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滑坡”成因初探

职业教育“滑坡”成因初探

一、职业教育“滑坡”原因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巩建婷[1](2021)在《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职生源的数量以及质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来自职业教育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教育选择主体对职业教育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教育内部同样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职百万扩招,职教高考制度变革等等,这些变革不仅影响着当下人们的教育选择,也影响着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了解当前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及其职业教育意愿实现的障碍,进而提出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的实现路径,以期帮助中职生更好实现意愿,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理性选择理论、教育分流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河北省内某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对中职生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情况、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自我认知、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提升学历与能力、实现代际阶层地位跃迁、满足个人性向偏好、享受中职制度优势、获得高中毕业证等是当前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阻碍中职生意愿实现的障碍,主要包括个体学习基础薄弱、个体主观能动性不强、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配备不均衡、中等职业教育制度优势不明显、社会外部坏境中的不利因素等,最后提出实现职业教育意愿的路径。

李青[2](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马欣悦,石伟平[3](2020)在《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滑坡”现象的审视与干预》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呈现下滑趋势,但是通过对1997—2018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及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波动"既是一种阶段性现象,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潜隐着一些扰动中等职业教育稳定发展的因素。要有效干预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滑坡"态势,则需要研判经济发展态势,主动调整结构,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稳定发展;坚持质量治理为本,强化产教融合,增强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积极拓宽生源范围,坚持有教无类,新增中等职业教育生长点;强化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创生激励机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梁丽容[4](2019)在《在沪云南“两后生”入学适应的社会支持研究 ——基于上海A学校19名云南“两后生”的深度访谈》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的政策背景下,云南“两后生”来到上海各职业学校寄宿就学。云南“两后生”从农村来到遥远而陌生的城市,环境改变、旧支持网络断裂和适应能力欠缺等原因致使他们在入学适应过程中遭受诸多困境。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缓冲生活压力的消极影响,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然而当前的扶贫工作尚未关注到云南“两后生”的异地适应需求,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协助他们顺利适应。解决云南“两后生”入学适应问题是教育扶贫政策顺利实施及落地的前提,也直接影响“两后生”当前的身心健康、将来的成长发展和社会适应。教育扶贫是个系统性工程,单靠政府自身单一的力量很难收到良好的成效,多元主体力量的参与可以为云南“两后生”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促进云南“两后生”的入学适应。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云南“两后生”来沪就学初期的入学适应是怎么样的;入学适应过程中获得的社会支持有哪些,存在什么问题;社会工作介入云南“两后生”的入学适应可以提供哪些社会支持以及效果如何。本研究对上海A职业技术学校19名云南“两后生”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入学适应阶段,云南“两后生”在生活、学习、人际和心理四方面存在不同的适应困境,他们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包括来自政府、学校、K社会工作机构和家庭的各类支持,但现有支持存在不足。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工作手法针对云南“两后生”的入学适应困境开展了具体的实务介入,研究发现社会工作的介入为云南“两后生”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促进了云南“两后生”的入学适应,可以为扶贫工作如何促进贫困群体在异地的适应情况提供经验和反思。

田志磊,赵晓堃,张东辉[5](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职业教育财政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辉煌、滑坡与重塑。在梳理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讨论了重塑阶段的一系列职业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政策制定的逻辑及其影响。示范校、中职免学费、中高职生均拨款机制等政策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产教关系的基本格局,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不过,无论是职业教育投入动员方式,还是财政政策促进产教融合的效果上,都存在改进的空间。

邢丽娜[6](2017)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大体可以划分为恢复、发展、滑坡、重振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政策数量、内容、目标和效果存在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变化。从整体来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历起伏,不同阶段的政策安排积极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严杜建[7](2015)在《农业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招生滑坡原因及对策分析——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人们的传统观念、农村现实条件、政策的调整、脱离实际的教学现状等诸方面,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案例,对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招生滑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措施。

张立明,张志强[8](2013)在《改革开放30年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回顾》文中指出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自1978年我省恢复中专招生考试制度以来,职业教育走过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经历了恢复上升、曲折发展、滑坡下降、改革调整和创新发展等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郭超杰[9](2011)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维视角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但是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受着新一轮"滑坡"的考验。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对高等职业教育作清醒的审视,才能对它的存在与发展作出理智的判断与抉择。

王志伟[10](2010)在《甘肃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甘肃省委确定的区域发展新战略,研究我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一是改革"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走"市州组团,县区成网,以城带乡,多级推动"的发展路子,拓展"三教统筹"的办学思想;二是强化各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三是破解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转移输出就业难题,推进城、乡区域合作,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二、职业教育“滑坡”原因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教育“滑坡”原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理论基础
        1.5.1 理性选择理论
        1.5.2 教育分流之个性差异理论
    1.6 核心概念界定
    1.7 创新点
第二章 高中阶段学生选择普职教育的发展变化
    2.1 普职教育发展规模的演进
        2.1.1 职业教育占比低于普高(1978-1985)
        2.1.2 职业教育占比高于普高(1986-1995)
        2.1.3 职业教育占比下降(1996-2001)
        2.1.4 普职占比大体相当(2002-2010)
        2.1.5 职业教育占比低于普高(2011-2018)
    2.2 高中阶段职普生源变化特点
        2.2.1 普职生源数量阶段性的此消彼长
        2.2.2 职教生源中考成绩持续滑坡
        2.2.3 职教生源来源渐趋复杂
第三章 现阶段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调查
    3.1 样本基本信息
    3.2 现阶段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群体分析
        3.2.1 中职生源绝对数量增加
        3.2.2 中职生源中考成绩偏低
        3.2.3 中职生家庭资本较弱
        3.2.4 中职生源自我认知不明确
        3.2.5 中职生源对职业教育认知差异大
    3.3 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
        3.3.1 追求个人发展
        3.3.2 满足个人性向偏好
        3.3.3 享受中职制度优势
        3.3.4 获得高中毕业证
    3.4 选择职业教育意愿的合理性分析
        3.4.1 从教育目的与价值角度分析意愿的合理性
        3.4.2 从实现可能性角度分析意愿的合理性
第四章 选择职业教育合理意愿实现的障碍
    4.1 个体学习基础与主观能动性较弱
        4.1.1 个体学习基础薄弱
        4.1.2 个体主观能动性不强
    4.2 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配备不均衡
        4.2.1 不同专业实训设施配置不均衡
        4.2.2 不同专业师资配备不均衡
    4.3 中等职业教育制度优势不明显
        4.3.1 中职对口升学制度优势不明显
        4.3.2 中职资助制度不完善
        4.3.3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用发挥有限
    4.4 社会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4.4.1 就业环境相对较差
        4.4.2 劳动力市场唯学历是举的人才观
第五章 选择职业教育合理意愿实现的路径
    5.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
        5.1.1 引导学生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
        5.1.2 引导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5.2 夯实学生文化基础
        5.2.1 加强有升学意愿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课教学
        5.2.2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5.3 平衡不同专业间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
        5.3.1 加大非骨干专业的投入力度
        5.3.2 建立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5.4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
        5.4.1 完善对口升学制度
        5.4.2 完善国家资助制度
        5.4.3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5 营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1 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的调查
附录2 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职业教育的情况调查
附录3 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与实现路径访谈
致谢

(2)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滑坡”现象的审视与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纪之交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波动”中前行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波动”态势
    (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波动”的原因解析
        1.下滑阶段(1997—2001年):人才需求层次结构高移和招生就业体制并轨降低了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2.复兴阶段(2002—2010年):政策激励以及劳动力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推升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滑坡”阶段(2011—2018年):经济的周期性调整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趋势,直接引发了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
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阶段性“滑坡”现象的理性审视
    (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阶段性“滑坡”,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与职业教育的滞后性“共振”作用所致
    (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阶段性“滑坡”,是人才市场需求导向引发的结果
    (三)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阶段性“滑坡”,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合理现象
三、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滑坡”的干预之策
    (一)研判经济发展态势,主动调整结构,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稳定发展
    (二)坚持质量治理为本,强化产教融合,增强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三)积极拓宽生源范围,坚持有教无类,新增中等职业教育生长点
    (四)强化制度创新导向作用,创生激励机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4)在沪云南“两后生”入学适应的社会支持研究 ——基于上海A学校19名云南“两后生”的深度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入学适应的文献综述
        1.3.2 社会支持的文献综述
        1.3.3 社会支持与入学适应关系的文献综述
        1.3.4 社会工作介入入学适应的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1.4.1 理论基础:社会支持理论
        1.4.2 概念界定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的选取
        1.5.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5.3 资料收集方法
        1.5.4 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在沪云南“两后生”入学适应困境分析
    2.1 生活方面:城市环境适应存在困难
        2.1.1 骤变而全新的生活环境
        2.1.2 快节奏与高消费的生活
    2.2 学习方面:教学方式和内容比较陌生
        2.2.1 截然相反的教学方式
        2.2.2 存在落差的学习内容
        2.2.3 特殊对待的考试制度
    2.3 人际方面:被动交往及关系紧张
        2.3.1 人际关系的陌生与距离
        2.3.2 人际交往的矛盾与烦恼
    2.4 心理层面:多样心理情感消极复杂
        2.4.1 对家人的思念
        2.4.2 对学习的焦虑
        2.4.3 对经济和未来就业的担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沪云南“两后生”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3.1 在沪云南“两后生”的社会支持现状
        3.1.1 政府:经济支持为主
        3.1.2 学校:情感支持为主,经济支持为辅
        3.1.3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信息支持为主,情感支持为辅
        3.1.4 家庭:情感支持为主,经济支持为辅
    3.2 在沪云南“两后生”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社会支持不到位
        3.2.2 学校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3.2.3 社会工作参与存在壁垒
        3.2.4 家庭社会支持力量薄弱
        3.2.5 各主体社会支持存在滑坡
    3.3 云南“两后生”社会支持问题成因
        3.3.1 当前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格局不够稳固
        3.3.2 社会支持主体责任分担机制存在缺陷
        3.3.3 现有社会支持主体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3.3.4 支持主体对“两后生”需求了解匮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促进云南“两后生”入学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反思
    4.1 个案工作介入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
        4.1.1 个案基本情况
        4.1.2 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4.1.3 预估
        4.1.4 共同制定目标和服务计划
        4.1.5 服务计划的实施
        4.1.6 评估与结案
    4.2 小组工作介入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
        4.2.1 小组基本情况
        4.2.2 小组目标
        4.2.3 小组过程
        4.2.4 小组服务效果
    4.3 社会工作介入云南“两后生”入学适应的服务反思
        4.3.1 社会工作介入优势
        4.3.2 社会工作介入不足
        4.3.3 完善社会工作介入的宏观建议
        4.3.4 促进云南“两后生”入学适应的具体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反思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讨论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5)改革开放四十年职业教育财政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辉煌到滑坡
    (一) 辉煌:1978—1996年
    (二) 滑坡:1996—2002年
二、重塑
    (一) 重振的哨声———“技工荒”的警示和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大会
    (二) 财政政策
        1.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2. 学生资助
        3. 示范引领建设
        4. 建立生均拨款制度
    (三) 谁在为职教发声
    (四) 职业教育经费的变化
        1. 经费收入结构
        2. 经费增长速度
        3. 职普经费对比
    (五) 产教融合的变化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财政体制调整的思考

(6)改革开放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恢复阶段 (1978-1984年)
    (一) 政策数量非常少
    (二) 政策内容较单一
    (三) 政策目标较宏观
    (四) 政策效果较明显
二发展阶段 (1985-1998年)
    (一) 政策数量比较多
    (二) 政策内容较丰富
    (三) 政策目标明确而具体
    (四) 政策效果显着而全面
三滑坡阶段 (1999-2001年)
    (一) 政策数量比较少
    (二) 政策内容较离散
    (三) 政策目标较分散
    (四) 政策效果较为微弱
四重振阶段 (2002年至今)
    (一) 政策数量非常多
    (二) 政策内容丰富而深入
    (三) 政策目标明确而具体
    (四) 政策效果明显全面但不稳定

(7)农业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招生滑坡原因及对策分析——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招生滑坡的原因分析
    1.1 农村条件差, 报考涉农专业的人数少
    1.2 传统观念的影响
    1.3 农牧业产业值低弱的影响
    1.4 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
    1.5 政策及经济体制的调整
    1.6 高校扩招的影响
    1.7 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明显的社会歧视
    1.8 脱离实际的教学
2 扭转招生滑坡的对策及措施
    2.1 努力加大政策教育的宣传力度
    2.2 制定整体规划
    2.3 改革招生办法
    2.4 调整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2.5 做好学生就业的思想工作
    2.6 改革用人和工资制

(8)改革开放30年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恢复上升阶段 (1978~1981年)
    1. 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2. 职普比例空前扩大。
二、曲折发展阶段 (1982~1995年)
    1. 政府统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2. 农村职业教育得到发展。
    3. 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
三、滑坡下降阶段 (1996~2000年)
    1. 经济波动、人事制度改革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在20世
    2. 高校扩招导致中职招生办学困难。
    3. 中等专业教育改革减缓了中等职业教育滑坡速度。
四、改革调整阶段 (2001~2004年)
    1. 中专升高职促使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转型。
    2.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使中职教育发展陷入低谷。
    3. 职业教育政策法规逐渐完善。
    4. 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5.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五、创新发展阶段 (2005~2010年)
    1. 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2.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3.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4.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强。
    5. 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
    6.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7. 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8. 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9.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9)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维视角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视角:分化与定位
二、管理学的视角:发展与定位
三、“世界工厂”下的视角:区域化与劳务输出
四、消费者视角:被动的选择
五、市场经济的视角:就业的保证
六、经济学上的两个概念:需求和有效需求

(10)甘肃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革“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 拓展“三教统筹”的办学思想
2.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建设
3. 破解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转移输出就业难题

四、职业教育“滑坡”原因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及实现路径研究[D]. 巩建婷.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3]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滑坡”现象的审视与干预[J]. 马欣悦,石伟平. 中国教育学刊, 2020(11)
  • [4]在沪云南“两后生”入学适应的社会支持研究 ——基于上海A学校19名云南“两后生”的深度访谈[D]. 梁丽容.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5]改革开放四十年职业教育财政回顾与展望[J]. 田志磊,赵晓堃,张东辉. 教育经济评论, 2018(06)
  • [6]改革开放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J]. 邢丽娜. 教育现代化, 2017(19)
  • [7]农业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招生滑坡原因及对策分析——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严杜建.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5(09)
  • [8]改革开放30年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回顾[J]. 张立明,张志强. 教育与职业, 2013(06)
  • [9]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维视角初探[J]. 郭超杰.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 [10]甘肃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 王志伟. 甘肃高师学报, 2010(02)

标签:;  ;  ;  ;  ;  

职业教育“滑坡”成因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