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不同性能等级失效概率合理配比研究

建筑结构不同性能等级失效概率合理配比研究

一、建筑结构不同性能水平失效概率的合理比例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晴光[1](2021)在《建筑体外辅助复位消能架的抗震性能与可靠度分析》文中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里我国建设了大量城镇建筑,同期的建筑抗震相关规范也经历了几次大的修订和完善。在不同时期按不同的标准进行的设计和施工的大量建筑物,其抗震性能参差不齐,由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也不能一拆了之。还有一些建筑物因为需要改变使用功能而提高了抗震性能要求,这些都需要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改造。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加固既有建筑可以提高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是一种着眼于结构整体性能的加固方式,这种加固技术对大量采用旧规范建造的建筑也有很好的经济意义。另一方面,对在役期的既有建筑进行加固时可能造成建筑功能的中断,对使用者形成较大干扰。因以上两原因,有必要利用消能减震技术开发和研究新的抗震加固方案。本文构思了复位消能架结构体系,实现现代减震技术结合于既有建筑来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目标。主要的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不同配置方案的框架-复位消能架体系模型,以原框架为对比,研究安装黏滞耗能支撑的各模型在不同强度的地震激励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了不同模型的层间位移分布,塑性铰演变过程以及附加耗能元件与结构构件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研究表明装有较多黏滞耗能支撑的复位消能架减小了约80%的地震位移响应和残余位移,以弹性支撑为主的复位消能架减小了原建筑约50%的地震位移响应和约70%的残余位移;复位消能架对控制结构变形形态有良好效果。(2)针对建筑体外施工条件或空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提出了一种在结构最外榀外侧附加复位消能架方案;研究了一种可变摩擦耗能的自复位支撑的特点并进行了试验。将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安装于复位消能架中,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了时程分析和稳态分析,通过位移响应指标发现不利激励的频率变化;以调幅谐波作为输入获取了体系在大震时的残余位移谱。研究表明,安装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的复位消能架对建筑的地震响应不利频段的带宽有减小作用,也可以减小最不利频率激励时的结构动力响应;变摩擦复位支撑在减小结构残余位移方面对比不变摩擦的支撑只有微小优势。(3)为研究复位消能架在不同高度的建筑上应用的效果以及支座形式的影响,对高度不同的复位消能架的变形特征和抗侧等效刚度进行了分析,对比了不同支座形式的复位消能架特征。推导了将体系视为并联系统时的表征刚度关系的并联特征值和体系自振周期计算公式。对不同高度的三个框架-复位消能架体系模型采用反应谱方法研究了结构内力分配和变形特征,考察了复位消能架应用于不同高度建筑时的效果。采用不同刚度特征的复位消能架应用于同一建筑物,对比刚度特征值对体系第一振型的周期、顶点位移等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复位消能架分配的剪力比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采用固支支座的复位消能架在楼层高度较高时能幅度更大地改善等效抗侧刚度,复位消能架不会明显改变原结构水平力作用下的变形形态,在建筑高度中部靠下的位置,复位消能架会分配较其它楼层更多的水平剪力。(4)将体系简化为集中质量的层剪切模型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进行了编程建模,并用虚拟激励法计算了结构的线性随机响应。考虑原结构构件弹塑性的条件下对体系运动方程进行了等效线性化处理,采用状态转移方法对结构响应过程在时间轴进行离散化后,利用虚拟激励法计算了结构遭遇相当于大震强度的随机激励时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大震作用时复位消能架不能延迟结构的峰值响应,复位消能架可使结构随机激励下的线弹性地震均方值响应降低约80%,可使结构弹塑性层间响应标准差降低约50%。(5)用Open See S和MATLAB混合编程,采用两步预测双边差分方法对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求解,研究了框架-复位消能架体系的非平稳随机地震激励下的结构响应特征,绘制了位移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曲面,分析了随机激励条件下的体系减震效果。采用拟合天然近场地震动的方法对体系输入具备速度脉冲特点的人工地震动信号,研究了体系在近场地震动时的结构失效概率。研究结果表明,非平稳的随机地震激励作用下,结构响应呈现出明显的非平稳性,但结构的强响应时间区段的开始时刻比激励的峰值时间会滞后一点;在非平稳近断层地震激励时,结构失效概率会有明显增加,复位消能架中合理增加消能装置配置数量是一种有效提高结构可靠度的途径。

李思齐[2](2021)在《基于地震烈度的桥梁结构易损性研究》文中认为地震对桥梁结构的破坏一直被国际抗震领域所广泛关注,为了深入了解各类桥梁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程度与特征,以实际震害调研数据为依托探究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成为国际桥梁抗震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全球多个地域烈度标准的不同使得评定桥梁结构易损性等级存在差异,且桥梁结构损伤常受到多因子耦合影响,以分析震区单一桥梁结构易损性情况较难实现对整体区域及某类桥梁结构损伤的整体把握。本文对典型桥梁结构震害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收集整理典型地震中的桥梁结构震害调研数据,运用不同烈度标准及生命线工程规范对其进行易损性等级评定,建立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并对其进行烈度等级评定;基于数值、概率模型及应用泛函相关理论,提出易损性非线性拟合模型法(非线性回归模型法和矩阵概率模型法),建立典型桥梁结构非线性模型,并依靠实测数据对该组模型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合典型烈度标准,以失效比和超越概率为易损性评定参数对RC梁桥进行了易损性分析,分别得到基于典型烈度标准评定下的易损性矩阵模型;基于所建易损性模型,以汶川地震中22条公路路段中的群体桥梁结构实际震害数据为依托,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分别建立各公路路段群体桥梁结构实际震害易损性函数、矩阵和曲线模型。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RC梁桥与砌体拱桥(圬工拱桥)结构进行了震害调查分析,以汶川地震调研资料为例,给出了两类桥梁典型震害破坏特征分析。并从材料角度,对比分析RC梁桥与建筑、圬工拱桥与砌体建筑的震害破坏异同,并就对比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RC梁桥和砌体拱桥抗震性能的意见与建议。2.对 EMS-98、MSK-81、MMI-56、JMA-96、CSIS-08 和 CSIS-57 标准中可用于评定桥梁结构易损性与不同烈度等级的条文进行分类和对比分析,并选取汶川地震10条公路路段中破坏典型的105座桥梁实际震害样本为例,运用典型烈度标准对其进行逐一的易损性等级评定,并对评定数据进行了统计,得到不同烈度标准评定下典型群体桥梁的易损性与烈度等级矩阵。3.提出实际震害易损性非线性拟合模型计算方法,建立一组典型桥梁结构易损性非线性模型,并分别运用EMS-98、MSK-81和CSIS-08标准对1516座梁桥和612座拱桥样本进行了评定与统计,以数量和失效比为参数建立易损性矩阵模型,并对所建的易损性非线性模型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桥梁易损性回归函数及非线性曲线模型。4.以失效比和超越概率为桥梁易损性参数对RC简支梁和连续梁桥进行易损性分析,分别得到基于EMS-98、MSK-81和CSIS-08标准评定下两类梁桥的易损性等级分布、参数矩阵及曲线模型。提出基于失效比模型的平均震害指数矩阵模型计算方法,分别得到了基于EMS-98、MSK-81和CSIS-08标准评定下,不同烈度区RC梁桥及其包含的RC简支和连续梁桥的平均震害指数矩阵模型。选取汶川地震中1069座典型RC梁桥和949栋RC建筑震害调查样本,结合EMS-98、MSK-81和CSIS-08的易损性评定准则,分别计算得到了 RC梁桥与建筑基于失效比和超越概率的易损性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善RC梁桥抗震能力的措施与方法。5.收集整理汶川地震中22条(47条子段)公路路段的2134座群体桥梁震害调查资料,结合CSIS-08标准和相关非线性易损性模型,分别对各公路路段群体桥梁易损性进行分析,并建立各公路路段基于群体桥梁样本数量的震害易损性矩阵、函数和曲线模型。分别考虑失效比和超越概率参数建立了各公路路段的群体桥梁易损性概率矩阵及曲线模型,验证了易损性模型的工程可靠性。

杨俊[3](2020)在《氯盐环境下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的时变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几十年来,针对预制结构已有大量的研究和应用。通过使用施工质量好、可快速安装的预制构件,可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然而,出于对其抗震能力的担忧,预制结构在抗震地区的应用往往受限。为此,各国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来提高预制结构的抗震能力,特别是预制构件节点的抗震能力,并提出了一系列预制装配结构体系,如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体系(世构体系)。对于预制混凝土结构,由于连接部位和后浇叠合层的存在,锈蚀介质更容易侵入到混凝土中;同时,锈蚀过程高度依赖于结构构造及建造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已应用于沿海环境,锈蚀可能导致其结构性能发生退化。然而,针对锈蚀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尚鲜有报道。本论文通过试验和数值分析,对锈蚀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时变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1)介绍了氯离子侵蚀过程和材料性能的退化,以及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构造。对不同锈蚀程度下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制作了5个不同锈蚀程度的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梁柱节点,并进行循环加载测试。对其开裂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承载能力、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的退化规律及退化模型。(2)试验研究了不同锈蚀程度及不同U形钢筋搭接长度对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影响。制作了十个不同锈蚀程度及不同搭接长度的梁柱节点,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对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延性、耗能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锈蚀显着影响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大部分试件呈现出弯曲失效的破坏模式,而对于锈蚀极为严重的试件,预制梁和键槽接触界面可能出现失效破坏。总体上,拥有较短键槽长度的试件抗震性能优于键槽长度相对较长的试件。然而,随着锈蚀率的增加,这个差距有所减小。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锈蚀环境下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设计建议。(3)通过长期加载试验,研究了恒载和锈蚀耦合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的时变性能。在加速锈蚀过程中,对6根预应力叠合梁施加不同等级的恒载,同时记录预应力损失及混凝土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恒载等级明显影响了预应力钢绞线的局部锈蚀损伤(坑蚀)。同时,恒载和锈蚀耦合作用所产生的的损伤大于单个因素所产生的损伤。通过长期监测试验,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预应力损失及混凝土应变时变曲线,为理解和评估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的长期性能提供参考。(4)为评估锈蚀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的时变抗震性能,对一个不同锈蚀程度的4层框架进行了多尺度建模。在ABAQUS中通过用户自定义材料(UMAT)模块建立了一个纤维单元模型来模拟锈蚀钢筋的滞回行为,并通过先前的节点试验数据验证了多尺度模型建模方法的有效性。该多尺度建模方法可以有效地平衡计算工作量和计算精度。基于所提出的多尺度模型,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开展了锈蚀框架的易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震动和锈蚀率下的结构响应存在高度的离散性。同时,结构地震易损性与锈蚀率高度相关。随着锈蚀率的增加,结构失效概率呈指数增长趋势。(5)基于可靠度理论,以Fick第二定律为基础,阐述了氯离子扩散规律及钢筋锈蚀机理,结合Duracrete模型及以往试验结果,确定了沿海环境参数及锈蚀参数的概率分布类型及统计特征。基于路径概率模型建立了综合考虑离子输运、钢筋锈蚀及承载力退化等多过程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时变性能不确定性分析框架,针对各个极限状态开展了结构时变可靠性分析,揭示了结构可靠度指标的时变规律。最终,建立起一种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全寿命抗震性能评估模型。

赵盈皓[4](2020)在《基于不确定性的钢桁架桥连续倒塌和地震易损性评估》文中指出近年来,桥梁结构因地震、车船撞击和超载等因素发生的多起连续倒塌事件,引起了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针对钢桁架桥的地震易损性研究十分缺乏,关于桥梁连续倒塌的研究不多,特别是考虑结构随机性的钢桁架桥连续倒塌研究,尚未见公开报道。考虑结构材料和地震作用的随机性,本文开展了钢桁架桥的连续倒塌和地震易损性研究工作,提出基于等效非线性静力分析的桥梁结构连续倒塌分析框架和基于评分指标、更新结构模型的桥梁地震易损性计算方法,分析计算了64m铁路标准钢桁梁桥和横琴二桥钢桁拱桥的连续倒塌过程结构响应和地震易损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考虑结构材料的随机性,提出了钢桁架桥连续倒塌分析的等效非线性静力分析框架,分析计算了64m铁路标准钢桁梁桥和横琴二桥钢桁拱桥在连续倒塌过程中的结构响应。以算例钢桁梁桥为例,分别建立节点刚接、半铰接刚接和弹性连接的平面和空间杆系结构模型,比较了倒塌破坏时桁梁桥的非线性静、动力响应;对比了杆件破坏时长、基于应力和位移的分析等因素对桥梁响应的影响。计算了横琴二桥钢桁拱桥和算例钢桁梁桥的非线性等效动力放大系数和需求能力比,结果表明:钢桁架桥抗连续倒塌的非线性等效动力放大系数为1.1~1.4。2.提出了基于综合桥梁结构构件和部件损伤评分指标的钢桁架桥易损性分析方法,阐述了其计算过程和步骤。考虑地震动和结构材料参数的随机性,采用Open Sees软件,进行了64m铁路标准钢桁梁桥的非线性时程分析,获得其在单向和多向地震波作用以及桥上有车和无车工况下的桁梁桥结构响应,采用基于评分指标的易损性方法和频数统计法计算了其易损性曲线。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变化趋势接近;地震波横向分量是控制钢桁梁桥易损性的关键因素,桥上无列车作用时钢桁梁桥出现严重损伤和完全损伤的概率较低。3.提出了一种用于结构模型修正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建议的算法通过引入禁忌目录和混沌搜索增加人工蜂群算法的勘探和开发能力,采用竞标选择提升其全局搜索能力。通过显式测试函数和隐式验证模型的数值算例,验证了建议方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探讨了结构的测点布置、测量误差等因素对结构模型修正结果的影响;最后基于环境振动的实测数据,采用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和基于贝叶斯的模型修正方法,完成了横琴二桥的结构模型修正,用于其地震易损性分析。4.提出满足“构件—系统”统计意义协调的桥梁结构系统易损性分析方法,采用高效、快速的单变量条件近似法求解系统易损性的失效概率,计算了横琴二桥的支座和桥墩的构件及系统易损性。算例结果表明:横琴二桥的易损部位为边墩支座,主拱桁架结构的损伤概率很低;结构严重和完全损伤时横琴二桥的系统易损性曲线更接近其系统失效概率的上界。

李春雨[5](2020)在《带可更换耗能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系列震害研究表明,节点失效、延性不足是限制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高延性、高耗能且功能可恢复的新型结构体系研究已成为工程抗震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体系的应用和发展符合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要求,而功能集成型结构可以提高构件的使用效率且符合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从损伤集中和分散耗能的角度出发,将兼具承载与耗能功能的高延性可更换耗能连接(REDC)布置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的潜在塑性铰处,并在柱脚连接处引入摇摆机制,可设计出一种高性能、可修复的功能集成型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称其为带可更换耗能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REDC-PCF)。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理论推导、数值模拟等方式开展REDC-PCF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为验证REDC-PCF的设计概念,设计了一榀60%缩尺的2层2跨REDC-PCF试验试件,并通过更换梁端和柱脚处损伤的REDC,对同一试验试件进行了三次拟静力加载试验。试验证明:试验试件损伤集中于REDC且仅由REDC屈服耗能,实现了预期的屈服机制和耗能模式,且多次更换REDC之后,试验试件仍能够恢复其承载能力、耗能能力等功能特性至修复前水平。(2)为研究REDC-PCF的受力特征和工作机制,建立了反映REDC-PCF受力及滞回特性的骨架模型和滞回模型。根据柱脚底面间隙张开和梁端REDC初始屈服的先后顺序,将REDC-PCF的力学模型分为两种,建立了其刚度、特征点基底剪力和顶点位移角的计算理论。基于REDC-PCF的滞回规则,提出了滞回模型在Opensees软件中的实现方法,并验证了滞回模型在非线性静力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分析中的适用性。(3)为简化REDC-PCF的性能化设计流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弹性位移设计谱的直接抗震设计方法。依据等位移原则,直接确定性能目标的控制位移,并以此为目标位移开展设计,使所设计结构同时满足性能目标中小震、中震、大震的变形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利用5%阻尼比的弹性位移设计谱,通过目标位移直接确定结构的目标周期,在此基础上,根据刚度需求、承载需求及目标位移下损伤集中的要求,进行REDC和非屈服梁柱构件的设计。基于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设计3层、6层、9层REDC-PCF算例,并开展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验证所提出设计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4)为提高REDC-PCF的抗倒塌能力,从延缓REDC疲劳断裂以及降低REDCPCF强震作用下内力需求的角度出发,在已有设计算例的基础上开展结构优化设计。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明确结构的损伤分布及发展,找到结构薄弱环节并确定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并验证了优化方法。还将REDC-PCF与现浇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证明了REDC-PCF在损伤控制及抗倒塌能力提升方面的巨大优势。在增量动力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地震易损性分析,计算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结构及构件的损伤超越概率,考察所设计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状态。此外,滞回模型在提高计算效率和收敛性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建立了能够反映REDC-PCF受力及滞回特性的滞回模型开展增量动力分析,并对比了滞回模型与实际结构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包括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REDC累积损伤因子,验证了滞回模型在增量动力分析中的适用性。(5)为综合评价建筑结构的经济性和震后恢复能力,在已有增量动力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基于FEMA-P58理论开展地震损失分析,包括:(a)结构发生可修、拆除、倒塌的可能性对结构震后损失的影响;(b)结构中不同类型构件损伤对结构震后损失的影响。从直接经济损失和修复时间两方面评价REDC-PCF与传统结构、优化设计前与优化设计后的REDC-PCF的经济效益和功能恢复能力。

刘婷婷[6](2020)在《大跨度单层球面网壳结构抗震耐损性能评估及提升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公共建筑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应急避难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工程抗震设计时,在必须满足整体结构遭受地震灾害时不发生局部或整体倒塌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应保证结构发生损伤之后在有可能发生后续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依旧保证安全。大跨度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因其良好的跨越能力和抗震性能,常被用于公共建筑的屋顶或维护结构等重要部分,此类型结构的震后损伤水平与剩余抗震能力大小往往能够决定整体结构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尤其在应急避难期间,若结构在震损状态下没有足够的后续承灾能力,一旦因为后续地震发生局部或整体垮塌,将会造成难以预计的伤亡损失。发展合适的震后性能评估方法和指标来衡量结构对不同损伤水平的耐受程度,并提出针对性提升措施,对于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性能分析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耐损性能评估和提升措施选择两个关键问题为主线。首先针对单层球面网壳结构提出结合地震损伤和抗震能力的综合型性能评估模型,并适当改善相应评估指标,进而结合设计规范提出耐损性能评估框架。同时针对结构初始设计阶段,借助力学方法推导出快速识别网壳结构易损区域的计算公式。在上述两项工作基础上,借助多种结构措施或可恢复功能结构,从而实现单层网壳结构耐损性能的优化提升。本文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地震损伤与抗震能力,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评估网壳结构对地震损伤耐受能力的综合型震后性能评估方法。在损伤结构剩余抗震能力比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能力储备系数的概念。通过对典型单层球面网壳震后抗震能力退化的研究,验证了损伤区间内的剩余抗震能力比曲线形状能够结合失效模式,反映结构在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抗震安全水平。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明确了构件布置、失效模式、内部塑性杆件发展区域对损伤结构剩余抗震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损伤网壳保留其抗震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内部构件损伤分布位置,损伤区间内剩余抗震能力比曲线形状能够较为科学地反映网壳结构设计方案,结构能力储备系数在评估网壳结构性能水平上具有可行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多种响应指标的剩余抗震能力评估模型。用两个状态差向量分别表示从当前的损伤状态到完好状态和倒塌临界状态,将剩余抗震能力比定义为相对于倒塌临界状态的相对距离比值。改进的剩余抗震能力比计算方法能够提高耐损性能评估计算效率,适用于大型复杂结构。以损伤性能分级为基础,根据结构的重要性和使用属性不同,建立了结构剩余抗震能力比性能矩阵,实现耐损性能水平分级,确定了对应于不同设防水准下的结构剩余抗震能力比目标值。结合现行设计规范,初步建立结构耐损性能评估工作框架。(3)基于等效连续假定思想,提出大跨度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在竖向地震动作用下的易损区域快速识别方法。分别通过有矩理论和塑性极限理论推导得到用于识别网壳结构在弹性和塑性范围内节点位移最大位置的公式。根据曲率变化速度在相应节点等效受力面积上的积分,得到相对刚度指数。该指标同时能用于反映网壳结构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研究表明,依据相对刚度指数调整得到的均衡设计下的网壳结构,不仅能够控制结构的最不利变形位置,为后续设计和评估提供帮助,同时能够结合易损区域位置对结构耐损能力进行初步调整,在保证结构抗震承载能力的同时,确保结构在一定损伤时依旧保证足够的后续抗灾能力。(4)分析了预应力构件对于刚性网壳结构震后剩余抗震承载力的影响,提出基于耐损性能的结构优化设计流程。分别以改善内部塑性分布以及抵消外部不利荷载作用作为耐损优化提升思路,选择将预应力构件直接布置于刚性网壳内部的预应力加强网壳以及刚性网壳外部增加索撑体系的弦支穹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预应力优化结构的耐损性能水平。研究表明,预应力索直接布置在网壳内部时,能够直接调整结构内部传力途径,改变原有刚性网壳塑性杆聚集的情况,提高耐损水平;而整体索撑体系的增加虽然也能一定程度改变内部传力途径,但更多依赖于具有自复位功能的索撑体系提供的抗震能力储备而达到保证损伤结构剩余抗震能力的目的。最后,结合预应力优化加固措施,提出结构耐损提升设计流程,初步建立基于耐损的结构性能设计框架。(5)以大跨度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类型的耗能控制方式和装置,进行了网壳结构震后耐损性能提升效果的对比研究。分别考察基于耗能思想的损伤控制方式与控制装置对结构耐损性能提升的影响,给出设计建议。通过分析对比,发现不同形式的控制方式与装置在提升耐损性能方面效果差异明显。调整结构截面尺寸划分主次结构的方法更适用于主次区域分离设计的结构;在特定区域内加入保险丝杆件与耗能节点实现损伤定位,若能进一步结合可替换方式,能够显着提高同等损伤条件下结构抗震能力;阻尼耗能杆件设置区域与数量的不同有可能会造成原结构失效模式转变,反而降低原结构同等损伤下的耐损水平;三维隔震支座能够显着整体降低网壳内部损伤杆件比例,起到保护整体结构的作用,从而保证网壳结构自身的后续抗震能力。

方超[7](2020)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半刚性节点优化分析》文中提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常见的装配式结构形式之一,而节点性能是决定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一种新型的半刚性装配式节点,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刚度优化分析,以期获得此种新型节点的最佳抗震性能。此外分别在仅考虑主震及考虑主余震作用的情况下,对现浇及半刚性结构采用基于IDA方法的震后易损性分析,验证新型半刚性节点的实际应用优势,以期为后续的实际生产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的新型节点由上、下两部分钢板连接承受弯矩、中间销栓连接承受剪力,受力途径明确,改变连接钢板厚度即可实现节点刚度可控,从而优化结构抗震性能。为有效模拟此种半刚性节点的节点性能,采用Open See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进行节点建模分析验证数值模拟合理性及结构抗震性能的相关计算进行最优化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学习此种新型刚度可控型节点的构造形式、受力原理及优势分析,学习相应的拟静力试验方案及结果,进行新型节点的理论刚度计算方法推导。(2)节点层次的数值模拟并求解连接钢板的优化厚度区间。运用Open Sees分别进行节点的精细化建模及简化建模:运用精细化建模方式进行节点的厚度区间优化而简化建模方式进行后续结构的整体抗震分析。同时将两种建模方式与已有试验数据拟合分析,验证数值模拟可行性。最后对钢板厚度进行梯度变化从而初步确定节点层次的拉弯受力板的优化厚度取值区间。(3)结构层次的数值模拟验证新型节点满足抗震规范要求且具备抗震优势。运用Open Sees建立五层及十层现浇及半刚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性能评估指标,分别进行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结构震后结果对比,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结构震后结果变化趋势及差异,验证半刚性节点的设计符合抗震规范并具备优越性能。(4)考虑主震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易损性分析。为研究半刚性节点的采用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达到某种特定极限状态的概率影响,运用Open Sees分别建立五层及十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易损性分析,并对照对应的现浇结构,可以发现半刚性结构的失效概率低于现浇结构,且随着地震动作用的增大,两者的易损性曲线出现明显差别,即地震动作用越大,半刚性结构的抗震性能越优越。五层结构中IO、LS和CP状态下现浇及半刚性结构的失效概率最大差别分别为3.27%、4.31%和5.38%;十层结构中IO、LS和CP状态下现浇及半刚性结构的失效概率最大差别分别为18.03%、25.47%和32.73%。(5)考虑主余震作用下结构的震后性能分析。已有研究表明,余震作用会造成结构的进一步严重破坏,而本文研究的半刚性节点属于震后可更换结构即可以在主震作用后即使对受损节点进行更换从而恢复结构抗震性能,所以为验证本种半刚性结构在考虑主余震作用下较现浇结构的可修复特性,本文进一步探讨对比主余震作用下现浇与半刚性结构的震后性能,结果表明考虑主余震作用下半刚性结构表现出了更大的抗震优势。五层结构中IO、LS和CP状态下主余震现浇及余震半刚性结构的失效概率最大差别分别为9.71%、20.82%和32.73%;十层结构中IO、LS和CP状态下主余震现浇及余震半刚性结构的失效概率最大差别分别为23.93%、34.51%和44.57%。

甄萃贤[8](2020)在《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和概率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会造成建筑结构的严重破坏,产生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网壳结构作为大跨空间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火车站、飞机候机厅等大型公共建筑物以及商场、舞厅等人员密集场所中得到广泛应用,一旦发生破坏,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因此,对网壳结构开展抗震理论研究和地震风险评估分析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对大跨度钢网壳结构的抗震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而对应用也较为广泛的铝合金网壳结构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与传统的钢材相比,铝合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可模性好、延展性好、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此,铝合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与此同时,由于网壳结构建设工程量大、资金投入多、破坏后修复成本高,对网壳结构开展地震概率风险评估,尽可能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成为空间结构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本论文对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开展了地震易损性分析及地震概率风险评估。主要内容如下:(1)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强震失效机理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失效机理开展研究,探讨网壳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失效模式;利用模糊数学模糊综合判定原理,定量地判定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的失效模式,建立基于该方法的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失效模式的判别准则;结合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计算算例,对失效模式进行传统经验失效判别和模糊数学综合判定,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失效模式判别准则的准确性。(2)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本文基于对大规模参数分析中结构特征响应的统计,提出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的地震损伤模型;探讨了适合于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震害等级划分的标准,给出了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步骤;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凯威特型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获得了铝合金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及地震易损性曲线,为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提供依据。(3)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风险评估本文系统总结了结构地震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利用该理论对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构易损性分析、地震概率损伤分析、人员伤亡以及地震经济损失估计。以某体育馆的铝合金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地震风险评估,得到适用于体育馆全生命周期中总费用最少的结构设计方案,体现了结构地震风险评估具有一定工程意义,为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依据。

赵远征[9](2020)在《6082-T6铝合金偏压、受弯构件力学性能研究及可靠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铝合金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维护简便、外形优美等特点。6×××系铝合金的抗拉强度值接近甚至高于Q235钢,但密度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因此该系列铝合金构件在工程和建筑结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目前,国内现行《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GB 50429-2007的相关规定,主要是基于6061-T6铝合金构件的试验数据与研究成果所制定,然而对于6×××系铝合金中较新且强度较高的牌号——6082-T6铝合金构件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探索。另外,国内在偏压和受弯构件的稳定与受力性能、铝合金构件的承载力可靠度分析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试验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补充。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多种截面6082-T6铝合金偏压和受弯构件的试验研究、数值仿真以及承载力分析,总结出铝合金构件的失稳破坏规律,并研究了长细比、截面尺寸、偏心率等因素对构件偏压和受弯稳定承载力的影响。对中国规范的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精度验证,而后开展构件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此外也对美国和欧洲铝合金规范以及直接强度法、连续强度法,进行了误差分析和可靠度评估,并与中国规范进行了对比,以期为后者的修订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偏心受压构件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分析开展了59根6082-T6铝合金偏心受压构件的试验研究,包括13根矩形截面构件(rectangular hollow section,简称RHS),16根角型截面构件(L-type),11根方型截面构件(square hollow section,简称SHS)和19根圆管构件(circular hollow section,简称CHS),获得了偏压构件的稳定承载力及变形能力;正则化长细比?较小构件易出现局部屈曲失稳破坏,?较大构件则只发生整体屈曲失稳。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4种截面偏压构件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绝大多数构件的承载力模拟误差低于5%,且荷载—位移(应变)曲线吻合程度极好;同时分析了初始弯曲幅值、网格大小等因素对承载力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开展扩大参数分析获得了3850个模拟结果;随着构件?的增大,其端部轴力—弯矩曲线斜率越低,构件的失稳破坏由端部轴力控制向端部弯矩控制转变。(2)简支受弯构件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分析进行了47根6082-T6铝合金简支受弯构件的试验研究,包括10根RHS构件、10根SHS构件、10根工字型截面构件(H-type)和17根CHS构件,根据构件的截面类型设计了不同的支座与加载装置,获得了构件跨中和四分点处的挠度、应变及端部转动能力随受弯承载力的变化特征。长细比y?较小的RHS和SHS构件及径厚比D/t较大的CHS构件易出现局部屈曲现象,反之构件易发生强度破坏失效;H-type构件均发生整体弯扭屈曲失稳。基于ABAQUS建立了受弯构件的有限元模型,受弯构件的承载力模拟误差控制在5%以内,且荷载—位移(应变)模拟曲线基本与试验曲线基本重合;同时考察长细比、截面宽厚比、径厚比等因素对构件受弯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规律。通过扩大参数分析获得2400个模拟结果,RHS、SHS和CHS构件的受弯稳定承载力随截面柔度系数λl的增大呈下降趋势,H-type构件承载力则随弯扭稳定相对长细比bt?的增大而降低。(3)偏压、受弯构件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对比与验证对中国(GB 50429-2007)、欧洲(Eurocode 9)和美国(AA-2015)等三本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的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将直接强度法(Direct Strength Method,简称DSM法)和连续强度法(Continuous Strength Method,简称CSM法)引入到铝合金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中,提出了基于两种方法的偏压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并考虑了构件的有效形心偏移。利用本文6082-T6铝合金构件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评估并对比了以上5种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其中中国规范的偏压和受弯稳定承载力计算结果偏于保守,平均误差分别约为25%和30%。基于评估结果,分别修正了中国规范中构件偏压和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相关参数,修正后公式的计算精度提高了10%~40%不等。(4)轴压、偏压、受弯构件稳定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收集整理了截至2019年,国内所有公开发表的铝合金构件试验数据,建立了不同铝合金型号、截面类型和受力条件的试验数据库,得到了国产铝合金构件材料强度和几何尺寸不定性的统计参数;确定了5种承载力计算方法的计算模式不定性所服从的最佳概率分布类型,多数服从Lognormal和Normal分布,并有少数服从Weibull和Gumbel分布。建立了能同时考虑构件材料强度、几何尺寸和计算模式不定性的统计参数及概率分布的功能函数,并基于5种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了铝合金轴压、偏压与受弯构件的承载力可靠指标,开展了多目标参数的可靠指标敏感度分析;美国规范的整体可靠度水平最低,中国和欧洲规范水平相近并处于中等位置,DSM法和CSM法的可靠度水平最高。针对刚颁布实施的2018版《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18,分析了标准中有关荷载分项系数与荷载效应组合的修订内容,对铝合金构件承载力可靠指标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了中国规范抗力分项系数R?的修正,建议6061-T6和6082-T6铝合金构件的R?分别取值1.30和1.25,可保证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可靠指标满足目标要求。

续强[10](2020)在《基于双参数指标的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简写为SRC)组合结构作为型钢与钢筋混凝土结合的新型结构体系,因其优良的抗震性能广泛应用于高层、超高层结构中。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理论关键因素在于结构性能水平的划分以及性能指标的选取。因位移可较好地量化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故目前在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中,主要以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性能水平的量化指标来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变形情况。结构的破坏与结构的内部构件破坏息息相关,层间位移角未能反映出结构中构件的具体破坏情况。而基于构件的角度可以考虑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具体的破坏分布情况,同时根据结构层间位移角来反映整体结构的破坏,建立整体结构性能与构件性能的对应关系,实现了从不同角度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本文将从基于层间位移角和构件破坏比例双参数指标来全面地反映结构以及构件的破坏情况。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参考国内外主要抗震规范,采用多级地震设防思想,并结合现有的SRC框架结构的研究成果,将结构划分为四级性能水平以及定义了三个性能目标。整理分析已有的多组SRC框架整体结构试验数据,在四级性能水平的宏观描述与试验现象的对比中,建立相应的SRC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数据;提出SRC框架结构各性能水平对应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分别为1/440、1/130、1/45和1/30,并进行了保证概率的验算。(2)从构件角度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对整体结构性能水平与构件性能水平的对应关系进行阐述,着重对构件破坏比例范围进行分析,同时考虑了构件之间的重要性以及对结构薄弱层破坏的判定。选取IDA增量动力法来反映结构不同阶段的破坏特征,以此来建立结构不同性能水平下的构件破坏比例限值。选用有限元软件Perform-3D进行模型建立,并给出了实现此性能指标建立的基本步骤。(3)按规范设计11个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不同高度的SRC框架结构模型,同时选取多条地震波记录,利用Perform-3D软件,采取IDA增量动力法进行结构非线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绘制多条IDA曲线,获取一系列的极限状态性能点;以此极限状态性能点为基础,对模型在单条地震波以及多条地震波的构件破坏比例进行分析验证;通过全部模型的数据计算,完成基于构件的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指标的建立。(4)基于层间位移角和构件破坏比例双参数破坏指标,分别对算例SRC框架结构模型进行IDA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研究,根据结构的性能水平划分,绘制出相应的易损性曲线。同时,在易损性曲线的基础上,通过易损性指数的研究,将两种不同性能指标的易损性指数结果对比,可认为两种性能指标对应的易损性结果均可较好满足结构抗震性能要求。

二、建筑结构不同性能水平失效概率的合理比例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结构不同性能水平失效概率的合理比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体外辅助复位消能架的抗震性能与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建筑抗震减震加固技术发展
        1.2.1 传统抗震加固方法
        1.2.2 消能减震技术
        1.2.3 消能减震技术加固建筑的工程应用
    1.3 复位结构与装置研究状况
        1.3.1 复位结构体系的研究
        1.3.2 复位装置的研究
    1.4 结构随机地震响应与结构抗震可靠度
        1.4.1 地震动的随机性
        1.4.2 结构随机地震响应
        1.4.3 结构抗震可靠度数值分析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黏滞耗能的复位消能架体系动力弹塑性分析
    2.1 体系构造
    2.2 结构分析模型
        2.2.1 结构模型基本信息
        2.2.2 主体结构单元信息
        2.2.3 复位消能架支撑单元参数
    2.3 原结构模型的性能评价与加固目标
    2.4 结构地震动力反应计算
        2.4.1 地震动输入
        2.4.2 体系非线性动力反应求解
    2.5 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2.5.1 结构位移地震响应分析
        2.5.2 塑性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5.3 体系附加黏滞阻尼耗能与残余变形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装SCF支撑的复位消能架体系抗震性能
    3.1 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
    3.2 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
        3.2.1 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的构造
        3.2.2 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的工作原理
        3.2.3 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变摩擦力学模型
        3.2.4 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试件的测试结果
        3.2.5 支撑特点的对比
    3.3 安装SCF支撑的建筑体外辅助复位消能架体系动力分析
        3.3.1 结构分析模型
        3.3.2 动力时程分析
        3.3.3 有限元模型稳态响应数值分析
        3.3.4 基于调幅谐波分析的残余位移谱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外辅助复位消能架的并联特征分析
    4.1 复位消能架部分的静力抗侧特征
        4.1.1 对比模型
        4.1.2 复位消能架的抗侧变形特征
        4.1.3 支座形式对抗侧刚度的影响
    4.2 辅助复位消能架并联关系分析
        4.2.1 辅助复位消能架并联体系简图
        4.2.2 辅助复位消能架并联指标计算
    4.3 不同高度的复位消能架体系并联特征
        4.3.1 算例信息
        4.3.2 建筑与复位消能架并联体系剪力分配
        4.3.3 建筑配置复位消能架后的变形特征
        4.3.4 连杆剪力分布规律
    4.4 并联特征值对体系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位消能架体系地震动随机响应
    5.1 虚拟激励法与实振型分解法的理论对比
    5.2 随机地震激励下复位消能架体系的线性响应求解
        5.2.1 运动方程
        5.2.2 随机地震动模型
        5.2.3 求解响应功率谱
        5.2.4 算例分析
    5.3 强震下体系非线性地震随机响应
        5.3.1 振动方程的线性化
        5.3.2 振动过程离散化
        5.3.3 激励信号的非平稳处理
        5.3.4 数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的复位消能架体系可靠度
    6.1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及数值解法
        6.1.1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理论
        6.1.2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理论数值解法
        6.1.3 结构体系非平稳随机响应
        6.1.4 可靠度评价
    6.2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体系可靠度分析
        6.2.1 近断层地震动随机输入模型
        6.2.2 模拟近断层随机地震动的反应谱
        6.2.3 结构可靠度分析
        6.2.4 数值模拟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附录 B 已授权发明专利

(2)基于地震烈度的桥梁结构易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地震烈度标准发展沿革
    1.3 多烈度标准下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3.1 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3.2 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桥梁结构实际震害破坏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钢筋混凝土梁桥实际震害调查分析
        2.2.1 主梁位移过大或落梁
        2.2.2 墩台严重破坏
        2.2.3 挡块破坏及支座位移较大
        2.2.4 次生灾害引起的梁桥震害
    2.3 砌体拱桥实际震害调查分析
        2.3.1 主拱圈严重破坏
        2.3.2 腹拱与拱墙开裂破坏
        2.3.3 桥面附属设施破坏
    2.4 小结
3 不同烈度标准下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3.1 引言
    3.2 各震害等级条文量化评定对比
        3.2.1 桥梁结构分类及易损性等级划定
        3.2.2 不同烈度标准中桥梁震害评定的条文对比
    3.3 桥梁结构易损性矩阵模型建立与评价
        3.3.1 典型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建立
        3.3.2 典型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评价
    3.4 小结
4 基于实测数据桥梁结构非线性震害易损性研究
    4.1 引言
    4.2 易损性非线性拟合模型的数值算法
        4.2.1 多点迭代插值
        4.2.2 拟Newton法
        4.2.3 多项式插值逼近
        4.2.4 样条插值逼近
        4.2.5 最佳平方逼近
    4.3 典型桥梁结构非线性模型建立
    4.4 典型桥梁结构非线性模型可靠性分析
        4.4.1 不同烈度标准下梁拱桥易损性评定
        4.4.2 不同烈度标准下梁拱桥非线性回归模型
    4.5 小结
5 基于失效比及超越概率的RC梁桥地震易损性模型
    5.1 汶川地震RC梁桥样本易损性数量分布
    5.2 不同烈度区RC梁桥易损性矩阵概率模型
        5.2.1 典型桥梁结构失效比概率模型
        5.2.2 典型桥梁结构超越概率模型
    5.3 平均震害指数矩阵概率模型
    5.4 RC梁桥与建筑易损性模型对比
    5.5 小结
6 桥梁地震易损性模型工程可靠性分析
    6.1 引言
    6.2 汶川地震桥梁震害调研介绍
    6.3 汶川地震典型公路路段桥梁易损性回归模型
        6.3.1 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
        6.3.2 桥梁易损性回归函数及曲线模型
    6.4 实际桥梁震害易损性模型可靠性分析
        6.4.1 桥梁震害易损性失效比模型
        6.4.2 桥梁震害易损性超越概率模型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氯盐环境下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的时变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锈蚀钢筋本构模型
        1.2.2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时变本构模型
        1.2.3 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2.4 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数值模拟及评估方法
        1.2.5 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易损性分析
        1.2.6 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局部锈蚀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
    2.1 氯离子侵蚀过程与材料性能的退化
    2.2 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体系
    2.3 梁柱节点试验设计
        2.3.1 试件设计
        2.3.2 材料参数
        2.3.3 试件制作过程
        2.3.4 加速锈蚀试验
        2.3.5 加载制度及装置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锈蚀结果与分析
        2.4.2 失效模式
        2.4.3 滞回曲线
        2.4.4 骨架曲线
        2.4.5 承载能力
        2.4.6 刚度及延性
        2.4.7 能量耗散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U形钢筋锈蚀对结构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试件设计
        3.1.2 材料参数
        3.1.3 试件制作过程
        3.1.4 加速锈蚀试验
        3.1.5 加载制度及装置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锈蚀结果
        3.2.2 失效模式
        3.2.3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3.2.4 承载能力
        3.2.5 位移特征值
        3.2.6 能量耗散
        3.2.7 分析与建议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腐蚀环境对预应力叠合梁长期性能影响研究
    4.1 试验概述
        4.1.1 试件设计
        4.1.2 锈蚀与荷载耦合作用的模拟
        4.1.3 监测装置及测点布置
        4.1.4 承载力测试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锈蚀结果与分析
        4.2.2 监测数据及分析
        4.2.3 承载力测试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时变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5.1 结构建模方法
        5.1.1 节点建模方法及试验数据验证
        5.1.2 框架分析模型
    5.2 基于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5.2.1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5.2.2 地震易损性的分析方法
        5.2.3 基于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考虑锈蚀效应的全寿命抗震性能评估
    6.1 全寿命抗震性能评估框架
    6.2 可靠度模型
    6.3 锈蚀各阶段的时变概率模型
        6.3.1 锈蚀诱发期
        6.3.2 锈蚀发展期
        6.3.3 结构锈蚀破坏期
    6.4 基于路径概率模型的全寿命抗震性能评估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不确定性的钢桁架桥连续倒塌和地震易损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结构连续倒塌的研究现状
    1.3 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考虑结构随机性的钢桁架桥连续倒塌分析
    2.1 引言
    2.2 钢桁架桥连续倒塌的非线性分析框架
    2.3 铁路标准钢桁梁桥的连续倒塌分析
    2.4 横琴二桥钢桁拱桥的连续倒塌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评分指标的钢桁梁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引言
    3.2 桥梁的理论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3 钢桁架桥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
    3.4 铁路标准钢桁梁桥的推覆分析及随机性考虑
    3.5 易损性分析过程及计算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钢桁拱桥有限元模型修正
    4.1 引言
    4.2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直接修正法
    4.3 贝叶斯模型修正法
    4.4 数值算例
    4.5 单梁试验
    4.6 横琴二桥钢桁拱桥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4.7 小结
第五章 钢桁拱桥的系统易损性分析
    5.1 引言
    5.2 结构系统易损性计算
    5.3 基于分段线性函数的构件和系统易损性分析方法
    5.4 横琴二桥易损性分析模型及评分指标
    5.5 计算结果及讨论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带可更换耗能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1.2 可恢复功能结构
        1.2.1 可恢复功能结构定义
        1.2.2 可恢复功能分离结构
        1.2.3 可恢复功能集成结构
    1.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1.3.1 等同现浇装配式混凝土框架
        1.3.2 干式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框架
    1.4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5.1 存在问题
        1.5.2 研究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REDC-PCF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REDC-PCF体系设计概念
        2.2.1 设计概念
        2.2.2 耗能组件
        2.2.3 梁柱连接
        2.2.4 柱脚连接
    2.3 REDC-PCF试验设计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验试件设计
        2.3.3 拼装流程及试验加载装置
        2.3.4 试验加载制度与加载方案
        2.3.5 试验加载方案
        2.3.6 量测方案
    2.4 REDC-PCF试验结果与讨论
        2.4.1 损伤发展与失效模式
        2.4.2 修复方法
        2.4.3 整体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2.4.4 试验试件梁柱连接性能
        2.4.5 试验试件柱脚连接性能
        2.4.6 耗能能力
    2.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REDC-PCF宏观力学模型研究及其适用性评价
    3.1 引言
    3.2 REDC-PCF力学模型分析
        3.2.1 骨架模型
        3.2.2 滞回模型及滞回规则
    3.3 REDC-PCF受力、变形理论
        3.3.1 基于D值法的REDC-PCF侧向刚度计算
        3.3.2 特征点顶点位移角计算
        3.3.3 特征点基底剪力计算
        3.3.4 力学模型刚度计算
    3.4 基于Opensees的有限元模型
        3.4.1 数值模型
        3.4.2 数值模型合理性验证
    3.5 骨架模型适用性评价
    3.6 滞回模型在Opensees中的实现及其适用性评价
        3.6.1 滞回模型在Opensees中的实现
        3.6.2 非线性静力分析中滞回模型适用性
        3.6.3 非线性动力分析中滞回模型适用性
    3.7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REDC-PCF基于弹性位移设计谱的直接抗震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等位移原则
    4.3 基于多性能水准的抗震设计
        4.3.1 性能目标
        4.3.2 目标位移
    4.4 设计方法基本理论
        4.4.1 结构设计目标
        4.4.2 等效单自由度
        4.4.3 约束系数与结构侧向刚度的关系
        4.4.4 设计基底剪力和侧向力
        4.4.5 柱脚REDC截面面积设计
        4.4.6 梁端REDC截面面积设计
        4.4.7 梁端和柱脚REDC的其它设计参数
        4.4.8 非屈服梁内力计算
        4.4.9 非屈服柱内力计算
    4.5 直接基于弹性位移设计谱的设计流程
    4.6 算例设计及分析
        4.6.1 算例设计
        4.6.2 设计结果
        4.6.3 算例分析
    4.7 精度讨论
        4.7.1 假定结构侧向变形模式
        4.7.2 高阶振型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REDC-PCF抗倒塌能力及地震易损性分析
    5.1 引言
    5.2 性能指标及限值
        5.2.1 性能指标
        5.2.2 性能指标限值
    5.3 REDC-PCF优化设计
        5.3.1 算例设计
        5.3.2 非线性静力分析
        5.3.3 增量动力分析
    5.4 REDC-PCF抗倒塌能力分析
        5.4.1 抗倒塌极限状态
        5.4.2 抗倒易损性分析
    5.5 REDC-PCF地震易损性分析
        5.5.1 易损性方程
        5.5.2 易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性能的地震损失分析
    6.1 引言
    6.2 基于性能的地震损失分析方法
    6.3 FEMA-P58 地震损失计算流程
    6.4 算例地震损失计算及分析
        6.4.1 性能模型
        6.4.2 地震危险曲线
        6.4.3 结构响应
        6.4.4 抗倒塌易损性曲线和拆除易损性曲线
        6.4.5 震后直接经济损失分析
        6.4.6 震后恢复时间分析
    6.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大跨度单层球面网壳结构抗震耐损性能评估及提升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强震作用下网壳力学行为及损伤及性能评估研究现状
        1.2.1 网壳结构动力失效模式判别
        1.2.2 网壳结构震后损伤刻画方式与相应性能水平划分
        1.2.3 网壳结构分析方法
        1.2.4 网壳结构的易损性、鲁棒性与整体性
    1.3 以增设可恢复结构/构件为提升抗震耐损措施研究现状
        1.3.1 可恢复功能结构或构件研究现状
        1.3.2 网壳结构基于可恢复性抗震设计研究进展
    1.4 存在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存在问题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2 基于结构能力储备的单层网壳结构抗震耐损性能评估
    2.1 引言
    2.2 与结构耐损能力有关的概念
        2.2.1 结构耐损与建筑多层次抗震性能评估关系
        2.2.2 结构耐损能力相关概念辨析
    2.3 结构抗震耐损性能的评估指标
        2.3.1 结构剩余抗震能力比与结构能力储备系数
        2.3.2 结构能力储备系数与鲁棒性指数异同比较
    2.4 典型网壳剩余抗震能力比曲线特征
        2.4.1 不同特征剩余抗震能力比曲线特点
        2.4.2 典型球面网壳剩余抗震能力比曲线
        2.4.3 剩余抗震能力比与构件塑性发展的关系
    2.5 算例分析讨论
        2.5.1 模型简介
        2.5.2 不同类别构件易损性分析
        2.5.3 不同类别构件承载力敏感性分析
        2.5.4 基于结构能力储备系数的结构改造方案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指标响应的单层球面网壳结构震后耐损评估模型
    3.1 引言
    3.2 多指标结构震后剩余抗震能力评估模型
        3.2.1 结构响应指标选择
        3.2.2 评估模型建立
        3.2.3 不同指标重要性系数确定方法
        3.2.4 评估方法主要流程
        3.2.5 评估方法验证
    3.3 结构耐损性能水平与目标
        3.3.1 结构耐损性能等级划分与性能矩阵
        3.3.2 不同设防水平下结构耐损性能目标值
    3.4 算例分析与讨论
        3.4.1 模型简介及地震波选择
        3.4.2 结构能力储备系数计算
        3.4.3 易损区域确定
        3.4.4 优化方案对比
        3.4.5 基于耐损性能的网壳结构设计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竖向地震作用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薄弱区域预测
    4.1 引言
    4.2 弹性状态下网壳结构最大位移预测
        4.2.1 基本假定
        4.2.2 地震作用简化
        4.2.3 弹性状态下的最大节点位移位置预测
        4.2.4 等效刚度不连续的影响
    4.3 塑性状态下网壳结构最大位移预测
        4.3.1 基本假定和屈服条件
        4.3.2 基于塑性极限分析的最大节点位移位置预测
        4.3.3 屈服强度与截面面积对薄弱区域的影响
    4.4 方法验证
        4.4.1 最大节点位移位置解析解与数值结果对比
        4.4.2 结构材料屈服强度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4.5 算例分析与讨论
        4.5.1 基于相对刚度指数的网格布置方案选择
        4.5.2 基于耐损性能的结构调整与方案选择
    4.6 本章小结
5 结合自复位概念的单层球面网壳耐损性能的预应力提升研究
    5.1 引言
    5.2 待优化低矢跨比刚性球面单层网壳结构
        5.2.1 基本模型信息
        5.2.2 地震波选择
        5.2.3 不同类别构件损伤敏感区域
    5.3 基于预应力加固的抗震耐损优化方案
        5.3.1 刚性网壳剩余承载能力影响因素
        5.3.2 具有预应力体系的结构改造方案选择
    5.4 算例分析与讨论
        5.4.1 刚性网壳耐损性能与动力响应分析
        5.4.2 预应力体系对动力响应与塑性发展的影响
        5.4.3 预应力体系对结构耐损性能水平的影响
        5.4.4 拉索及索撑体系的剩余抗震承载力讨论
        5.4.5 基于预应力构件优化的耐损性能加固设计流程
    5.5 本章小节
6 结合“隔离”和能量耗散概念的单层球面网壳结构耐损能力提升分析
    6.1 引言
    6.2 “隔离”设计理念的实施及网壳耐损能力分析
        6.2.1 “隔离”结构调整原则
        6.2.2 案例分析方案规划
        6.2.3 结构参数确定
        6.2.4 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讨论
    6.3 节点耗能装置的实施及网壳耐损能力分析
        6.3.1 耗能节点装置类型与案例分析规划
        6.3.2 结构参数确定
        6.3.3 具有“保险丝”构造网壳动力弹塑性分析
        6.3.4 具有摩擦耗能节点构造网壳动力弹塑性分析
    6.4 采用消能替代构件的耐损能力提升分析
        6.4.1 消能替代杆件与耗能装置选择
        6.4.2 案例分析方案规划
        6.4.3 阻尼杆件结构参数确定
        6.4.4 具有阻尼杆件网壳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讨论
    6.5 屋面柱顶隔震措施及网壳耐损能力机理分析
        6.5.1 网壳隔震支座与案例分析规划
        6.5.2 隔震支座结构参数确定
        6.5.3 具有隔震支座网壳动力弹塑性分析讨论
    6.6 耐损提升措施讨论与设计建议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半刚性节点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装配式结构研究概述
        1.2.1 国外装配式研究概述
        1.2.2 国内装配式研究概述
    1.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研究概述
        1.3.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湿式连接节点研究概述
        1.3.2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干式连接节点研究概述
    1.4 基于IDA的结构震后易损性分析概述
        1.4.1 增量力分析方法概述
        1.4.2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概述
        1.4.3 主余震研究概述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半刚性节点试验及OpenSees数值模拟
    2.1 新型半刚性节点介绍
        2.1.1 节点构造尺寸及受力原理
        2.1.2 应用优势
        2.1.3 新型节点刚度理论计算方法
    2.2 新型半刚性节点试验介绍
        2.2.1 材性试验
        2.2.2 拟静力试验
        2.2.3 试验结果及结论
    2.3 数值模拟方法
        2.3.1 OpenSees有限元分析简介
        2.3.2 OpenSees节点建模
        2.3.3 节点建模与试验结果拟合
    2.4 优化刚度区间求解
        2.4.1 节点变刚度建模分析思路
        2.4.2 OpenSees分析结果及最优刚度范围求解
    2.5 本章内容小结
第三章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半刚性节点抗震优化分析
    3.1 框架抗震性能研究方法
        3.1.1 抗震研究思路概述
        3.1.2 抗震分析方法简介
        3.1.3 地震动选取方法
    3.2 五层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优化分析
        3.2.1 工程概况
        3.2.2 OpenSees数值模拟
        3.2.3 结构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3.2.4 五层结构计算结果小结
    3.3 十层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优化分析
        3.3.1 工程概况
        3.3.2 OpenSees数值模拟
        3.3.3 结构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3.3.4 十层结构计算结果小结
    3.4 本章内容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1 基于IDA方法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
        4.1.1 IDA方法介绍
        4.1.2 结构地震易损性基本原理
        4.1.3 结构地震易损性计算理论
        4.1.4 基于IDA方法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步骤
    4.2 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2.1 五层框架结构的IDA分析
        4.2.2 五层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4.3 十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3.1 十层框架结构的IDA分析
        4.3.2 十层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4.4 本章内容小结
第五章 考虑主余震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易损性分析
    5.1 主余震作用综述
        5.1.1 主余震作用理论
        5.1.2 主余震地震动选取
    5.2 五层框架结构的主余震易损性分析
        5.2.1 五层框架结构的IDA分析
        5.2.2 五层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5.2.3 各地震动状态下五层框架结构的汇总对比分析
    5.3 十层框架结构的主余震易损性分析
        5.3.1 十层框架结构的IDA分析
        5.3.2 十层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5.3.3 各地震动状态下十层框架结构的汇总对比分析
    5.4 本章内容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总结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和概率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网壳结构抗震研究
        1.2.2 铝合金网壳结构抗震研究
        1.2.3 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
        1.2.4 网壳结构地震概率风险评估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强震失效机理
    2.1 引言
    2.2 结构模型与分析方法
        2.2.1 分析模型
        2.2.2 参数分析方案
        2.2.3 分析方法
        2.2.4 地震动的选取
    2.3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强震失效模式
        2.3.1 动力强度破坏
        2.3.2 动力失稳破坏
    2.4 铝合金网壳结构强震失效模式判别方法
        2.4.1 基于特征响应的失效模式判别方法
        2.4.2 基于模糊综合判定的失效模式判别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
    3.1 引言
    3.2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2.1 结构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
        3.2.2 地震易损性分析步骤
    3.3 损伤模型及破坏状态
        3.3.1 损伤模型
        3.3.2 破坏状态
    3.4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算例
        3.4.1 典型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风险评估分析
    4.1 引言
    4.2 地震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4.2.1 地震风险评估方法
        4.2.2 地震风险评估分析主要内容
    4.3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风险评估
        4.3.1 地震危险性分析
        4.3.2 地震易损性分析
        4.3.3 概率损伤分析
        4.3.4 地震损失估计
    4.4 地震风险评估算例分析
        4.4.1 结构初期施工建造估价
        4.4.2 结构使用过程的保护维修费用估计
        4.4.3 网壳结构地震经济损失估计
        4.4.4 全生命周期的总投资费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模糊数学MATLAB程序
附录 B 结构易损性曲线程序
附录 C 结构破坏状态概率曲线程序
致谢

(9)6082-T6铝合金偏压、受弯构件力学性能研究及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铝合金材料的分类与特点
        1.1.2 铝合金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1.2 铝合金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材料本构关系
        1.2.2 偏压构件受力性能
        1.2.3 受弯构件受力性能
        1.2.4 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
        1.2.5 铝合金构件承载力可靠度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6082-T6铝合金偏心受压构件稳定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6082-T6铝合金本构关系
        2.2.1 Ramberg-Osgood本构模型
        2.2.2 铝合金材料拉伸试验
        2.2.3 力学参数统计及本构模型验证
    2.3 偏压构件设计
    2.4 初始缺陷测量
    2.5 试验方案
        2.5.1 加载控制系统和加载制度
        2.5.2 刀铰支座
        2.5.3 测量内容及方法
    2.6 试验加载过程及结果分析
        2.6.1 箱型截面(RHS)构件
        2.6.2 角型截面(L-type)构件
        2.6.3 方型截面(SHS)构件
        2.6.4 圆管(CHS)构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铝合金偏心受压构件有限元模拟与参数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ABAQUS软件在铝合金构件模拟中的应用
        3.2.2 材料属性
        3.2.3 边界条件与荷载
        3.2.4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3.2.5 初始弯曲及局部缺陷的引入
    3.3 有限元模型验证
        3.3.1 失稳模式和稳定承载力对比
        3.3.2 荷载-变形曲线对比
    3.4 有限元建模参数影响分析
        3.4.1 初弯曲幅值
        3.4.2 网格尺寸大小
        3.4.3 构件端板厚度
    3.5 偏压承载力参数分析
        3.5.1 参数设置
        3.5.2 承载力参数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6082-T6铝合金受弯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受弯构件设计
    4.3 试验加载装置
        4.3.1 SHS和RHS构件
        4.3.2 CHS构件
        4.3.3 H-type构件
    4.4 测量系统和加载制度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箱型截面(RHS)构件
        4.5.2 方型截面(SHS)构件
        4.5.3 圆管(CHS)构件
        4.5.4 H型截面(H-type)构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铝合金受弯构件有限元模拟和参数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5.2.1 材料属性
        5.2.2 边界条件与荷载
        5.2.3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5.2.4 初始缺陷的引入
    5.3 有限元模型验证
        5.3.1 失效或失稳模式和稳定承载力对比
        5.3.2 荷载-变形曲线对比
    5.4 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5.4.1 截面高宽比的影响
        5.4.2 截面宽厚比(径厚比)的影响
        5.4.3 构件长细比的影响
    5.5 受弯承载力参数分析
        5.5.1 参数设置
        5.5.2 承载力参数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偏压、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铝合金偏压、受弯构件设计理论
        6.2.1 偏压构件理论分析
        6.2.2 受弯构件理论分析
    6.3 偏压、受弯构件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
        6.3.1 中国规范(GB50429-2007)
        6.3.2 欧洲规范(Eurocode9)
        6.3.3 美国规范(AA-2015)
        6.3.4 直接强度法(DSM)
        6.3.5 连续强度法(CSM)
        6.3.6 DSM法和CSM法在铝合金构件设计中的应用
    6.4 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验证结果对比
        6.4.1 中国规范(GB50429-2007)
        6.4.2 不同设计方法验证结果对比
    6.5 中国规范参数修正建议
        6.5.1 偏压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
        6.5.2 受弯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
        6.5.3 修正结果汇总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铝合金构件承载力可靠度分析
    7.1 引言
    7.2 可靠度分析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7.2.1 可靠度指标
        7.2.2 目标可靠指标
        7.2.3 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
    7.3 试验数据库的建立及不定性参数统计
        7.3.1 国产铝合金构件试验数据库建立
        7.3.2 抗力不定性参数统计分析
        7.3.3 荷载不定性参数统计分析
        7.3.4 轴压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
    7.4 国产铝合金构件承载力可靠指标计算
        7.4.1 可靠指标的计算方法
        7.4.2 中国规范可靠指标计算结果
        7.4.3 不同设计方法可靠指标对比
    7.5 中国规范可靠度水平的深入分析
        7.5.1 新标准修订内容对可靠度水平的影响
        7.5.2 可靠指标敏感度分析
        7.5.3 抗力分项系数修正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欧规、美规、DSM法和CSM法验证结果
    A.1 欧洲规范(Eurocode9)
        A.1.1 偏压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1.2 受弯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2 美国规范(AA-2015)
        A.2.1 偏压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2.2 受弯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3 直接强度法(DSM)
        A.3.1 偏压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3.2 受弯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4 连续强度法(CSM)
        A.4.1 偏压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4.2 受弯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附录B 不同设计方法的计算模式不定性KP
    B.1 欧洲规范(Eurocode9)
    B.2 美国规范(AA-2015)
    B.3 直接强度法(DSM法)
    B.4 连续强度法(CSM法)
附录C 不同工况下可靠指标计算结果
    C.1 欧洲规范(Eurocode9)
    C.2 美国规范(AA-2015)
    C.3 直接强度法(DSM法)
    C.4 连续强度法(CSM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双参数指标的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1 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评估
        1.2.2 基于构件性能的抗震性能评估
    1.3 SRC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研究现状
    1.4 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SRC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指标研究
    2.1 概述
    2.2 S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和设防目标
        2.2.1 地震设防水准
        2.2.2 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
        2.2.3 结构性能目标
    2.3 基于位移的SRC框架结构性能指标的量化
        2.3.1 层间位移角试验结果统计
        2.3.2 层间位移角限值的确定
        2.3.3 层间位移角限值的概率保证
        2.3.4 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基于构件性能的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基于构件性能的整体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
        3.2.1 整体结构性能水平与构件性能水平的分布关系
        3.2.2 构件破坏数量的比例范围
        3.2.3 区分结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重要性
        3.2.4 破坏集中楼层的判定
    3.3 基于构件性能的SRC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
        3.3.1 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
        3.3.2 增量动力分析(IDA)基本理论
        3.3.3 SRC框架结构的极限状态
        3.3.4 基于构件性能的IDA非线性分析步骤
    3.4 Perform-3D的弹塑性分析理论
        3.4.1 材料本构关系
        3.4.2 纤维截面模型
        3.4.3 梁、柱单元模型
        3.4.4 利用Perform-3D实现此方法的步骤
    3.5 本章小结
4.基于构件性能的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指标研究
    4.1 概述
    4.2 SRC框架结构模型的设计
        4.2.1 结构模型概况
        4.2.2 结构有限元模型
        4.2.3 Perform-3D模型验证
        4.2.4 地震波的选取
    4.3 基于IDA方法的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4.3.1 单条地震记录的IDA分析结果
        4.3.2 多条地震记录的IDA分析结果
        4.3.3 结构各性能点的层间位移角情况
        4.3.4 IDA曲线及各极限状态性能点汇总
    4.4 基于构件性能的结构抗震性能指标
        4.4.1 构件的性能水平分布
        4.4.2 单条地震作用下构件的破坏数量比例
        4.4.3 多条地震作用下构件的破坏数量比例
        4.4.4 基于构件的结构性能指标确定
    4.5 本章小结
5.基于双参数指标的S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5.1 概述
    5.2 基于双参数指标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原理
        5.2.1 地震易损性分析原理
        5.2.2 基于位移的易损性分析原理
        5.2.3 基于构件性能的易损性分析原理
    5.3 基于构件的结构性能指标正态分布验证
    5.4 地震易损性分析步骤
    5.5 地震易损性分析算例
        5.5.1 基于层间位移角的易损性分析
        5.5.2 基于构件性能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5.5.3 两种性能指标的结构易损性对比研究
    5.6 基于易损性指数的抗震性能评估
        5.6.1 易损性指数定义
        5.6.2 结构的破坏状态概率
        5.6.3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建筑结构不同性能水平失效概率的合理比例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体外辅助复位消能架的抗震性能与可靠度分析[D]. 何晴光.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地震烈度的桥梁结构易损性研究[D]. 李思齐.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氯盐环境下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的时变抗震性能研究[D]. 杨俊. 东南大学, 2020
  • [4]基于不确定性的钢桁架桥连续倒塌和地震易损性评估[D]. 赵盈皓.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带可更换耗能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 李春雨. 东南大学, 2020(02)
  • [6]大跨度单层球面网壳结构抗震耐损性能评估及提升措施研究[D]. 刘婷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7]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半刚性节点优化分析[D]. 方超. 东南大学, 2020
  • [8]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和概率风险评估[D]. 甄萃贤. 广州大学, 2020(02)
  • [9]6082-T6铝合金偏压、受弯构件力学性能研究及可靠度分析[D]. 赵远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双参数指标的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 续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建筑结构不同性能等级失效概率合理配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