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地区1987—2001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

新疆石河子地区1987—2001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

一、新疆石河子地区1987~2001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乐飞[1](2020)在《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根据政府提出的“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指标,对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全民死亡信息进行描述和探索分析,了解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死亡情况、死亡原因及死因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居民期望寿命及重大疾病去死因期望寿命。该研究一方面了解人群主要死因及死因谱变化,另一方面发现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健康状况同规划纲要提出的具体要求之间的差距,为政府实现“健康江苏”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促进居民健康提出科学建议。[研究方法]从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收集2014-2018年该地区居民死亡报表信息,从南京市公安局获取南京市鼓楼区2014-2018年常驻人口数据,结合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对死亡数据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对死因进行归类。该研究使用EXCEL 2019、SPSS 22.0、SAS9.4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研究指标有:(1)人口学特征指标:人口数、人口负担系数。(2)死亡水平指标:粗死亡率、不同性别与年龄段死亡率及死因别死亡率。(3)死因顺位指标:不同性别及年龄段居民的死因构成及顺位。(4)主要死因变化趋势:应用趋势卡方检验进行分析。(5)期望寿命和减寿指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及减寿率。[研究结果]1.居民人口学特征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监测4,639,386.5人,其中男性2,315,420人,女性2,323,966.5人,男女性别比为1:1。监测中15岁以下儿童为543,207.5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1.71%,15~64岁劳动人口3,376,075人,占总人口72.77%,65岁以上老年人口720,104人,占总人口15.52%。0~14岁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增长,总负担系数、负担儿童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由2014年的33.30%、14.38%和18.92%上升至2018年的42.14%、18.18%和23.96%。2.居民死亡情况(1)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全死因死亡人数28,044人,男性15,789人,女性12,255人,平均粗死亡率为604.48/10万。总体粗死亡率、不同性别粗死亡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总体标化死亡率、不同性别标化死亡率均表现为缓慢降低趋势(x2趋势检验P<0.05)。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具体按年龄分层,5年中在40~80岁年龄段,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5)。(2)2014-2018年里每年1岁以下死亡占比都是最低,在1%以下,1岁到44岁虽然年龄跨度大,但总体死亡占比很低,男女分别低于2%,45岁至64岁男女死亡占比较高,65岁以上年龄组死亡占比最高,男女合计占比达总死亡的80%左右。(3)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婴儿死亡率最低2.67‰,最高5.5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低3.31‰,最高6.74‰。参照健康江苏规划目标,除了2015年超出规划指标外,其它四年均达标。(4)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孕产妇死亡数都为0,无孕产妇死亡情况发生。(5)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保持在9%~9.5%,相对稳定,且已经低于纲要目标提出的2030年低于10%的指标。3.人口死因谱变化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死因顺位排前列的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外因,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占45.19%,肿瘤死亡占31.10%,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占8.97%,外因占3.16%,这四种死因合占88.42%,呈现了高度集中状态。研究的五年里,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外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传染病等种类疾病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5)。五年死因顺位变化不大。不同年龄段主要死因顺位差别体现在婴儿组,婴儿组前5位死因分别为围生期疾病、先天性疾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外因,1岁后围生期疾病便不再出现在死因顺位前5位中,1岁后的年龄组中,至65岁进入老年之前,主要死因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外因、呼吸系统疾病等,65岁老年后循环系统疾病上升至顺位第一位,且占据约50%的死亡数,而外因则退出顺位前5。4.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1)5年中,共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有12,673人,其中男性6,666人,女性6,007人,五年来性别粗死亡率均为男性略高于女性,男女比为1.11:1。循环系统疾病死因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脑血管疾病,男性死亡率达77.53/10万,女性达73.48/10万,第二位为缺血性心脏病,男、女死亡率分别为47.31/10万、40.22/10万,男女死亡率差异不明显。45岁前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相对较低,不超过3/10万,45岁后死亡率开始升高,65岁以后死亡率显着升高,且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2)肿瘤居于死因顺位第二位,5年里肿瘤死亡人数共8,721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1.10%,5年总粗死亡率为187.98/10万,其中男性为231.92/10万,女性为144.19/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是女性的1.61倍,且5年里男女肿瘤死亡率都出现上升趋势。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是气管、支气管、肺癌,其次是胃癌、结直肠癌、其它肿瘤、肝癌、胰腺癌,其中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15岁以下肿瘤死因主要为白血病、脑部肿瘤等,15~45岁青壮年肿瘤死因最高的为其它肿瘤,死亡率1.53/10万,45岁以后肿瘤死亡率开始升高,最高的仍然为气管、支气管、肺癌,其次为肝癌,65岁后年龄组肿瘤死亡率最高,顺位第一的仍为气管、支气管、肺癌,死亡率高达229.69/10万,其次为胃癌,死亡率为105.54/10万,再次为结直肠癌,死亡率为106.37/10万。(3)呼吸系统疾病死因在死亡率上排位第三,5年来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总2,515人,其中男性为1,552人,女性为963人,男性是女性的1.61倍,占总死亡人口数的8.97%,其中男性占5.53%,女性占3.4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出现在整个年龄段中,高发在70岁以后,且全程中男性显着多于女性。死亡率最高的死因类型为感染和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两大疾病。(4)外因死亡最多的是意外跌落,其次为交通事故,这两类死因占伤害死亡数的52.71%,60岁以后人群意外跌落数量明显较高,交通事故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25岁以后自杀者明显增多。5.期望寿命及减寿情况分析南京市鼓楼区居民2014-2018年5年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82.33岁,女性86.42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两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年中男性期望寿命基本保持平稳,女性有所增高。去死因增寿年数最多的是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两大疾病,分别增寿10.69±2.23岁和4.02±0.28岁。同时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外因位于减寿顺位的前3位。[研究结论]1.2014-2018年5年里鼓楼区总体人口保持平稳,但总负担系数、负担儿童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逐年上升。2.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标化死亡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与全省趋势一致,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除2015年外均达健康江苏规划目标,而孕产妇死亡率及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均以达标。3.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四大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外因,占全人群的88.42%。循环系统疾病占比最多的为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且这两类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它循环系统疾病;气管、支气管、肺癌是肿瘤死因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其次是胃癌和结直肠癌;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群中,因感染死亡占50.14%,其次是肺气肿、阻塞性肺病,占31.30%;外因死亡率逐年增加,其中意外跌落是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伤害,其次为交通事故。4.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男性期望寿命基本保持平稳,女性有所增高。去死因增寿年数最多的是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两大疾病,且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外因是减寿顺位的前3位。

陈国珍,罗梅[2](2019)在《海西州2010年—2018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海西州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提出干预措施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三级网络,按照逐级上报制度,核对全州各妇幼保健机构每季度上报的报表及儿童死亡报告卡,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收集2010年1月—2018年1月海西州5岁以下儿童死亡545例,9年平均死亡率为12.01‰,2010年—201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1.80‰下降至10.78‰,婴儿死亡率从9.92‰下降至8.87‰。死因前五位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肺炎、意外、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结论:进一步做好围产期保健和儿童健康管理工作,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重点加强新生儿期管理,宣传优生优育知识,提高产前筛查诊断水平,加强儿童安全管理,积极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刘慰霖[3](2014)在《银保互动对农户新技术选择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农村耕地、淡水等资源刚性约束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农户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主体,其新技术选择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农户视角研究农业新技术应用对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将产生积极直接的效果。而随着农业逐步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发展时期,融资和农业风险管理已成为农户新技术应用的瓶颈,银保互动机制作为金融支农政策的一种创新形式,能够有效缓解农户受到的信贷和风险的双重约束。因此,本文选择湖南衡东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获取农户相关数据,研究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互动机制及其对农户新技术选择的影响。本文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首先对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新技术应用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受自身素质、资金水平和风险约束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亟需信贷支持和风险保障,银保互动机制的提出不仅能够为农业生产分担风险,而且能够有效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其次,从经济学视角对农户新技术选择中的银保互动机制进行分析,并介绍了我国银保互动发展初期的政策环境、具体实践和主要模式;第三,通过对样本区域的具体调研及基本统计分析发现,受访农户年龄普遍偏大,受教育程度不高,耕种面积差异化,家庭年收入偏低,保险意识不强,农户新技术选择行为受个体特征、经济生产特征、制度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第四,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方法,分析农户新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得到农户受教育程度、耕种的土地面积、家庭年收入、技术信息来源数、风险偏好、是否具有正规风险应对机制以及信贷可得性等因素具有显着性,并在此基础上,把银保互动机制引入配对的Logistic模型,检验其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农户新技术选择,得到选择银保互动机制的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是不选择该机制农户的2.969,在促进农户选择新技术的过程中,银保互动机制产生了重要的正向影响。最后,结合本文的分析结果和银保互动发展的实际,从农户自身、农村金融和保险市场、政府等多个角度对银保互动推动农户新技术应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解决思路。

孙媛媛[4](2013)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与目标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在《联合国千年宣言》中承诺到2015年将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2.2/10万。2010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30.0/10万,与国际承诺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中西部地区整体的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千年目标,中西部是重点。政府也一直很重视中西部地区,采取政策干预和项目干预来改善孕产妇死亡率状况,中西部孕产妇死亡率在干预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近年来下降速度趋缓,2010年10多个省份孕产妇死亡率甚至出现了反弹。这可能是因为措施针对关键因素发挥针对性的效力后,对象因措施的推进调整了自己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原来影响孕产妇死亡的关键因素发生变化,因此,若要使孕产妇死亡率保持继续下降的趋势,需重新审视现阶段关键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中西部孕产妇死亡率和住院分娩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基础上,分析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提高住院分娩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依据。二、材料与方法根据渐进主义政策模型和孕产妇死亡生存分析框架,构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理论模型。运用系统论,矛盾分析法,渐进主义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中西部地区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进行分析。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评阅、现场调查、专家咨询和定性访谈等。通过文献归纳分析法对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以明确妇幼保健干预策略和模式的研究现状。通过专家咨询及现场调查法了解中西部地区、典型调查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现存问题、影响因素及需要的支持。调查收集的资料采用QSR NVivo8、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和数据录入,用SPSS18.0及QSR NVivo8进行统计分析。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国内研究多以现状描述为主孕产妇死亡是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研究中,多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孕产妇死亡卡和医院死亡病例为资料结合孕产妇死亡评审分析孕产妇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及策略,却少见对这些建议和措施的实施及实施效果的评价。(二)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孕产妇死亡率出现反弹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趋缓,部分省份出现反弹。对典型调查地区甘肃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分析,甘肃省孕产妇死亡率降低明显,但下属市级甘南州孕产妇死亡率出现反弹,并且其住院分娩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院分娩率较高,但孕产妇死亡率出现反弹。(三)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地区差异,运用利益相关者法分析不同对象的诉求,可得出甘肃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甘肃省妇幼卫生状况的影响因素以社会因素为主,山高路远、经济条件差和信仰活佛的习俗使得住院分娩率一直处于低位。住院分娩率不高,交通不便急救转诊不畅,产科急救水平差等综合因素则造成了孕产妇死亡。兵团的住院分娩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反弹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者孕产妇的死亡。兵团人口基数较少,孕产妇死亡绝对数的较小变化引起了孕产妇死亡率的较大变化,导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实施策略研究利用孕产妇死亡生存分析理论框架,并结合文献及实证中对干预措施的收集,本研究针对孕产妇死亡形成了三大维度九大干预策略。对于每个地区,干预措施和干预策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针对原有影响因素在原有措施或策略上的继续推进,一类是针对新的关键影响因素采取的新的措施或策略。干预模式的制定思路是,基于孕产妇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专家评分法确定孕产妇死亡的关键影响因素,然后评价关键影响因素在孕产妇死亡生存分析框架中所处的模块,根据模块即可对应相应的策略,最后,集合这些策略,就形成了适宜当地的干预模式。甘肃模式主要是采用策略4、策略6、策略7、策略8,进一步提高保健意识及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兵团模式主要是采用策略3、策略5,提升基层医院及市区综合医院产科综合救治能力,并抓好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者的孕产妇管理。将典型调查地区干预模式研究的思路外推到中西部其他区域,即可形成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四、研究主要结论(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需要差异化管理,分类指导;各地区选择策略时需深入分析关键影响因素,探索最适合当地的干预模式。(二)合理配置人员,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三)加强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最大化发挥社会效益;全社会努力,提高孕产妇文化素质,优化保障体系。

薛浩[5](2013)在《20052010年盐城市肺结核病人发现及治疗转归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开展传染病网络直报和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后盐城市肺结核病人的发现与治疗转归的现状;2.分析2005~2010年肺结核在盐城市流行情况;3.为制定盐城肺结核病防控对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指南》进行肺结核监测,按其规定来发现、诊断、治疗和管理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对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建立病案,采取国家推荐的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采用DOTS模式督导管理病人,并将病人的治疗管理信息录入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2.盐城市社会地域人口资料及数据由盐城市统计局提供;市区街道人口数由亭湖区统计局提供;肺结核患者数据根据核实订正后的结核病控制工作季报表和年报表,以及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病案信息数据获得,由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传科提供。3.用构成比(%)、率(P)及相关系数(r)作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推断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性检验。时间分布资料采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Excel2003进行圆形分布法分析、作图。结果1.2005~2010年来盐城市户籍人口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常住人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市区街道则相反。2.盐城市和市区街道活动性肺结核6年合计发现的时间分布有明显的月分布高峰现象(r盐城市=0.0610,P<0.001;r市区街道=0.0748,P<0.02),分别为5月11日和5月28日,但高峰期均较宽。3.盐城市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一直保持在71.0%以上,并呈下降趋势(2=46.273,P<0.001)。4.盐城市和市区街道新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分别为27647例与814例,其中涂阳病人分别为18967例与537例,盐城市年平均活动性肺结核新登记率和年平均涂阳肺结核新登记率分别为57.17/10万和39.22/10万,市区街道分别为32.55/10万和21.47/10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活动性肺结核新登记率和涂阳肺结核新登记率均呈下降趋势(均P<0.001),市区街道的年平均活动性肺结核新登记率和年平均涂阳肺结核新登记率显着低于盐城市(χ2活动性=42.688,P<0.001;χ2涂阳=32.123,P<0.001)。5.盐城市2005~2010年平均登记的活动性和涂阳肺结核病人数(或新登记患病率、新登记标化患病率)男女性别比均在χ2.31:1以上,而市区街道男女性别比均在1.90:1以上,但均低于盐城市;6年盐城市活动性和涂阳肺结核各年龄组平均新登记患病率(或新登记标化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有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20~岁年龄组有一个小高峰,于70~岁年龄组达高峰后再下降,女性上升较男性缓慢,市区街道各年龄组新登记患病率基本均低于盐城市,且男性小高峰年龄组在盐城市之后,女性出现两个高峰。各年龄组构成比变化情况与新登记患病率稍有不同。6.盐城市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中占据前五位的职业为农民、工人、家政家务及待业、学生、离退人员,共占94.8%,其中农民和工人一直排在前两位,学生占据第三或第四位;而市区街道则以工人最多,占44.6%。7.复治肺结核病人占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比率(χ2=206.115,P<0.001)和复治涂阳占涂阳病人比率(χ2=75.532,P<0.001)均呈下降趋势。8.共转诊和追踪到位23797例,总体到位率达95.4%,有关分析表明:到位确诊按年构成比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总体到位率和转诊追踪到位占同期发现同类病人比例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9.盐城市共登记χ27154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不含复治涂阴病人),相关分析显示:复治涂阳病人治愈率显着低于新发涂阳病人(χ2=14.943,P<0.001)、失败率显着高于新发涂阳病人(χ2=24.730,P<0.001),复治涂阳病人的病死率显着高于初治涂阳病人(χ2=5.144,P=0.023),后者又显着高于初治涂阴病人(χ2=6.650,P=0.010),年平均死亡专率达0.35/10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至80~岁(女性为70~岁)年龄组达高峰,因结核死亡构成比和年平均死亡专率略有差别;而市区街道肺结核病人的初治涂阳治愈率(χ2=6.990,P=0.008)和初治涂阴完成疗程率(χ2=8.230,P=0.004)显着低于盐城市。结论1.6年来,盐城市保持71%以上的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高发现率、90%以上涂阳肺结核病人高治愈率、95%以上的涂阴肺结核病人高完成疗程率、呈增长趋势的总体到位率以及呈下降趋势的肺结核病人新登记率、复治肺结核病人比率等,是应用DOTS策略和采取一些结合地方特点的较为有效的措施的结果。2.6年来,盐城市及市区街道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时间分布有明显的月分布高峰,但高峰期较宽;盐城市平均登记的活动性和涂阳肺结核病人数(或新登记患病率、新登记标化患病率)男女性别比均在2.31:1以上,市区街道各年龄组新登记患病率基本均低于盐城市;盐城市活动性肺结核疫情低于全国、东部地区和江苏省平均水平,涂阳肺结核疫情低于全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但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3.6年盐城市复治涂阳病人的治愈率显着低于新发涂阳,而失败率显着高于新发涂阳,病死率也显着高于新发涂阳和初治涂阴病人,其中盐城市新发涂阳病人治愈率和病死率略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失败率显着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4.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病人发现上,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尤其市区的漏报漏转调查,并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病人、部分转诊机构和临床医生对DOTS策略的认识;继续在春节和农忙期间加强对外出返回的肺结核病人的发现;加强对50岁以上,尤其是60~79岁的老年肺结核病人的发现,其中盐城市和市区街道还应分别加强对20~29岁和20~39岁的青壮年肺结核病人的发现,尤其是女性。5.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病人治疗转归上,一是要重视盐城市60~89岁这个病死高峰年龄段,其中女性更应重视60~79岁这个年龄段;二是需要政府加大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对疗效差的病人综合制定个性方案,以进一步提高肺结核病人的治愈率和完成疗程率,尤其是市区街道肺结核病人。

卢平[6](2011)在《苏州市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苏州市小学生道路安全行为和安全知识的调查,了解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率、流行特征、安全行为表现及安全知识认知水平情况,进一步探讨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影响因素,旨在掌握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特点,找出其规律,分析可能原因,为进一步研究和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自制的小学生安全行为知识调查问卷,对苏州市23所小学的1-6年级学生7103名进行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6911份,所得资料输入数据库,并与苏州市区2所小学的深入调查访谈资料(104份)的个案调查相结合,对该市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行为、知识及影响因素做出更为客观的综合评价。运用统计分析软件ACCESS2000、EpiData3.02、SPSS17.0,结合相关的卫生统计学方法及社会学理论,采用一般性描述、方差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线性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该市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行为、知识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率为4.2%,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男生人数为192人,发生率为5.3%,女生发生道路交通伤害人数为101人,发生率为3.1%,男生高于女生,男女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之比1.7:1。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在不同性别、年级、学习成绩、父母不同学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男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低年级组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高于高年级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高于学习成绩好者,父母亲学历低的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高于父母亲学历高者的学生。苏州市有49.6%的小学生和父母骑车外出不戴安全帽,43.7%的小学生认为骑脚踏车过马路是安全的,39.7%的小学生过马路不走人行道、过街天桥和人行道,38.1%的小学生穿过马路时没有左右看看,26.6%的小学生会跑着穿过马路,21.9%的小学生乘汽车时不系安全带,20.2%的小学生没有阅读安全手册并做到。小学生安全行为得分能力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学生安全行为得分与安全知识得分、父母安全行为认知存在正性相关。小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总知晓率为85.4%,女生对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高于男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知识的获得途径较单一,电视、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是小学生获得安全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所占比例分别是19.4%、17.6%和14.3%。小学生安全知识得分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级、学习成绩、父母亲学历是安全知识认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年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儿童父母安全行为认知水平调查显示:父母亲安全行为认知水平在不同学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父母亲学历越高其安全行为认知得分能力越高。85%以上的父母认为小学生横穿街道、从马路交叉口穿越街道、横穿校区道路等行为是危险的,有51.3%和61.2%的父母认为小学生沿路边缘行走和在人行道上穿马路是危险的,说明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道路交通安全行为情况,对道路安全行为的警惕性较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有:性别男性(OR=1.363)、低年级学生(OR=1.127)、父亲文化程度低(OR=1.249)、母亲文化程度低(OR=1.213)、父母安全行为认知水平低(OR=1.037)、喜欢玩打火机、爆竹(OR=1.574)、过马路不遵守交通标志灯(OR=1.341)、跑着过马路(OR=1.387)、到马路边不停下看看(OR=1.675);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保护因素有:过马路走人行道或地下通道(OR=0.802)、把交通安全知识和父母分享(OR=0.687)。结论苏州市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为4.2%。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率在不同性别、年级、学习成绩、父母学历间不同,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有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成绩的提高、父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的趋势。小学生存在一些道路交通危险行为。女生、低年级、成绩好、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安全行为情况较好。小学生安全行为受小学生安全知识和父母安全认知水平高低的影响,呈正相关。安全知识来源渠道单一,随着父母安全行为认知水平的提高,小学生安全知识得分也相应提高。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受多因素的影响。男生、低年级、父母亲学历低、父母安全认知水平低、喜欢玩打火机、火柴等、不遵守交通灯、跑着穿过马路、到马路边也不停下看看等交通行为是小学生RTI发生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教育防治措施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张丽萍[7](2010)在《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机制分析 ——基于贵州苗族地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由于生育政策的特殊性和风俗习惯的特殊性而具有其独特的研究意义,本文把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作为生育转变中性别偏好转变为性别偏好行为的直接后果来看待,并分析部分民族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历史与现状,采用人类人口学方法运用马文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的视角对村寨的性别偏好的原因以及后果进行分析。首先,运用孩次性别递进方法衡量不同民族的性别偏好,以及对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造成的影响。同时利用中国的历史数据以及其他国家的数据,研究现代性别鉴定技术出现之前或无比较严重性别偏好条件下孩次性别递进的指标分布规律。与美国的两次普查数据发现美国的纯女户的性别比随孩次升高而降低,纯男户的性别比随孩次升高而升高,这个与中国1990和2000年的结果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从纯男户和纯女户孩次递进性别比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性别偏好行为严重程度的指示性指标。第二,根据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运用母子匹配法构造不同年份妇女的生育孩次递进状态,发现汉族纯女户的孩次递进性别比是在1980年开始上升,而苗族受样本量影响,数据波动很大,但总体趋势是从1992年以后纯女户生育下一孩的性别比急剧上升,性别选择行为显现。第三,女婴漏报是造成统计数据不实的原因之一,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中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过对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不同民族的低龄人口漏报确实存在,漏报、民族成分变更等因素造成一些民族的低龄人口数据质量的性别差异问题,这一差异在不同民族间明显不同,反映出分性别的差异率存在很大差异。第四,通过对村级数据的核实结果显示,漏报受人口流动、出生时间、孩次、性别以及是否超生的影响。而在乡镇一级数据质量受不科学和不合理的计划生育考核指标的影响,使基层干部在数据产生的机制上作文章,形成了出生人口数据经过村级漏报、乡级的“加工”,真实的数据向计划生育考核指标靠拢,尤其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考核指标以后,性别统计数据的失真也已经是在所难免,所以,出现出生性别比数据上的平衡是必然或无奈的选择。第五、根据马文哈里斯的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分析生育转变与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之间的关系表明:一方面,人口再生产与生产之间产生的矛盾,会迫使人口再生产的方式加以改变,降低出生率,但是这一过程是缓慢的,计划生育政策推动了这一进程的加速,而这一加速转变过程并没有改变社会文化系统的其他部分来降低性别需求,反而因为数量限制加速了性别选择。另一方面,从基础结构决定论来看,受生产方式这一基础结构的限制,生计方式和家庭、文化中的性别需求,由于受地理位置、教育水平、语言等沟通不畅的情况下发生改变的条件很小,因此,性别需求缺少改变的契机。第六,从家庭角度而言,在基础结构提供的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性别偏好的形成有其必然性。苗族典型的父系财产继承保证了家族内的财产在自己的房族内流转,而不会被外嫁的女儿带到丈夫的家族内,无亲子的财产继承,在习俗上也是在父系宗族中确立继承人,作为女儿,在以家族为单位的家庭中,她是为不属于这一家庭的,父母以嫁妆的形式使她参与了家庭的财产继承,在父母去世后是以抬猪、送水来完成孝道,而现实生活中,在与娘家的日常交往是以“客”的身份出现的,这样在父母的养老是无法参与的,通过儿子“守屋”、继承、养老都产生对儿子的需求,同时家族继承的负面影响也刺激这种偏男的性别偏好。第七,与社会的人口再生产相对应,家庭也同样存在着人口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有其性别结构,在生育转变之前是通过多生来保证有儿子,但在生育转变发生以后,保证有一个儿子出生是满足家庭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一儿一女、保证儿子是家庭规模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满足了家庭中继承、养老等需求,实现世代继替。而通过改变自然生育进行了人为选择,势必会改变自然的规律,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自然分布,使性别偏好转化为性别选择行为,进而导致宏观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第八,文化和经济上对男孩的需求使那些没有儿子或者是极有可能没有儿子的家庭想尽各种办法要得到一个儿子,架桥、背孩子、B超选择性流产、产后性别选择,同时逃避计划生育手术。并通过架桥、背孩子等使性别选择在伦理上合法化。第九,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实践困难。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各项措施在M寨的环境来看,利益导向机制刺激作用对依靠子女养老当地村民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解决养老问题、改善双女户的生活,这既是对计划生育户的直接的帮助,也可以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是相对直接的。而提高住院分娩率在当地的自有的医疗体系和观念下还需要在经济上和观念上进行考虑才有可能实施,进而降低溺弃婴的比例。而已经显现的男性择偶难引起当地村民的重视,期望在未来能够对改善性别偏好发挥作用。而通过城市化把寨子中的人从熟人社会和现有的继承体系中解脱出来,就目前来说还是存在一定困难。

毛金风,牟军华[8](2009)在《石河子地区实施《新时期儿童发展纲要》中期评估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刘成斌,风笑天[9](2008)在《“中国人口性别比”:我们知道什么,还应该知道什么》文中提出结合文献梳理,提出了人口性别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检验。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中既存在女性的漏报瞒报,也存在男性的漏报瞒报;1949年以来中国总体人口性别比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系不对应;婚姻挤压由于存在连续性,靠扩大婚龄差无法缓解;男孩偏好是个文化观念问题,更是个社会结构与制度问题;当前独生子女政策正面临考验;人口调查与数据分析中还存在值得认真面对的技术问题。

肖永芳[10](2008)在《石河子地区2001~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石河子地区2001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先天畸形始终处于前3位。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要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先天畸形的死亡,加强围产期保健水平,提高早期诊断救治水平。

二、新疆石河子地区1987~2001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石河子地区1987~2001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一、前言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1.资料来源
        1.1 人口资料
        1.2 死亡资料
        1.3 江苏省全省人口及死亡数据
        1.4 质量控制
    2.统计软件与方法
        2.1 死因分类
        2.2 统计软件与方法
        2.3 研究指标
三、结果
    1.南京市鼓楼区人口基本特征
        1.1 性别构成情况
        1.2 年龄构成情况
    2.人口死亡情况
        2.1 居民死亡情况
        2.2 年龄别、性别死亡率和构成情况
        2.3 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年龄别、性别死亡率与全省、全国比较
        2.4 婴儿死亡率
        2.5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6 孕产妇死亡率
        2.7 传染病死亡率
        2.8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3.人口死因谱变化
        3.1 全人群死因顺位及其变化
        3.2 分性别死因顺位及变化
        3.3 分年龄段死因顺位及变化
    4.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
        4.1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分析
        4.2 肿瘤死亡分析
        4.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4.4 外因死亡情况分析
    5 期望寿命与减寿情况
        5.1 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整体期望寿命
        5.2 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5.3 不同肿瘤对去死因期望寿命的影响
        5.4 寿命损失分析
四、讨论
    1.南京市鼓楼区人口学特征
    2.居民死亡情况
    3.人口死因谱变化
    4.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
    5.期望寿命与减寿情况
    6.对照健康江苏2030 规划纲要,南京市鼓楼区实现目标情况
    7.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五、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南京市各区人口和经济情况
附录2 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死亡数据
附录3 各类疾病 ICD-10 分类
综述 我国居民死因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海西州2010年—2018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
    2 5岁以下儿童死亡年龄构成
    3 5岁以下儿童死亡城乡比较
    4 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及顺位
讨 论
    1 2010年—2018年海西州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 早期新生儿死亡率
    3 5岁以下儿童死因及顺位
    4 积极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5 切实保障母婴安全工作

(3)银保互动对农户新技术选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
        1.2.1 相关概念
        1.2.2 农户新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风险与信贷约束对农户新技术选择影响的研究
        1.2.4 有关银保互动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
第二章 银保互动与农户新技术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2.2 农业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
    2.3 农户行为理论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 信贷约束和保险理论
    2.6 简要评述
第三章 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与新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3.1 农业新技术应用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3.1.1 农业科技转化率低
        3.1.2 财政支农水平不足
        3.1.3 农业生产风险高
    3.2 农业信贷市场发展现状
        3.2.1 农业信贷总体情况
        3.2.2 农业信贷供求存在的问题
    3.3 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3.3.1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3.3.2 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新技术选择中的银保互动机制分析
    4.1 银保互动机制的经济分析
    4.2 银保互动主要模式与具体实践
        4.2.1 国外银保互动的相关情况
        4.2.2 我国银保互动的主要模式
    4.3 银保互动机制运行的政策环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与基本统计分析
    5.1 实证研究设计
        5.1.1 实证研究思路和前提假设
        5.1.2 问卷设计和调查
    5.2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5.3 农户问卷调查的基本统计分析
        5.3.1 农户基本统计特征
        5.3.2 农户风险认知与保险意识
        5.3.3 农户新技术选择行为分析
        5.3.4 农户信贷情况与新技术选择
        5.3.5 银保互动与新技术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银保互动机制与农户新技术选择实证分析
    6.1 模型构建
        6.1.1 最优尺度回归模型
        6.1.2 配对 Logistic 回归模型
    6.2 农户新技术选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模型变量说明
        6.2.2 模型拟合结果
    6.3 银保互动对新技术选择影响实证分析
        6.3.1 模型变量选择
        6.3.2 模型回归拟合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关于湖南省衡东县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问卷

(4)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 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总体下降,但中西部率需重点关注
        (三) 中西部地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一) 了解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二) 探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内容
        (一) 孕产妇死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 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的现况研究
        (三) 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实施策略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 理论框架:孕产妇死亡生存分析
        (二) 系统论
        (三) 矛盾分析法
        (四) 渐进主义理论
        (五) 团体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表
        (三) 资料收集方法
        (四) 资料分析方法
    三、质量控制
        (一) 预调查
        (二) 现场调查质量控制
        (三) 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四、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孕产妇死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政策法规及干预项目
        二、文献研究
        三、小结及提示
    第二部分 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的现况研究
        一、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趋势分析
        二、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与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关系和趋势分析
        (一) 中西部地区妇女保健服务现状
        (二) 中西部地区妇女保健服务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系
        三、典型调查地区妇幼卫生现状
        (一) 甘肃省
        (二) 甘肃地市级—甘南州
        (三) 碌曲县
        (四) 临潭县
        (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六) 农八师148团
        (七) 农八师149团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孕产妇死亡生存分析理论框架
        二、基于文献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 文献检索与评阅
        (二) 孕产妇死亡影响因素归纳
        三、基于现场调查的孕产妇死亡影响因素研究
        (一) 矛盾分析法:不同地区对影响因素的认同不一致
        (二) 利益相关者分析
        四、综合分析二个典型调查地区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实施策略研究
        一、干预策略及干预模式的界定
        二、策略研究思路基于渐进主义理论
        三、基于文献和现场调查的干预措施研究
        (一) 基于文献的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研究
        (二) 基于现场调查的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研究
        四、孕产妇死亡率干预策略的构建
        五、不同地区干预模式的建立
        (一) 甘肃省甘南州干预模式
        (二) 兵团干预模式
        (三) 中西部地区干预模式
讨论与建议
    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需要差异化管理,分类指导
    二、各地区选择策略时需深入分析关键影响因素,探索当地干预模式
    三、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对干预模式进行优化和评价
    四、加强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最大化发挥社会效益
    五、合理配置人员,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六、全社会努力,提高孕产妇文化素质,优化保障体系
    七、本研究的局限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20052010年盐城市肺结核病人发现及治疗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资料来源
        1.1.1 社会地域人口资料
        1.1.2 对象
        1.1.3 资料来源
    1.2 病人发现、诊断、治疗管理方法
        1.2.1 病人发现
        1.2.2 病人诊断
        1.2.3 病人的治疗
        1.2.4 病人的管理
    1.3 病人的转归
    1.4 评价分析指标
        1.4.1 人口增长或下降指标
        1.4.2 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
        1.4.3 肺结核新登记率
        1.4.4 肺结核新登记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
        1.4.5 总体到位率
        1.4.6 肺结核治疗转归指标
        1.4.7 构成比
    1.5 统计分析方法
    1.6 质量控制
    1.7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盐城市及市区街道人口情况
    2.2 2005~2010 年盐城市肺结核病人发现时间分布
    2.3 2005~2010 年盐城市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
    2.4 2005~2010 年盐城市肺结核新登记率
    2.5 2005~2010 年盐城市肺结核病人不同年龄、性别的构成比分布
    2.6 2005~2010 年盐城市和市区街道肺结核病人平均新登记患病率
    2.7 2005~2010 年盐城市肺结核病人平均新登记标化患病率
    2.8 2005~2010 年盐城市肺结核病人的职业分布
    2.9 2005~2010 年盐城市复治肺结核病人的比率
    2.10 2005~2010 年医疗机构报告盐城市疑似肺结核病人到位情况
    2.11 2005~2010 年盐城市肺结核病人治疗转归情况
    2.12 2005~2010 年盐城市肺结核不同年龄、性别的死亡构成比与死亡专率
    2.13 2005~2010 年市区街道肺结核病人治疗转归情况
3 讨论
    3.1 盐城市及市区街道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发现时间分布
    3.2 盐城市及市区街道活动性和涂阳肺结核病人新登记率
    3.3 盐城市及市区街道肺结核病人发现人群分布
    3.4 盐城市及市区街道肺结核病人的治疗转归分析
    3.5 盐城市肺结核病人发现及治疗转归的措施和效果
    3.6 本研究的创新与发现
    3.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8 盐城市结核病防治对策和建议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 MPH 专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6)苏州市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的比较研究
    3.3 小学生安全行为得分情况
    3.4 小学生安全知识认知情况
    3.5 父母道路交通安全行为认知情况
    3.6 道路交通伤害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4.1 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特征
    4.2 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行为
    4.3 小学生安全知识认知
    4.4 道路交通伤害的影响因素
第五部分 结论
创新性表现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机制分析 ——基于贵州苗族地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生育水平下降中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
        二、性别偏好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偏高的根源
        三、研究方法综述
        四、对现有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第二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理论回顾
        一、费孝通《生育制度》中功能论的分析
        二、趋同的压力推动了对男孩的追求-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的分析
        三、生育的场域与惯习-依据布迪厄实践论的研究
        四、评述
    第二节 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
        一、马文·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及其对人口变动的分析
        二、突变式的中国的人口转变与人口再生产方式的改变
        三、文化唯物论视角下的性别偏好基本分析框架
    第三节 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资料来源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状况分析
    第一节 基本状况
        一、部分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状况
        二、Q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性别偏好的孩次性别递进情况
        一、孩次性别递进性别比的国际比较
        二、汉族与少数民族孩次性别递进状况变化分析
        三、苗族孩次性别递进分析
        四、汉族与苗族纯男户和纯女户递进生育性别比历史变化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层数据生成机制分析
    第一节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低龄组漏报情况分析
        一、两次普查间同一年龄组人数的差异率分析
        二、两次普查间性别比比较
        三、小结
    第二节 以村寨调查计生档案资料的核实看人口数据的产生过程分析
        一、数据核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二、村级资料—选择性漏报与误报
        三、乡级数据—无奈的"加工"
        四、计生登记、户口登记与人口普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寨基本情况与性别偏好判断
    第一节 村寨基本情况
        一、A县
        二、P镇
        三、M寨
    第二节 M寨人口状况与性别偏好分析
        一、人口年龄结构
        二、0-14岁现存儿童情况
        三、从存活子女情况判断性别偏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础结构、性别需求与突变式的人口转变
    第一节 生计方式与经济水平决定了男性的主导地位
        一、生计方式与家庭收入来源
        二、社会性别劳动分工
    第二节 生育水平的下降是在外部力量强制之下发生的
        一、生育转变过程
        二、计划生育与生育水平的数量下降
    第三节 相对封闭的环境没有带来改变性别需求的契机
        一、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三通时间晚
        二、教育水平与语言障碍阻碍了外来知识的流入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家庭经济、继承方式、舆论与性别偏好—结构与上层建筑中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财产继承、养老与性别偏好
        一、儿子的继承、分家与养老
        二、女儿的继承
        三、无子户或未婚者的财产继承与养老
        四、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父系家族继承
        五、家族继承的负面影响刺激了对儿子的需求
    第二节 嫁女与娶妻的成本对比—经济角度的思考
        一、"无法无天"的嫁妆
        二、出客时间—来自嫁妆的压力
        三、变通
    第三节 "男主女客"的性别定位与日常往来—亲属关系格局
        一 女儿与娘家-"客"的身份与"忌锅忌灶"
        二 娘与女儿家-做客似的小住
    第四节 儿子、女儿的意义与生育意愿
        一、一儿一女的生育意愿-家庭人口的简单再生产
        二、儿子的身份与成人"成人"的压力-舆论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性别选择途径-性别偏好的实现
    第一节 求子的策略:求祖宗:搭桥、背孩子
        一、架桥、敬桥、修桥
        二、背孩子
    第二节 丢"卒"保"车":选择性人工流产、溺弃与收养
        一、选择性人工流产
        二、溺弃婴
        三、收养
        四、双管齐下与多管齐下
        五、舆论压力的缺失—对"活动"的态度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破"局"之举—降低性别偏好的举措与效果
    第一节 住院分娩与接生婆接生
        一、接生婆在寨子接生
        二、对住院分娩的态度
    第二节 利益导向与女儿养老
        一、利益导向机制
        二、纯女户家庭的养老情况
    第三节 人口流动及影响
        一、外出打工是为了赚钱回家盖房
        二、外出工作的人的家在村里
    第四节 择偶难促进性别偏好的改变
        一、后果教育:对偏好后果的担忧
        二、通婚圈
        三、未婚者状况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可能贡献与不足及若干研究议题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可能贡献、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石河子地区实施《新时期儿童发展纲要》中期评估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 新生儿窒息和5岁以下儿童肺炎、腹泻的死亡率
    2.1 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
    2.2 5岁以下儿童肺炎的死亡率
    2.3 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死亡率
3 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
4 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
5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
6 婴幼儿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
7 巩固爱婴医院成果, 提高母乳喂养率
8 减少儿童维生素A缺乏
9 婴幼儿系统管理
10 建议
    10.1
    10.2
    10.3
    10.4 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
    10.5 儿童的精神和心理卫生问题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10.6 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率

(9)“中国人口性别比”:我们知道什么,还应该知道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我们所知道的中国人口性别比
    (1)中国是否存在性别比偏高问题
    (2)中国存在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3)性别比偏高的影响与后果
    (4)性别比偏高的预防对策
2 反思与推算:我们还应该知道的问题
    (1)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数据是不是真实的?漏报与瞒报到底有多少,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性别比失衡的估计?
    (2)总体人口性别比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系是怎样的?
    (3)性别比失衡的后果问题。婚姻挤压到底会严重到什么程度?是否有可能通过扩大婚龄差来解决?
    (4)预防措施问题:“男孩偏好”只是个文化观念问题吗?
    (5)性别比与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该变革?
    (6) 研究视角与方法问题

(10)石河子地区2001~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死亡分类
2 结果
    2.1 石河子地区2001~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
    2.2 石河子地区2001~2005年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2.3 石河子地区2001~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性别分布
3 讨论

四、新疆石河子地区1987~2001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D]. 徐乐飞. 东南大学, 2020(01)
  • [2]海西州2010年—2018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J]. 陈国珍,罗梅. 青海医药杂志, 2019(10)
  • [3]银保互动对农户新技术选择影响研究[D]. 刘慰霖. 江南大学, 2014(02)
  • [4]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研究[D]. 孙媛媛. 复旦大学, 2013(03)
  • [5]20052010年盐城市肺结核病人发现及治疗转归分析[D]. 薛浩. 苏州大学, 2013(11)
  • [6]苏州市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卢平. 苏州大学, 2011(06)
  • [7]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机制分析 ——基于贵州苗族地区的研究[D]. 张丽萍.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8]石河子地区实施《新时期儿童发展纲要》中期评估结果分析[J]. 毛金风,牟军华. 中国妇幼保健, 2009(08)
  • [9]“中国人口性别比”:我们知道什么,还应该知道什么[J]. 刘成斌,风笑天. 人口与发展, 2008(02)
  • [10]石河子地区2001~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J]. 肖永芳. 中国妇幼保健, 2008(03)

标签:;  ;  ;  

新疆石河子地区1987—2001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