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露[1](2021)在《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发展及环境变迁中显现出的大量城市问题,许多都是因为各个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不好,影响到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各个要素和图层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侧重于研究外在的城市物质空间要素,而当代城市设计则增加了对于城市内在隐性的生态、文化、人文等要素的研究。同时大数据时代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物质空间等数据信息。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图示语言,应该将图形信息与数据信息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文首先提出“城市图层”及“城市图层系统”的概念,进而阐述城市图层和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及内容。本文认为城市图层可以被看作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动态信息载体,是指城市设计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及关系的综合信息,通过叠加或交互等方法处理后形成的成果。研究发现,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本文基于已有的城市设计理论和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为构建城市图层系统提供理论基础。许多影响城市设计发展的认知观中都存在着图层思维。本文从哲学认知观、科学认知观、学理认知观中提取与城市图层系统认知相关的内容,将现象学、符号学与语言学、地理学、地图学、分形学、系统学、城乡规划学、空间美学、建筑类型学中对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梳理。本文从理论认知、方法认知、应用认知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认知体系,以此来进行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城市图层系统具有多维度、半透明性和复杂关系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厘定城市设计中与城市图层相关的概念,以及城市图层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于角色。本文尝试通过建立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来梳理、整合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城市要素,并通过城市图层的叠加,分析城市要素如何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基于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本文分别从2个逻辑路径,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构建实践应用体系。首先,本文根据城市设计的不同时期逻辑——城市选址时期、建城营造时期、城市空间使用时期,来分析城市图层的形成。同时,本文自上而下地从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与政策入手,将相关的导控要素整合成相应的城市图层。进而,从物质空间、生态空间、抽象空间3个层面,整合图层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图层与要素。城市设计是一门可以被量化的学科。基于数字化信息与图示化信息的结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层级的图层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和控制。目前已有的图解技术、Mapping技术、叠图技术、城市空间的量化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城市设计研究方法中是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密切相关的。对这些方法中与图层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将相关研究方法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的技术路径相结合,共同搭建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研究的技术框架。本文从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3个方面,将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设计的应用体系相结合,构建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路径,用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相关内容、图层及要素等进行初步的模型搭建,以及对城市图层系统与城市设计管控体系的衔接,来完善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

朱金秀[2](2021)在《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空间规划类型众多,体系复杂,不同规划间重叠冲突、相互掣肘的现象一直存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索“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期间,各级政府也努力探索建立并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家的政策引导与地方的实践,为实现“多规合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是“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了辅助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建设与完善,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临安区“多规合一”试点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本文探索了Web GIS技术与Mobile GIS技术在“多规合一”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综合考虑信息安全、易用性、性价比等因素,采用QGIS为地理空间数据处理软件,Postgre SQL为数据库管理系统,Geo Server、Tomcat为服务器,Open Layers、UCMap分别作为PC浏览器客户端与移动客户端开发框架,实现了“多规合一”信息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1)“多规”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数据库标准,进行数据质量检验与规范化处理,将处理后数据通过Post GIS导入Postgre SQL,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实现数据集成;通过Geo Server将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中的数据发布为WMS(Web Map Service,网络地图服务)与WFS(Web Feature Service,网络要素服务),在客户端通过调用服务进行地理空间数据展示与分析,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2)椭球面积计算技术。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设计了图斑椭球面积计算模块,通过该模块可计算出图斑对应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的椭球面积,通过比较1:2000、1:5000和1:10000三种比例尺下的标准分幅面积和理论面积,证明了其可行性。(3)查询、分析与统计技术。基于Geo Server发布的WMS与WFS服务,结合j Query库,实现属性识别、属性查询、位置查询、以及属性与位置的组合查询功能;通过JSTS、JTS空间分析库,实现了矢量数据Geometry类的叠加分析、合并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矢量数据间更复杂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Echarts实现统计结果的多元可视化。(4)移动端关键技术。基于天地图API服务,实现了在线地图、路径分析、兴趣点查询、多媒体数据位置信息标注的功能;应用GDAL库(Geospatial Data Abstraction Library,地理空间数据抽象库)实现了矢量数据读取、创建、坐标系转换等功能。(5)系统集成与实现。按照功能模块设计,结合关键技术,实现了“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系统提供了包括浏览、查询、叠加、统计等基于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常用功能,以满足相关部门一般的应用需求;此外,在PC浏览器端还实现了“三线”冲突分析、“合规性”分析、项目选址分析的专门功能模块,可快速进行专项分析并便捷地得到分析结果;在移动端除常用的功能外,也包括了外业勘测、数据采集等发挥移动终端优势的专项功能,便于野外作业。

侯见丁[3](2020)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运用策略》文中指出现代化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是一种标志性的工作方式,为行业实际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章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测绘与传统测绘、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自然资源调查以及自然资源调查信息系统的建立展开讨论。

吴雪枫[4](2020)在《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推进,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对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的多部门分散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生产建设需求。因此,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意在从整体上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管理。而国土资源“一张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一张图”是通过将多种自然资源数据集成在统一空间框架中,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多规划协调和资源统一利用提供支持。而在目前泰州市的自然资源管理中,矿产地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数据利用程度低,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等。例如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的地质资料管理规范,致使地质资料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问题频出。因此,本文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建了符合泰州“一张图”系统管理的地质数据管理规范。通过对土地资料管理规范、土地数据建库规范、地质档案管理规范、地质档案汇交规范等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并制定了符合泰州市矿地“一张图”数据特点的管理规范,实现了对泰州市矿产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为其他地方的“一张图”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经验参考。(2)建立了矿产地质数据库。在构建的泰州“一张图”矿产地质数据管理规范的指导下,完成了对泰州市矿产地质资料的建库处理。同时,结合泰州市“一张图”建设需求,研究并设计了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管理的数据库组织模型、数据库物理模型、数据库更新模式和数据库安全备份模式,满足了泰州“一张图”系统对矿产地质数据的统一管理。(3)提出了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关联业务数据模型。在对矿产地质数据进行数据建库的基础上,结合泰州市“一张图”业务系统对矿产地质数据和土地资源数据统一管理需求,利用职能域方法分析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关联业务之间的数据关系,设计并构建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业务关联数据模型,为泰州市“一张图”系统实现对矿地业务的统一管理提供基础。(4)结合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泰州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需求,对泰州“一张图”中的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框架设计和功能设计,并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Web GIS技术等,开发构建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为泰州市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的完善提供支持。论文设计实现的基于“一张图”的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了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矿产地质数据的利用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强了泰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对泰州地区土地的监管和治理,实现了泰州市对本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污染土地的及时治理和修复,遏制了土地违法乱建、矿产资源违章开发等问题的产生,保障了国家土地相关政策的实行和落实。

任君宇[5](2020)在《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张库大道因连接张家口和库伦(今乌兰巴托)而得名,其向南延伸至湖北、福建,向北达恰克图、莫斯科,形成了跨越欧亚大陆,距离逾万里的“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草原丝绸之路衰落后连接欧亚大陆的又一重要陆上通道,对清朝至民国时期中蒙俄三地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万里茶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历史资料,是中蒙俄三国共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连通中俄的“世纪动脉”。作为一个拥有着重要文化、政治和经济价值的域跨多国的线性文化遗产,万里茶道正在积极申报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简称“申遗”)。张库大道作为万里茶道在内蒙古境内的中路,是万里茶道在中国北方极具代表性的线路,其拥有张库官马大道即张家口驿站、张库商道、张库汽车路及张库邮政路四种不同功用的路线,是万里茶道进入蒙俄地区的重要中转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万里茶道的申遗、科研、遗产保护及沿线经济的开发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目前学界对张库大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往来、行商文化、兴衰变迁等方面,从考古学角度对张库大道的路线、沿线遗址点及沿线环境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仍属空白。张库大道所涵盖区域十分广袤,整体面积将近6万平方公里,交通线路距离达一千多公里,而且所属区域地理环境复杂、人烟稀少,十分不利于对其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因而需采用遥感考古学的手段对该线路进行调查分析。遥感考古虽在我国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广泛的应用到考古勘探和文物保护中。因其具有耗费时间和财力人力较少、调查范围广、对遗存破坏小、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十分适用于对张库大道此类线性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及保护。本文根据对室内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了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实地田野考古调查的区域和疑似遗址点,并依据在田野考古调查中采集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进行了相关的空间GIS分析,进而解析张库大道线路的环境概况,同时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分析了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的特点。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遥感考古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对国内遥感考古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线性遗产与万里茶道申遗的内在联系及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的需求,为张库大道进行遥感考古调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第三部分介绍了张库大道暨万里茶道的形成背景,从交通线路的角度对张库大道的变迁和兴衰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了研究张库大道的重要历史作用和意义,论证了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的必要性。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地图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张库大道的调查范围和疑似遗址点。同时对该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地理环境进行概括,为之后的GIS空间分析提供相关的论证支持。第五部分运用ArcGIS软件对老地图中张库大道的台站路线和汽车道进行矢量化,确定卫星遥感影像的采集区域和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继而通过对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待调查的疑似遗址点,为田野考古调查提供数据支持。第六部分对疑似遗址点、拟调查区域和拟调查的重点村镇进行实地田野考古调查,并依据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总结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同时以伊林驿站考古发掘为例,对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和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和环境进行验证。其后,依据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并对张库大道进行水文、人口、坡度进行了GIS空间分析,继而解析张库大道沿线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第七部分对本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不足和以后的工作展望进行了陈述。

戎卿文[6](2020)在《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自1950年代由布兰迪(Cesare Brandi)引介入建筑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始终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预防性保护理论自2009年左右引介入中国学界,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在政策制定、科研和工程实践层面逐渐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显着,包括:对预防性保护概念的片面化、碎片化认识,重技术、轻理念,重硬件、轻软件,重单体、轻区域,更有因时髦而冠“预防性”之名者。这些问题使得国家的文化遗产政策和基础科研投入面临着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历史地、科学地、系统地重新认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藉此建构中国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第1章首先系统整理和深入阐述了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基本廓清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揭示出相关话语体系与国际实践网络的生成过程。第2、3章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研究评述的解读,结合在欧洲相关国家与学术组织的实地调研与观摩,发现并提炼了1950年代以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2条主要原生路径:1.以科学归纳、区域巡检与整体规划为特征的规划式保护;2.以高频度巡检与反馈行动为特征的预防性维护。本文考证发现,前者主要以意大利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思想的整体观;后者则主要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深层动因来自荷兰的社区联结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1990年代以来,预防性保护与当代保护理论语境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更显着地呈现出其科学面向和工具理性的特点。在第4章,笔者洞悉到近三十年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重构,其背后的趋势在于原生路径的交融与整合,以及对建筑保护运动在现当代发展的回应。本文提出并建构了P-MMI模式(P规划式—M监测、M日常维护、I巡检),对欧洲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有效提炼出其发展路径与趋势;通过该模式观察到,1970年代的两条原生路径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交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模式,包括:“风险地图”模式、“文化区”模式等,对中国形成了启发。面向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5章回顾指出,预防性保护引介入中国十年以来,并未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推广,但由于理念新颖、科技色彩浓厚,且与国内偏重硬件投入的科研运作模式相契合,预防性保护在重点建筑的监测领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预防性保护以对重点建筑的“科学保护”和预防监测见长,但忽视了区域面上的计划性预防,因此虽然在一些局部已具有“预防性”,但在宏观层面仍然是一种“应激性”保护;第5章后半部分进而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行机制为基础,吸收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规律与进展,根据P-MMI模式,初步建构了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以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语总结了本文提出并建构的当前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路径:加强整体观,参照P-MMI模式,发展区域规划式预防性体系,保持硬件监测的优势,推动软件建设,强化巡检与日常维护行动,促使目前的“科技——应激——预防”模式向“科技——计划——预防”模式转化。本文成果既响应了国家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为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封殿波[7](2020)在《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日渐成熟,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辅助手段。文章着重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资源调查、"双评价""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提升国土空间管控能力。

王斌[8](2020)在《基于云架构的移动GIS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加之移动端设备硬件性能的大幅提升,促使很多传统的Web端应用逐渐向移动端转移,来满足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于移动端事务处理的刚性需求。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信息化建设形势的改变和数据建设成果共享趋势的普及,为了完善信息化建设布局和满足当下的业务需求,有着较强的移动端的GIS系统使用需求。然而,针对专业应用的移动端GIS系统并不多见,这也是制约其信息化建设向移动端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受制于诸多的技术的限制,GIS架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以客户端/服务器(C/S)的架构面向大众服务,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GIS架构开始逐渐转化为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的服务模式,因此GIS的B/S架构技术使得GIS向移动端大规模普及提供了巨大的转机。本研究基于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移动GIS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系统定位,明确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功能短板、业务空缺、建设需求,如:专题地图服务不能实现移动端的浏览与共享、野外工作任务没有线上的二维测量工具可用、移动端数据可视化展示功能空白、缺少符合银川市自然资源特色的移动端地名搜索服务、信息化建设成果无法快速有效的向公众提供预览、数据成果共享存在障碍、系统建设成本有限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利用时空大数据可视化、多源数据融合、功能服务可动态扩展、云GIS等技术来挖掘多尺度、多时空的数据价值、科学有效的辅助局单位的工作开展和职能发挥,为局单位完善了信息化建设布局,满足了在移动端的GIS应用需求。本文结合移动GIS技术的发展方向,基于局单位的实际需求,构建了影像浏览与展示、数据可视化展示、二维测量、专题地图服务展示等功能模块。首先通过多类型、多节点的分布式数据库建设,解决了不同数据源的融合和展示问题,使得不同时空尺度的数据价值被充分挖掘;其次,通过B/S架构的云GIS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移动GIS的开发成本,优化了移动GIS使用体验。最后,借助微信服务号承载移动GIS系统,扩大了在大众视角下GIS的使用维度和使用价值,为其它地市的自然资源局和相关单位建设移动GIS应用探索了新途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龚勋[10](2020)在《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03月,国土资源部发布《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提出了自然生态空间概念,并对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维护修复、实施保障、监测评估提出了相关要求。当前国家所发布的自然生态空间相关政策还是比较初级,尤其是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政策比较缺乏,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方面。新建区东临赣江,北至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属江南丘陵滨海地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域内水流、森林、湿地、草原、滩涂等自然资源丰富。而丰富的水流、森林、湿地、草原、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自然生态空间范畴,正是因为如此,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制度研究借鉴新建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和其他相关生态空间数据资料,在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生态空间相关数据,运用Arcgis软件进行各类空间叠加和剔除调整,最终划定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并依据《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构建了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从而为保护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主要包括7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研究、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管理制度研究3个部分。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对新建区国土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价,即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为基础,从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等方面对新建区国土空间进行适宜性分析,明确不同空间适宜性等级,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确定提供基础依据。通过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新建区现有国土空间中,适宜农业空间94686.5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3.84%;适宜城镇空间39913.80公顷,占比18.48%,适宜生态空间81372.66公顷,占比37.68%。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研究是以2016年新建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为底图,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中的自然生态空间图层以及其他相关自然生态空间涉及图层,利用新建区自然地形地貌界线、行政界线、河流,以及交通等现状地物,形成自然生态空间的最大控制范围,初步划定最大自然生态空间总面积为81913.62公顷;结合新建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相关规划成果,以最大控制范围为基础,依次扣除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宜耕后备资源范围内的空间,考虑到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空间格局的连续性等,对新建区初步划定的自然生态空间进行修正,新建区一共调出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初步划定面积5226.23公顷,一共调入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初步划定515.58公顷,最终新建区共划定自然生态空间77202.97公顷。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管理制度研究是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政策要求下,借鉴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对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构建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其中,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基础制度2个;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关键制度4个;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维护制度2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保障制度3个;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监测制度3个。本研究通过对新建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对新建区现有国土空间进行了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并以2016年新建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为底图,叠加相关生态用地图层并进行调整,最终得出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范围,并为了更好的对新划定的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和保护,本研究在研究《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和借鉴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础上,最终构建了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制度体系。显然,本研究所进行的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和管理制度研究都是自然生态空间相关研究的一个初步试点研究,本研究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方法能够为今后相关区域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提供实践基础,而所构建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能够新建区和其他区域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提供制度构建依据。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设计是一种图示化与数据化结合的语言
        1.1.2 当代城市设计研究需要整合性的理论支撑
        1.1.3 城市各个要素间的关系组织问题产生城市矛盾
        1.1.4 城市设计已经出现图层思想与技术方法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城市图层概念释义
        1.4.1 图层及图层思想
        1.4.2 城市图层与城市图层系统
        1.4.3 城市图层相关概念厘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1.1 地图叠加及景观设计学
        2.1.2 城市主题地图及数字化城市设计
        2.1.3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2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2.1 城市结构及空间分层
        2.2.2 城市空间及要素图解
        2.2.3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3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3.1 心理认知
        2.3.2 社会空间
        2.3.3 历史文脉
        2.3.4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辨识与框架
    3.1 哲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1.1 现象学下的图层思维
        3.1.2 符号学与语言学下的图层思维
    3.2 科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2.1 地理学下的图层思维
        3.2.2 地图学下的图层思维
        3.2.3 分形学下的图层思维
        3.2.4 系统学下的图层思维
    3.3 学理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3.1 城乡规划学下的图层思维
        3.3.2 空间美学下的图层思维
        3.3.3 建筑类型学下的图层思维
    3.4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框架
        3.4.1 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认知
        3.4.2 城市图层系统的方法认知
        3.4.3 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认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
    4.1 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起源
        4.1.1 图底关系的产生
        4.1.2 图底关系的再思考
    4.2 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
        4.2.1 多维度的城市图层系统
        4.2.2 半透明性的城市图层系统
        4.2.3 复杂关系的城市图层系统
    4.3 城市图层及要素的生成逻辑
        4.3.1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的形成
        4.3.2 城市图层系统中的导控要素整合
    4.4 城市图层系统的构成
        4.4.1 城市生态空间图层系统
        4.4.2 城市物质空间图层系统
        4.4.3 城市抽象空间图层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方法体系
    5.1 城市设计中图层相关的技术方法
        5.1.1 城市图层系统的图示化技术方法
        5.1.2 城市图层系统的信息化处理方法
    5.2 城市设计中城市空间的抽象化和要素化
        5.2.1 抽象逻辑思维的介入
        5.2.2 城市设计中抽象空间的解构
        5.2.3 城市设计要素的筛选和隔离
    5.3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内信息的梳理与表达
        5.3.1 图层框架的梳理
        5.3.2 要素信息的收集
        5.3.3 图层要素信息的表达
    5.4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内的动态交互与叠加
        5.4.1 图层内的厚度化信息处理
        5.4.2 图层间的动态关系交互
    5.5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框架整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路径
    6.1 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中的应用
        6.1.1 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2 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3 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2 城市设计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中的应用
        6.2.1 用途管制引导中的应用
        6.2.2 特殊地块精细化研究中的应用
        6.2.3 在规划许可中的强化应用
    6.3 城市设计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中的应用
        6.3.1 工作方法中的应用
        6.3.2 编制成果中的表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组织结构
2 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2.3 基于GIS技术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3.3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3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
    3.1 研究区概况
    3.2 基础数据
4 系统构建关键技术
    4.1 GIS技术
        4.1.1 WebGIS技术
        4.1.2 MobileGIS技术
        4.1.3 WebGIS与 MobileGIS协同
    4.2 系统组成关键技术
        4.2.1 服务器端
        4.2.2 数据库
        4.2.3 客户端
        4.2.4 工具集
5 系统需求与设计
    5.1 需求分析
        5.1.1 业务需求
        5.1.2 功能需求
        5.1.3 性能需求
    5.2 系统框架设计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3.1 PC浏览器端
        5.3.2 移动客户端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5.4.1 数据库组成
        5.4.2 数据标准
6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6.1 基于OGC标准的数据服务
        6.1.1 OGC服务发布
        6.1.2 OGC服务操作与调用
    6.2 椭球面积计算
        6.2.1 椭球面积计算原理及方法
        6.2.2 椭球面积计算模型精度分析
    6.3 组合查询
        6.3.1 属性识别
        6.3.2 组合查询
    6.4 空间分析
    6.5 数据动态图表统计
    6.6 基于天地图的服务
        6.6.1 天地图API服务
        6.6.2 兴趣点查询
7 系统实现与应用
    7.1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7.1.1 系统开发环境
        7.1.2 系统运行环境
    7.2 PC浏览器端功能实现
        7.2.1 基础功能
        7.2.2 “三线”冲突分析
        7.2.3 “合规性”分析
        7.2.4 项目选址分析
    7.3 移动客户端功能实现
        7.3.1 基础功能
        7.3.2 基于位置服务功能
        7.3.3 基于天地图API功能
        7.3.4 空间分析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运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2 自然资源调查中GIS与传统测绘比较
3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1 自然资源调查
    3.2 GIS在自然资源调查各阶段的应用
        (1) 资料准备。
        (2) 预判划分登记单元。
        (3) 地类转换与对应。
        (4) 调查底图制作。
        (5) 内业分析判绘。
        (6) 外业调查与核实。
        (7) 成果审核。
    3.3 自然资源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4 结语

(4)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张图”管理现状研究
        1.2.2 矿产地质信息管理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引用技术标准规范
        1.4.1 档案管理类参考依据
        1.4.2 地质类参考依据
        1.4.3 数据建库参考依据
        1.4.4 信息化参考依据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一张图”管理的内涵
    2.2 泰州市矿、地信息管理平台分析
        2.2.1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管理模式分析
        2.2.2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数据服务特点
        2.2.3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服务功能特点
    2.3 平台相关技术和方法
        2.3.1 Web GIS技术
        2.3.2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现状分析与数据管理
    3.1 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管理现状分析
        3.1.1 泰州市土地管理现状
        3.1.2 泰州市矿产地质管理现状
        3.1.3 存在问题分析
    3.2 “一张图”地质资料管理规范
        3.2.1 数字化资料的组织命名规范
        3.2.2 地质资料着录标准
        3.2.3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
        3.2.4 地质资料汇交规则
    3.3 矿产地质数据库组织研究
        3.3.1 地质数据组织模型
        3.3.2 数据库物理设计
        3.3.3 数据库更新模式
        3.3.4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3.4 “一张图”矿地业务数据关联
        3.4.1 “一张图”矿地业务分析
        3.4.2 矿地业务数据关联分析
        3.4.3 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研究
    4.1 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4.1.1 泰州市“一张图”系统管理现状分析
        4.1.2 矿产地质业务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4.1.3 矿产地质资料管理需求分析
    4.2 矿产地质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架构设计
        4.2.2 系统功能架构
        4.2.3 “一张图”矿产地质业务管理总体设计
    4.3 矿产地质系统功能设计
        4.3.1 矿产地质业务管理功能设计
        4.3.2 地质灾害业务管理功能设计
        4.3.3 地质资料管理功能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台实现与验证
    5.1 平台建库流程
        5.1.1 数据库建库思路
        5.1.2 数据库的建库流程
    5.2 平台开发环境配置
    5.3 平台功能实现
        5.3.1 矿产地质业务管理的实现
        5.3.2 地质灾害管理功能的实现
        5.3.3 地质资料管理功能的实现
    5.4 系统测试
        5.4.1 功能测试
        5.4.2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遥感考古的发展与应用
    2.1 遥感考古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2.1.1 遥感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2.1.2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研究概况
        2.1.2.1 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2.1.2.2 研究机构
        2.1.3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应用
    2.2 遥感考古的理论与展望
        2.2.1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2.2 遥感考古的优势与展望
    2.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的需求
        2.3.1 线性遗产概念的由来和形成
        2.3.2 我国线性遗产和万里茶道的申遗
        2.3.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需求
第3章 张库大道的形成与变迁
    3.1 张库大道的形成
        3.1.1 草原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
        3.1.2 中俄贸易
        3.1.3 万里茶道与张库大道
    3.2 张库大道的道路及变迁
        3.2.1 张库大道的路况及运输工具
        3.2.1.1 张库大道的路况
        3.2.1.2 主要的运输工具
        3.2.2 官马大道
        3.2.3 张库商道
        3.2.4 张库公路
        3.2.4.1 商办汽车运输公司
        3.2.4.2 筹办西北行驶汽车事宜处
    3.3 张库大道的贸易兴衰
第4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室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4.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区域概况
        4.1.1 地形与水文
        4.1.2 气候
    4.2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的文献及地图资料收集
        4.2.1 文献资料
        4.2.1.1 官马大道
        4.2.1.2 张库商道和张库汽车路
        4.2.2 地图资料
第5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影像收集与解译
    5.1 老地图的数字化及研究区域的确定
    5.2 卫星影像的目视判读及分析
第6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和GIS空间分析
    6.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与分析
    6.2 伊林驿站田野发掘
        6.2.1 伊林驿站
        6.2.2 伊林驿站考古发掘
    6.3 制图及GIS空间分析
        6.3.1 张库大道路线图的绘制
        6.3.2 张库大道线路的GIS空间分析
        6.3.2.1 水资源分析
        6.3.2.2 人口聚居情况分析
        6.3.2.3 地势地貌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与由来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时空网络生成:概念、话语与定义
    1.1 两个关键词:“预防性(preventive)”与“规划式(planned)”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与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区别
    1.3 定义的认识变迁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
    1.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时间脉络
    1.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网络的生长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话语以及国际网络的生成
2 从整体规划控制出发:欧洲“规划式”预防性保护的原生路径
    2.1 艺术作品的潜在统一性:布兰迪的艺术与史实评价
    2.2 突破单一对象的保护思路:从布兰迪到乌勒巴尼
    2.3 新世纪的可持续综合性设计方法:斯特法诺·戴拉·托雷的“文化区”理念与实践
    2.4 1964和1975——意大利预防性保护思想与威尼斯宪章、整合式保护的时间耦合
    小结:“规划式”——整体性思维下的预防性保护
3 从行动与反馈出发:欧洲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原生路径及其多元求解
    3.1 百年修复实践为根基:荷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3.2 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英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3 文物古迹监护组织最成功的追随者:比利时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4 德国和丹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简述
    3.5 预防性维护路径的适应性推行:“MOWA现象”与不同借鉴者
    小结: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两条重要的原生路径
4 批判性反思: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4.1 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重构
    4.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反思与转变
    4.3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面向与工具理性
    4.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模式建构与模式整合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P-MMI模式建构
5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初步建构的尝试
    5.1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5.2 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的回顾:基于P-MMI模式的观察
    5.3 规划式预防性保护(P)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与总体框架
    5.4 巡检(I)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
    5.5 培育日常维护(M)的制度与支撑体系
    5.6 监测(M)体系的适应性建设策略
    5.7 中国背景下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PPC)框架延展的思考
    小结: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P-MMI框架初步建构的思考
6 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应用研究
    6.1 北京昌平区作为预防性保护实践案例的意义和代表性
    6.2 北京昌平区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框架构思
    6.3 北京昌平区遗产风险地图绘制与生态敏感性初步评价
    6.4 由北京昌平区推及一般情形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思考
    小结:基于保护管理规划的预防性保护构思
结语
附录
    附录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的主要国际会议
    附录2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1-8 中与建筑预防性保护或其强调的风险防范、监测等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
    附录3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以外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主要研究项目
    附录4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与实践大事记
    附录5 “全球战略”的提出到“5C”目标的确定
    附录6 荷兰乌特勒支省文物古迹监护组织(MOWA-Utrecht)的检查记录样本(建筑平面标示)
    附录7 比利时MOWAv(安特卫普)和英国Maintain our Heritage使用的检查清单
    附录8 比利时MOWAv的培训方案
    附录9 译文: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
    附录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与规划式维护典型工作流程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德文文献
    3 )英文文献
    4 )意大利文文献
    5 )荷兰文文献
    6 )西班牙文文献
    7 )法文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2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 地理信息系统在“双评价”中的应用
4 地理信息系统在“三区三线”划定中的应用
5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6 结语

(8)基于云架构的移动GIS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理论
    2.1 移动端GIS发展概述
        2.1.1 移动端概述
        2.1.2 GIS的起源和发展
        2.1.3 移动GIS的发展现状
    2.2 微信生态发展概述
        2.2.1 微信生态起源和发展
        2.2.2 微信生态的优势
        2.2.3 移动GIS与微信生态结合的可行性
    2.3 GIS系统的新技术
        2.3.1 微服务技术
        2.3.2 云计算技术
        2.3.3 分布式数据库
        2.3.4 容器虚拟化技术
        2.3.5 矢量切片技术
第三章 系统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3.1 用户需求与总结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
        3.2.2 数据需求
        3.2.3 低成本需求
        3.2.4 展示需求
    3.3 性能需求分析
        3.3.1 实用性
        3.3.2 稳定性
        3.3.3 可扩展性
        3.3.4 响应时间和并发性
        3.3.5 安全性
    3.4 可行性分析
        3.4.1 技术可行性分析
        3.4.2 经济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移动GIS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影像服务展示模块
        4.2.2 数据可视化展示模块
        4.2.3 检索模块
        4.2.4 测量模块
    4.3 系统后台设计
    4.4 用户界面设计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设计概要
        4.5.2 数据表设计
        4.5.3 字段设计
    4.6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4.6.1 影像展示
        4.6.2 矢量切片服务展示
        4.6.3 专题地图展示
        4.6.4 数据可视化
        4.6.5 POI搜索
        4.6.6 二维测量
        4.6.7 影像切换
        4.6.8 缩放功能
        4.6.9 路网地图功能
        4.6.10 地名分页
第五章 系统实施
    5.1 系统硬件要求
    5.2 系统测试
        5.2.1 系统测试目标
        5.2.2 系统测试环境
        5.2.3 系统测试内容
    5.3 系统实施与展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核心代码
致谢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国内研究综述
        1.3.2 生态空间划定和管制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数据来源
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制度研究的理论分析
    2.1 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和研究的基础理论
        2.1.1 生态国土空间规划理论
        2.1.2 人地关系理论
        2.1.3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
        2.2.1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评价理论
        2.2.2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修正评价理论
        2.2.3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理论
    2.3 新建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理论
        2.3.1 新建区国土空间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理论
        2.3.2 新建区国土空间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
        2.3.3 新建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理论
        2.3.4 新建区国土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理论
    2.4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理论
        2.4.1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方法
        2.4.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图层叠加原则
        2.4.3 新建区初步自然生态空间修正原则
3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现状分析
    3.1 新建区简介
        3.1.1 新建区自然资源现状
        3.1.2 经济发展状况
    3.2 新建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1 土地总体利用现状
        3.2.2 土地详细利用现状
        3.2.3 新建区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3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现状分析
        3.3.1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现状
        3.3.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现状特点
4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4.1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4.1.1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评价
        4.1.2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修正评价
        4.1.3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4.2 新建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4.2.1 新建区国土空间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4.2.2 新建区国土空间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4.2.3 新建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
        4.2.4 新建区国土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
5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研究
    5.1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地调查成果
        5.1.1 2016年新建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5.1.2 新建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
        5.1.3 新建区2016年林地更新暨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5.1.4 新建区湿地“二次”调查数据
        5.1.5 新建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初步成果
        5.1.6 新建区各类保护区数据
    5.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地相关数据衔接
        5.2.1 新建区自然生态相关空间用地数据衔接原则
        5.2.2 新建区自然生态相关空间用地数据衔接处理
    5.3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
        5.3.1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方法
        5.3.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初步划定
        5.3.3 新建区初步生态自然划定空间修正
        5.3.4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最终划定
6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管理对策建议
    6.1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基础制度
    6.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关键制度
    6.3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维护制度
    6.4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保障制度
    6.5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监测制度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D]. 陈璐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D]. 朱金秀. 浙江大学, 2021(09)
  • [3]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运用策略[J]. 侯见丁. 智能城市, 2020(24)
  • [4]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D]. 吴雪枫.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D]. 任君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D]. 戎卿文. 东南大学, 2020
  • [7]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 封殿波. 智能城市, 2020(08)
  • [8]基于云架构的移动GIS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为例[D]. 王斌. 长安大学, 2020(06)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制度研究[D]. 龚勋.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