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硝唑西咪替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疗效观察

甲硝唑西咪替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疗效观察

一、甲硝唑、西咪替丁治疗46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宽[1](2021)在《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胃镜下溃疡愈合效果,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溃疡复发率,从而客观的评价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两种视角探讨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湖北省中医院叶松主任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活动期,中医辨证为胃脘痛,肝胃郁热证的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PU患者共8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服用泮托拉唑为基础,若有Hp感染再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导师自拟疏肝愈疡汤治疗。总疗程为8周,并复查内镜,期间客观记录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分别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内镜下溃疡愈合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比较疗程结束3月后两组的溃疡复发率,以此来评估疏肝愈疡汤的临床疗效。结果:1、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组内及组间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症状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更加明显。可能与治疗组中药组方中的药物成分具有减少胃酸分泌、抗炎镇痛、促进溃疡修复等作用有关。2、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中治疗组口干症状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在两胁胀满、烦躁易怒、胃脘疼痛、泛酸、口苦的症状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0.01<P<0.05);在便秘症状方面,两组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部分老年受试者还存在气阴亏虚的情况有关。3、临床痊愈率:治疗组共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77.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7:14:5:4;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60%,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8:16:10:6。经过秩和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痊愈率有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疗效更好。4、溃疡愈合率:治疗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7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6:13:8:3;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6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7:18:6:9。经秩和检验,两组相比较,检验结果有差异(P<0.05),治疗组的溃疡愈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促进溃疡面愈合方面优于对照组。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治疗组31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25:6,根除率为81%。对照组28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15:13,根除率为54%。经卡方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溃疡复发率:治疗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溃疡复发率为15%,其中未复发:复发=34:6;对照组溃疡复发率为35%,其中未复发:复发=26:14。经卡方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其相关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具备安全性。结论: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疗效明确,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提升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降低溃疡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运用。

李梦博[2](2020)在《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的方法来评价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40例入组,试验组120例,对照组120例。经筛选后,实际入组人数221例,试验组109例,对照组112例。试验组每日口服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规格:6g/袋,1次/天,1袋/次),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模拟剂(规格:20mg/片,1次/天,1片/次)。对照组每日口服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模拟剂(规格:6g/袋,1次/天,1袋/次),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洛赛克MUPS;规格:20mg/片;1次/天,1片/次),所有药物用温开水送服。经过4周药物治疗后,使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的方法对受试人员进行临床评估。结果:(1)有效性评价:(1)主要疗效指标:胃镜下溃疡愈合率,FAS数据集,试验组为88.46%,对照组为89.29%;PPS数据集,试验组为90.72%,对照组为94.29%。(2)敏感性分析:胃镜下溃疡愈合率,FAS数据集,试验组为97.12%,对照组为91.96%;PPS数据集,试验组为100.00%,对照组为97.14%。(3)次要疗效指标:胃镜下溃疡有效率,FAS数据集,试验组95.05%,对照组96.23%;PPS数据集,试验组94.85%,对照组96.19%。FAS数据集、PPS数据集,试验组、对照组胃镜下溃疡有效率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评价:(1)不良事件总体发生情况:试验组发生率为35.58%;对照组发生率为32.14%;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试验组发生率为5.77%;对照组发生率为8.04%;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按各系统器官分类统计,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3)生命体征:在研究期间未出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生命体征异常有临床意义的改变。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4)心电图:在研究期间未出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心电图检查异常有临床意义的改变。(5)体格检查:在研究期间未出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体格检查异常有临床意义的改变。(6)实验室检查:在研究期间,试验组有1例受试者服用研究药物后发生ALT及AST异常升高,且有临床意义,判定为不良反应,程度为轻度,停药后缓解,发生率为0.96%。在研究期间,对照组有1例受试者服用研究药物后发生Cr异常升高,且有临床意义,判定为不良反应,程度为轻度,停药后缓解,发生率为0.89%。结论: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空腹且在至少饭前1小时服用,6g/d(奥美拉唑20mg;碳酸氢钠1680mg),疗程4周,具有较好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疗效及安全性与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洛赛克MUPS,规格:20mg/片)相当,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范嘉伟[3](2020)在《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探索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本课题通过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评价其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旨在提高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与提供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的10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清远市中医院门诊或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阳性药物泮托拉唑口服治疗,饱胀明显者加予多潘立酮,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采用四联疗法;试验组予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与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杆菌的情况,并参照相关标准进行疗效评定。采用SPSS 22.0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的中医证候的程度分级、中医证候总体疗效、胃镜疗效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结果:可比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00例受试者。治疗前,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胃脘隐痛、胃脘胀满、泛酸嗳气、纳呆少食、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中医证候积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疗效分析:(1)中医证候的程度分级: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所有单项证候的程度分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所有单项证候的程度分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经治疗,试验组在改善疲乏无力的严重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两组间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着降低(P<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3)中医证候总体疗效:经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痊愈率为32%、16%,总显效率分别是70%、44%,两组间的总显效率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4)胃镜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胃黏膜炎症(P<0.05);经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胃镜病变总体疗效的痊愈率分别为32%、36%,总显效率分别为68%、76%,两组间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p根除率:试验组为25%,对照组为81.82%。安全性分析: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改善疲乏无力的症状与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方面,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疗法的效果更显着。在改善胃镜下胃黏膜炎症方面,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的效果与泮托拉唑相当。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西药四联疗法虽然明显优于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但出现了不良反应,而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未出现不良不应。

宋东升[4](2019)在《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旨在对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重点是检测该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NO、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按照入院时的编号做成随机球,放入箱中,然后间隔取出放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内,以此来划分组别,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快速尿素酶试验确诊为消化性溃疡。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其中克拉霉素每次0.5g,一天两次,雷贝拉唑每次10mg,2次/d,阿莫西林每次0.5g,2次/d,治疗时间30d;在与对照组相同方法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对照组方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治疗时间30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5d、15d和30d三个时间点上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NO、IL-17的水平。采用SPSS19.0版本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方法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方法则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1。治疗第5天,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5天,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30天,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49%,和对照组84.21%之间的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x2=4.93,P<0.05)。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腹痛、反酸、嗳气均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呈下降趋势。其中,第5天,第15天,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腹痛,反酸,嗳气没有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没有明显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30天,观察组患者反酸,嗳气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3.65、-2.50,P均<0.05),腹痛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的两项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其中,治疗5天,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0、IL-17表达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天和30天,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0、IL-17表达水平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7.87,-24.82,-34.38,P均<0.05);观察组治疗消化性溃疡57例,发生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治疗消化性溃疡57例,发生不良反应2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从药物使用的安全性角度考虑,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建立该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的治疗是有利的。根据临床疗效反馈,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好,可能与该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有一定的相关性。

胡婷婷[5](2017)在《康复新液抗胃溃疡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康复新液是由蜚蠊科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液精制、纯化而成的动物中成药,临床上用于治疗胃溃疡疗效确切,但机制不明。本研究拟初步探讨康复新液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康复新液按20ml/kg、10ml/kg、5ml/kg剂量给药7d后,采用束缚浸冷水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肉眼观察和HE染色观察康复新液对急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形态学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胃组织中三叶因子2(TFF2)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中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测定胃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2.采用乙酸烧灼法建立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康复新液按20ml/kg、10ml/kg、5ml/kg剂量给药14d后,肉眼观察和HE染色测定康复新液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形态学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胃组织中TFF2和bFGF表达;试剂盒测定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测定胃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前列腺素E2(PGE2)的表达量。3.体外培养胃黏膜上皮细胞,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制备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模型,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康复新液对其增殖的影响;观察康复新液对其形态变化影响,Hoechst/PI染色检测凋亡发生情况;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Erk1/2、p-Erk1/2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急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胃黏膜可见大面积溃疡点,病理检测显示胃黏膜缺损的溃疡样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造模给药后胃组织中TFF2和bFGF含量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组织中Bcl-2蛋白含量降低,Bax和Caspase-3蛋白含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康复新液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5-HT、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GAS、MTL含量有升高趋势;各给药组Bcl-2蛋白表达升高,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2.慢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胃黏膜肉眼可见病变样溃疡面,病理检测显示胃黏膜有缺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和给药组胃组织中TFF2和bFGF蛋白阳性表达增加,其中康复新液各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康复新液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NO、T-SOD含量呈升高趋势;胃组织中EGF含量显着降低(P<0.05),VEGF、PGE2含量均升高,且康复新液低剂量组VEGF含量显着升高(P<0.05)。3.MTT结果显示,稀释10倍以上的康复新液对GES-1作用24h以内对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当作用时间延长至72h时,浓度过高或过低的康复新液均会对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稀释80倍、作用24h康复新液对非甾体抗炎药造成的GES-1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Hoechst/PI染色后经高内涵细胞分析系统观察,可见康复新液能一定程度减轻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细胞损伤,减少凋亡细胞和死细胞数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经非甾体抗炎药处理后的GES-1细胞中p-Erk1/2与Erk1/2蛋白含量比值显着增加(P<0.01);与非甾体抗炎药组相比较,非甾体抗炎药+康复新液组和非甾体抗炎药+康复新液+U0126组p-Erk1/2与Erk1/2蛋白含量比值增加,但非甾体抗炎药+康复新液+U0126组比值增加程度不及非甾体抗炎药+康复新液组。与空白组相比较,非甾体抗炎药组Bcl-2和Bax含量比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甾体抗炎药组相比较,康复新液组和非甾体抗炎药+康复新液组上述比值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康复新液对急慢性胃溃疡均有治疗作用,可减轻胃黏膜损伤和促进黏膜修复。2.康复新液对于急性胃溃疡的作用主要与调节胃肠激素水平、调节急性胃溃疡模型黏膜防御因子和损伤因子之间的平衡以及抗胃黏膜细胞凋亡有关;而对慢性胃溃疡,其作用机制主要跟抗氧化损伤和促进受损黏膜修复有关。3.康复新液能抑制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Erk1/2信号通路从而减轻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GES-1凋亡有关。

刘春锋[6](2016)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9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7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观察,采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分为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79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时间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康复时间,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郝帅[7](2012)在《中药溃结康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客观评价溃结康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至2012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7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对照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采用双盲双模拟方法:(1)试验组:溃结康80ml,于37℃时保留灌肠,每晚大便后一次;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模拟剂3片/次,4次/日。(2)对照组:柳氮磺吡啶肠溶片3片/次,4次/日;溃结康模拟剂80ml,于37℃时保留灌肠,每晚大便后一次。疗程:8周。结果: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7.4%,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疗效相当。2.治疗组粘膜总有效率为8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5%,p>0.05,说明两组粘膜病变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3.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无明显差异。4.两组治疗前后自身中医证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均有效。结论:1.溃结康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相当。2溃结康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使药效充分发挥,且无副作用,容易让患者接受。3溃结康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值得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王铭慧,李玉华,曹晓焕,许继宗,杨建宇,李杨[8](2011)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致遍及整个结肠。重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临床常常表现为反复发作而治愈难

何文玉[9](2011)在《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临床以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其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及外界环境的刺激有关。中医病属"久泻"、"久痢"、"痢疾"、"肠癖"、"肠风"、"脏毒"、"大瘕泄"等范畴。朱秉宜教授认为中医的病名诊断宜取"肠澼"为妥,既突出了病症特点,又易于与"泄泻"、"痢疾"相区别,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于玫[10](2008)在《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抗炎及修复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溃疡性结肠炎(UC)慢性复发型活动期和慢性持续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严格的随机、对照原则,以益气活血解毒为法的溃结复发方治疗,对其进行临床疗效及抗复发情况评价,同时结合动物实验研究从抑制黏膜炎症损伤、促进黏膜修复重建角度探讨其抗复发作用机制,寻找中医药作用的靶点,进一步明确其抗UC复发的作用机制,确立中药抗UC复发治疗的新思路和方法,为中药抗UC复发寻找理论根据。2研究方法2.1临床疗效及抗复发疗效评价研究本课题依据相关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阳性对照的方法,以东直门医院、301医院、306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和慢性持续型病例85例,治疗组予益气活血解毒的溃结复发方(生黄芪30g、炒白术10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炒五灵脂10g、生蒲黄10g、黄连10g、黄柏10g、焦槟榔10g、煨木香10g、连翘20g)加减治疗,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部分病例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临床综合疗效,复发率,中医证候疗效,临床活动指数、内镜指数的变化。2.2抗复发作用机制研究2.2.1抗复发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本课题依据相关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阳性对照的方法,以东直门医院、301医院、306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和慢性持续型病例85例,治疗组予益气活血解毒的溃结复发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部分病例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指标变化。主要指标: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血浆白细胞介素-13(IL-13)含量变化;②结肠黏膜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核因子-κBp65蛋白(NF-κB p65)表达水平变化。2.2.2抗复发作用机制动物实验研究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造模,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中药灌胃为溃结复发方原方,以奥沙拉嗪(畅美)为阳性对照药,正常组及模型组同步同量以蒸馏水灌胃作空白对照。疗程为30天,分别于给药10天、给药30天、停药10天部分杀检取材。观察以下指标: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②结肠黏膜病理形态学变化;③血清TNF-α、IL-8含量变化;④结肠黏膜组织EGF、IL-13、NF-κBp65及IL-1βmRNA表达水平变化。3结果3.1疗效及抗复发作用评价①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完全缓解率(67.44%vs42.86%)及总有效率(90.7%vs76.2%)亦经统计学检验,存在显着差异(P<0.05)。②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经治疗后完全缓解及有效的患者(治疗组39例,对照组32例)随访6个月,调查其复发情况。治疗组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69%vs40.63%),经统计学检验,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③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近期及远期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④治疗组在临床活动指数改善方面,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vsP<0.01)。⑤治疗组在内镜指数改善方面,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⑥治疗组在3个月的疗程中不良反应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9.38%)。统计学检验有显着差异(P<0.05)。3.2抗复发作用机制研究3.2.1临床研究①炎性因子血清TNF-α、IL-8 UC患者血清TNF-α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而复发组患者血清TNF-α含量高于未复发组(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UC患者血清IL-8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复发组患者血清IL-8含量与未复发组无显着差异(P>0.05),虽然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8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随访时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②转录调控因子结肠组织NF-κBp65 UC患者结肠NF-κBp65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复发组患者结肠NF-κBp65的表达水平与未复发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随访时结肠NF-κBp65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皆无显着差异(P>0.05)。③抗炎因子血浆IL-13 UC患者血浆IL-13含量低于正常组(P<0.01),而复发组血浆IL-13含量低于未复发组(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血浆IL-13含量皆高于对照组(P<0.05)。④黏膜修复因子结肠黏膜EGFR UC患者结肠EGFR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而复发组黏膜EGFR表达水平低于未复发组(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黏膜组织EGFR表达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0.05vsP<0.01)。3.2.2动物实验研究①一般情况、体重变化及黏膜形态学方面在改善大鼠一般情况及恢复体重方面,中药组从急性期即开始起作用,并在自主活动、皮毛光泽度改善方面早于西药组,可一直持续至损伤修复期。在抑制局部黏膜损伤及促进黏膜修复方面,中药抑制急性损伤效果较西药组略差,在炎症后期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和肉芽肿形成方面优于西药组,恢复期两治疗组促进损伤修复程度差异不明显。②炎性因子血清TNF-α、IL-8在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明显降低TNF-α含量,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0天及停药10天时中药组降低TNF-α含量作用优于西药组(P<0.01vsP<0.05);三个阶段中药组含量与正常组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0天、治疗30天及停药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降低血清IL-8含量(P<0.01或P<0.05),但中药组在作用效果方面较西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③炎性因子结肠组织IL-1βmRNA治疗10天及治疗3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降低IL-1βmRNA在结肠局部的表达水平,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停药10天时,中药组降低IL-1βmRNA表达水平的效果优于西药组(P<0.01)。④抗炎性因子结肠组织IL-13治疗10天时中药组可明显提高IL-13在结肠黏膜局部的表达水平,与西药组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但治疗30天及停药10天时作用与西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⑤转录调控因子结肠组织NF-κBp65三阶段两治疗组皆可降低NF-κBp65在结肠黏膜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作用效果亦无显着差异(P>0.05)。⑥黏膜修复因子结肠黏膜EGF治疗10天时中药组提高结肠黏膜局部EGF表达水平的作用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30天时作用逊于西药组(P<0.01);而停药10天时,中药组EGF表达水平升高,效果优于西药组(P<0.05)。4结论以益气活血解毒立法组成的溃结复发方治疗慢性复发型活动期和慢性持续型UC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综合疗效。与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比较,本方有效地阻抑了愈后复发。其中本方在提高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活动指数、内镜指数方面作用皆优于后者,且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其抗复发作用机制可能是:①抑制外周血炎性因子TNF-α及IL-1β的过度表达,减少炎性因子的大量合成,阻止炎性细胞趋化和募集,减轻黏膜局部炎性浸润;②提高外周血抗炎性因子IL-13的表达水平,以下调局部免疫反应状态,减轻黏膜炎症损伤;③增强黏膜局部EGF及EGFR的表达水平,早期即可加强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减少凋亡,促进后期损伤黏膜的修复功能。

二、甲硝唑、西咪替丁治疗46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硝唑、西咪替丁治疗46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诊断标准
    2 病例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3.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一般资料
    4.治疗方案
        4.1 治疗方法
    5.观察指标
        5.1 临床证候观察指标
        5.2 疗效指标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6.疗效评定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6.2 内镜疗效判断标准
        6.3 溃疡复发率判定标准
        6.4 安全性判断标准
    7.统计分析方法
    8.结果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3.祖国医学认识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4.祖国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5.现代医学药理分析
    6.叶松教授对PU的理解
    7.疏肝愈疡汤现代药理学分析
    8.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近5年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开题的科学根据
        1.1.1 背景和意义
        1.1.2 消化性溃疡的机制
        1.1.3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
        1.1.4 十二指溃疡的治疗情况
    1.2 复方奥美拉唑的研究现状
        1.2.1 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
        1.2.2 药效学研究
    1.3 复方奥美拉唑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1.3.1 奥美拉唑对CYP450影响
        1.3.2 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研究
        1.3.3 奥美拉唑对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1.3.4 奥美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1.3.5 奥美拉唑不良反应研究
第2章 前言
第3章 试验设计
    3.1 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描述
        3.1.1 对照药选择的依据
        3.1.2 适应症范围及确定的依据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1 诊断依据
        3.2.2 内镜下诊断与分期
        3.2.3 入选标准
        3.2.4 排除标准
        3.2.5 剔除标准
        3.2.6 样本量确定
    3.3 试验过程
        3.3.1 试验药物
        3.3.2 给药方案
        3.3.3 试验药物剂量选择依据
        3.3.4 随机分组方法
        3.3.5 伴随治疗
        3.3.6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3.3.7 治疗依从性
    3.4 试验步骤
        3.4.1 知情同意
        3.4.2 筛选期:访视1(-5~0天)
        3.4.3 治疗期:访视2(第2周±3天)
        3.4.4 治疗期:访视3(第4周±3天)
    3.5 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
        3.5.1 有效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3.5.2 安全性指标及评价标准
    3.6 统计处理方案
        3.6.1 统计分析人群
        3.6.2 统计软件
        3.6.3 统计分析一般原则
        3.6.4 统计分析内容和方法
        3.6.5 安全性评价
        3.6.6 治疗依从性
第4章 结果
    4.1 受试者描述
        4.1.1 依从性(FAS)
    4.2 合并用药
    4.3 有效性评价
        4.3.1 分析数据集
        4.3.2 疗效评价
        4.3.3 主要症状消失时间
        4.3.4 有效性小结
        4.3.5 敏感性小结
    4.4 安全性评价(SS)
        4.4.1 不良事件
        4.4.2 严重不良事件
        4.4.3 体格检查
        4.4.4 实验室检查
        4.4.5 安全性小结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有效性评价
        5.1.1 主要疗效指标
        5.1.2 主要疗效指标——敏感性分析
        5.1.3 次要疗效指标
    5.2 安全性评价
        5.2.1 不良反应
        5.2.2 严重不良事件
        5.2.3 生命体征、心电图、体格检查
        5.2.4 实验室检查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1.1 对慢性胃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对慢性胃炎治疗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1 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对慢性胃炎治疗的认识
    3 任脉灸的研究进展
        3.1 任脉灸的概述
        3.2 任脉灸的临床运用进展
    4 穴位埋线的研究进展
        4.1 穴位埋线的概述
        4.2 穴位埋线在脾胃疾病中的临床运用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可比性分析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任脉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理论依据
        1.1 任脉及经穴与脾胃系疾病的关系
        1.2 隔姜灸与脾胃疾病的关系
    2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理论依据
    3 临床疗效分析
    4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消化溃疡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研究现状 综述
    参考文献

(5)康复新液抗胃溃疡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研究
    1 束水应激法致大鼠急性胃溃疡试验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药物
        1.1.2 实验动物
        1.1.3 实验试剂
        1.1.4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分组及给药
        1.2.2 造模及指标检测
        1.2.3 免疫印迹法测定胃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1.2.4 统计学处理
        1.3 实验结果
        1.3.1 对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和胃液pH值的影响
        1.3.2 对胃肠激素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1.3.3 对大鼠胃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3.4 对大鼠胃组织TFF2蛋白表达的影响
        1.3.5 对大鼠胃组织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
        1.3.6 对大鼠胃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 乙酸烧灼法致大鼠慢性胃溃疡试验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物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造模及给药
        2.2.2 大鼠血清T-SOD、MDA、NO含量测定
        2.2.3 大鼠胃组织形态学观察
        2.2.4 大鼠胃组织EGF、VEGF、PGE2表达检测
        2.2.5 免疫组化法测定TFF2和bFGF表达
        2.2.6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对大鼠血清T-SOD、MDA、NO的影响
        2.3.2 对大鼠胃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3.3 对大鼠胃组织EGF、VEGF、PGE2含量的影响
        2.3.4 对大鼠胃组织TFF2蛋白表达的影响
        2.3.5 对大鼠胃组织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
    3 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炎性损伤试验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物
        3.1.2 细胞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康复新液作用浓度筛选
        3.2.2 康复新液干预GES-1细胞损伤模型细胞活力测定
        3.2.3 康复新液干预GES-1细胞损伤模型细胞状态观察
        3.2.4 康复新液干预GES-1细胞损伤模型Erk1/2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测定
        3.2.5 统计学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康复新液作用浓度筛选结果
        3.3.2 康复新液对GES-1细胞损伤模型细胞活力影响
        3.3.3 康复新液对GES-1细胞损伤模型细胞状态的影响
        3.3.4 康复新液对GES-1细胞损伤模型Erk1/2磷酸化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现状
        1.1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1.2 胃溃疡的治疗现状
    2 胃溃疡模型的选择
        2.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2 细胞模型的选择
    3 康复新液治疗胃溃疡的传统和现代研究
    4 康复新液治疗胃溃疡的机制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中药溃结康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1.1 现代医学的认识
        1.1.1 遗传学研究方面
        1.1.2 肠腔内细菌的研究
        1.1.3 免疫反应异常
    1.2 中医的认识
2 诊断
    2.1 西方国家诊断指南的更新和完善
    2.2 我国UC诊断标准的完善
3 治疗
    3.1 西医治疗
        3.1.1 IBD治疗指南的更新与完善
        3.1.2 传统药物研究进展
        3.1.3 新型生物治疗药物的研发
        3.1.4 血浆置换治疗
        3.1.5 治疗流程UC的治疗强调掌握好分级、分期、分
    3.2 中医治疗
        3.2.1 辨证论治
        3.2.1. 1 分期论治
        3.2.1. 2 分型论治
        3.2.2 专方治疗
        3.2.3 一方统证加减治疗
        3.2.4 灌肠治疗
        3.2.4. 2 灌肠加中药口服
        3.2.5 针灸治疗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不仅能有效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且有良好的止泻效果。
        3.2.5. 1 针灸加中药口服
        3.2.5. 2 针灸加灌肠治疗
        3.2.6 中西医结合治疗
    3.3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的研究
        3.3.1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3.3.1. 1 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3.3.1. 2 对细胞因子 (Cytokines, CK) 的影响
        3.3.3 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3.3.4 调节一氧化氮 (NO) 异常
4 病案举例

(9)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中医临床治疗
    2.1 辨证论治
        2.1.1 分期论治
        2.1.2 分型论治
    2.2 专方治疗
    2.3 一方统证加减治疗
    2.4 灌肠治疗
        2.4.1 局部灌肠
        2.4.2 灌肠加中药口服
    2.5 针灸治疗
        2.5.1 针灸加中药口服
        2.5.2 针灸加灌肠治疗
    2.6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的研究
    3.1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3.1.1 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3.1.2 对细胞因子 (Cytokines, CK) 的影响
    3.2 对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影响
    3.3 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3.4 调节一氧化氮 (NO) 异常
4 小结

(10)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抗炎及修复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导师学术思想
    1 病名归属
    2 病因病机认识
    3 瘀血与积滞乃本病复发的“宿根”
    4 治疗特点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抗复发的临床疗效评价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抗炎及修复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抗炎及修复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抗炎及修复作用的动物实
        前言
        实验一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 UC 大鼠一般情况及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 UC 大鼠炎性细胞因子及其调控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 UC 大鼠抗炎细胞因子 IL-13 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四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 UC 大鼠结肠黏膜修复作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四、甲硝唑、西咪替丁治疗46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D]. 李明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 李梦博.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范嘉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D]. 宋东升.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4)
  • [5]康复新液抗胃溃疡作用机制研究[D]. 胡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6]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9例疗效分析[J]. 刘春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31)
  • [7]中药溃结康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D]. 郝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8]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 王铭慧,李玉华,曹晓焕,许继宗,杨建宇,李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24)
  • [9]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J]. 何文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08)
  • [10]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抗炎及修复作用机制研究[D]. 于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甲硝唑西咪替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