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新疆棉种发育包衣新技术推广的原因及对策

制约新疆棉种发育包衣新技术推广的原因及对策

一、制约新疆棉花种子脱绒包衣新技术推广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认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唐中杰,许守明,谢德意[2](2020)在《新疆机采棉种子繁育质量把控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升新疆原棉竞争力,规范机采棉优良品种种子繁育,在严格按照良种良繁的生产程序、建立规范的"三圃田"田间档案的基础上,着重从建立健全机采棉种子繁育技术人员队伍,正确认识机采棉品种的种子类别,根据新疆各地气候条件,挑选合适的机采棉繁育基地,选择合理的脱叶剂喷洒时机以及收获种子的加工和存放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提高机采棉种子繁育质量,进而提升原棉品质,提高新疆棉花的产业竞争力。

郑巨云,王俊铎,梁亚军,龚照龙,艾先涛,郭江平,莫明,李雪源[3](2020)在《新疆棉花种业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回顾了新疆棉花种子企业"十三五"的发展成就,分析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新疆棉花种子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重点任务、规划发展布局,为新疆棉花种子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

胡鹏[4](2018)在《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种衣剂的研制及筛选》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室内抑菌试验,筛选出对新疆棉花苗期主要根腐类病害立枯病和红腐病的致病菌活性较好的杀菌剂,并通过筛选悬浮剂、增稠剂、成膜剂等助剂及种衣剂加工工艺研究,制备出11种种衣剂,用其包衣棉种进行安全性、防病等功能验证研究,决选出符合目标的种衣剂配方,为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符合目标的杀菌剂4个。通过室内离体平皿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及串珠镰刀菌活性,筛选出防治根腐类病害效果好的杀菌剂4种,分别为多菌灵、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其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为0.29 mg/L、0.20 mg/L、0.70 mg/L、0.73 mg/L,对串珠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0.23 mg/L、0.21 mg/L、0.44 mg/L、1.68 mg/L。2.筛选出种衣剂助剂3个。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法对11种种衣剂配方的悬浮剂进行确定,联合测定各种衣剂配方的质量控制指标,确定增稠剂为3%复合型增稠剂,成膜剂为1%羧甲基纤维素钠。3.研究出种衣剂制备工艺。通过投料顺序、研磨时间和物理性能检测等研究,确定种衣剂砂磨时间为45 min,砂磨转速为1800 rpm/min,高速剪切乳化机剪切乳化时间为35 min,测定了制备出的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技术标准。4.种衣剂包衣棉种有利于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室内砂培种衣剂包衣棉种后发芽势、出苗率、株高、单株鲜重较CK分别增加0%~39.83%、-4.17%~47.92%、1.06%~15.48%、7.87%~30.42%,各处理单株干重则与CK无显着性差异;田间试验表明,11种种衣剂配方包衣棉种后也均能增加幼苗生长量,不同程度的提高棉花产量。出苗率、根长、茎粗、单株鲜重、理论产量较CK分别增加-0.94%~8.27%、-0.62%~21.53%、-0.50%~8.99%、0.91%~102.33、2.26%~19.64%。5.种衣剂均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有一定效果。室内接菌实验表明,各种衣剂配方防治立枯病效果在10.89%~62.18%之间,防治红腐病的效果在35.33%~75.59%之间;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各种衣剂配方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红腐病效果分别为37.74%~67.30%、25.25%~73.24。通过综合分析,决选出符合研究目标的三个种衣剂配方,通过田间试验,决选出符合目标配方3个,分别为M2(17.2%吡虫啉·萎锈灵·福美双)、M5(16%噻虫嗪·苯醚甲环唑·咯菌腈)、M8(13%吡唑嘧菌酯·福美双),三种种衣剂配方出苗率、根长、茎粗、单株鲜重、理论产量较CK分别增加0.22%~20.03%、7.66%~16.33%、5.24%~8.1%、27.13%~61.18%、2.85~22.77%,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效果在37.74%~67.30%,防治红腐病的效果在25.25%~73.24%之间。

雷斌[5](2016)在《提高新疆棉花苗期耐冷害性种衣剂作用机制及配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和供给区,低温冷害一直是该区棉花生产重要障碍因子之一,尤其是“倒春寒”频繁发生导致大面积烂种、烂芽、死苗、僵苗,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成苗难”长期制约新规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研究证明,种衣剂处理棉种可提高种子、幼苗耐冷害能力,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市售耐冷害性种衣剂为基础,模拟大田低温冷害发生特点,从有效成分筛选、耐寒性验证等方面,决选出3个有效成分组合制备成种衣剂,并对其进行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耐冷害棉花种衣剂有效成分筛选及配方研究。基于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效果评价试验表明,9种种衣剂有效成分均能提高棉种出苗率,其中M1、M3和M4处理效果更明显,田间出苗率较CK(不包衣,下同)分别提高14.81%、13.41%、14.37%。棉苗株高、茎粗、根长、侧根数分别较 CK 提高 0.6cm~4.95cm、0.07mm~0.16mm、2.83cm~6.13cm 和 2.28~23.08%。并将 M1、M3、M4三种有效成分组合制备成相应的种衣剂。2、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害性的效应。播种后第1d、3d、5d分别进行5℃、10℃、15℃、20℃四个温度处理,研究表明,15℃下出苗率M1和M4种衣剂处理较CK分别提高11.8%、9.35%;10℃下,株高M1、M3处理较CK分别增加3.3cm、3.2cm;形态方面,种衣剂处理棉苗受害程度轻、恢复快。种衣剂成分中杀菌剂耐冷害性作用最大,其次是植物生长调节剂。3、种衣剂处理对棉花幼苗叶片和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播种后第4d、7d分别进行上述4个温度处理,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种衣剂处理较CK棉苗叶片和根细胞结构完整,线粒体清晰,叶肉细胞叶绿体清晰,差异明显。4、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害性的生理生化反应。按上述温度进行1-3次处理,测定棉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发现:CK棉苗叶片MDA、REC含景大幅高于种衣剂处理;M1、M3、M4三个种衣剂处理SOD活性升高3%~68%、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 7~10倍、68%~101%。5、种衣剂处理调节棉花耐冷害性相关基因表达。对P5CS、SOD、POD、TIP1、AGP31表达量的研究表明:种衣剂处理棉苗叶片和下胚轴中的P5CS、POD表达量高于CK,10℃胁迫3次时POD、SOD、TIP1、AGP3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CK;15℃时叶片中AGP31表达量显着高于CK。综上所述,在0℃~15℃条件下,种衣剂处理能诱导耐寒基因表达、保护细胞生物学结构、提高细胞生理活性,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种衣剂耐寒功能主要与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成分有关,研制、筛选的种衣剂M1对提高棉种及幼苗耐低温冷害能力具有很好效果。

杨艳华[6](2011)在《棉花种子脱绒加工酸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纺国家,棉花的稳定供给对我国的棉纺织产业具有很大意义。棉花种子加工是棉花生产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改变棉花良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的前提下,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化学、物理方法,去掉棉种表面短绒。据调查,脱绒后的棉花光籽采用精量播种比带绒棉子播种每公顷节省种子82.5-105kg,若将我国460万公顷植棉田全部用棉花光籽精量播种,每年可节约种子38-48万吨,因此棉花种子脱绒技术与设备的运用是棉花种子工程中的基础环节和棉花机械化精量播种、节本增效的关键技术,在棉花生产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脱绒后的棉种再经过精选和包衣处理,可提高棉种的科技含量,改善播种品质,使良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生物学特性充分发挥出来。本文根据棉花种子脱绒加工工艺的运行要求,设计了以PLC为核心控制单元,根据在线采集的反应溶液液位、pH值的变化,控制浓硫酸和水实时定量加注,应用变频调节技术实现酸液均匀搅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配酸过程的稳定性,经过配比的稀硫酸浓度保持在8%~10%的范围内,使残酸率和残绒率符合国标中规定棉种的残酸率小于等于0.15,残绒率小于0.27,生产出来的棉种质量合格,而且完全满足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的工艺要求,设计的PLC软件保护措施齐全,报警及预警指示完备,查找排除故障方便,实现了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设备运行的全自动化。借助于“组态王”组态监控软件,设计了运行监控系统,使用命令语言编制相应动画程序,运用监控画面的仿真效果,使系统的运行控制更加直观、明了,实现系统运行状态的远程实时监控。切实提高种子加工质量,解决生产难题。另外,还对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用实验设计的方法选出棉种加工过程中硫酸pH值和滚筒温度的最优组合,并对酸控系统进行优化分析;建立酸控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对于开发和研制符合农艺要求的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系统,推动棉花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进精量播种技术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中杰[7](2009)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文中提出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植棉大省,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符合棉花生长发育要求,利于棉花生长。河南棉花生产一直稳步发展,面积虽有起伏,但一直稳定在7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1/6,皮棉总产接近100万吨。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棉花生产和品种改良的基础上,以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着手,对我省棉花生产发展优势及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指出河南省棉花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曲折中前进,呈波浪式发展,生产布局不断集中、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优良品种的推广对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表明,品种改良是我省棉花生产从低水平到跻身国内先进行列的支撑点。1、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有稳定的上升趋势,分别以每年18.8773kg/hm2/year、5.2671 kg/hm2/year和6.8239 kg/hm2/year的年增长率提高,其中籽棉产量年增长达显着水平,三个棉花产量组分性状的贡献大小依次是:株铃数>衣分>铃重,株铃数的贡献率最高。2、抗病性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枯萎病指以每年0.2480的显着速度增加,黄萎病指以每年0.9679的速度增加,枯黄萎病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上的危害依然严峻。主要是近年来一些棉花新品种的抗病性差和棉农的一些不良耕作习惯所致。3、纤维品质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绒长、比强度、马克隆值分别以每年0.0136mm、0.1159 cN/tex和0.0161的速度增长,其中纤维比强度和细度的变化达显着水平;品种改良应重视纤维品质各主要指标的协调,兼顾品质与产量、品质与早熟性之间的关系。4、棉花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与皮棉产量之间成极显着正相关,影响力大小为:株铃数>果枝数>霜前花率>衣分≥株高>铃重,提高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可有效增加棉花皮棉产量;生育期、子指以及密度与皮棉产量成负相关,生育期长、子指和密度大不利于皮棉产量的提高。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棉花育种工作的发展,带动我省棉花生产步出困境,必须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对常规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集成一套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的棉花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创造各种类型的优异新材料,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性棉花新品种,才能整体促进我省棉花生产的发展。

孟庆华,刘继永,赵鸣,马惠,王红艳,张群,钊大伟[8](2009)在《鲁棉研21号和鲁棉研28号种子加工新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鲁棉研21号、鲁棉研28号种子加工新技术将传统过量稀硫酸脱绒技术(对照)的毛子剥3次短绒改为剥1次短绒,将燃煤系统改为燃油自动控温系统,并研究了不同种衣剂对2个品种的影响。研究表明,毛子剥1次短绒比剥3次短绒极显着降低了破损率(降低了0.6个百分点);燃油自动控温系统脱绒工段比燃煤供热系统的种子芽率提高6.5个百分点、活力指数提高0.45、破损率降低3.5个百分点;不同种衣剂包衣极显着提高种子芽率23个百分点、提高活力指数2.13,卫福包衣效果极显着优于北农11号。

孟庆华,刘继永,张群,钊大伟[9](2009)在《鲁棉研系列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种子加工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鲁棉研系列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种子加工新技术系将传统过量稀硫酸脱绒技术(对照)的毛子剥3次短绒改为剥1次短绒,将燃煤系统改为燃油自动控温系统。研究表明,毛子剥1次短绒比剥3次短绒显着降低了破损率(降低2.47个百分点);燃油自动控温系统脱绒工段比燃煤供热系统的种子发芽率提高7.5个百分点、活力指数提高1.1、残酸率降低0.02个百分点、残绒率降低0.25个百分点;采用新技术加工后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薄膜包衣种子的发芽率平均为84.8%、活力指数为9.84、残酸率为0.10%,薄膜包衣种子、光子发芽率分别提高3.2、9.3个百分点,均达到了GB4407.1-2008的质量要求。

贾文华[10](2008)在《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是发展棉花生产的关键,探索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的策略,对提高棉花种子质量,规范市场,发展棉花生产,提升河南棉花大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河南省历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棉花种子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文献,同时,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提出了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和经营的战略。1、河南省种子生产的战略通过研究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中存在种子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技术不规范,种子质量总体不高;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种子包装、标识不符,种子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净化种子市场;推进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实行标准化生产;优化种子生产布局,扩大种子生产规模;严把种子生产质量关,提高种子纯度和发芽率;提高种子加工和包装质量,加强棉花种子质量检验等战略措施。2、河南省种子经营战略针对河南省品种经营中存在市场主体多元化,核心企业优势不明显;育、繁、推脱节,难以发挥联合的优势;无序竞争,市场监管困难;品种多、乱、杂,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提出了产业政策推动,扶持企业发展;以知名企业为核心,促进企业联合、整合,走大品牌战略:支持科技创新,加强品种权保护;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理顺种子管理体制,实现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竞争;完善地方棉花协会或棉农合作社,架起棉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健全良种补贴办法,促进名牌企业发展和优良品种推广;加速棉花种子信息体系建设,促进种子产销衔接和协调;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种子经营,提高名牌企业和优良品种占领市场的能力。3、河南省种子生产与经营战略的应用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提高了种子质量,促进了种子经营。河南奥瑞金棉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充实科研团队,严格生产管理,升级加工设备,培训营销队伍,完善服务体系等,使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显示出河南省种子生产与经营战略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制约新疆棉花种子脱绒包衣新技术推广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约新疆棉花种子脱绒包衣新技术推广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新疆机采棉种子繁育质量把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健全机采棉种子繁育技术人员队伍
2 正确认识机采棉品种的种子类别
3 挑选合适的机采棉繁育基地
4 规范机采棉繁育管理
    4.1 规范种子繁育程序
    4.2 严格田间管理措施
    4.3 选择合理的脱叶剂喷洒时机
5 严格把控种子加工质量
6 种子安全存放
7 讨论

(3)新疆棉花种业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种业发展成效回顾与经验总结
    1.1主要成效
    1.2经验总结
2“十四五”新疆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外部形势分析
    2.2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3与国际先进种业公司水平比较与分析
3“十四五”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3.1发展定位
    3.2指导思想
    3.3发展目标
4“十四五”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4.1建立棉花种业创新平台
    4.2建立棉华种业产业化一体运作的组织结构体系与运作机制
    4.3强化种业管理平台建设
5“十四五”棉花种业的发展布局
    5.1做好不同品种区域化布局
    5.2优化现有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能力的布局
    5.3做好棉花种子检测机构的合理布局
    5.4加快适宜机采棉花品种的审定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5.5加快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5.6加快优势制种区域研究
6“十四五”种业发展的实施保障
    6.1做好“十四五”种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6.2加强资源整合,有效配置各方资源
    6.3加强种业发展规划的政策配套
    6.4加强种业发展的组织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
    6.5加强种业发展战略建设
    6.6加大种业研发投资力度
    6.7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
    6.8营造种业发展良好市场环境
    6.9加快有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6.10加强棉花现代种业体系建设

(4)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种衣剂的研制及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研究进展
        1.2.1 棉花苗期立枯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1.2.2 棉花苗期红腐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1.3 种衣剂研究进展
        1.3.1 种衣剂组成
        1.3.2 种衣剂主要的活性成分
        1.3.3 种衣剂主要的非活性成分
    1.4 种衣剂发展概况
        1.4.1 国内种衣剂发展概况
        1.4.2 国外种衣剂发展概况
        1.4.3 种衣剂在棉花上的应用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杀菌剂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致病菌的毒力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种衣剂配方助剂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润湿分散剂含量的确定
        3.2.2 成膜剂的选择及含量的确定
        3.2.3 增稠剂的选择及含量的确定
    3.3 小结
第4章 种衣剂加工工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砂磨时间对各种衣剂配方粒径的影响
        4.2.2 砂磨机转速对各种衣剂配方粒径的影响
        4.2.3 剪切乳化时间对各种衣剂配方悬浮性能的影响
        4.2.4 加工流程的确定
        4.2.5 各种衣剂性能指标检测结果
    4.3 小结
第5章 种衣剂配方室内功能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各种衣剂包衣对室内棉花出苗的影响
        5.2.2 各种衣剂包衣对室内棉花幼苗农艺性状的影响
        5.2.3 11种种衣剂包衣对室内棉花光合色素的影响
        5.2.4 11种种衣剂配方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的防效
        5.2.5 主成分分析下种衣剂综合评价
    5.3 小结
第6章 种衣剂配方田间功能验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种种衣剂配方对棉花出苗的影响
        6.2.2 不同种衣剂配方对棉花幼苗农艺性状的影响
        6.2.3 不同种衣剂配方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6.2.4 不同种衣剂配方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的影响
        6.2.5 主成分分析下种衣剂综合评价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提高新疆棉花苗期耐冷害性种衣剂作用机制及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分析
        1.3.1 植物的寒害类型及抗寒性
        1.3.2 植物的冷冻伤害
        1.3.3 植物抗寒机理
        1.3.4 提高植物抗寒方法
        1.3.5 植物抗寒基因
        1.3.6 种衣剂
        1.3.7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耐冷害棉花种衣剂有效成分筛选及配方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室内实验
        2.2.2 田间试验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室内棉种发芽和出苗的影响
        2.4.2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室内棉花幼苗农艺形状的影响
        2.4.3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田间棉花出苗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4.4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害性的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衣剂不同成分对棉苗耐低温的影响
        3.3.2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衣剂对棉种发芽和出苗的影响
        3.3.3 种衣剂处理对棉苗生长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及讨论
第四章 种衣剂处理对棉花幼苗叶片和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及讨论
第五章 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及溶液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5.2.2 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5.2.3 棉花叶片渗透调节物质
    5.3 本章小结及讨论
        5.3.1 棉花叶片细胞膜透性
        5.3.2 叶片保护酶活性
        5.3.3 棉花叶片渗透调节物质
第六章 种衣剂处理调节棉花耐冷害性相关基因表达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6.1.3 引物设计
        6.1.4 实验材料的处理
        6.1.5 实验操作及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RNA样品的质量检测
        6.2.2 荧光定量PCR分析
    6.3 本章小结及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种衣剂有效成分的筛选及配方研究
        7.1.2 种衣剂能提高棉种发芽、田间出苗及促进幼苗生长
        7.1.3 种衣剂能保护细胞结构完整、维护正常代谢
        7.1.4 种衣剂能保护酶活性、维持细胞渗透平衡
        7.1.5 种衣剂能诱导低温胁迫相关基因表达,提高棉花耐冷性能力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7.3.1 加强种衣剂持效期、多功能、多组分配方研究
        7.3.2 加强种衣剂调控棉花耐低温胁迫信号转导研究
        7.3.3 种衣剂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理特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棉花种子脱绒加工酸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的研究现状
        1.2.2 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研究现状
        1.2.3 国外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的研究现状
    1.3 几种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的特点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棉种脱绒加工概述及总体设计方案
    2.1 棉种脱绒加工工艺流程
    2.2 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概述
        2.2.1 酸控系统的组成
        2.2.2 控制系统
    2.3 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总体结构
第三章 基于PLC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3.1 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
        3.1.1 PLC可编程控制器发展状况及特点
        3.1.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
    3.2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3.2.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3.2.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硬件
        3.2.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软件
    3.3 酸控系统设计
        3.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3.3.2 系统控制要求
    3.4 系统硬件配制及选型
        3.4.1 系统硬件配制
        3.4.2 系统硬件选型
        3.4.3 系统硬件结构
        3.4.4 PLC端口配置
    3.5 系统软件设计
        3.5.1 程序设计思想
        3.5.2 PLC程序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4.1 组态软件概述
        4.1.1 组态软件的特点
        4.1.2 常见的组态方式
        4.1.3 组态软件的基本构成
    4.2 基于组态软件的选择及控制
        4.2.1 组态软件的选择
        4.2.2 组态王6.53
    4.3 基于组态王监控系统功能的实现
        4.3.1 通讯连接
        4.3.2 组态监控画面的设计
        4.3.3 数据库的设计
        4.3.4 动画连接
        4.3.5 编写控制语言及命令程序
        4.3.6 建立报警和事件窗口
        4.3.7 历史趋势曲线和实时趋势曲线
        4.3.8 报表系统
    4.4 安全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种脱绒加工系统实验研究
    5.1 试验平台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5.1.1 试验平台结构
        5.1.2 试验平台工作原理
    5.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5.2.1 试验系统与方法
        5.2.2 试验指标及影响因素
        5.2.3 试验方案
        5.2.4 试验结果分析
    5.3 棉种脱绒加工系统优化
        5.3.1 酸控系统优化
        5.3.2 滚筒温度控制优化
    5.4 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仿真
        5.4.1 模型建立
        5.4.2 控制器形式选择与参数整定
        5.4.3 反馈解耦
        5.4.4 系统仿真
        5.4.5 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棉花生产概述
        1.1.1 世界棉花生产
        1.1.2 我国棉花生产
    1.2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状况
        1.2.1 棉花产量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1.2.2 棉花品质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1.2.3 棉花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演变研究
        1.2.4 棉花抗病性改良研究进展
        1.2.5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进展
    1.3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的成就和不足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研究
    2.1 河南省棉花生产在全国的位置和比重
    2.2 河南省棉花的生产优势
        2.2.1 河南是全国棉花生产优势区域之一
        2.2.2 植棉历史悠久,棉花生产相对稳定
        2.2.3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植棉比较效益高
        2.2.4 河南省具有信息区位优势
        2.2.5 河南省具有产业化基础
    2.3 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
        2.3.1 第一个快速发展和稳定阶段(1949~1960年)
        2.3.2 波动剧烈的时期(1961~1981年)
        2.3.3 波动中快速发展的阶段(1982~1992年)
        2.3.4 稳步递减阶段(1993~2000年)
        2.3.5 恢复性增长阶段(2000~2007年)
        2.3.6 滑坡阶段(2007年至今)
    2.4 河南省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2.4.1 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
        2.4.2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2.4.3 生产波动大,总产徘徊不前
        2.4.4 品质结构单一,质量问题突出
        2.4.5 枯黄萎病发生依然严重,次生害虫危害逐年增大
        2.4.6 国家缺乏对棉花的优惠政策,植棉比较效益差
        2.4.7 科研经费和人才严重短缺,生产技术的老化
        2.4.8 资源制约发展,增产难度加大
        2.4.9 棉田污染加重,环保压力增大
        2.4.10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削弱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2.5 品种改良对河南省棉花生产的促进作用
        2.5.1 不同历史时期河南省棉花研究进展及其成就
        2.5.2 近期河南省棉花生产代表品种介绍
    2.6 小结与讨论
3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河南省棉花审定品种概况
        3.2.2 产量遗传性状改良
        3.2.3 抗病性研究
        3.2.4 纤维品质遗传改良研究
        3.2.5 综合农艺性状遗传改良研究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提高棉花产量,集成配套生产技术
        3.3.2 加强抗病育种、综合防治
        3.3.3 创新棉花资源,提升纤维品质
        3.3.4 合理配置棉花综合农艺性状
4 河南省棉花发展展望
    4.1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展望
        4.1.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棉花生产质量和效益
        4.1.2 调优区域布局,提升棉花产品档次
        4.1.3 加强政策扶持,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
        4.1.4 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4.1.5 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推进棉花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4.2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展望
        4.2.1 选育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棉花新品种
        4.2.2 满足纤维品质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品质改良
        4.2.3 继续加强抗黄萎病育种
5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表1 近30年来河南省已审棉花品种的系谱来源、应用面积及获奖情况
附表2 近30年河南审定棉花品种性状一览表

(9)鲁棉研系列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种子加工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发芽率和活力测定方法
        1.2.2 破损率测定方法
        1.2.3 残酸率测定方法
        1.2.4 残绒率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工段种子发芽率的变化及新加工技术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2 不同工段种子活力的变化及新加工技术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2.3 不同工段种子破损率的变化及新加工技术对种子破损率的影响
    2.4 不同工段种子残酸率的变化及新加工技术对种子残酸率的影响
    2.5 不同工段种子残绒率的变化及新加工技术对种子残绒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10)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1.1.1 世界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1.1.2 中国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1.1.2.1 概况
        1.1.2.2 存在问题
        1.1.3 河南省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1.1.3.1 概况
        1.1.3.2 存在问题
        1.1.4 中外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比较
        1.1.4.1 比较优势
        1.1.4.2 比较劣势
    1.2 棉花种子与经营的研究概况
        1.2.1 棉花种子生产战略研究概况
        1.2.1.1 研究概况
        1.2.1.2 存在问题
        1.2.2 棉花种子经营战略研究概况
        1.2.2.1 棉花种子经营主体多元化
        1.2.2.2 棉花种子经营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
        1.2.2.3 缺乏突破性品种,科技含量、种子质量不高
        1.2.2.4 科研经费投入少,科技创新能力低
        1.2.2.5 棉花种子市场进入障碍较小
        1.2.2.6 棉种产业得到发展
2 引言
    2.1 棉花生产的重要意义
    2.2 棉花种子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3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河南省棉花种子经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棉花生产和经营的主要品种分析
        4.1.1 河南省棉花品种更新更换情况
        4.1.1.1 1950-1969 年
        4.1.1.2 1970-1979 年
        4.1.1.3 1980-1986 年
        4.1.1.4 80 年代中期-1993 年
        4.1.1.5 1994-2000 年
        4.1.1.6 2001-2007 年
        4.1.2 21 世纪我省棉花品种利用现状
        4.1.2.1 我省棉花品种的种植情况
        4.1.2.2 我省棉花品种的利用情况
        4.1.2.3 河南省棉花品种更换的效益分析
    4.2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战略
        4.2.1 棉花种子生产的特点
        4.2.1.1 棉花生产用种量越来越小,需求量增加
        4.2.1.2 杂交棉制种基地规模化程度高
        4.2.1.3 制种基地不稳定,制种质量难保证
        4.2.1.4 种子生产基地的保护没有法律依据
        4.2.1.5 棉花的生育特性不利于种子质量控制
        4.2.2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战略
        4.2.2.1 加强许可证发放和管理
        4.2.2.2 健全良种繁殖推广体系
        4.2.2.3 推进四级种子生产程序,搞好棉花种子标准化生产
        4.2.2.4 扩大种子生产规模化程度
        4.2.2.5 严把种子质量关,提高种子发芽率和纯度
        4.2.2.6 提高棉花种子加工包装质量
        4.2.2.7 加强我省棉花种子质量检验
    4.3 河南省棉花种子经营战略
        4.3.1 棉花种子经营的特点
        4.3.1.1 种子企业规模小且分散
        4.3.1.2 品种和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4.3.1.3 棉花种子市场潜力大
        4.3.2 河南省棉花种子经营策略
        4.3.2.1 加强许可证发放和管理
        4.3.2.2 加强企业联合,进行品牌整合,走名牌、大品牌战略
        4.3.2.3 支持科技创新,加强产权保护
        4.3.2.4 增强质量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4.3.2.5 理顺品种管理体制,促进公平竞争
        4.3.2.6 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发展棉农合作组织
        4.3.2.7 充分发挥棉花协会的作用,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棉花品种
        4.3.2.8 处理好良种补贴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4.3.2.9 加速河南省棉花信息体系建设
        4.3.2.10 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种业经营工作
    4.4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和经营策略应用实例
        4.4.1 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
        4.4.2 河南奥瑞金棉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工作业绩

四、制约新疆棉花种子脱绒包衣新技术推广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新疆机采棉种子繁育质量把控措施[J]. 唐中杰,许守明,谢德意. 种业导刊, 2020(05)
  • [3]新疆棉花种业现状及展望[J]. 郑巨云,王俊铎,梁亚军,龚照龙,艾先涛,郭江平,莫明,李雪源. 中国棉花, 2020(06)
  • [4]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种衣剂的研制及筛选[D]. 胡鹏.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5]提高新疆棉花苗期耐冷害性种衣剂作用机制及配方研究[D]. 雷斌.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7)
  • [6]棉花种子脱绒加工酸控系统设计[D]. 杨艳华.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7]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D]. 唐中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8]鲁棉研21号和鲁棉研28号种子加工新技术的研究[A]. 孟庆华,刘继永,赵鸣,马惠,王红艳,张群,钊大伟. 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汇编, 2009
  • [9]鲁棉研系列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种子加工新技术研究[J]. 孟庆华,刘继永,张群,钊大伟. 山东农业科学, 2009(05)
  • [10]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 贾文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制约新疆棉种发育包衣新技术推广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