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护理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护理

一、1例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梁小英,农波,周颖沛,黄建川[1](2021)在《8例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收治的8例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8岁。6例有肺部感染,4例出现高热,3例淋巴结肿大,2例肝脾大,4例低蛋白血症,3例有骨质破坏,2例曾接受抗结核治疗。辅助检查:7例血常规白细胞显着升高,8例血红蛋白均有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3例患者经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治疗,症状改善后带药出院维持治疗,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3例病情严重、多器官衰竭自动放弃治疗出院。结论 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吴联朋,何贵清,胡型忠,潘勇,唐少华[2](2021)在《温州地区51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温州地区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并统计分析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为该地区该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和降低其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5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转归等情况,根据治疗结局将其分为好转组42例和死亡组9例,比较分析其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6—2020年温州地区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逐年增多;以青壮年为主(64.71%,33/51);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及淋巴结肿大;患者CD4+T淋巴细胞为9(5,19)个/μL,其中<50个/μL的有47例,占92.16%;G试验和GM试验阳性率为分别为70.00%(28/40)和75.00%(30/40);50例患者胸部CT检查异常;病死率为17.65%(9/51);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入院至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时间大于好转组,死亡组患者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比率明显低于好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州地区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常<50个/μL,临床表现多样化,及时抗真菌治疗和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

符利娟,刘强强,黄宇容,黄燕梅[3](2021)在《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文中认为总结1例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基于时机理论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特异性进行综合评价,制订针对性的院内护理措施,皮肤护理和情感支持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通过精准治疗和针对性护理,患者住院17 d后病情好转出院,临床结局良好。

梁锐烘,刘艳雯,曾庆思[4](2019)在《免疫功能正常者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胸部CT及PET-CT表现》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宿主的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SM)的胸部CT和PET-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免疫功能正常宿主TSM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其中16例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胸部CT平扫检查;5例同期行18FDG PET-CT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为两肺多发病灶。主要CT表现:多发粟粒及小结节影7例(38.9%),片状实变影6例(33.3%),肿块及结节影3例(16.7%),斑片及条索影2例(11.1%);伴小叶间隔增厚7例(38.9%),多发厚壁小空洞6例(33.3%),支气管扩张4例(22.2%),支气管血管束增粗2例(11.1%),支气管狭窄1例(5.6%),肺毁损1例(5.6%);胸腔积液8例(44.4%),心包积液4例(22.2%);伴骨质破坏7例(38.9%),其中5例(5/7,71.4%)CT复查出现骨质增生、修复;肺门、纵隔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14例(77.8%)。5例患者的PET-CT显示两肺病灶摄取明显升高,SUVmax 5.8~20.3,平均13.74±6.42。结论:免疫功能正常宿主TSM的胸部CT和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谢周华,梁联哨,李志峰,林艳荣[5](2019)在《HIV抗体阴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25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非HIV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其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12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的25例HIV抗体阴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中男19例,女6例;发病年龄跨度大,1岁9月~78岁;多为体力劳动者;临床症状以呼吸系统、皮肤、淋巴结肿大为主,15例有误诊史(60%);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数、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分别占60%(15/25)、64%(16/25)、100%(25/25),血红蛋白降低80%(20/25);所有患者影像学均存在异常表现,病变广泛而多样,但无特征性;7例行纤支镜检查,其中2例镜下发现异常,分别为数个息肉样病变及气管内肿物,2例行胸腔镜检查,镜下分别表现为多发粟粒样凸起、胸膜粘连带和多个白色小结节凸起; 19例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6例死亡。结论 HIV抗体阴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无特异性临床特征,易误诊,抗真菌治疗可能与预后相关。

谭鹆昕[6](2019)在《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针对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人早期分子检测方法,为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探讨5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提供用药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已经确诊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的住院病人的血液标本,用巢式PCR的方法对真菌的ITS区进行扩增、测序及同源进化分析,判断病人感染的真菌种类,并与临床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收集已经确诊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住院病人的临床标本(血液、骨髓、胸腹水、痰液等),转种沙保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并置于37℃培养箱内培养,对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 5种抗真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得到云南省传染病医院马尔尼菲篮状菌5种抗真菌药物的临床MIC值。[结果]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107例住院病人中,男性占71.03%;女性占28.97%,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范围为10~81岁,平均年龄45.87岁,以青壮年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2 cells/μl,其中<200 cells/μl的例数居多。107例样本中检测到霉菌48例(44.86%),酵母样真菌35例(32.71%),其它真菌24例(22.43%)。霉菌中检测出5种真菌,分别为桔青霉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外瓶霉属、枝孢菌属和曲霉属,其中以桔青霉菌居多,占56.25%(27/48);酵母样真菌中检测出5种真菌,分别为马拉色菌属、念珠菌属、隐球菌属、酵母菌和链格孢菌,其中以酵母菌居多,占34.29%(12/35);其它真菌中检测出10种真菌,分别为裂褶菌、子囊菌、白色侧齿霉菌、白腐真菌、轮枝孢菌、天冬枯丝菌、鞘孢霉、丝核菌、淡黄色产丝齿菌和变异薄孔菌,其中以裂褶菌和子囊菌居多,分别占20.83%(5/24)和16.67%(4/24)。107例病人,临床培养样本中无菌样本共22例,有4例与PCR扩增结果一致;其它样本共85例,与PCR扩增结果有差异。经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PCR与临床培养结果符合程度在无菌样本和其它样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119例病人中,男性病人人数是女性病人人数的2.61倍。平均年龄为37.08岁,年龄范围为3~70岁,以青壮年为主。病人感染HIV的传播途径中性传播人数居多,共105人,占总人数的88.24%。检出最多标本类型的是血液和骨髓,共占总样本数的88.24%。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3 cells/μl,大多数病人处于AIDS晚期。本论文测定出马尔尼菲篮状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MIC值分别是:5-氟胞嘧啶的MIC值范围是<4-16 mg/L、两性霉素B的MIC值范围是<0.5-0.5 mg/L、伊曲康唑MIC值均为<0.125mg/L、氟康唑MIC范围为<1-16 mg/L和伏立康唑的MIC值范围为<0.06-0.125 mg/L。[结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50 cells/μl的HIV/AIDS病人更容易受侵袭性真菌感染。巢式PCR的方法对真菌的ITS区进行扩增的方法灵敏度较高,优化方法后,可以与传统检验方法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这三种药物治疗HIV/AIDS病人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临床MIC值较低,治疗效果优于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可优先选择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

何小庆,鲁雁秋,周怡宏,曾妍茗,李瑶,秦圆圆,陈耀凯,刘敏[7](2018)在《重庆地区56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中心收治的56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男性为主(78.6%),平均年龄为(38.23±11.23)岁,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22.16±30.83)个/μl,其中<50个/μl者51例,占比91.1%。患者血培养马尔尼菲篮状菌均为阳性,皮肤活检、骨髓、胸水及尿培养阳性各1例。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GM试验)阳性率81.4%(35/43),血浆(1-3)-β-D葡萄糖试验(G试验)阳性率48.2%(27/56)。患者好转出院42例(生存组)占比75%,死亡14例(死亡组)占比25%,消化道出血、HIV RNA≥105 copies/ml为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好发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确诊依赖病原学检查,早期诊断、尽早抗真菌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谢周华,林艳荣[8](2018)在《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22例HIV抗体阴性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肺结核合并局限型肺马尔尼菲蓝状菌病14例,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急性加重伴或不伴有发热、气促、咯血,胸部CT肺部病灶以小结节、斑片、纤维空洞伴有支气管扩张或肺毁损改变为主;肺结核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8例,均有高热、乏力及明显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2例,皮肤损害1例,肺部病灶表现为片状、雪花样、磨玻璃样影,4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与肺结核合并局限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相比外周血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总胆红素、CRP、PCT、G试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结核合并局限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症状轻,多继发于复治伴有慢性纤维空洞肺结核患者,预后好;肺结核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全身炎症反应重,CD4细胞低者预后不良,死亡率高。

李莉,李晶,郑荣飞,郑跃杰,王文建[9](2018)在《HIV阴性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3例HIV阴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neffei,PSM)患儿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3例PSM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3例患儿主要有发热、咳嗽、精神差、进行性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1例颅脑CT显示多发片状低密度影,脑梗塞,后进展为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脑疝,2例肺CT显示多发异常密度影,均提示结核可能;3例患儿中1例为高IgM综合征,1例1月前曾患水痘,1例无基础疾病;分别予以脑脊液培养、血培养、肺泡灌洗液培养、肺活检确诊。1例颅内压持续增高家属放弃死亡,2例好转。结论 PSM可发生在非HIV感染儿童,肺和脑是主要靶器官,有肺部或颅内感染治疗无效且影像学可疑结核感染者应考虑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可能,尽早行病原学检查以到达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都泓莲,邓存良,肖科,黄富礼,钟利,吴刚[10](2018)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10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征,分析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以来确诊的1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 10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可伴咳嗽、腹痛、腹胀、腹泻、呕吐、乏力、消瘦,可有脐窝样皮疹。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降钙素原升高,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所有病例血培养均培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胸部影像学以肺间质性病变及渗出性炎变为主。8例使用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10例患者4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以发热、咳嗽、消瘦、贫血、皮疹等为主要表现,可有血细胞减少、肝功异常,多发生在CD4+淋巴细胞计数小于50个/μL的患者,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有效。

二、1例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8例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表现
    2.5 预后
3 讨论

(2)温州地区51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艾滋病及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合并感染情况
    2.4 实验室检查
    2.5 影像学检查
    2.6 治疗和转归
    2.7 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3 讨 论

(3)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过程及转归
2 护理
    2.1 诊断期护理
        2.1.1 心理护理
        2.1.2 皮肤脓肿的护理
    2.2 急性加重期护理
        2.2.1 健康教育
        2.2.2 使用特殊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护理
        2.2.3 预防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2.2.4 预防交叉感染的护理
    2.3 出院准备期护理
3 小结

(4)免疫功能正常者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胸部CT及PET-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检查方法
    3.影像分析
结 果
    1.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影像学表现
讨 论
    1.免疫功能正常者TSM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
    2.免疫功能正常宿主TSM的胸部影像特征
    3.鉴别诊断

(5)HIV抗体阴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2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五、镜下表现
    六、病理改变
    七、预后
讨 论

(6)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艾滋病流行情况
    2 侵袭性真菌机会性感染流行与危害
        2.1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害
        2.2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种类
第一部分 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检测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来源
        2 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 主要仪器
        2.3 引物设计
        2.4 PCR条件
        3 实验方法
        3.1 样本DNA提取
        3.2 巢式PCR扩增
        3.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4 目的片段产物的纯化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同源进化树分析
        2.1 主要霉菌真菌
        2.2 主要酵母样真菌
        2.3 其它真菌
        3 与临床培养结果比较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药敏试验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来源
        2 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 主要仪器
        3 入组标准
        4 实验方法
        4.1 真菌取材及培养
        4.2 马尔尼菲篮状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实验室检查
        2.1 样本类型
        2.2 CD4+T淋巴细胞计数
        3 药敏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重庆地区56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方法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2.4 治疗及转归
    2.5 住院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8)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收集资料
        1.2.2 真菌培养鉴定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症状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特征胸部CT表现
    2.5 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9)HIV阴性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10)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1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检查:
    2.5 机会性感染:
    2.6治疗与转归:
3 讨论

四、1例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8例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临床特征[J]. 梁小英,农波,周颖沛,黄建川.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1(11)
  • [2]温州地区51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 吴联朋,何贵清,胡型忠,潘勇,唐少华. 中华全科医学, 2021(08)
  • [3]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J]. 符利娟,刘强强,黄宇容,黄燕梅.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1(02)
  • [4]免疫功能正常者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胸部CT及PET-CT表现[J]. 梁锐烘,刘艳雯,曾庆思. 放射学实践, 2019(12)
  • [5]HIV抗体阴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25例临床分析[J]. 谢周华,梁联哨,李志峰,林艳荣. 临床肺科杂志, 2019(09)
  • [6]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D]. 谭鹆昕.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重庆地区56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 何小庆,鲁雁秋,周怡宏,曾妍茗,李瑶,秦圆圆,陈耀凯,刘敏. 传染病信息, 2018(06)
  • [8]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临床特点分析[J]. 谢周华,林艳荣. 中国热带医学, 2018(12)
  • [9]HIV阴性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3例临床分析[J]. 李莉,李晶,郑荣飞,郑跃杰,王文建. 江西医药, 2018(09)
  • [10]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10例临床分析[J]. 都泓莲,邓存良,肖科,黄富礼,钟利,吴刚. 四川医学, 2018(09)

标签:;  ;  ;  ;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