(100%),其次为疼痛、睡眠不安、苦恼和食欲下降,在严重程度方面:疼痛的严重程度[(3.27±2.91)-(5.27±2.70)]和疲劳的严重程度较高[(4.22±2.17)-(7.33±2.01)]。2.在患者死亡前三个月症状严重程度、困扰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在T2和T3时间段除疲劳和口干症状外,其他症状在这两个时间段无统计学意义;但是T1与T2,T1与T3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症状的困扰程度在T2与T3时间段除对一般活动和情绪的困扰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项目的困扰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睡眠不安、健忘、口干和呕吐的严重程度与总体生存质量得分无相关关系,但是,虽然与有些症状与总体生活质量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与生活质量量表的分维度之间的相关性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分析;而症状困扰所有项目的困扰程度与总体生活质量具有相关性,说明困扰程度越严重,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但是困扰度与生活质量内各维度并不一定具有相关性。4.癌症晚期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症状群特征并不相同,症状群的内部构成不稳定;在患者死亡前1个月,共得出3个症状群:群1(苦恼-睡眠不安-食欲下降-悲伤-疲劳-疼痛),群2(健忘-嗜睡-口干-气短-麻木),群3(呕吐-恶心),且3个症状群与肿瘤原发部位无相关关系,一般人口学资料中,仅群2(健忘-嗜睡-口干-气短-麻木)与患者性别有关,群1和群3与一般人口学资料无相关关系。结论1.癌症晚期阶段患者症状数目变化不大,但是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较高,其中发生率较高,严重程度较重的症状为疲乏和疼痛,其次为睡眠不安、苦恼和食欲下降,提示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上症状,进行有效干预,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通过对T1/T2/T3时间段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困扰程度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发现,患者症状发生率、严重程度、困扰度随患者接近死亡而上升;患者死亡前1个月内是所有症状严重度和困扰度加重的转折点,需要进行重点的研究和干预。3.通过对患者死亡前1个月内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呕吐、健忘和口干三个症状严重程度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无相关关系,说明在患者死亡前1个月内,并非所有的症状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症状困扰程度越严重,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4.癌症晚期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症状群并不相同,在患者死亡前1个月内,症状群内的症状组成更加复杂,多达6个症状,国内外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庞大症状群。这可能与人群的选择及统计方法的选择不同有关,但是症状群内过多的症状对于症状群的评估和识别造成困难,也不利于指导临床应用。可以尝试将群1和群2中的症状进行拆分,群1拆分为2个症状群:情绪症状群(苦恼-睡眠不安-食欲下降-悲伤)和癌痛症状群(疲劳-疼痛),群2拆分为2个症状群:嗜睡症状群(健忘-嗜睡)和病感症状群(口干-气短-麻木),群3命名为消化道症状群(恶心-呕吐),然后进行干预,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5.处于死亡前1个月内的患者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和困扰程度与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肿瘤原发部位无相关关系,仅(健忘-嗜睡-口干-气短-麻木)症状群与患者的性别有关。所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死亡前患者症状群给予对症治疗为主,而非对原发部位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过多的关注。

乔雪冰[6](2019)在《全人照顾对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C市某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全人照顾介入服务,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索性研究。其目的在于面对癌症的恐惧与绝望,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社会层面的治疗,发掘全人照顾的优势与作用,并对现阶段全人照顾介入癌症患者中的问题进行专业反思,提出发展对策。笔者在四个月内,参与并干预了一位癌症患者的个案服务,收集了第一手的实践资料,并进行了学术研究与分析。在介入案主之前,笔者研究了我国癌症患者以及C市几个大医院肿瘤科的15例癌症患者的困境并进行分析,使笔者更加了解癌症病人。在介入过程中,笔者根据案主年龄、需求等具体情况,通过生理、心理、社会及灵性四个方面的干预,积极调动与整合相应的社会资源,使得案主的生命质量得到了正向转变,最终帮助案主树立正确的治病理念,增强案主积极面对疾病的能力,提高案主生命的质量与意义。通过此次个案介入,笔者对全人照顾介入癌症患者进行了专业反思:个案介入中的伦理困境、全人照顾介入癌症患者的优势及现实困境。除此之外,笔者也对全人照顾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加强社工专业能力培养、处理好社工的角色问题、完善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加强社会宣传与教育等。

刘晓晨[7](2019)在《社会工作在宁养服务中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2月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该报告指出,在中国,平均每分钟就有7人被诊断为癌症。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各大医院也在重视医疗水平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这使宁养服务成为了当今最让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如何缓解人们对于死亡的消极情绪?如何提升晚期癌症患者临终生活质量?这时就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干预,为患者提供宁养服务,可以让患者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本研究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宁养院临终关怀项目为依托,经过四个多月的专业实践,借鉴国内外临终关怀经验,依据社会工作相关理论,运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为宁养院晚期癌症病人及家属提供宁养服务。为宁养院中一位正在接受宁养服务的晚期癌症患者通过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帮助消除患者消极情绪、提高患者末期生活质量。为患者及患者家属开展支持小组工作,协助患者及家属建立支持网络。通过社区教育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介绍社会工作在宁养服务中的应用,达到了宣传宁养服务及医务社会工作的目标。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应用,发现该模式对服务对象的“身-心-社”起到了很大帮助作用,指出宁养服务的优势,进行反思与展望,最后得出结论社会工作在宁养服务中所发挥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推广和发展宁养服务,倡导临终关怀政策,不仅是患者、患者家属和社会工作者的诉求,更是整个社会大众的需求。

翟莹莹[8](2019)在《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策略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适合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认知行为策略,并且进行临床应用以评价该策略的干预效果及可行性评价,为进一步完善干预方案奠定初期实践基础。方法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构建针对癌症患者的神经心理症状群认知行为策略,通过对患者进行质性访谈以及检索文献分别确定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的内容,然后进行专家小组会议完善干预策略。第二部分,通过6周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干预效果。对照组进行肿瘤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组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接受为期6周的认知行为干预,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自律训练、放松训练、冥想、转移注意力、五行音乐)两部分,在试验第3周和第6周时分别进行症状(群)评价,并且在试验结束时(第6周)进行可行性评价。研究数据录入采用Excel软件,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于症状严重程度及症状群得分等资料,计量资料差值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差值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第一部分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质性访谈,对患者的认知情况归纳为四个主题(对症状群认知缺乏,并且常常忽视症状体验;忍耐症状,未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希望寻求非药物干预方法缓解症状;对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接受度较高)。并且通过检索文献和专家意见归纳构建了认知行为策略,认知干预包括神经心理症状群的相关概念、发病机制、目前治疗方法、认知行为干预的定义和使用方法等;行为干预分为自律训练、放松训练、冥想、转移注意力和五行音乐五部分。第二部分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8名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过程中有2名患者失访,最终共86名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对照组43名,干预组43名。(2)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和群内症状、症状群得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患者干预后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得分及神经心理症状群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症状群得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自身干预前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严重程度及症状群得分均有所改善(P<0.05),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5)对微信公众平台点击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放松训练和五行音乐点击次数最多。(6)对症状管理日志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患者记录使用次数最多的是放松训练(321次),记录使用最集中的时间段是晚上(18:00~22:00),共使用393次。(7)对可行性评估结果分析显示,95.3%的患者表示对本研究满意,86.0%的患者表示愿意继续使用该方法。结论(1)癌症患者对神经心理症状群认知程度较匮乏,并且存在一定负性情绪,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患者的身心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构建针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认知行为策略至关重要。(2)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方法干预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可以改善患者症状群严重程度,并且该干预策略即时、方便,受到了大多数患者的认同,为进一步完善症状群管理方案提供了实践基础。

尤晋泽[9](2020)在《从“患者-家属”角度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前预嘱的伦理论证和实践路径》文中提出生前预嘱(living will),或预立医嘱(advance directive,AD)是指人们在兼具清楚意识与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签署的,说明其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阶段同意或拒绝何种医疗及护理手段的指示性文件。在中国,尚未出现针对该指示性文件的立法行为,且其推广和普及仍停留在民间层面。虽然如此,生前预嘱的形式尤其是内容,对公众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伦理层面分析生前预嘱,其性质和内容都是能够得到辩护和支持的,但由理论层面直接过渡到实践层面在中国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医疗实践下并不现实。所以,是否能够找到一条路径,在避开制式文件效力困境的前提下正当地实现患者的相关意愿是需要关注和研究的。研究发现:在医疗实践中,于晚期癌症患者丧失相应行为能力时,多由患者家属代替患者进行相关选择和决策。甚至在晚期癌症患者尚具备相应行为能力的情况下,医务人员也倾向于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并征求同意,以期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属直接地过间接地成为了患者利益的最终决策者。然而,试想如果患者与家属分别处于不同的道德共同体之中,对相关事项持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未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进而产生的家属决定极易对患者的自主权以及患者的最佳利益造成侵犯。患者—家属沟通模式的建立旨在弥合患者与家属之间对患者最佳利益的认识分歧,进而在家属决策的大环境下希望在最大程度尊重患者自主决策的同时实现患者的最佳利益。从理论层面来说,中国本土化的儒家思维模式与西方自由个人主义思维模式是存在诸多区别的,这就进一步印证了在我国实践中,患者—家属沟通模式的建立并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就儒家思维模式来说,在生命伦理学层面现存两种主流的学说,即范瑞平教授的儒家家庭主义结构模式以及李瑞全教授的儒家原则主义结构模式。二者同属于儒家大框架下的理论分支,都以“仁”为中心和基本点奠定了整体思想的基调,也能够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最终达到统一,且在解决冲突上均采取回溯的手段。但是二者在具体的着眼点上也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相同或相似的理论基础以及不同的外部表现形式恰恰为两种结构模式的相互融合与借鉴提供了契机。具有中国特色的患者—家属沟通模式即在这样的文化及思想背景下孕育。然而,尽管在宏观上受到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影响的家属和患者的相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在同一组关系之中的家属与患者具体来说仍然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极有可能将二者划归于不同的道德共同体之中。针对这样的分歧,H.T.恩格尔哈特在其着作《生命伦理学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Bioethics)中提出的“道德异乡人”概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允许原则”能够给予模式构建一定的启示。从实践层面上来说,能够将患者—家属沟通模式的构建分为两个阶段,即病情告知阶段与医疗决策阶段。在不同阶段,患者、家属以及医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各有不同。就医务人员来说,在病情告知阶段其评估及监督职责需要被格外注意,而医务人员作为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中介和联结也同样要贯穿于两个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就患者家属来说,于告知阶段,在患者情况不适宜被告知病情的情况下,家属要部分承担医务人员的告知义务,而在医疗决策阶段,家属作为患者的情感寄托和患者相关事项的最终决定者,要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及掌握相应技巧的前提下做好一个倾听者和陪伴者。就患者来说,要主动与患者家属以及医务人员就自己的需求展开沟通,并不刻意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与患者家属形成面对病情及作出决策的共同体。

宋彩虹[10](2019)在《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约增加640万,到2020年将达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疾病死亡谱也在发生变化,近几年恶性肿瘤居于老年人疾病死亡的首位,老年人对安宁疗护服务需求愈益迫切。安宁疗护起源于英国,是为临终老人及家属提供的关怀服务,使得临终老人可安宁地度过生命最后阶段,家属可尽快走出亲人逝世的阴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以上海市为例,选取部分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他们对于安宁疗护服务的认知情况;选取临终老人及家属、安宁护理人员、安宁疗护机构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目前安宁疗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二,梳理了安宁疗护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模式,比如PDS模式、施氏模式及“三床联动”模式等。第三,从政策体系建设、专业队伍建设、心理服务建设和提高社会参与度等四个方面,借鉴安宁疗护发展比较成熟的英国和美国的经验。第四,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关怀科学理论和King’s达标理论,结合我国安宁疗护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应建立“家庭—医院—社区安宁疗护服务中心”一体化的安宁疗护模式,并从基本架构、运作机制和规范要求三方面对该模式展开论述。最后,对发展我国安宁疗护事业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政府要重视法律、政策及机制建设,整合安宁疗护资源,加强安宁疗护服务的标准化建设;高校要推进安宁疗护专业建设,培养训练有素的安宁疗护专业人才;社会大众要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志愿服务意识,提高社会大众对安宁疗护的知晓度和接受度,共同促进安宁疗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对癌症临终病人疼痛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癌症临终病人疼痛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癌症患者“灵性照顾”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研究
        1.3.1 国内文献研究
        1.3.2 国外文献研究
        1.3.3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参与式观察法
        1.4.2 非结构式访谈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灵性
        2.1.2 “感性”“理性”“灵性”概念
        2.1.3 灵性需求
        2.1.4 灵性照顾
        2.1.5 癌症患者
    2.2 理论基础
        2.2.1 优势视角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相关案例研究
第3章 癌症患者L的灵性需求调查与评估
    3.1 接案
        3.1.1 案主简介
        3.1.2 接案注意事项
        3.1.3 与案主建立关系
    3.2 L癌症患者灵性需求调查
        3.2.1 心理方面的灵性需求
        3.2.2 身体方面的灵性需求
        3.2.3 家庭方面的灵性需求
        3.2.4 社交方面的灵性需求
    3.3 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
        3.3.1 收集资料
        3.3.2 问题评估
    3.4 制定服务目标与实施方案设计
        3.4.1 总目标
        3.4.2 分目标
        3.4.3 实施方案设计
第4章 癌症患者“灵性照顾”的个案工作介入
    4.1 介入过程
        4.1.1 第一次介入:舒缓疗法,缓解癌痛
        4.1.2 第二次介入:改变错误认知,重建信心
        4.1.3 第三次介入:揭开与同事误会,重建社交
        4.1.4 第四次介入:音乐疗法,缓解夫妻关系
        4.1.5 第五次介入:举办画展,找寻自我价值
        4.1.6 第六次介入:计划葬礼,完成心愿
    4.2 结案与评估
        4.2.1 结案
        4.2.2 服务结果评估
        4.2.3 服务过程评估
        4.2.4 评估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2 反思
        5.2.1 社工自身问题
        5.2.2 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2.3 对实务介入的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基于尊严疗法的安宁疗护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恶性肿瘤的概述及流行病学现状
    2 安宁疗护的概述及研究现状
        2.1 安宁疗护的概述
        2.2 国外安宁疗护的发展现状
        2.3 我国安宁疗护的发展现状
        2.4 晚期癌症患者安宁疗护需求现状
    3 尊严疗法概述及研究现状
        3.1 尊严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3.2 国外尊严疗法的研究现状
        3.3 我国尊严疗法的研究现状
        3.4 尊严疗法在我国发展的适用性分析
    4 本研究对以下部分的研究启示
第二部分 晚期癌症患者尊严水平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方法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
        3.2 晚期癌症患者的疾病特征及治疗情况
        3.3 晚期癌症患者尊严评分情况
        3.4 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情况
        3.5 晚期癌症患者尊严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晚期癌症患者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4.2 晚期癌症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4.3 晚期癌症患者尊严评分及尊严受损分析
        4.4 晚期癌症患者尊严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4.6 本部分研究启示
第三部分 尊严疗法在晚期癌症患者安宁疗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排除标准、剔除脱落标准
        2.1.3 样本量估计
        2.1.4 分组方法
        2.2 研究设计
        2.3 干预方法
        2.3.1 对照组
        2.3.2 干预组
        2.4 研究工具
        2.4.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2.4.2 患者尊严量表(Patient Dignity Inventory,PDI)
        2.4.3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Scale for CancerPatients,QLQ-C30)
        2.4.4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
        2.4.5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 GWB)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方法
        2.7 质量控制
        2.7.1 研究人员质量控制
        2.7.2 研究对象质量控制
        2.7.3 偏倚控制
        2.8 伦理原则
        2.8.1 遵循保密原则
        2.8.2 遵循自愿原则
        2.8.3 遵循公正有益原则
        2.8.4 遵循不伤害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纳入情况
        3.2 干预前资料分析
        3.2.1 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
        3.2.2 患者疾病特征
        3.2.3 患者尊严总评分及维度评分比较
        3.2.4 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3.2.5 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3.2.6 患者总体幸福感评分比较
        3.3 干预后资料分析
        3.3.1 患者尊严总评分及维度指标比较
        3.3.2 生存质量指标比较
        3.3.3 医院焦虑、抑郁指标比较
        3.3.4 总体幸福感评分比较
    4 讨论
        4.0 晚期癌症患者在安宁疗护实践中接受尊严疗法的依从性分析
        4.1 基于尊严疗法的安宁疗护对患者尊严的影响
        4.2 基于尊严疗法的安宁疗护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4.3 基于尊严疗法的安宁疗护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4.4 基于尊严疗法的安宁疗护对患者总体幸福感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院舍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 ——基于个案工作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现代医学模式呼吁医疗人文关怀
        2、重视姑息治疗成为肿瘤医学发展趋势
        3、医务社工在医疗服务模式中的独特优势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2、癌症晚期姑息治疗的相关研究
        3、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相关研究
        4、癌症患者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5、研究评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1、癌症晚期
        2、姑息治疗
        3、社会支持网络
    (五)理论基础
        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2、优势视角
    (六)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及创新
        2、研究方法
二、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姑息治疗现状及困境
    (一)癌症晚期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特征
        1、非正式社会支持现状
        2、正式社会支持现状
        3、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特征
    (二)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困境
        1、支持系统之间处于断裂或半断裂状态
        2、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
        3、正式社会支持主体缺乏制度支持和物质支持
        4、院舍相对封闭式环境的特殊性
    (三)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现状及困境
        1、癌症晚期姑息治疗的现状
        2、癌症晚期姑息治疗的困境
    (四)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及可行性
        1、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
        2、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可行性
    (五)本章小结
三、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个案介入
    (一)病房探访——初步建立专业信任关系
        1、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2、需求发现的历程
    (二)实地访谈——预估社会支持网络需求体系
        1、患者社会支持需求体系的现状梳理
        2、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困境分析
    (三)服务计划——设计社会支持网络服务框架
        1、理论基础
        2、服务目标
        3、服务架构
    (四)实施过程——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支持服务
        1、第一阶段:初步接触,建立关系
        2、第二阶段:找出问题,认清优势
        3、第三阶段:探索及获取非正式社会支持
        4、第四阶段:探索及获取正式社会支持
        5、第五阶段:整合构建支持网络,结束关系
    (五)评估及结案——以结果评估检验介入效果
        1、评估方法
        2、评估结果
        3、结案
四、构建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探索
    (一)对策建议
        1、强化“医社”合作
        2、转变治疗理念
        3、提供制度保障
        4、畅通诉求机制
    (二)余论与讨论
        1、院舍是患者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场所
        2、医务社工是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编织者
        3、资源共享是构建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理念
        4、医务社工的多重角色发展与责任
    (三)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B: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跳出忧郁的陷阱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1.2.2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介入研究
        1.2.3 接纳承诺疗法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理论视角与概念界定
        1.3.1 理论视角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1.4.2 资料收集方法
        1.4.3 资料分析方法
        1.4.4 研究对象的确定
    1.5 研究思路与干预思路
        1.5.1 研究思路
        1.5.2 干预思路
第2章 解开干预的“黑箱”:项目理论和干预手册的设计与开发
    2.1 风险因素:癌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产生机制分析
    2.2 因果逻辑:癌症患者抑郁情绪项目理论的设计
        2.2.1 中介与调节: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的问题理论
        2.2.2 规划与产出: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的逻辑模型
        2.2.3 因果与路径: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的变化理论
    2.3 变量测量: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的测量工具
        2.3.1 结果变量测量工具
        2.3.2 中介变量测量工具
    2.4 实践指南: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手册的开发
        2.4.1 干预模式:治疗性小组的干预设计
        2.4.2 干预目标:“爱在一起”干预小组目标的设定
        2.4.3 项目格式:干预手册设计的原则和结构
        2.4.4 具体活动:“爱在一起”小组活动的干预设计
第3章 “爱在一起”癌症患者抑郁小组的服务介入过程分析
    3.1 “抱团取暖”:从个人到小组
        3.1.1 澄清小组目标
        3.1.2 组员认识彼此
        3.1.3 订立小组契约
        3.1.4 营造小组氛围
    3.2 “值得回味”:开放、专注与投入
        3.2.1 积极接纳:做到不纠结不回避
        3.2.2 认知解离:与思维保持距离
        3.2.3 活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
        3.2.4 明确价值:构建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3.2.5 承诺行动:过有意义充实的生活
    3.3 “我毕业啦”:不舍与祝福
        3.3.1 小组活动回顾
        3.3.2 《自我疗愈手册》
        3.3.3 分享活动感受
        3.3.4 我的自画像
        3.3.5 互送祝福
第4章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评估与分析
    4.1 调节变量的影响分析
    4.2 各量表的数据分析
        4.2.1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4.2.2 两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性分析
        4.2.3 研究结果
    4.3 干预变量的变化分析
        4.3.1 心理灵活性
        4.3.2 自我效能感
        4.3.3 组员的自我评价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设计反思
        5.2.1 研究对象的筛选过程反思
        5.2.2 社会工作干预实践的评估反思
        5.2.3 “爱在一起”干预小组的动力反思
        5.2.4 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伦理反思
    5.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癌症患者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3: 过程记录表(样表)
附录4: 访谈提纲
附录5:“你好,肿瘤君”癌症患者抗癌支持活动
附录6: 中介变量量表
附录7: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手册

(5)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症状与症状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相关概念界定
    2 理论基础
    3 癌症症状的研究现状
    4 癌症晚期患者症状与症状群研究现状
    5 癌症晚期患者症状研究的困难和展望
第二部分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症状与症状群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2 调查工具
        3.3 统计学处理
        3.4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调查完成情况
        4.2 一般资料
        4.3 癌症晚期患者症状体验
        4.4 45例患者死亡前3个月的症状体验
        4.5 癌症晚期患者不同时间段症状群
        4.6 癌症晚期患者不同时间段生活质量
        4.7 癌症患者死亡前1个月内症状与生活质量相关性
        4.8 患者死亡前一个月内症状群的影响因素
    5 讨论
        5.1 癌症晚期患者症状体验
        5.2 癌症晚期患者不同时间段症状变化
        5.3 癌症晚期患者死亡前一个月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5.4 癌症晚期患者症状群及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四部分 总结
    1 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的局限性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调查表
附录 2 综述 癌症晚期患者症状群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3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附录 4 在校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6)全人照顾对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全人照顾的研究现状
        1.3.2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的研究现状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探讨
    2.1 概念界定
        2.1.1 癌症患者
        2.1.2 生命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全人照顾理论
        2.2.2 社会支持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个案访谈法
        2.3.3 参与观察法
第3章 癌症患者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3.1 我国癌症患者的基本情况
    3.2 癌症患者的困境分析
        3.2.1 身体困境
        3.2.2 心理困境
        3.2.3 经济困境
第4章 全人照顾介入癌症患者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的基本情况
        4.1.1 案主的基本情况
        4.1.2 案主的家庭生态系统图
    4.2 制定计划
        4.2.1 需求评估
        4.2.2 服务目标
    4.3 干预过程
        4.3.1 第一阶段:建立关系
        4.3.2 第二阶段:界定问题
        4.3.3 第三阶段:实施介入
    4.4 回顾服务过程
    4.5 介入效果
    4.6 评估与结案
        4.6.1 评估
        4.6.2 结案
第5章 全人照顾介入中的专业反思
    5.1 个案介入中的伦理困境
        5.1.1 由知情权引发的伦理难题
        5.1.2 由案主自决引发的伦理困境
    5.2 全人照顾介入癌症患者的优势
        5.2.1 多重角色,服务内容多样化
        5.2.2 减轻了医护人员与照护者的压力
    5.3 全人照顾介入癌症患者的现实困境
        5.3.1 社会工作者自身问题
        5.3.2 个案研究介入困难
    5.4 全人照顾未来的发展对策
        5.4.1 社会工作者专业化
        5.4.2 精准定位社工的角色
        5.4.3 组建服务团队
        5.4.4 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5.4.5 扩充经济基础
        5.4.6 加强社会宣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服务项目策划书
附录B EORTC QLQ-C30生命质量调查问卷
附录C 访谈个案基本资料
致谢

(7)社会工作在宁养服务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文献综述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理论基础
    1.7 宁养院概况
2.个案工作介入癌症患者宁养服务实务分析
    2.1 个案工作介入晚期癌症患者实务分析
    2.2 个案工作介入晚期癌症患者家庭探访实务
3.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宁养服务实务分析
    3.1 乳腺科患者小组活动过程
    3.2 患者家属小组活动过程
    3.3 实务小结
4.社区工作介入癌症患者及家属实务分析
    4.1 社区活动实务过程
    4.2 实务小结
5.宁养服务中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究
    5.1 个案工作服务模式
    5.2 小组工作服务模式
    5.3 社区工作服务模式
    5.4 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特点
6.反思与展望
    6.1 反思
    6.2 展望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8)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策略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研究背景
        1.1 癌症症状群研究的发展和意义
        1.2 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定义和发生原因
        1.3 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干预的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
        1.4 认知行为干预的国内外实践研究进展
        1.5 认知行为干预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的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
    2 理论基础
    3 研究内容
    4 操作性定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认知行为策略研究
    1 文献检索
        1.1 检索策略
        1.2 筛选文章
        1.3 质量评价
        1.4 数据提取
    2 质性访谈
        2.1 研究场所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抽样方法
        2.5 资料收集与分析
        2.6 质量控制
    3 完善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认知行为策略
        3.1 确定会议讨论的主题
        3.2 确定专家小组成员
        3.3 会议准备
        3.4 会议过程
    4 结果
        4.1 文献检索结果
        4.2 访谈结果
        4.3 专家会议意见分析
        4.4 拟定认知行为策略
    5 讨论
        5.1 癌症患者对神经心理症状群相关认知匮乏
        5.2 应重视癌症患者心理情绪,积极进行认知重构
        5.3 构建针对神经心理症状群的认知行为策略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 认知行为策略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干预效果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场所
        1.2 研究对象
        1.3 纳入排除标准
        1.4 样本量计算
        1.5 抽样与分组方法
        1.6 研究工具
        1.7 干预内容
        1.8 具体实施方案
        1.9 结局指标
        1.10 资料收集
        1.11 干预效果评价
        1.12 数据分析
        1.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患者参与情况
        2.2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2.3 干预效果分析
        2.4 微信公众平台点击结果分析
        2.5 症状管理日志记录结果分析
        2.6 可行性评估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管理的重要性
        3.2 认知行为策略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影响
        3.3 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认知行为策略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创新和不足之处
        2.1 创新点
        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癌症患者症状群概述及管理措施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作者已发表的其他文章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3 :研究评估量表
    附录4 :伦理委员会批件
    附录5 :个人简历
致谢

(9)从“患者-家属”角度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前预嘱的伦理论证和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方法与进路
        2.1 生前预嘱本土化与儒家生命伦理学进路
        2.2 “患者-家属”模式与恩格尔哈特“道德异乡人”进路
    3.研究创新点
(二)生前预嘱概述
    1.生前预嘱的概念
        1.1 生前预嘱的构成要素
        1.2 生前预嘱与遗嘱的联系与区别
        1.3 生前预嘱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联系与区别
    2.生前预嘱的实施现状
        2.1 国外实施现状
        2.2 国内实施现状
(三)生前预嘱本土化的理论建构
    1.当原则主义与儒家生命伦理学相遇
        1.1 孔孟以仁为核心的中国儒家伦理学
        1.2 儒家生命伦理学的原则主义结构
        1.3 原则主义结构下晚期癌症患者生前预嘱相关问题探讨
    2.当西方个人主义与儒家家庭主义相碰撞
        2.1 家庭是儒家家庭主义结构的核心
        2.2 关于儒家真实病情告知的重新建构
        2.3 代理决策的儒家生命伦理学路径探究
        2.4 儒家家庭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比较研究
        2.5 儒家家庭主义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前预嘱相关问题探讨
    3.原则主义结构模式与家庭主义结构模式的比较研究
        3.1 两种结构模式的异同点分析
        3.2 两种结构模式得以相互借鉴融合的理论前提
    4.两种结构模式在晚期癌症患者生前预嘱上的应用
        4.1 对晚期癌症患者代理型生前预嘱的界定和解释
        4.2 晚期癌症患者生前预嘱的制定与病情的告知
        4.3 晚期癌症患者生前预嘱的制定与家属的代理行为
        4.4 建立“患者—家属”沟通模式是推行晚期癌症患者生前预嘱的必由之路
(四)从“道德异乡人”视角看生前预嘱患者—家属沟通模式
    1.恩格尔哈特的“道德异乡人”理论
        1.1 道德异乡人与道德朋友
        1.2 允许原则与行善原则
        1.3 “对别人去做别人认为的好事”
    2.从道德异乡人理论看患者—家属沟通模式
        2.1 晚期癌症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关系
        2.2 允许原则为患者与家属间的差异提供的解决方案
        2.3 允许原则对患者—家属沟通模式的借鉴意义
(五)患者—家属沟通模式的构建
    1.学界对患者—家属沟通模式相关内容的研究概述
        1.1 学界对癌症病情告知实践问题的研究概述
        1.2 学界对代理同意相关实践问题的研究概述
    2.患者—家属沟通模式构建的要素解析
        2.1 患者—家属沟通模式的参与主体
        2.2 患者—家属沟通模式的结构
        2.3 患者—家属沟通模式与医患共同决策模式
    3.患者—家属沟通模式的框架构建
        3.1 病情告知阶段的患者—家属沟通模式框架构建
        3.2 医疗决策阶段的患者—家属沟通模式框架构建
    4.患者—家属沟通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4.1 病情告知阶段患者—家属沟通模式构建具体内容及要求
        4.2 医疗决策阶段患者—家属沟通模式构建具体内容及要求
    5.生前预嘱实践案例解析
        5.1 患者情况概述
        5.2 病情告知阶段
        5.3 医疗决策阶段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于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宁疗护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安宁疗护
        2.1.2 姑息医疗
        2.1.3 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关怀科学模式理论
        2.2.3 King’s达标理论
第三章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历史起源与实践探索
    3.1 安宁疗护的历史嬗变
        3.1.1 古代安宁疗护的实践
        3.1.2 传统思想文化与安宁疗护思想
        3.1.3 传统中医理论下的安宁疗护思想
    3.2 近现代安宁疗护的发展
        3.2.1 安宁疗护政策梳理
        3.2.2 安宁疗护实践的发展
    3.3 当前我国的安宁疗护模式
        3.3.1 PDS模式
        3.3.2 施氏模式
        3.3.3 “三床联动”模式
        3.3.4 “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
第四章 我国安宁疗护服务现状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4.1 调查准备
        4.1.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4.1.2 调查实施
    4.2 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的实证分析
        4.2.1 基本情况分析
        4.2.2 安宁疗护服务认知情况分析
    4.3 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的案例分析
        4.3.1 案例1:生理的折磨与家属的无奈
        4.3.2 案例2:现实的困境与未来的希望
        4.3.3 案例3:护理的特殊与人生的选择
    4.4 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民众对安宁疗护接受度低
        4.4.2 安宁疗护相关政策不完善
        4.4.3 安宁疗护护理人才缺乏
        4.4.4 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单一
第五章 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
    5.1 国外安宁疗护模式发展分析
        5.1.1 英国安宁疗护发展现状
        5.1.2 美国安宁疗护发展情况
    5.2 国外安宁疗护实践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5.2.1 注重心理和精神关怀
        5.2.2 建立完善的政策标准体系
        5.2.3 组建专业的护理人才队伍
        5.2.4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第六章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发展的目标模式
    6.1 安宁疗护目标模式的设计原则
        6.1.1 以人为出发点
        6.1.2 注重伦理关怀
        6.1.3 尊重患者尊严
    6.2 安宁疗护目标模式的设计
        6.2.1 基本架构
        6.2.2 运作机制
        6.2.3 规范要求
    6.3 安宁疗护目标模式的SWOT分析
        6.3.1 优势与劣势分析
        6.3.2 机会与威胁分析
第七章 促进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转变传统意识观念
        7.1.1 转变传统生死观念
        7.1.2 增强大众安宁疗护志愿服务意识
    7.2 完善安宁疗护的政策法规
        7.2.1 完善老年人安宁疗护的法律法规
        7.2.2 加强老年人安宁疗护的政策建设
    7.3 加大安宁疗护人才培养力度
        7.3.1 重视高校安宁疗护专业建设
        7.3.2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对癌症临终病人疼痛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癌症患者“灵性照顾”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闫禹璇.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尊严疗法的安宁疗护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肖兴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院舍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 ——基于个案工作的探索[D]. 朱小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跳出忧郁的陷阱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D]. 陶毛毛.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5]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症状与症状群研究[D]. 李书.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全人照顾对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个案研究[D]. 乔雪冰.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7]社会工作在宁养服务中应用的研究[D]. 刘晓晨.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8]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策略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影响研究[D]. 翟莹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从“患者-家属”角度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前预嘱的伦理论证和实践路径[D]. 尤晋泽.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10]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研究[D]. 宋彩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癌症晚期患者疼痛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