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机械设备

奶牛场机械设备

一、奶牛养殖小区的机械和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赵辉[1](2020)在《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重要合作类型,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乡村经济,实现国家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农户入股将农户的闲置资金有效整合起来组织成整体。可以有效地实施标准化奶牛养殖生产,提升鲜奶标准,向奶企提供优质鲜奶,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可以发挥奶牛生产规模效益,降低奶牛养殖运营成本,提升收益水平。发展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提升入社农户收入水平,对于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黑龙江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对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实地调查走访研究,对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有关于基础建设情况,人员技术力量,管理制度及生产经营等现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得出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专业技术人才、合作社资金、市场竞争能力、内部制度执行、产品品类及品牌建设,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实际情况,在人才建设、政府扶持、贷款融资、服务输出、规范制度、创立品牌,防范风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通过本研究对提升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及综合效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为黑龙江垦区发展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提供理论与经验参考。

刘秀娟[2](2021)在《中国奶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全面振兴奶业,建设奶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奶业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虽然中国奶业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 40余年的快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依然较弱。“一带一路”开放格局下,面对进口乳制品的冲击和贸易摩擦,奶业发展水平亟需提升。因此以提高中国奶业竞争力为目标,研究中国奶业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布局,提出奶业发展对策,既可以丰富奶业发展理论,也能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管理、政策参考。通过对奶业和竞争力等内涵的界定,以竞争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等为基础,运用14年的国内各区域的奶业相关统计数据和37年的FAO国际奶业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奶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接着构建影响因素测度系统分析其作用效果,评价奶业发展水平,最后提出奶业发展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为基础,从理论角度剖析中国奶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出奶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风险和威胁。第二,在奶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结合奶业的特性,从发展环境、发展实力、竞争绩效三方面筛选奶业发展测度因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5个公因子和18个度量指标的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系统。第三,提出研究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间作用效果进行分析,找出对奶业发展作用最大的因子以及作用路径。首先,对作用路径分析得出:发展环境对乳企经营能力、竞争绩效、牧场经营能力、生鲜乳生产能力都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依次降低,对牧场经营能力的影响显着性较差。竞争绩效需要发展环境和乳企经营能力、生鲜乳生产能力的共同支撑。乳企经营能力对牧场经营能力有直接正向促进作用,但显着性较差。其次,对观测变量进行分析得出:发展环境对投资能力、消费能力、创新能力依赖性较大,对辅助产业依赖性较小;生鲜乳生产能力与乳牛数量、规模牧场数量、牛奶人均占有量相关性较大;牧场经营能力与产品销售利润率、乳牛成本利润率相关性较大;乳企经营能力对资产利润率依赖性较大;竞争绩效与市场占有率、区位熵密切相关。第四,构建奶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横跨14年的奶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找出发展环境、生鲜乳生产能力、牧场经营能力、乳企经营能力、竞争绩效、综合发展水平的优势区域,通过聚类分析,对区域奶业发展进行定位,分为奶业龙头带动区、奶业潜力挖掘区、奶业特色发展区。最后,从全局视角制定奶业发展战略,从区域比较视角优化奶业发展布局,从影响因子视角提出奶业发展对策。在研究内容上创新点有三:一是构建了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系统。将奶业发展分析维度确定为:发展环境、发展实力、竞争绩效三方面;在发展实力部分,将牧场经营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察因子;最终形成5个公因子和18个度量指标的测度系统。二是测度了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使用国家统计数据对发展环境、生鲜乳生产能力、牧场经营能力、乳企经营能力、竞争绩效的影响路径进行验证,并测度了各因子的作用效果,研究结论丰富了奶业发展理论。三是评价27省14年的奶业发展水平。通过奶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得分,找出区域优势因素,确定区域奶业发展定位,优化奶业发展布局。

郑军南[3](2017)在《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及其选择: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奶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总体来看,相对于国外,我国奶业发展起点低、历史短、成长快,但发展过程曲折,市场波动大,危机事件多,发展模式差异较大,我国奶业的产业演化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一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成本偏高、单产偏低以及奶制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以至于出现奶业消费市场的“崇洋媚外”。这些问题当然与奶业发展先天不足,大部分国民缺乏奶制品消费习惯、奶业市场波动较大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落后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导致奶业产业链上不同产业主体之间缺乏合理的利润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还有我国不同类型奶业主产区产业集群竞争力不足以及我国奶业宏观产业政策选择和执行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有关。奶业实际上是一个基于微观、中观、宏观等不同层级的有机复杂系统,不同层级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奶业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从更全面、更整体、更系统的视角,深入研究我国奶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找出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适合于我国奶业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奶业产业集群和奶业产业体系,并提出科学而全面的应对策略。基于此,本研究以共生演化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借鉴已有相关文献成果,结合中国奶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分析框架,全面分析我国奶业的演化历程、发展现状,并以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为分析重点,探讨不同模式之间的优劣,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一系列政策启示。本研究首先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对于农业及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并借鉴生物学上的共生演化理论,构建了研究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奶业共生状态-共生单元结构-奶业共生模式-奶业产业绩效”(SSMP)共生演化分析框架,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然后,分别从宏观的奶业产业组织体系、中观的典型奶业产业集群和微观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三个不同层级共生演化入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实际调研所得我国五大奶业主产区六个省区的七个县市的相关调研数据,对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优劣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利用127个养殖小区和76个规模养殖场数据,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在利润水平和生产效率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其二,利用127个养殖小区和152个小区成员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对养殖小区服务能力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对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奶业存在不同层级的共生演化关系,从宏观的奶业产业体系,中观的奶业产业集群以及微观的奶业产业组织及其模式,在奶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和机理。奶业产业组织形式从最初的奶农和奶企为主,逐步发展出了奶站、养殖小区和合作社等中间组织;相应地,在产业组织模式上,实现了从“奶农+奶企”向“奶农+奶站+奶企”、“奶农+养殖小区+奶企”以及“奶农+合作社+奶企”和“规模养殖场+奶企”、“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奶企”的模式变迁。共生演化过程中,奶业产业组织之间共生组织程度不断提高,共生行为进一步呈现互惠性和对称性。(2)区域奶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基于不同的产区状态,包括资源禀赋、历史起点和路径依赖程度不同,存在不同分布结构的奶业产业组织,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一般来说,城郊型奶业主产区对奶业市场变动最为敏感,路径依赖程度低,产业组织创新和模式调整迅速,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最强;牧区型奶业主产区路径依赖较强,产业组织创新能力弱,产业组织模式调整优化不够及时,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对偏弱;而农区型奶业主产区兼具规模效应和市场优势,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居中。(3)奶业产业组织及其模式的共生演化嵌入于特定的共生环境中,在不同阶段下的政治嵌入、文化嵌入、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等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社会嵌入因素共同作用于奶业产业组织,它们之间互动形成不同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案例研究表明,从养殖小区模式向奶牛入股的股份合作制规模养殖场再到资金入股的股份制规模养殖场模式演化路径可能是引导我国奶业进一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可选路径。(4)我国正处于“奶农+养殖小区+奶企”向“规模养殖场+奶企”转变的过渡阶段,本研究的实证研究指出,在这一阶段,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之间在生产效率上并无显着差异,但在利润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规模养殖场利润水平明显高于养殖小区。(5)“奶农+养殖小区+奶企”模式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产业组织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从养殖小区的服务供给来看,与小区成员的服务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且养殖小区模式难以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动养殖小区向规模养殖场转变。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分别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在微观层面上,要构建符合发展要求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加快奶业的纵向一体化,推动“奶农+养殖小区+奶企”模式向“规模养殖场+奶企”模式转变,并结合各地实际,适时引导发展奶业合作组织,构建新型的“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奶企”模式;奶企要发挥产业链核心作用,以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积极参与到奶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二是在中观层面上,加大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分别从牧区型、城郊型和农区型奶业主产区的不同特点出发,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有竞争力的奶业产业集群。三是在宏观层面上,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国内和国际奶业市场的新趋势和新变化,顺应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势,探索市场发展规律,指导我国奶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时畅[4](2017)在《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经营模式选择及效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使乳品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奶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增加养殖奶牛的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奶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显着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模式的奶牛养殖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正在经历由传统散户养殖模式向规模化养殖模式转变,黑龙江省安达市奶牛养殖也正在经历同样的转变。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发展现状,通过对安达市不同经营模式下奶牛养殖小区成本收益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奶牛养殖小区不同经营模式差异明显,合作社养殖小区经营模式和股份制养殖小区经营模式相对于散户集中饲养小区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效率较高,规模化效益较高,因此,同样生产成本下的总产值较高。所以,合作社养殖小区和股份制养殖小区将是下一步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发展的方向。同时对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经济效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基础、社会化服务体系、技术力量、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并根据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借鉴国内先进奶牛养殖小区的成功案例,提出加快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提高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经济效益的具体对策建议: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提高养殖户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于洪霞[5](2015)在《奶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户养殖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主要有国营奶牛场模式、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牧场奶牛养殖模式和奶联社等奶牛养殖模式,这些模式在不同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中,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在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我国奶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因其奶牛存栏数量少、饲喂管理水平不高、原奶质量安全水平保证率低、环境差等问题,被视为不适应奶业现代化发展的落后的奶牛养殖模式。政府在奶业发展思路上进行了调整,大力倡导奶牛的规模化养殖。加之我国奶牛养殖环节和原奶加工环节没有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乳品企业收购在收购原奶价时压低价格,广大分散的农户在整个奶业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市场议价能力弱。在政府和乳品企业这些外部力量的挤压下,大量农户被迫退出奶牛养殖业。农户奶牛养殖模式是否存在优势与效率、是否能够在我国奶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本文重点研究了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历史追述,理清了我国奶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总结了我国奶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发达国家奶牛养殖模式的介绍与分析,研究了现代奶业的本质,为我国奶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和借鉴的模式;对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的经济学分析说明了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具有小农生产特征;利用调研数据对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析了农户奶牛养殖的生产效率、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困境。通过典型的合作牧场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农户奶牛养殖的现实出路。论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在中国奶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农户奶牛养殖模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原因是乳品企业强有力的需求拉动,农户强烈的致富动机,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等。近年来,在政府和乳品加工企业推动的奶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受到严峻的考验。2.从国外奶业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经验来看,在奶牛养殖模式上,家庭牧场养殖模式是最主要的奶牛养殖模式。根据国外的家庭牧场的发展经验,现代奶业的特点主要有:不断提升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恰当的奶业政策、有效的合作组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和因地制宜选择的奶牛品种和饲料等。3.本文利用人口流动理论、厂商理论和均衡价格等理论构建了农户原奶生产模式的价格决定模型,通过对中国农户原奶生产的经济学分析,发现农户原奶生产模式具有小农生产特征。模型解释了农户原奶生产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即在资本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农户养殖模式还会存在一定的时期,模型也揭示了为什么农户奶牛养殖模式能够在原奶低价格条件下得以维持。4.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地区和乌兰察布市的256户奶牛养殖农户的实地问卷调查发现,农户具有从事奶牛养殖的时间较长,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融资能力较差,奶牛养殖规模较小等特点。运用生产函数模型研究发现,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奶户规模报酬处于递减状态,也就是农户经营已经在现有技术管理水平下达到了最佳效益。由于受限于农户的现有资源禀赋,仅仅凭借农户单个的力量无法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技术还是管理水平都较奶业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经济效益很难提高。5.当前我国的奶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由于农户奶牛养殖模式能够在低奶价的条件下得以维持,因此部分农户会继续从事牛奶生产,并逐步过渡到家庭牧场模式,但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呼和浩特市的一个案例的分析,说明在这个过渡时期,建立一种新型合作牧场模式,能使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在保证生存和发展的同时逐渐向现代家庭牧场过渡。农户奶牛养殖模式虽然在我国奶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改造,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而规模化牧场又具有投资大、风险大、成本高等劣势。合作牧场既给予农户继续留在奶牛养殖行业提供了选择,又改善了农户养殖模式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技能,比农户养殖模式更具有竞争优势,是农户继续从事奶牛养殖业的现实路径。因此,应该遵循奶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农户奶牛养殖模式进行改造,政府和乳品加工企业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农户合作牧场的发展,为今后向家庭牧场过渡做好准备。

李栋[6](2013)在《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文中提出在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是奶业发展的“第一车间”,生鲜乳的安全优质是奶业立足的基础。当前,我国奶牛养殖业呈现规模养殖、小区和散养模式共存的局面。面对奶牛养殖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国情的奶牛养殖模式成为了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奶牛养殖模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全面剖析了我国奶牛养殖模式的历史变化规律,探索了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养殖模式的不同特点和典型作法,揭示了奶牛养殖重点地区的养殖模式特征和问题,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提出了推进我国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五年里,居民对乳制品的强烈需求推动了国营奶牛场(牧场)的大发展,国营奶牛场的规模养殖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奶业生产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发展方针,推动了奶牛养殖模式由国营规模养殖为主向个体散养、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新世纪以来,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对高质量生鲜乳的需求,推动了奶牛养殖由散养模式向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模式转变。2.国际奶业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都是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模式。美国是以土地、资本和技术密集,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新西兰是以土地投入为主的草地放牧模式;荷兰是以资本和技术密集、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家庭牧场模式。日本是以技术密集,以机械化、专业化为主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印度是以劳动力密集,以小规模合作社为主的散养模式。3.通过对河南省不同养殖模式的实地调研。规模养殖、养殖小区在规划设计和整体布局方面科学合理,养殖环境较好,优于散养模式;规模奶牛场饲养管理科学,饲料供给和配比合理,挤奶和给水等环节较为规范,养殖小区及散养模式存在优质粗饲料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挤奶操作和给水不规范问题;规模奶牛场奶牛的健康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于小区和散养户,牛奶质量也好于养殖小区和散养户;规模奶牛场单产水平和生鲜乳价格高于养殖小区和散养模式。4.在对河北省等7个定点监测省615户养殖场(户)的连续监测基础上,对2011-2012年23个月共计14144个观测值的定量分析得出,中规模养殖的技术效率最高,小规模次之,散养模式技术效率最小。两年平均来看,中规模养殖模式技术效率为49%,小规模养殖模式技术效率为38%,散养模式为20%。养殖模式对产出效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要显着高于散养模式的技术效率。养殖模式对产出效率的稳定性有积极影响,相比散养模式来说,同等条件下,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的产出效率更稳定。5.中国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三个建议:一是要推动散养和小区饲养模式向规模养殖转变;二是要开发利用优质饲草,推进种草养牛模式;三是要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奶畜品种多元化。

张宇峰[7](2013)在《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国内奶牛养殖正在经历从传统散户养殖模式向规模化养殖快速转变的大背景下,哈尔滨市奶牛养殖也正在经历同样的转变。本研究在规模经济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观察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和文献查阅法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奶业的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可为全国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在经实地调查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现状,规模养殖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哈尔滨市的奶牛规模化养殖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奶牛养殖规模仍然是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为主,规模化养殖率较低。2007年2010年饲养6头以上奶牛的养殖场(户)占到总养殖场(户)的比率分别为50.24%、59.77%、60.83%和57.21%,但是21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占总养殖场(户)的比率仅为2.97%、5.99%、6.59%和7.08%。(2)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养殖的主要模式有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托牛所”模式、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和外资企业模式。(3)哈尔滨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奶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奶牛存栏数从2002年的20.6万头发展到2008年的最高46.7万头,然后开始减少,2011年为45.7万头;而产奶量却逐年增长,从2002年的60.0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43.0万吨,奶牛平均单产也在逐年增加。(4)针对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养殖仍存在养殖规模不足,单产水平低,经营方式粗放,优质饲料不足,疫病防治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鲜奶收购环节监管不力、运行不规范等制约奶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问题,提出推进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相应对策: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奶牛品种改良、优化种群结构和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发展优质牧草产业,调整优化奶牛饲料结构;加强生鲜乳质量监管,规范牛奶购销管理;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共同发展;提高饲养管理人员素质。(5)通过对国内外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经验的借鉴,结合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提出适合哈尔滨当期奶牛养殖模式是奶牛养殖小区和“托牛所”模式,但最有前景的模式是中等规模养殖场模式。希望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扩大奶牛饲养规模、提高原料奶质量、提高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实现奶牛养殖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为全国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张天懿[8](2011)在《天津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曾是促使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第一次文明的最重要推动力。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由传统生存型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较快,并对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天津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我国最具建成国际化大都市潜力的城市区域之一。就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和农业总产出量而言,天津不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2%,在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比重排名靠后。但就农业经济技术水平和单位效率比较,天津却称得上我国的农业强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均位居全国前例,天津市农业的许多现代发展理念、生产经营方式、管理手段等对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天津市现代农业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是众多学者和研究者面前的又一个需要研究的急迫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其开展更多的研究和探讨。全文总体研究思路:第一,从农业发展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出发,概述并总结了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为下文进一步讨论天津市农业发展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在回顾天津市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的统计数据,从大农业的主要农产品的角度,分析了天津市各区县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指出天津市农业的产业布局:城市农业观光圈,近郊特色农业发展圈,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第三,本文基于前面的研究基础,运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从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面对天津市农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近10年十多个城市在小麦,粳稻,玉米,大棚黄瓜和西红柿,大规模生猪,中等规模奶牛,大规模蛋鸡以及淡水鱼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天津市农业中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农产品的技术效率,指出技术进步对天津市农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农业的发展中,技术进步起了很大作用。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源于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科技创新在生产各环节中的应用,以比从前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数量相同的产品,或以从前数量相同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导致技术效率的提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效率测算的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天津市农业综合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都在逐年改善,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增强。在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方面,在这十年间,天津市对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关注程度较高,而对生态功能的关注与投入力度不够,科技创新和技术效率有待加强。最后,基于以上实证研究,本文从政策层面、操作层面提出了促进天津市农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农业发展状况奠定基础,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改善现代农业设施装备,为推动天津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服务;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挥重点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效应;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特别提出并分析了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可行性,必要性,建设内容和定位以及社会和环境效益;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天津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艳杰[9](2010)在《寒区奶牛养殖小区规划及牛舍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养殖奶牛群体大多是个体奶牛养殖户,人畜公用一个院落,饲养规模小,饲养方式粗放,饲养水平较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广大的寒区农民迫切的要求解决奶牛养殖中“散、小、低”的这种情况,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养殖奶牛的经济效益。奶牛养殖小区是我国奶牛业发展过程中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化养殖的一种过渡形式,在现有的养殖规模情况下,改善奶牛小区的建设,可以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和原料奶的质量,提高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速度及发展规模,促进我国奶牛业的发展,从而对区域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对黑龙江省农村典型奶牛小区进行了调研,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在黑龙江地区奶牛养殖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为牧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从奶牛养殖小区的总体出发,对奶牛养殖小区这种中国特有的奶牛养殖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别研究了小区建设中的场址选择、饲养工艺、挤奶方式、牛舍的通风、采光、防潮、废弃物处理和环境的绿化等方面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奶牛业的先进技术、设施和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寒区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寒区的模式与措施,来保证我国寒区奶牛业的持续发展。现阶段奶牛舍的建造仍占奶牛养殖资金支出的大部分,通过对奶牛舍的结构优化可以降低奶牛的养殖成本,本文以降低牛舍建设过程的材料成本为目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成乳牛舍的门式刚架结构截面运用有限元法进行了优化,计算出在荷载相同的情况下奶牛舍的最适柱距及坡度组合情况,为寒区牛舍门式刚架结构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本文提高了奶牛养殖的科学含量、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为类似寒区提供一种成功的推广模式。

刘自杰[10](2009)在《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奶业是节粮、高效、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奶牛养殖业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国民素质提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着,逐步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自2003年实施“奶业富民工程”以来,泰安市奶牛养殖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截止2008年,泰安市奶牛存栏17.4万头(均为荷斯坦奶牛),单产水平4800公斤左右,牛奶产量42.0万吨,年创产值过12亿元,奶牛养殖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泰安市奶牛养殖业饲养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饲养管理水平不高、“三炎”等疾病多发,单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负担重、粪尿处理集中处理比例小,奶牛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已经出现。奶牛养殖模式恰恰是上述不利状况出现的决定因素。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在实证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分析,为泰安市的奶牛养殖业找到最适宜的养殖模式,并提出发展策略。文章以专业合作社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为依据,以定性和定量分析、实证和规范分析为研究方法,对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进行了分类,并研究分析了不同奶牛养殖模式在养殖规模、生产合作程度、饲养场所、管理水平和自然禀赋等方面的不同,找出了由于这些不同所造成的养殖场(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对资源环境影响方面的差异,阐述了适应泰安市现阶段的、科学可行的奶牛养殖模式及发展策略。本文将泰安市的养殖模式分为了6种:散养模式、订单式养殖模式(公司+散户)、奶牛小区养殖模式、合作社模式、养殖公司模式和乳品公司养殖模式等。经过分析比较6种不同养殖模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含不同奶牛养殖模式所需启动资金方面)、社会效益(包括提供就业岗位、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包括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在借鉴印度阿兰德(Anand)合作社模式、新西兰恒天然(Fonterra)集团的奶业联合体模式和北美及西欧的养殖公司(农场)模式等先进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得出了泰安市应大力以下发展两种奶牛养殖模式:一是“奶牛养殖小区+合作社”养殖模式,二是“乳品公司养殖奶牛”养殖模式。在此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泰安市现实情况和发展要求,给出了发展上述两种养殖模式的策略和方法。“奶牛养殖小区+合作社”养殖模式的发展策略为:①加强奶站建设,促进散养户的转型;②加大力度建设管理奶牛养殖小区;③引导奶业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乳品公司养殖奶牛”养殖模式的发展策略为:①加大品牌宣传,扩大消费市场;②健全冷链,发展销售网点;③做好技术准备和人员准备工作,适时扩大奶牛养殖规模。

二、奶牛养殖小区的机械和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养殖小区的机械和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有关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合作社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2.1.3 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2.2 理论基础
        2.2.1 合作经济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3 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3.1 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3.1.1 合作社基础建设与设备工艺现状
        3.1.2 奶牛存栏及产奶情况
        3.1.3 合作社工作人员构成
        3.1.4 合作社股东构成及已派发分红情况
    3.2 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现状
        3.2.1 机构设置
        3.2.2 管理模式
    3.3 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现状
        3.3.1 生产销售状况
        3.3.2 经济效益状况
        3.3.3 资产营运状况
    3.4 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和特色
        3.4.1 种养循环助力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3.4.2 粪水多元化利用实现少量排放
        3.4.3 机械化程度高降本增效提升效益
4 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4.1.1 专业人才占比低且老龄化
        4.1.2 合作社资金短缺
        4.1.3 合作社鲜奶销售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区间
        4.1.4 合作社内部规章制度和规范执行不到位
        4.1.5 产品单一且缺少品牌意识
        4.1.6 财务流动性风险与盈余分配风险并存
    4.2 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的成因
        4.2.1 专业人才缺乏成因
        4.2.2 合作社资金短缺成因
        4.2.3 合作社鲜奶销售价格长期处于低位成因
        4.2.4 合作社内部规章制度及规范执行不到位成因
        4.2.5 产品单一且品牌意识淡薄成因
        4.2.6 财务流动性风险与盈余分配风险并存成因
5 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5.1 加大内部培训和人才引进
        5.1.1 强化人员培训及岗位专业性
        5.1.2 加大人才引进确保能留住人
    5.2 加大扶持力度以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困境
        5.2.1 降低合作社成本支出
        5.2.2 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5.2.3 加大税收扶持力度
    5.3 提升产业价值及拓宽销售渠道
        5.3.1 实行养殖技术与服务输出
        5.3.2 积极对接乳企建立更广泛销售渠道
    5.4 健全规范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
    5.5 延伸产业链丰富产成品及创建自己品牌
    5.6 双管齐下防范流动性风险与盈余分配风险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国奶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奶业国外研究现状
        1.3.2 奶业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奶业
        2.1.2 奶业竞争力
        2.1.3 其他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区域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奶业的发展历程
        3.1.1 奶牛饲养历史
        3.1.2 乳制品加工历史
    3.2 牛奶生产现状分析
        3.2.1 牛奶总产量高
        3.2.2 牛奶专业化生产带形成
        3.2.3 牛奶质量水平高
        3.2.4 奶牛存栏量高
        3.2.5 奶牛年平均单产提高
    3.3 乳制品生产现状分析
        3.3.1 乳制品总产量高
        3.3.2 乳制品专业化生产带形成
        3.3.3 乳制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准
    3.4 牧场和乳企发展现状分析
        3.4.1 牧场养殖规模扩大
        3.4.2 牧场利润空间小
        3.4.3 乳企总资产和盈利能力提高
        3.4.4 乳企技术和投资实力增强
        3.4.5 乳企市场集中度提高
    3.5 乳制品贸易现状分析
        3.5.1 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大
        3.5.2 中国乳制品出口规模小
        3.5.3 中国乳制品贸易竞争力较弱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奶业发展影响因素钻石模型分析
    4.1 生产要素分析
        4.1.1 劳动力素质较高
        4.1.2 土地资源较丰富
        4.1.3 奶业科研体系较完备
        4.1.4 奶业投资增长迅速
        4.1.5 企业家组织能力强
    4.2 需求分析
        4.2.1 食品结构中奶类消费增长最快
        4.2.2 人口结构变化促进奶类消费增加
        4.2.3 收入提高带动奶类消费量增加
        4.2.4 消费偏好改变促进乳制品消费
        4.2.5 乳制品需求增长速度放缓
    4.3 相关辅助产业分析
        4.3.1 饲料产量大质量高
        4.3.2 饲草产业逐步壮大
        4.3.3 奶牛遗传育种业相对滞后
        4.3.4 奶业机械和包材进口较多
        4.3.5 奶业基础设施便利度高
    4.4 奶业规模与结构分析
        4.4.1 规模牧场成为养殖主流
        4.4.2 养殖小区和散户在减少
        4.4.3 乳制品行业集中度提高
        4.4.4 乳品企业产品结构待优化
        4.4.5 产业结构一体化程度提高
    4.5 奶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4.5.1 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发展
        4.5.2 政府服务能力增强
        4.5.3 奶业支持政策逐步完善
        4.5.4 整体奶业贸易环境向好
        4.5.5 贸易格局变化带来局部困难
    4.6 影响因素态势归纳
        4.6.1 奶业发展的内部优势
        4.6.2 奶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4.6.3 奶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4.6.4 奶业发展的外部风险
    4.7 本章小结
5 中国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系统构建
    5.1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维度
        5.1.1 奶业特性分析
        5.1.2 分析维度构建
    5.2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的选择
        5.2.1 测度因子全面梳理
        5.2.2 度量指标筛选原则
        5.2.3 测度因子选择结果
    5.3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理论分析
        5.3.1 发展环境
        5.3.2 发展实力
        5.3.3 竞争绩效
    5.4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系统构建
        5.4.1 研究样本
        5.4.2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5.4.3 指标间的相关矩阵及显着性检验
        5.4.4 数据信度、效度分析
        5.4.5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系统
    5.5 本章小结
6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间作用效果分析
    6.1 研究方法分析
        6.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6.1.2 结构方程模型公式
        6.1.3 数据的来源
    6.2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
        6.2.1 奶业发展模型的研究变量
        6.2.2 奶业发展模型的基本假设
        6.2.3 奶业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
    6.3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拟合
        6.3.1 奶业发展测量模型拟合
        6.3.2 奶业发展结构模型拟合
        6.3.3 奶业发展整体模型拟合
    6.4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的拟合检验
        6.4.1 整体模型拟合检验
        6.4.2 路径系数显着性检验
        6.4.3 研究假设的验证
    6.5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度因子作用效果
        6.5.1 各因子影响度分析
        6.5.2 各因子影响路径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省际评价
    7.1 奶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7.2 奶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7.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7.2.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7.2.3 因子分析检验
        7.2.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7.3 奶业发展水平评价和影响因素比较
        7.3.1 发展环境比较
        7.3.2 生鲜乳生产能力比较
        7.3.3 牧场经营能力比较
        7.3.4 乳企经营能力比较
        7.3.5 竞争绩效比较
        7.3.6 奶业综合发展水平比较
    7.4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聚类分析
        7.4.1 奶业发展聚类
        7.4.2 区域奶业发展定位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布局及对策
    8.1 全局视角的奶业发展战略
        8.1.1 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8.1.2 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8.1.3 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8.2 区域比较视角的奶业发展布局
        8.2.1 东北和内蒙古布局
        8.2.2 华北地区布局
        8.2.3 西部地区布局
        8.2.4 南方地区布局
        8.2.5 大城市周边布局
    8.3 影响因子视角的奶业发展对策
        8.3.1 提高创新能力、优化外在环境
        8.3.2 发展规模牧场、建设优质奶源
        8.3.3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牧场收益
        8.3.4 增加消费粘性、提高乳企收益
        8.3.5 强化奶产业链、提高竞争绩效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B

(3)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及其选择: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关键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研究框架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共生演化理论
        2.1.2 产业升级理论
        2.1.3 产业集群理论
        2.1.4 产业组织理论
        2.1.5 社会嵌入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对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
        2.2.2 关于奶业及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3.1 从生物学到经济学:产业共生演化
        3.1.1 共生演化理论与产业研究
        3.1.2 产业共生理论的发展
    3.2 奶业产业共生三要素
        3.2.1 奶业的共生单元
        3.2.2 奶业的共生模式
        3.2.3 奶业的共生环境
    3.3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分析框架及演化机理
        3.3.1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分析框架构建
        3.3.2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奶业产业组织体系的演化:历程与机理
    4.1 中国奶业产业的发展历程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缓慢发展时期(1949-1978年)
        4.1.2 生产体制转变后的快速发展时期(1979-1992年)
        4.1.3 流通体制改革下的调整发展时期(1993-1998年)
        4.1.4 生产方式转变的高速发展期(1999-2007年)
        4.1.5 增长方式转变的波动发展期(2008-2014年)
        4.1.6 市场国际化下的转型发展期(2015年至今)
    4.2 宏观视角下中国奶业产业组织周期性共生演化分析
        4.2.1 奶业产业组织共生演化的萌芽期(1949-1992年)
        4.2.2 奶业产业组织共生演化的成长期(1993-2007年)
        4.2.3 奶业共生演化的成熟期(2008-2014年)
        4.2.4 奶业共生演化的蜕变期(2015年至今)
    4.3 宏观视角下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与选择:典型产区的比较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5.1.1 研究方法
        5.1.2 案例选择
        5.1.3 数据来源
    5.2 典型产区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2.1 海拉尔区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2.2 行唐县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2.3 金华市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3 典型产区奶业产业集群演化比较分析
        5.3.1 海拉尔区奶业产业集群演化分析
        5.3.2 行唐县奶业产业集群演化分析
        5.3.3 金华市奶业产业集群演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与选择:典型案例的研究
    6.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6.1.1 研究方法
        6.1.2 案例选择
        6.1.3 数据来源
    6.2 和谐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6.3 和谐合作社的共生演化分析
        6.3.1 和谐合作社的的社会嵌入特征
        6.3.2 和谐合作社的共生演化分析
        6.3.3 和谐合作社共生演化的特征及路径
    6.4 本章小结
7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 基于利润和效率的实证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研究假说
        7.1.2 模型简介
        7.1.3 实证模型构建
    7.2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7.2.1 调查设计说明
        7.2.2 调查数据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估计方法
        7.3.2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 基于服务供需的实证分析
    8.1 奶牛养殖小区解析
        8.1.1 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现状及其模式
        8.1.2 奶牛养殖小区的优势与不足
        8.1.3 奶牛养殖的服务内容
    8.2 调查设计与数据说明
        8.2.1 调查设计说明
        8.2.2 调查数据说明
        8.2.3 样本养殖小区的基本情况
    8.3 奶牛养殖的服务供需影响因素研究
        8.3.1 模型选择与设定
        8.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8.4 进一步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4)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经营模式选择及效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散户集中饲养小区
    2.1.2 合作社养殖小区
    2.1.3 股份制养殖小区
2.2 基本理论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农业现代化理论
    2.2.3 合作经济理论
    2.2.4 标杆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发展现状分析
3.1 乳业发展概况
3.2 奶牛养殖小区发展规模
3.3 奶牛养殖小区利用情况
3.4 奶牛养殖小区经营模式
3.5 基于SWOT方法的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发展战略分析
    3.5.1 优势分析
    3.5.2 劣势分析
    3.5.3 机会分析
    3.5.4 威胁分析
    3.5.5 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发展战略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经营模式选择
4.1 不同经营模式的饲养成本分析
4.2 不同经营模式的收益水平分析
4.3 不同经营模式的原奶价格分析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经营模式选择
    4.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4.4.2 奶牛养殖小区经营模式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5.1 DEMATEL方法介绍
5.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内先进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6.1 内蒙古达茂旗漠南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小区
6.2 广西南宁特色奶牛养殖小区
6.3 蒙牛乳业奶牛养殖小区优势
6.4 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经济效益提升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7.2 加强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
7.3 提高养殖户管理水平
7.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5)奶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户养殖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发达的乳品加工业与落后的原奶供应的矛盾
        1.1.2 成本上升导致高奶价时代来临
        1.1.3 乳品消费疲软与成品奶价格高之间的矛盾
        1.1.4 国际奶业对我国奶业的冲击
    1.2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相关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中使用的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的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创新点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农业现代化与农户理论
        2.1.1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相关理论
        2.1.2 农业现代化的实施主体与教育
        2.1.3 农户理论
        2.1.4 农业人口转移理论
    2.2 原料奶生产组织
        2.2.1 有关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的论述
        2.2.2 奶业合作组织与奶农的培训
        2.2.3 奶牛养殖的效率与规模化
        2.2.4 其他对奶牛养殖效益的研究
        2.2.5 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展望
    2.3 本章小结
3 世界主要奶业国家发展模式
    3.1 世界主要奶业国家的产业模式
        3.1.1 奶业合作社制度下的印度农户散养模式
        3.1.2 自然草场资源充裕的放牧式养殖
        3.1.3 美国的原奶生产模式情况
        3.1.4 欧盟的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模式
        3.1.5 以色列的原料奶生产情况
    3.2 关于现代奶业的几点启示
        3.2.1 不断提升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3.2.2 恰当的奶业政策
        3.2.3 有效的合作组织
        3.2.4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2.5 因地制宜选择的奶牛品种和饲料
    3.3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奶业发展历程中不同奶牛养殖模式演变
    4.1 我国奶牛存栏数量和牛奶产量的快速增长
    4.2 奶业政策与补贴
        4.2.1 制度、政策与补贴的相关概念
        4.2.2 我国颁布和实施的奶业相关的政策
        4.2.3 奶业补贴政策
        4.2.4 关税政策
    4.3 内蒙古奶业的发展和分布
        4.3.1 内蒙古乳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4.3.2 内蒙古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历史
        4.3.3 内蒙古主要牛奶产区的变迁
        4.3.4 内蒙古奶牛养殖主体的变迁
    4.4 内蒙古奶业的规模化进程
        4.4.1 中国和内蒙古奶业规模化进程
        4.4.2 呼和浩特市奶业规模化情况
    4.5 内蒙古农户奶牛养殖模式
        4.5.1 内蒙古农户奶牛养殖模式产生与特征
        4.5.2 农户养殖模式中的奶站
        4.5.3 不同养殖主体下的原奶收购价格的变化
    4.6 本章小结
5 农户家庭奶牛养殖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5.1 农户奶牛养殖模式下的农户行为的经济分析
    5.2 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的价格决定机制
    5.3 农户奶牛养殖模式与牧场模式的价格决定的模型
    5.4 模型引发的思考
    5.5 本章小结
6 农户奶牛养殖模式中农户奶牛养殖规模效益的实证分析
    6.1 样本农户种养殖基本情况
        6.1.1 采样方法和农户的基本特征
        6.1.2 农户所拥有房屋和土地情况
        6.1.3 农户的种植业情况
        6.1.4 农户拥有的劳动资料
        6.1.5 农户奶牛养殖的专用资产情况
    6.2 农户奶牛养殖规模效益的实证分析
        6.2.1 关于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
        6.2.2 农户奶牛养殖规模效益的实证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奶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户发展路径
    7.1 农户的SWOT分析
    7.2 农户进一步发展的制约
    7.3 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牧场
        7.3.1 俊奶牛养殖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
        7.3.2 俊奶牛养殖合作社转变为合作牧场
        7.3.3 案例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论文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中国奶业是长盛不衰的产业
        1.1.2 奶牛养殖业是奶业发展的基础
        1.1.3 奶牛养殖模式成为今后奶业发展的关键
    1.2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1.2.1 中国奶业发展相关研究
        1.2.2 对中国奶牛养殖业及生鲜乳生产问题的研究
        1.2.3 关于奶牛养殖模式的研究
        1.2.4 关于生鲜乳生产效率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奶牛养殖模式及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奶业经济理论
        2.2.2 农业发展模式理论
        2.2.3 技术效率理论
    2.3 中国目前奶牛养殖模式的分类
        2.3.1 散养模式
        2.3.2 养殖小区模式
        2.3.3 规模养殖模式
第三章 中国奶牛养殖模式的历史变迁
    3.1 中国奶牛养殖模式的发展历程
        3.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人散养奶牛迅速发展(1949-1957 年)
        3.1.2 实行奶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公私合营,国营奶牛场规模养殖迅速发展 24(1958-1978 年)
        3.1.3 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多种奶牛养殖模式全面发展(1978-1999 年)27
        3.1.4 新世纪以来,个体散养向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转变(2000 以后)
        3.1.5 不同时期奶牛养殖模式特点比较分析
    3.2 乳制品加工和消费的发展变化对奶牛养殖模式的影响
        3.2.1 乳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变化特点
        3.2.2 乳品消费趋势变化特点
        3.2.3 乳品加工及消费的发展变化对奶牛养殖模式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养殖模式及特点分析
    4.1 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养殖模式及分类
        4.1.1 美国模式及特点分析
        4.1.2 新西兰模式及特点分析
        4.1.3 荷兰模式及特点分析
        4.1.4 日本模式及特点分析
        4.1.5 印度模式及特点分析
    4.2 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养殖业模式的共同特点和启示
        4.2.1 因地制宜发展本国奶牛养殖业
        4.2.2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和发达的奶业合作组织实现了行业效益的最大化
        4.2.3 培育和扩大乳制品消费人群是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源动力
        4.2.4 政府对奶牛养殖业发展高度重视,采取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
        4.2.5 健全的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
第五章 河南省奶牛养殖模式案例分析
    5.1 河南省奶牛养殖模式研究分析
        5.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5.1.2 三种不同模式饲养管理比较分析
        5.1.3 不同养殖模式牛奶综合效益分析
    5.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2.1 散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小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5.3.3 规模养殖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中国不同养殖模式技术效率实证研究
    6.1 概念的界定
    6.2 研究假说
    6.3 研究方法
        6.3.1 SFA 模型简介
        6.3.2 SFA 实际应用
    6.4 数据来源及说明
    6.5 实证模型设定
        6.5.1 技术效率
        6.5.2 估计方法
    6.6 不同模式技术效率的比较分析
    6.7 不同模式技术效率的计量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高我国奶牛养殖业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7.1 推动散养和小区饲养模式向规模养殖转变
    7.2 开发利用优质饲草,推进种草养牛模式
    7.3 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奶畜品种多元化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1.1 奶牛养殖模式的历史发展变化特点
        8.1.2 国际奶业发达国家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及特征
        8.1.3 中国规模养殖、养殖小区、散户 3 种养殖模式案例分析结论
        8.1.4 我国不同养殖模式技术效率分析主要结论
        8.1.5 推进我国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三个建议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产业政策理论
3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现状
    3.1 哈尔滨市奶牛养殖的现状
    3.2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现状
        3.2.1 支持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相关政策
        3.2.2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
        3.2.3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的现状
4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4.1 奶牛规模化养殖存在的问题
        4.1.1 养殖规模不足
        4.1.2 单产水平低
        4.1.3 经营方式粗放
        4.1.4 优质饲料不足
        4.1.5 疫病防治水平低
        4.1.6 养殖风险较高
        4.1.7 养殖效益低
        4.1.8 环境污染严重
    4.2 奶牛规模化养殖问题的主要原因
        4.2.1 奶牛良种覆盖率低
        4.2.2 种群结构差
        4.2.3 饲养管理落后
        4.2.4 饲料工业不配套
        4.2.5 社会化服务不健全
        4.2.6 鲜奶收购环节监管不力、运行不规范
5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的选择
    5.1 国外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经验借鉴
        5.1.1 澳大利亚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
        5.1.2 新西兰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
        5.1.3 美国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
    5.2 国内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经验借鉴
        5.2.1 标准化养殖小区模式
        5.2.2 规模化家庭牧场模式
        5.2.3 奶联社模式
        5.2.4 奶农专业合作社模式
        5.2.5 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
        5.2.6 外资企业建场养殖模式
        5.2.7 托牛所模式
    5.3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的探索
        5.3.1 养殖小区模式
        5.3.2 “托牛所”模式
        5.3.3 规模化牧场模式
        5.3.4 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
6 促进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对策
    6.1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6.2 加快奶牛品种改良
    6.3 发展优质牧草产业
    6.4 加强原料乳购销监管
    6.5 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
    6.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6.7 提高饲养管理人员素质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天津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发展的度量与评价
    2.1.1 发展的内涵
    2.1.2 常用的计量发展的方式
2.2 比较优势理论
    2.2.1 理论概述
    2.2.2 三个比较优势测定指标解释
2.3 农业区位论
2.4 技术效率
2.5 外部性理论 3 天津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3.1 天津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3.1.1 天津市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状况
    3.1.2 农业投入和现代化水平
    3.1.3 天津市农业示范区的发展
    3.1.4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的应用
    3.1.5 天津市农业的效益和效率
    3.1.6 天津市滨海设施农业发展
3.2 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
    3.2.1 农业科技园区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3.2.2 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分析
    3.2.3 天津市各农业园区发展
3.3 天津市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发展
    3.3.1 天津市的名胜古迹和食文化
    3.3.2 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3.3.3 休闲农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3.3.4 休闲农业对消费者的影响 4 天津市各区县农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4.1 天津市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化
4.2 天津市各区县3种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4.3 天津市蔬菜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3.1 天津市各区县蔬菜的比较优势分析
    4.3.2 天津市国家级蔬菜标准同建设及科技推广
    4.3.3 天津农业中水果的比较优势
4.4 天津市畜牧业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5 天津市渔业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5.1 各区县水产品产量分析
    4.5.2 天津市滨海新区循环水养殖基地
    4.5.3 天津市水产示范园的发展
    4.5.4 鲤鲫鱼遗传育种中心的发展 5 天津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分析
5.1 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1.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5.1.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5.1.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5.2 粳稻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2.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5.2.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5.2.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5.3 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3.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5.3.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5.3.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5.4 大棚西红柿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4.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5.4.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5.4.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5.5 大棚黄瓜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5.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5.5.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5.5.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6 天津市养殖业的技术效率分析
6.1 大规模生猪养殖的随机前沿分析
    6.1.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6.1.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6.1.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6.2 大规模蛋鸡养殖的技术效率分析
    6.2.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6.2.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6.2.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6.3 中等规模奶牛养殖的技术效率分析
    6.3.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6.3.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6.3.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6.4 农业中淡水鱼养殖的技术效率分析
    6.4.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6.4.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6.4.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7 天津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7.1 资源稀缺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7.1.1 天津市农业土地亟需保护
    7.1.2 化肥施用对天津市农业的影响
    7.1.3 天津市农药的过量使用
    7.1.4 天津市农业用水紧张
    7.1.5 渤海湾天津海区生态环境状况
7.2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高效和多样化有待提高
7.3 政府管理与经营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7.3.1 农业规划滞后未形成体系
    7.3.2 生态农业园的管理有待加强
    7.3.3 天津市农业经营方式需要向多元化转变
7.4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7.4.1 农药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7.4.2 化肥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7.4.3 农产品加工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
    7.4.4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峻
    7.4.5 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分析
7.5 生产者知识水平制约农业发展的软实力 8 促进天津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加大财政投入改善现代农业装备
8.2 优化结构发挥重点园区的示范效应
    8.2.1 发挥地区优势优化结构调整
    8.2.2 加强畜牧业科技支撑和园区建设
    8.2.3 加强渔政管理优化水产养殖
8.3 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8.4 加强农产品质量及农业环境安全监管
8.5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8.5.1 筹建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义
    8.5.2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必要性
    8.5.3 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内容和定位
    8.5.4 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参与情况
    8.5.5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寒区奶牛养殖小区规划及牛舍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奶牛业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奶牛业的发展状况
        1.2.2 国内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3 国内外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状况
        1.3.1 国内外对养殖小区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现状
    1.4 国内外奶牛舍发展现状
        1.4.1 奶牛舍饲养管理工艺模式研究
        1.4.2 牛舍建筑结构发展状况
    1.5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典型养殖小区的调研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典型奶牛小区牛舍的调研与分析
        2.1.1 黑龙江省双城地区奶牛小区状况
        2.1.2 黑龙江省肇东奶牛养殖小区的状况
        2.1.3 黑龙江奶牛小区的牛舍形式
    2.2 黑龙江省奶牛小区调研与分析
3 奶牛养殖小区的总体研究
    3.1 奶牛养殖小区的基本概念
    3.2 奶牛小区的选址
    3.3 奶牛小区的养殖规模
    3.4 奶牛养殖小区生产工艺及牛舍环境研究
        3.4.1 奶牛养殖小区的饲养工艺
        3.4.2 奶牛养殖小区饲养管理
        3.4.3 奶牛养殖小区的生产经营模式
        3.4.4 奶牛养殖小区环境控制
    3.5 奶牛养殖小区的分区
        3.5.1 奶牛养殖小区的功能分区
        3.5.2 绿化布置
        3.5.3 污染源的处理
4 奶牛舍建筑设计
    4.1 牛舍建筑类型
    4.2 牛舍朝向与间距
        4.2.1 牛舍的朝向
        4.2.2 牛舍的间距
    4.3 牛舍平面布置
        4.3.1 成乳牛舍
        4.3.2 小育成牛舍
        4.3.3 犊牛舍
    4.4 附属设施
        4.4.1 挤奶厅
        4.4.2 牛舍内部主要设施
5 奶牛舍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5.1 结构荷载组合分析
        5.1.1 荷载类型
        5.1.2 荷载组合
    5.2 结构和材料的确定
    5.3 结构优化的研究
        5.3.1 建立数学模型
        5.3.2 柱距及坡度优选
        5.3.3 截面的优化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与奶牛养殖模式相关的理论
    2.1 合作经济组织理论
        2.1.1 西方合作经济组织的思想流派
        2.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合作经济组织理论
    2.2 规模经济理论
3 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分析
    3.1 泰安市奶牛养殖业发展历程
        3.1.1 2003年之前的自然发展阶段
        3.1.2 2003年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
    3.2 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总结
        3.2.1 散养模式
        3.2.2 订单化(公司+散户)养殖模式
        3.2.3 奶牛养殖小区模式
        3.2.4 合作社(或其他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3.2.5 养殖公司模式
        3.2.6 乳品公司养殖模式
        3.2.7 各种奶牛养殖模式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3.3 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比较分析
        3.3.1 基于经济因素的比较
        3.3.2 基于社会效益的比较
        3.3.3 基于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
    3.4 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
        3.4.2 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 国外奶牛养殖模式及其启示
    4.1 国外典型的养殖模式
        4.1.1 印度阿兰德(Anand)合作社模式
        4.1.2 新西兰恒天然(Fonterra)集团的奶业联合体模式
        4.1.3 北美、西欧的养殖公司(农场)模式
    4.2 国外奶牛养殖模式的启示
        4.2.1 关于奶牛养殖合作社模式
        4.2.2 关于奶业联合体模式
        4.2.3 关于奶牛养殖公司(农场)模式
5 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的选择及发展策略
    5.1 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的选择
        5.1.1 最佳奶牛养殖模式的选择依据
        5.1.2 最佳奶牛养殖模式的选择
    5.2 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发展策略
        5.2.1 针对“奶牛养殖小区+合作社”模式的发展策略
        5.2.2 关于乳品公司养殖奶牛模式的发展策略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奶牛养殖小区的机械和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MF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D]. 赵辉.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中国奶业发展策略研究[D]. 刘秀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3]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及其选择:理论与实证研究[D]. 郑军南. 浙江大学, 2017(01)
  • [4]安达市奶牛养殖小区经营模式选择及效益提升策略研究[D]. 时畅. 吉林大学, 2017(01)
  • [5]奶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户养殖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于洪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2)
  • [6]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D]. 李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7]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对策研究[D]. 张宇峰.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8]天津市农业发展研究[D]. 张天懿.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9]寒区奶牛养殖小区规划及牛舍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 王艳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10]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研究[D]. 刘自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奶牛场机械设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