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符号流中的模式

发现符号流中的模式

一、Discovering Patterns in Symbolic Streams(论文文献综述)

丛成华,邓小刚,毛枚良[1](2021)在《绕椭球的低速流动研究》文中指出理解和预测绕椭球的流动对指导飞行器和潜艇等交通工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工程意义.近年来,针对椭球绕流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对有攻角下椭球绕流分离的定性描述和定量研究,促进了对三维分离的辨识和拓扑研究.文章对流场特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分离对气动力、噪声、尾迹的影响,以及实验条件对流动的影响.上述定常流动与非定常机动过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非定常机动过程不能作为定常或准定常问题处理,在机动过程中,分离出现明显延迟,气动力出现明显变化.随后介绍了数值模拟在求解绕椭球流动中的进展,当前求解雷诺平均的N-S方程湍流模式仍然是解决绕椭球大范围分离流动的主要工程方法,大涡模拟和分离涡模拟等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受限于计算能力,直接数据模拟只能用于较低雷诺数,在高雷诺数流动中还不适用.非定常机动过程的数值模拟较定常状态,与实验结果的差距要大一些.最后,介绍了对椭球绕流场转捩的研究进展,对T-S转捩与横流转捩的机理和辨识已经较为准确,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但对再附转捩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尤其是迎风面,因此椭球绕流转捩的研究还需要依靠实验.

黄传力[2](2021)在《共享道路上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实验与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低碳交通与绿色出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步行与骑自行车作为两种重要的无碳交通方式,成为人们短距离出行的主要选择。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道路不断被拓宽,行人和自行车的慢行交通用地逐渐被挤压,自行车和行人的冲突越来越严重。因此,有必要对共享道路上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特征开展深入研究,从而科学地设计交通设施和进行交通管控,保障行人与自行车出行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本文重点关注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流宏观特征、行人与自行车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以及对行人避让意图进行预测的可行性。第二章中我们开展了环形通道上人群与一辆自行车混合流的受控实验,分析对比了不同密度的人群在受到同向或反向运动的自行车影响时的基本图、分层现象和高密度簇的形成规律,以及人群密度、相对运动方向对自行车运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自行车在与人群同向或反向运动时对行人基本图的影响呈现出显着的差异。单向流中的自行车明显限制了行人流;而在双向流中,我们观察到0.9ped/m2的临界转变密度,当人群低于临界密度,自行车对人群运动的限制不明显。对于自行车而言,其速度也取决于相对运动的方向,但是当跟随效应被排除后,这种差异变得不显着。在分层现象上,与单向流相比,双向流中形成的分层更为集中,且层间距较小。这种差异可以用单向和双向场景下行人对潜在碰撞的认知差异来解释。同时,我们还发现自行车对人群行为的主要影响是反向传播密度波的产生,这种密度波直接导致了形成高密度簇的Y形模式,这意味着随着前向和反向传播的密度波的合并,稳定的高密度簇有可能会形成。此外,在双向流中,产生的反向密度波还可能通过降低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来促进高密度簇的衰退。在第三章中,首先我们发展并验证了一种直通道内行人运动的无碰撞模型。然后我们通过实验研究了行人和自行车在相互作用中的避碰行为,实验包括一组单列行人与一辆自行车的单向或双向运动。最后,结合实验中的发现,我们将无碰撞模型推广到行人与自行车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实验结果表明,在避碰过程中,自行车的期望安全距离小于行人的期望安全距离,在避碰过程中人和车会有明显的速度变化,这可以分为路径的选择和速率的调整,这些行为又取决于行人和自行车之间的距离以及他们的相对运动方向。基于实验观察,在主观认知和决策的概念下,我们引入了两个方向决定参数(临界前向距离和期望安全距离)以及两个速度决定参数(弛豫时间和临界减速距离),建立了行人与自行车的无碰撞模型来描述行人和自行车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别用直接校准法和交叉熵算法对参数进行了校准。模型模拟再现了双向和单向行人-自行车混合交通中各自车道的形成特性。微观验证还表明,我们所提出的无碰撞模型可以较好地重现双向场景中行人和自行车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该模型的重现能力不仅体现在轨迹层面,还体现在瞬时速度和运动方向层面。第三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迈步预测行人避让意图的数据驱动方法。通过利用机器人平台和动作捕捉系统开展行人对移动障碍物的避碰实验,我们从实验结果中确定了避碰迈步的相关特征,并验证了该数据驱动方法的可行性。与传统的只考虑前向距离的建模方法相比,数据驱动方法可以综合处理更多复杂因素,从而进行更好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值AUC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特征向量,分类器能够输出合理的结果。研究发现,当行人意图避免与障碍物的潜在碰撞时,他通常需要运动两步以进行调整。通过将前一步的状态包含到特征向量中,数据驱动方法的性能得到提高。我们所提出的数据驱动方法具有一定通用性,可在安全、健康等其他领域使用。最后我们对本研究主要结论做出了总结,阐述了其意义与局限性,并对未来工作作出展望。

任熠[3](2021)在《可压缩多介质流动数值算法及稠密颗粒群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压缩多介质流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工业应用及国防军事中,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涉及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范围广泛,这类问题的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发展解析度高、健壮性好的尖锐数值方法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发展了两种守恒型尖锐界面数值方法:一类为适用于模拟激波与颗粒群相互作用的守恒型尖锐界面数值方法,另一类为适用于模拟二维可压缩广义三相流动的守恒型尖锐界面数值方法。基于所提出的数值方法,对高速气流冲击稠密颗粒群的迁移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模拟可压缩无粘流中颗粒运动的二阶守恒型尖锐界面数值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切割网格方法来解析笛卡尔网格上任意形状的运动颗粒,从而在颗粒表面附近生成非结构的贴体网格,并在远离颗粒的地方保持结构笛卡尔网格。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框架,采用二阶有限体积方法对Euler方程进行离散求解,从而在即使存在运动颗粒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计算过程中质量、动量和能量的守恒。颗粒表面的边界条件是通过求解当地黎曼问题来解决的,颗粒的运动由周围流体施加的力及其与其他颗粒碰撞决定。提出了一种硬球碰撞模型来处理稠密颗粒云中发生的多体碰撞,并确保在碰撞过程中保持动量和能量的守恒。通过与前人文献中提供的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精确性和鲁棒性。(2)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模拟二维可压缩广义三相流动的守恒型尖锐界面数值方法。通过采用Regional Level-Set函数追踪界面,不仅便于存储各相界面信息,而且避免在界面附近产生空洞和重叠区域。利用二维三相切割网格方法在笛卡尔网格上重构界面,采用不同界面间断条件来处理广义三相流动问题。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处理三相流体的流动,而且能准确模拟具有复杂固体壁面的两相流动。与之前两相切割网格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一个网格中存在三种介质的情况。数值算例显示了该方法能够处理包含三相点且具有大密度比和界面拓扑变化的可压缩三相流动。(3)数值模拟研究了高速气流冲击稠密颗粒群的迁移问题。通过研究两种排列构型(规则排列和交错排列)下不同体积分数的颗粒群迁移扩散,发现了在颗粒群上游产生的反射激波强度和下游的透射波强度与颗粒群初始排列构型及初始体积分数密切相关。在激波冲击颗粒群后,尽管下游最后两列颗粒所受高速气流作用最小,却展现出了不同于上游前列颗粒的快速运动模式,会逐列脱离颗粒群。基于颗粒群内部微观结构以及内部流场,揭示了下游两列颗粒快速膨胀剥离的机理。最后基于分形理论得到的压力差模型,推导出了规则排列和交错排列下颗粒群扩散厚度的理论预测,理论预测与数值模拟结果符合良好。

王启[4](2021)在《浮力驱动湍流的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由温度差异导致的浮力驱动湍流热对流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地核对流、地幔对流、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及恒星对流等自然界中,而且在晶体生长、室内通风、核反应堆设计及电子芯片冷却等工业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背景。本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四种典型的浮力驱动湍流系统,包括Rayleigh-Benard(RB)对流、竖直对流、倾斜对流以及内部加热对流。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简述如下:(1)研究了穿透RB湍流、RB湍流中的多稳态和瞬态行为。首先,通过直接数值模拟揭示了 4℃附近水的穿透RB湍流中系统的中心温度θc以及归一化的努赛尔数Nu(θm)/Nu(0)与密度反转参数θm呈现出的不依赖于瑞利数(Ra)的普适关系,并对这些普适关系进行了理论预测。其次,研究了二维大宽高比RB湍流中大尺度对流涡结构的多稳态现象,基于椭圆形式涡模型,成功预测了单个对流涡的宽高比Γr对控制参数Ra和普朗特数(Pr)的依赖关系。再次,研究了 RB湍流中带状流动的瞬态行为,在具有自由滑移边界条件的二维RB对流和三维展向旋转RB对流系统中发现带状流动只能在宽高比较小的系统中稳定存在,当宽高比大于某个临界值时,带状流动存在瞬态行为,即在足够长时间后会转变为对流涡结构。最后,研究了瞬态带状流动的生命时间的统计规律,指出该生命时间满足指数分布,且平均生命时间与Ra满足幂律关系。(2)研究了竖直对流中高Ra下的流动区间转变以及non-Oberbeck-Boussinesq(NOB)效应。首先,揭示了高Ra下竖直对流存在的两个新的流动区间:在传统的低Ra下的区间Ⅰ,中心温度梯度S对Ra的依赖很小;在新发现的区间Ⅱ,随着Ra的增加,S首先增大(区间Ⅱa)到最大值,然后再减小(区间Ⅱb);在区间Ⅲ,S同样基本不随Ra的变化而改变,并且其值小于区间Ⅰ的值。标度律关系Nu~RaγNu和Re~RaγRc中的指数在不同区间也发生了变化:在区间Ⅰ,γNu≈1/4,γRe≈1/2;在区间Ⅱ和Ⅲ,γNu≈1/3,γRe≈4/9。这些标度律关系的改变和高Ra下羽流产生和流动结构的变化直接相关。其次,研究了大温差导致的NOB效应对二维竖直对流的影响。发现NOB效应导致中心温度θc提高、Nu降低以及Re增加;而NOB效应对Nu和Re的影响很小,即使温差达到360K,其变化也在~3%以内。(3)研究了倾斜对流中的大尺度流动结构以及热量输运规律。首先,揭示了宽高比Γ在二维倾斜对流大尺度环流流动反转中扮演的重要角色:Γ=1时,倾斜会强烈地抑制大尺度环流流动反转的发生;Γ=2时,倾斜会强烈地促进流动反转的发生。傅里叶模态分析表明倾斜促进Γ=2的方腔中的流动反转主要是由模态竞争导致。其次,将倾斜促进Γ=2系统中流动反转的结论推广到Γ=1/2的系统中:当Γ=1/2并且Pr比较小时,流动为竖直方向排列的双涡状态,倾斜会破坏双涡系统的平衡,从而促进流动反转的发生。然后,分析了二维大宽高比倾斜对流中的流动结构的多稳态行为,并且指出Nu对倾角的依赖关系强烈地依赖于宽高比。最后,揭示了 NOB效应对三维Γ=1/2的倾斜对流影响的多重性,即随着倾角的改变,NOB效应既可以提高,也可以降低中心温度、Nu及Re。(4)研究了内部加热对流中的热量输运和动量输运标度律关系。将Grossmann和Lohse在RB对流中提出的普适标度律理论推广到内部加热对流中,得到了系统平均温度和Re对控制参数瑞利-罗伯特数(Rr)和Pr的依赖关系,并通过二维和三维数值模拟对普适理论进行了验证。

王文江[5](2021)在《变刚度柔性体自主推进特性的流固耦合数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的自主推进运动是一个典型的流固耦合问题,蕴含了复杂的流体力学机制。本文采用柔性自主推进简化力学模型和流固耦合算法,数值研究了柔性体的周围流场环境、自身构型及材料力学性质等因素对其推进特性的影响,揭示了生物运动的力学原理。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均匀流场中上游串列双圆柱尾迹与下游柔性板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问题。通过调整圆柱间距,构造出多种典型流场尾迹脱涡模态,模拟复杂的水动力学环境,进而探讨复杂旋涡尾流中柔性板自主推进特性。基于数值模拟分析,发现柔性板在多种典型脱涡模态下会出现稳定游动、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三种运动模式。研究表明柔性板的运动模式主要取决于板的初始位置和拍动振幅,在中等振幅和适当初始位置下更容易出现稳定游动模式。结果表明,相比于直接处于来流中的情形,稳定游动的柔性拍动体在尾迹涡中耗费更少的能量,且稳定游动所需最小振幅对应的能耗与圆柱脱涡强度成反比。通过对不同起拍方式下板稳定游动位置与周围旋涡时空演化分析,揭示了柔性板初始拍动与圆柱脱涡相位之间的函数关系,准确地预测了不同脱涡模态下拍动板的平衡位置间距。(2)研究了三维弦向非均匀刚度分布拍动板自主推进运动的动力学问题。针对一系列典型的刚度分布,基于欧拉梁模型推导给出了有效弯曲刚度,合理地描述非均匀板的整体弯曲刚度,验证了拍动板前缘与后缘的横向振幅差与板的理论末端挠度值呈正比的假设。发现了拍动矩形板的推进特性主要由有效弯曲刚度决定,且在同一有效弯曲刚度附近,不同刚度分布拍动板均取得各自最优推进特性。揭示了刚度分布与拍动板弦向变形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板的压力分布与近场旋涡结构和强度之间的联系。发现了沿弦向刚度增长型分布的拍动板拥有更好的推进性能。板前端越柔,前端被动变形越大,进而产生更大的推力。此外,还详细讨论了质量比和展弦比对板的变形和推进特性的影响。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化理解水动力学与仿生设计中变柔性鳍或翅膀推进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3)研究了特定形状设计和柔性分布组合对拍动板自主推进性能的影响规律。理论分析得出任意刚度分布和平面形状参数的柔性板有效弯曲刚度,合理地刻画了不同形状的非均匀板整体抗弯刚度特性。发现了拍动板的推进速度和效率主要取决于有效弯曲刚度,即拍动板展向中截面上后缘相对于前缘的最大横向位移差。同时,增大面积矩和前端柔性可显着增大板的弯曲能,并影响拍动推进的动力学特征,提高板的推进性能。分析了特定参数下板近场和上下表面的压力分布以及典型尾迹涡的形态演化,揭示了刚度分布和形状参数如何改变板上各部分的变形和前缘、侧缘及尾缘涡的相对强弱,进而得出与拍动板局部弦向变形、法向力之间的关系。这些结果对柔性体推进系统的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张婷婷[6](2021)在《用例驱动的司法工作流建模与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各地的司法改革中,信息系统已成为司法部门组织和管理司法业务流程的关键技术,藉以改善司法信息资源共享及提升司法服务效率。当司法信息系统的执行流程,即司法工作流不满足乃至违反司法制度要求时,将会降低司法服务质量及效率,继而令司法部门陷入失信危机。为此,利用司法信息系统来协调及管理司法流程时需确保司法工作流的正确性和可信性,如确保司法工作流的执行符合法律法规和实践规则、司法工作流所需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司法信息系统的工作流本质上是很复杂的,也很难被正确地设计。司法工作流涉及不同的参与者(人、数字系统和物理系统)之间的交互,对安全性和隐私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还需应对需求与环境的变化。这使得对定义、理解、分析司法工作流变得很困难,且难以保证司法工作流的正确性和可信性。为此,本文研究建立了一种对司法工作流建模和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不同抽象级别和不同形式化程度的工作流模型来定义、理解和分析司法工作流,以保证司法工作流的正确性和可信性。围绕着对司法工作流的建模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研究建立了一个对司法工作流建模和分析的方法。该方法从非正式的用例建模开始,并逐步转向形式化的通信顺序进程(Communicating Sequential Process,CSP)建模。为了将用例转换为CSP模型,该方法先将用例转换为更正式的序列图,再将序列图组合为一个结构图。结构图中的每个序列图都被定义为一个CSP进程,整个结构图也被定义为一个CSP进程,利用CSP的组合语义集成序列图和结构图,得到一个完整的形式化的工作流模型。基于CSP的工作流模型,利用PAT工具验证模型定义的工作流的性质。为验证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以构建我国民事诉讼的工作流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说明。用例驱动的建模方法可以将复杂的工作流分解为多个用例,用例可以被独立建模、分析和理解,经过细化和组合技术最终可以得到一个形式化的工作流模型。这种分解和组合的建模方法不仅可以应对复杂的工作流建模,还可以适应业务变化带来的工作流模型的变更。研究利用UML类图和契约描述工作流中操作行为的细节。首先,通过对用例分析,识别和捕获用例中涉及的数据概念,将它们定义为UML类图。其次,为详细地分析工作流中操作需要的数据,定义了一个非形式化的契约来规范和明确工作流中操作的数据需求和行为需求。该契约定义了操作所需的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可以明确和规范工作流中操作的数据以及行为需求,对于工作流的实现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基于本文的工作流模型理论,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基于Web的可视化建模工具。该工具提供可视化建模、模型管理、模型转换和模型信息校验的功能,有助于提高建模效率。

钟原[7](2021)在《面向并行绘制负载平衡的随机森林在线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图形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对超大规模复杂场景绘制、高分辨率显示呈现、高真实感用户体验以及实时绘制效率提出了愈加严峻的挑战。尽管计算机硬件性能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需求。作为并行计算在图形学领域的具体运用,并行图形绘制系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但是多节点间的绘制任务分配一直是制约并行图形绘制系统整体性能的瓶颈,因此,研究如何实现绘制负载平衡成为影响最终绘制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绘制节点的绘制时间作为负载度量,将绘制负载的准确预测作为负载平衡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负载的提前预测实现对绘制任务的合理划分,以达到平衡的效果。本文提出使用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s,RFs)来表达绘制特征与绘制时间之间的高维非线性关系,并针对绘制数据持续不断产生且存在目标概念漂移的问题,提出了“预测+修正+学习”的自适应负载平衡框架,重点研究了随机森林在绘制数据流中的在线学习机制,通过在线学习提升模型的回归预测性能以及增强模型在动态数据流中的自适应性。本文的具体工作和创新如下:(1)为了提高模型在绘制数据流中回归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称为OWL-RFR(Online Weight Learning for RFs Regression)的基于叶节点权重的随机森林在线学习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不改变离线训练的随机森林结构的前提下,使叶子节点基于数据流中序列数据的相关性来获得一种长时依赖,并通过梯度下降的方式优化叶节点的权值,从而赋予随机森林一种有效的长时记忆,使其可在数据流的预测过程中不断学习,获得越来越准确的预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OWL-RFR方法能够更好的拟合持续不断的绘制数据流,提升随机森林预测的准确性,并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2)为了增强模型在动态绘制数据流中的自适应性,提出了一种称为ALSM-RFR(Adaptive Long and Short-term Memory online RFs Regression)的长短时记忆自适应在线随机森林方法。由于并行绘制系统中的绘制特征会随场景、用户交互的变化而变化,而存在目标概念漂移,使OWL-RFR方法可能无法很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绘制数据流。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自适应记忆激活机制,使随机森林在稳态或非稳态数据流预测时,可以在不同记忆模式之间自适应地切换预测所使用的记忆。ALSM-RFR方法利用了叶级和树级权重,在预测过程中不断积累不同时间跨度的知识,同时赋予模型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混合记忆。实验结果表明,ALSM-RFR相对于OWL-RFR方法来说,在面向漂移的绘制数据流预测中,获得了更好的预测效果,同时,ALSM-RFR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方法中使用的小批量梯度和随机梯度下降优化策略也有效降低了超参的影响。(3)为了提高模型在复杂漂移绘制数据流中的自适应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称为ORB-RRF(Online Rebuilding Regression Random Forests)的在线局部重建随机森林方法。虽然长短时记忆的使用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随机森林的自适应性,但面对更复杂变化的绘制数据流时,保持离线训练结构不变的随机森林难以很好的适应剧烈的变化。因此,本文提出了随机森林在线局部重建方法,以适应具有多种类型概念漂移的复杂动态连续数据流。一方面通过在线对比叶节点与其父节点的性能,实现叶节点的在线修剪,以修正由于叶节点对特征空间的不恰当划分而导致的性能下降,抑制模型过拟合;另一方面使叶节点在预测过程中动态收集预测效果较差的样本,并自底向上逐层对比节点新增样本后所含特征空间与原始空间的变化,通过回溯操作,定位到能覆盖新特征空间的祖先节点,并从该节点重新分裂获得新的子树替换原有枝干。实验结果表明,在面向复杂概念变化的数据流预测中,ORB-RRF方法比OWL-RFR和ALSM-RFR都有显着的性能提升,通过结构的在线重建使随机森林具有持续优化的自适应能力。

蔡瑞环[8](2021)在《粒料混合过程离散单元模型及数值仿真研究》文中认为粒料混合是工业生产中比较常见的单元操作,然而至今还不能完全把握其中的颗粒运动规律,因此深入理解粒料的运动规律对控制和优化粒料混合过程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对粒料混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已经成为主要研究手段,但是对工程规模粒料混合的DEM模拟仍受到计算能力的限制。为解决工程中粒料混合的数值仿真瓶颈,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1)建立了适用于工程规模颗粒混合模拟的基于动态网格的离散单元邻居搜索方法(Dynamic Mesh Cell-linked List,DMCL)和基于能量耗散率一致原则的粗颗粒离散单元方法(Coarse-grai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CG-DEM)。为提高大规模DEM仿真时计算内存的利用率,本文建立了DMCL方法,该方法在传统邻居搜索算法中引入动态网格,即在有颗粒区域划分较细网格而在无颗粒区域划分较粗网格,然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工程用螺旋输送机和带输送机的计算中,结果显示采用DMCL方法可以大幅度节约计算内存且不影响计算效率。为了解决大规模稠密流仿真中颗粒数量多、计算量大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能量耗散率一致原则的CG-DEM,并通过相应的模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采用该方法会损失一定的精度,但可以利用粗颗粒系统来合理地预测原系统的颗粒流动,同时大幅度减少计算中的颗粒数量,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2)揭示了自由表面流中双组份球形颗粒和单组份椭球形颗粒的扩散机制并分别建立其扩散规律性方程,将其与连续介质模型相结合即可用于预测大规模自由表面流颗粒混合过程。运用Lees-Edwards边界条件,系统地研究了尺寸不同的双组份球形颗粒和单组份椭球形颗粒稠密剪切流中扩散系数与流动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扩散系数分别与剪切速率和颗粒特征尺寸的平方成正比,与固含率成反比,随长径比(对椭球而言)的增大先变小后变大。据此分别建立了双组份球形颗粒和单组份椭球形颗粒的扩散规律性方程,比较两者的扩散规律性方程发现它们有较高一致性。采用该方程完善连续介质模型中的扩散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准静态堆流中颗粒的混合分离过程。(3)将CG-DEM方法用于工程用双螺旋锥形混合器中颗粒混合过程的仿真,揭示了设备结构和操作工况的变化对混合器强制混合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双螺旋锥形混合器的螺径比、螺旋直径比和公自转速率对其混合效率的影响,主要比较了混合指数、设备功率、设备磨损和能量谱等,并将CG-DEM应用于混合器的仿真。研究表明当混合器的螺径比、螺旋直径比和公自转速率比为某特定值时混合效率最佳。此外,模拟结果显示应用CG-DEM的CG系统可以准确地预测原系统中颗粒流动形态、设备功耗和磨损等。

冯元鹏[9](2021)在《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分析 ——以金边华明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柬埔寨金边华明学校六年级A班的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为研究方法,通过听辨测验和朗读测验,分析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的类型以及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根据偏误类型和原因提出具体有效的教学对策,帮助柬埔寨学生学好汉语,同时也为柬埔寨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指出本文的选题缘由、目的,回顾研究现状并综述前人研究成果,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调查,说明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第三章为偏误调查结果分析,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整合调查数据,分别分析汉语四声在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语流中的偏误表现,发现:(1)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是普遍存在的。(2)柬埔寨学生习得阴平、上声较为困难,习得阳平、去声较为容易。阴平较多偏误为去声;上声较多偏误为阳平;阳平较多偏误为上声或去声;去声较多偏误为阴平或阳平。(3)柬埔寨学生对单音节字声调掌握情况相对较好,在双音节词以及语流中声调偏误越来越多。第四章为偏误原因分析。针对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表现,对声调偏误原因进行概述,分析四声调具体偏误原因、双音节词及语流声调偏误原因。第五章为教学对策。针对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偏误表现及原因,建议教师提高声调教学的专业性,做好声调初级阶段教学,以双音节词为重点开展声调教学,在语流中开展声调教学。

刘凯[10](2021)在《三维Ahmed车模绕流及组合吹气减阻机理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在巨大的燃油消耗和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双重压力下,开发更有效的汽车气动减阻技术显得尤为迫切。被广泛研究的简化Ahmed汽车模型为研究具有高度三维性和复杂性的真实汽车绕流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根据车模尾窗倾角()的范围12.5°-30°和大于30°,Ahmed车模尾流可以被分别分为高阻和低阻流态。一方面,先前对于低阻流态的理解十分有限,尤其是对非定常结构及其频率。另一方面,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将位于高阻车模尾部不同位置的激励进行组合能显着降低阻力约30%至近似于低阻车模。然而其背后的减阻机理及与低阻流态的联系尚不明确。本文以深入理解汽车绕流及相关减阻机理为目的,对低阻Ahmed车模的非定常绕流及组合吹气控制对高阻Ahmed车模气动力和尾流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本研究对我国汽车工业气动减阻技术的开发具有很高的工程意义和经济价值。此外,对类似的钝体尾流及控制问题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本文首先旨在深入理解低阻Ahmed车模的非定常绕流。实验研究在雷诺数0)∈[0.3,2.7]×105(基于车模迎风面积的平方根)范围内针对=35°低阻Ahmed车模进行了大量的热线、壁面压力、流动显示和粒子图像测速(PIV)测量。首先研究了主要的定常拟序结构,包括上下回流泡、角涡及各种流向涡。其中着重分析了位于倾斜尾窗底部的一个展向角涡及尾流中一对流向拖曳涡的结构特征及形成机理。其次,在车模尾流中总共捕捉到五个不同的非定常结构频率。其中四个与高阻流态中的相同。本文重点研究了在车模垂直后背面下游检测到的另一个频率为≈0.30的尾涡结构,其频率随流态和的变化较大。结合热线和PIV数据分析,研究了该尾涡的结构特征及其与高阻流态尾涡的差异,并进一步揭示了尾涡的形成机理。基于对该结构流动物理的理解,提出了一个表征回流泡结构大小的新特征长度,从而对不同流态和下的进行了归一化。其中为上、下回流泡分离点间的垂直距离,是基于上回流泡有效分离角的偏转系数。此外,文中还研究了各非定常结构的来源、与定常结构的相互作用、空间发展及雷诺数对其频率的影响。最终,基于本文和先前的文献报道,针对低阻Ahmed车模提出了一个绕流结构概念模型,该模型同时涵盖了车模周围的各种定常和非定常拟序结构。对低阻流态及其与高阻流态对比的深入理解能进一步为气动减阻研究提供指导。为了深入理解组合控制在高阻Ahmed车模上产生显着减阻的机理及与低阻流态的关系,实验在=25°高阻车模上采用了四种独立的激励,包括沿着尾窗上边缘和两个侧边以及垂直后背面上、下边缘的定常吹气,分别表示为S1,S2,S3及S4。并在0)=1.67×105下进行了四种不同策略的组合,包括(S1,S2)、(S1,S2,S3)、(S1,S2,S4)及(S1,S2,S3,S4)。在不同的最佳组合控制下,通过系统的壁面压力和PIV测量研究了减阻的来源及流动控制对各主要尾流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了减阻机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组合控制通过对各尾流结构的全面有效操控,将高阻车模尾流转变为近似于低阻流态的形式,从而获得大量减阻。综上,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深化了对低阻Ahmed车模非定常绕流的理解,并在高阻Ahmed车模上发现通过运用组合激励能将高阻流态转变为低阻流态而获得大量减阻。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汽车空气动力学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同时对其他钝体绕流问题的研究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Discovering Patterns in Symbolic Stream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iscovering Patterns in Symbolic Streams(论文提纲范文)

(1)绕椭球的低速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参数与坐标系定义
3实验和理论研究
    3.1椭球绕流场分离的定性描述
    3.2椭球绕流场分离的定量研究
    3.3椭球绕流场分离的辨识
    3.4椭球绕流场分离的拓扑研究
    3.5分离对气动力的影响
    3.6分离产生的噪声
    3.7转捩带的影响
    3.8分离后旋涡的演化过程
    3.9非定常机动实验
    3.10尾部支撑对流动的影响
    3.11突起物对流动的影响
4数值模拟研究
    4.1欧拉方程及渐近理论
    4.2三维边界层方程
    4.3简化的N-S方程及层流
    4.4 RANS
    4.5 RSM
    4.6 LES
    4.7 LES/RANS混合方法
    4.8 DNS
    4.9非定常机动过程的模拟
5椭球绕流场转捩的研究
6结论和展望

(2)共享道路上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实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人群动力学的宏观特征
        1.2.2 行人个体行为特征
        1.2.3 行人自行车混合流
        1.2.4 小结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流宏观特征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设置与测量方法
        2.2.1 实验设置
        2.2.2 测量方法
        2.2.3 启动阶段
    2.3 基本图
        2.3.1 行人运动基本图
        2.3.2 自行车速度与行人密度的关系
    2.4 分层现象
        2.4.1 径向位置演化
        2.4.2 稳定阶段的径向位置分布比较
    2.5 高密度簇
    2.6 小结
第3章 行人与自行车微观相互作用的实验与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一种行人无碰撞模型
        3.2.1 模型规则
        3.2.2 模拟结果
        3.2.3 讨论
    3.3 行人和自行车的避让行为实验研究
        3.3.1 实验设置
        3.3.2 数据提取与测量方法
        3.3.3 轨迹分析
        3.3.4 相互作用分析
    3.4 行人和自行车集成模型
        3.4.1 模型规则
        3.4.2 参数校准
        3.4.3 模型集成
        3.4.4 结果与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一种基于迈步预测行人避让意图的数据驱动方法
    4.1 引言
    4.2 实验设置
        4.2.1 实验场景
        4.2.2 机器人平台
        4.2.3 动作捕捉系统
    4.3 数据驱动方法框架
    4.4 行人避让意图预测
        4.4.1 数据采集与处理
        4.4.2 特征选择
        4.4.3 模型构建
        4.4.4 性能评估与讨论
    4.5 疫情中的应用——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检测策略
        4.5.1 检测策略与数据集
        4.5.2 基于数据驱动的检测策略
        4.5.3 性能评估
    4.6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可压缩多介质流动数值算法及稠密颗粒群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激波与颗粒群相互作用
        1.2.2 激波冲击颗粒群数值算法
        1.2.3 可压缩三相流数值方法
    1.3 本文工作
第二章 激波冲击颗粒群的二阶守恒型尖锐界面数值方法
    2.1 流体-颗粒相互作用模型
    2.2 流动控制方程
        2.2.1 颗粒运动控制方程
        2.2.2 流固耦合
        2.2.3 碰撞模型
    2.3 切割网格方法
        2.3.1 固体边界的重构
        2.3.2 边界非结构网格的组装
    2.4 数值离散
        2.4.1 ALE框架下的有限体积法
        2.4.2 守恒型变量的计算和重新分配
        2.4.3 固体运动的拉格朗日求解器
        2.4.4 算法流程
    2.5 结果和讨论
        2.5.1 多颗粒碰撞问题
        2.5.2 超声速气流经过固定圆柱问题
        2.5.3 激波冲击柱体起动问题
        2.5.4 激波与颗粒群相互作用问题
        2.5.5 超声速流中颗粒在受限通道中的迁移问题
        2.5.6 高速气流中三维球形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维可压缩广义三相流动的守恒型尖锐界面数值方法
    3.1 广义三相流动问题
        3.1.1 界面追踪
        3.1.2 流动控制方程
    3.2 数值方法
        3.2.1 ALE框架下的有限体积法
        3.2.2 广义界面黎曼问题
        3.2.3 界面推进和重新初始化
    3.3 切割网格方法
        3.3.1 切割构型的定义与划分
        3.3.2 界面非结构网格的组装
        3.3.3 守恒型变量的计算和重新分配
    3.4 算法流程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多介质激波管问题
        3.5.2 可压缩三相点问题
        3.5.3 激波与多介质气泡的相互作用
        3.5.4 高速液滴撞击曲壁面问题
        3.5.5 圆柱匀速入水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气流冲击稠密颗粒群的迁移问题
    4.1 物理问题描述
    4.2 计算验证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4.3.1 波系演化
        4.3.2 颗粒的迁移运动
        4.3.3 颗粒群扩散厚度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附录A 碰撞速度计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浮力驱动湍流的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浮力驱动湍流热对流
        1.1.1 浮力驱动湍流热对流研究背景
        1.1.2 浮力驱动湍流热对流物理模型
    1.2 Rayleigh-Bénard对流
        1.2.1 经典Rayleigh-Bénard对流
        1.2.2 响应参数与控制参数的依赖关系
        1.2.3 大尺度环流的反转及其他动力学特征
        1.2.4 Non-Oberbeck-Boussinesq效应
    1.3 湍流中的多态与瞬态现象
        1.3.1 湍流中的多态现象
        1.3.2 湍流中的瞬态现象
    1.4 竖直对流
        1.4.1 瞬态流动行为
        1.4.2 定常流动的失稳
        1.4.3 流动结构
        1.4.4 响应参数对控制参数的依赖关系
    1.5 倾斜对流
        1.5.1 小倾角倾斜对流
        1.5.2 大倾角倾斜对流
    1.6 内部加热对流
        1.6.1 上下壁面冷却的模型
        1.6.2 下壁面绝热上壁面冷却的模型
        1.6.3 内部加热Rayleigh-Bénard对流模型
        1.6.4 其他内部加热对流模型
    1.7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控制方程与数值方法
    2.1 控制方程
        2.1.1 Oberbeck-Boussinesq近似方程
        2.1.2 考虑密度极值效应的热对流控制方程
        2.1.3 内部加热对流控制方程
        2.1.4 小马赫数方程
    2.2 数值模拟程序介绍
        2.2.1 1Mn2D/3D程序介绍
        2.2.2 AFiD程序介绍
第3章 Rayleigh-Bénard对流
    3.1 引言
    3.2 穿透Rayleigh-Bénard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
        3.2.1 物理模型与计算参数
        3.2.2 流动结构与中心温度
        3.2.3 努赛尔数与雷诺数
    3.3 穿透Rayleigh-Bénard湍流中普适关系的理论模型
        3.3.1 物理模型与计算参数
        3.3.2 结果与讨论
    3.4 二维大宽高比Rayleigh-Bénard湍流中的多态
        3.4.1 物理模型与计算参数
        3.4.2 结果与讨论
    3.5 自由滑移壁面Rayleigh-Bénard湍流中的带状流动
        3.5.1 物理模型与计算参数
        3.5.2 二维自由滑移壁面Rayleigh-Bénard对流
        3.5.3 三维自由滑移壁面展向旋转Rayleigh-Bénard对流
    3.6 Rayleigh-Bénard湍流中瞬态带状流动生命时间
        3.6.1 计算参数
        3.6.2 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竖直对流
    4.1 引言
    4.2 高瑞利数竖直对流中的流动区间转变
        4.2.1 物理模型与计算参数
        4.2.2 流动结构
        4.2.3 努赛尔数与雷诺数
    4.3 竖直对流中的NOB效应
        4.3.1 物理模型与计算参数
        4.3.2 流动结构
        4.3.3 努赛尔数
        4.3.4 雷诺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倾斜对流
    5.1 引言
    5.2 二维倾斜对流中的流动反转
        5.2.1 物理模型与计算参数
        5.2.2 二维倾斜对流中的流动反转
        5.2.3 傅里叶模态分析
        5.2.4 流动反转中的热输运
    5.3 二维宽高比Γ=1/2倾斜对流
        5.3.1 物理模型与计算参数
        5.3.2 普朗特数的影响
        5.3.3 瑞利数的影响
    5.4 二维大宽高比倾斜对流
        5.4.1 物理模型与计算参数
        5.4.2 二维大宽高比倾斜对流中的多态
        5.4.3 努赛尔数与雷诺数
    5.5 三维宽高比为Γ=1/2的倾斜对流
        5.5.1 物理模型与计算参数
        5.5.2 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内部加热对流
    6.1 引言
    6.2 内部加热对流中的统一标度律
        6.2.1 物理模型与计算参数
        6.2.2 Grossmann-Lohse理论向内部加热对流的推广
        6.2.3 理论与直接数值模拟的比较
    6.3 三维内部加热对流
        6.3.1 计算参数
        6.3.2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3.2节补充材料
附录B 第3.3节补充材料
    B.1 数值计算参数表格
    B.2 密度极值RB对流的线性稳定性分析
        B.2.1 浮力项的线性化
        B.2.2 无穷大流体层中对流失稳的临界瑞利数与θ_m的依赖关系
        B.2.3 二维宽高比为2时对流失稳的临界瑞利数与θ_m的依赖关系
        B.2.4 θ_m=0时对流失稳临界瑞利数与宽高比的依赖关系
附录C 第3.4节补充材料
    C.1 推广的弗里德里希斯(Friedrichs)不等式的推导
    C.2 图3.20中无量纲数B的拟合
    C.3 直接数值模拟细节
附录D 第3.6节补充材料
    D.1 数值计算参数表格
附录E 第4.2节补充材料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变刚度柔性体自主推进特性的流固耦合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游动生物自主推进问题简介
    1.2 游动生物自主推进的研究方法
        1.2.1 实验研究
        1.2.2 理论分析
        1.2.3 数值模型
    1.3 游动生物自主推进的运动方式
    1.4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4.1 复杂水动力学环境下的生物游动
        1.4.2 生物推进器特定柔性分布和形状设计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2.1 引言
    2.2 流体动力学方程及数值方法
        2.2.1 流体动力学方程
        2.2.2 求解流体动力学方程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2.3 弹性固体运动方程及数值方法
        2.3.1 弹性固体运动方程
        2.3.2 求解弹性固体运动方程的有限元法
    2.4 流固界面的数值方法
        2.4.1 边界条件
        2.4.2 浸入边界法
        2.4.3 流固耦合的程序流程
    2.5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串列双圆柱的旋涡尾流中柔性板自主推进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物理问题和数学描述
    3.3 计算描述和程序验证
    3.4 计算结果和讨论
        3.4.1 串列圆柱绕流的脱涡模态
        3.4.2 柔性拍动板在串列圆柱尾迹中的运动特性
        3.4.3 输入功与HS运动模式所需的最小拍动振幅
        3.4.4 HS运动模式的平衡机制
        3.4.5 拍动板释放方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主推进柔性板最优弦向刚度分布的数值研究
    4.1 引言
    4.2 物理问题和数学描述
    4.3 计算描述和程序验证
    4.4 计算结果和讨论
        4.4.1 不同刚度分布柔性板的推进特性
        4.4.2 有效弯曲刚度(?)下的推进特性
        4.4.3 流场涡结构和压力分布
        4.4.4 变形与受力分解
        4.4.5 展弦比及质量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板形状和弦向刚度分布对其推进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物理问题和数学描述
    5.3 计算描述和程序验证
    5.4 计算结果和讨论
        5.4.1 不同刚度分布和形状参数下柔性板的推进特性
        5.4.2 有效弯曲刚度K~*下的推进特性
        5.4.3 流场分析
        5.4.4 受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研究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用例驱动的司法工作流建模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挑战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与基础
    2.1 工作流的相关概念
    2.2 用例
    2.3 序列图
    2.4 通信顺序进程
    2.5 本章小结
3 用例驱动的司法工作流建模与分析
    3.1 概述
    3.2 用例建模
    3.3 用例行为分析与建模
    3.4 用例结构图
    3.5 基于用例组件的工作流模型
    3.6 案例应用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契约的工作流建模
    4.1 概述
    4.2 工作流的数据信息
    4.3 数据模型
    4.4 数据操作
    4.5 操作契约
    4.6 案例应用
    4.7 本章小结
5 工作流建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5.1 功能分析
    5.2 设计与实现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7)面向并行绘制负载平衡的随机森林在线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并行绘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2 并行绘制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并行绘制系统
        1.2.2 并行绘制系统负载平衡
        1.2.3 随机森林
    1.3 主要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在线学习的并行绘制负载预测框架
    2.1 并行绘制体系结构
    2.2 并行绘制特征分析
    2.3 随机森林方法
        2.3.1 CART回归树
        2.3.2 回归随机森林
    2.4 在线学习
        2.4.1 在线学习优势
        2.4.2 在线学习机制
    2.5 基于在线随机森林预测的负载平衡框架
第3章 具有记忆的在线回归森林
    3.1 引言
    3.2 在线回归预测
    3.3 在线回归森林的记忆机制
        3.3.1 RFs记忆机制:叶权重在线学习
        3.3.2 基于随机梯度下降的在线叶权重学习
        3.3.3 基于预测能力的自适应学习率
        3.3.4 在线叶权重学习算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基准数据
        3.4.2 实验设置
        3.4.3 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短时记忆自适应在线随机森林
    4.1 引言
    4.2 概念漂移问题
    4.3 集成学习方法
        4.3.1 在线集成学习
        4.3.2 数据流回归的集成方法
        4.3.3 基于随机森林的数据流分析方法
    4.4 随机森林的自适应长短时记忆
        4.4.1 自适应记忆激活机制
        4.4.2 混合记忆预测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数据
        4.5.2 实验设置
        4.5.3 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线局部重建随机森林
    5.1 引言
    5.2 随机森林在线构建方法
        5.2.1 在线完整构建
        5.2.2 在线局部构建
    5.3 在线重建随机森林
        5.3.1 在线重建机制
        5.3.2 叶结点在线剪枝
        5.3.3 基于祖先节点回溯的在线重建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数据
        5.4.2 实验设置
        5.4.3 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在线随机森林预测并行绘制负载
    6.1 并行绘制数据集
        6.1.1 绘制特征设计
        6.1.2 绘制数据采集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1 实验设置
        6.2.2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粒料混合过程离散单元模型及数值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粒料混合问题的背景概述
    1.2 离散单元模型概述
        1.2.1 DEM发展现状
        1.2.2 DEM仿真存在的问题
    1.3 工程中粒料混合过程数值仿真研究概述
        1.3.1 粒料自由表面流混合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2 粒料强制混合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3 技术路线
2 高效DEM仿真模型和算法
    2.1 离散单元法
        2.1.1 颗粒形状方程
        2.1.2 运动控制方程
        2.1.3 接触模型及接触参数计算
        2.1.4 DEM计算流程
    2.2 基于动态网格的离散单元cell-linked邻居搜索方法
        2.2.1 DMCL方法介绍
        2.2.2 数值计算算法及流程
        2.2.3 工程应用模拟验证
    2.3 基于能量耗散率一致的粗颗粒方法
        2.3.1 CG-DEM模型
        2.3.2 模型模拟验证
        2.3.3 模型实验验证
        2.3.4 转鼓转速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粒料自由表面流扩散机制研究
    3.1 Lees-Edwards边界条件
    3.2 双组份球形颗粒扩散机制
        3.2.1 模拟工况
        3.2.2 双组份球形颗粒的扩散系数
        3.2.3 剪切速率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2.4 颗粒尺寸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2.5 固含率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2.6 扩散一般性方程
        3.2.7 摩擦系数和弹性恢复系数的影响
    3.3 双组份球形颗粒扩散规律性方程在大规模堆流中的应用
        3.3.1 准静态堆流模型建立
        3.3.2 模拟和理论结果对比
    3.4 单组份椭球形颗粒扩散机制
        3.4.1 椭球形颗粒模型
        3.4.2 模拟工况
        3.4.3 椭球长径比对运动的影响
        3.4.4 单组份椭球扩散系数
        3.4.5 剪切速率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4.6 颗粒尺寸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4.7 颗粒长径比和固含率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4.8 扩散一般性方程
    3.5 本章小结
4 双螺旋锥形混合器强制混合研究
    4.1 双螺旋锥形混合器
    4.2 颗粒混合实验验证
    4.3 叶片结构对双螺旋混合器的影响
        4.3.1 模拟工况
        4.3.2 螺径比及螺旋直径比对混合的影响
        4.3.3 设备功率比较
        4.3.4 设备磨损比较
    4.4 操作工况对双螺旋混合器的影响
        4.4.1 模拟工况
        4.4.2 螺旋自转公转速率对混合的影响
        4.4.3 混合器局部混合效率比较
        4.4.4 颗粒粒径比对混合的影响
        4.4.5 能量谱比较
        4.4.6 设备磨损比较
    4.5 粗颗粒方法在双螺旋混合器中的应用
        4.5.1 模拟工况
        4.5.2 原系统和粗颗粒系统颗粒混合比较
        4.5.3 功率修正及比较
        4.5.4 磨损修正及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分析 ——以金边华明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1.2.1 研究现状
        1.2.2 相关理论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调查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内容
        2.2.1 听辨测验
        2.2.2 朗读测验
    2.3 调查过程
    2.4 调查结果
        2.4.1 听辨测验
        2.4.2 朗读测验
第3章 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调查结果分析
    3.1 单音节字声调偏误分析
        3.1.1 听辨偏误
        3.1.2 朗读偏误
    3.2 双音节词声调偏误分析
        3.2.1 听辨偏误
        3.2.2 朗读偏误
    3.3 语流声调偏误分析
        3.3.1 听辨偏误
        3.3.2 朗读偏误
第4章 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原因
    4.1 声调偏误原因概述
        4.1.1 汉语声调的复杂性
        4.1.2 学习者动机的影响
        4.1.3 教师专业性的影响
    4.2 四声调具体偏误原因
        4.2.1 阴平偏误原因
        4.2.2 阳平偏误原因
        4.2.3 上声偏误原因
        4.2.4 去声偏误原因
    4.3 双音节词声调偏误原因
    4.4 语流声调偏误原因
第5章 针对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习得的教学对策
    5.1 提高声调教学的专业性
    5.2 做好声调初级阶段教学
        5.2.1 有效联系学生的感知与发音
        5.2.2 声调人情化教学
        5.2.3 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练习相结合
        5.2.4 针对偏误类型进行专项教学
    5.3 以双音节词为重点开展声调教学
    5.4 在语流中开展声调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三维Ahmed车模绕流及组合吹气减阻机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Ahmed车模绕流结构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Ahmed车模高、低阻流动模态
        1.2.2 高阻Ahmed车模绕流结构
        1.2.3 低阻Ahmed车模绕流结构
    1.3 高、低阻Ahmed车模气动减阻研究
        1.3.1 被动减阻控制
        1.3.2 主动减阻控制
        1.3.3 单一控制与组合控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测量
    2.1 引言
    2.2 风洞
    2.3 实验装置
        2.3.1 低阻Ahmed车模
        2.3.2 高阻Ahmed车模
    2.4 测量方法
        2.4.1 阻力测量
        2.4.2 壁面压力测量
        2.4.3 热线测量
        2.4.4 PIV测量
        2.4.5 流动显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阻Ahmed车模绕流定常结构
    3.1 引言
    3.2 回流泡结构特性
    3.3 角涡形成机理
    3.4 多种流向涡对
        3.4.1 C-柱涡
        3.4.2 流向拖曳涡
        3.4.3 车顶及侧面流向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阻Ahmed车模绕流非定常结构
    4.1 引言
    4.2 尾涡及其归一化
        4.2.1 尾涡及其形成机理
        4.2.2 尾涡频率归一化
        4.2.3 尾涡的气动影响
    4.3 车顶、侧面及间隙涡
    4.4 非定常结构的空间发展
    4.5 雷诺数影响
    4.6 低阻Ahmed车模绕流结构概念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阻Ahmed车模组合控制减阻机理
    5.1 引言
    5.2 无控制流动
    5.3 组合定常吹气S12
    5.4 组合定常吹气S123
    5.5 组合定常吹气S124
    5.6 组合定常吹气S1234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Discovering Patterns in Symbolic Streams(论文参考文献)

  • [1]绕椭球的低速流动研究[J]. 丛成华,邓小刚,毛枚良. 力学进展, 2021(03)
  • [2]共享道路上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实验与模拟研究[D]. 黄传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3]可压缩多介质流动数值算法及稠密颗粒群动力学研究[D]. 任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浮力驱动湍流的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D]. 王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变刚度柔性体自主推进特性的流固耦合数值研究[D]. 王文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用例驱动的司法工作流建模与分析研究[D]. 张婷婷. 西南大学, 2021(01)
  • [7]面向并行绘制负载平衡的随机森林在线学习研究[D]. 钟原. 四川大学, 2021(01)
  • [8]粒料混合过程离散单元模型及数值仿真研究[D]. 蔡瑞环. 浙江大学, 2021(01)
  • [9]柬埔寨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分析 ——以金边华明学校为例[D]. 冯元鹏.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10]三维Ahmed车模绕流及组合吹气减阻机理实验研究[D]. 刘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发现符号流中的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