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静态穿透串行控制的数据采集系统

一种应用于静态穿透串行控制的数据采集系统

一、应用于静力触探中串行控制的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斯亮[1](2021)在《面向月壤水冰原位触探的导热特性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瑞锋,蔡国军,刘松玉,陈偲,秦文虎[2](2019)在《多功能数字式无线CPTU测试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孔压静力触探(CPTU)作为一种重要的原位测试方法,不断朝着数字化、多功能、高精度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长达几十米的电缆给贯入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安全隐患,测试数据的无线传输尤为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无线静力触探技术的研究现状,从设备、原理、特点、应用等方面分析对比了存储式、波导式(声波、光波、无线电波)及特制探杆式三类无线静力触探技术,并对国内外无线静力触探的发展提出了展望。研发了一种基于特制探杆、探头电源自供、无线电波传输的多功能数字式无线CPTU测试技术——NCT-1型无线静力触探系统。现场工程测试数据表明该系统技术性能稳定,测试数据可靠,操作便利快捷,可实时显示且便于加装探杆以实现深度勘测,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闫茂[3](2019)在《基于旋切触探技术的岩体基本质量评价系统开发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XCY-1型岩体力学参数旋切触探仪的研发与应用为现场快速获取岩体特征参数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基于旋切触探技术,针对旋切触探仪的现场应用,建立基于旋切参数的智能分析平台并实现岩体特征参数的智能识别。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旋切触探理论与《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研究岩体比功值特征,建立岩石坚硬程度的综合比功识别模型;研究旋切参数统计量特征,建立岩体完整程度的统计量识别模型;研究岩体力学参数与旋切参数之间关系,对力学参数理论解进行修正并建立识别模型;研究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旋切参数的模糊数学模型并通过模糊识别得到岩体等级。(2)基于MATLAB GUI,将岩土工程问题进行数字化处理,研发了旋切触探技术的快速智能分析系统。分别建立岩体力学参数识别模块、岩石完整程度智能识别模块、岩石坚硬程度智能识别模块、岩体质量智能评价模块,最终集成系统。(3)进行现场旋切触探试验,分析岩体质量与旋切参数之间的联系,使用旋切触探岩体智能分析平台对现场的旋切参数进行智能分析,对岩体力学参数以及岩体基本质量进行预测评价。得到东庄水库2#、3#、5#钻孔的岩体质量分别为Ⅳ级、Ⅲ级、Ⅳ级。

周军华[4](2019)在《钻孔条件下岩石触探特性及其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岩石力学特性参数是岩体工程设计施工的重要依据。钻孔原位触探法,作为一种孔内测试的重要技术,凭借其方便快捷、代表性强等优势,已成为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重要手段,并呈现出比较好的应用前景。鉴于此,本文针对钻孔触探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利用室内岩石触探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利用触探获取岩体原位参数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围压下岩石触探试验的影响及其破坏机理,并通过理论和数值分析,分析了钻孔周边应力状态,研究了钻孔孔壁的触探特性及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室内触探试验,获得了触探指数评估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抗剪强度参数的关系式。分析了岩石尺寸和压头形态对触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岩石触探强度存在较大的尺寸效应,压头尺寸和形态都会影响岩石的触探特性。(2)岩石的触探峰值荷载和峰值位移均随围压增大呈现增大的趋势,两侧围压中的较小侧应力值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围压对触探条件下岩石的破裂模式存在影响,拉伸破坏在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利用PFC进行了不同围压下岩石触探的尺寸效应数值模拟研究。(3)通过理论和数值分析,获得了钻孔周边主应力大小及其方向的确定方法。钻孔周边应力的存在对孔壁触探的力学特性有显着的影响,垂直于加载方向上的围压应力是影响孔壁触探特性的主要因素。

刘薛祥[5](2019)在《合肥地区典型土层静力触探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力触探试验(CPT)作为一种常见的原位测试手段,具有无需取样、测试连续、再现性好、测试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岩土工程勘察中。静力触探应用广泛,能够用于划分土层、确定地基承载力、判别砂土液化以及估算桩基承载力等。合肥地区第四系土层普遍分布,厚度较大,多年来静力触探在本地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但是一直以来,这些海量的数据仅散见于各个工程的勘察报告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论文大量收集合肥地区的工程勘察资料,对合肥地区的典型地层的静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利用静力触探确定合肥地区主要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等的方法。论文通过比选,采用Grubbs法对静力触探测试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偏激值,整理分析筛选后的数据。论文采用分形几何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合肥地区典型地层的静力触探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地层的静力触探曲线形态的基本特征,发现合肥老黏土的静力触探曲线比Q4黏性土的曲线平缓、跨度小、均线高。论文将静力触探测试结果与合肥典型地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与容重、内摩擦角及粘聚力等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再进行拟合,总结得到了合肥地区关于静力触探的比贯入阻力sP值与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的经验关系式。论文分析了合肥地区主要土层的静力触探数据及承载力数据,分别采用了单参数及双参数拟合,得到利用静力触探确定合肥地区典型地层的天然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关系式;同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对规范中估算混凝土预制桩单桩承载力的公式进行适当的简化修改,获得了合肥地区采用静力触探估算混凝土预制桩单桩承载力的公式。研究成果对于合肥地区各类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静力触探的工程应用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贾欣蔚[6](2019)在《面向旋压触探的无线多传感信息智能处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土建施工的一项关键技术环节,其准确度和效率将直接影响到土建工程的安全和工期。目前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方法为钻探法和原位测试方法。其中,钻探法在试样钻取、运输、切制等过程中容易造成试样应力释放,甚至损毁,致使勘测数据精确度降低,影响土力学分析的准确性;原位测试方法中常用的静力触探相对于钻探,效率高、成本低、适用范围广,但传统的有缆静力触探方式,由于其设备操作复杂、故障率高、触探深度浅,很难满足大型公共设施和高层建筑的勘测要求;旋压触探虽然具有较深的勘测深度,应用前景较好,但是现有的土力学理论研究尚不能给出应用于旋压触探的土力学分析模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面向旋压触探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多传感采集、无线远距离传输的下位机嵌入式系统;上位机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建立了旋压触探的岩土分类映射模型。(1)旋压触探多传感采集嵌入式系统设计:利用STM32单片机为主控制器分别设计地下嵌入式系统和地上嵌入式系统。其中地下嵌入式系统可以实现锥尖阻力、侧壁阻力、地下温湿度和探杆倾斜角等多信息的测量,地上嵌入式系统可以实现触探深度和环境温湿度信息的测量;并基于无线传输模块,实现各种采集信息的实时交互、分析和处理。(2)信息处理系统设计:利用LabVIEW虚拟仪器设计上位机信息处理系统,用来采集和处理下位机测量的参数,实现与下位机多传感采集嵌入式系统通讯的功能,并将下位机的测试数据保存成通用格式,在后续分析时使用。(3)基于优化的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了旋压触探岩土识别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PSO-SVM)建立旋压触探的试验数据映射模型,编写基于人工智能的土力学分析程序,实现从测量的锥尖阻力、侧壁阻力、地下温湿度和探杆倾斜角等参数到岩土类别的映射。(4)通过5个触探孔的711组数据进行对比试验,经过结果分析,该映射模型的分类准确率可以达到96%以上,验证了基于PSO-SVM的旋压触探岩土识别模型的实际有效性。

毕鹏程[7](2019)在《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在复杂地质构造勘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土木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等各个领域。BIM及GIS等信息技术的开发推动了土木工程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工程中数据传输、处理及可视化的能力。在岩土工程中,地质构造通常具有多变性、复杂性,踏勘、测绘、钻探及地球物理勘探等调查方法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因此研究新信息技术对多物理量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复杂地质构造调查问题,在单一勘探方法方面研究三维高密度电法的数据采集方式及反演方法,解决其野外采集时间长、反演难度大的问题。在多方法联合勘探方面,提出了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在传统测绘、踏勘或钻探等手段的基础上,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获取多物理量的地下信息,利用信息融合方法对采集的数据及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首先分析了常见的复杂地质构造的类型及特点,分析现有的地质构造调查方法获取的信息和相关物理量,以及各种调查方法在探测深度、准确性及效率等方面的特点。然后针对二维高密度电法信息量不足导致异变体信息缺失的问题,开展了三维高密度电法的数据采集及反演方法研究;针对勘探中获取的多物理量信息(包括电阻率R,极化率η,弹性波波速v等),开展了信息融合方法研究。从尺度、精度及可靠性等方面对数据进行评估,利用信息融合算法对数据及图像进行融合,大大提高了勘探的识别精度。最后以福建省寿宁县溪乾村古银矿洞调查开发项目为背景,将三维高密度电法及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应用于采空区地下洞室调查中。采用GPS定位标定露头洞口以及地形分布,三维激光扫描精确地描述可进入洞室空间分布状态,二维及三维高密度电法评价地下空间电阻率分布,通过信息融合获得了地下采空区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三维高密度电法排除了部分干扰信息,降低了结果的多解性;采用了信息融合方法之后,能根据已知区域的信息,评价广域的地下洞室分布,易于判断洞室的贯通性及走势。

薛皓辰[8](2018)在《连云港孔隙水盐分变动区海相软土原位参数变异与机理分析》文中提出我国江苏连云港地区大面积分布着海相软土,其特征为黏土矿物含量高,孔隙水盐分高,盐分与黏土矿物相互作用影响黏土的工程性质。工程设计中采用的土体参数一般以当前孔隙水环境下的参数为准。然而,随着淡水的渗透,海相黏土中的盐分含量逐渐改变,同时改变的还有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可能造成边坡失稳、地基承载力降低、差异沉降或变形加大等工程问题。要减少海相黏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期间的隐患,必须对软黏土工程性质和演化有正确的认知。原位测试技术相对于传统现场取样室内试验的勘察方法更加高效、经济,且能获得原位应力状态的土体参数。而目前原位测试的经验分析体系均未考虑孔隙水盐分效应的影响,也没有考虑盐分溶脱后土体的性质变化。因此,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孔隙水盐分溶脱过程天然沉积软黏土工程性质演化及机理》为依托,以海相黏土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孔隙水盐分浓度对原位测试参数影响的试验及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连云港海积平原的12个试验点展开了包括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扁铲侧胀试验在内的现场试验。现场试验数据表明,该地区土层分布大致符合上覆硬壳层、中间软土层、下伏硬黏土层的特征,十字板剪切试验点的抗剪强度、重塑强度、灵敏度基本符合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规律。研究各试验参数的相关性,提出对于锥尖阻力曲线稳定性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圆锥系数求取抗剪强度的方法。(2)采用密度计法测量海相黏土的粒径分布,采用XRD分析海相黏土的矿物组成,采用离子色谱仪测量黏土孔隙水中各离子浓度。结果表明,试验区域的海相黏土细粒含量高,为87.2%99.2%,黏粒含量41.2%79.4%。矿物组成主要包括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方解石和黏土矿物,其中黏土矿物含量在16.8%52%之间,对盐分敏感的伊蒙混层矿物含量普遍大于10%。孔隙水盐分含量在0.51%6.25%之间,平均为2.7%。物质成分为孔隙水盐分效应提供了作用条件。(3)将CPTu及DMT测试参数绘制于对应的分类图中。结果表明,基于CPTu参数的Robertson土类行为指数分类法几乎无法辨别出该地区的软土,而基于CPTu参数的Eslami-Fellenius分类法及基于DMT参数的土分类法则能成功区分软土。通过导出修正剑桥黏土的考虑应力路径和应力历史的小孔扩张理论解,给出了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和孔隙水压力的计算方法。理论模型表明,导致分类产生偏差的原因在于,Robertson分类法采用的分类参数受到孔隙水盐分效应的影响程度较大。从表达式看,归一化锥尖阻力Qt、归一化摩阻比Fr几乎随临界状态线斜率M的改变同倍率变化,导致投影点偏离淤泥质土区,向分类图左上方黏土区偏移,而E-F分类法和DMT分类法的参数受影响较小,结果相对准确。(4)通过等向固结试验和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研究同一种黏土在不同孔隙水盐分含量作用下的力学性质。结果表明,盐分浓度较高的土固结速度明显加快,内摩擦角较大,临界状态线斜率较大,抗剪强度较高。(5)在53.6kPa固结压力下,0.4%、3%、6%盐分浓度的正常固结土样中展开贯入和十字板剪切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0.4%盐分浓度的黏土相比,3%浓度的黏土锥尖阻力、十字板不排水原位抗剪强度都较高,而侧摩阻力、十字板不排水重塑抗剪强度较小。而当3%与6%浓度的黏土中,锥尖阻力、侧摩阻力、抗剪强度等参数没有明显差异。(6)基于室内试验测得的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得到不同盐分黏土的SBTn分类参数,结果表明盐分较高的黏土侧摩阻力比盐分低的黏土低,锥尖阻力高,贯入过程中产生的超孔压高,从而导致投影点在分类图上向左上方偏移。基于这种现象,引入渗透吸力,通过在SBTn分类图中引入渗透吸力,提出了考虑黏土盐分效应的土类划分方法设想,基于不同的渗透吸力作用强度修正分类投影点。对于孔隙水中含有盐分,受到渗透吸力影响的黏土,投影点根据渗透吸力作用强度大小在SBTn图中向右下方修正至渗透吸力作用强度为0时的投影点,然后根据修正后的参数进行土类划分。采用这种修正方法可以解决决含蒙脱石矿物海相黏土的土分类结果偏差。

张鹏[9](2018)在《基桩试验相关系列仪器研制与应用》文中认为对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和承载性能的评价,已有多种标准的现场测试方法,但目前在这些现场测试方法中普遍使用的灌注桩测试仪器和设备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工程测试中常见的测量项目,现有的钻孔灌注桩的桩身应变、应力传感器、钢筋笼长度测试装置和基桩动态测试仪各自存在不足之处:大量的应变、应力测点会使传感器导线束过于臃肿,导致安装作业和数据采集工作变得困难和低效,甚至可能影响基桩的结构完整性;钢筋笼端部的总磁化强度垂直分量过小可能导致钢筋笼长度测量误差过大;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和旁孔透射波法检测一般需要分别配备专门的仪器。本文主要针对这些不足之处,研制了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和基桩无线动态测试仪,并分别进行了现场试验。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根据电阻应变测量原理,设计研制了一种基于串行通信总线、适用于钻孔灌注桩轴向应变、应力测量的传感器。该传感器输出的是数字信号,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试桩上的所有同类传感器可共用同一条电缆,且试桩的桩长不受限制。传感器安装简便,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研制过程包括传感器的主体结构设计、防水密封保护结构的设计、制作物料的选择和电子元器件的选型、硬件电路及其配套程序的设计与调试。对装配完成的传感器进行了室内标定试验,标定结果表明了传感器功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在基桩静荷载试验工程现场环境中,对所研制的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分别进行传感器后埋式现场试验和传感器预埋式现场试验。对两种现场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初步验证了所设计的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在不同实际工况中应用的可行性,且其性能表现与振弦式钢筋应力计相当。(3)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后埋式试验方式无需在灌注桩施工阶段进行作业,若灌注桩施工时预埋有其他用途的管,当预埋管使用完毕后可以加以利用,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使用后埋式试验方式要确保水泥砂浆灌注的施工质量以使传感器能够正常受力。(4)基于钢筋笼长度磁测井法的原理,分析了影响钢筋笼总磁化强度的多种因素和传统钢筋笼长度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方法以应对当钢筋笼端部垂直方向的总磁化强度较弱时磁场垂直分量曲线在钢筋笼端部的特征有可能会不够显着的情形,然后根据工程检测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包括磁场探头主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三维磁场测量探头电路、磁场检测控制器电路以及相关软件的设计与调试。现场试验表明所研制的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是有效的。(5)根据低应变反射波法和旁孔透射波法的检测原理和要求,研制了一种能同时适用于两者功能的基桩无线动态测试仪,并在混凝土灌注桩试验场地分别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功能符合工程测试需求。

刘雨,祝汉柱,陈贵标,郑红剑,王春光[10](2017)在《PeneVector海床式静力触探系统研发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海洋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等需求,自主研发了PeneVector系列海床式静力触探系统,攻克了包括海洋型静力触探探头、水下电缆及连接器、水下液压驱动、水下测控与数据采集在内的多项关键技术。多次的工程实践证明:PeneVector系列静力触探系统既能实现深海浅地层探测,又能满足浅海深地层勘察的需求,达到了与世界知名产品同等的技术水平,可作为海洋地质调查和工程勘察的利器推广使用。

二、应用于静力触探中串行控制的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于静力触探中串行控制的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多功能数字式无线CPTU测试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无线触探技术现状
    1.1 传统有线静力触探技术
    1.2 存储式无线静力触探
    1.3 波导式无线静力触探
        1.3.1 声波传输静力触探
        1.3.2 无线电传输静力触探
        1.3.3 光学传输无线静力触探
    1.4 特制探杆无线静力触探
2 新型的NCT-1型无线静力触探系统
    2.1 设备组成及原理
    2.2 设备的特点及功能
3 工程实例
4 结论

(3)基于旋切触探技术的岩体基本质量评价系统开发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岩体力学参数获取研究现状
        1.2.2 岩体质量分级研究现状
        1.2.3 基于旋切触探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岩体完整程度智能识别模块
    2.1 理论研究
    2.2 完整程度模块研发
        2.2.1 研发思路
        2.2.2 研发过程
    2.3 模块实测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岩石坚硬程度智能识别模块
    3.1 理论研究
    3.2 坚硬程度模块研发
        3.2.1 研发思路
        3.2.2 研发过程
    3.3 模块实测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岩体基本质量智能识别模块
    4.1 理论研究
    4.2 岩体质量模块研发
        4.2.1 研发思路
        4.2.2 研发过程
    4.3 模块实测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岩体力学参数智能识别模块
    5.1 理论研究
    5.2 力学参数模块研发
        5.2.1 研发思路
        5.2.2 研发过程
    5.3 模块实测评价
    5.4 岩体基本质量评价系统集成
        5.4.1 研发思路
        5.4.2 研发过程
    5.5 本章小结
6 现场试验研究
    6.1 试验设备
    6.2 试验流程
    6.3 基于旋切参数的岩体质量评价
        6.3.1 岩体力学参数智能识别
        6.3.2 岩体基本质量智能识别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实践工作和主要成果

(4)钻孔条件下岩石触探特性及其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触探试验评估岩石力学参数的方法研究
    2.1 岩石力学参数评估方法
    2.2 触探指数评估岩石力学参数
    2.3 岩石触探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侧向围压下岩石触探试验
    3.1 不同围压对触探试验的影响
    3.2 岩石触探破坏机理分析
    3.3 不同围压下岩石触探的尺寸效应
    3.4 本章小结
4 钻孔条件下孔壁触探特性分析
    4.1 钻孔内应力状态分析
    4.2 钻孔周边主应力的确定方法
    4.3 钻孔孔壁触探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合肥地区典型土层静力触探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静力触探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2.1 静力触探的起源及发展
    2.2 静力触探的设备及优缺点
        2.2.1 静力触探的主要设备
        2.2.2 静力触探的优缺点
    2.3 国内外工程应用的差异
第三章 合肥市地形地貌特征及岩土组成
    3.1 地形地貌
    3.2 合肥典型土层分布
第四章 合肥黏性土的静力触探曲线特征研究及分层
    4.1 土层划分
    4.2 合肥地区黏性土静力触探曲线特征及土层划分
第五章 P_s值与合肥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1 异常数据的筛选
        5.1.1 Grubbs法
        5.1.2 散点图法
    5.2 数据整理
    5.3 参数归一化及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合肥典型地层地基承载力分析
    6.1 静力触探的理论研究
        6.1.1 承载力理论
        6.1.2 孔穴扩张理论
        6.1.3 应变路径法
    6.2 合肥地区天然地基承载力的研究
    6.3 合肥地区桩基承载力的研究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与研究成果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6)面向旋压触探的无线多传感信息智能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触探技术原理
    2.1 静力触探
    2.2 静力触探机理
        2.2.1 静力触探的理论分析
        2.2.2 静力触探的数值模拟分析
        2.2.3 静力触探的标定罐试验分析
    2.3 静力触探的土分类方法
        2.3.1 TB10018-2003规程法
        2.3.2 中国地质大学的三角图分类法
        2.3.3 国外CPT土分类方法
    2.4 旋压触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压触探测试系统总体方案
    3.1 总体技术路线
    3.2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
    3.3 系统设计指标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压触探多传感采集嵌入式系统设计
    4.1 地下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
        4.1.1 单片机控制电路设计
        4.1.2 同步时钟电路设计
        4.1.3 地下土层温湿度测量电路设计
        4.1.4 锥尖阻力与侧壁阻力测量电路设计
        4.1.5 探杆倾斜角测量电路设计
        4.1.6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4.1.7 比较唤醒电路设计
        4.1.8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4.1.9 异步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4.1.10 地下系统供电方案及辅助电路设计
    4.2 地上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
        4.2.1 单片机控制电路设计
        4.2.2 触探深度测量电路设计
        4.2.3 触摸屏人机接口电路设计
    4.3 原理图和PCB绘制
    4.4 控制器程序设计
        4.4.1 程序开发工具
        4.4.2 系统主程序设计
        4.4.3 锥尖阻力、侧壁阻力测量程序设计
        4.4.4 温湿度测量程序设计
        4.4.5 SD卡储存程序设计
        4.4.6 触摸屏显示程序设计
    4.5 旋压触探嵌入式系统调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旋压触探信息处理系统设计
    5.1 LabVIEW虚拟仪器介绍
    5.2 信息处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5.3 数据采集模块
    5.4 数据处理模块
    5.5 信息处理系统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岩土识别模型
    6.1 旋压触探岩土分类指标体系构建
    6.2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6.2.1 支持向量机算法原理
        6.2.2 支持向量机的多分类原理
        6.2.3 核函数
    6.3 基于粒子群的支持向量机岩土识别模型
        6.3.1 核函数的选择
        6.3.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支持向量机相关参数优化
    6.4 实例验证
        6.4.1 基于旋压触探测试系统的现场测定试验
        6.4.2 试验数据
        6.4.3 样本训练与测试
        6.4.4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附录Ⅰ 地下嵌入式系统电路图
    附录Ⅱ 地上嵌入式系统电路图
    附录Ⅲ 旋压触探试验样本集
致谢

(7)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在复杂地质构造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1.2.2 高密度电法勘探
        1.2.3 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杂地质构造调查与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
    2.1 复杂地质构造调查问题
        2.1.1 复杂地质构造
        2.1.2 复杂地质构造调查方法
    2.2 高密度电阻率法
        2.2.1 电阻率法勘探原理
        2.2.2 二维高密度电法
        2.2.3 三维高密度电法
    2.3 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
        2.3.1 多物理量信息融合基本框架
        2.3.2 常用信息融合算法
        2.3.3 基于信息融合的地下洞室调查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复杂环境下采空区地下洞室调查
    3.1 工程背景与概况
        3.1.1 项目背景
        3.1.2 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3.2 现场数据采集
        3.2.1 GPS定位
        3.2.2 二维高密度电法
        3.2.3 三维高密度电法
        3.2.4 三维激光扫描
    3.3 数据处理结果
        3.3.1 二维高密度电法
        3.3.2 三维高密度电法
        3.3.3 三维激光扫描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信息融合方法的地下洞室空间分布评价
    4.1 三维高密度电法效果分析
    4.2 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应用
        4.2.1 信息评估
        4.2.2 信息融合
    4.3 可视化处理及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连云港孔隙水盐分变动区海相软土原位参数变异与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孔隙水盐分效应对黏性土物理力学的性质影响
        1.2.2 静力触探试验贯入机理的研究
        1.2.3 原位测试强度参数相关性研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孔扩张理论及其在贯入分析中应用
    2.1 应力分析
    2.2 位移分析
    2.3 小孔扩张理论在静力触探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云港海积平原原位测试成果及相关性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原位测试布点及测试方法
    3.3 CPTu测试曲线
    3.4 VST测试曲线
    3.5 DMT测试曲线
    3.6 原位试验测试成果的相关性
        3.6.1 CPTu计算与VST实测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相关性
        3.6.2 DMT计算与VST实测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相关性
        3.6.3 CPTu计算与VST实测灵敏度的相关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孔隙水盐分变动区软土原位参数变异及机理
    4.1 软黏土物理、化学性质测试
        4.1.1 基本物理性质
        4.1.2 孔隙水化学性质
        4.1.3 矿物成分
    4.2 测试区盐分变迁过程
    4.3 土分类参数变异及机理
        4.3.1 基于CPTu的土类划分
        4.3.2 基于DMT的土类划分
    4.4 灵敏度的分布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盐分对黏土力学行为的影响与贯入模型试验
    5.1 土样准备
    5.2 盐分对黏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5.2.1 试验仪器与原理
        5.2.2 试样制备
        5.2.3 试验过程
        5.2.4 盐分对等向固结过程的影响
        5.2.5 盐分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5.2.6 盐分对黏土强度影响的机理
    5.3 盐分对黏土贯入响应的影响
        5.3.1 模型制样
        5.3.2 模型贯入测试及十字板剪切试验方法
        5.3.3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分变动对软黏土贯入测试影响的数值模拟与结果修正
    6.1 大变形理论
    6.2 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
    6.3 计算结果分析
    6.4 考虑盐分效应的土分类法修正设想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9)基桩试验相关系列仪器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身应变、应力测量技术的现状
        1.2.2 钢筋笼长度检测技术的现状
        1.2.3 智能传感器技术
        1.2.4 基桩动态测试仪的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1 桩身应变、应力测量存在的不足
        1.3.2 传统钢筋笼长度磁测井法存在的不足
        1.3.3 基桩动态测试仪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本文完成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2 基桩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
    2.1 引言
    2.2 轴向应变的测量方法
        2.2.1 电阻应变测量原理
        2.2.2 轴向应变的测量
    2.3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组成及原理
        2.3.1 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结构组成
        2.3.2 传感器壳体材料及其特性
        2.3.3 传感器的防水密封设计
        2.3.4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4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硬件设计
        2.4.1 传感器的硬件电路组成
        2.4.2 传感器的主要器件选型
        2.4.3 传感器硬件电路原理图
        2.4.4 传感器硬件部分实物
    2.5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软件设计
        2.5.1 Modbus协议的简介
        2.5.2 传感器程序主循环
        2.5.3 ADC中断处理程序
        2.5.4 传感器读取请求处理程序
    2.6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标定试验及分析
        2.6.1 标定试验环境和设备
        2.6.2 标定试验的过程
        2.6.3 标定试验结果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基桩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现场试验与分析
    3.1 引言
    3.2 传感器原型后埋式的现场试验
        3.2.1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2.2 试桩的基本参数和传感器的安装
        3.2.3 静载试验方案和设备仪器
        3.2.4 试验数据和分析
    3.3 传感器原型预埋式的现场试验
        3.3.1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2 试桩的设计与施工
        3.3.3 堆载法静载试验方案
        3.3.4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基桩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设计与试验
    4.1 引言
    4.2 基于磁法的钢筋长度测量原理
        4.2.1 地磁场和磁法勘探原理
        4.2.2 有限长磁性圆柱体的内部和外部磁场
        4.2.3 钢筋笼的磁异常特征
        4.2.4 钢筋笼磁化状态的其他影响因素
        4.2.5 基于磁法的钢筋笼长度检测的测试方式
    4.3 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的硬件设计
        4.3.1 磁场测量探头的硬件设计
        4.3.2 磁场检测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4.3.3 钢筋笼磁场测量探头电路
    4.4 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的软件设计
        4.4.1 磁场检测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4.4.2 磁场测量探头的程序设计
        4.4.3 钢筋笼长度检测控制程序
    4.5 钢筋笼长度检测现场试验
        4.5.1 试验条件
        4.5.2 试验方案
        4.5.3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桩无线动态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
    5.1 引言
    5.2 动态测试仪的硬件设计
        5.2.1 动态测试仪的硬件电路组成
        5.2.2 动态测试仪的主要器件选型
        5.2.3 动态测试仪硬件电路原理图
    5.3 动态测试软件的设计
        5.3.1 动态测试仪程序主循环
        5.3.2 动态测试仪命令解析程序
        5.3.3 动态测试仪采样功能程序
        5.3.4 动态测试仪可编程窗口探测器中断处理程序
        5.3.5 动态测试仪DMA中断处理程序
        5.3.6 动态测试仪后触发期采样程序
        5.3.7 计算机端测试控制程序
    5.4 基于动态测试仪的试验及分析
        5.4.1 低应变反射波法试验及结果
        5.4.2 旁孔透射波法试验及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四、应用于静力触探中串行控制的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月壤水冰原位触探的导热特性测量方法研究[D]. 张斯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多功能数字式无线CPTU测试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J]. 陈瑞锋,蔡国军,刘松玉,陈偲,秦文虎. 工程勘察, 2019(08)
  • [3]基于旋切触探技术的岩体基本质量评价系统开发与试验研究[D]. 闫茂.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4]钻孔条件下岩石触探特性及其力学行为研究[D]. 周军华.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合肥地区典型土层静力触探的应用与研究[D]. 刘薛祥.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面向旋压触探的无线多传感信息智能处理系统设计[D]. 贾欣蔚.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7]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在复杂地质构造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 毕鹏程.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连云港孔隙水盐分变动区海相软土原位参数变异与机理分析[D]. 薛皓辰. 东南大学, 2018(05)
  • [9]基桩试验相关系列仪器研制与应用[D]. 张鹏. 浙江大学, 2018(01)
  • [10]PeneVector海床式静力触探系统研发及工程应用[A]. 刘雨,祝汉柱,陈贵标,郑红剑,王春光. 第十五届全国工程物探与岩土工程测试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7

标签:;  ;  ;  ;  ;  

一种应用于静态穿透串行控制的数据采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