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VX2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后早期肿瘤细胞凋亡

兔VX2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后早期肿瘤细胞凋亡

一、经动脉化疗栓塞兔VX2肝癌后早期肿瘤细胞凋亡(论文文献综述)

贾国荣[1](2021)在《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文中指出背景: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发病率高且预后欠佳。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无法手术切除且未远处转移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conventional-TACE,c-TACE)和药物缓释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drug eluting bead-TACE,DEB-TACE)复发率较高、远期疗效欠满意。经肝动脉放射栓塞(transarterial radioembolization,TARE)使用介入方法向肝动脉注入放射性药物,使放射性核素潴留在肿瘤局部发出β-射线治疗肿瘤,已在临床得到初步应用。TARE作为一种新型经肝动脉治疗方法,有希望与TACE协同治疗提高对肝癌的疗效。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纳米材料体系,采用影像学手段观察纳米材料在肿瘤部位聚集,监测TACE+TARE协同治疗肿瘤疗效,探索其效能的优化和治疗机制,实现诊疗一体化。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1)131I-BaGdF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2)细胞水平放化疗协同治疗效果评价;(3)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瘤,包括动物模型制备、显像条件摸索、TACE+TARE术的实施、术后多手段评价治疗效果。具体步骤为:(1)通过水热法合成具有CT/MR显像功能的BaGdF5纳米粒子,表面包裹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使其实现自聚集,在材料表面装载顺铂(cisplatin,CDDP)以及标记131I,最终合成131I-BaGdF5@PDA-CDDP纳米复合物。(2)使用CCK-8法研究BaGdF5纳米粒子、CDDP、131I不同材料组合对人肝癌细胞Huh7的治疗效果。使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治疗组在常氧以及乏氧条件下细胞治疗后DNA双链断裂相关的蛋白γ-H2AX表达水平。(3)将纳米复合物与碘油混合后经肝动脉选择性注入兔肝VX2肿瘤区域,实现纳米复合物在肝内肿瘤的直接高效药物递送以及栓塞治疗。治疗效果评价包括18F-FDG PET/CT以及TUNEL免疫荧光。治疗后3天及5天使用18F-FDG PET/CT观察各组肿瘤术后病灶糖代谢活性,即平均糖代谢标准摄取值(mean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ean)变化。通过肿瘤样本的TUNEL免疫荧光表达阳性率判断肿瘤细胞凋亡程度。使用SPECT/CT、MRI、生物电镜从不同角度观察纳米复合物在肿瘤部位以及全身的分布代谢情况。通过SPECT/CT观察不同时间点131I以及含131I纳米复合物在肿瘤部位滞留情况,通过MRI的T1WI显像验证纳米粒子BaGdF5@PDA在肿瘤部位的沉积效果,使用生物透射电镜在细胞水平了解131I-BaGdF5@PDA-CDDP以及碘油进入VX2瘤细胞的分布情况。最后使用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初步验证TAE术后肿瘤局部乏氧情况。结果:(1)BaGdF5纳米粒子直径10 nm左右,PDA均匀包裹纳米材料并发生自聚集后达到亚微米级别,粒径160 nm左右。BaGdF5@PDA的X线衰减系数为4.73,MR纵向驰豫率为0.45。纳米粒子装载化疗药物CDDP的载药率为10.3%。对BaGdF5@PDA进行131I标记,标记率达到90%,131I-BaGdF5@PDA在PBS中稳定性略优于在胎牛血清、生理盐水中。(2)CCK-8细胞实验结果证明131I-BaGdF5@PDA-CDDP具有良好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共孵育48小时后人肝癌Huh7细胞存活率为7.58%±1.06%。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γ-H2AX荧光表达强度为BaGdF5@PDA-CDDP组(199.41±44.65),131I-BaGdF5@PDA组(171.16±44.40),高于CDDP组(115.31±34.77)以及131I组(96.44±26.88)。表明纳米材料装载CDDP或者标记131I后的治疗效果优于单药CDDP或单纯131I治疗组。乏氧条件下131I-BaGdF5@PDA-CDDP组治疗γ-H2AX表达荧光强度为201.51±49.67,高于其他各组。(3)将各组纳米粒子与碘油混匀后通过肝动脉注入VX2肿瘤供血动脉并栓塞,治疗后5天18F-FDG PET/CT复查结果显示,131I-BaGdF5@PDA-CDDP组肿瘤区域SUVmean为治疗前肿瘤SUVmean的16.03%±5.67%,效果最明显,其次为碘油+BaGdF5@PDA-CDDP组(32.96%±3.54%)。TUNEL法评价VX2瘤细胞凋亡情况,131I-BaGdF5@PDA-CDDP组染色阳性率为101.47%±4.77%,高于BaGdF5@PDA-CDDP组(81.70%±3.40%)以及131I-BaGdF5@PDA组(46.64%±7.83%)。SPECT/CT结果表明术后72小时131I-BaGdF5@PDA-CDDP组的肿瘤病灶中131I的放射性计数明显高于131I-BaGdF5@PDA组以及单独131I组。MRI图像显示BaGdF5@PDA组和131I-BaGdF5@PDA-CDDP组肿瘤与肝脏T1信号之比相较于术前分别增加8.00%±1.29%、6.71%±1.42%,对照组未出现明显变化。生物电镜结果显示碘油和纳米粒子进入肿瘤细胞。H&E染色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在体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器官毒性。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初步验证了TAE术后肿瘤局部存在乏氧,较未治疗肝VX2瘤显着。结论:本实验成功合成纳米复合物131I-BaGdF5@PDA-CDDP,在细胞以及活体水平探究了该纳米复合物对于兔肝VX2瘤的TARE+TACE协同治疗效果,证明该材料同时具有放化疗协同并显像的诊疗一体化功能。

张鸿森[2](2019)在《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机理探究和疗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目的:经导管行血管化疗栓塞或者经导管行血管栓塞已经成为不可切除性肝细胞癌关键的治疗方法。尽管栓塞造成的缺氧可以导致绝大多数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但是仍有少数肿瘤细胞会产生化疗抵抗或者缺氧抵抗。缺氧产生的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可以赋予残存的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因此,我们合成了一种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HYAD)以期进一步杀灭表达缺氧诱导因子的残存肿瘤细胞。材料和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体外条件下探寻肝肿瘤细胞受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转染后在缺氧和常氧条件下的蛋白质表达、增殖、凋亡和坏死。也通过建立VX2瘤兔肝癌模型,在DSA引导下经导管行肝动脉栓塞配合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灌注以检测其抑制肿瘤的效果。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增强CT扫描对这种治疗方式抑制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进行评估。实验结果:体外实验证实,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表达和复制完全遵从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或者缺氧环境。同野生型腺病毒5型相比,在缺氧条件下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HYAD)的表达复制更多,这也是HYAD杀伤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后残存的肿瘤细胞的主要原理。在VX2瘤兔肝癌模型的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HYAD经肝动脉单纯灌注、野生型腺病毒灌注配合聚乙烯醇颗粒(PVA)的栓塞、野生型腺病毒经肝动脉单纯灌注相比,HYAD灌注配合聚乙烯醇颗粒(PVA)的栓塞可以使目的基因其达到最大的表达量和最长的表达持续时间。因为腺病毒的表达蛋白E1A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坏死并抑制侵袭转移的作用,所以与对照组相比,HYAD灌注配合聚乙烯醇颗粒的栓塞可以高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结论: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可以克服介入栓塞后肿瘤的缺氧微环境,并特异性地靶向存活的肿瘤细胞。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灌注配合聚乙烯醇颗粒的栓塞它们可以相互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抗肿瘤作用。

李浩[3](2019)在《载药微球与碘油加载三氧化二砷化疗栓塞治疗兔VX2肝肿瘤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TACE术中应用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CalliSpheres Beads,CB)搭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对兔VX2肝肿瘤模型肝肾功能的影响其药物代谢动力学。材料和方法:64只荷瘤兔随机平均分为4组,每组16只:对照组(Control组),空白微球栓塞组(CB组),三氧化二砷载药微球栓塞组(CBATO组),三氧化二砷碘油栓塞组(cTACE组)。各组TACE术后各时间点取血并分别检测肝肾功能指标。CBATO组和cTACE组术后按时间点取血并检测血药浓度。各组分别在术后1天、3天、7天、14天时处死实验兔4只,取瘤块、肝脏、肾脏、肺、心脏和肌肉以测定药物浓度。结果:术后1天、3天、7天时CBATO组和cTACE组ALT和AST水平与CB组相比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CBATO组ALT和AST水平较cTACE组相比较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TACE术前、术后1天、3天和7天时四组实验兔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0分钟、20分钟时CBATO组较cTACE组血药浓度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4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CBATO组较cTACE组血药浓度较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小时、1天、3天,CBATO组较cTACE组血药浓度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活性瘤组织内,CBATO组ATO浓度较cTACE组浓度较高,术后1天无差异,术后3、7、14天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100-300μm)加载三氧化二砷与三氧化二砷碘油乳剂相比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肿瘤组织药物浓度且肝肾功能损伤更小。2.在TACE术后1天、3天、7天和14天时,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100-300μm)加载三氧化二砷与三氧化二砷碘油乳剂相比,肾、肺、心脏和肌肉组织中ATO浓度更低。

覃淑萍[4](2018)在《3.0T磁共振TOLD成像评估兔VX2肝癌模型乏氧情况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由于肿瘤细胞增殖的高速率和增殖血管的功能失调,肿瘤脉管系统往往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水平。适应性乏氧是肿瘤进展的重要步骤。肿瘤乏氧是大多数实体肿瘤的共同特征,其反映了组织内氧气的供需不平衡。乏氧在肿瘤生物学中呈现双面性。一方面,它与抑制性增殖和分化有关,另一方面它促进肿瘤细胞适应性过程,导致肿瘤侵袭性增加、对放化疗产生抵抗性。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增殖会引起微循环的变化,从而诱发乏氧。肿瘤组织在乏氧环境中更容易导致基因复制、转录不稳定,发生基因突变。乏氧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低;对化疗、生物治疗等同样较为耐受,从而导致恶性肿瘤进一步进展甚至治疗失败。肿瘤组织乏氧已成为决定肿瘤生物学和恶性肿瘤治疗反应的重要因素,与血管生成、肿瘤侵袭性、局部复发和转移有关,是放疗后肿瘤进展,转移和无瘤生存的一项独立预后影响因子。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癌逐渐引起重视。而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晚期肝癌的系统治疗药物是索拉非尼,其是一种具有抗血管生成和抗增殖作用的多激酶抑制剂,疗效得到两项突破性Ⅲ期临床试验的证实。但是索拉非尼治疗具有个体反应的高度异质性,索拉非尼治疗导致的耐药性的发生引起广大关注。抗血管生成引起组织微环境进一步乏氧,肿瘤细胞乏氧加重,促进拮抗疗效及耐药性。临床若想改善晚期肝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临床治疗计划及进行患者个体化治疗,及时、准确地发现索拉非尼耐药的潜在机制至关重要。TOLD序列是一项用于间接监测肿瘤氧合的组织O2的新技术。MRI的纵向弛豫率(R1,R1=1/T1)对溶解在血浆或组织液中的氧气含量的变化非常敏感。O2分子是弱顺磁性的,其有效地缩短T1。R1的变化取决于溶解在血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O2含量。由于血红蛋白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在生理基线时通常为98-100%,吸入高氧气体后会增加组织内溶解氧的水平,氧分压(p02)增加,R1值升高。本次研究尝试运用磁共振TOLD成像评估兔VX2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乏氧分级诊断,监测持续索拉非尼治疗后肿瘤组织氧合情况,探讨TOLD序列在乏氧分级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及潜能。第一章兔VX2肝癌模型中TOLD序列评估肿瘤乏氧情况的应用价值初探[研究目的]运用TOLD序列探讨兔VX2肝癌不同生长时期吸氧前后R1值变化(AR1),分析ΔR1与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1α)表达的相关性,得出该序列评估各期兔VX2肝癌乏氧情况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1.VX2肝癌模型制作及分组:18只荷瘤兔随机分为14 days组、21 days组和28 days组,每组6只荷瘤兔。种植VX2肝癌14 days、21 days及28 days时分别进行常规MRI及TOLD序列扫描。吸氧前和吸氧30min后各进行2次TOLD序列扫描,共4次。磁共振扫描完成后对兔VX2肝癌进行病理学HIF-1α染色,2.图像后处理使用MRmapsoftwareV1.4生成T1maps并计算R1值、吸氧前后R1值的变化(AR1=ΔR1(02)-ΔR1(air))。分别测量VX2肝癌整体R1值的变化(ΔR1whole)、实质部分 Ri 值的变化(ΔR1nonnecrotic)、ΔRiwhole 的相对百分比(ΔR1%whole)及ΔR1nonnecrotic 的相对百分比(ΔR1%nonnecrotic)。倍镜下根据阳性细胞率对HIF-1α进行乏氧分级(HO期,H1期,H2期,H3及H4 期)。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M±SD(x±s)表示。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两两对比分析组间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ΔR1whole、AR1 nonnecrotic、ΔR1%whole 及 ΔR1%nonnecrotic 与 HIF-1α 相关性,ROC 曲线分析不同 AR1 值预测肿瘤乏氧等级的诊断效能。[结果]12只荷瘤兔完成MRI及病理检查,每组4只荷瘤兔,8只VX2肝癌。Kruskal-Wallis H 检验发现 14 days 组、21 days 组和 28 days 组的不同 ΔR1 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两比对分析,肿瘤各组间的 AR1nonnecrotic 及 ΔR1%nonnecrotic 的两两对比发现 14 days 组与 21 days 组、28 days组均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1 days组与28 days组没有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差异。ΔR1whole、ΔR1%whole值两两对比发现14 days组、21 days组及28 days组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相关分析 ΔR1whole、ΔR1nonnecrotic、ΔR1%whole 及△R1%nonnecrotic 与 HIF-1α 分级高度负相关(r=-0.608,r=-0.554,r=-0.601,r=-0.585,p<0.01)。AR1whole、ΔR1nonnecrotic、ΔR1%whole、△R1%nonnecrotic 区分 HO 期和H1-3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0.825,0.849,0.833。区分H0-1 期和 H2-3 期的 AUC 为 0.890,0.860,0.882,0.875。区分 H0-2 期和 H3期的 AUC 为 0.702,0.702,0.726,0.726。[结论]ΔR1whole、△R1nonnecrotic、ΔR1%whole、ΔR1%nonnecrotic 值随兔 VX2 肝癌生长逐渐降低,并与VX2肝癌病理乏氧分级(HIF-1α)高度负相关性;TOLD在进行肿瘤乏氧分级方面具有较高诊断效能,作为一项可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第二章兔VX2肝癌模型中TOLD序列评估索拉非尼治疗后肿瘤乏氧情况的应用价值初探[研究目的]运用TOLD序列探讨对照组与治疗组兔VX2肝癌吸氧前后R1值变化(ΔR1),分析治疗组索拉非尼治疗后导致的HIF-1α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1.VX2肝癌模型制作及分组:18只荷瘤兔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第一章中的21 days组、28 days组,每组6只。治疗组完成21 days磁共振扫描后口服索拉非尼一周治疗,剂量20mg/kg/d。2.图像后处理使用MRmap software V1.4生成T1 maps并计算R1值、吸氧前后R1值的变化(ΔR1=ARi(02)-ΔR1(air))。分别测量VX2肝癌整体R1值的变化(AR1whole)、实质部分 R1 值的变化(AR1nonnecrotic)、ΔRiwhole 的相对百分比(ΔR1%whole)及 ΔR1nonnecrotic 的相对百分比(ΔR1%nonnecrotic)。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M±SD(x±s)表示。非参数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组间差异,秩和检验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HIF-1α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13只荷瘤兔完成MRI及病理检查,治疗组5只荷瘤兔,共10只VX2肝癌;对照组各4只,各8只VX2肝癌。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发现对照组(21 days)和治疗前ARiwhole、ΔR1nonnecrotic、ΔR1%whole及ΔR1%nonnecrotic均无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对照组(28days)和治疗组则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服用索拉非尼一周后HIF-1α与对照组(28 days)病理分级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阳性细胞率表达较同期对照组(28 days)明显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异(P<0.05)。[结论]持续的索拉非尼治疗加重肿瘤内乏氧,导致HIF-1α表达水平增加。治疗组的 ΔR1whole、ΔR1nonnecrotic、ΔR1%whole、ΔR1%nonnecrotic 值在持续索拉非尼治疗较对照组降低,与HIF-1α表达水平增高符合。TOLD序列可以探测到这种变化。TOLD作为一项可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可以监测评估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对于调整治疗计划,个体化治疗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张楠[5](2018)在《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多模态成像及增效HIFU/化疗协同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释药研究目的制备了一种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稳定性的多功能纳米粒——装载温敏性相变材料全氟己烷和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的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材料(perfluorohexane and the doxorubicin-encapsulated hollow mesoporous Prussian Blue nanoparticles,HMPBs-DOX/PFH),检测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光学性质、稳定性、药物释放性能以及相变性能。方法采用选择性刻蚀法和药物吸附法依次制备出HMPBs和HMPBs-DOX,检测其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然后,采用真空灌注法制备出HMPBs-DOX/PFH,对其粒径、电位、载药率以及光吸收性等性能。通过光学显微镜分别检测该多功能纳米粒的相变效应。检测HMPBs-DOX/PFH分别在不同p H值(4.6,6.0,7.4)缓冲液和HIFU作用前后的药物释放率,并检测生物组织中HMPBs-DOX/PFH在HIFU作用前后的药物释放情况。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DOX的热稳定性。将HMPBs-DOX/PFH与MDA-MB231细胞进行孵育,观察该纳米造影剂被细胞吞噬情况,并检测不同浓度(400,200,100,50,25μg/ml)的HMPBs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HMPBs呈中空介孔形态,粒径均一、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利用EDS元素分析法检测出该多功能纳米粒主要是由C、N、Fe化学元素组成。通过宏观图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分光光度计(UV-vis-NIR)检测发现HMPBs-DOX/PFH具有较高的载药量。Malvern激光粒径仪检测出HMPBs-DOX/PFH平均直径为269±37 nm,Zeta电位为-33.7±5.4 m V。UV-vis-NIR检测出HMPBs和HMPBs-DOX/PFH的吸收峰值均在710 nm附近。当温度上升至63℃时,HMPBs-DOX/PFH可相变产生微气泡。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显示,HMPBs-DOX/PFH在酸性环境及HIFU作用后释药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HMPBs-DOX/PFH联合HIFU作用后离体牛肝切片荧光信号显着增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出DOX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细胞吞噬实验发现,HMPBs-DOX/PFH可被MDA-MB-231细胞吞噬。细胞在HMPBs高浓度孵育下依然具备良好的细胞活性。结论成功制备出大小均一、单一化学成分、高载药率、稳定性良好、高生物相容性的载DOX和PFH中空介孔普鲁士蓝多功能纳米粒(HMPBs-DOX/PFH)。该多功能纳米粒具有优异的相变能力、良好的光学吸收性以及独特的化学结构(Fe2+-C≡N-Fe3+),使其具备增强超声、光声以及磁共振成像的潜能。此外,该多功能纳米粒载药率较高,在体外呈现出良好的缓释和控释性能,HIFU辐照和酸性环境可加快其体外释放速度。因此,HMPBs-DOX/PFH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纳米粒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第二部分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增强超声、光声以及磁共振成像实验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验证HMPBs-DOX/PFH的超声、光声以及磁共振成像效果。方法首先,建立体外凝胶模型,应用HIFU(120 W,5 s)分别辐照生理盐水、HMPBs-DOX、PFH、HMPBs-DOX/PFH,并通过超声诊断仪和光声成像仪分别对不同实验组处理前后进行超声和光声成像,并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应用磁共振扫描仪对不同浓度的HMPBs-DOX/PFH行磁共振成像并进行图像分析。体内实验分为两个部分进行,(1)建立兔VX2乳腺癌模型,分别将生理盐水、HMPBs-DOX/PFH注射入肿瘤内,在注射前后以及HIFU处理后行超声成像及光声成像,同时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2)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分别注射生理盐水、HMPBs、HMPBs-DOX和HMPBs-DOX/PFH,在注射前后及HIFU辐照后行超声成像。然后,分别将生理盐水、HMPBs-DOX/PFH注射入肿瘤内,在注射前后行磁共振成像,同时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体外光声成像,HMPBs-DOX、HMPBs-DOX/PFH在HIFU辐照前后均呈高信号,而生理盐水和PFH在HIFU辐照前后无明显变化;HMPBs-DOX/PFH在HIFU辐照后可见明显增强的超声信号,单纯PFH在HIFU辐照后,二维超声图回声灰度稍增高,但造影模式无明显变化,而生理盐水、HMPBs-DOX在HIFU辐照前后无明显变化;磁共振T2*加权像上,HMPBs-DOX/PFH呈负增强成像,随着造影剂浓度增高,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显着缩短。兔VX2乳腺癌光声成像显示,注射HMPBs-DOX/PFH后,肿瘤部位信号明显增高;然后进行超声二维成像,分别注射HMPBs-DOX/PFH及生理盐水前后,肿瘤部位回声无明显变化,HIFU辐照后,HMPBs-DOX/PFH组的肿瘤部位回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兔VX2肝癌超声显像显示,HIFU辐照后,HMPBs-DOX/PFH组的肿瘤部位回声明显高于其他组。兔VX2肝癌磁共振成像显示,局部注射HMPBs-DOX/PFH后,肿瘤注射部位信号强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HMPBs-DOX/PFH可在体内外有效增强超声、光声以及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是一种安全稳定的多功能造影剂,对肿瘤的诊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增强HIFU/化疗协同治疗实验研究目的研究HMPBs-DOX/PFH联合聚焦超声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研究HMPBs-DOX/PFH增强HIFU消融离体牛肝效果,探讨最佳辐照强度;并考察将其用于HIFU联合化疗协同治疗兔VX2乳腺癌和兔VX2肝癌移植瘤的效果,探讨其作为HIFU诊疗一体增效剂的应用价值。方法体外治疗实验分为两部分。体外细胞治疗实验:分别加入PBS、HMPBs、DOX、HMPBs-PFH、HMPBs-DOX和HMPBs-DOX/PFH与细胞孵育后,在HIFU辐照和无HIFU辐照的处理下,通过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细胞凋亡。体外HIFU增效治疗:取新鲜离体牛肝,局部注射不同造影剂(生理盐水、HMPBs、DOX、HMPBs-DOX、HMPBs-PFH、HMPBs-DOX/PFH)200μl后,给予不同输出声功率(120 W,150W,180W)的HIFU辐照5 s,通过测量辐照区二维超声灰阶度变化值及凝固性坏死体积评估增强HIFU消融效果。体内HIFU治疗分为两部分:首先,建立兔VX2乳腺癌肿瘤模型,将实验兔分为8组,其中1-4组距肿瘤中心约3 mm处,经肿瘤3、6、9、12点钟方向,均分别注入生理盐水、DOX、HMPBs-PFH和HMPBs-DOX/PFH;5-7组同样方法分别注射生理盐水、HMPBs-PFH和HMPBs-DOX/PFH,局部按摩1 min后行HIFU定点辐照,辐照声功率120 W,辐照时间5 s,第8组注射生理盐水,并以400 W能量辐照5 s。各组治疗处理后,分别进行肿瘤体积观察及TUNEL、PCNA免疫组化检测的研究。然后,建立兔VX2肝癌肿瘤模型,将实验兔分为5组,经超声引导下均分别注入生理盐水、HMPBs、DOX、HMPBs-DOX和HMPBs-DOX/PFH,共0.5 ml。进行HIFU定点辐照,辐照声功率120 W,辐照时间5 s。各组治疗处理后,分别进行肿瘤体积观察及PCNA免疫组化检测的研究。结果在体外治疗实验中,与其他处理组相比,HMPBs-DOX/PFH+HIFU组对肿瘤细胞杀伤力更大。HMPBs-PFH组及HMPBs-DOX/PFH组的辐照区灰阶度及牛肝消融体积比其他处理组明显增大。荷VX2乳腺癌实验兔经过15天治疗后,HMPBs-DOX/PFH联合HIFU治疗组的乳腺癌肿瘤体积比其他处理组生长缓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光镜下观察,HMPBs-DOX/PFH+HIFU组的TUNEL凋亡阳性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而PCNA肿瘤增殖阳性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组。荷VX2肝癌实验兔经过7天治疗后,HMPBs-DOX/PFH联合HIFU治疗组的肝癌肿瘤体积较其他组生长速度减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光镜下观察,HMPBs-DOX/PFH+HIFU组的PCNA肿瘤增殖阳性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组。结论HMPBs-DOX/PFH可有效增强HIFU与化疗的协同治疗作用,是一种良好的HIFU增效剂。同时,结合其多模态成像的特性,更进一步说明HMPBs-DOX/PFH在诊疗一体化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

高钦宗[6](2018)在《兔VX2肝癌双瘤模型中单病灶消融联合索拉菲尼治疗的价值及能谱CT应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双层探测器能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monoE)在兔VX2肝癌模型微小病灶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T引导下穿刺建立兔VX2肝癌双瘤模型24只,建模后第5日采用双层探测器能谱CT进行扫描,分别获取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不同能级mmonoE图像(40、45、50、55、60、65、70、80、100 keV)。两名诊断医师盲法独立阅片,诊断是否存在病灶、病灶数量及长径测量,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对存在病灶的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分。结果病理证实共30个病灶建立成功,平均大小(3.99±0.91)man。常规混合能量 CT 共检出 18 个病灶(47.40%);40、45、50、55、60、65keV 能级 monoECT 均检出 30 个病灶(100%)。其中 40(r=0.948,P=0.000)、45(r=0.958,P=0.000)、50(r=0.972,P=0.000)、55(r=0.952,P=0.000)、60(r=0.921,P=0.000)、65 keV(r=0.917,P=0.000)能级monoE图像病灶长径测量值与新鲜病理标本长径测量值相关性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r=0.206,P=0.270)。40、45、50、55 keV能级monoE 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4.50(0.50)(P=0.000)、5.00(0.00)(P=0.000)、5.00(0.50)(P=0.000)、4.00(0.50)(P=0.002),均明显高于常规混合能量的 3.00(0.50)。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结果显示,在单能量图像状态下随能级水平的升高,病灶 SNR 和 CNR 呈递减趋势;其中,40(P=0.000)、45(P=0.002)、50keV(P=0.011)状态下SNR明显高于混合能量图像,40(P=0.000)、45(P=0.000)、50(P=0.000)、55 keV(P=0.002)状态下CNR明显高于混合能量图像。结论双层探测器能谱CT monoE图像在45~50keV能级状态下能显着提高兔VX2肝癌模型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同时具有较好的噪声控制和图像质量。。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降低微波消融针在兔VX2肝癌模型病灶消融过程中产生的伪影的能力。方法分析双层探测器能谱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29只兔VX2肝癌模型的扫描获取的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不同能级下虚拟单能量图像(包括:40、60、80、100、120、140、160、180、200keV九个能级状态)。选择同时包括消融针与病灶且伪影最重的图像,分别从图像客观质量评价和图像主观质量评价两方面测量。客观测量指标:定量测量针尖头端最显着的低密度伪影感兴趣区(ROI1)、消融针侧方高密度伪影感兴趣区(R0I2)、同层远处受伪影影响较小肝组织感兴趣区(R0I3)和背部肌肉感兴趣区(R0I4)的CT值(CT1、CT2、CT3、CT4)和标准偏差(SD1、SD2、SD3、SD4)。分别计算低密度金属伪影指数(AI1)、高密度金属伪影指数(AI2)、高密度伪影区肝组织和远处肝组织的CT值差值的绝对值(|CT2-CT3|)以及远处肝组织图像噪声(SD3)。主观测量指标根据5分量表法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统计学分析常规混合能量CT图像和不同能级状态下虚拟单能量图像在降低伪影,提高图像质量的差异,并确定最佳观察能级。结果(1)能级≥140 KeV时,虚拟单能量图像AI1、AI2和|CT2-CT3|低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0~180 KeV能级时最低(2)能级≥100 KeV时,虚拟单能量图像远处肝组织图像噪声(SD3)低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0~200 KeV能级时最低;(3)在能级≥120 KeV时,主观图像质量评价虚拟单能量图像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60~180 KeV能级时最佳。结论双层探测器能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可显着降低微波消融针相关的金属伪影,160~180 keV为降低微波消融针伪影的最佳能级,有利于提高显示消融针与病灶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关系的图像质量。目的探索兔VX2肝癌双瘤模型单病灶消融及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对远处病灶的影响。方法建立兔VX2肝癌双瘤模型,确立干预病灶和观察病灶。最终完成治疗及随访入组48只。根据对干预病灶不同的治疗措施分为:空白对照组,无任何治疗性处理;MWA组,干预病灶给予经皮微波消融治疗;Sorafenib组,给予Sorafenib 口服治疗;MWA+Sorafenib组,干预病灶给予经皮微波消融联合Sorafenib 口服治疗,每组12只。术后第1、3、7、14天分批处死,每次每组处死3只,测定指标:1、术前与术后第3、7、14天观察病灶的长径(L),短径(D)和体积(V);2、观察病灶免疫组化VEGF蛋白表达强度;3、观察病灶平均微血管密度(MVD);4、血清VEGF含量。统计学分析比较各时间点各组在不同干预措施下的差异。结果1、术前及术后第3、7天各组间病灶体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天MWA+Sorafenib组的病灶长径、MWA+Sorafenib组与MWA组的观察病灶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2、VEGF蛋白免疫组化测定各组表达趋势存在差异,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随时间延长各组MVD计数明显升高,术后1、3、7天组间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天Sorafenib组和Sorafenib+MWA组分别小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血清VEGF水平随时间延长明显升高,术后1、3、7天组间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天MWA组小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4天Sorafenib+MWA组小于对照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兔VX2肝癌双瘤模型中单病灶微波消融及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可以抑制肝内远处病灶的进展。

邹煜[7](2016)在《经TAE介导靶向VEGF siRNA抑制兔VX2肝癌模型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及某些亚非地区的常见癌症,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被认为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由于80%以上的肝癌患者伴有肝硬化,使肝切除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一些肝癌生长的部位靠近第一、第二、第三肝门,给手术切除带来很大困难,因而在临床上可手术切除的病人不足总数的20%。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临床上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肝癌TACE术后的远期疗效仍不理想,术后复发和转移率仍非常高,且复发和转移是导致肝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原因现已基本查明,TACE术后因肝癌组织缺血、缺氧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上调。而VEGF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和最专一的刺激内皮细胞增生的因子之一,它也是已知最强的血管渗透剂,比组织胺作用大5万倍。VEGF可增加微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和小静脉的通透性,促进血管渗漏。因此,VEGF表达程度反映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构建水平,直接反映了肿瘤生长的速度和转移的倾向。要降低肝癌TACE术后复发和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就必须阻断VEGF的信号传导路径,降低VEGF的表达水平,从而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将TACE技术与某种靶向VEGF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策略相结合。而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现象的发现,为本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是目前肿瘤治疗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现象是近年来RNA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现。RNAi是一种高度序列特异性的保守转录后基因沉默,它是由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诱导引起的同源性基因抑制。随着对siRNA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了siRNA用于基因治疗的潜在优势,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其用于基因治疗的可能性。研究表明siRNA可以阻断或下调目标基因的表达,其诱导的基因沉默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以及投入少、周期短、操作简单等优势,因此极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治疗性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早期国内外学者利用RNAi技术,对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瘤、结肠癌、胃癌等靶向性抑制VEGF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但该类研究绝大多数尚局限于体外实验。自从2002年McCaffrey等首次发表了小鼠模型siRNA成功抑制目标基因的体内研究后,一些不同的研究团队也在各种动物模型中利用RNAi技术特异性地抑制了一些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等肿瘤靶向基因的表达。这些体内siRNA实验的成功引起了对以发展RNA干扰为基础的治疗学上的广泛关注。2006年美国OPKO公司首次研发的靶向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药物(商品名:Bevasiranib)问世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种药物即是以VEGF基因为靶向的siRNA。RNAi技术从发现到现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从体外细胞、动物试验发展到临床试验,充分展示了它的优越性。以siRNA为基础的RNAi技术因为其基因沉默的高度特异性、高效性和安全性,为疾病的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RNAi技术作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ullar carcinoma, HCC)基因治疗策略的研究也是当前较为活跃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RNAi技术应用于HCC的研究有:1.针对HCC发生的免疫监视机制的研究:如人类白细胞抗原-G基因(human leucocyte antigen-G, HLA-G)在肝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其被认为是肝癌细胞得以逃脱宿主免疫监视的手段。研究学者构建针对HLA-G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pGUP-GFP-Neo-HLA-G并转染于HCC Huh7细胞系后,HLA-G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与自然杀伤细胞NK-92MI细胞共同培养后,可检测到NK细胞对转染HLA-G shRNA的Huh7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升高。结果表明转染后Huh7细胞表达HLA-G基因下调后,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加强,从而可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2.针对HCC细胞增殖的研究:Salvi等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尿激酶性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 uPA)在HCC细胞中的表达后,能明显抑制荷瘤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因此发现uPA与细胞的增殖有很重要的关系,并认为uPA有可能作为HCC治疗的分子靶点。细胞分裂周期调控磷酸酶(cell division cycle, CDC) 25B可正性调控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和增殖,在HCC组织中高表达。Yan等以CDC 25B-siRNA转染Hep40肝癌细胞后,CDC 25B表达抑制率达90%,使肝癌细胞阻滞于G2期,明显抑制了Hep40肝癌细胞在裸鼠中的生长。3.针对HCC侵袭和转移的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在许多高转移的恶性肿瘤如HCC中高表达,OPN与受体结合能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浸润。Cheng等针对OPN设计shRNA并转染肝癌细胞后,OPN表达明显下调,HCC细胞生长、黏附和侵袭能力均被抑制,转染细胞在裸鼠中的成瘤性和肺转移能力均下降。Guo等筛选了肝癌转移潜能不断递增的3株肝癌细胞,用DNA芯片技术检测到这些细胞株随着转移能力的增加,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β表达也增加,但当用RNAi技术沉默PKCβ后,肝癌细胞株的侵袭和转移潜能明显降低,由此结果表明PKCβ在肝癌迁移过程中的作用。4.针对HCC治疗相关的研究:其一是联合放射治疗增敏的研究。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DNA damage repair protein 51, RAD51)是DNA修复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它可通过同源重组来修复由于电离辐射等原因造成的DNA损伤,当细胞受到基因毒性药物(如丝裂霉素C)、紫外线或电离辐射的损害时,RAD51蛋白会聚集到DNA断裂处寻找同源序列来修复。RAD51基因在多种不同的肿瘤细胞(如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肝癌等)中过度表达,表现为细胞核局部RAD51蛋白聚集,mRNA水平升高。研究表明该基因的过度表达能增强肿瘤细胞对电离辐射以及化疗药物的耐受力。研究者将靶向RAD51基因的siRNA转染至人HCC的HepG2细胞株中发现,siRNA可抑制肿瘤细胞RAD51基因的表达,HepG2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明显增强,表明靶向RAD51基因RNAi技术可作为恶性肿瘤放射增敏治疗的基因干预策略。其二是联合化疗抑制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同样,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 1, MDR1)在多种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肺癌、胃癌、HCC等细胞中高表达。大多数的化疗药物如5-Fu、顺铂、表阿霉素等对HCC治疗不敏感,单药有效率不足20%。研究者设计靶向MDRl的siRNA转染至HCC细胞MHCC97H细胞株后,明显下调MDR1 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分析结果表明MHCC97H肝癌细胞对5-Fu、长春新碱、阿霉素的敏感性明显提高。生存素基因(survivin)也与HCC耐药有关,研究者裸鼠皮下种植耐阿霉素的SMMC7721细胞株后,通过RNAi技术向皮下成瘤的裸鼠瘤体内注射靶向survivin的siRNA后,肿瘤组织survivin表达明显下调,肿瘤对阿霉素化疗药物敏感性提高,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然而,由于siRNA分子质量较大(14000u左右),且带有大量负电荷,一般无法顺利穿越细胞膜到达细胞内,容易从肾脏排出。另外,siRNA自身的不稳定性、易被降解、半衰期短、易引起免疫反应等因素导致siRNA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影响其临床应用。由于活体肿瘤细胞的生存环境和基础条件复杂,有关RNAi技术应用于活体实验的报道多数局限于体表脏器或肿瘤局部注射,经静脉注射靶向siRNA分子治疗肿瘤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多具有药物毒性反应大、靶器官局部药物浓度低的缺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如何把siRNA导入试验动物或是人体内成为该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的瓶颈,也是限制RNAi得以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如何提高siRNA转染效率,维持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提高抑制效率,提高安全性成为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师迫切关注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RNAi的技术优势又能克服其传输上的缺点,本研究利用介入治疗技术的优势和肝癌肿瘤细胞对碘油的亲和性,通过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直接灌注靶向VEGF-siRNA与碘油的乳化剂,进而观察其对活体肿瘤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将靶向VEGF siRNA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策略与肝癌肝动脉插管化疗的TAE治疗技术相结合,通过下调肝癌患者TAE术后VEGF的表达,阻断其肿瘤血管生成的通路,达到降低肝癌复发和转移率,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目的。本研究充分考虑了RNAi的特异性和高效性的基因治疗优势和经动脉插管化疗的药物传送优势,弥补两者各自的劣势,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两者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协同作用。本研究既建立在相关体外实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上,又能克服RNAi技术传输难点、靶器官局部药物浓度低、全身药物毒性反应大的缺点。国内外目前尚未见此类研究报道。研究方法1. 细胞培养:兔VX2细胞株。2. 靶向VEGF siRNA分子设计及合成:结合基因数据库和设计软件设计19nt的靶向VEGF-siRNA.3. siRNA分子转染:按Lipofectamin 2000TM试剂说明书进行转染。4. 细胞增殖活力检测:MTT法检测。5. RT-PCR半定量法检测VEGF mRNA水平:体外实验检测转染后VX2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6. ELISA法检测分泌性VEGF蛋白含量:体外实验检测转染后VX2细胞分泌VEGF蛋白含量。7. 实验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传代VX2肿瘤细胞移植于新西兰大白兔左肝,饲养3周。8. 肝癌模型螺旋CT扫描:TACE术前1 d及术后28 d荷瘤兔行肝脏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影像学方法评估肝内肿瘤生长情况。9. 实验兔分组及TACE实施:30只荷瘤兔被随机分成三组并按设计方法行TACE术。10. CT扫描检测肝脏肿瘤体积和肿瘤生长率:观察碘油沉积情况并采集影像学数据分析肝脏移植瘤的体积,并计算肿瘤的生长率。11. 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规病理学检查采用HE染色;VEGF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包均采用通用型二步法;对VEGF阳性染色及MVD计数。12. 肿瘤组织RT-PCR检测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RT-PCR检测肿瘤组织VEGF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组织VEGF蛋白的表达。13. 肿瘤细胞凋亡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14. 肝、肾毒性检测:术前1 d、术后7 d和28 d采耳缘静脉血,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AST、ALT和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结果1. siRNA转染VX2细胞48h后的细胞生长活力结果显示:VEGF-sil转染和VEGF-si3转染对VX2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显着高于scr-siRNA转染对VX2细胞生长的抑制率(P<0.01)提示靶向VEGF基因的2条siRNA分子(VEGF-sil或VEGF-si3)能够有效抑制VX2细胞生长。2. VEGF-sil转染组和VEGF-si3转染组VX2细胞的VEGF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7±0.06)和(0.45-4-0.07),均显着低于未转染组以及scr-siRNA转染组,靶向VEGF基因的2条siRNA分子(VEGF-sil或VEGF-si3)能够特异地降低VX2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3. VEGF-sil和VEGF-si3转染组对VX2细胞分泌VEGF蛋白的抑制率分别为(58.1-4-7.3)%和(51.9士7.9)%,显着高于scr-siRNA转染组对VX2细胞分泌VEGF蛋白的抑制率(3.2士0.7)%,P均<0.01。靶向VEGF基因的2条siRNA分子(VEGF-si1或VEGF-si3)能够特异地下调VX2细胞分泌VEGF蛋白。4. 肝癌模型兔肿瘤经TACE治疗后,CT显示肿瘤周边富血管区域碘油存积,肿瘤中央坏死明显。5. 术后28d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的肿瘤生长率分别为36.09±15.73%、79.67-4-19.63%,均小于对照组(155.18±19.42%)(P<0.05)。6. 术后28 d高剂量组、低剂量组肿瘤MVD(21.4士10.6与34.1士12.0)均小于对照组(57.9-4-16.1),VEGF表达的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102.15±18.33、67.40-±12.32和36.25±10.88。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 术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肿瘤组织VEGFmRNA和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都有明显降低,且其抑制效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8. 术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肿瘤组织细胞发生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VEGF-siRNA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肿瘤生长。9. 经TACE技术传送VEGF-siRNA不仅对肝肾无明显毒性反应,而且能抑制肿瘤弓I起的肝损害作用。结论1. 设计并筛选出最佳靶向VEGF基因的siRNA分子能在体外特异地抑制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细胞系VX2细胞的VEGF基因转录、VEGF蛋白分泌以及VX2细胞增殖。2. 在体实验靶向VEGF-siRNA能特异性地抑制兔VX2肝肿瘤的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生长。3. 经肝动脉插管灌注VEGF-siRNA碘油乳化剂能有效地传送siRNA进入体内发挥作用,为RNAi技术在肝癌治疗的传送途径开拓新思路。

韩耀启[8](2015)在《肝癌RFA术后动物模型与临床功能MRI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兔VX2肝癌模型RFA治疗后DCE-MRI的实验性研究目的:探讨兔VX2肝癌模型RFA治疗后病理变化与DCE-MRI表现特征。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组织内包埋法建立20只兔VX2肝癌模型,建模后第2w进行MRI成像,确定18只实验兔VX2肝癌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10只)。对照组8只兔VX2肝癌模型无任何抗肿瘤治疗,然后再于第3、4w进行MRI成像,共计3次成像。实验组兔VX2肝癌模型于第2w MRI成像后次日进行超声引导下开腹射频消融(RFA)治疗,于RFA治疗后24h内、治疗后1w(时间与对照组第3w对应)、2w(时间与对照组第4w对应)行MRI检查。MRI成像仪器为SEMENS VERIO 3.0 T成像仪,检查序列包括常规T1WI、T2WI平扫及DCE-MRI灌注成像。成像完成后将所有图像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Syngo MR B17。于后处理工作站分别测量计算对照组肿瘤与实验组射频消融灶各时间点的体积(V);观察分析肿瘤及射频消融灶MRI各序列信号特点,于DCE-MRI灌注伪彩图测量肿瘤及射频灶边缘、中央及周围肝组织各灌注参数:Ktrans、Kep及Ve值。待每时间点MRI成像完成后,随机处死1~2只实验兔。于末次MRI成像完成后将所有实验兔处死,开腹手术取肝,并对肿瘤、消融灶进行多部位取材。标本进行常规处理后,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显微镜下观察肿瘤边缘、中央不同部位的癌细胞分布情况,并记录微血管密度(MVD)值,病灶边缘微血管最密集的3个区取平均值,作为标本的MVD值。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x代表均数,s代表标准差。组内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LSD),组内前后变化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标准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项目包括观察建模后MRI肝内肿瘤分布与数目,对比分析对照组肿瘤与实验组消融灶常规MRI表现、体积变化、DCE-MRI特点、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实验模型成功建立18只(18/20 90.0%)。对照组肿瘤第2w、3w、4w平均体积依次分别为(0.28±0.06)cm3、(1.38±0.48)cm3、(4.45±1.84)cm3,呈逐渐增大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消融灶3次检查中,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肿瘤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实验组消融灶呈T1WI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或低信号。灌注图像对照组与实验组高灌注红色部分均位于边缘,低灌注蓝色及黄色部分位于中央。对照组边缘红色与中央蓝色或黄色部分相互间隔分布,而实验组边缘红色与中央蓝色或黄色部分交界面锐利。对照组2w、3w及4w所测肿瘤边缘部位平均Ktrans值依次分别为(0.823±0.202)min-1、(0.851 ±0.175)min-1,(0.902±0.146)min-1 大于相同时间点所测肿瘤中央部位平均Ktrans值(0.293±0.095)min1、(0.269±0.109)min-1、(0.270±0.132)min-1 及周围正常肝组织(0.491±0.150)min-1、(0.466±0.130)min-1、(0.516±0.081)min-1。实验组所测4个时间点肿瘤边缘部分平均Ktrans值分别为:RFA治疗前(1.030±0.217)min-1,治疗后 24h 内、1w、2w 分别为(0.665±0.089)min-1、(0.962±0.140)min-1、(0.887±0.120)min-1,治疗后 24h 内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1w及2w,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Kep及Ve组内及组间比较无差异。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对照组肿瘤质地硬,边缘苍白色,中央为土黄色坏死。HE染色肿瘤边缘细胞密集,胞浆丰富,细胞核大,蓝色深染。中央坏死随时间延长增多。实验组10例肿瘤RFA治疗后随时间不同反应不同,24h内边缘充血出血带,炎细胞浸润,中央为灰黄色凝固坏死。随时间延长边缘炎症反应逐渐纤维化,RFA第2w形成带状致密包膜。10例肿瘤RFA治疗后8例见残留癌灶,均位于消融灶外缘。对照组MVD值各时间点边缘部位均大于中央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RFA治疗后24h内消融灶边缘部位为平均MVD值为22.50±2.12,小于治疗前、治疗后1w及2w边缘部位平均 MVD 值:41.33±2.08、40.00±2.82、39.17±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VX2肝癌模型边缘部位MVD值、Ktrans始终保持较高水平。RFA后24h肿瘤损伤严重,MVD值降低,消融灶边缘部位灌注参数Ktrans值降低。后期残留癌灶增大,MVD值升高,Ktrans值升高。消融灶中央凝固坏死部位Ktrans值始终较低。DCE-MRI灌注成像可通过灌注参数的变化间接反应肿瘤RFA治疗后不同时段、不同部位的病理变化。第二部分原发性肝细胞癌RFA治疗后DCE-MRI评价目的:探讨DCE-MRI全肝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RFA治疗效果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随访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RFA治疗后的MR资料。其中男39例,女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为54.2±9.7岁,中位年龄53岁。47例患者治疗前确诊均按照2011年《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1],且肿瘤直径小于3cm。所有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RFA)治疗。治疗后分别多次MRI检查复查进行治疗效果评价。本研究选择MRI随访检查时间分别为RFA后48h内(不包括48h)、48h~1m内(不包括1m)、1~3m(不包括3m)和3m以上等四个时间点进行RFA后肿瘤MRI变化研究。分组为48h内组、48h~1m内组、1~3m组和3m以上组。射频消融治疗仪器选用美国RFA2000射频治疗系统,在超声引导下对肝癌病灶行RFA治疗。磁共振检查装置为SIEMENS Verio 3.0 T扫描仪器。检查相关序列包括:FL2d-T1WI、TSE-T2WI脂肪抑制及DCE-MRI灌注成像。成像完成后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观察分析肝癌RFA治疗后不同时间MRI特点,具体内容包括(1)各组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肝实质改变。(2)各组病灶平扫T1WI、T2WI信号特征,根据射频消融灶与周围肝实质、脂肪及肌肉信号强度比较,分为高、等和低信号。高信号与腹腔脂肪信号类似,等信号与周围肝实质信号类似,低信号与周围肌肉信号类似。信号均匀度分为均匀和不均匀。(3)DCE-MRI灌注扫描图像:定性观察射频消融灶边缘强化情况: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无强化,以判断肿瘤消融完全、残留与肿瘤局部进展。定量测定灌注参数:利用Tissue-4D后处理软件生成伪彩图,于伪彩图上分别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射频消融灶边缘、中央及周围肝实质各灌注参数。灌注参数的测定包括Ktrans、Kep及Ve值,以上三个量化参数的关系为Kep=Ktrans/Ve。边缘部分ROI的选取为灌注伪彩图上最红色部分,正常肝组织ROI的选取避开肉眼观察到的血管。ROI选取后分析软件将自动计算上述参数。每个ROI的选取测量要重复3次,然后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数据以 x±s差表示。各时间组RFA灶信号改变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灌注参数组内、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LSD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7例患者所有时间点累计分析病灶个数共计80个,包括48h内17个,48h~1m为18个、1~3m为21个和3m以上为24个。MRI平扫发现消融灶早期(1m内)T1WI呈高信号,48h内呈环状高信号为14例(82.35%14/17),48h~1m 呈均匀高信号 13 例(72.22%13/18)。随时间延长,1m后消融灶T1WI信号不同程度下降,环状或均匀高信号比例减少;1~3m与3m以后T1WI呈高信号分别为5例(23.81%5/21)和2例(8.33%2/24)明显低于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内、48h~1m及1m~3m时间组T2WI呈混杂低信号为主,分别为10例(58.82%10/17)、1 1例(61.11%11/18)和15例(71.4%15/21)。3m后信号发生改变,均匀低信号10例(41.67%10/24)和等信号7例(29.17%7/24),这种信号改变与3m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灶各时间组T1WI边界清晰,而T2WI边界欠清,各时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h 内、48h~1m 边缘环形明显强化(76.47%13/17)、(77.78%14/18)。3m后呈轻度环形或无强化(83.33%20/24),上述改变与Im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消融灶周围肝实质出现异常灌注强化,48h内与 48h~1m 分别为 11 例(64.71%11/17)和 13 例(72.22%13/18)。后期异常灌注强化极少,1~3m与3m后分别为5例(23.81%5/21)和1例(4.17%1/24),上述改变与早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患者中14例(16个消融灶)具有连续3次随访MRI资料,时间分别为48h内、48h~1m和3m以上。对其灌注成像行参数测定,48h内与48h~1m时间组所测射频灶边缘部位ktrans依次分别为(0.805±0.117)min-1和(0.771±0.073)min-1 大于 3m 以上时间组边缘部位(0.502±0.109)min-1。同一时间点所测射频消融灶Ktrans,边缘部位大于中央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RFA治疗后DCE-MRI显示消融完全的病灶边缘Ktrans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中央凝固坏死Ktrans始终较低。不同时间MRI表现及DCE-MRI灌注成像定量参数测定能反映其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病理改变,可以准确评估RFA治疗疗效。

李丹叶[9](2012)在《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肝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对兔VX2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70%-80%的肝癌在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动脉栓塞治疗较目前其他介入治疗方法近期缓解率高,副反应较少,且容易开展,近年来成为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它存在着一定的缺点,表现为大多数肿瘤坏死不完全,远期疗效不佳,且需要多次治疗。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是动脉栓塞与磁感应热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通过经动脉导入含磁性介质的栓塞剂,在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的基础上,利用磁感应介质在交变磁场下发热的特点,同时对肿瘤施行靶向热疗。目前其常用的栓塞介质为铁磁颗粒。磁感应栓塞热疗介质除需满足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磁致升温要求外,介质尺度也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针对栓塞热疗介质的研究鲜有报道,目前的磁介质均为纳米级铁氧体或由高分子材料包裹纳米级铁氧体而成的微米级铁氧体。然而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级介质因尺度太小会渗入门静脉及肝静脉,因而可能影响动脉栓塞热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理想的热疗介质的颗粒粒径应在10微米左右。且经高分子材料包裹的纳米级铁氧体进入体内经降解后的安全性仍不明确。因此寻找微米尺度的、安全高效的热疗介质仍是磁感应栓塞热疗的关键问题。羰基铁粉是一种元素铁,美国International Specialty Products公司生产的微米级羰基铁粉(商品名Ferronyl(?))口服使用的安全性高,已经正式被美国药品管理监督局批准直接添加到食品中作为铁元素补给。本研究组对该羰基铁粉的物理表征的前期实验表明,羰基铁粉为表面光滑,且粒度比较均一的球形颗粒,粒径分布大约在2-10μm,平均粒径约5μm,符合肝动脉栓塞热疗磁介质最好在1-10μm粒径范围的要求。体内外实验证明羰基铁粉的安全性高。本研究中将羰基铁粉与常用栓塞剂碘油制备成栓塞剂,对其用于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作出评价,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寻找一种新的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介质,为肝癌的治疗寻找新的思路。第一章羰基铁粉的体外细胞毒性及在交变磁场下升温情况的研究目的评估羰基铁粉的体外升温性能及细胞毒性,初步评价其用于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本研究室自主研发的500kHZ磁感应热疗仪,检测浓度为80、120、160、200、240mg/mL的羰基铁粉-碘化油混悬液在45Gs场强下的升温情况,并检测浓度为160mg/ml的羰基铁粉-碘化油混悬液在混悬液在25、35、45、55、65Gs场强下的升温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与浓度分别为100%、75%、50%及25%的羰基铁粉浸提液共孵育24、48及96小时后的细胞增值率,根据细胞增值率结果判定浸提液的细胞毒级。结果磁场强度一定时,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的升温速率与其浓度成正相关;混悬液浓度一定时,其升温速率与磁场强度成正相关。160mg/L的混悬液在45Gs的场强下10min内升温可达60℃以上,满足热疗要求。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与羰基铁粉浸提液共孵育后,在各观察时间点100%、75%浸提液组细胞形态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轻微毒性,而50%、25%两浸提液组细胞数量与形态均与阴性对照组相似。共孵育后第24、48、72小时,100%及75%浸提液的细胞毒级均为1,共孵育后第24、48小时,50%、25%浸提液的细胞毒级为1,第72小时50%、25%浸提液的细胞毒级均为O。结论羰基铁粉在500kHZ频率磁感应热疗仪下的体外升温性能良好,浓度为160mg/mL的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具有体内应用价值;羰基铁粉的细胞毒性表现为轻微毒性,符合国家关于材料体内应用的毒级标准。第二章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肝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对兔VX2肝癌模型治疗的可行性研究和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目的初步评价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用于肝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对VX2原位肝癌模型生长的影响。方法将接种18天的荷瘤兔随机分为5组,即假治疗对照组(Ⅰ组)、碘油栓塞组(Ⅱ组)、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栓塞组(Ⅲ组)、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栓塞热疗组(Ⅳ组)。栓塞介入术后第3天将肿瘤暴露于交变磁场,43-45℃加热30分钟。栓塞热疗组3只实验兔于栓塞后立即和第3天及第14天行腹部常规CT扫描。所有荷瘤兔在栓塞术前、栓塞术后当天及栓塞术后3天(即热疗后当天)、栓塞术后10天采血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栓塞术后14天处死所有实验兔,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大体观察标本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在场强为30-55Gs范围内,肿瘤内温度在10min内可达到43℃以上,瘤内温度可保持在43-45℃,瘤外1cm正常肝组织温度最高不超过40℃,肛温无明显变化。(2)CT可清晰地显示体内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的高密度影,混悬液分布于瘤周边多于中央。(3)栓塞术后当天Ⅱ、Ⅲ、Ⅳ组与Ⅰ组相比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0.01),Ⅱ、Ⅲ、Ⅳ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4天Ⅳ组与Ⅱ、Ⅲ组相比,ALT增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AST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11天各组ALT、AST水平均接近正常值,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Ⅱ、Ⅲ、Ⅳ组较Ⅰ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体积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Ⅳ组较Ⅱ、Ⅲ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5)。(5)肉眼及显微镜下观察见Ⅱ、Ⅲ组肿瘤组织较Ⅰ组明显减少,肺转移程度较Ⅰ组轻;Ⅳ组肿瘤组织更少,大片坏死,仅残留散在小片状癌巢。肺转移例数较Ⅱ、Ⅲ组少,转移结节更小。显微镜下Ⅲ、Ⅳ组微动脉内可见羰基铁粉及碘油沉积。Ⅱ、Ⅲ、Ⅳ组正常肝组织大体上未受影响,极少数被栓塞的微动脉周围肝组织出现萎缩、变性。各组肺组织无萎缩、变性及坏死。结论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肝动脉栓塞热疗可显着抑制VX2肝癌模型的生长。肝动脉栓塞对肝功能有较大损伤,但羰基铁粉未加重对肝功能造成的负担,热疗可能加重对肝功能的损害,但肝功能损害具有可逆性。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在瘤内的分布依赖于瘤内血管的分布,对治疗血供丰富的肝癌具有优越性。羰基铁粉经肝动脉灌注后极少见回流入体循环,该尺度的羰基铁粉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可适当增加羰基铁粉的粒径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第三章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肝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与直接注射热疗治疗兔VX2肝癌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直接注射热疗与肝动脉栓塞热疗两种磁介质导入方式的优劣性,为肝癌磁感应热疗选择合适的磁介质植入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接种18天的荷瘤兔随机分为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组(AEH组)及直接注射热疗组(DIH组),AEH组实验兔于栓塞介入术后3天热疗,DIH组直接注射混悬液后立即进行热疗,两组均在43-45℃下加热30min。以AEH组行栓塞术当天为第1天,所有荷瘤兔在第0、4、11天采血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第17天处死所有实验兔,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大体观察标本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热疗时两组动物瘤内温度均可在10min内上升至43℃以上,DIH组场强在25-35Gs范围内、AEH组场强在30-55Gs范围内时分别可使瘤内温度维持在43-45℃;DIH组肿瘤中心温度高于周边,而AEH组周边温度高于瘤中心温度。距肿瘤边缘1cm的正常肝组织温度最高均不超过40℃,肛温均无明显变化。(2)热疗后两组实验动物白细胞均升高,栓塞热疗组较直接注射热疗组白细胞计数及ALT、AST值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5,0.01)。至第11天,两组实验动物白细胞计数、ALT、AST值均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对比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处理后14天观察AEH组肿瘤体积较DIH组体积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及镜下见DIH组实验兔肿瘤生长较AEH组旺盛,周边仍见大量残余肿瘤组织。DIH组全部发生肺转移,AEH组只有2只实验兔出现肺转移,且肺转移程度较前者轻微。(4)AEH组正常肝组织微动脉内均可见少量羰基铁粉及碘油,极少数被栓塞的微动脉周围肝组织出现萎缩、变性。肺微动脉内偶可见羰基铁粉沉积,肺组织结构保持正常。DIH组肿瘤所在肝叶、其余肝叶及肺组织中均未见羰基铁粉及碘油分布。结论羰基铁粉介导的DIH靶向性高于AEH,达到治疗温度所需的磁场强度较后者小,对正常组织的影响较后者小。43-45℃的治疗温度下,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AEH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优于DIH。AEH对肝功能的损害大于DIH。第四章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对兔VX2肝癌模型血管作用的研究目的探讨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肝动脉栓塞热疗对肝VX2肿瘤微血管的作用。方法荷瘤兔随机分为4组:假治疗对照组(Ⅰ组)、碘油栓塞组(Ⅱ组)、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栓塞组(Ⅲ组)、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栓塞热疗组(Ⅳ组)。栓塞后第14天处死动物,采用Super 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内的VEGF和CD34的表达。根据CD34阳性血管数量计算MVD。结果两栓塞组间肿瘤组织MVD值、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栓塞组MVD值、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栓塞热疗组的肿瘤组织MVD值、VEGF阳性表达率较两栓塞组均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43-45℃肝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可有效破坏兔VX2肝癌的微血管及抑制VEGF的表达,栓塞后2周内肿瘤组织的VEGF表达未出现上调。肿瘤的热疗对肿瘤营养血管的直接破坏可能是其治疗肿瘤的一项机制。

余超[10](2012)在《二巯基丁二酸修饰的Fe3O4纳米磁液联合碘油动脉栓塞热疗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拟通过DSMA-Fe3O4(二巯基丁二酸修饰的Fe3O4)纳米磁液联合碘油经动脉栓塞兔VX2肝癌后诱导热疗,观察该实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并且探讨临床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25只新西兰大白兔,开腹在肝脏左叶种植瘤块建立兔VX2肝癌模型,随机等分为5组,分成对照组(A组);单纯碘油栓塞组(B组);纳米磁液+碘油栓塞组(C组);DSMA-Fe3O4纳米磁液栓塞后交变磁场下诱导热疗(D组);DSMA-Fe3O4纳米磁液+碘油栓塞,栓塞后交变磁场下诱导热疗组(E组)。成瘤2周后,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形态,增强表现,同时测量并计算肿瘤大小。随后各实验组按各组方案行经肝动脉肿瘤栓塞,D组和E组术后2d实验兔在交变磁场下诱导热疗。栓塞术后各组实验兔分别在第7d、14d行CT扫描并随访,观察碘油在瘤内沉积分布情况,并分别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生长比率和肿瘤增长体积。肿瘤生长比率为术后14d肿瘤体积与术前肿瘤体积之比,肿瘤增长体积为术后7d、14d肿瘤体积与术前体积之间的差值。最后一次CT扫描后每组处死部分实验兔,取完整的肝脏进行病理检查。同时各组实验兔分别在术前,术后1d、3d和7d经兔耳缘静脉取采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肿瘤生长比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其余各组数据均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CT扫描证实25只实验兔VX2肝癌模型建立成功并随机等分为5组(A、B、C、D、E),各组在成瘤2周后的肿瘤体积大小分别是:(1856.3±438.2)mm3、(1826.9±346.0)mm3、(1886.6±403.2)mm3、(1896.3±226.4)mm3、(1953.4±494.8)mm3,术前五组之间肿瘤平均体积大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5只实验兔均成功实施插管治疗。术后14d, E组的肿瘤体积为(1435.4±346.3)mm3,肿瘤生长比率为73.7±3.0%,平均肿瘤体积缩小26.7%。而B、C、D三组术后14d后体积分别为(5375.4±549.5)mm3、(5741.5±1202.0)mm3和(9861.4±872.0)mm3,这三组的肿瘤生长比率分别为300.7±44.0%、309.4±50.1%、522.5±28.6%,肿瘤分别平均增大了200.7%、209.4%和422.5%。各实验组在术前ALT、AST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值分别为:(30.0±5.9)U/L、(27.4±4.1) U/L、(29.2±4.8)U/L、(28.2±3.6)U/L、(28.4±4.1)U/L;AST值分别为(36.8±4.9)U/L、(35.6±7.2)U/L、(33.5±4.6)U/L、(36.2±2.7)U/L、(37.9±4.5)U/L。术后1d和3d,B、C、D、E四组ALT和AST水平较术前各组均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3、7dALT和AS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FALT=1.981, PALT>0.05;FAST=0.534,PAST>0.05)。其余各组ALT和AST术后第7天和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A组为对照组,镜下可见明显肿瘤细胞增生,核大、深染,异常分裂像多见。C、D、E三组镜下观察均可见黄褐色磁性颗粒。其中E组未找到明显肿瘤细胞,大部分被炎性细胞所代替,并可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同时可见肉芽组织生长。B、C组周边仍可见核大深染的肿瘤细胞,中央为大量无结构的坏死组织所取代,同时可见炎症反应带、炎性细胞,并可见纤维结缔组织。D组周边仍可见大量肿瘤。结论DSMA-Fe3O4纳米磁液联合碘油动脉栓塞热疗治疗兔VX2肝癌可显着提高肿瘤坏死率,术后14d即可使肿瘤体积显着缩小;对肝功能的损害是一过性的,一周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二、经动脉化疗栓塞兔VX2肝癌后早期肿瘤细胞凋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动脉化疗栓塞兔VX2肝癌后早期肿瘤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131)I-BaGdF_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
    1.1 BaGdF_5@PDA合成及表征
        1.1.1 实验耗材
        1.1.2 BaGdF_5@PDA纳米粒子合成
        1.1.3 BaGdF_5@PDA的表征
        1.1.4 BaGdF_5@PDA造影剂性能研究
        1.1.5 BaGdF_5@PDA细胞毒性评价
    1.2 ~(131)I-BaGdF_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
        1.2.1 BaGdF_5@PDA装载顺铂以及标记~(125)I
        1.2.2 BaGdF_5@PDA-CDDP 的 纳米材料表征
        1.2.3 BaGdF_5@PDA顺铂装载率
        1.2.4 ~(125)I-BaGdF_5@PDA标记率以及标记稳定性
    1.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细胞水平放化疗协同治疗效果评价
    2.1 ~(131)I-BaGdF_5@PDA-CDDP的肿瘤细胞疗效评估与探索
        2.1.1 CCK-8 实验方法
        2.1.2 CCK-8 实验结果
    2.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2.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方法
        2.2.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2.3 乏氧条件下细胞水平的实验研究
        2.3.1 化学模拟乏氧条件下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方法
        2.3.2 化学模拟乏氧条件下的细胞免疫荧光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瘤
    3.1 动物实验模型制备以及显像条件摸索
        3.1.1 兔下肢肌肉 VX2 肿瘤模型
        3.1.2 兔肝VX2 肿瘤模型
        3.1.3 影像学评估肝VX2 瘤生长情况
        3.1.4 经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栓塞术技术条件摸索
    3.2 TACE+TARE实验
        3.2.1 兔肝动脉介入实验结果
        3.2.2 术后 ~(18)F-FDG PET/CT 扫描以及 TUNEL 染色法评估肿瘤治疗效果
        3.2.3 术后的 SPECT/CT 扫描以及 MRI 观察 ~(131)I-BaGdF5@PDA-CDDP 在肿瘤部位的沉积效果
        3.2.4 术后肿瘤组织生物电镜
        3.2.5 术后安全性评价
        3.2.6 初步探索TAE术后肿瘤乏氧情况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颗粒和微球在基于 TAE 技术的肝肿瘤局部治疗及其诊疗一体化研究中的应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机理探究和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言
    1.TACE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耐受的机理
    2.目前临床进行针对肝癌多模态治疗方式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3.提出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第二部分 理论分析
    1.溶瘤腺病毒的作用特点和作用机制
    2.合成溶瘤腺病毒配合TACE治疗肝癌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制备
        1.1 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构建思路
        1.2 腺病毒的包装
    2.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
        2.1 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条件表达性验证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2 体外实验:缺氧条件下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对肝正常细胞和肝肿瘤细胞的作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3.动物实验验证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作用
        3.1 VX2瘤兔肝癌模型的制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通过肝动脉介入插管途径给予的剂量和周期探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介入治疗肝癌的表达探究和疗效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结果讨论与展望
    1.结果讨论
    2.未来展望
第五部分 综述 缺氧的产生及其对治疗抵抗的作用
    1.肿瘤血管新生
    2.糖代谢的转换
    3.肿瘤细胞外基质的重构
    4.免疫微环境的改变
    5.乳酸堆积/酸性环境的影响
    6.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载药微球与碘油加载三氧化二砷化疗栓塞治疗兔VX2肝肿瘤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物与试剂
        1.1.3 器械与仪器
    1.2 实验流程及动物分组
    1.3 实验兔VX2肿瘤模型的建立
        1.3.1 兔VX2肝肿瘤模型
        1.3.2 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建立
        1.3.3 兔VX2肝肿瘤CT增强扫描
    1.4 实验兔TACE介入手术方法
        1.4.1 载药微球加载三氧化二砷过程
        1.4.2 载药微球用量探索
        1.4.3 兔VX2肿瘤模型TACE手术过程
    1.5 血液与组织标本收集
    1.6 血清(组织)标本的前处理与药物浓度检测
    1.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载药微球用量探索
    2.2 实验操作及病理观察
    2.3 各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
    2.4 血药浓度
    2.5 肿瘤组织药物浓度—时间结果
    2.6 肝脏、心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浓度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ACE治疗肝癌的现状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3.0T磁共振TOLD成像评估兔VX2肝癌模型乏氧情况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兔VX_2肝癌模型中TOLD序列评估肿瘤乏氧情况的应用价值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兔VX_2肝癌模型中TOLD序列评估索拉非尼治疗后肿瘤乏氧情况的应用价值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研究生期间成果
致谢

(5)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多模态成像及增效HIFU/化疗协同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释药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增强超声、光声以及磁共振显成像实验
    前言
    第一节 HMPBs-DOX/PFH体外多模态成像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HMPBs-DOX/PFH体内多模态成像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增强HIFU/化疗协同治疗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联合HIFU的体外治疗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增效HIFU/化疗协同治疗肿瘤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研项目以及会议交流情况

(6)兔VX2肝癌双瘤模型中单病灶消融联合索拉菲尼治疗的价值及能谱CT应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兔VX2肝癌双瘤模型的建立及双层探测器能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微小病灶检出中的价值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 兔VX2肝癌双瘤模型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双层探测器能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兔VX2肝癌模型微小病灶检出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层探测器能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抑制微波消融针在兔VX2肝癌模型中伪影的价值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兔VX2肝癌双瘤模型单病灶消融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对残留病灶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热消融治疗后影像学评价的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经TAE介导靶向VEGF siRNA抑制兔VX2肝癌模型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附图
第一部分 靶向VEGF基因的siRNA体外抑制兔VX2细胞生长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靶向VEGF基因的siRNA对VX2细胞生长的影响
        3.2 靶向VEGF基因的siRNA影响VX2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
        3.3 靶向VEGF基因的siRNA对VX2细胞分泌VEGF蛋白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AE介导靶向VEGF基因siRNA体内抑制兔VX2肝癌肿瘤生长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设备、试剂及药物
        2.3 实验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
        2.4 实验兔分组及TACE实施
        2.5 CT扫描检测肝脏肿瘤体积和肿瘤生长率
        2.6 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7 RT-PCR检测肿瘤中VEGF mRNA的表达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中VEGF蛋白的表达
        2.8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
        2.9 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靶向VEGF-siRNA对肝癌模型兔肿瘤体积及肿瘤生长率的影响
        3.2 靶向VEGF-siRNA对肝癌模型兔肿瘤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3 靶向VEGF-siRNA对在体肿瘤VX2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及VEGF蛋白分泌的影响
        3.4 靶向VEGF-siRNA诱导肿瘤VX2细胞凋亡
        3.5 靶向VEGF-siRNA对肝癌模型兔肝肾毒性观察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肝癌RFA术后动物模型与临床功能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兔VX2肝癌模型RFA治疗后DCE-MRI的实验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原发性肝细胞癌RFA治疗后DCE-MRI评价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肝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对兔VX2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羰基铁粉的体外毒性及升温性能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细胞
        1.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1.2.3 主要仪器
        1.2.4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各浓度的羰基铁粉-碘化油混悬液在45Gs交变磁场下升温状况
        1.3.2 一定浓度的羰基铁粉-碘化油混悬液在不同外加交变磁场下升温状况的测定
        1.3.3 细胞形态学观察
        1.3.4 细胞增殖率检测
    1.4 讨论
        1.4.1 羰基铁粉的基本理化性质介绍
        1.4.2 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的升温性能
        1.4.3 CCK-8法与MTT法的比较
        1.4.4 羰基铁粉的体外细胞学毒性
    1.5 小结
第二章 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肝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对兔VX2肝癌治疗的可行性研究和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与细胞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的制备
        2.3.2 建立兔VX2肝癌模型
        2.3.3 动物分组
        2.3.4 肝动脉栓塞介入术
        2.3.5 磁感应热疗及温度监测
        2.3.6 CT扫描
        2.3.7 实验室检查
        2.3.8 组织学观察
        2.3.9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术中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用量
        2.4.2 术后一般情况
        2.4.3 CT扫描观察肿瘤模型生长情况
        2.4.4 羰基铁粉体内升温情况
        2.4.5 栓塞热疗术后常规CT扫描结果
        2.4.6 实验室检查结果
        2.4.7 肿瘤大小变化
        2.4.8 组织学观察
    2.6 讨论
        2.6.1 有关用于动脉栓塞的兔VX2肝癌模型建立的探讨
        2.6.2 肿瘤种植后的最佳实验时间
        2.6.3 体内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分布的检测手段
        2.6.4 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的体内升温
        2.6.5 疗效评价
        2.6.6 安全性评价
        2.6.7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2.6.8 不足及尚须改进之处
    2.7 小结
第三章 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肝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与直接注射热疗治疗兔VX2肝癌的对比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3.2.3 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注入及磁感应热疗
        3.2.4 实验室检查
        3.2.5 组织学观察
        3.2.6 统计学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一般情况
        3.3.2 CT扫描观察肿瘤模型生长情况
        3.3.3 羰基铁粉体内升温情况
        3.3.4 实验室检查
        3.3.5 肿瘤大小变化
        3.3.6 组织学观察
    3.5 讨论
        3.5.1 升温情况对比
        3.5.2 疗效对比
        3.5.3 安全性对比
        3.5.4 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
        3.5.5 不足及尚须改进的地方
    3.6 小结
第四章 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对兔VX2肝癌血管作用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2.1 实验动物与细胞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3 兔VX2肝癌肝动脉模型的建立、分组及处理
        4.2.4 病理切片制作
        4.2.5 免疫组化测定肿瘤区CD34及VEGF表达
        4.2.6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
        4.3.1 MVD值
        4.3.2 VEGF的表达
    4.5 讨论
    4.6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二巯基丁二酸修饰的Fe3O4纳米磁液联合碘油动脉栓塞热疗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磁介导热疗治疗肿瘤的发展与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经动脉化疗栓塞兔VX2肝癌后早期肿瘤细胞凋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D]. 贾国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机理探究和疗效评估[D]. 张鸿森.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载药微球与碘油加载三氧化二砷化疗栓塞治疗兔VX2肝肿瘤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 李浩. 郑州大学, 2019(07)
  • [4]3.0T磁共振TOLD成像评估兔VX2肝癌模型乏氧情况的初步研究[D]. 覃淑萍.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5]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多模态成像及增效HIFU/化疗协同治疗的实验研究[D]. 张楠. 重庆医科大学, 2018(10)
  • [6]兔VX2肝癌双瘤模型中单病灶消融联合索拉菲尼治疗的价值及能谱CT应用的实验研究[D]. 高钦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7]经TAE介导靶向VEGF siRNA抑制兔VX2肝癌模型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 邹煜. 浙江大学, 2016(02)
  • [8]肝癌RFA术后动物模型与临床功能MRI研究[D]. 韩耀启.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8)
  • [9]羰基铁粉—碘油混悬液介导的肝动脉栓塞磁感应热疗对兔VX2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李丹叶. 中南大学, 2012(03)
  • [10]二巯基丁二酸修饰的Fe3O4纳米磁液联合碘油动脉栓塞热疗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 余超. 南京医科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兔VX2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后早期肿瘤细胞凋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