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酸对黄酒酵母607生长及发酵性能的影响

植酸对黄酒酵母607生长及发酵性能的影响

一、植酸对黄酒酵母菌607生长和发酵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新宇[1](2021)在《腐植酸钠和发酵麸皮多糖对杜蒙育成母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王小壮[2](2021)在《黄酒酿造中黄酒酵母与黄曲霉的定量分析及相互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发酵食品中这种相互作用对微生物的生长和风味物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黄酒机械化生产中,通常会添加纯种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强化熟麦曲和纯种黄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强化酒母,这使得黄酒酵母和黄曲霉成为黄酒酿造的核心微生物,但这两株菌间的互作研究较少,不清楚其互作机制。本论文为探究黄酒酵母与黄曲霉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结合传统培养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黄酒酿造过程中黄酒酵母与黄曲霉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解析了发酵过程中可能影响微生物演替的因素,并进一步探究了黄酒酵母与黄曲霉SU-16的互作类型及互作机制,有望为黄酒酿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用于微生物复杂的黄酒酿造体系的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PCR)方法,准确定量黄酒酿造过程中总真菌、黄酒酵母与黄曲霉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所筛选得到的引物专一性良好,该方法定量准确性在90%以上,总真菌、黄酒酵母和黄曲霉在发酵过程中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同时发现了黄曲霉在黄酒酿造中的变化新规律。黄酒酵母生物量在发酵0 h~48 h快速增加,发酵24 h内由4.18×105 CFU·g-1快速增殖到3.96×107 CFU·g-1,48 h时达到最大值5.90×107 CFU·g-1,然后开始缓慢减少,发酵结束时黄酒酵母占总真菌的94%;黄曲霉生物量在0 h~24 h内变化最大,48 h时增殖到7.49×105 CFU·g-1,生物量达到最高,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发酵结束时生物量降低至2.35×104 CFU·g-1,低于初始接种量,且占总真菌含量不足1%,推测发酵环境不利于黄曲霉的生长。(2)分析黄酒酿造过程中的主要物质形成规律,并解析影响微生物变化的关键因素。对5种理化指标和66种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主要物质形成发生在前酵过程中;对理化指标及风味物质的变化与黄酒酵母和黄曲霉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理化指标中乙醇和总酸与S.cerevisiae和A.flavus的关系密切,乙醇和总酸与S.cerevisiae的变化成正相关,与A.flavus的变化成负相关;同时发现S.cerevisiae与醇类物质呈显着正相关(R2=0.37),A.flavus与醇类(R2=0.51)和酸类(R2=0.32)物质呈显着负相关,醇类和酸类物质可能是主导黄酒酵母和黄曲霉演替的主要影响因素。(3)探究了S.cerevisiae HJ和A.flavus SU-16间的互作关系及互作机制,将HJ和SU-16进行混合发酵,发现在摇瓶培养、间歇摇瓶培养和不同接种比例条件下,SU-16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HJ胞外代谢产物乙醇和有机酸的分泌会对SU-16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当乙醇含量3%vol,乳酸含量2 g·L-1以及乙酸含量2 g·L-1时即对SU-16的生长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这也证实了发酵环境中醇类和酸类物质与A.flavus的变化呈负相关,不利于A.flavus的生长。(4)发现A.flavus SU-16的添加可促进S.cerevisiae HJ的生长繁殖、发酵速率(耗糖和产酒精),提高醪液中的氮源水平,因此在落料时分别添加0%、0.1%、0.2%、0.4%和0.6%的菌丝体(黄曲霉SU-16菌丝体占原料米的比例)以及0%、0.3%、0.6%、0.9%、1.8%和3%的熟麦曲(黄曲霉SU-16熟麦曲占原料米的比例)进行发酵,结果表明,菌丝体可能通过自溶为发酵醪提供生物大分子物质,其中菌丝添加量<0.6%时既不影响发酵品质又可显着加速HJ的生长繁殖和发酵速率,显着提高HJ的产酯能力;熟麦曲的添加量与发酵醪液中氨基态氮的含量成正比,熟麦曲可以促进了黄酒酵母对氮源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增强了风味物质的形成。综上,针对黄酒微生物共酵机理不明,黄酒酿造核心微生物(黄酒酵母和黄曲霉)研究缺乏,本论文探究了发酵过程中黄酒酵母和黄曲霉的消长规律,发现了黄曲霉在黄酒酿造中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通过探究黄酒酿造过程中黄酒酵母与黄曲霉的相互作用,阐明了影响黄曲霉生长的关键因素,初步明确了这两株菌的互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黄曲霉对黄酒酵母及黄酒酿造的影响,从而为黄酒的酿造提供一定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徐晨雅[3](2021)在《麸皮发酵对全麦半干面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麦食品营养丰富,符合消费者对营养健康膳食的需求,半干面口感劲道爽滑,因此全麦半干面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麸皮的引入降低了全麦半干面的食用品质,且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导致其货架期较短。因此本课题将麸皮发酵用于全麦半干面的制作,在半干面已有的加工工艺基础上,使用酒曲和酵母对麸皮进行发酵,然后将麸皮与面粉混合,和面、压延成型后进行面条发酵、干燥脱水,得到全麦半干面,旨在改善全麦半干面的食用品质、营养风味及贮藏特性。首先,研究了全麦半干面制作参数(酵母添加量、酒曲添加量、麸皮发酵时间、面条成型发酵时间)对全麦半干面表观状态、蒸煮品质、质构特性的影响,在1.0%酵母添加量、1.5%酒曲添加量、210 min麸皮发酵时间、180 min成型发酵时间下,全麦半干面的食用品质明显改善。与未添加酒曲酵母发酵组相比,上述制作参数下全麦半干面的截面出现明显孔隙,面条轻微膨胀且表观色泽改善,最佳蒸煮时间显着降低,从533 s降至377 s,同时蒸煮损失率明显降低了22%(p<0.05)。其次,研究了麸皮发酵方式(未发酵、自然发酵、酒曲发酵、酵母发酵、酒曲酵母发酵)对全麦面团及麸皮特性、全麦半干面主要组分(淀粉、蛋白)和面条截面微观结构的影响。低场核磁共振分析表明,比起空白未发酵组,酒曲酵母发酵组全麦面团的T21值增加,T22值降低(p<0.05),全麦面团的水分分布改变。动态流变学实验表明,酒曲酵母发酵麸皮后全麦面团的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低于未发酵组,成型发酵后全麦面团的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高于成型发酵前,面团黏弹性改善。同时,经酒曲酵母发酵后麸皮中可溶性阿拉伯木聚糖的含量从1.01%(未发酵麸皮)显着增加至6.15%(p<0.05),麸皮的持水力下降,这与面团特性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进一步研究了全麦半干面的淀粉、蛋白组分的变化,发现经酒曲酵母发酵后,全麦半干面中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膨胀势比未发酵组显着增加(p<0.05)。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体积排阻液相色谱结果表明,酒曲酵母发酵后部分蛋白发生了轻微降解。SEM和CLSM对面条截面的微观结构观察表明,酒曲酵母发酵后面条截面出现明显的孔隙,内部结构较为疏松,蛋白均匀包裹淀粉且连续分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麦半干面的内部结构。然后,研究了麸皮发酵方式对全麦半干面营养与风味特性的影响。与未发酵组相比,经酒曲酵母发酵,全麦半干面中的植酸含量显着降低,游离酚含量显着增加,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显着降低(p<0.05);同时,与未发酵组相比,酒曲酵母发酵组全麦半干面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从149.94 mg/100 g增加至399.39 mg/100 g,必需氨基酸含量从32.14mg/100 g增加至121.28 mg/100 g,改善了氨基酸的组成。淀粉体外消化实验表明,酒曲酵母发酵组的全麦半干面消化过程中的葡萄糖释放量高于未发酵组。GC-MS分析结果表明,酒曲酵母发酵后全麦半干面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总相对含量和种类比未发酵组多,乙醇、异戊醇、乙酸乙酯、己酸乙酯、棕榈酸乙酯等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全麦半干面风味特性改善。最后,研究了麸皮发酵对全麦半干面贮藏特性的影响。在25°C下,酒曲酵母发酵全麦半干面的货架期比未发酵组延长了4天,p H值显着低于未发酵组(p<0.05);气相色谱分析表明,贮藏过程中酒曲酵母发酵组的乙醇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在酒曲酵母发酵方式的基础上,选用了合适的包装材料并结合脱氧剂对全麦半干面进行综合保鲜,货架期有效延长至两个月以上。

陈通[4](2020)在《基于氮源调控的绍兴黄酒品质提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酒的氮代谢受到原料、发酵菌株、酿造工艺以及气候的影响,而氮代谢水平也会引起黄酒品质的变化。为了探究黄酒发酵过程中氮代谢水平对黄酒品质的影响,进一步明晰绍兴黄酒品质提升技术,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酵母菌株、添加蛋白酶以及糯米蛋白质组分等因素变化对黄酒发酵过程中氮代谢的影响,明确不同发酵条件对酵母氮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并进一步评价对黄酒品质的调控。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及结论如下:(1)选取四种酿酒酵母进行酿酒试验,通过发酵动力学分析发现不同酵母菌株对氨基酸同化代谢能力差异显着(p<0.01),其中活性干酵母蛋白质代谢能力旺盛,生成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丰富。活性干酵母发酵的黄酒具有较浓郁的果香、奶香;85#酵母发酵的黄酒拥有较强的花香、蜂蜜香,但是酸味较重;XZ-9酵母发酵得到黄酒风味清爽;XZ-10酵母发酵的黄酒风味适中,无明显异味。PCA分析结果表明,活性干酵母与85#酵母发酵的黄酒品质较高,而XZ-9酵母发酵的黄酒得分较低,风味品质较差。酵母菌株的不同可以明显改变氮代谢途径,调控黄酒中含氮代谢产物的含量及组成。因此,在黄酒酿造过程中可以通过优选菌株的方法,构建提升黄酒品质的新技术。(2)优选活性干酵母进行黄酒酿造,通过添加三种食品级蛋白酶干预酵母氮代谢,发现添加风味蛋白酶可以促进酵母糖代谢,所酿的黄酒酒精度最高,较对照组上升了30.3%,抑制酵母精氨酸代谢,减少黄酒中尿素积累量,较对照组下降了14.6%。而复合蛋白酶提高了尿素积累量,较对照组上升了15.8%。对酵母氮代谢形成高级醇和乙酸酯类化合物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蛋白酶显着促进了BAP2、ATF1的表达,从而促进高级醇和酯的合成,对酯类化合物的促进率最高达261.0%,对高级醇的促进率最高达393.2%。PCA和聚类热图分析结果表明,β-苯乙醇、异戊醇、乙酸乙酯、等物质集中分布在第一象限,与添加风味蛋白酶所酿黄酒的得分图相关性显着。研究表明添加外源蛋白酶可以应用于黄酒酿造,可以作为提升绍兴黄酒品质的一个技术方法。(3)通过添加两种单体蛋白质(谷蛋白、白蛋白)进行黄酒酿造,研究不同糯米蛋白质组分对酵母氮代谢的差异以及代谢产物对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种类及组成的变化显着影响酵母氮代谢以及发酵性能,进而影响黄酒品质。增加谷蛋白组分能促进酵母糖代谢,提高乙醇产率,较对照组上升了10.3%,抑制了精氨酸代谢,降低了黄酒中尿素积累量,较对照组下降了24.0%;而提高白蛋白组分促进了酵母精氨酸代谢,使得黄酒中尿素积累量比对照组高了22.0%。最后采用PCA和感官评定分析,结果表明提高谷蛋白含量赋予黄酒浓郁协调的风味,而白蛋白增加了黄酒的苦涩味与刺激性气味。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糯米蛋白质组成来调控酵母氮代谢和发酵性能,从调控原料蛋白质组成的角度获得绍兴黄酒的品质提升技术。

毛正华[5](2019)在《米酒的澄清与快速陈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米酒,又称酒酿,由于酒香醇厚、口感柔和,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非常丰富,酒精度普遍不高,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是一种营养价值、商业价值都比较高的酒类。目前米酒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米酒的沉淀析出影响酒的澄清度等感官品质;现有的酒类澄清剂与米酒的适配度不是很高容易造成米酒的澄清效率低下与成本浪费;目前应用于酒类企业的过滤设备昂贵,所需耗材量大价贵;新酿制的米酒口感酸涩、香味不足,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陈酿期才会有浓郁协调的香味、醇厚爽口的口感,而在这不仅会造成空间、人力的长久占用,也更容易遇到米酒在陈酿过程种的一些影响米酒品质的潜在危害因素导致的品质下降甚至是产品损坏,因此关于米酒的品质提升与工艺优化的研究是很值得大力推进的,本文主要围绕米酒的澄清与快速陈酿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植酸、PVPP、皂土、干酪素、明胶、壳聚糖六种澄清剂的浓度单因素试验,找到了这六种澄清剂对米酒澄清效果最好的浓度分别为4%、0.8 g/L、1 g/L、1.1 g/L、0.9 g/L、0.8g/L;其中对米酒的澄清效果最好的三种澄清剂分别是皂土、干酪素、壳聚糖三种,可使得米酒透光率分别达95.2%、94.27%、93.07%,色度分别可达到0.604、0.607、0.777。用皂土、干酪素、壳聚糖三种澄清剂进行复合澄清剂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米酒透光率影响从大到小的澄清剂依次为皂土、干酪素、壳聚糖,最优的复合澄清剂为皂土浓度为1.0 g/L、壳聚糖浓度为0.7 g/L、干酪素浓度为1.1 g/L,其透光率可达95.94%。2.通过研究不同时间、温度下复合澄清剂对米酒澄清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澄清剂在澄清处理时间为5d时透光率达最大,为97.3%;在澄清处理温度为在37℃时透光率最高,达94.9%;通过稳定性试验发现,经过澄清处理后的米酒在经冷热交替后依旧无沉淀析出,放置于室温下六个月未发现有沉淀析出。3.通过研究新酿制米酒经充氧超声陈酿后总酸、总酯、总糖的含量变化,发现新酿制米酒在充氧量为3 mL/L、超声功率为160 W、超声时间为20 min时可以起到明显作用,可以使米酒中总酸含量相较于新酿制米酒增加0.252 g/L、总糖含量相较于新酿制米酒增加26.002 g、总酯含量相较于新酿制米酒增加0.021 g/L。4.通过研究新酿制米酒、自然陈酿米酒、充氧超声处理米酒、充氧处理米酒四种米酒中的17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发现与新酿制米酒相比,自然陈酿米酒中氨基酸总量降低0.0312 g/100g,充氧超声米酒与充氧米酒分别增加了0.0756 g/100g、0.0602g/100g。充氧超声米酒中氨基酸含量显着增加的氨基酸有门冬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充氧陈酿米酒中氨基酸含量变化与充氧超声陈酿米酒变化趋势接近。5.通过研究新酿制米酒、自然陈酿米酒、充氧超声处理米酒、充氧处理米酒四种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与含量的变化,发现与新酿制米酒相比,自然陈酿米酒与充氧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种类减少,充氧超声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种类增多。新酿制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检出35种,自然陈酿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检出25种,充氧超声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检出41种,充氧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检出23种。相比较于新酿制米酒,充氧超声米酒中新增了棕榈酸乙酯、苯乙酸乙酯、肉豆蔻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棕榈酸甲酯等五种酯类,新增了17-戊三胺一种胺类,新增了5-丙基癸烷、3-环己基-癸烷、环戊烷等十七种烷烃类物质;消失的酯类物有正己酸乙酯、肉豆蔻酸乙酯、十八烯酸乙酯、羊蜡酸乙酯等四种;此外消失的还有棕榈酸、糠醛、糠醇等挥发性成分共八种,表明用充氧超声方法催陈米酒有效可行,可以丰富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的种类。

赵文红[6](2018)在《广东客家黄酒酿造体系中菌群及其对风味物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东客家黄酒是我国黄酒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岭南及客家地区久负盛名,但目前尚未有对广东客家黄酒酿造体系中菌群及其影响风味物质形成的系统研究。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研究广东客家黄酒发酵用曲和发酵过程中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分析酿造过程中的风味物质,研究红曲对广东客家黄酒的影响;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阐述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菌群结构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采用宏转录组测序分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功能基因表达变化。研究结果对于解析广东客家黄酒的发酵理论及风味形成机理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解析了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红曲中真菌分布于10个属的10个种,其优势真菌为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96.189%)。麦曲中真菌分布于9个属的9个种,其优势真菌为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83.224%)、扣囊复膜酵母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6.538%)和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1.762%)。酒曲中真菌分布于5个属的6个种,其优势真菌为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48.385%)、扣囊复膜酵母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32.980%)和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7.208%)。红曲中细菌分布于17个属的16个种,其优势细菌为唐昌蒲伯克霍德菌(Burkholderia gladioli,51.524%)、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36.933%)、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3.130%)和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1.666%)。麦曲中细菌分布于16个属的14个种,其优势细菌为融合魏斯氏乳酸菌(Weissella confusa,41.410%)、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1.013%)和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15.737%)。酒曲中细菌分布于18个属的15个种,其优势细菌为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79.589%)、融合魏斯氏乳酸菌(Weissella confusa,4.979%)、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3.148%)和唐昌蒲伯克霍德菌(Burkholderia gladioli,2.687%)。(2)发现了广东客家黄酒酿造过程中菌群结构变化规律。广东客家黄酒酿造初期,占优势的真菌均为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随着酿造过程进行,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和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的丰度逐渐变大。传统客家黄酒和不添加红曲黄酒中,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在发酵初期是优势细菌;对于传统客家黄酒,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巴厘岛公崎杆菌(Kozakia baliensis)和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在发酵初期是优势菌。随着发酵过程进行,四种乳酸菌:鱼乳球菌(Lactococcus piscium)、乳杆菌NBRC3954(Lactobacillus sp.NBRC 3954),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逐渐变成优势菌。传统和不添加红曲酿造过程中,最主要的真菌之间差异不显着;而在芽孢杆菌属BH072(Bacillus sp.BH072)、鱼乳球菌(Lactococcus piscium)这些细菌菌群之间有显着性差异。(3)探讨了广东客家黄酒酿造过程中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扣囊复膜酵母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与所有真菌均是竞争关系;而与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鱼乳球菌(Lactococcus piscium)、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芽孢杆菌属BH072(Bacillus sp.BH072)等细菌存在互利关系。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与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叶下小粉孢(Microidium phyllanthi)、总状共头霉(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有互利关系;而与扣囊复膜酵母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乳杆菌NBRC3954(Lactobacillus sp.NBRC 3954)的存在对于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真菌的生长起拮抗作用。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与乳杆菌NBRC 3954(Lactobacillus sp.NBRC3954)和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乳酸菌对黄曲霉的生长存在非常强的拮抗关系。(4)阐述了广东客家黄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与挥发性组分之间的相关性。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与广东客家黄酒中的苯甲醇、1-壬醇、6-甲基-5-庚烯-2-酮、1-辛醇和1-已醇等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而与酯类物质基本没有相关性。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与酯类,特别是庚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辛酸乙酯、2-羟基-丙酸乙酯及乳酸异戊酯等有较大的相关性。乳杆菌NBRC 3954(Lactobacillus sp.NBRC 3954)与重要的呈味酯类及醇类有较强的相关性。佛莱辛草螺菌(Herbaspirillum frisingense)与重要的呈味酯类如丁二酸二乙酯、苯甲酸乙酯、辛酸乙酯、2-羟基-丙酸乙酯、乳酸异戊酯、十六烷酸乙酯及油酸乙酯等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芽孢杆菌属BH072(Bacillus sp.BH072)主要与酚类及醛类等风味物质相关。黄酒中主要的风味物质3-甲基-1-丁醇、2-甲基-1-丙醇和苯乙醇主要与乳杆菌NBRC3954(Lactobacillus sp.NBRC 3954)、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等细菌相关,与真菌的相关性不大。2-羟基丙酸乙酯(乳酸乙酯)、乳酸异戊酯主要与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和佛莱辛草螺菌(Herbaspirillum frisingense)相关。十六烷酸乙酯、十四烷酸乙酯及油酸乙酯主要与乳杆菌NBRC 3954(Lactobacillus sp.NBRC 3954)和佛莱辛草螺菌(Herbaspirillum frisingense)及芽孢杆菌属BH072(Bacillus sp.BH072)相关。(5)研究了红曲对广东客家黄酒风味及品质的影响。传统酿造,使用红曲增加了酒中醇类、酯类、醛酮类及酸类等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醛酮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对客家黄酒的特征风味异戊醇、苯乙醇、乙酸异丁酯、异丁醇、棕榈酸乙酯、癸酸乙酯有显着性影响;并有利于酒中氨基酸及多肽含量的提高。(6)初步确定了广东客家黄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功能基因表达变化。对传统客家黄酒进行发酵零时刻、发酵初期和发酵中期宏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组装出103023个Unigene,并进行了功能注释。通过差异基因KEGG富集,得出样品间的差异代谢通路。由于基因表达的差异,发酵前期有利于丁醛、正丁醇、肌醇半乳糖苷、丙三醇、D-甘露醇、D-山梨糖醇、肌醇、蔗糖、水苏糖、D-半乳糖的生成;不利于2,3-丁二醇、R-2-乙偶姻和琥珀酸的生成。发酵中期有利于D-葡萄糖、D-乳酸的生成,不利于乙醛、乙醇、乙酸和脂肪酸类物质的生成。

沙如意,崔艳丽,王少林,毛建卫[7](2018)在《植酸/植酸钠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植酸/植酸钠广泛存在于谷类、豆类和油料作物等中,应用非常广泛,在食品工业上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抑菌剂、护色剂、螯合剂和保鲜剂等。本文简述了植酸/植酸钠的结构、组成和理化特性,并且综述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植酸/植酸钠在果蔬制品、饮料、发酵食品、酿造酒、油脂和脂肪制品、水产品、肉制品、焙烤制品和面制品等加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目前植酸/植酸钠在食品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目前高纯度植酸和固体植酸的生产成本较高,将来可以在植酸的色谱层析分离材料上进行改进。同时,为了增加植酸在油溶性食品中的应用范围,可以通过植酸的改性或借助于乳化、微乳化技术制备植酸/植酸钠的乳液和微乳液产品,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王磊[8](2014)在《转植酸酶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乳酸杆菌的构建及其肉鸡饲喂效果验证》文中指出β-葡聚糖和植酸(盐)是单胃动物日粮中主要的两种抗营养因子,对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离子等营养素均具有极强的吸附和螯合能力,同时单胃动物(如猪和家禽)胃肠道缺乏或很少分泌β-葡聚糖和植酸降解酶,导致一些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率降低,大量营养素被排泄到体外,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添加外源性饲料酶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两种抗营养因子的不良影响,但也增加了饲料成本,且只能取得短期的效应,同时在饲料制粒过程中,酶制剂易因高温而失活;因此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能够表达和分泌水解酶类的乳酸杆菌重组菌,将是一种可替代的和廉价的策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自然界中筛选具有高植酸酶活性或内切葡聚糖酶活性的菌株,并克隆其对应的植酸酶基因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同时从肉鸡肠道内筛选和鉴定优势益生乳酸杆菌作为宿主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两个酶基因同时克隆到乳酸杆菌中,构建既具有益生特性又具有植酸酶活性和内切葡聚糖酶活性的多功能转基因乳酸杆菌,以低有效磷水平的大麦-小麦型日粮为基础日粮,验证其肉鸡饲喂效果,以此来改善肉鸡营养素利用率、提高肉鸡生产性能、降低肉鸡肠道疾病发生率、节约饲养成本,并为多功能转基因乳酸杆菌在动物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自然界中分别筛选出1株产内切葡聚糖酶的细菌和1株产植酸酶的真菌,经菌落形态、染色观察及16S和18S保守序列测序鉴定,WL001为枯草芽孢杆菌,WL002为烟曲霉。Bacillus. subtilis WL001发酵产内切葡聚糖酶的最佳碳源为麸皮,氮源为蛋白胨,初始pH为6-7,培养时间为24h;Aspergillus. fumigatus WL002发酵产植酸酶的最佳碳源为麸皮,氮源为蛋白胨,初始pH为5-6,培养时间为24h。B. subtilis WL001内切葡聚糖酶和A. fumigatus WL002植酸酶反应的最适温度均为60℃,最适pH分别为5.5和5.5-6.5。2.从B. subtilis WL001基因组DNA中成功克隆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大小1500bp,命名为celW,获得Genbank登录号(No. KJ52840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在Ecoil BL21(DE3)中实现可溶性表达,蛋白分子量为55kD,胞内上清内切葡聚糖酶活性为1.18U/ml。从A. fumigatus WL002基因组DNA中成功克隆植酸酶基因成熟肽,大小1320bp,命名为phyAW,获得Genbank登录号(No. KJ528403);植酸酶基因成熟肽在EcoilTransetta (DE3)中实现可溶性表达,蛋白分子量为48.2kD,胞内上清植酸酶活性为0.64U/ml。3.乳酸杆菌在肉鸡嗉囊中密度最大、分布最广,在盲肠中密度最小、分布最少,大多集中分布在肉鸡肠道前端。L. reuteri、L. johnsonii、L. acidophilus、L. crispatus、L.salivarius和L. aviarius是贯穿于整个肉鸡肠道的优势乳酸杆菌。L. reuteri是肉鸡肠道最丰富的乳酸杆菌。L. reuteri XC1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是理想或潜在的基因工程宿主菌。4.成功构建了内切葡聚糖酶基因乳酸杆菌表达质粒、植酸酶基因乳酸杆菌表达质粒及其共表达质粒,分别命名为pLEM4157(cel)、pLEM4158(phy)、pLEM4159-cel/phy。通过电转化和平板筛选,获得相应的具有内切葡聚糖酶活性(0.96±0.08U/mL)的转基因乳酸杆菌L. reuteri pLEM4157(cel)、具有植酸酶活性(0.51±0.13U/mL)的转基因罗伊乳酸杆菌L. reuteri pLEM4158(phy),及同时具有内切葡聚糖酶和植酸酶活性(内切葡聚糖酶活性0.68±0.17U/mL;植酸酶活性0.42±0.05U/mL)罗伊乳酸杆菌L. reuteripLEM4159-cel/phy。转基因罗伊乳酸杆菌获得与野生型罗伊乳酸杆菌相似的酸和胆盐耐受特性,当pH为2.0和3.0时,其成活率分别是13%和21%左右,当胆盐浓度为0.3%和0.5%时,其成活率分别是10%和0.3%左右。5. L. reuteri pLEM4158(phy)和L. reuteri pLEM4159-cel/phy可改善21–42日龄肉仔鸡饲料转化率;L. reuteri pLEM4157(cel)、L. reuteri pLEM4158(phy)和L. reuteripLEM4159-cel/phy可改善整个饲养期(1-42d)肉仔鸡饲料转化率,但对肉仔鸡日增重和日采食量无显着影响。6. L. reuteri pLEM4159-cel/phy可提高21日龄肉仔鸡胫骨灰分、钙和磷水平;L.reuteri pLEM4157(cel)可提高21日龄肉仔鸡胫骨钙水平;罗伊乳酸杆菌组21日龄肉仔鸡胫骨磷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对21日龄肉仔鸡胫骨钙的沉积有轻微的促进作用;L.reuteri pLEM4158(phy)可提高42日龄肉仔鸡胫骨磷水平。7.饮水饲喂转基因罗伊乳酸杆菌能降低肉仔鸡21日龄和42日龄十二指肠、空肠pH,对肉仔鸡屠宰性能无显着影响,仅可轻微降低腹脂率,可显着降低胸肌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提高肌肉的嫩度。8. L. reuteri pLEM4159-cel/phy可显着提高21日龄和42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L. reuteri pLEM4158(phy)、L. reuteri pLEM4159-cel/phy和L. reuteri pLEM4157(cel)可显着降低21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增加21日龄肉仔鸡空肠肠壁厚度,降低42日龄肉仔鸡回肠隐窝深度,增加42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L. reuteri pLEM4158(phy)和L. reuteri pLEM4159-cel/phy可显着提高42日龄肉仔鸡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9. L. reuteri pLEM4159-cel/phy可显着降低21日龄肉仔鸡盲肠大肠杆菌的数量;L.reuteri pLEM4157(cel)可显着降低肉仔鸡盲肠韦荣球菌的数量;饲喂转基因罗伊乳酸杆菌,21日龄肉仔鸡盲肠大肠杆菌、韦荣球菌和拟杆菌的数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42日龄肉仔鸡盲肠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数量呈现增加趋势。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1株产内切葡聚糖酶的B. subtilis WL001和1株产植酸酶的A. fumigatus WL002;成功克隆目的基因,并实现大肠杆菌可溶性表达。L. reuteri是鸡肠道最丰富的乳酸杆菌。L. reuteri XC1具是理想或潜在的基因工程宿主菌。获得具有益生特性、内切葡聚糖酶和植酸酶活性的多功能转基因乳酸杆菌。重组的罗伊乳酸杆菌对肉仔鸡饲料转化率、胫骨特性、肠道pH、小肠组织形态和盲肠微生物菌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朱强,夏艳秋,关宏军,汪志君[9](2012)在《耐受性黄酒酵母YS6.2.5生物转化铁的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耐铁实验及铁驯化实验研究耐受性黄酒酵母YS6.2.5转化铁的特性,通过摇瓶实验及发酵罐放大实验研究YS6.2.5转化铁工艺。结果表明:YS6.2.5具有较强的耐铁能力及转化铁潜力,500mL三角瓶摇瓶优化工艺为:接种量10%、装液量40%、初始Fe2+质量浓度1000mg/L、培养时间24h、初始pH4.0、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200r/min,培养结束生物量为(14.68±0.37)g/L,细胞铁含量为(30.15±0.70)mg/g;以摇瓶实验为基础,采用50L培养罐中试放大,调整接种量15%、装液量60%,在对数生长初期2h内恒速流加Fe2+,培养18h,总铁含量最高达674.79mg/L,是摇瓶培养的1.52倍,富集率为67.48%,有机化程度为97.81%,转化率为66.00%。

谭檑华[10](2013)在《黄酒固定化发酵及其高级醇含量的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高级醇是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合成细胞蛋白质的副产物,含量适当时能够丰富酒体、协调整体口味、提高黄酒品质,但超过一定范围容易致醉(俗称“上头”)且酒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气味,因此如何控制黄酒中高级醇含量己引起行业内的广泛关注。本课题采用凝胶包埋技术初步建立黄酒固定化发酵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对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的形成做了理论研究,以期为生产低高级醇黄酒提供方法。研究结果如下:根据国内外固定化啤酒发酵和固定化葡萄酒发酵的研究和生产情况,选择海藻酸钙凝胶法制备的固定化酵母进行黄酒主发酵实验。结果表明107个/mL酵母浓度,2%海藻酸钠浓度和4%氯化钙浓度条件下所得固定化颗粒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发酵活性。该固定化颗粒循环利用,进行十二批次黄酒主发酵实验,酒精度维持在9.4%vol左右,残糖、总酸等理化指标较为稳定,说明固定化技术对实现黄酒连续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比较游离酵母与三批次固定化酵母的发酵性能,结果表明固定化酵母的起始发酵速度较慢,但不同类型发酵结束时酒精度均维持在14.0%vol左右,残糖则约为7.4g/L,其他理化指标无明显差异。GC-2014C气相色谱仪检测黄酒蒸馏液中高级醇含量,分析得固定化酵母发酵结束后的总量(545.86±8.26mg/L)明显低于游离酵母发酵(688.82mg/L),说明固定化技术有利于降低黄酒中高级醇的含量。基于固定化酵母发酵工艺,本课题接着研究了初始葡萄糖含量、酵母接种量、主发酵温度和初始氨态氮含量4个因素对黄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初始葡萄糖含量对高级醇生成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酒精度随含量的增加而增大。120g/L、140g/L、160g/L、180g/L和200g/L初始葡萄糖含量条件下,黄酒后发酵结束时的总高级醇生成量分别为297.17mg/L、355.43mg/L、447.82mg/L、335.82mg/L和365.59mg/L。其中180g/L水平的高级醇含量较低且酒精度适宜,是较为合适的浓度。酵母接种量对高级醇生成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保证黄酒的酒精度,接种量不宜过低。接种量0.2×l07个/mL、0.6×107个/mL1×107个/mL、1.4×107个/mL和1.8×107个/mL水平后发酵结束时总高级醇生成量依次为347.12mg/L、342.33mg/L、327.81mg/L、336.49mg/L和360.24mg/L。不同高级醇组分发酵过程中的增值幅度和最终所占的比例均存在差异。主发酵温度对高级醇生成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过高(34℃)时酵母量少,酒精度低(8.5%vol)且总酸含量(9.7g/L)明显高于其他水平,酒样出现酸败。温度过低时酵母的酒精发酵作用受到影响,酒精度偏低。后发酵结束,26℃、28℃、30℃、32℃和34℃温度水平的总高级醇含量分别为325.00mg/L、348.13mg/L、386.49mg/L水平的总高级醇含量分别为325.00mg/L、348.13mg/L、386.49mg/L、320.92mg/L和304.54mg/L。高级醇生成量与酒样中的酵母数呈正相关。添加蛋白水解液研究初始氨态氮含量对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初始氨态氮含量(0.4g/L~0.8g/L)有利于酵母酒精发酵。0.1g/L、0.2g/L、0.4g/L、0.6g/L、0.8g/L和1.0g/L初始氨态氮含量条件下,黄酒后发酵结束时的总高级醇生成量分别为346.75mg/L、342.27mg/L、297.60mg/L、255.27mg/L、272.57mg/L和359.22mg/L,差异显着。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葡萄糖含量、主发酵温度和初始氨态氮含量对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较酵母接种量显着,因此对这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初始葡萄糖含量和主发酵温度对总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为极显着,初始氨态氮含量的影响为显着。最优工艺条件为:初始葡萄糖含量183.09g/L,主发酵温度27.63℃,初始氨态氮含量0.58g/L,此时总高级醇含量理论值为260.05mg/L。现有实验室条件下进行黄酒发酵实验以验证其准确性,平行三次所得的总高级醇含量为265.65±7.64mg/L

二、植酸对黄酒酵母菌607生长和发酵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酸对黄酒酵母菌607生长和发酵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黄酒酿造中黄酒酵母与黄曲霉的定量分析及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酿造食品中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1.1.1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方法
        1.1.2 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1.2 黄酒酿造过程中曲霉菌与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2.1 黄酒酿造过程中曲霉菌及其功能
        1.2.2 黄酒酿造过程中酵母菌及其功能
    1.3 酵母与曲霉属相互作用的研究
        1.3.1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1.3.2 酵母与霉菌的相互作用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菌株
        2.1.2 实验材料
        2.1.3 主要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黄酒发酵与取样
        2.3.2 qPCR分析黄酒酿造过程中生物量的变化
        2.3.3 理化指标的检测
        2.3.4 黄酒发酵过程中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3.5 微生物与理化指标间的对应关系分析
        2.3.6 黄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检测
        2.3.7 黄酒模拟液中黄酒酵母与黄曲霉的相互作用
        2.3.8 发酵因素对黄曲霉生长的影响
        2.3.9 黄曲霉SU-16 菌丝体自溶及分析
        2.3.10 黄曲霉SU-16 菌丝体自溶对黄酒酵母发酵的影响
        2.3.11 熟麦曲添加量对黄酒发酵的影响
        2.3.12 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黄酒酿造过程中黄酒酵母与黄曲霉的定量分析
        3.1.1 建立黄酒酿造过程中定量微生物的q PCR方法
        3.1.2 qPCR方法在纯种发酵体系中的应用
        3.1.3 黄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
    3.2 黄酒酿造过程中主要物质形成及与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3.2.1 黄酒酿造过程中理化指标分析
        3.2.2 黄酒酿酒过程中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3 发酵环境与微生物的RDA分析
        3.2.4 黄酒酿造过程中风味物质生成分析
        3.2.5 发酵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分析
    3.3 黄酒酵母HJ对黄曲霉SU-16 抑制作用的关键因素解析
        3.3.1 纯培养及共培养体系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特征
        3.3.2 不同初始接种比例对共培养体系中黄曲霉生长的影响
        3.3.3 黄酒酵母抑制黄曲霉生长机制的初步探索
    3.4 黄曲霉SU-16 对黄酒酿造的影响
        3.4.1 黄曲霉SU-16 对黄酒酵母发酵性能的影响
        3.4.2 黄曲霉SU-16 菌丝体对黄酒酵母发酵的影响
        3.4.3 熟麦曲添加量对黄酒酿造及其风味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相关附表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麸皮发酵对全麦半干面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1 绪论
    1.1 全麦粉
    1.2 麸皮处理在全麦食品中的应用
        1.2.1 物理方式
        1.2.2 生物方式
    1.3 半干面的研究现状
        1.3.1 半干面的保鲜研究
        1.3.2 半干面的品质研究
    1.4 发酵工艺在面条中的应用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及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方法
        2.3.1 基本成分测定
        2.3.2 全麦半干面的制作
        2.3.3 全麦半干面的蒸煮品质测定
        2.3.4 全麦半干面的质构特性测定
        2.3.5 全麦半干面的感官评定
        2.3.6 麸皮持水力的测定
        2.3.7 麸皮可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
        2.3.8 全麦面团水分分布状态的测定
        2.3.9 全麦面团的流变学特性测定
        2.3.10 全麦半干面淀粉特性的测定
        2.3.11 全麦半干面蛋白特性的测定
        2.3.12 全麦半干面的游离氨基酸分析
        2.3.13 全麦半干面的截面微观结构观察
        2.3.14 全麦半干面中游离酚含量的测定
        2.3.15 全麦半干面中植酸含量的测定
        2.3.16 全麦半干面中膳食纤维含量的测定
        2.3.17 全麦半干面的淀粉消化特性测定
        2.3.18 全麦半干面的风味特性分析
        2.3.19 全麦半干面贮藏过程的微生物测定
        2.3.20 全麦半干面贮藏过程中乙醇含量的测定
        2.3.21 全麦半干面贮藏过程中p H和TTA的测定
        2.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制作工艺对全麦半干面食用品质的影响
        3.1.1 不同酵母添加量对全麦半干面食用品质的影响
        3.1.2 不同酒曲添加量对全麦半干面食用品质的影响
        3.1.3 不同麸皮发酵时间对全麦半干面食用品质的影响
        3.1.4 不同面条发酵时间对全麦半干面食用品质的影响
    3.2 麸皮发酵方式对全麦面团及全麦半干面特性的影响
        3.2.1 麸皮发酵方式对全麦面团水分分布的影响
        3.2.2 麸皮发酵方式对全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2.3 麸皮持水力的变化
        3.2.4 麸皮的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变化
        3.2.5 全麦半干面中淀粉特性的变化
        3.2.6 全麦半干面中蛋白特性的变化
        3.2.7 全麦半干面截面微观结构的变化
    3.3 麸皮发酵方式对全麦半干面营养与风味特性的影响
        3.3.1 全麦半干面中植酸含量的变化
        3.3.2 全麦半干面中游离酚含量的变化
        3.3.3 全麦半干面中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化
        3.3.4 全麦半干面中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变化
        3.3.5 全麦半干面淀粉消化特性的变化
        3.3.6 全麦半干面的风味分析
        3.3.7 全麦半干面的感官特性
    3.4 麸皮发酵方式对全麦半干面贮藏特性的影响
        3.4.1 全麦半干面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3.4.2 全麦半干面贮藏过程中霉菌和酵母总数的变化
        3.4.3 全麦半干面贮藏过程中的p H和TTA变化
        3.4.4 全麦半干面贮藏过程中的乙醇含量变化
        3.4.5 全麦半干面的综合保鲜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详细图表

(4)基于氮源调控的绍兴黄酒品质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黄酒概述
    1.2 黄酒中氮源的研究概述
        1.2.1 氮源的来源
        1.2.2 含氮化合物与黄酒品质的关系
        1.2.2.1 游离氨基酸
        1.2.2.2 高级醇
        1.2.2.3 尿素和氨基甲酸乙酯
        1.2.3 含氮化合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1.2.3.1 原料
        1.2.3.2 发酵菌株
        1.2.3.3 酿造工艺
    1.3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立题依据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酵母菌株对黄酒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3.1 菌种活化
        2.1.3.2 酿酒实验
        2.1.3.3 黄酒基础理化指标的测定
        2.1.3.4 酵母菌计数
        2.1.3.5 黄酒中氨基酸的测定
        2.1.3.6 黄酒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酵母菌发酵性能的分析
        2.2.1.1 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生长繁殖的分析
        2.2.1.2 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糖代谢能力的分析
        2.2.1.3 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产乙醇能力的分析
        2.2.2 不同酵母菌氨基酸代谢能力的分析
        2.2.3 不同酵母菌氮代谢形成风味物质的分析
        2.2.3.1 酯类化合物分析
        2.2.3.2 醇类化合物分析
        2.2.3.3 其他化合物分析
        2.2.3.4 黄酒中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蛋白酶对酵母氮代谢及黄酒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3.1 酿酒实验
        3.1.3.2 样品采集
        3.1.3.3 黄酒基础理化指标的测定
        3.1.3.4 酵母菌的计数
        3.1.3.5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1.3.6 黄酒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3.1.3.7 尿素的测定
        3.1.3.8 酵母基因表达率的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蛋白酶对酵母发酵性能的影响
        3.2.2 蛋白酶对黄酒中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3.2.2.1 氨基酸态氮的变化
        3.2.2.2 精氨酸及尿素的变化
        3.2.2.3 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3.2.3 蛋白酶对酵母氮代谢形成风味物质的影响
        3.2.3.1 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及聚类热图分析
        3.2.3.2 黄酒风味物质贡献率的分析
        3.2.4 蛋白酶对酵母基因表达的影响
        3.2.4.1 糖酵解途径关键基因TDH
        3.2.4.2 尿素循环相关基因
        3.2.4.3 支链氨基酸通透酶BAP2
        3.2.4.4 合成乙酸酯类关键基因ATF1
    3.3 本章小结
4 糯米蛋白质组分对酵母氮代谢及黄酒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3.1 糯米蛋白质组分含量的测定
        4.1.3.2 黄酒酿造工艺流程
        4.1.3.3 黄酒发酵实验
        4.1.3.4 黄酒常规指标的测定
        4.1.3.5 酵母菌的计数
        4.1.3.6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4.1.3.7 黄酒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4.1.3.8 尿素的测定
        4.1.3.9 细胞基因表达率的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糯米蛋白质组分对酵母生长的影响
        4.2.2 糯米蛋白质组分对酵母发酵性能的影响
        4.2.3 糯米蛋白质组分对酵母氨基酸同化模式的影响
        4.2.4 糯米蛋白质组分对氮代谢合成风味物质的影响
        4.2.5 糯米蛋白质组分对氮代谢形成尿素的影响
        4.2.6 蛋白质组分对酵母氮代谢途径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4.2.7 黄酒样品主成分分析
        4.2.8 黄酒样品感官评定
    4.3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致谢
附表

(5)米酒的澄清与快速陈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米酒的历史
        1.1.2 米酒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1.1.3 米酒中的营养成分
        1.1.4 米酒的澄清及其研究进展
        1.1.5 米酒的陈酿及其研究进展
        1.1.6 米酒的微氧陈酿
        1.1.7 米酒的超声陈酿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2.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米酒的澄清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及分析
        2.3.1 米酒的透光率曲线
        2.3.2 植酸对米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2.3.3 PVPP对米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2.3.4 皂土对米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2.3.5 干酪素对米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2.3.6 明胶对米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2.3.7 壳聚糖澄清米酒试验
        2.3.8 米酒复合澄清剂正交试验
        2.3.9 时间对米酒澄清的影响
        2.3.10 温度对米酒澄清的影响
        2.3.11 米酒的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米酒的快速陈酿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米酒充氧过程
        3.3.2 米酒超声过程
        3.3.3 米酒总酸含量的检测
        3.3.4 米酒总酯含量的检测
        3.3.5 米酒总糖含量的检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充氧量对米酒总酸、总酯、总糖含量的影响
        3.4.2 超声功率对米酒总酸、总酯、总糖含量的影响
        3.4.3 超声时间对米酒总酸、总酯、总糖含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氧超声处理对米酒中游离氨基酸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米酒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4.3.2 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含量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处理方式的米酒中17 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4.4.2 不同处理方式的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含量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课题的创新点与展望
        5.2.1 本课题的创新点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广东客家黄酒酿造体系中菌群及其对风味物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广东客家黄酒简介
        1.1.1 广东客家黄酒特色
        1.1.2 广东客家黄酒传统酿造工艺
    1.2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研究进展
        1.2.1 红曲
        1.2.2 麦曲
        1.2.3 酒药
    1.3 黄酒风味物质的研究现状
    1.4 微生物菌群对黄酒风味影响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菌群结构及挥发性组分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性能鉴定
        2.2.4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菌群结构分析方法
        2.2.5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挥发性组分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性能鉴定
        2.3.2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菌群结构分析
        2.3.3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挥发性组分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酿造过程中菌群结构及变化规律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广东客家黄酒制备
        3.2.4 样品处理
        3.2.5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过程中菌群结构分析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酿造过程中真菌菌群分析
        3.3.2 酿造过程中细菌菌群分析
        3.3.3 酿造过程中菌群互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酿造过程中挥发性组分与菌群相关性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酿造过程中挥发性组分分析
        4.2.4 菌群与挥发性组分相关性分析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酿造过程中传统客家黄酒挥发性组分分析
        4.3.2 酿造过程中未添加红曲黄酒挥发性组分分析
        4.3.3 酿造过程中只添加红曲黄酒挥发性组分分析
        4.3.4 三种酒挥发性组分对比分析
        4.3.5 酿造过程中菌群与挥发性组分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广东客家黄酒成品酒风味物质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试剂
        5.2.2 试验仪器
        5.2.3 挥发性组分测定
        5.2.4 非挥发性组分测定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三种成品酒中挥发性组分分析
        5.3.2 三种成品酒中非挥发性组分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酿造过程中菌群宏转录组研究
    6.1 前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2.3 样本准备与RNA提取
        6.2.4 RNA转录组测序流程
        6.2.5 RNA检测方法
        6.2.6 构建文库
        6.2.7 功能注释
        6.2.8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RNA样品制备及质量评价
        6.3.2 从头组装
        6.3.3 功能注释
        6.3.4 基因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6.3.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6.3.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全文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试验数据附表及附图
附录B: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成果

(7)植酸/植酸钠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酸的结构和性质
    1.1 植酸的结构和组成
    1.2 植酸的理化和生理活性
2 植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进展
    2.1 在果蔬及加工中的应用
        2.1.1 保鲜剂
        2.1.2 护色剂
        2.1.2. 1 干燥果蔬及加工中的应用
        2.1.2. 2 新鲜果蔬及加工中的应用
        2.1.3 营养保持剂
        2.1.4 生物防治剂
    2.2 在饮料加工中的应用
    2.3 在发酵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4 在酿造酒加工中的应用
        2.4.1 护色剂
        2.4.2 抗氧化剂
        2.4.3 沉淀剂
    2.5 在油脂和脂肪制品中的应用
    2.6 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2.7 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2.7.1 防腐剂
        2.7.2 抗氧化剂
        2.7.3 护色剂
    2.8 在焙烤制品和面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3 结论

(8)转植酸酶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乳酸杆菌的构建及其肉鸡饲喂效果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植酸和纤维素及其水解酶类、乳酸杆菌研究进展
        1.1 植酸
        1.1.1 植酸(盐)的结构、来源及贮存部位
        1.1.2 植酸(盐)的化学特性
        1.1.3 植酸与营养素之间的拮抗作用
        1.2 植酸酶
        1.2.1 植酸酶简介
        1.2.2 植酸酶在动物日粮中应用
        1.2.3 植酸酶与其它营养成分的交互作用
        1.2.4 植酸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3 纤维素和纤维素酶
        1.3.1 纤维的种类
        1.3.2 纤维对家禽营养吸收的影响
        1.3.3 动物日粮中纤维水解酶的作用
        1.3.4 纤维水解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4 乳酸杆菌
        1.4.1 乳酸杆菌概述
        1.4.2 乳酸杆菌分类学和系统发育
        1.4.3 乳酸菌在食品和饲料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1.4.4 乳酸杆菌作为益生菌
        1.4.5 乳酸杆菌在畜禽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产植酸酶和内切葡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内切葡聚糖酶和植酸酶菌株的筛选
        2.2.2 筛选菌株的鉴定
        2.2.3 目标菌株产酶条件优化
        2.2.4 目标菌株酶学性质分析(最适温度和最适 pH)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内切葡聚糖酶和植酸酶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和植酸酶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3.2.2 E.coli 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pET-celW 和 pET-phyWM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平板检测
        3.2.4 重组菌内切葡聚糖酶和植酸酶活性测定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鸡肠道优势乳酸杆菌鉴定及益生特性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特异性片段的扩增与标准曲线的建立
        4.2.2 鸡肠道优势乳酸杆菌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
        4.2.3 乳酸杆菌益生特性研究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枯草芽孢杆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和烟曲霉植酸酶基因在罗伊乳酸杆菌中的共表达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内切葡聚糖酶和植酸酶单个表达质粒的构建
        5.2.2 内切葡聚糖酶和植酸酶基因共表达质粒的构建
        5.2.3 植酸酶基因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在 L. reuteri XC1 中的表达
        5.2.4 酸和胆盐耐受性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重组乳酸杆菌肉鸡饲喂效果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重组乳酸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影响
        6.2.2 重组乳酸杆菌对肉鸡胫骨特性的影响
        6.2.3 重组乳酸杆菌对肉鸡小肠 pH 的影响
        6.2.4 重组乳酸杆菌对肉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6.2.5 重组乳酸杆菌对肉鸡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6.2.6 重组乳酸杆菌对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1 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还需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Abbreviation)
致谢
作者简介

(10)黄酒固定化发酵及其高级醇含量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黄酒
        1.1.1 我国黄酒的酿造历史
        1.1.2 黄酒的生产简介
        1.1.3 黄酒营养保健功能和色香味成分的相关研究
        1.1.4 黄酒的发展现状
    1.2 高级醇
        1.2.1 高级醇的代谢途径
        1.2.2 高级醇的毒性研究及其控制途径
    1.3 固定化技术
        1.3.1 固定化技术的方法
        1.3.2 固定化技术的载体
        1.3.3 固定化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固定化酵母制备条件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加酶糖化液的制备
        2.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及物理性能测定
        2.2.3 理化指标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固定化酵母浓度对黄酒主发酵过程的影响
        2.3.2 固定化细胞凝胶条件对黄酒主发酵过程的影响
        2.3.3 固定化颗粒外观及显微观察结果
        2.3.4 固定化酵母多批次发酵性能的探究
    2.4 结论
第3章 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黄酒发酵性能的比较
    3.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3.1.1 材料
        3.1.2 仪器
        3.1.3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发酵液的制备
        3.2.2 黄酒发酵和取样
        3.2.3 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游离酵母发酵和固定化酵母发酵理化指标的差异
        3.3.2 游离酵母发酵和固定化酵母发酵高级醇生成量的差异
    3.4 结论
第4章 初始葡萄糖含量对黄酒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糖化液的制备
        4.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
        4.2.3 发酵和取样检测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4.3.1 初始葡萄糖含量对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4.3.2 初始葡萄糖含量对黄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酵母接种量对黄酒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5.1.1 材料
        5.1.2 仪器
        5.1.3 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糖化液的制备
        5.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
        5.2.3 发酵和取样检测
    5.3 实验结果和分析
        5.3.1 酵母接种量对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5.3.2 酵母接种量对黄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主发酵温度对黄酒中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6.1.1 材料
        6.1.2 仪器
        6.1.3 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糖化液的制备
        6.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
        6.2.3 发酵和取样检测
    6.3 实验结果和分析
        6.3.1 主发酵温度对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6.3.2 主发酵温度对黄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含量的影响
    6.4 结论
第7章 初始氨态氮含量对黄酒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7.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7.1.1 材料
        7.1.2 仪器
        7.1.3 试剂
    7.2 实验方法
        7.2.1 糖化液的制备
        7.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
        7.2.3 发酵和取样检测
    7.3 实验结果和分析
        7.3.1 初始氨态氮含量对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7.3.2 初始氨态氮含量对黄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7.4 结论
第8章 固定化酵母发酵黄酒工艺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8.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8.1.1 材料
        8.1.2 仪器
        8.1.3 试剂
    8.2 实验方法
        8.2.1 糖化液的制备
        8.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
        8.2.3 发酵和取样检测
    8.3 结果与分析
        8.3.1 响应面实验方案和结果
        8.3.2 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和低高级醇工艺条件的确定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创新点和存在问题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植酸对黄酒酵母菌607生长和发酵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腐植酸钠和发酵麸皮多糖对杜蒙育成母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液指标的影响[D]. 石新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黄酒酿造中黄酒酵母与黄曲霉的定量分析及相互作用研究[D]. 王小壮. 江南大学, 2021(01)
  • [3]麸皮发酵对全麦半干面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D]. 徐晨雅. 江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氮源调控的绍兴黄酒品质提升技术研究[D]. 陈通.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5]米酒的澄清与快速陈酿研究[D]. 毛正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广东客家黄酒酿造体系中菌群及其对风味物质影响的研究[D]. 赵文红.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植酸/植酸钠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沙如意,崔艳丽,王少林,毛建卫. 现代食品科技, 2018(06)
  • [8]转植酸酶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乳酸杆菌的构建及其肉鸡饲喂效果验证[D]. 王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9]耐受性黄酒酵母YS6.2.5生物转化铁的工艺优化[J]. 朱强,夏艳秋,关宏军,汪志君. 食品科学, 2012(23)
  • [10]黄酒固定化发酵及其高级醇含量的控制研究[D]. 谭檑华.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植酸对黄酒酵母607生长及发酵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