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花旗与中资银行合作发卡

汇丰花旗与中资银行合作发卡

一、汇丰花旗与中资银行合作发卡(论文文献综述)

王奇[1](2021)在《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因素叠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加之金融业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国内信用卡行业的发展。同时,伴随国内信用卡市场的激烈竞争与趋于饱和,银行信用卡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此外,受国内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力度的影响,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只有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掌握主动。作为GF银行零售金融板块的明星产品,信用卡业务相较于其他同业,尽管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以及自身发展中不断累积下的突出问题,如何提升信用卡业务竞争力,解决好发展过程中面对的诸多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稳健的发展,成为GF银行信用卡业务谋求发展首要思考的战略问题。因此,制定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并付诸实施,成为GF银行破解信用卡业务发展困局的关键。本文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以GF银行信用卡业务为研究对象,探索制定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并探寻实施路径。在具体论述上,运用PEST模型分析外部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国内信用卡行业与市场环境,运用EFE和IFE矩阵定量评价影响GF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SWOT矩阵并结合GF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实际进行定性分析,制定出可供GF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选择的备选竞争战略,最终运用QSPM矩阵对所制定备选竞争战略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差异化竞争战略是GF银行信用卡业务实现更好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不仅对GF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信用卡产品严重同质化的背景下,巩固并提升银行同业的信用卡业务核心竞争力,并预测信用卡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戴小敏[2](2017)在《在华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与零售市场分析 ——以澳新银行、民生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预示着外资银行将在我国金融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主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7家在华外资银行以及20家中资银行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澳新银行和民生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和分析。针对澳新银行的薄弱环节,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出民生银行大众零售业务对高端零售业务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就零售市场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同时也为外资银行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引导外资银行发挥其比较优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吕宁[3](2016)在《我国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世纪初,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式将“走出去”战略提上日程,在“引进来”的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开启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13年底,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709.2亿美元,海外分支机构已覆盖全球六大洲百余国家和地区,规模与数量不断攀升。但是,与国际大型跨国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存在区位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分支机构集中分布于港澳台地区与亚太地区,特别是香港地区,机构数量最多并且发展最为完备,其余国家和地区机构分布数量少且相对规模较小。区位选择是银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关乎投资的成败与效率,需要谨慎抉择,因此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目前区位分布成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的平稳快速发展。为探讨目前区位分布形成原因,本文将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之上,从银行、母国与东道国三个层面加以研究。首先,从银行自身来看,银行的投资动因与投资能力共同作用决定了银行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一方面,银行的投资动因决定了银行对外投资偏好具有相应资源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商业银行具有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特征,根据新兴对外直接投资观点,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因此,除传统如客户追随、市场寻求等动因之外,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是为获取发达国家银行业先进经验,即具备学习动机,偏好具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银行的投资能力决定银行能否完成在目标区域的投资活动。银行在东道国进行投资,相较于当地银行,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与限制,即所谓的“外来者劣势”,银行是否有能力克服“外来者劣势”成为银行投资东道国的关键因素。其次,与发达国家银行业不同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的对外投资活动会受到来自母国与母国政府的支持,在早期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这种母国特定优势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的竞争优势,并对银行的区位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最后,东道国区位因素将对银行的投资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东道国的区位因素对于外资银行的限制越少,银行面临的外来者劣势将越少,越有利于吸引银行对东道国进行投资。本文从东道国的制度因素、文化差异与地理距离等方面分析东道国区位因素在银行海外投资区位选择过程中的作用。为验证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作用机理,本文选用Stata计量工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客户追随动机、市场寻求动机与学习动机显着,母国特定优势对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推动作用,东道国的区位因素如制度因素等也在影响商业银行的区位选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区位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可归结于以下原因:出于客户追随动机,商业银行投资集中于贸易与投资往来密切的国家与地区,考虑到东道国地理距离等因素,优先选择地理位置较近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初始阶段商业银行的投资集中于港澳台与亚太地区;出于学习动机与市场寻求动机,商业银行倾向于投资具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发达国家,然而由于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严格的准入标准,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进展缓慢,因此目前欧美地区总体规模较小;拉美及非洲地区由于地理距离、政府管制等原因,商业银行对外投资较少涉及该地区,但随着我国政府的政策引导,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步开始对此区域投资。

焦婕[4](2014)在《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首批银行。从1992年在新加坡设立了首家境外分机构到2012年底的覆盖39个国家的383家境外机构运营网络。在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工商银行走出了一条具有工行特色的国际化道路。现阶段在我国境内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境外却爆发了大规模的全球金融危机。在此种国内外环境影响下,中国工商银行今后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应坚定怎样的目标,做出哪些适当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第二,以银行国际化的概念为切入点,介绍了涉及银行国际化的理论:内部化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追随客户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规避风险理论,并进一步概括了银行国际化的主要进程。第三,通过对汇丰、花旗和渣打三家各有特色的跨国银行国际化进程回顾,分析其国际化的特点和可借鉴的经验,总结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第四,介绍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归纳现阶段工商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采用PEST分析方法,分析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下工商银行继续拓展国际化的有力条件。并采用SWOT分析方法,阐述工商银行进行国际化的优势与不足,坚定其国际化发展的方向。第六,结合国际化大型跨国银行的国际化发展经验提出了在工商银行未来的国际化发展中的一些建议。包括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并购后的整合,充分利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机遇,加强内外联动,提高国内国际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管,加强与国际银行合作,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整合品牌,提高工行的整体价值。

武帅峰[5](2014)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文中指出中资大型商业银行在股改上市之后,公司治理机制趋于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取得显着提升,资本金充裕。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资银行业的利润规模和增速在全球银行业中排名靠前,初步具备了海外扩张的基础和实力。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造成发达国家银行业遭受严重冲击,银行估值水平下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国家普遍降低了外资银行的进入门槛,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近年来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取得了一些进展,境外分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相对于汇丰、花旗等国际化程度领先的全球性大银行,中资银行境外资产占比、境外机构的盈利能力、业务综合化和本土化程度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发展关系到中资非金融企业走出去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关系到中国能否从“世界工厂”变成“金融大国”,关系到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能否进一步的增加。同时非金融企业走出去也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提供了丰富的跨国金融服务需求,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增强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中资银行与非金融企业相互扶持结伴出海,对于中国经济更好的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激发了本文的研究动机。以往文献大多着重于银行海外扩张的动因、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的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方式以及在东道国的机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较少深入、全面、系统、量化的考察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现状特征、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资本市场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反应和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实际经营状况。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研究甚至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银行海外扩张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这个主题,重点研究以下四个问题:(1)通过构建国际化程度衡量指标,量化分析当前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现状、特征、中资银行内部国际化程度的排名,以及中资银行与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全球性大银行之间的差距。(2)中资银行海外扩张面临区位选择问题,本文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验证得出稳健的结论,以此指导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3)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行为抱有什么样的预期、是否看好银行海外扩张的前景、中资上市银行海外扩张行为对其股票市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采用财务分析法,分析中资银行走出去之后,海外机构的经营业绩表现如何、对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带来多大贡献、是否在东道国市场具有竞争力。通过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中国银行是当前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翘楚,其境外资产、收入、净利润及员工数量占比都显着高于另外四家中资国有控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位居第二梯队,中国建设银行排名第四,中国农业银行国际化程度排在最后。近年来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数量总体攀升的同时,从境外机构的地理分布上看,在亚洲以外地区的一级金融机构数量增长速度快于亚洲地区,境外机构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港澳地区的局面有所缓解,全球化分散程度逐步提高。从收入构成来看,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过于依赖传统信贷业务,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比过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业务的综合化程度明显低于花旗、汇丰等国际性程度领先的银行。由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历史不长以及境外机构数据搜集整理难度较大等因素制约,以往文献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很少采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本文有别于以往学者的研究,通过广泛的数据搜集,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中资银行海外扩张优先选择进入国际金融中心,并且明显具有追随客户的动机,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额和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对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具有正向引导作用。东道国较高的经济开放程度也有利于吸引中资银行进入。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还存在追求利润动机,倾向于到盈利机会多,总税率较低的国家展开经营。此外为降低海外机构的风险,中资银行倾向于到政府管理效率高、法制保障有力的东道国经营,有意识的避免进入货币趋于贬值的国家和地区。实证研究还发现,中国北京与东道国首都的地理距离、中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别程度、东道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道国的GDP增长率、征信信息深度指数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不构成显着影响。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公告发布前后银行股票价格相对与市场指数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表明,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前景的预期受目标方银行估值溢价水平、并购公告前后的经济景气程度、被并购方主营业务是否属于传统信贷业务等方面的影响。从总体上看,除了建设银行收购美银亚洲、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由于溢价过高和并购正处于金融危机期间而不被投资者看好以外,近年来其他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在事件期都取得了显着地正向累计超额收益,可见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抱有乐观预期,认可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战略。通过对比分析中资银行母行与境外主要分支机构的财务指标,以及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与东道国本土主流银行的财务指标变动趋势发现:在2005年-2012年,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盈利能力较为稳健,甚至在部分年份,一些境外分支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同期国内母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境外分支机构的债务偿还能力指标均处于可控范围内,风险应对能力较强。从发展能力上看,近年来中资银行的权益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也仅是稍有下滑。从收入构成上看,近年来中资银行营业收入中净利息收入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稳步上升,中资银行业务综合化程度正在提高。但是中资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水平、产品的多样化程度与花旗、汇丰等国际性大银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业务构成与母行类似,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业务的综合化程度与东道国主流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内外部环境,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中资银行要抓住国际金融市场变革的宝贵机会,从长期战略角度出发,加快海外扩张步伐,提高境外资产和收入占比,降低资产、收入过于集中在国内的风险,增强银行收入和盈利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稳定性。(2)海外扩张优先选择进入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学习全球领先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重点布局与中国双边贸易密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较多的东道国或地区,充分满足实体经济贸易、投资产生的真实金融服务需求,将银行自身的海外扩张战略与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相互扶持共同发展。(3)结合新设和并购两种形式加快完善境外机构网络建设。并购对象的选择要兼顾资产质量、双方机构网络互补性、并购成本经济性的统一,确保高速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可控,最大程度发挥并购整合的协同收益。(4)以客户为导向,针对东道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竞争优势,增加业务种类的多样性,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国内外分支机构统一互联、安全高效的业务处理系统,增强不同分支机构、业务种类间的协同效应。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育、吸引和储备,提高银行的专业化经营能力。(5)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政策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增强与东道国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维护中资银行在东道国的合法权益。

CHOI YU KYUNG[6](2013)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与在华韩国银行的发展》文中指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在华韩国银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驻中国市场。1992年7月,韩国外资银行第一次在北京建立代表处,至2010年末,韩国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达到60家以上,投资基金规模也大大增加。然而,在华韩国银行与在华韩国的制造业企业(如三星、LG等)相比知名度不高,利润水平也较低。那么,在华韩国银行究竟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对其中的原因进行认真的探究。本文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分析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现状和特点,并比较中国加入WTO前后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归纳了中国金融开放的四个阶段:初期开放阶段(1979—1993)、初期发展阶段(1994—2000)、全面开放市场过渡期(2001—2006年)以及全面开放阶段(2007—目前)。再次,本文考察了外资银行整体在中国发展的经验和特征,探讨一般意义上外资银行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本文重点分析了韩国银行进入中国的必要性,归纳在华韩国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并利用SWOT分析法考察了在华韩国银行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SO战略、ST战略、WO战略、WT战略,探讨韩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发展时所需的方案。为了韩国银行能够在中国市场更加稳定的发展,本文提出如下五个方案:第一、进入地区的扩大化,在华韩国银行要扩展中国内地的西部地域;第二、进入方式的多样化,开设分行或本地法人,与中国国内银行进行合作;第三、金融业务及产品的多样化,私人银行和银行卡业务扩张并研发贷款新产品;第四、专门人员的当地化,实施专门人员的当地化是韩国银行在中国成功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五、筹资渠道的多样化及扩展,建议扩大存款业务,与韩国主要大型企业开展更多的合作。韩国银行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已具备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和高品质金融服务的水平。它们与其他外资跨国银行一样,具备一定的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潜力。为了韩国银行的充分发展,在华韩国银行进入之前需要有更加完善的营销计划,充分理解中国金融惯例,重点向中国客户推广金融业务,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实施发展战略。

谢东昇[7](2012)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基于行业、企业、投资人多视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银行业改革方向的确定,以及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后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一直受到政府与民间的重视,也是学术界与实务界经常讨论的热点。然而外资银行进入究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往文献大多着重是否有助于国内银行业效率的提升,或者是论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的优缺点进行探讨,较少以全面性、系统性的由上至下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本论文有别于以往研究,试图在宏经济观、微观经济以及社会大众三个层面下,从整体银行行业、银行企业、以及金融市场投资人等多视角,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在学术理论上,透过文献回顾的过程,进行学术理论与实证研究梳理,分析跨国银行海外扩张理论成因,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影响何在,综合溢出效应的研究,整理近期中国银行业相关研究成果。在现实层面上,以古鉴今,完整介绍中、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史,分析当前国内中外资银行经营现状,参与WTO开放外资银行所造成的冲击,并且从外资同业角度观察外资银行对未来中国市场的前景。藉由文献梳理和中外资银行现状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影响可区分为三大影响层次,在此理论分析框架下,本论文分别从三个专题,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第一个专题是在宏观经济影响层面下,以国内银行整体行业视角进行研究,实证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生产力溢出效应。根据经济学生产理论的基础,建立一个可以衡量整体银行行业的生产力溢出效应模型,讨论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在劳动、资本、资金三种要素的投入产出影响,以及中国银行业在外资银行进入后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以行业视角观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并未存在明显生产力溢出效应,以2006年后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为研究分界,也没有明显的影响。再从各要素的资源配置情况观察,国内银行劳动边际生产力低于外资银行,但资金与资本边际生产力高于外资银行,国内银行本身经营的技术进步率则为负成长的情况。第二个专题是在微观经济影响层面下,以银行企业视角观察外资银行进入后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利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国内最新私人银行业务做了全面且系统的介绍。研究结果发现,国内私人银行自2007年开办以来,借鉴外资私人银行,国内财富管理业务蓬勃发展。中资私人银行在国内有本土化优势,并受惠于政策对外资经营限制。而外资私人银行的优势在于境外资产配置能力较强,对客户定制化服务能力较高。本研究提出国内私人银行当前存在的问题,如专业财富管理人才短缺、产品服务同质化太高、风险控管系统薄弱、以及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不足。并建议加速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脚步、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严格专注细分市场、以及善用混业经营的优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本文再以招商私人银行为例,分析其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以及对高端客户、专业团队、业务流程、产品服务、以及品牌营销上的特色。第三个专题是在对社会大众影响层面下,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观察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影响。以事件研究法辅以严谨的实证分析,观察投资人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宣布参股国内银行事件的公告效果,并以被参股银行的类型,以及参股金额规模进行分类比较,研究投资人对于外资参股后对国内银行业前景的反应有何不同。实证结果发现,针对外资参股事件的公告,国内投资人是抱以正面的反应。而且事件公告日前,参股消息已经在国内股市发酵,中国股市存在信息泄漏以及内幕交易的情况。再以被参股银行类型不同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当被参股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时,会有较大的公告效果。而参股金额的大小并不会与公告效应有绝对正向的关系。显示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所造成的标竿效应,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示范效果,才是金融市场投资人考量国内银行业前景最主要的关键。本论文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三大影响层面为基础,以全方位的多视角进行研究,完整清晰的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变化与影响。在研究方法上,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的优势,得到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影响的初步结论。经过对本论文三个专题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后,在理论意涵与实践意义上,接着提出在国家政策上,应该稳健适度开放外资与中资银行合作,协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并加速外资银行进入内地二三线以下城市或农村发展。在银行行业或企业上,建议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吸收国际经验、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劳动素质以及专注细分市场,并且加快中资银行国际化的脚步。在社会大众上,建议投资人可以参考外资参股消息,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所带领的标竿效应与示范效果,并且防范国内股市内幕交易的风险。

周怡佳[8](2010)在《中外资银行合作竞争策略及中资银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或相互竞争或相互合作。研究中外资银行的合作竞争模式,探讨中资银行应对策略,为中资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合作竞争理论出发,通过对中外资银行竞争优势的分析,首次以竞争强弱为横坐标,合作深浅为纵坐标,归纳出市场上中外资银行合作竞争战略的四种类型:H1-初级合作浅层竞争;H2-初级合作深层竞争;H3-高级合作浅层竞争;H4-高级合作深层竞争,并对这四中战略类型的表现形式、战略动机、代表银行做了深入的分类分析。接着笔者提出,这四种类型的战略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分析了影响外资银行选择合作竞争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大多是外资银行更为偏向于高级合作浅层竞争这样的战略模式,但是从长远来看,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采取高级合作和深层竞争并存的战略模式。最后文章从国内和国际市场两个层面对中资银行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合作竞争策略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温信祥,王佳佳[9](2010)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资银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全球金融格局发生新旧更替,人民币国际化、中资企业走出去等外部环境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为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中资银行有必要通过加快国际化发展推动经营转型,进而实现持续巩固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尽管不同银行的国际化路径选择会有所差别,但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应坚持市场化运作,灵活采取并购、申设等进入形式,兼顾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强化本地化经营,注重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的联合拓展,实现网络拓展与业务拓展的有效协同,构建多维度跨境管理模式。

陈礼婷[10](2010)在《我国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银行卡作为新兴的支付工具和信用手段,是银行业务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银行卡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对于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增强经济活力、有效的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详细论述了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状况,总结了我国和全球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特征,同时构建了银行卡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中、美、法、日和巴西为样本,依据指标体系计算出这5国的竞争力指数,较为客观地评价这些国家的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竞争力评价指数和国外银行卡产业对比来分析我国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发现了我国银行卡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劣势。通过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表发现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年提高,但比国外成熟的银行卡产业还是有很大差距。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的银行卡产业经验,结合分析结论和我国实际,本文提出了通过政府主导培育银行卡产业宏观环境;各发卡机构和卡组织加快经营体制创新,提高银行卡产品竞争力;完善收单市场,加强国内外合作等相关建议,以期提升我国走向全球的银行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汇丰花旗与中资银行合作发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汇丰花旗与中资银行合作发卡(论文提纲范文)

(1)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GF银行简介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工具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工具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研究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2.1.1 企业战略理论
        2.1.2 竞争战略理论
    2.2 信用卡业务研究现状
        2.2.1 信用卡业务的基本逻辑及其在中国的起源
        2.2.2 国外学者对信用卡业务的研究
        2.2.3 国内学者对信用卡业务的研究
第三章 GF银行信用卡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3.1 政治环境分析
    3.2 经济环境分析
    3.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4 技术环境分析
第四章 GF银行信用卡业务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4.1 行业分析
        4.1.1 行业总体分析
        4.1.2 行业内部结构分析
        4.1.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4.2 市场分析
        4.2.1 市场供求分析
        4.2.2 市场细分分析
        4.2.3 顾客分析
    4.3 竞争者分析
        4.3.1 行业主要竞争者介绍
        4.3.2 主要竞争者的战略
        4.3.3 主要竞争者优势劣势评估
        4.3.4 竞争态势矩阵(CPM矩阵)
        4.3.5 主要竞争者反应模式评估
第五章 GF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5.1 GF银行信用卡业务介绍
    5.2 GF银行信用卡业务资源分析
        5.2.1 渠道资源
        5.2.2 产品资源
        5.2.3 人力资源
    5.3 GF银行信用卡业务能力分析
        5.3.1 经营能力
        5.3.2 创新能力
        5.3.3 管理能力
        5.3.4 营销能力
    5.4 GF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营状况分析
    5.5 企业文化分析
第六章 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制定与决策
    6.1 GF银行战略目标体系介绍
        6.1.1 企业使命与愿景
        6.1.2 企业目标
    6.2 GF银行总体战略介绍
    6.3 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制定
        6.3.1 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设计
        6.3.2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6.3.3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6.3.4 SWOT矩阵
    6.4 GF银行信用卡业务战略决策
        6.4.1 QSPM矩阵
        6.4.2 战略决策
第七章 GF银行信用卡业务战略实施保障与控制
    7.1 战略实施
        7.1.1 战略实施目标
        7.1.2 实现路径与措施
    7.2 保障措施
        7.2.1 重构组织架构
        7.2.2 人力资源保障
        7.2.3 财务资金保障
        7.2.4 企业文化保障
    7.3 战略控制
        7.3.1 风险控制
        7.3.2 战略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CPM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E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 C I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历

(2)在华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与零售市场分析 ——以澳新银行、民生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以民生银行为例进行研究的理由
    1.3 以澳新银行为例进行研究的理由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结构安排
第2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和理论简述
    2.1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2.2 影响银行竞争力的因素
    2.3 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
        2.3.1 单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2.3.2 层次分析法
        2.3.3 主因子分析法
第3章 中外资银行业务现状
    3.1 中外资银行业务概况
    3.2 民生银行
    3.3 澳新银行
    3.4 澳新中国
    3.5 澳新银行全球零售分部和全球理财部
        3.5.1 澳新银行全球零售分部
        3.5.2 澳新银行全球理财部
    3.6 澳新中国理财产品发展
    3.7 中外资银行理财业务现状研究
第4章 中外资银行银行竞争力主因子分析
    4.1 主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
    4.2 中外资商业银行基本概况
    4.3 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
    4.4 中外资商业银行数据主因子分析
    4.5 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4.6 民生银行和澳新银行竞争力分析
    4.7 结果分析
第5章 民生银行零售业务向量自回归及对澳新银行的借鉴意义
    5.1 向量自回归模型
    5.2 民生银行零售业务向量自回归分析
        5.2.1 变量选择
        5.2.2 模型估计
        5.2.3 针对VAR模型的分析
    5.3 澳新银行零售业务现状
        5.3.1 澳新银行对公和零售业务
        5.3.2 澳新中国零售银行业务总揽
    5.4 对澳新银行零售业务的借鉴意义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建议
    6.2 改进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我国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
        1.2.2 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1.2.3 文献评述
    1.3 写作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2.1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新兴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1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2.2 LLL框架
    2.3 理论评述
3 我国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现状及特征
    3.1 我国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现状
        3.1.1 各银行机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现状
        3.1.2 各区域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分布现状
    3.2 我国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现状成因分析
    4.1 银行内部因素
        4.1.1 客户追随动因
        4.1.2 市场寻求动因
        4.1.3 学习动因
        4.1.4 银行投资能力
    4.2 母国特定优势
    4.3 东道国区位优势
        4.3.1 东道国制度因素
        4.3.2 文化差异与地理距离
5 我国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机制的实证检验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构建
    5.3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5.4 回归分析
        5.4.1 变量描述性分析
        5.4.2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回归分析
        5.4.3 模型检验与修正
    5.5 回归结果分析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政府层面
        6.2.2 银行层面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4 论文章节结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2.1 银行国际化的概念
    2.2 银行国际化的动因理论
        2.2.1 内部化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追随客户理论
        2.2.4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2.2.5 规避风险论
    2.3 银行业国际化的主要进程
第3章 世界大型跨国银行国际化经验分析
    3.1 汇丰银行国际化分析
        3.1.1 汇丰银行国际化进程概述
        3.1.2 汇丰银行国际化经验总结
    3.2 花旗银行国际化分析
        3.2.1 花旗银行国际化进程概述
        3.2.2 花旗银行国际化经验总结
    3.3 渣打银行国际化分析
        3.3.1 渣打银行国际化进程概述
        3.3.2 渣打银行国际化经验总结
    3.4 国际化共性经验总结
第4章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4.1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历程
    4.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经营现状
        4.2.1 跨国经营网络初具规模
        4.2.2 境外机构经营能力由弱变强
        4.2.3 全球一体化科技平台基本建成
        4.2.4 全球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4.3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不足
        4.3.1 境外拓展方式相对单一
        4.3.2 境外机构资产规模有限
        4.3.3 境外机构自我发展能力弱
        4.3.4 境外风险管理经验不足
        4.3.5 其他制约银行国际化的因素
第5章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基础条件分析
    5.1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推进的宏观环境分析
        5.1.1 政治环境分析
        5.1.2 经济环境分析
        5.1.3 社会环境分析
        5.1.4 技术环境分析
    5.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的 SWOT 分析
第6章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建议
    6.1 适时调整国际化拓展策略
    6.2 高度重视并购后的整合
    6.3 充分利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机遇
    6.4 加强内外联动推进国内国际共同发展
    6.5 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6.6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境外监管
    6.7 加强与国际银行合作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6.8 整合品牌提高工行的整体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本文的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本文选题的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跨国银行
        1.2.2 银行国际化
        1.2.3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3 文献回顾与总结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2. 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相关理论及实务
    2.1 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动因
        2.1.1 传统企业海外扩张动因在银行业的应用
        2.1.2 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特有动因
    2.2 海外扩张进入方式及机构形式的选择
        2.2.1 东道国进入方式的选择
        2.2.2 机构形式的选择
    2.3 跨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2.3.1 跨国银行发展的三次浪潮
        2.3.2 国际性大银行海外扩张案例
    2.4 常见的跨国银行业务
3.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现状及特征
    3.1 海外扩张国际化程度指标的构建
        3.1.1 国际化程度指标的考察因素
        3.1.2 国际化程度指标的测算方法
        3.1.3 中资五大国有控股银行国际化指标排名
    3.2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特征
        3.2.1 境外机构的全球分布特征
        3.2.2 银行海外并购公告表
    3.3 中资银行与国际性大银行的差距
        3.3.1 资产、利润和收入的全球分散程度对比
        3.3.2 业务多元化程度对比
4.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实证分析
    4.1 引言
    4.2 变量选取和分类
        4.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4.2.2 解释变量的选取
        4.2.3 数据的缺失情况与处理
    4.3 变量描述性统计
    4.4 模型实证过程
        4.4.1 模型建立
        4.4.2 混合效应模型
        4.4.3 随机效应模型
        4.4.4 混合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比较
        4.4.5 固定效应模型
        4.4.6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比较
        4.4.7 计数模型
        4.4.8 泊松效应模型
    4.5 模型的综合比较及结论
        4.5.1 五种模型回归结果的综合比较
        4.5.2 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5.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资本市场反应分析
    5.1 中资银行并购的预期收益分析
    5.2 事件研究法分析步骤
        5.2.1 事件发生日和窗口期
        5.2.2 正常收益率和超额收益率
        5.2.3 累计超额收益率
    5.3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公告的资本市场反应分析
        5.3.1 工商银行参股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集团
        5.3.2 工商银行控股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
        5.3.3 工商银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
        5.3.4 工商银行收购泰国ACL银行
        5.3.5 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
        5.3.6 中国银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
        5.3.7 民生银行参股收购美国联合银行
        5.3.8 招商银行以收购香港永隆银行
    5.4 本章小结
6.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
    6.1 杜邦财务分析法主要指标
        6.1.1 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
        6.1.2 债务偿还能力
        6.1.3 发展能力
        6.1.4 收入构成分析
        6.1.5 经营其他指标分析
    6.2 工行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6.3 中国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6.4 建设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6.5 招商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6.6 中资银行香港机构与汇丰香港的经营状况对比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与在华韩国银行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及金融国际化
        1.2.2 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动因、影响以及对策
        1.2.3 在华韩国银行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国银行业现状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2.1 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现状及特点
        2.1.1 中国银行业的结构
        2.1.2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
        2.1.3 中国银行业的特点
    2.2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与在华外资银行的现状
        2.2.1 加入 WTO 之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2.2.2 加入 WTO 之后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2.2.3 外资银行进驻中国的现状
第3章 韩国银行进驻中国的必要性及进程
    3.1 韩国银行进驻中国的必要性
    3.2 韩国银行进驻中国的进程
        3.2.1 基础准备期(1992—1999 年)
        3.2.2 营业扩展期(2000—2006 年)
        3.2.3 当地化运营期(2007 年至今)
第4章 在华韩国银行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4.1 在华韩国银行的特性分析
        4.1.1 在华韩国银行的主要问题
        4.1.2 在华韩国银行的 SWOT 分析
    4.2 在华韩国银行的发展方向
        4.2.1 进入地区的扩大化
        4.2.2 进入方式的多样化
        4.2.3 金融业务及产品的多样化
        4.2.4 专门人员的当地化
        4.2.5 筹资渠道的多样化及扩展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7)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基于行业、企业、投资人多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1.2.1 以银行行业视角研究
        1.2.2 以银行企业视角研究
        1.2.3 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流程与本文结构
    1.5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跨国银行海外扩张决定因素
        2.1.1 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2.1.2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
        2.1.3 引力模型理论(Gravity Model)
        2.1.4 追随客户理论(Following the Client)
        2.1.5 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2.2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S)
        2.2.1 溢出效应的基本概念
        2.2.2 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
    2.3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的影响
        2.3.1 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2.3.2 参股东道国银行的影响
    2.4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相关文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国内银行业发展历程
        3.1.1 改革开放前(1979之前)
        3.1.2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年)
        3.1.3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1993-2001年)
        3.1.4 加入WTO之后(2002年至今)
    3.2 国内银行业现状
        3.2.1 国内银行体系现状
        3.2.2 国内银行业整体经营现状
    3.3 外资银行业进入国内市场发展历程
        3.3.1 改革开放前(1979之前)
        3.3.2 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初期(1979-1990)
        3.3.3 外资银行在中国成长扩张阶段(1990-1997)
        3.3.4 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收缩停滞阶段(1998-2001)
        3.3.5 中国加入WTO后的阶段(2002-2007)
        3.3.6 全面开放外资银行阶段(2007至今)
    3.4 外资银行业进入国内市场现状分析
        3.4.1 外资银行业在华业务发展现状
        3.4.2 由外资同业眼光观察:普华永道《外资银行在中国》研究报告
第四章 理论分析框架
    4.1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层面
        4.1.1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层面
        4.1.2 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层面
        4.1.3 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层面
    4.2 本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4.2.1 宏观经济层面下以银行行业视角研究
        4.2.2 微观经济层面下以银行企业视角研究
        4.2.3 社会大众层面下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研究
    4.3 三个研究视角的逻辑关连性
第五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以生产力溢出效应观察
    5.1 研究背景与动机
    5.2 溢出效应理论模型
        5.2.1 整体银行业的产出与投入
        5.2.2 整体银行业产出成长率
        5.2.3 投入产出模型的推导
        5.2.4 各生产要素成长率与溢出效果的估计
    5.3 实证模型与数据来源
        5.3.1 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5.3.2 实证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
    6.1 私人银行的概念
    6.2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带动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
        6.2.1 中国私人银行的定义
        6.2.2 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6.2.3 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的来源与特征
        6.2.4 中国私人银行资产规模、品牌能见度、产品服务以及国际排名
        6.2.5 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模式
    6.3 中外私人银行的比较分析
        6.3.1 发展历程比较
        6.3.2 组织架构比较
        6.3.3 经营模式比较
        6.3.4 人才队伍比较
        6.3.5 客户群体比较
        6.3.6 产品服务比较
        6.3.7 监管环境比较
    6.4 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专业财富管理人才短缺,团队效率低落
        6.4.2 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问题有待解决
        6.4.3 风险控管系统有待建立
        6.4.4 境外资产管理配置能力有待提升
    6.5 中国私人银行业未来展望
        6.5.1 拓展海外业务发展
        6.5.2 产品的创新性与服务的多样性
        6.5.3 细分市场,提供超级富人管家式服务
        6.5.4 加强与中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混业经营
    6.6 个案分析-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
        6.6.1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成立背景
        6.6.2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概况
        6.6.3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定位
        6.6.4 “1+N”专家服务团队
        6.6.5 产品与服务
        6.6.6 中国最佳私人银行美誉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外资参股事件对投资人的公告效果
    7.1 研究背景与动机
    7.2 资料来源与样本分析
        7.2.1 资料来源
        7.2.2 样本选择
        7.2.3 样本描述
    7.3 研究方法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全体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
        7.4.2 被参股银行类型分类后的实证结果分析
        7.4.3 参股金额规模分类后的实证结果分析
    7.5 本章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生产力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
        8.1.2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研究结论
        8.1.3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研究结论
    8.2 理论与实践意义
        8.2.1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8.2.2 对银行业的建议
        8.2.3 对社会大众的建议
    8.3 本论文创新之处
    8.4 本论文不足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情况
附录二. 万得银行指数成分股
附录三. 本人相关学术着作和论文
致谢

(8)中外资银行合作竞争策略及中资银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外资银行在华战略模式研究的文献综述和评价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外资银行的合作竞争理论基础
    2.1 传统竞争理论
    2.2 共生理论
    2.3 合作竞争理论
3. 外资银行发展历程、准入政策以及与中资银行合作竞争现状
    3.1 外资银行发展历程、准入政策回顾
    3.2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以及合作竞争现状
4. 外资银行在华合作竞争模式
    4.1 必然性分析:中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分析
        4.1.1 外资银行的主要竞争优势
        4.1.2 中资银行的主要竞争优势
    4.2 具体合作竞争模式分类分析
        4.2.1 H1-初级合作浅层竞争
        4.2.2 H2-初级合作深层竞争
        4.2.3 H3-高级合作浅层竞争
        4.2.4 H4-高级合作深层竞争
    4.3 影响外资银行选择合作竞争战略的主要因素
        4.3.1 内部因素
        4.3.2 外部因素
    4.4 外资银行在华合作竞争模式的发展趋势
        4.4.1 短期趋势:高级合作大于深层竞争
        4.4.2 长期最高级形式:高级合作与深层竞争并存(H4)
5. 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合作竞争战略的应对策略
    5.1 国内市场
        5.1.1 中资银行合作过程中的政策建议(短期)
        5.1.2 中资银行应对高级合作竞争模式的准备建议(长期)
    5.2 国际市场
6. 总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2章 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2.1 银行卡产业和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2.1.1 银行卡和银行卡产业
        2.1.2 银行卡产业链及其基本特征
        2.1.3 银行卡产业链运行机制
        2.1.4 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理论
        2.2.1 基础理论
        2.2.2 成因理论
    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2.3.1 产业进出口指标评价法
        2.3.2 产业生产率法
        2.3.3 产业环境综合评价法
        2.3.4 产业因子评价法
第3章 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银行卡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3.1.1 全球银行卡产业发展情况和特点
        3.1.2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3.2 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2.1 构建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的原则
        3.2.2 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第4章 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4.1.1 生产要素分析
        4.1.2 国内需求市场分析
        4.1.3 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分析
        4.1.4 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4.2 基于主成分法的分析
        4.2.1 主成分法介绍
        4.2.2 竞争力指数计算
    4.3 国内外银行卡产业对比分析
        4.3.1 品牌竞争的比较
        4.3.2 产品和服务竞争的比较
    4.4 分析结论
第5章 国外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5.1 国外经验借鉴
        5.1.1 针对用卡人的鼓励措施
        5.1.2 本国银行卡产业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5.1.3 提倡银行卡产业分工专业化
        5.1.4 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5.2 政策建议
        5.2.1 培育和完善银行卡产业宏观市场环境
        5.2.2 加快微观经营体制创新
        5.2.3 构建开放循环式系统并提升技术水平
        5.2.4 协调利益关系并加强国内外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汇丰花旗与中资银行合作发卡(论文参考文献)

  • [1]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王奇. 兰州大学, 2021
  • [2]在华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与零售市场分析 ——以澳新银行、民生银行为例[D]. 戴小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2)
  • [3]我国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D]. 吕宁.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5)
  • [4]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研究[D]. 焦婕. 河北大学, 2014(10)
  • [5]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D]. 武帅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6]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与在华韩国银行的发展[D]. CHOI YU KYUNG. 吉林大学, 2013(08)
  • [7]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基于行业、企业、投资人多视角研究[D]. 谢东昇. 复旦大学, 2012(02)
  • [8]中外资银行合作竞争策略及中资银行对策研究[D]. 周怡佳. 复旦大学, 2010(08)
  • [9]后金融危机时期中资银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 温信祥,王佳佳. 金融论坛, 2010(07)
  • [10]我国银行卡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陈礼婷. 湖南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汇丰花旗与中资银行合作发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