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接入设备测试技术研究

电缆接入设备测试技术研究

一、Cable接入设备测试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春刚[1](2021)在《10kV电缆线芯Sn基连接材料制备及连接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电缆中间接头存在多种安装方式,如预制式、冷缩式、热缩式等,其中铜电缆导体的连接工艺通常采用铜管压接,最后利用应力管和应力锥来克服畸变电场所带来的影响。然而传统的压接工艺主要由操作人员来把控操作工艺,因此稍有不慎,极易导致中间接头的线芯压接部位发热、绝缘受潮、局部电场畸变等情况的发生,最终致使接头被击穿,严重影响供电的可靠性和输配电线路的安全稳定性。目前最新的“电缆熔接接头技术”存在制作电缆中间头工艺复杂、线芯熔接温度高、耗时长、价格高等问题。本论文为解决电缆接头所带来的问题,首先根据现有材料以及微合金化方法改性,筛选出适合10 kV电缆接头使用的电连接材料。其次采用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模拟新型的连接模具,并根据仿真结果对连接模具进行设计。最后通过连接模具和电连接材料实现10 kV电缆中间接头的连接,并对其载流温升、接触电阻、拉力进行测试,验证使用的可行性。本论文主要特色与创新结果如下:1.通过制备二元合金,得出Sn-1.5Cu和Sn-58Bi的热、电、力学、界面特性,二元合金熔点分别为232.4℃、145.4℃;电导率分别为2.841×106S/m、1.445×106S/m;抗拉强度分为22.54 MPa、55.97 MPa;材料的铺展面积分别为57.2mm2、132.5 mm2。2.根据10 kV电缆中间接头的指标参数,对性能不足的参数进行改性,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Zn、In、Bi、Cu元素,其性能皆有不同。其中添加In元素的Sn-1.5Cu以及降低Bi元素的Sn-19.4Bi两种三元合金效果最好,但添加含量不同,针对Sn-1.5Cu合金需要添加5%的In元素,针对Sn-19.4Bi合金需要添加2%的In元素。3.基于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电缆接头的连接模具进行温度仿真,应采用铝材加热板型电缆中间接头模具作为加热设备,加热时间为350 s时,该模具的连接温度为239.79℃,绝缘层的温度为90.235℃,此时的电缆两端剥除的电缆长度为18 cm,是最佳方案。4.采用四种不同的三元合金材料作为电连接材料与现有的压接接头进行对比。电连接材料所制接头性能皆优于传统接头,其中Sn-19.4Bi-2In作为电连接材料的电缆中间接头效果最佳,在温升载流试验中间接头温度达到80.6℃,相比电缆本导体低11.7℃;接触电阻为10.23μΩ,接触电阻下降相比传统的压接接头下降了151.12%;所制的10 kV电缆中间接头的最大拉力达到了8676.354 N,满足并优于10 kV电缆中间接头所要求的最大拉力,同时符合相对应的电连接材料抗拉强度数值。Sn-19.4Bi-2In材料作为电连接材料,应用于电缆中间接头是可行的,且性能良好,满足各项要求。

王耀声[2](2020)在《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通信网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市场经营和公司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巴彦淖尔大规模现代电网的建设,对电网自动化水平和各种信息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电网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巴彦淖尔电力通信网升级改造需要紧紧围绕内蒙古电网发展的战略目标,优化网络架构、扩大覆盖范围、提升传输带宽,提高业务承载和保障能力。本文从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巴彦淖尔电力通信网运行现状,归纳总结出电力通信网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进而分析各专业口业务扩展情况并进行业务需求分析,选取业务断面,对业务流量和带宽进行预测,为传输网升级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带宽预测结果,从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三个方面制定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和规划建设方案。规划升级建设10G+2.5G A网、B网,形成传输双平面,以满足电力系统传输各种专线、网络业务信息的需求,符合传输网大容量、高可靠性要求;进一步扩大业务网和支撑网覆盖范围,提升业务网服务能力和支撑网一体化管控能力。本文通过引进先进的通信与信息技术,规划建设了一个满足智能电网需求的现代化综合业务通信网。规划后的电力通信网覆盖全地区、容量充足、接入灵活、安全可靠,可提高业务服务与传输能力,满足智能电网和现代公司对通信的需求,为整个巴彦淖尔地区电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高效、优质的通信保障。

杨泽云[3](2020)在《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信息筛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卫星互联网高速发展,对我国的互联网有害信息监管带来新的挑战。分析这些挑战并尽早考虑应对措施,对有效监管卫星互联网至关重要。对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所传输的敏感信息进行筛查是一种直接、灵活且针对性高的监管手段,对卫星互联网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了国内外各类卫星互联网,介绍了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会导致的风险,并指出应对风险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重点讨论了卫星互联网管控的手段。2.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信息筛查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特有的移动性、工作方式与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相似性。从接入设备监控、内容分析、系统管理三个方面出发,将整个系统设计为三个模块:监控模块、内容分析模块、管理模块,并设计了模块间的通信协议,实现了分布式场景下的数据和消息的有效传递。3.研究了目前应用于互联网的敏感信息筛查手段,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敏感信息筛查方案,有效降低误判率和提高人工审核效率。在降低误判率方面,该方案将情感倾向判别引入到敏感信息的筛查流程中,避免仅靠敏感词匹配的方式所造成的误判。在提高人工审核效率方面,该方案引入摘要生成算法,将长文本转化为短文本,减少单次人工审核的工作量,进而提高人工审核的整体效率。

王瑞[4](2020)在《物联网设备中UPnP协议的安全性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传统的家用设备逐渐被愈发智能的家居所代替。在不同种类、功能各异的智能家用设备逐渐应用于家庭网络的背景下,针对实现物联网中智能家用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世界各国的标准化组织和企业联盟纷纷提出了针对不同服务的协议,其中UPnP(Universal Plug and Play)协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UPnP是通用即插即用的缩写,它实现了同一网络下的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与互操作等。虽然,UPnP协议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接入网络中的设备更加智能化,但是,由于协议本身存在的一定的安全隐患,使得网络设备的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由于UPnP协议的简单性和坚持开放标准,使得协议存在一些安全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减慢PC的运行速度,或者在少数情况下,攻击者可以在系统中提升自己的权限以远程控制方式攻击主机。在这些漏洞中,缓冲区溢出漏洞普遍存在于各种基于UPnP协议的设备中,并且攻击者可以利用缓冲区溢出漏洞的特点执行构造好的shellcode以获取系统的shell,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针对UPnP协议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在研究协议工作原理和缓冲区溢出漏洞形成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在提出了提出了基于UPnP协议的模糊测试方法。本文的研究对于物联网设备中UPnP协议安全性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汪颖,周杨,莫文雄,许中,肖先勇[5](2020)在《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测试技术分析与测试规范建议》文中研究说明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测试是认识、理解和解决电压暂降问题的基础。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的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测试技术相关标准,结合测试现状指出标准中尚存在的问题。从现有文献统计、现有研究团队、设备测试成果、工业过程耐受能力、设备对电压暂降的响应机理等角度出发,分析了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测试领域研究成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一套通用测试规范,包括测试条件、测试判据、测试平台、测试方法和测试步骤等。最后,对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

彭绮婷[6](2019)在《肇庆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近年来用电需求发展不断加快,为确保电网系统中重要的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等电力设施能稳定运行,电力系统中的电力通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肇庆地处广东省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为粤西丘陵和山区地带,长年雷电暴雨天气较多。对于偏远地区的变电站,输电线路距离较长,架设在户外输电线顶端的光缆往往更容易遭受雷击。如何能保证通信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光纤通信系统传输性能的不间断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肇庆110kV横江变电站作为地区通信网的一个重要节点,承担着肇庆高要活道片区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很高。电力系统通信以服务于电网为宗旨,因此对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要求也很高。本文在借鉴学习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横江站通信系统方案的光缆防雷设计、设备选型优化、组网方式、功能实现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本论文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肇庆地区电网运行的组网现状,介绍横江站的通信规模,分析比较横江站接入系统的组网方式,选取最优组网策略。(2)根据肇庆地区地理和气候的特殊性,对横江站光缆选型、光缆防雷设计、金具配置、分盘熔接等进行计算分析,提出光缆设计优化方案。(3)根据横江站接入系统的组网方式,通过路由选择和设备造价等方面对比分析,提出横江站光纤通信系统的光传输设备的参数配置和板卡优化方案。(4)通过光传输网络、调度数据网、综合数据网等几个网络方案设计,在横江站实现双路由双通道的业务传输方式。(5)通过以上通信光缆和通信设备的优化设计,对变电站通信系统的光缆和设备进行调试和数据记录,分析其实现及运行情况,评价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杨喆,车军,王保民[7](2019)在《动车组高压电缆局部放电性能测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动车组高压电缆局部放电形成原因的归类总结,分析其产生的机理,建立相对应的电缆局部放电模型和干扰模型。搭建测试系统,对测试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阐述,对不同状态的动车组高压电缆进行现场测试,得到相应的试验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过程中消除外界干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析现场测试过程中干扰信息,提出相应的抗干扰措施,为后期开展局部放电的测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高压电缆的早期故障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武威[8](2019)在《面向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的安全等级评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局域网的广泛应用,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的安全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论是网络运营者还是设备厂商都迫切希望对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进行较为全面的安全等级分析,以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现有安全等级评估标准通常采用攻击检测与防护、攻击效能评估、风险评估等方法,通过攻击路径、攻击效果、资产价值及安全措施等要素衡量漏洞的危害程度,并从安全功能要求的满足情况评估网络防护能力。但是这些标准以网络系统作为评估对象,受应用环境、拓扑结构以及资产价值等因素影响,导致相同的安全问题在不同的网络系统环境下评估结果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现有的评估标准并不适用于网络设备的安全性能评估。本文在研究现有安全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SRTC)对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安全性能评估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融合安全功能评估和漏洞评估的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安全等级评估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安全性能评估系统。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现有安全评估结果易受网络应用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安全等级评估框架,该框架将安全功能评估和漏洞评估相结合,实现与应用环境安全性无关的设备安全等级评估。安全功能评估采用基于满足度的半定量评估方法,将安全功能要求逐一进行满足度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后判定设备是否满足所选安全等级的要求;漏洞评估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概率模型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首先使用模糊测试和漏洞扫描检测接入设备存在的安全漏洞,然后将检测出的安全漏洞分别利用AHP和概率模型分配权重并概率化后进行加权平均,根据最终计算后的量化值得到对应的评估等级。2.根据SRTC的项目需求,以国际标准通用准则(Common Criteria,CC)为依据,进行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安全等级划分并设定对应的安全功能要求。根据产品的安全保障能力以及推荐使用场景两个方面的指标参数对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进行等级划分,然后通过基于通用漏洞评分系统(Common Vulnerability Scoring System,CVSS)漏洞分析的方法设定不同安全等级下的安全功能要求。3.针对传统模糊测试方法中测试用例有效性差、测试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测试用例生成和变异相结合的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模糊测试方法。为提高测试用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基于生成模板和启发式试探值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对连接过程涉及的多种帧分别构建用例生成模板,在模板中标识各字段的变异方法,同时建立待测试字段的启发式试探值列表,基于改进的深度优先搜索生成可复用的启发式测试用例库。在异常状态监视上,针对不能使用调试器监控接入设备异常的困难,设计了结合交互式命令、主动监听、响应帧分析和日志分析的状态监视器,监视设备的轻微异常、死机、重启等异常行为,进一步分析响应帧可以研究设备对不正常测试用例的处理方式。4.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无线局域网安全性能自动评估系统原型。该系统由安全功能评估模块和漏洞评估模块构成,可以实现对接入设备的安全等级评估功能。利用该系统原型,本文对市面上常见品牌的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进行了评估分析,经分析表明,该评估系统可有效实现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的安全等级自动评估,有一定实用价值。

刘钰[9](2019)在《高海拔地区的无线接入就地化保护技术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就地化继电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对继电设备保护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但由于继电设备主要采用光纤、光缆等方式通信,不利于后期的维护和发展,同时其成本较高,具有难以普及的缺点。因此,新一代的智能变电站中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要求越来越高。就地化技术由于其能有效地解决信号传输过程中功率的损失,同时该技术能在有效地降低投资的同时简化电路中的二次回路,因此方便设备的后期维护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实时调节。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发达地区中,如果采用有线方式接入就地化保护装置,其后期运行及维护较为困难,因为发达地区不仅建筑物多而且居民也多,因此本文研究了基于无线接入就地化技术,用于简化线路的部署的同时提高了安装和维护的灵活性。本文参考了IEEE 802.11N技术以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安装及运行的要求,提出以无线模块代替就地化保护装置中的光电通信模块,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了改进,进而降低了电网通信设备在安装、调试过程中的周期,同时降低了二次回路故障率。在可靠性方面,本文根据自适应算法对滤波器的权值进行实时地调整,确保其降到最低,提高系统的整体滤波效果。同时本文加入了自适应调频算法,在站控层无线接入网络的结构中结合了链路冗余的同时,采用了自适应调频算法提高了变电站的抗干扰性能,因此确保了无线接入就地化技术的稳定性。本文选取了云贵高原上的220kV变电站进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就地化算法可靠性试验。在获取到实验数据后,在沈阳自动化设备研究所进行了组网试验,该试验中采用了分时复用的方法,将就地化保护设备、网管设备、主控计算机以及接入设备等通讯连接完毕后,针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进行了仿真与实验,模拟了无干扰环境、同频干扰环境以及物体局部遮挡环境下的情况,论证了无线接入就地化继电保护技术的可行性。在上述三种不同的实验环境中,无线就地化技术的实时性较好,其延时时间在10ms以下,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同时该技术在可靠性方面达到99%以上,较好地满足了变电站自动化网络的标准需求。

肖勇[10](2016)在《智能用电量测体系下电力线载波通信测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是利用电网线路传输数据,该技术已在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计量自动化系统中进行了应用。然而受电网环境中信号传输衰减、电网噪声、线路阻抗、等因素影响,电力线载波通信性能受到严重制约。由于缺乏针对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的系统研究,电力线载波通信标准制定和技术选择时缺少有效的依据,更无法保证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稳定和可靠。本文针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在智能用电量测体系中的定位、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实际运行参数的提取和分析、通信测评模型以及通信测评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测评技术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包括:(1)介绍了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的智能用电量测体系,并将智能用电量测体系自下而上分为感知互动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服务层。深入研究了感知互动层信息感知技术、网络传输层的通信技术以及应用服务层的信息汇聚、处理与展示技术。明确了智能用电量测体系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地位和作用,为后文介绍电力线载波通信测评技术奠定基础。(2)研究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特性,测量低压电网环境和用电设备特征参数,完成低压电力线时变噪声及传输衰减信道建模,为电力线信道研究和电力线载波技术测评提供依据。(3)研究电力线信道模拟技术和载波通信测评技术,建立面向智能电能计量设备的通信性能测试系统,搭建低压电网模拟测试环境,全面评测相关设备的载波通信性能。(4)开展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测评系统的应用。基于信道模型完成信道噪声特性、信道传输特性以及通信数据传输实例的仿真分析。通过对载波通信测评系统的模拟信道实际特性测试以及信号波形的传输实验,有效考核用电信息采集设备的载波通信性能。本文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南方电网公司智能用电设备通信性能测评工作,为相关设备的可靠通信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Cable接入设备测试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ble接入设备测试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0kV电缆线芯Sn基连接材料制备及连接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电缆接头研究进展
        1.2.2 电力电缆中间接头关键问题
        1.2.3 传统压接连接的电缆接头问题分析
        1.2.4 新型焊接接头连接技术问题分析
        1.2.5 新型无铅钎焊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课题来源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Sn基连接材料制备及测试方法
    2.1 概述
    2.2 合金材料制备
    2.3 热学性能测试
    2.4 电学性能测试
    2.5 力学性能测试
    2.6 界面性能试验及测试
        2.6.1 钎料润湿机制
        2.6.2 钎料润湿试验材料与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n基连接合金材料性能改进的研究
    3.1 概述
    3.2 Sn基合金材料性能测试结果及讨论
        3.2.1 热学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3.2.2 电学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3.2.3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3.2.4 界面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3.3 Zn、In、Bi元素对Sn-1.5Cu合金材料的影响
        3.3.1 试验材料制备
        3.3.2 热学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3.3 电学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3.4 力学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3.5 界面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3.4 Cu、Zn、In元素对Sn-19.4Bi合金材料的影响
        3.4.1 实验材料制备
        3.4.2 热学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4.3 电学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4.4 力学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4.5 界面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缆中间接头模具及工艺研究
    4.1 概述
    4.2 10kV电力电缆接头结构
    4.3 10kV电缆接头模具连接温度场数学模型
        4.3.1 温度场数学模型
        4.3.2 电缆中间接头模具的物理模型建立
        4.3.3 电缆中间接头模型结构参数以及网络剖分
    4.4 电缆模具连接仿真结果分析
    4.5 电缆中间接头模具设计及工艺研究
        4.5.1 电缆中间接头模具的制作
        4.5.2 电缆中间接头工艺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缆中间接头的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10kV电缆接触电阻测量方法及分析
        5.2.1 10kV电缆接触电阻测量方法
        5.2.2 10kV电缆接触电阻结果分析
    5.3 10kV电缆载流温升实验及结果分析
        5.3.1 10kV电缆载流温升实验平台搭建
        5.3.2 10kV电缆中间接头测温方案与试验方法
    5.4 最大拉力试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20报告

(2)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电网发展现状
        1.2.2 电力通信网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分析
    2.1 传输网现状分析
        2.1.1 光缆现状
        2.1.2 光传输网现状
        2.1.3 PCM接入设备现状
    2.2 业务网现状分析
        2.2.1 调度交换网现状
        2.2.2 行政交换网络现状
        2.2.3 会议电视系统现状
        2.2.4 调度数据网现状
    2.3 支撑网现状分析
        2.3.1 数字同步时钟系统现状
        2.3.2 通信运行管控系统现状
    2.4 存在的问题
    2.5 面临的新形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需求分析及预测
    3.1 业务扩展分析
        1.调度及自动化
        2.信息化
        3.配电、用电
    3.2 业务需求分析
        3.2.1 专线业务
        3.2.2 网络业务
    3.3 业务断面的选取
        3.3.1 传送网架构
        3.3.2 业务断面的选取
        3.3.3 各业务断面的带宽预测
        3.3.4 预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方案
    4.1 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原则
    4.2 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
        4.2.1 传输网规划目标
        4.2.2 业务网规划目标
        4.2.3 支撑网规划目标
    4.3 巴彦淖尔电力通信网规划方案
        4.3.1 巴彦淖尔电力传输网规划方案
        4.3.2 巴彦淖尔电力业务网规划方案
        4.3.3 巴彦淖尔电力支撑网规划方案
    4.4 本章小结巴彦淖尔地区无线专网规划建设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巴彦淖尔电力通信网性能测试和成效分析
    5.1 电力通信网性能测试
        5.1.1 设备光功率测试
        5.1.2 通信光缆测试
        5.1.3 再生段距离测试
        5.1.4 网络保护倒换测试
    5.2 规划成效分析
        5.2.1 优化升级效果
        5.2.2 经济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信息筛查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卫星互联网发展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2.1 卫星互联网工作方式
    2.2 分布式技术
        2.2.1 分布式存储
        2.2.2 分布式计算
        2.2.3 消息队列中间件
    2.3 Spring Boot
    2.4 预训练语言模型和BERT
        2.4.1 预训练语言模型
        2.4.2 BERT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扫描接入设备的需求
        3.2.2 捕获接入设备所传输数据的需求
        3.2.3 筛查敏感信息的需求
        3.2.4 生成待定内容摘要的需求
        3.2.5 数据管理的需求
        3.2.6 其他功能性需求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系统结构设计
    3.5 系统技术选型
        3.5.1 监控模块
        3.5.2 内容分析模块
        3.5.3 管理模块
        3.5.4 消息中间件
        3.5.5 公共存储
        3.5.6 通信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监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4.1.1 方案设计
        4.1.2 关键类设计与实现
    4.2 内容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方案设计
        4.2.2 中文摘要生成模型设计与实现
        4.2.3 关键类设计与实现
    4.3 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方案设计
        4.3.2 用户接口设计
        4.3.3 通信协议设计
        4.3.4 系统页面展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系统测试
        5.2.1 扫描接入设备测试
        5.2.2 捕获数据包测试
        5.2.3 敏感信息筛查测试
        5.2.4 阻断指定用户测试
        5.2.5 摘要生成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语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成果

(4)物联网设备中UPnP协议的安全性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UPnP协议分析
    2.1 简介
    2.2 UPnP网络组成
        2.2.1 UPnP设备
        2.2.2 UPnP服务
        2.2.3 UPnP控制点
    2.3 UPnP协议栈
        2.3.1 TCP/IP协议
        2.3.2 HTTP协议
        2.3.3 SSDP协议
        2.3.4 SOAP协议
        2.3.5 GENA协议
        2.3.6 XML标记语言
第3章 UPnP的工作流程解析
    3.1 设备寻址
    3.2 设备发现
    3.3 设备描述
    3.4 设备控制
    3.5 设备事件
    3.6 设备展示
    3.7 UPnP应用场景
第4章 基于缓冲区溢出漏洞的模糊测试技术研究
    4.1 堆栈缓冲区溢出漏洞
        4.1.1 堆栈缓冲区溢出漏洞原理
        4.1.2 缓冲区溢出漏洞的危害性
        4.1.3 UPnP中的缓冲区溢出漏洞
    4.2 模糊测试技术
        4.2.1 模糊测试的定义
        4.2.2 模糊测试与传统测试技术比较
        4.2.3 模糊测试流程
        4.2.4 模糊测试分类
        4.2.5 模糊测试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第5章 UPnP协议的模糊测试实现
    5.1 测试对象与测试环境搭建
    5.2 模糊测试工具设计与实现
        5.2.1 模糊测试工具设计
        5.2.2 模糊测试工具实现
    5.3 模糊测试与结果分析
        5.3.1 路由器模糊测试
        5.3.2 测试结果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完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测试技术分析与测试规范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标准
    1.1 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建议标准
    1.2 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测试所需扰动源标准
    1.3 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测试标准
    1.4 我国标准化建设进程
2 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文献统计
    2.2 电压暂降耐受能力刻画方法
    2.3 国内外主要研究团队
3 测试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3.1 ACCACC
    3.2 PCPC
    3.3 其他设备
    3.4 存在的问题
4 现代工业过程的电压暂降耐受能力
5 设备对电压暂降响应机理
    5.1 电磁模块
    5.2 电力电子模块
6 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测试规范
    6.1 测试条件
    6.2 测试判据
    6.3 测试平台
    6.4 测试方法及测试步骤
7 发展趋势与展望
8 结论
附录A
附录B

(6)肇庆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电力系统通信的发展
        1.2.2 国内外光纤通信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1.2.3 广东省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发展及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光纤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1 光纤通信的工作原理
        2.1.1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构成
        2.1.2 光纤通信的分类和常用类型
        2.1.3 光纤通信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
    2.2 光纤通信防雷
        2.2.1 雷击成因
        2.2.2 雷击参数
    2.3 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2.3.1 光传输设备
        2.3.2 ASON技术
        2.3.3 接入网设备
    2.4 数据网络系统
        2.4.1 调度数据网
        2.4.2 综合数据网
    2.5 通信电源及电源监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组网策略
    3.1 横江变电站建设背景及接入系统规模
    3.2 横江变电站对通信系统设计的业务通道要求
        3.2.1 横江站业务通道需求
        3.2.2 横江站业务需求分析
    3.3 肇庆地区光通信网络分析
        3.3.1 电力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及光缆覆盖情况
        3.3.2 肇庆地区光纤通信传输网组网
        3.3.3 肇庆地区调度数据网组网
        3.3.4 肇庆地区综合数据网组网
    3.4 横江站光纤通信组网方案
        3.4.1 横江站接入肇庆地区传输网组网方式
        3.4.2 横江站接入肇庆地区调度数据网组网方式
        3.4.3 横江站接入肇庆地区综合数据网组网方式
        3.4.4 其他通信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设计方案
    4.1 光缆线路设计方案
        4.1.1 光缆线路规模概况
        4.1.2 光缆选型
        4.1.3 光缆防雷
        4.1.4 光缆金具配置
        4.1.5 光缆路由方案
        4.1.6 站内管道光缆
    4.2 通信传输系统的中继距离计算
    4.3 站内配套通信设备设计方案
        4.3.1 光传输设备
        4.3.2 接入网设备
        4.3.3 综合配线及通信机房建设
        4.3.4 通信电源及电源监控
    4.4 数据网络设计方案
        4.4.1 调度数据网
        4.4.2 综合数据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横江站光纤通信系统的实现及运行
    5.1 光缆施工测试
    5.2 光通信设备的调试
        5.2.1 传输A网设备
        5.2.2 传输B网设备
    5.3 接入设备的施工调试
        5.3.1 华为接入设备
        5.3.2 萨基姆接入设备
    5.4 通信电源的功率验算及施工测试
        5.4.1 电源耗电量需求分析
        5.4.2 通信电源测试及蓄电池组测试
    5.5 变电站运行分析
        5.5.1 业务通道的实现
        5.5.2 通信工程投资经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面向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的安全等级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WLAN概述
        1.1.2 WLAN面临的安全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WLAN安全性研究
        1.2.2 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安全评估研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1.3.1 本文主要工作
        1.3.2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安全评估
    2.1 WLAN安全
        2.1.1 WLAN基础知识
        2.1.2 WLAN安全机制
    2.2 安全评估机制
        2.2.1 风险评估
        2.2.2 等级评估
    2.3 安全漏洞分析
        2.3.1 模糊测试
        2.3.2 基于CVSS的漏洞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风险评估的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安全等级划分
    3.1 等级划分方法概述
    3.2 风险评估
        3.2.1 威胁集合
        3.2.2 漏洞集合
    3.3 接入设备安全等级划分
        3.3.1 场景分析
        3.3.2 定级要素
        3.3.3 等级划分
    3.4 安全功能要求
        3.4.1 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漏洞分析
        3.4.2 基于漏洞分析的安全功能要求设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安全等级评估
    4.1 基于满足度的半定量安全功能评估
        4.1.1 基于CC的评估等级的确定
        4.1.2 安全功能等级评估
    4.2 基于AHP和概率模型的漏洞评估
        4.2.1 基于模糊测试的漏洞挖掘
        4.2.2 基于公开漏洞库的漏洞扫描
        4.2.3 安全漏洞等级评估
    4.3 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综合评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安全等级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架构
    5.2 评估系统功能实现
        5.2.1 评估初始化
        5.2.2 安全功能评估
        5.2.3 公开漏洞评估
        5.2.4 模糊测试功能实现
        5.2.5 隐藏漏洞与公开漏洞权重
    5.3 评估系统验证与分析
        5.3.1 评估环境搭建
        5.3.2 评估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高海拔地区的无线接入就地化保护技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就地化需求分析
        1.2.1 就地化继电保护
        1.2.2 智能高压设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继电保护的就地化主要功能与基本结构
    2.1 就地化安装方式
    2.2 就地化设备及环境要求
        2.2.1 设备装置
        2.2.2 正常工作环境
        2.2.3 存储及运输环境
        2.2.4 设备周围环境
        2.2.5 电气参数要求及设置
    2.3 就地化保护的相关技术
    2.4 继电保护组网技术
        2.4.1 可靠性
        2.4.2 实时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海拔地区的就地化保护
    3.1 高海拔区域气候条件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3.2 高海拔区域电气设备选择
        3.2.1 开关器件和控制器件
        3.2.2 线路的布排
    3.3 适用于高海拔区域的就地化保护措施
    3.4 就地化无线技术
        3.4.1 无线接入方案设计
        3.4.2 网络协议架构
    3.5 电网抗干扰抑制算法
        3.5.1 信号干扰比
        3.5.2 自适应对消模型
        3.5.3 自适应递归滤波器抑制电磁干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海拔地区就地化保护无线组网实现与验证
    4.1 组网与测试
        4.1.1 系统组网的概述
        4.1.2 通讯接入
        4.1.3 网络设备
    4.2 实验数据检测
        4.2.1 可靠性检测
        4.2.2 实时性检测
    4.3 实验数据分析
        4.3.1 抗干扰性能分析
        4.3.2 可靠性分析
        4.3.3 实时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智能用电量测体系下电力线载波通信测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总体现状
        1.2.2 国内总体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3.1 智能用电量测体系架构问题
        1.3.2 通信信道实际运行参数的提取和分析问题
        1.3.3 通信测评模型问题
        1.3.4 通信测评手段问题
    1.4 本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2 智能用电量测体系研究
    2.1 引言
    2.2 智能用电量测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2.2.1 智能用电量测体系架构研究
        2.2.2 智能用电量测体系计量设备感知技术研究
    2.3 智能用电量测体系关键通信技术研究
        2.3.1 RS485通信
        2.3.2 微功率无线通信
        2.3.3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
        2.3.4 通信技术特性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3.2.1 低压电力线传输特性研究
        3.2.2 低压电网结构特性研究
    3.3 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测量及分析
        3.3.1 阻抗特性
        3.3.2 噪声特性
        3.3.3 电力线信道衰减特性
    3.4 低压电力线信道建模
        3.4.1 电力线信道噪声模型
        3.4.2 电力线信道衰减模型
    3.5 低压电力线信道模型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测评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测评技术研究与方案设计
        4.2.1 测评技术研究
        4.2.2 测评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3 测评系统设计与实现
        4.3.1 硬件模块设计
        4.3.2 软件功能开发
    4.4 测评系统的性能分析
        4.4.1 测评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4.4.2 测评系统性能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低压电力线信道模型及载波通信测评系统应用
    5.1 引言
    5.2 基于信道模型的载波通信系统仿真
        5.2.1 低压电力线信道容量分析
        5.2.2 数据传输仿真特性分析
    5.3 用电信息采集设备通信性能测试方案
        5.3.1 测试内容及方案制定
        5.3.2 系统试验参数及要求
    5.4 用电信息采集设备通信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5.4.1 收发机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5.4.2 通信系统稳定性测试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学术成果
致谢

四、Cable接入设备测试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0kV电缆线芯Sn基连接材料制备及连接性能分析[D]. 徐春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2]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D]. 王耀声.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3]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信息筛查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泽云.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4]物联网设备中UPnP协议的安全性分析与研究[D]. 王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设备电压暂降耐受能力测试技术分析与测试规范建议[J]. 汪颖,周杨,莫文雄,许中,肖先勇.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20(02)
  • [6]肇庆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方案研究[D]. 彭绮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动车组高压电缆局部放电性能测试研究[J]. 杨喆,车军,王保民.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9(05)
  • [8]面向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的安全等级评估技术研究[D]. 武威. 东南大学, 2019(06)
  • [9]高海拔地区的无线接入就地化保护技术研究与设计[D]. 刘钰. 江苏大学, 2019(11)
  • [10]智能用电量测体系下电力线载波通信测评技术研究[D]. 肖勇.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电缆接入设备测试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