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

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

一、合理开采与保护地下水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葛金玲[1](2022)在《地下水超采管理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文中提出地下水是大型灌区重要的供水水源,合理开发地下水是保障农业以及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关键。但近年来灌区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采补失衡等问题却不断出现。立足这一背景,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对地下水超采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做好地下水超采管理展开研究,希望能为相关工作带来些许帮助。

新华社[2](2021)在《地下水管理条例》文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下水管理工作。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资源属性和生态功能,在保障我国城乡生活生产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和污染问题突出。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条例》从调查与规划、节约与保护、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一是规范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与规划编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水行政、自然资源、

延子轩[3](2021)在《长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浅层地下水SO42-运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干旱区域是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受到水资源制约较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降雨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加大及煤炭开采等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流域水资源的补、径、排条件、水质情况及水化学特征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质演化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选取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煤炭开采所带来的影响,以水化学特征为主:线,以SO42-迁移扩散规律为典型,综合采用多元统计法、水化学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探究研究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阐述长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主要污染因子:通过明晰浅层地下水SO42-运移规律,揭示研究区浅层地下水SO42-定量转化关系,为研究区地表水治理和地下水开采与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在研究区布点采样对水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煤矿开采量大的时期,地表水SO42-、氨氮(NH3-N)和重金属物质等浓度会随之增加,同时丰水期水量较大与煤炭开采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固体(TDS)和SO42-浓度呈现上升趋势;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PCA-RSR法分别对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进行水质评价,地表水水质评价结果为劣V类,各项指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采煤厂密集处河段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以Ⅲ,Ⅳ类水为主,中上游矿集区和下游化工厂分布区水质结果为Ⅳ类水,主要污染物为TDS和硫酸盐。(2)以丰、平和枯水期三个时期从时间角度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地表水中,pH与TDS表现出沿程差异性,从相关性分析可知,TDS与Na+、K+、SO42-、HCO3-和Cl-均有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性最高的为HCO3-与TDS,相关系数大小达0.96,说明HCO3-是地表水TDS的主要来源。HCO3-与Na+、K+离子相关,表明HCO3-离子来源于碳酸盐。而SO42-与Ca2+不相关,石膏不是SO42-的主要来源,SO42-来源于外界。由水化学法分析结果可知,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Mg,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地下水中,浅层与中层地下水为偏酸性水,深层地下水表现为中性水,并且TDS含量低于地表水,主要与SO42-具有高度相关性,受到煤矿开采影响更深,各水期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O3-Mg·Ca,水化学成分出现垂向差异性,随着含水层深度的增加,阳离子浓度增加而阴离子浓度降低,受到水岩作用影响更大,且以含钠硅酸盐岩矿物的溶解作用为主。(3)通过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所有水样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所有采集到的水样划分为3大类,结果表明:长河流域上游源头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O3-Ca型,水体以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作用影响为主;上游段其他区域水化学类型为HCO3·CO3-Ca·Na型,该段区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长河流域中游段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O3-Ca,主要以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作用影响为主;长河流域下游段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水体中各离子组分浓度均较低。结果可知地表水与地下水存在着一致性和差异性。(4)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和SO42迁移扩散模型,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进行水位与SO42-浓度的变化预测研究,结果可知:未来10年内,浅层地下水水位将会下降10m左右,5年后会下降超过水位限值,SO42-浓度会随着浅层地下水流向自北向南扩散15 km,污染面积将会是原来的3.2倍;依据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成分限值来设定SO42-3种不同的工况,结果表明,SO42-浓度在高于15 mg/L时,未来10年含量会不断累积;当SO42-浓度在15 mg/L时,未来10年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当SO42-浓度小于15 mg/L时,未来10年会出现下降趋势,因此适当减小煤炭开采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累积效应;结合相关性分析可知,浅层地下水SO42-与地表水SO42-、TDS和降雨表现为立方函数关系,通过收集资料可以估算出浅层地下水中SO42-含量。

于翔[4](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曹睿娟[5](2021)在《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模型与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地下水的超采引发了诸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制约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对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及压采效果评估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以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重点地区邢台市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历年地下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础上,构建基于地下水模拟系统(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GMS)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根据多因素影响及不同情景模拟地下水埋深变化情况。采用数据库、组件及可视化仿真等技术研发了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基于系统实现地下水评估过程的流程化与可视化,为地下水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剖析了邢台市地下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趋势检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变化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灰色关联分析、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邢台市地下水呈现西北埋深较深,东南埋深较浅的总体趋势,每年6月为地下水埋深最深时期,7-9月埋深回升,10-12月埋深较为稳定。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量和地下水开采量。(2)建立了基于GMS的邢台市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基于GMS对研究区域进行边界条件概化,源汇项及参数处理,并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基于验证后的模型对2021-2030年多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埋深变化进行模拟,分析了稳定开采和综合治理两种开采方案下地下水埋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总体呈回升趋势,2021年邢台市地下水埋深平均回升3.86m,2030年若保持开采量128.15亿m3,则地下水埋深会有所降低。稳定开采会导致地下水埋深的持续下降,而实施引水压采等治理措施则埋深呈现回升趋势。(3)研发了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采用数据库、组件、空间插值以及可视化仿真等技术,构建了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以邢台市为研究区域对系统进行应用,实现了地下水埋深动态评估及目标变幅打分评估,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以2018年为例对邢台市地下水埋深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邢台市实际埋深变幅小于目标变幅,评估结果为优秀,即达到压采目标。

许拯民,金中天,唐世南,潘扎荣[6](2021)在《基于维系生态流量的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探析——以赤峰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下水可开采量通常作为区域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阈值上限,是制定地下水治理和保护管控指标的首要依据。围绕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以维持山丘区地下水排泄结构稳定为目标,提出了以天然基径比为参照的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基径比关系曲线法;以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为目标,提出了以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控制指标的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地表水可利用量控制法。以赤峰市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为例,结果表明:赤峰市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07亿m3,计算结果较为合理,计算结果与方法可推动赤峰市山丘区地下水实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我国北方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提供研究参考。

侯圣琦[7](2021)在《嫩江县地下水水环境问题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文中指出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农业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中,地下水在人类饮用淡水资源和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地下水保护的越来越重视。在此背景下,准确掌握地下水污染物组成及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和治理措施,是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保障地下水安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嫩江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地形地貌和地质水文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工作区。并在工作区内选取15个采样点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嫩江县工作区内地下水污染展开一系列调查研究和水质分析,反映当地水污染现状及问题,从而在技术层面、工程措施、法律政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适合当地的污染预防与治理方案。试验研究分析显示,嫩江县2018年工作区全部15个采样点中,有较差级(Ⅳ类)1个,其余14个采样点为极差级(Ⅴ类);2019年15个采样点中较好级(Ⅲ类)8个,较差级(Ⅳ类)1个,极差级(Ⅴ类)6个。2020年15个采样点中较好级(Ⅲ类)9个,较差级(Ⅳ类)3个,极差级(V类)3个。与2018年相比,2019年和2020年工作区NH4+和NO3-污染程度降低,同时微生物指标也降至《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以下。根据试验结果,从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政策措施三方面,对防治工作区地下水污染工作提出治理措施如下:1、技术措施。本试验采用地下水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对工作区内“三氮”含量自然衰减过程进行为期三年的监测。2、工程措施。建立保护区与水质监测点,监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优化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防渗工程,防止被动渗漏3、政策措施。制定地下水保护相关的法制监管体系,加强群众的地下水保护意识,建立合理开发的保障机制。

陈炎[8](2021)在《宿州城西水源地地下水模拟与可持续利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因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地下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评价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的确定乃当务之急。本文以宿州市城西水源地为例,在综合分析水源地及其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概化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开展了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状况评价工作。经过矫正验算,确定了研究区的的地下水最大可开采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用水需求,设计了最优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制定了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对策,进而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的。

严迎新[9](2021)在《榆神矿区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部矿区煤炭资源丰富,但其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煤矿大规模高强度开采对部分地区地层结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破坏。因此研究采煤活动引起的上覆岩层破坏规律、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对于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及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榆神矿区某井田2-2煤、3-1煤开采为例,综合运用野外调查、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理论公式计算、数值模拟和数学建模分析等方法对井田内水文地质特征、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预测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期为该区煤炭资源开发规划和矿区水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综合分析、编图等方法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煤层空间赋存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煤层上覆地层岩性结构主要为:松散沙层+土层+风化基岩层+基岩层+主采煤层,主要含水层为松散层潜水含水层和风化基岩承压水含水层,主要隔水层为保德组红土,基岩层主要为直罗组、延安组砂泥岩互层的相对含水层;主采煤层2-2煤厚度0.81~7.54m,平均厚度3.65m;3-1煤可采煤厚0.85~2.78m,平均可采厚度1.85m。通过理论公式计算和FLAC3D数值模拟法对2-2煤单煤层开采及2-2煤、3-1煤双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进行了预计研究,最终确定了 2-2煤单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为28倍裂采比,2-2煤、3-1煤双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为32倍综合采厚。编图分析得到2-2煤单煤层开采与2-2煤、3-1煤双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几乎一致,均最大导通至安定组下段地层,且距上部风化基岩含水层底界最小间距约70m,因此两种开采方式均不会导致风化基岩含水层以及上覆潜水含水层水直接漏失。运用Visual Modflow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通过构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进行了采煤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2-2煤开采对潜水含水层水位影响极轻微,且不会造成潜水漏失;对风化基岩含水层水位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回采结束时间的推移,风化基岩水位下降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选取风化基岩含水层厚度、风化程度、岩性组合指数及古地形标高4个指标为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主控因素,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对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性进行了预测分区。结合2-2煤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结果进行了煤层顶板冒裂安全性预测分区。在此基础上,借助GIS软件对含水层富水性分区结果和煤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结果进行空间叠加,进而开展了 2-2煤开采对风化基岩含水层影响程度分区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2煤开采不会导致风化基岩含水层水直接漏失,风化基岩含水层仅产生一定程度的越流下渗,越流影响程度分为轻微、中等轻微、极轻微三个等级,影响轻微区和中等轻微区主要分布研究区11、12盘区内,轻微区面积占比约5.8%,中等轻微区面积占比约21.6%,影响极轻微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13、14、15盘区内,面积占比约72.6%。

刘谋[10](2021)在《基于统计学与动力学方法的矿井涌水量预测评价 ——以杭来湾井田为例》文中提出目前,矿井涌水量预测仍然存在较大误差,按照有较大误差的矿井涌水量预测值进行井田开采,往往会威胁到井田的安全开采以及对区域地下水资源造成极大破坏,因此更高精度估量矿井涌水量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杭来湾井田为例,在充分掌握与分析井田的水文地质、开采过程、水文气象和涌水量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中多种方法预测杭来湾井田涌水量,并对各预测结果和预测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现得到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运用趋势分析法建立了研究区涌水量与时间之间的对数函数关系模型,预测了杭来湾井田矿井涌水量为4.49×104m3/d;分析杭来湾井田长序列矿井涌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SPSS软件建立较为合理的ARIMA(1,1,0)模型,并预测了矿井涌水量为8.33×104m3/d;借助SPSS软件建立了研究区涌水量与累计采空区面积之间的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回归模型,预测了涌水量分别为3.09×104m3/d和3.22×104m3/d;利用富水系数法求解富水系数,建立了杭来湾井田涌水量与采矿量之间的关系,预测了正常涌水量为1.97×104m3/d。(2)运用解析法中大井法和廊道法预测了杭来湾井田先期开采地段的正常涌水量为1.17×104m3/d。选用Visual modflow软件准确建立符合真实情况的数值模型,根据导水冒裂带高度设置两种不同开采方案,预测了各方案的涌水量:其中方案1为按分层开采煤层预测涌水量为3.08×104m3/d,方案2为按全层开采煤层预测涌水量为5.23×104m3/d。(3)针对多种预测方法进行了涌水量预测结果和预测方法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数值法的预测精度较高、回归分析法次之。因此,最终推荐数值法预测中方案1(分层开采煤层)的结果作为涌水量预测结果:3.08×104m3/d。(4)基于数值法预测结果,分析了采煤对的第四系潜水资源量和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小;在分层开采煤层和全层开采煤层两种方案中,全层开采煤层引发局部导通区域内潜水埋深下降过大,导致井田内代表性沙漠植被无法生存,分层开采煤层在井田内和全层开采煤层在井田内非导通区的沙漠植被受影响程度接近,致使中生植被向旱生植被演替,因此提出了对井田内沙漠植被的保护措施。

二、合理开采与保护地下水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理开采与保护地下水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水超采管理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水超采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 灌区地下水超采管理策略
    2.1 明确基本目标
    2.2 强化节约用水
    2.3 实施水源代替
    2.4 加大宣传力度
    2.5 落实可持续利用管理理念
    2.6 采用技术手段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
    2.7 采取政策性保障措施
    2.8 运用先进技术进行超采管理
3 结语

(2)地下水管理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地下水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调查与规划
    第三章 节约与保护
    第四章 超采治理
    第五章 污染防治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3)长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浅层地下水SO42-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2.2 煤炭开采对地下水影响研究
        1.2.3 地下水溶质运移规律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河流水系
    2.2 煤矿分布及特征概况
    2.3 地下水特征概况
        2.3.1 地下水赋存
        2.3.2 地下水循环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3 样品采集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
        3.1.1 地表水采样
        3.1.2 地下水采样
    3.2 研究方法
        3.2.1 水化学特征分析法
        3.2.2 多元统计分析法
        3.2.3 数值模拟法
4 长河流域水质现状与污染评价
    4.1 水质演化特征
        4.1.1 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
        4.1.2 浅层地下水时空变化
    4.2 水质评价
        4.2.1 地表水水质评价
        4.2.2 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
    4.3 小结
5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转化关系研究
    5.1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5.1.1 地表水水化学指标的变化特征
        5.1.2 地表水水化学类型
        5.1.3 地表水水化学成因
    5.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5.2.1 地下水水化学指标的变化特征
        5.2.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5.2.3 地下水水化学成因
    5.3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转化关系
        5.3.1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聚类分析
        5.3.2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5.3.3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结果讨论
    5.4 小结
6 浅层地下水水位预测及SO_4~(2-)运移规律研究
    6.1 采煤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的响应关系
        6.1.1 采煤对浅层地下水水位影响
        6.1.2 采煤对浅层地下水水质影响
    6.2 浅层地下水水位预测
        6.2.1 模拟范围与边界条件概化
        6.2.2 浅层地下水数学模型
        6.2.3 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
    6.3 浅层地下水SO_4~(2-)运移规律
        6.3.1 浅层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
        6.3.2 浅层地下水SO_4~(2-)扩散趋势
        6.3.3 不同工况下SO_4~(2-)迁移变化
    6.4 浅层地下水SO_4~(2-)离子与水质水文因素的定量响应关系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论文创新点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地质
        2.1.4 河流水系
        2.1.5 社会经济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1 地下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开采量
        2.2.3 地下水供水量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3.1.1 大数据技术
        3.1.2 5S集成技术
        3.1.3 可视化技术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3.2.1 空间数据处理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3.2.3 数字水网提取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3.3.1 拓扑元素概化
        3.3.2 拓扑关系描述
        3.3.3 拓扑关系存储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3.4.1 业务主题划分
        3.4.2 业务流程概化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3.5.1 业务集成环境
        3.5.2 三网集成合一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4.1.1 多源数据融合
        4.1.2 模型方法融合
        4.1.3 业务过程融合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4.2.1 主题服务模式
        4.2.2 主题服务特点
        4.2.3 业务应用过程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5.1.1 业务应用系统
        5.1.2 多源数据来源
        5.1.3 应用分析方法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变化
        5.4.2 人为因素变化
        5.4.3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主题化指标库
        6.1.2 评价指标优选
        6.1.3 评价等级划分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6.2.1 评价方法选取
        6.2.2 方法的组件化
        6.2.3 方法组件调用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6.3.1 指标数据来源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7.1.1 考核基本原理
        7.1.2 指标计算方法
        7.1.3 水位考核评分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7.2.1 监测数据处理
        7.2.2 水位指标确定
        7.2.3 地下水位考核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7.3.1 数据管理服务
        7.3.2 基础信息服务
        7.3.3 考核管理服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模型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评估系统研究现状
        1.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地下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气候条件
        2.1.5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2.1 趋势检验法
        2.2.2 交叉小波
        2.2.3 灰色关联分析
        2.2.4 多元线性回归
        2.2.5 随机森林
    2.3 地下水变化特征分析
        2.3.1 年际变化特征
        2.3.2 年内变化特征
    2.4 地下水影响因素分析
        2.4.1 影响因素变化特征
        2.4.2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2.5 地下水预测模型
        2.5.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5.2 随机森林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GMS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研究
    3.1 地下水数值模拟原理与方法
        3.1.1 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3.1.2 GMS软件介绍
        3.1.3 模型原理及求解
    3.2 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3.2.1 三维地层模型
        3.2.2 模型构建流程
        3.2.3 模型初始化与参数率定
    3.3 基于影响因素的地下水埋深模拟
        3.3.1 影响因素预测
        3.3.2 地下水埋深模拟
    3.4 不同方案下地下水埋深情景模拟
        3.4.1 情景方案拟定
        3.4.2 地下水埋深预测
    3.5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研究
    4.1 系统设计
        4.1.1 系统框架设计
        4.1.2 系统功能设计
    4.2 系统关键技术
        4.2.1 数据库技术
        4.2.2 数据插值法
        4.2.3 可视化仿真
    4.3 系统应用功能
        4.3.1 基于模型的评估结果展示
        4.3.2 基于目标变幅的打分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维系生态流量的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探析——以赤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方法
    1.1 基径比关系曲线法
    1.2 地表水可利用量控制法
2 赤峰市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2.1 区域概况
    2.2 计算结果
    2.3 结果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7)嫩江县地下水水环境问题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地下水研究现状
        1.2.1 国外饮用水污染研究与保护
        1.2.2 国内地下水污染研究与保护
        1.2.3 嫩江县某区域地下水污染状况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嫩江县地下水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概况
        2.1.2 研究区地形地貌概况
        2.1.3 气象条件
        2.1.4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水文条件
        2.2.1 地质构造
        2.2.2 水文特征
    2.3 地下水资源概况
        2.3.1 地下水形成条件及赋存规律
        2.3.2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2.3.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嫩江县某区域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地下水水质分析
    3.2 水质分析结果
        3.2.1 NH_4~+污染分布情况和水质分析
        3.2.2 NO_3~-污染分布情况和水质分析
    3.3 地下水污染变化趋势调查
        3.3.1 NH_4~+浓度的变化趋势
        3.3.2 NO_2~-的变化趋势
        3.3.3 NO_3~-的变化趋势
    3.4 嫩江县部分区域污染状况分析
    3.5 嫩江地下水微生物指标的调查分析
        3.5.1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嫩江县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
    4.1 地下水水质评价
        4.1.1 评价方法
        4.1.2 工作区2018年地下水水质状况评价
        4.1.3 工作区2019年地下水水质状况评价
        4.1.4 工作区2020年地下水水质状况评价
    4.2 嫩江县工作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4.3 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
        4.3.1 技术措施
        4.3.2 工程措施
        4.3.3 政策措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宿州城西水源地地下水模拟与可持续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模拟研究进展
        1.2.3 研究区已开展相关工作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位置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特征
    2.2 地质条件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
    3.1 含水岩组的划分及其空间分布
    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4.1 概念模型的建立
        4.1.1 结构模型
        4.1.2 边界条件
    4.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2.1 数学模型
        4.2.2 时空离散
        4.2.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4.2.4 水文地质参数
        4.2.5 源汇项
        4.2.6 模型识别
        4.2.7 计算结果评述
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设计
    5.1 开采方案设计
        5.1.1 第一开采方案
        5.1.2 第二开采方案
        5.1.3 第三开采方案
        5.1.4 第四开采方案
        5.1.5 开采方案的比选
    5.2 水源地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5.2.1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5.2.2 禁采、限采建议
        5.2.3 开采总量、水位、水质控制目标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9)榆神矿区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煤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现状
        1.2.3 榆神矿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特征
    2.1 矿井概况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条件
        2.2.3 地表水系
    2.3 研究区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煤层
    2.4 水文地质特征
        2.4.1 含水层
        2.4.2 隔水层
        2.4.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煤层开采对上覆含(隔)水岩层的影响
    3.1 煤层覆岩及其空间组合特征
        3.1.1 煤层覆岩地层空间组合特征
        3.1.2 煤层覆岩岩性特征
    3.2 煤层赋存特征
        3.2.1 2~(-2)煤赋存特征
        3.2.2 3~(-1)煤赋存特征
    3.3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预测
        3.3.1 经验公式法
        3.3.2 FLAC~(3D)数值模拟法
        3.3.3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综合分析
    3.4 煤层开采对上覆含(隔)水岩层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煤层开采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 模拟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4.2.1 数学模型
        4.2.2 数值模型结构
    4.3 模型识别及验证
        4.3.1 模型识别
        4.3.2 模型验证
        4.3.3 模型参数分区
    4.4 采煤对地下水流场影响预测
        4.4.1 模拟方案
        4.4.2 模型预测期间各源汇项和边界条件设置
        4.4.3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煤层开采对地下水影响程度分区预测
    5.1 预测方法
    5.2 2~(-2)煤层顶板冒裂安全性预测分析
    5.3 2~(-2)煤层上覆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性预测分析
        5.3.1 含水层富水性主控因素分析
        5.3.2 随机森林算法原理
        5.3.3 含水层富水性预测分区结果
    5.4 2~(-2)煤开采对地下水影响程度预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基于统计学与动力学方法的矿井涌水量预测评价 ——以杭来湾井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动力学方法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统计学方法研究现状
        1.2.4 杭来湾井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与水文
        2.1.4 区域地质特征
        2.1.5 井田地质特征
        2.1.6 井田煤层特征
    2.2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2.1 含水层结构特征
        2.2.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2.3 地下水动态特征
        2.2.4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2.3 矿井充水水文地质条件
        2.3.1 生产矿井充水水文地质特征
        2.3.2 矿井充水水源分析
        2.3.3 矿井充水通道分析
        2.3.4 矿井充水强度分析
第三章 统计学方法预测矿井涌水量
    3.1 趋势分析法预测
    3.2 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
        3.2.1 时间序列分析原理
        3.2.2 建立时间序列ARIMA模型
        3.2.3 模型预测
    3.3 回归分析法预测
        3.3.1 回归分析基本原理
        3.3.2 相关程度分析
        3.3.3 回归模型的建立
        3.3.4 回归预测结果
    3.4 富水系数法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学方法预测矿井涌水量
    4.1 解析法预测
    4.2 数值法预测
        4.2.1 数值模型构建
        4.2.2 数值模型预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井涌水量预测分析与评价
    5.1 涌水量预测结果分析评价
        5.1.1 多种方法预测结果分析
        5.1.2 多种方法预测结果对比评价
    5.2 涌水量预测方法分析评价
        5.2.1 涌水量的多种预测方法分析
        5.2.2 涌水量的多种预测方法对比评价
    5.3 矿井涌水量预测的可靠性分析
    5.4 釆煤涌水对第四系潜水资源量与地下水位的影响
        5.4.1 对第四系潜水资源量的影响
        5.4.2 对第四系地下水位的影响
    5.5 煤层开采对井田内沙漠植被的影响
        5.5.1 地表植被与潜水位关系
        5.5.2 研究区现状植物生长情况
        5.5.3 两种煤层开采方案下对井田生态植被的影响
        5.5.4 井田沙漠植被的保护措施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合理开采与保护地下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水超采管理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J]. 葛金玲.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01)
  • [2]地下水管理条例[J]. 新华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1(11)
  • [3]长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浅层地下水SO42-运移规律研究[D]. 延子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D]. 于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模型与系统研究[D]. 曹睿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维系生态流量的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探析——以赤峰市为例[J]. 许拯民,金中天,唐世南,潘扎荣.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06)
  • [7]嫩江县地下水水环境问题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D]. 侯圣琦.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8]宿州城西水源地地下水模拟与可持续利用[D]. 陈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9]榆神矿区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D]. 严迎新.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10]基于统计学与动力学方法的矿井涌水量预测评价 ——以杭来湾井田为例[D]. 刘谋. 西北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