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萨克海关

关于哈萨克海关

一、哈萨克族习俗摭谈(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林[1](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王彦[3](2020)在《新疆维吾尔族纹样在家具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新疆维吾尔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族纹样也是中国传统图案的一部分,将维吾尔族传统纹样经过转译创新设计与现代家居设计相融合,不仅可以将传统的维吾尔族纹样继承发扬下去,还可以在改善维吾尔族家具的同时考虑到室内空间的功能。笔者从拥有装饰艺术与家具加工工艺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总结了维吾尔族装饰图案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本篇论文一开始研究维吾尔族纹样图案的产生原因,以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和历史为前提,对维吾尔族纹样进行分类和归纳,深究纹样的内涵,进一步得出维吾尔族纹样的艺术价值和特点。将维吾尔族纹样在不同领域的装饰图案进行分析,仔细深层次地研究维吾尔族纹样的颜色、构图、特征。与室内家居设计相结合,找到可以运用于室内家具设计的维吾尔族纹样元素,并加以创新设计。通过模拟纹样在桌角中的受力,将维吾尔族纹样建立模型导入有限元Abaqus软件中进行力学分析,通过分析各种数据以及计算可以得到最优纹样。既保留了维吾尔族的本民族特征,又符合家具中的受力情况。为纹样在家具中的应用提供了创新研究方法。

孟卓[4](2018)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演唱方式和思维特征。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民族性、艺术性及多声性思维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主要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和解释研究方法,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学理分析,深入阐释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思维特征,以期为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理论建设做出具有启迪性的探索。本文具体章节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艺术歌曲的历史溯源追溯艺术歌曲起源,是廓清艺术歌曲演唱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界定艺术歌曲的必要前提。基于此,本章对艺术歌曲的起源进行了历史性概述,对德奥、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的艺术歌曲发展进行了认真梳理。同时,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界定,指明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发展规律,为揭示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元思维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第二章: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本章着重对演唱思维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论阐释。其一,从思维的理论视域入手,就其概念及其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的视角阐述了思维的方式和特征。其二,对演唱思维的理论范畴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探析其所赖以依存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晰演唱思维所具有的单一性、综合性和秩序性的基本特点。其三,从理论依据、思维理念、思维实践等不同角度,对演唱思维的形成进行了理论阐释,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理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辨析本章通过对民族性思维概念、特点的分析,系统阐发了中国艺术歌曲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民族性思维特征,深入的探讨了民族性思维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的运用。结合经典作品分析,通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曲调、伴奏、意境等方面的分析,充分论证了中国艺术歌曲在演唱方法、演唱规律和演唱风格中所呈现的民族性思维。第四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功能价值艺术性思维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关键所在。本章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艺术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欧洲和中国艺术思维概念的解读,进一步阐明了艺术思维和艺术性思维的关系,为艺术性思维理论的确立和推演提供了依据。结合典型作品分析,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审美表达和价值体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五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实践阐释多声性思维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得以升华的思维方式。本章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多声性思维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欧洲音乐多声性思维发展脉络着手,对音乐领域中多声性的不同解释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多声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文中结合具体作品,以多声性视角对中国艺术歌曲旋律、节拍、调性、和声等进行了阐释,并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在演唱方法、演唱音色和演唱形式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

纪倩茹[5](2016)在《新时期(1978-2010)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1978—2010)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显示了中国电影的多元化。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该研究对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划分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转型期(1991—2000)和新世纪(2001—2010)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综合概述。从总体上指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由表现少数民族中的“奇观性”转向少数民族文化中纯粹质朴的精神灵魂表达。文中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本体视角出发,通过对每一个时期影片中的影、像、声、画等电影元素的解读,分析了不同阶段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影像符号、内容架构以及导演风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影像特征。为了便于深入研究并具有逻辑性,笔者将三十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分阶段进行了比较,把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电影,按导演、拍摄时间、电影片名和电影中所表现的民族按类列表。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导演群体中,选择较为典型的导演,通过他们执导的影片,对内容主题、导演风格、叙事结构和民族元素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和研究,从而显示出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影像特征。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中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形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尤为如此。文中从外化形象、民族主题、虚拟与现实、原生态、母语叙事和全球化语境等方面,建立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审美观和文化叙事模式,同时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趋势和多元化走向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李斐[6](2016)在《我国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文中认为自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以后,社会各阶层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出了相应的阐述与探索。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社会的实践性,就必须充分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哈萨克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促进哈萨克族进步与发展的最为积极的因素。我国哈萨克族的民族形成及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这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友善精神的传统礼仪,具有现代文明的饮食文化,团结和谐的节日文化,进取精神的民间文学等,并且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诉求。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观念的引领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本质、也是人民群众必须要自觉践行的价值理念;是民族团结发展的保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支撑。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都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从这个角度说,二者具有一致性。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哈萨克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当努力发掘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结合当地实际,找到一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道路。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了群众基础;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利用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面对和处理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着力点,进而为培育工作提供坚强而有力的支撑。可以通过发掘并整合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深入挖掘和倡导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理念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对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来讲,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契合的的,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哈萨克聚居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杨琳琳[7](2012)在《《金瓶梅》民俗摭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金瓶梅》中选取了"银子的购买力"、"衣着装扮"、"婚丧礼仪"、"趋吉避凶"、"对小脚的崇尚"五个方面,对当时世情民俗进行了探讨,这对正确解读《金瓶梅》一书、了解风俗习惯的发展演变不无裨益。

李延超[8](2011)在《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 ——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乃至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与之相应的民族体育发展却现状堪忧,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问题,属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民族文化复兴、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需要重要内容。因为民族体育是国家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民族体育的生态维护和快速发展,保护和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体育权利和体育利益,值得认真思考。本研究运用田野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生态现状的调查分析,探索民族体育生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对民族体育的生存态势和未来走向进行较为深刻的分析和思考。论文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田野的探索。主要是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存在和发展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区域民族体育的喀斯特生态背景,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等,然后通过对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文化展示,进而论述在喀斯特民族文化本底上产生和发展的民族体育文化与喀斯特环境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喀斯特生态环境是民族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摇篮和根基,而民族体育又对喀斯特环境存有互动作用。喀斯特区域的民族体育归属一种山地体育文化和岩石载体文化,具有宗教取向和生命主题归属的的文化属性。喀斯特区域的民族体育具有勇猛剽悍而又机智灵活、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原始基因与原汁原味、多元源流与文化多样、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布、地上地下皆有活动等基本特点。喀斯特区域的民族体育具有一种特定区域人们开放而又闭塞、顺应天命而又怨天尤人、安逸守成而又创新不足等文化心理。而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产生是一个长时期社会历史发展和选择的过程。下篇为理性的求索。主要是对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关系进行科学的考量和分析。多元生态构成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富含多样性特征的民族体育具有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融、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文化伦理相辅相成等生态之美。当前民族体育存在生态危机与发展诉求的两难选择: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民族体育出现了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变迁、主体地位缺失等生态困境;另一方面民族体育又有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将来的发展诉求。当前的民族体育面临着生态与生计、现代与传统、城市还是乡村、政府还是社会、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等生态选择。未来的民族体育应该是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体育,具有文化资本、文化权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软实力的特点和功能,其发展应该是向内求深度,向外求发展,即民族体育要处理好生态与发展协调共生的关系:生态是民族体育发展的根基,发展是民族体育生态维护的保障。

周子宁[9](2010)在《克模孜毕(马奶酒舞)的民俗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萨克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源远流长。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哈萨克族民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日生活习俗、人生礼仪等方面,对民间舞蹈的研究很少。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克模孜毕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来研究。第一章,绪论。本章分为“民间舞蹈与民俗”、“克模孜毕生存的自然历史环境”、“相关研究情况综述”、“资料来源和课题价值”四部分,梳理了哈萨克族民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二章,克模孜毕的田野调查。本章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介绍了克模孜毕的表演时间、表演内容、伴奏乐器和表演服饰等,突显哈萨克族的民族风情。第三章,克模孜毕与劳作民俗。本章从克模孜毕源自劳动生产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克模孜毕的起源。第四章,克模孜毕原始崇拜研究。本章分别从克模孜毕的表演形式、伴奏音乐和服饰入手,剖析了哈萨克族的马崇拜、自然崇拜、羊崇拜与太阳崇拜。第五章,克模孜毕的社会价值与保护传承。本章先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三方面分析了克模孜毕的社会价值,说明保护和传承克模孜毕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克模孜毕保护现状和发展策略。

邹华芬[10](2009)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文中指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无疑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道特别的景观。它以异质多元的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既是展现民族国家内部多元文化的重要纽带,也是社会主义中国构建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论题选取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电影叙事学等理论,主要采取导演访谈、文本细读、对比分析等方法,在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整体流变的基础上,分析其影像风格、叙事特征,深入剖析不同族籍导演的身份意识及其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影响,探讨改革开放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构建,力求史论结合,丰富和完善中国电影史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梳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娱乐化高峰,九十年代的低谷以及新世纪的崛起,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正以其多元差异的特性凸显自己的存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原生态的名义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往往淡化了叙事的力量,市场化进程仍然相对艰难。论文的第二部分从族群理论出发,将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形成的导演群分为四类:成长于民族杂居区的少数民族导演、成长于本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导演、成长于汉族聚居区的汉族导演、成长于民族杂居区的汉族导演。这些不同身份的导演从不同角度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构成了一道多元景观。不同身份、不同成长环境的导演出于不同的情境聚焦于少数民族题材,凸显出各自差异性的身份意识。这种多重差异,来自于渗透、移植、杂糅、互补的文化互动与文化融合。个体差异的凸显,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命力所在。少数民族内部的差异性,更是差异化的深层动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因为不同身份、不同视角的进入,更加凸显了其作为多元差异的一面。论文的第三部分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修辞和叙事特征。作为第三世界的特殊文本,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具有明显的象征和寓言性。个体的故事不仅和族群命运紧密相连,而且还和国家兴盛息息相关。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往往还意味着异域空间的营造。以空间的构建与穿越为基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形成了如拯救与被拯救、出走与回归、寻宝与探险等叙事模式。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是否站在本族的角度(位置、立场)讲述少数民族故事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论文的第四部分讨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多重身份体系。多元一体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整体表征,中华民族一体是各族多元文化身份展现的前提。电影通过重现族群记忆、标识文化特质凸显族群文化身份的同时也逐渐呈现个体化的性别身份。改革开放后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也通过重现大一统的历史记忆、抵抗外敌的休戚与共以及共同理想的激励来构建中华民族的整体身份。改革开放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自我与他者的分化与组合成为身份表述的重要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始终处于一个各种权力争夺的场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力量争夺的结果。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凸显其多元差异的一面,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整体要求下,拓宽创作思路,丰富创作手法,强化叙事力量,积极走市场化道路。

二、哈萨克族习俗摭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萨克族习俗摭谈(论文提纲范文)

(1)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几对概念
    四、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一、产生与确立
        二、发展与繁盛
        三、分流与多元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一、积累与沉淀
        二、传播与推进
        三、土洋之争
        四、中西结合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一、歌唱定位
        二、根植于传统
        三、军旅实践
        四、历史贡献
    小结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第一节 呼吸技法
        一、“美声”呼吸理论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第二节 共鸣技法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第三节 “哼鸣”训练
        一、“哼鸣”唱法
        二、“哼鸣”练习
        三、“哼鸣”唱高音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一、气与声和
        二、声与乐和
        三、乐与意和
    小结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第一节 语言表达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四、其他方法
    第二节 韵味呈现
        一、装饰音润腔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四、特殊的韵味
    第三节 情感表达
        一、构建歌唱情境
        二、提升歌曲内涵
        三、传达民族情感
    小结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感官享受
        一、动作手势
        二、身形表演
        三、歌唱表情
        四、三位一体
        五、高音演唱
    第二节 句法享受
        一、速度偏离
        二、力度偏离
        三、换气与顿挫
        四、个案分析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一、自由想象
        二、模拟联想
        三、通感联想
        四、情境联想
    第四节 期待视野
        一、概念的界定
        二、合法偏见
        三、视界融合
        四、效果历史
    小结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一、生活体验
        二、歌唱联想
        三、审美意象
    第二节 独创性
        一、运腔方式
        二、情感表现
        三、意象表达
    第三节 歌唱自由
        一、真善美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三、文化内涵
    小结
结语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新疆维吾尔族纹样在家具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新疆维吾尔族纹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2 维吾尔族装饰图案概述
    2.1 维吾尔族装饰图案的形成要素分析
        2.1.1 历史文化要素
        2.1.2 地理生态要素
        2.1.3 宗教影响要素
    2.2 维吾尔族纹样的分类
        2.2.1 植物纹样
        2.2.2 几何纹样
        2.2.3 文字纹样
    2.3 维吾尔族装饰图案的色彩
    2.4 维吾尔族装饰图案的寓意及象征
    2.5 维吾尔族纹样的价值
        2.5.1 文化价值
        2.5.2 精神价值
        2.5.3 审美和功能价值
    2.6 本章小结
3 维吾尔族家具概述
    3.1 传统与现代维吾尔族家具的特点
        3.1.1 传统家具
        3.1.2 现代家具
    3.2 新疆维吾尔族家具的总体风格特征
        3.2.1 传统家具
        3.2.2 现代家具
4 新疆维吾尔族纹样的转译与创新设计研究
    4.1 设计应用流程框架
    4.2 新疆维吾尔族纹样样本的收集选择整理
        4.2.1 新疆维吾尔族纹样样本收集
        4.2.2 新疆维吾尔族纹样样本的整理
    4.3 新疆维吾尔族纹样的转译
        4.3.1 基于转译与形状文法的纹样创新方法
        4.3.2 基于转译与形状文法的新疆维吾尔族纹样创新途径
        4.3.3 维吾尔族纹样设计因子的提取
        4.3.4 维吾尔族纹样的转译过程
    4.4 本章小结
5 维吾尔族纹样在家具中的应用方法
    5.1 维吾尔族纹样在家具设计中的平面装饰作用
    5.2 维吾尔族纹样在家具设计中造型上的应用
    5.3 维吾尔族纹样在家具设计中功能上的应用
    5.4 结语
6 维吾尔族纹样在家具应用中的力学特性
    6.1 维吾尔族纹样在家具中的应用
        6.1.1 木质家具中纹样镂空处理的材料
        6.1.2 研究家具时的力学必要性
    6.2 维吾尔族纹样在家具中的力学实验
        6.2.1 纹样二维视图(CAD)
        6.2.2 建立维吾尔族纹样的三维力学模型
        6.2.3 结果
    6.3 新疆维吾尔族角隅纹样的创新应用测评
        6.3.1 测评设计
        6.3.2 测评结果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艺术歌曲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欧洲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一、欧洲艺术歌曲历史概述
        二、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与流派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概述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特点
第二章 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演唱思维的理论范畴
        一、思维的概念解读
        二、演唱思维的界定
        三、演唱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 演唱思维的理论基础
        一、演唱思维理论依据
        二、演唱思维理念
        三、演唱思维实践
第三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辨析
    第一节 民族性思维释义
        一、民族性思维之内涵
        二、民族性思维之特点
        三、民族性思维之应用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性
        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题材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技法
        三、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审美意识
    第三节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实践阐释
        一、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唱法融合
        二、依字行腔的演唱规律
        三、演唱风格民族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功能价值
    第一节 艺术性思维的概念缕析
        一、18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理论认知
        二、19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理论发展
        三、20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观念拓展
        四、艺术性思维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艺术性思维演唱的审美表达
        一、艺术歌曲演唱的“意象”构思
        二、艺术歌曲演唱的“意蕴”诠释
        三、艺术歌曲演唱的“意境”呈现
    第三节 艺术性思维演唱的价值体现
        一、形象思维的艺术再现
        二、抽象思维的理性表达
        三、灵感思维的艺术创造
第五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实践阐释
    第一节 多声性思维的界定
        一、欧洲音乐多声性思维的发展
        二、中国音乐多声性思维的界定
        三、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多声性的结构形态
        一、旋律
        二、节拍
        三、调性
        四、和声
    第三节 多声性思维演唱的应用
        一、多元演唱方法的运用
        二、多样演唱音色的选择
        三、不同演唱形式的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5)新时期(1978-2010)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时期(1978--2010)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述
    一、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界定
    二、综述
    三、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时代背景
    四、转型期(1991—2000)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时代背景
    五、新世纪(2001—2010)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时代背景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探究
    一、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视听本体语言的文化表达
        (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对白、光影与民俗的视听语言运用
        (二) 转型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音乐与长镜头的视听元素应用
        (三)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影像与画面构图的呈现
    二、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容与架构分析
        (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族意蕴的展示
        (二) 转型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人性多面化塑造
        (三)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群体的创作特点
        (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群体作品中的民族个性觉醒
        (二) 转型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群体创作的稳步发展
        (三)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新锐导演群体的多样艺术风格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叙事
    一、本土化生活内涵的展示
    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大众化
    三、民族仪式下的视觉文化内涵表达
第五章 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元化走向
    一、民族形象更加细腻
    二、从单一主题风格到商业类型的多元化转变
    三、从虚构到现实的文化呈现
    四、民族电影的原生态与母语的文化意识
    五、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探讨
结语
附录一 新时期(1978-2010)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一览表
附录二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一览表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论文类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涵义、内容及特点
    一、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
        (二)传统文化
        (三)优秀传统文化
        (四)我国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我国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哈萨克族的概况
        (二)友善精神的传统礼仪
        (三)具有现代文明的饮食文化
        (四)团结和谐的节日文化
        (五)进取精神的民间文学
    三、我国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游牧色彩鲜明
        (二)文化形式多样
        (三)文化体系相对独立
        (四)跨界文化突出
第二章 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一、价值追求的一致性
        (一)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
        (三)社会实践是价值追求一致性的内在体现
    二、价值内涵的相容性
        (一)爱国价值观
        (二)和谐价值观
        (三)诚信价值观
        (四)友善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第三章 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哈萨克聚居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主要作用
    一、营造了良好的培育环境
        (一)营造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二)积极的价值共识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提供了有效的培育载体
        (一)传统礼仪
        (二)民间规约
        (三)民间文学
第四章 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及哈萨克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发掘并整合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发挥文化资源的载体作用
        (三)优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二、利用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弘扬爱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价值观
        (二)坚定诚信价值,培育社会主义核价值观
        (三)利用已形成的友善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核价值观
    三、注重对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附录B: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金瓶梅》民俗摭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明代银子的购买力
二 衣着装扮
三 婚丧礼仪
四 趋吉避凶
五 对小脚的崇尚

(8)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 ——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的创新点
    五、研究学术回顾
    六、调查区域的选择
上篇 田野的发现
    第一章 开门见山: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喀斯特背景
        第一节 喀斯特与中国南方喀斯特
        一、喀斯特:一种特殊的自然过程和地貌形态
        二、广泛分布与强烈发育的南方喀斯特
        第二节 民族体育的喀斯特生态背景
        一、独特的自然生态
        二、复杂的社会生态
        三、多元的文化生态
    第二章 地缘关系:喀斯特环境与民族体育文化的耦合
        第一节 喀斯特环境与民族体育文化品性的塑造
        一、民族体育文化深深植根并受限于当地环境
        二、环境的封闭性与民族体育文化原生特质的守护
        三、空间分异与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差异性
        四、非中心、非边缘地带与民族体育文化的空间意识
        第二节 民族体育文化对喀斯特环境的互动
        一、民族体育文化中蕴涵着对喀斯特环境的敬畏
        二、民族体育文化象征着人类对喀斯特的适应和征服
        三、民族体育对喀斯特文化的丰富
    第三章 地域印记: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文化属性
        一、岩石载体体育文化
        二、山地体育文化
        三、宗教色彩的体育文化
        四、独特生命主题的体育文化
        五、仿生特质的体育文化
        第二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基本特点
        一、强悍勇猛与机智灵性
        二、"小、巧、灵"的特点
        三、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四、原始基因与原汁原味
        五、多元源流与文化多样
        六、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布
        七、地表地下皆有活动
        第三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文化空间
        一、顺天意识:处世态度
        二、是非曲直:人际关系
        三、转圈子:劳逸之道
        第四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命主题
        一、封闭的环境使之产生了娱乐需求
        二、在自然脆弱和社会脆弱的叠加下愈发脆弱
        三、在对脆弱的纠结和抗争中发现自己的坚强
        四、民族体育生命主题体现在对生命意识的彰显
    第四章 探寻岩脉: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历史选择
        第一节 喀斯特民族文化本底
        一、好入山壑与择洞而居
        二、游牧狩猎与砍山耕种
        三、尚武之风与好巫之道
        四、跳花游方与玩山走寨
        第二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发生
        一、尚武之风的遗存
        二、劳动技能的历练
        三、民俗活动的延伸
        四、宗教巫术的铸塑
        五、战争烽火的洗礼
        六、休闲娱乐的推衍
        七、民族迁徙的遗留
        第三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流变
        一、在社会生产方式转型中流变:范围逐渐分化
        二、在战争和外族对抗中流变:从无意的应用到有意识的培养
        三、在宗教民俗活动中流变:从娱神到娱人
        四、在健身娱乐活动中流变:从随意到规范
        五、在民族迁徙中流变:从选择到适应
        六、在民族交往中流变:从排斥到共享
        七、在商品社会中流变:从村寨到舞台
        八、在休闲社会中流变:从生存需求到生活方式
        第四节 历史选择的文化动因
        一、选择源于自我民族利益发展的需要
        二、民族体育成为一种解决利益冲突和实现交流的手段
        三、通过民族体育选择认知了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文化品位
        四、选择是在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文化差异下进行的
下篇 理性的求索
    第五章 多元化:生态环境与民族体育文化多样性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类型
        一、民族体育文化的多元生态环境
        二、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类型
        第二节 多元生态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一、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表现
        二、民族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发生发展规律
    第六章 唯自然方成大美:民族体育的生态之美
        第一节 民族体育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融之美
        一、大山孕育出的剽悍
        二、森林磨砺出的矫健
        三、江河冲击出的无畏
        四、冰雪培育出的果敢
        五、鲜花熏染出的浪漫
        七、草原孕育出的粗犷
        第二节 民族体育的人文生态和谐之美
        一、与舞蹈类艺术的同生同伴
        二、与生产生活的不离不弃
        三、与生命意识的如影随形
        四、与民族节日的朝夕相处
        五、与宗教信仰的相生相克
        六、与社会文化的相濡以沫
        第三节 民族体育的社会生态伦理之美
        一、认知态度上的神圣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二、价值取向上的娱乐化与教育性相补充
        三、组织形式上的自发性与集体性相对应
        四、审美方式上的生活化与高雅性相呼应
        五、资源消费上的多样性与适度性相协调
    第七章 两难选择:民族体育的生态危机与发展诉求
        第一节 民族体育发展中的生态危机
        一、民族体育传承主体的离乡离土
        二、体育旅游开发中的真实性缺失
        三、民族体育文化贫困的代际传递
        四、土着民族体育文化权利的式微
        五、民族体育地方性知识的扭曲
        六、社会变迁中民族体育文化的失落
        第二节 影响民族体育生态现状的因素
        一、自然灾害的侵吞
        二、城市化的步步紧逼
        三、原始宗教的爱与恨
        四、生存土壤的流失
        五、现代社会的转型
        第三节 发展诉求
        一、主体地位的回归
        二、守望乡土情缘
        三、拒绝边缘化
        四、文化本真性的复位
        五、传统的驻留和发现
    第八章 和而不同:民族体育发展的生态选择
        第一节 民族体育发展的生态之惑
        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抑或生态效益:发展意义取舍
        二、生存文化、享受文化抑或发展文化:发展目标定位
        三、竞技性抑或非竞技性:发展的文化选择
        四、官办抑或民办:发展主体定位
        五、师徒方式、民俗方式抑或学校方式:传承途径选择
        六、同化抑或交融:文化变迁方式的取舍
        七、原生态抑或活生态:生存方式的抉择
        八、"无意识地继承"抑或"有意识地改造":主体能动性发挥
        九、要舞台抑或要民俗:未来走向选择
        第二节 民族体育发展前景的理性思考
        一、生态与生计的共享
        二、乡土与现代的共荣
        三、乡村与城市的互动
        四、民间与政府的共谋
        五、保护与发展的互补
        六、经济与社会的并举
        七、体育与文化的认同
        第三节 发展走势
        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
        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四、作为一种文化资本
    第九章 和谐共生:民族体育生态与发展的辩证
        第一节 生态:民族体育发展的根基
        一、生态环境:民族体育发展的乡土空间
        二、民族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之根:乡土特质
        三、守望乡土:民族体育发展的动力之源
        四、乡土共生:现代化发展中的民族体育文化
        第二节 发展:民族体育生态维护的保障
        一、发展是最好的保护
        二、发展为了最大可能的传承
        三、发展是文化的自觉:向内求深度,向外求广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9)克模孜毕(马奶酒舞)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民间舞蹈与民俗 1.2
    克模孜毕生存的自然历史环境 1.3
    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1.4
    资料来源和课题价值 第二章
    克模孜毕的田野调查 2.1
    采访笔记 2.2
    马奶酒 2.3
    克模孜毕的现场表演 第三章
    克模孜毕与劳作民俗 3.1
    舞蹈与劳动民俗 3.2
    克模孜毕与游牧民俗 3.3
    克模孜毕与劳作技艺 第四章
    克模孜毕原始崇拜研究 4.1
    克模孜毕与动物崇拜 4.2
    克模孜毕与自然崇拜 4.3
    克模孜毕与天体崇拜 第五章
    克模孜毕的社会价值与保护传承 5.1
    克模孜毕的社会价值 5.2
    克模孜毕的传承意义 5.3
    克模孜毕的保护现状 5.4
    克模孜毕发展策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流变
    第一节 想象的乌托邦:多元变革思潮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1979—1989)
    第二节 走向自觉的本土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1990—1999)
    第三节 以原生态的名义: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元呈现(2000—200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化互动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导演群
    第一节 少数民族导演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第二节 汉族导演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第三节 文化互动下的影像叙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修辞与叙事
    第一节 象征与寓言
    第二节 空间构建与叙事模式
    第三节 叙事视角与主体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构建
    第一节 族群身份的日益凸显
    第二节 性别身份的悄然显现
    第三节 中华民族身份的整体构建
    第四节 多重身份的协商与融合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哈萨克族习俗摭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新疆维吾尔族纹样在家具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D]. 王彦.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D]. 孟卓.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8)
  • [5]新时期(1978-2010)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D]. 纪倩茹. 西北民族大学, 2016(02)
  • [6]我国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D]. 李斐.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5)
  • [7]《金瓶梅》民俗摭谈[J]. 杨琳琳. 文学与文化, 2012(01)
  • [8]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 ——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调查[D]. 李延超. 上海体育学院, 2011(01)
  • [9]克模孜毕(马奶酒舞)的民俗学研究[D]. 周子宁.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10]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D]. 邹华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关于哈萨克海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