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术中急救及护理

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术中急救及护理

一、术中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和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蔡浩,季学丽,张丽[1](2021)在《2例急性肺动脉栓塞并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行E-CPR治疗术的急救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由于人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生脱落,脱落的栓子随血流经右心阻塞在肺动脉及其分支上,造成患者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表现为低血压、休克甚至出现心跳呼吸骤停。

张思森,岳茂兴,王立样[2](2020)在《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性休克与心搏骤停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12月出现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 nCoV)所引起的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患者,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无偏测序,首次发现了以前未知的β冠状病毒[1]。有证据表明[2],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在亲密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气溶胶和消化道粪- 口等途径传播[3]。

张思森,岳茂兴,王立祥[3](2020)在《创伤性休克与心搏骤停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2019novelcoronavirus,COVID-19)已引起全球范围的重大破坏,SARS-CoV2仍在世界各国持续传播和局部暴发,给社会发展和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挑战,为科学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创伤性休克和心搏骤停急救复苏临床工作,要对既定规则和流程进行修改和完善,去指导和规范人类的行为。针对多发伤急救复苏面临的挑战,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保证急救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施救,使其获得生存机会。因此,为了规范化新冠疫情影响下创伤性休克及心搏搏骤停的临床救治技术培训与普及工作,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医院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分会共同制定了《新冠疫情影响下创伤性休克急救复苏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该共识对创伤性休克院前无法输血或血浆紧急情况下,解决了容量复苏晶胶液配比与搭配问题。高渗晶胶复合液救治创伤性休克,用量小,稳定血压效果好,可替代血及血制品,提高了转运到医院的安全性,为手术抢救提供了机会;同时,腹部提压CPR解决了创伤后心搏骤停不能实施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患者的救治难题,大大提高了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鉴于我国急救医疗的实际需求和胸部创伤禁忌行胸部CPR的特点,采取"政、产、学、研、用"相结合,腹部提压CPR研制成功并推广应用。本共识总结了迄今为止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创伤性休克与创伤性心搏骤停的科学证据,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创伤性休克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本共识融入了国内外创伤性休克及CPR培训的学者智慧与理念,必将使我国创伤性休克与创伤性心搏骤停培训进入一个针对性强、起效快、副作用少、救治率高的新阶段。

涂加园[4](2019)在《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研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了解国内急诊创伤后患者低体温救治护理现状,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积极防治低体温,同时为研制风险评估量表辅助其识别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持。2.研制应用于院前及入院后3h的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并验证其信效度,以便于辅助临床低体温的识别和预测,以期实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改善创伤患者的预后及结局。研究方法:1.采取分层抽样与便利抽样结合的方法对全国8个省42家医院进行抽样,采用自制急诊科创伤后患者低体温救治护理现状调查表对23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目前急诊抢救室创伤患者评估、监测、复温情况。2.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初始量表,并运用优序图法确定各条目赋值。3.为使量表更加客观、合理、科学,进行临床预测试,收集91名创伤患者的资料,主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决断值、因子分析法、Cronbach’s Alpha系数法进行条目筛选,形成最终量表。量表的效度评价选用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信度评价选用Cronbach’s Alpha系数。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中,230名医护人员中,分别有29.13%、17.39%的医护人员提到对患者进行ISS量表、RTS量表的评分;39.57%的医护人员会测量创伤患者的耳温,5.22%的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测量频率,14.78%的医护人员会对血压<90mmHg的患者进行体温的监测;分别有13.48%、6.96%、25.22%的医护人员会使用升温毯、电热毯、加温输液给创伤后低体温患者进行复温;是否成立创伤中心在创伤后低体温评估测量、主动复温措施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初始量表包含17个条目。两轮专家函询有效问卷分别为100%、95%,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225、0.837,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35、0.626,显着性检验结果P<0.01。3.最终量表包含1 1个条目,Pearson相关系数法删除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的5个条目,分别为年龄、既往病史、衣物潮湿状态、麻醉、院前插管;决断值法删除未达到显着检验的6个条目,分别为年龄、既往病史、衣物潮湿状态、麻醉、转运过程中保暖用具的使用、院前插管。4.最终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17,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为573.959,P<0.01,适合做因子分析,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出2个公因子,分别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8.171%。各条目在其所属公因子的负荷值为0.535-0.877之间,0个条目在多个因子上载荷大于0.4或在一个因子上载荷<0.4,100%的条目最大负荷数>0.5。两轮函询专家均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纳入,专家意见也基本趋于一致,可认为本量表具有很好的内容效度。效标相关系数为0.804,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24,95%的置信区间为0.866-0.982,P<0.01,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5。研究结论:1.创伤后患者低体温的评估、监测、复温情况均不容乐观,建议管理者积极引进有效的设备运用于临床,积极防治低体温。同时有必要研制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以便于对患者进行及时评估,辅助低体温的监测,以实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目标。2.本研究研制的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临床以辅助低体温的识别和预测,以期实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改善创伤患者的预后及结局。

从丽[5](2018)在《院前急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与护理价值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与护理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56例)、2016年1月—2017年6月(56例)该院接收的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中。前一组单纯采取院前急救措施,后一组增加院前急救护理。比较复苏情况、血气指标、GCS评分、抢救结果以及医疗纠纷事件。结果观察组建立通气时间(11.53±2.10)s、自主心跳恢复时间(7.20±1.36)min短于对照组(t=58.429、13.716,P<0.05);急救后1 h,观察组SO2(85.65±10.10)%、PaO2(72.15±10.13)mmHg、pH(7.26±0.08)高于对照组,PaCO2(63.32±10.14)mmHg更低(t=4.727、2.034、5.708、2.581,P<0.05);急救后1 h,观察组GCS评分(13.15±1.01)分高于对照组(10.56±1.05)分(t=13.303,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73.21%)高于对照组(51.79%)(χ2=5.486,P<0.05);两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3.57%,观察组:0.00%)(χ2=2.036,P>0.05)。结论对于院前急救中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

花蕊[6](2018)在《对行亚低温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对进行亚低温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至2017年期间在如皋人民医院急诊ICU接受亚低温治疗的4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4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亚低温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及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期间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在接受护理后的第2周、第4周和第8周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均更高,P <0.05。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比,P> 0.05。结论 :对进行亚低温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的效果显着,可有效地提高其日常生活的能力。

王鸽[7](2016)在《“教学做一体化”在心肺复苏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意外事故、危急重症发病率明显增多,势必要求护士必须具备熟练的急救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迅速而有效的救护。其中心肺复苏术是护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能。本文介绍了教学做一体化在心肺复苏术中的设计、应用及效果。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有利于护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谷向民,李志辉,何忠杰,赵哲炜,刘双庆[8](2016)在《中国院前心跳骤停患者白金10分钟心跳恢复成功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心跳骤停患者在"白金10分钟"的心跳恢复成功率。方法:检索中国知网(1979-2015年1月)、重庆维普(1989-2015年1月)和万方数据库(1990-2015年1月),收集院前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不同时间心肺复苏的分析。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stata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57篇,共计29269例患者,其中心跳恢复患者为1776例,异质性检验X2=3428.85,P<0.01,I2=98.4%,存在高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为0.171[0.144-0.199]。结果:(1)按4种抢救方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2005、2010和其他版本)施救患者心跳恢复率无差别;(2)将抢救时间分为≤1min组、1-5min组、5-10min组、10-15min、>15min组,心跳恢复成功率分别为:[0.247(0.15-0.344)]、[0.353(0.250-0.456)]、10.136(0.109-0.163)]、[0.058(0.041-0.075)]、10.011(0.004-0.019)]。≤1min与1-5min组无统计学差异。1-5min高于5-10min组、10-15min和>15min组。5-10min高于10-15min和>15min组;10-15min高于>15min组。按10分钟分组:分为≤10min心跳恢复成功率[0.189(0.161-0.218)]高于>10min组[0.044(0.032-0.056)];(3)电话指导组的心跳恢复成功率[0.167(0.016-0.351)]和≤1min、1-5min、5-10min、10-15min、>15min组]均无差异;(4)目击加群众组的心跳恢复成功率[0.329(0.221-0.436)]与≤1min、1-5min没有差异,但是高于5-10min、10-15min和>15min组。结论:1、采用不同的复苏版本指导施救的患者,其心跳复苏率没有差异。2、心跳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在于时效性,大众参与的心肺复苏,才是提高心肺复苏技术的基石。3、提供完备的急救器材,完善综合措施能提高白金十分钟内患者的心跳复苏成功率。中国的心肺复苏研究有待提高。

吴婷婷,张惠[9](2014)在《成功救治2例急性心肌梗死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护理体会》文中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和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的局部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救治的关键是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恢复心肌再灌注,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并改善长期预后。本文成功救治2例急性心肌梗死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男,47岁,因胸闷、气短30 min来院就诊,既往否认有慢性病史,吸烟史20年。查体:脉搏

赖红梅,陈慧芳,程薇[10](2010)在《15例颈髓损伤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提出为减少颈髓损伤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对15例颈髓损伤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高发时间段及高危人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制订专科专病应急预案,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高发时间段的病情观察和预见性护理,规范专科护理操作和院内转运流程,以减少此类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风险。

二、术中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和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中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2例急性肺动脉栓塞并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行E-CPR治疗术的急救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急救与护理
    2.1 术前抢救
        2.1.1 立即启动绿色通道
        2.1.2 启动复苏团队并给予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2.1.2.1 启动复苏团队
        2.1.2.2 给予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2.1.3 建立外周循环通道
    2.2 ECMO团队的启动及用物准备
        2.2.1 ECMO团队的启动
        2.2.2 术前用物准备
    2.3 术中置管的护理配合
    2.4 术后应用溶栓、抗凝药物后的病情观察及安全转运
        2.4.1 应用溶栓、抗凝药物后的病情观察
        2.4.2 安全转运
        2.4.2.1 转运前准备
        2.4.2.2 转运中的病情观察
        2.4.2.3 到达目标科室
3 小结

(2)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性休克与心搏骤停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伤性休克及心肺复苏现状
二、创伤性休克及腹部提压CPR的病理生理机制
三、创伤性休克与腹部提压CPR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四、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与腹部提压CPR操作
五、晶胶复合液与腹部提压CPR对创伤性休克复苏的基础/临床证据
六、维生素B6联用丰诺安新疗法具体实施方案
七、维生素B6联用丰诺安新疗法治疗创伤性休克、创伤凝血病的机制[54- 61]
八、COVID- 19疫情影响下创伤性休克急救复苏的优化策略
九、创伤性休克的综合治疗
十、结语

(3)创伤性休克与心搏骤停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伤性休克及心肺复苏现状
2 创伤性休克及腹部提压CPR的病理生理机制
3 创伤性休克与腹部提压CPR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4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与腹部提压CPR操作
5 晶胶复合液与腹部提压CPR对创伤性休克复苏的基础/临床证据
6 维生素B6 联用丰诺安新疗法具体实施方案
7 维生素B6联用丰诺安新疗法救治创伤性休克、创伤凝血病的机制[54-61]
8 新冠疫情影响下创伤性休克急救复苏优化策略
9 创伤性休克的综合治疗
10 结语

(4)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概念
    2. 流行病学
    3. 研究背景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急诊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院内评估处置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影响因素及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1.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
        1.1 人口学因素
        1.2 创伤相关因素
        1.3 急救现场因素
        1.4 医源性因素
        1.5 其他因素
    2. 低体温评估工具
        2.1 客观判断量表-瑞士低温分期模型
        2.2 主观判断量表-冷不适量表
    3. 小结
第四章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条目的初步编制
    1. 成立课题小组
    2. 量表条目池形成
        2.1 文献分析法
        2.2 头脑风暴
    3. 德尔菲专家函询
        3.1 拟订专家函询问卷
        3.2 选择函询专家
        3.3 实施专家函询
        3.4 条目筛选标准
        3.5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专家基本情况
        4.2 专家积极系数
        4.3 专家权威程度
        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5 专家函询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五章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条目的再筛选及信效度检验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样本量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项目分析结果
        3.2 效度检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急诊科创伤后患者低体温救治护理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附录三: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附录四: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初始量表
    附录五: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

(5)院前急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与护理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复苏情况
    2.2 血气指标
    2.3 昏迷程度
    2.4 抢救情况
    2.5 医疗纠纷
3 讨论

(6)对行亚低温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期间其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7)“教学做一体化”在心肺复苏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教学方法。
        1.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2. 实验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评价方法。
        1. 客观评价方法。
        2. 主观评价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护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二)护生综合能力自我评价比较。
三、讨论
    (一)实施中要做到三个“一体化”。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培养护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有利于培养护生良好的沟通技巧。
    (五)有利于培养护生团队合作精神。

(9)成功救治2例急性心肌梗死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急救与护理
    2.1 电除颤
    2.2 心肺复苏
    2.3 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2.4 持续心电监护
    2.5 预防脑损害
    2.6 加强基础护理
    2.7 重视心理护理
3 体会

四、术中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和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2例急性肺动脉栓塞并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行E-CPR治疗术的急救与护理[J]. 蔡浩,季学丽,张丽.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1(05)
  • [2]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性休克与心搏骤停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J]. 张思森,岳茂兴,王立样.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06)
  • [3]创伤性休克与心搏骤停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张思森,岳茂兴,王立祥.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06)
  • [4]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研制[D]. 涂加园. 南京大学, 2019(07)
  • [5]院前急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与护理价值探讨[J]. 从丽. 中外医疗, 2018(33)
  • [6]对行亚低温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的效果研究[J]. 花蕊. 当代医药论丛, 2018(18)
  • [7]“教学做一体化”在心肺复苏术中的应用[J]. 王鸽.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7)
  • [8]中国院前心跳骤停患者白金10分钟心跳恢复成功率的meta分析[A]. 谷向民,李志辉,何忠杰,赵哲炜,刘双庆. 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2016灾害医学与急危重症高端论坛、国家级继教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学习班”、广东省继教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培训班”资料汇编, 2016
  • [9]成功救治2例急性心肌梗死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护理体会[J]. 吴婷婷,张惠. 临床医药实践, 2014(11)
  • [10]15例颈髓损伤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 赖红梅,陈慧芳,程薇. 中华护理杂志, 2010(11)

标签:;  ;  ;  ;  

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术中急救及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