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富集阿维菌素在甘蓝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表观富集阿维菌素在甘蓝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一、甘蓝及其土壤中富表甲氨基阿维菌素残留动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东升[1](2017)在《三种难溶性杀虫剂的纳米载药系统构建、表征及药效功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农药主要被用于防控病、虫、草、鼠害,以提高农作物和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然而,大多数农药化合物的活性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从而不利于维持其生物活性和提高其喷施后活性成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传统的农药剂型通常包括乳油(EC)、悬浮剂(SC)、可湿性粉剂(WP)和水分散颗粒剂(WDG)等。这些制剂存在水分散性差、大气粉尘漂移和有机溶剂污染生态系统等缺点,降低了农药的防控效果,增加了环境风险。本研究是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三种典型大吨位难溶性杀虫剂为研究对象,通过载药粒子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形貌、贮藏稳定性测定,对纳米载药系统进行表征,借助叶面接触角、滞留量以及生物活性测定,对纳米载药系统进行药效功能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纳米乳固化法制备了15.0%(w/w)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固体纳米分散体(SND),其再分散水基化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值分别为96.6±1.7 nm和31.3±0.5 mV。甲维盐SND在疏水性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98°,在亲水性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49°。在疏水性水稻叶面的滞留量分别为市售药剂ME-A,ME-B,WDG-A,WDG-B,WDG-C和去离子水的0.89,1.00,3.17,3.12,3.32和4.77倍;在疏水性甘蓝叶面的滞留量分别为商品药剂ME-A,ME-B,WDG-A,WDG-B,WDG-C和去离子水的1.11,1.12,1.27,1.31,1.33和1.76倍;在亲水性黄瓜叶片的滞留量分别为对照剂型ME-A,ME-B,WDG-A,WDG-B,WDG-C和去离子水的1.04,1.05,1.04,1.00,1.05和1.04倍。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对照药剂ME-B,WDG-A,WDG-B和WDG-C对小菜蛾的LC50分别是SND的1.24、1.45、1.81和1.87倍;对照药剂WDG-A和WDG-B对桃蚜的LC50分别为SND的2.14倍和2.65倍。2、采用自乳化法制备了4.5%(w/w)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ME),其平均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值分别为9.4±0.1 nm和-10.9±0.6 mV。高效氯氰菊酯ME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108°和91°,在亲水性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55°。在疏水性水稻叶片的滞留量分别为对照药剂ME-B,ME-C,EW-A,EW-B,SC-A,SC-B,EC和去离子水的1.02,1.10,1.49,1.48,1.70,1.67,0.89和4.31倍;在疏水性甘蓝叶面的滞留量分别为市售药剂ME-B,ME-C,EW-A,EW-B,SC-A,SC-B,EC和去离子水的1.10,1.10,1.22,1.26,1.35,1.35,0.93和2.04倍;在亲水性黄瓜叶片的滞留量分别为对照剂型ME-B,ME-C,EW-A,EW-B,SC-A,SC-B,EC和去离子水的1.00,1.04,1.08,1.09,1.09,1.08,0.88和1.17倍。生物测定试验表明,对照药剂SC-A和EW-A对瓜蚜的LC50分别是ME的1.50和1.12倍,对桃蚜的LC50分别为ME的1.90倍和1.45倍。3、采用自乳化法制备了3.0%(w/w)高氯·甲维盐二元复配微乳剂ME-A、ME-B和ME-C,其颗粒平均粒径大小分别为15.7±0.3 nm、44.6±3.4 nm和16.7±0.2 nm,Zeta电位值分别为-10.0±1.0 mV、-17.7±1.5 mV和-14.6±0.5 mV。高氯·甲维盐微乳剂ME-A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92°和79°,在亲水性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50°;ME-B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94°和83°,在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53°;ME-C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面的接触角分别为97°和87°,在黄瓜叶面的接触角为55°。ME-A、ME-B和ME-C在水稻、甘蓝和黄瓜叶面的滞留量均高于商品药剂。生测试验结果表明,对照ME-D、ME-E、ME-F对瓜蚜的LC50分别是ME-A的1.36、1.29和1.86倍,分别是ME-B的1.22、1.16和1.67倍,分别是ME-C的1.13、1.08和1.55倍。ME-D,ME-E,ME-F对桃蚜的LC50分别是ME-A的1.21、1.64和1.90倍,分别是ME-B的1.07、1.45和1.69倍,分别是ME-C的1.10、1.49和1.73倍。4、采用熔融乳化-载体固化法制备了27.0%(w/w)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其载药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63 nm。高氯氟SND在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87°和78°,在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滞留量分别为12.03 mg/cm2和16.94 mg/cm2。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表明,SND对水稻二化螟和甘蓝菜青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表现优良,尤其是对水稻二化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可以实现药量减少50.0%以上,显着提高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施药剂量。

何灿[2](2017)在《多杀菌素和甲维盐在豇豆上的残留及降解动态》文中提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是一种新型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杀虫剂,是从发酵产品阿维菌素B1开始合成的。其杀虫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神经质的作用,如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从而使大量γ-氨基丁酸进入神经细胞,对神经的传导过程产生阻隔作用,细胞功能无法正常运作。幼虫在接触后马上不可进食,发生麻痹现象且无法逆转,很快就可导致幼虫死亡,达到最高致死率只需3至4天,鳞翅目昆虫的幼虫、螨类和一些害虫很容易被甲维盐除去。多杀菌素又名多杀霉素(Spinosad)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无公害高效生物杀虫剂,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昆虫的神经系统造成刺激,增加其自发活性,导致非功能性的肌收缩、衰竭,并伴随颤抖和麻痹,显示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 Ch R)被持续激活引起乙酰胆碱(Ach)延长释放反应,对鳞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防治效果明显。为了解10%多杀菌素悬浮剂和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使用后在豇豆中的残留降解情况。同时为合理的指导使用10%多杀菌素悬浮剂和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两种农药,评价两种农药的安全性,本文对10%多杀菌素悬浮剂和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在豇豆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和田间残留试验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甲维盐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残留检测方法。在1200μg/L的浓度范围内,方法的线性相关性良好,y=2208.81x+1873.94,R2=0.9999。空白样品添加回收试验表明:在豇豆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74%91.6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9%5.35%。建立了多杀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残留检测方法。在1200μg/L的浓度范围内,方法的线性相关性良好,y=2413.79x+1346.89,R2=0.9999。空白样品添加回收试验表明:在豇豆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12%95.8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6%3.91%。2.在海南和山东两地,甲维盐和多杀菌素分别以推荐剂量的2倍施药量7.2 g a.i./hm2和45 g a.i./hm2对豇豆喷雾施药1次,测定了10%多杀菌素悬浮剂和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在豇豆中的消解动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甲维盐和多杀菌素的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数学模型,在豇豆中的降解动态因试验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甲维盐在豇豆的消解半衰期,海南为2.46 d,山东为2.78 d;多杀菌素在豇豆中的消解半衰期海南为0.75 d,山东为0.95 d。3.广东、海南、湖南、河南、山东和云南六地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用于防治豆荚螟时,不管是按推荐高剂量还是按推荐高剂量的2倍量施药,距施药7 d后甲维盐在豇豆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最高残留限量(MRL),不会危害豇豆安全。建议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2.73.6 g a.i./hm2,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7天。10%多杀菌素悬浮剂用于防治豆荚螟时,无论是按推荐高剂量还是按推荐高剂量的2倍量施药,距施药3 d后多杀菌素在豇豆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最高残留限量(MRL),不会危害豇豆安全。建议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22.5 g a.i./hm2,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7天。

张绍勇[3](2016)在《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竹子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日趋严重,经济损失大,生态风险高,但其防治却无专用药剂可用。天维菌素(Tenvermectin)是由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HJ1011产生的一类新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活性更优,毒性更低。论文以天维菌素为有效成分,研制竹林专用剂型,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开展林间药效试验及使用技术研究;对天维菌素等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活性位点进行结构衍生、合成系列化合物;以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等竹林主要害虫为供试靶标,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研究结果将为竹子虫害防治开发专用的绿色农药产品。(1)测定了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室内活性。天维菌素具较高杀虫活性,优于阿维菌素、米尔贝霉素等同类化合物,LC50值分别为2.99、0.07、276.52、20.32 mg/L,是开发竹子专用杀虫剂的首选化合物;以松节油、油酸甲酯为绿色溶剂,研制了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两种溶剂能够很好的抑制天维菌素在阳光下的降解作用,对天维菌素能够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研制了2%天维菌素微乳剂配方研究,建立了质量指标检测,各项指标合格。以2%天维菌素微乳剂、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分别对竹织叶野螟、毛竹叶螨、竹金针虫进行林间试验。2%天维菌素微乳剂注干防治竹织叶野螟,防治90 d后,在安吉、临安等3个试验园区防治效果分别为85.79%、87.97%、91.78%。天维菌素可在竹体内快速传导,注干后5天在竹体含量最高为0.45±0.03 mg/kg。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喷雾防治毛竹叶螨,以20mg/kg剂量防治15 d后防治效果达93.12%,与普通2%天维菌素乳油相比,持效期更长;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撒施防治竹金针虫,40 kg/hm2剂量撒施1年后防效仅为68.29%。天维菌素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快,对竹笋无残留,因此可根据害虫的发生期灵活选择施药时间。(2)采用衍生合成等方法,获得天维菌素类化合物96个。收集天维菌素产生菌S.avermitilis MHJ1011工程菌代谢物产物及其他同类化合物36个;根据类同合成法和亚结构连接法原理、酸催化水解等方法,在活性修饰位点C-4’、C-4’、C-13、C-5进行合理的结构改造,合成氨化,肟化等60个衍生物。以天维菌素为原料,建立了乐平霉素,甲氨基天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氨基天维菌素的合成路线,新衍生物的结构经1H NMR,LC-MS等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测定了96化合物对竹子虫害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杀虫活性,杀虫活性较好。乐平霉素A4、4’’-epi-NHCH3-天维菌素B苯甲酸盐对试虫活性较优;天维菌素B对竹织叶野螟活性、毛竹叶螨活性最好,LC50值分别为2.99mg/L、0.07 mg/L;4’’-epi-NHCH3-天维菌素B苯甲酸盐对笋夜蛾、竹金针虫活性最优,LC50值19.52 mg/L、265.47 mg/L。(3)阐明了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构效关系。天维菌素类化合物,C-13位二糖基对该类化合物活性较重要。对竹织叶野螟,毛竹叶螨,竹笋夜蛾,竹金针虫,母体单体化合物活性LC50值分别是单糖基取代单体化合物、C13-OH-单体糖苷类化合物的2-3.5、3.5-8倍;羟基或者氨基极性基团取代C-13,活性下降;在4"-位引入酰基、氨基等官能团进行修饰,不仅可保持母体化合物的所有性质,还可改变化合物的溶解性、传导性、稳定性,并扩大其杀虫活性;C5-OH的保持对该类化合物活性较重要。母体化合物活性对竹笋夜蛾、竹金针虫与5-肟化单体化合物活性LC50值相当,5-羰基取代单体化合物较差;C-25的取代基链长保持适度长度,活性更优,当杂环取代基团对其活性影响不大,天维菌素B、阿维菌素B1a对四种靶标害虫的活性更优。理想分子天维菌素结构为C-13保持二糖基;C-5保持羟基;C-25保持2碳、3碳烷基链长或引入杂环基团;4’-引入脂溶性基团或其他利于母体化合物传导性的基团如氨基酸等,对天维菌素结构溶解性、传导性、稳定性及杀虫谱更有意义。论文研发出叶面喷雾施用的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竹腔注射的微乳剂产品、开展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对地下害虫的防治。阐明其结构与杀虫活性的构效关系,筛选出对竹子害虫有高活性的天维菌素B,乐平霉素,甲氨基天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氨基天维菌素等化合物。论文研究对竹林害虫专用杀虫剂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龙龙[4](2016)在《不同助剂甲维盐乳油的理化特性及其对小菜蛾生物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mamectin benzoate,简称甲维盐),是一种超高效、低毒杀虫剂,已广泛用于粮食、经济作物和蔬菜等害虫的防治。目前生产中使用的甲维盐乳油多是以二甲苯为助剂制备的,其暴漏出诸多弊端,且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选用生物柴油、油酸甲酯、一级大豆油、150#溶剂油作为替代二甲苯的助剂,研究这些助剂对2%甲维盐乳油的表面张力等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开展了2%甲维盐乳油和甲维盐水乳剂在甘蓝叶表面持留量变化研究,及对小菜蛾生物活性等方面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白金板法测定生物柴油、油酸甲酯、一级大豆油、150#溶剂油四种不同助剂制备的2%甲维盐乳油和2%甲维盐水乳剂(E)的表面张力,结果表明:五种制剂对纯净水都存在降低表面张力的效果,尤其以生物柴油为助剂的2%甲维盐乳油效果好,在2.00-20.00 mg·L-1浓度范围内,显着差异,表面张力由小到大为:生物柴油<油酸甲酯<一级大豆油<150#溶剂油<水乳剂。2.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以生物柴油、油酸甲酯、一级大豆油、150#溶剂油四种不同助剂制备的2%甲维盐乳油和2%甲维盐水乳剂(E)等五种制剂在甘蓝叶表面持留量动态变化,施药后0h、2h、6h、12h、48h、120h采集甘蓝叶片,提取分离,使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进行甲维盐持留量常量级测定。五种制剂在甘蓝叶表面原始附着量分别为:38 mg/kg、32 mg/kg、28 mg/kg、29 mg/kg和25mg/kg;其模拟消解动态曲线方程依次为:C=28.917e-0.008t、C=23.647e-0.01t、C=20.508e-0.009t、C=20.685e-0.01t和C=18.898e-0.011t;所对应的半衰期依次为:86.6h、69.3h、77.0h、69.3h和63.0h。3.分别采用浸叶法和浸虫法测定五种制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摄食毒力和触杀毒力,结果表明:五种制剂对小菜蛾48h摄食毒力分别为:0.2472 mg/kg、0.2805 mg/kg、0.2983 mg/kg、0.2946 mg/kg和0.3450 mg/kg;48h触杀毒力分别为:0.8498 mg/kg、1.1068mg/kg、1.2227 mg/kg、1.1758 mg/kg和1.4049 mg/kg。五种制剂对小菜蛾摄食毒力活性均优于触杀毒力活性。4.通过研究不同助剂对农药理化性质的影响,表明生物柴油乳油助剂能有效降低农药的表面张力,与2%甲维盐水乳剂(E)相比,可降低8 mN·m-1左右,且在甘蓝叶片上的持留量高,与2%甲维盐水乳剂(E)相比,原始附着量可提高约30%,无论是触杀毒力还是摄食毒力,生物活性均优于2%甲维盐水乳剂(E)。5.农药的不同理化性质可对其在植物叶表面的持留量产生影响,且叶表面持留量与农药的生物活性呈正相关。表面张力小、粘度大的生物柴油助剂与油酸甲酯、一级大豆油和150#溶剂油相比,其在植物叶表面的持留量多,且对对小菜蛾生物活性高;而水乳剂在植物叶表面持留量比乳油少,生物活性也较低。

刘凯丽[5](2016)在《甲维盐在元胡及土壤中的残留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中药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作为“浙八味”之一的元胡,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应用广泛,市场和前景良好。随着人们对中药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元胡的种植量也逐年上升。但元胡在种植过程中经常受到白毛球象的侵害,导致品质和产量下降,严重影响元胡的销售价格以及销售量。本文选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这种常用杀虫剂为试验农药,建立了其在元胡植株及其土壤上的残留检测方法,同时着重研究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浙江磐安、江西东乡元胡、叶片及其田间土壤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并在室内特定环境中初步探讨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H、微生物和温度条件对试验农药在土壤中降解行为的影响以及温度条件对元胡干、鲜样品的降解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元胡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元胡叶片及其田间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浙江、江西叶片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12 d、2.41 d,在浙江、江西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63 d、2.03 d,距最后一次施药7 d采收的浙江、江西两地的元胡鲜块茎中未检测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元胡鲜块茎样品经初加工后的干块茎样品中的同样未检测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说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浙江磐安、江西东乡元胡田间环境中消解较快。(2)在室内环境中,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微生物条件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浙江磐安中壤土、江西东乡中壤土中降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浙江中壤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9.75 d(10℃)、9.00 d(20℃)、5.76 d(3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江西中壤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2.09 d(10℃)、11.09 d(20℃)、8.51 d(30℃)。不同微生物条件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浙江9.00 d(未灭菌)、14.74 d(灭菌),江西11.09 d(未灭菌)、15.03 d(灭菌)。根据DPS数据处理软件95%置信区间的方差分析结果,土壤温度、微生物条件的不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土壤中的降解差异显着,温度的升高和微生物是促进降解过程重要因素。(3)在室内环境中,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浙江磐安、江西东乡的元胡鲜块茎样品和干块茎样品中降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元胡鲜块茎样品中的半衰期为浙江:20.93 d(10℃)、15.71 d(20℃)、15.20 d(30℃);江西:22.50d(10℃),18.04 d(20℃)、15.57 d(3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元胡干块茎样品中的半衰期为浙江:32.84 d(10℃)、29.36 d (20℃)、26.45 d (30℃);江西:30.52 d (10℃)、26.25 d (20℃)、23.26 d (30℃)。根据DPS数据处理软件95%置信区间的方差分析结果,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元胡鲜块茎样品中降解差异显着,结果表明在元胡中微生物的活动起到了重要的降解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水分含量越多,微生物降解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速度越快。

易锡斌[6](2015)在《蔬菜中五种主要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及降解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mamectin benzoate,简称甲维盐)、吡虫啉、茚虫威、代森锌是蔬菜病虫害防治常用的几种农药。本文以这五种农药为研究对象,在日光温室和露地两种蔬菜地环境下,在春、秋两个季节对其进行了试验,运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技术对五种农药在日光温室和露地两种环境下和不同季节的消解差异的比较及分析,找到引起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供依据,同时为提高蔬菜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分别建立了阿维菌素、甲维盐、吡虫啉、茚虫威、代森锌在小白菜等六种菜作物中残留分析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代森锌在50~2000μg/L、其余4种农药在5-2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51~0.9999。五种农药在0.5~500μg/kg加标浓度下,豇豆、辣椒、小白菜、黄瓜、芦笋、番茄中五种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0.8%~103.6%,相对标准偏差为4.5%~13.9%; 代森锌检出限为8.2~30μg/kg,定量下限为27~100μg/kg、其余4种农药的检出限为0.02~0.7μg/kg,定量下限为0.07~2.3μg/kg。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蔬菜中的残留消解试验表明,阿维菌素在日光温室内6种蔬菜上的半衰期为0.8-1.8天,而在露地6种蔬菜上的半衰期为0.7~1.5天;甲维盐在日光温室内6种蔬菜上的半衰期为1.5~3.6天,而在露地6种蔬菜上的半衰期为1.1~2.2天;吡虫啉在日光温室内6种蔬菜上的半衰期为2.6~4.3天,而在露地6种蔬菜上的半衰期为2.3~3.5天;茚虫威在日光温室内6种蔬菜上的半衰期为1.8~3.3天,而在露地6种蔬菜上的半衰期为1.4~2.5天;代森锌在日光温室内6种蔬菜上的半衰期为1.3~2.0天,而在露地6种蔬菜上的半衰期为1.1~2.2天。五种农药在春季露地种植的豇豆、辣椒、小白菜、黄瓜、芦笋和番茄中的消解速率均比日光温室内快。在试验过程中,无强风、强降雨影响。用上述五种药物在豇豆、辣椒、小白菜、黄瓜、芦笋、番茄6种蔬菜上进行秋季露地试验,并与春季露地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甲维盐、吡虫啉、茚虫威和代森锌这五种农药在秋季消解速度高于春季的消解速度,说明高温季节可以促进五种农药的分解。通过对五种农药在日光温室和露地蔬菜中残留消解试验,以及春季露地试验和秋季露地试验,初步明确了在没有强风、强降雨情况下,光照强度、高温是引起残留消解差异的主要因素。

卢洪秀,陈俊,马步春[7](2014)在《混合农药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高效氯氰菊酯、哒嗪硫磷和毒死蜱单剂及其混配剂在甘蓝上的农药残留动态,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单剂以及高效氯氰菊酯和哒嗪硫磷、毒死蜱混配剂中的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植株上的半衰期分别为0.98 d、0.90 d和0.82 d;哒嗪硫磷单剂以及哒嗪硫磷和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剂中的哒嗪硫磷在甘蓝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19 d和1.09 d;毒死蜱单剂以及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剂中的毒死蜱在甘蓝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5 d和1.19 d。通过混配高效氯氰菊酯半衰期较单剂有所缩短;各供试农药在甘蓝植株和土壤中前7 d降解速度较快,随后趋于平衡,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各供试农药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大于其在甘蓝植株中的消解速率;高效氯氰菊酯、哒嗪硫磷和毒死蜱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5 d、7 d和7 d,在甘蓝上的残留限量标准均为1 mg/kg。各供试农药在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内采收仅有高效氯氰菊酯单剂的残留超标,因此高效氯氰菊酯在秋冬季节的安全间隔期相对有所延长。混配剂中相应单剂的消解速率明显大于其单剂在甘蓝上的消解速率,以高效氯氰菊酯最为明显。

石明[8](2013)在《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文中认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是经由阿维菌素半生物合成的针对水稻、果树、蔬菜、茶叶、烟草上的多种虫害螨害的广谱杀虫杀满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国内并未见到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上的残留报道。因此,本文建立柑橘及土壤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法的基础上,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及其种植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完善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及其种植土壤中的农药残留检测分析方法。对前处理过程进行优化改良,包括使用60mL乙腈进行提取,通过5000转告诉离心净化、在旋蒸浓缩后再用N-甲基咪唑和三氟乙酸酐进行衍生化,最后避光反应30min,经由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0.01-5.0mg/L稀释范围内其质量浓度与检测器响应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6。添加回收实验中,添加量为0.01~1.0mg/kg范围内,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及土壤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7.06%和90.40%,相对标准偏差(RSD)柑橘样品中为2.58%,土壤样品中为4.97%。使用本方法检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及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为0.01mg/kg。2、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试验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和2012年在湖南、浙江、广西三地柑橘及其种植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在湖南、浙江和广西两年三地的柑橘样品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降解半衰期平均为2.34d;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平均为2.31d。对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湿性粉剂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湿性粉剂在柑橘上按照浓度40mg/kg进行施药1次,并于采收期10d进行最后一次施药时,两年三地的检测结果显示柑橘果肉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残留量均小于0.01mg/kg。3、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降解速率研究发现其在湖南、浙江、广西三地的降解速度有所差异,降解速率为湖南>浙江>广西。

邱雪柏,陈兴江,向章敏,商胜华[9](2013)在《烟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消解动态》文中研究说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俗称甲维盐)微乳剂在烟叶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甲维盐在烟叶中的消解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方程为C=0.255 8e–0.325 3t,半衰期为2.13 d,线性相关性系数R2=0.884 3;在施药20 d后其含量平均低于0.006 mg/kg,30 d后未检出甲维盐。

程永[10](2012)在《不同剂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两种植物病原线虫应用技术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方根结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是目前蔬菜及小麦生产中的两种重要病原线虫,严重影响农产品产量及质量。为评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对南方根结线虫和CCN的防治潜力,指导其科学使用,进行了室内生测、盆栽试验以及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甲维盐对两种线虫的毒力,以及剂型、施药方式、剂量及施药时间等因素对甲维盐防治两种线虫效果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对已知作用机理的九种防治线虫的常用药剂和甲维盐进行室内生测试验,在所有的检测组分中,γ-氨基丁酸受体抑制剂表现出较高的抗线活性。阿维菌素和甲维盐强烈抑制线虫活力,甲维盐对线虫表现出更高的活性。综上所述,甲维盐是一种高效的防治两种植物病原线虫的候选化合物,其对CCN的最低有效剂量约为0.51mg/kg,对根结线虫的最低有效剂量在0.11mg/kg。2、为研究土壤中甲维盐的降解动态,本文研究和建立了三种剂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土壤中的提取方法和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比较了三种不同剂型的甲维盐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剂型甲维盐在土壤中的提取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但甲维盐HPLC-UV检测条件一致。降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剂型甲维盐降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Ct=C0e-kt,甲维盐颗粒剂、微囊悬浮剂和乳油半衰期分别为71.46123.78d、45.9059.24d和28.8837.67d,剂型对甲维盐降解动态存在显着影响。3、为研究灌水量对甲维盐在土壤中分布的影响,本文研究和建立了甲维盐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为考察衍生化反应时间、温度、光照、衍生化试剂浓度以及衍生化产物稳定性等因素对衍生化反应的影响,建立测定土壤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测定方法。采用三氟乙酸酐(TFAA)-N-甲基咪唑(NMIM)-乙腈(ACN)法进行柱前衍生化,研究衍生化因子的影响,土壤样品经甲醇提取,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甲维盐残留量分析。结果表明,在20℃,避光条件下,先后加入等量NMIM-CAN (1+9)和TFAA-CAN(1+9),衍生化效率达到最高,此时,对土壤中甲维盐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01mg kg-1,在0.0051mg kg-1时,甲维盐添加回收率为91.74%102.68%,变异系数在2.55%7.55%之间。衍生化因子对衍生化反应影响显着,在最大衍生率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准确可靠,灵敏度和准确度均达到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4、为建立甲维盐防治CCN的防治技术,通过对不同剂型、不同时期施药以及不同施药方式对CCN防治效果、药剂对侵染动态的影响以及药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的影响剂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CN的侵染高峰为冬后侵染,不同剂型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7.4067.30d,其中微胶囊和颗粒剂持效期较长,最佳施药方式为冬后随水灌溉微胶囊,有效成分用量100g/hm2,防治效果可达到80%。5、为建立单株灌水防治根结线虫的防治技术,通过比较不同灌水量对甲维盐在土壤中的分布的影响,防治效果的差异和对番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疏松的土壤条件下,甲维盐在土壤中的分布随灌水量的增加分布更加均匀,局部最高浓度降低,番茄品质提高,因此防治番茄根结线虫最佳防治技术为定植期单株灌水800mL或1600mL,单株甲维盐有效成分用量为10mg。

二、甘蓝及其土壤中富表甲氨基阿维菌素残留动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蓝及其土壤中富表甲氨基阿维菌素残留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难溶性杀虫剂的纳米载药系统构建、表征及药效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概述
        1.1.1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和意义
        1.1.2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1.1.3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研究手段
    1.2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简介
        1.2.1 纳米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概述
        1.2.2 纳米科技在农药上的应用概述
    1.3 农药纳米载药系统的主要构建方法
        1.3.1 农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构建方法
        1.3.1.1 纳米自乳化系统转化技术
        1.3.1.2 纳米混悬液转化技术
        1.3.2 农药微乳剂的形成机理及配制方法
        1.3.2.1 农药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1.3.2.2 农药微乳液的主要配制技术
    1.4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生物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2.3.2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2.3.3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形貌观察
        2.3.4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2.3.5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纳米粒子的晶体特征
        2.3.6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稳定性测试
        2.3.7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接触角测定
        2.3.8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滞留量测定
        2.3.9 喷雾法测定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对小菜蛾的室内生物活性
        2.3.10 喷雾法测定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对莴苣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2.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2.4.2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纳米粒子形貌观察
        2.4.3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晶型结构分析
        2.4.4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2.4.5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2.4.6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2.4.7 喷雾法测定不同剂型甲维盐对小菜蛾和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2.5 小结
第三章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生物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制备方法
        3.3.2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3.3.3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形貌观察
        3.3.4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3.3.5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储存稳定性测试
        3.3.6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3.3.7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3.3.8 喷雾法测定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瓜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3.3.9 浸叶法测定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莴苣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3.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3.4.2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纳米粒子形貌观察
        3.4.3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3.4.4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3.4.5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3.4.6 浸叶法测定不同剂型高效氯氰菊酯对蚜虫的室内生物活性
    3.5 小结
第四章 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生物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制备方法
        4.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4.3.3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形貌观察
        4.3.4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4.3.5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稳定性测试
        4.3.6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4.3.7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滞留量测定
        4.3.8 喷雾法测定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瓜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4.3.9 浸叶法测定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4.3.10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4.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4.4.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纳米粒子形貌观察
        4.4.3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4.4.4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4.4.5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4.4.6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瓜蚜和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4.4.7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药品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生物材料
    5.3 试验方法
        5.3.1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
        5.3.2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测定
        5.3.3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接触角测定
        5.3.4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滞留量测定
        5.3.5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5.3.6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甘蓝菜青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5.3.7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表征
        5.4.2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接触角测定
        5.4.3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滞留量测定
        5.4.4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5.4.5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甘蓝菜青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设想
        6.3.1 存在的问题
        6.3.2 未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多杀菌素和甲维盐在豇豆上的残留及降解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农药残留现状
    1.2 豇豆中农药残留现状
    1.3 多杀菌素和甲维盐的农药残留现状
        1.3.1 甲维盐残留分析研究
        1.3.2 多杀菌素残留分析研究
    1.4 甲维盐简介
        1.4.1 甲维盐的理化性质
        1.4.2 甲维盐的作用方式
        1.4.3 甲维盐的生态毒性
    1.5 多杀菌素简介
        1.5.1 多杀菌素的理化性质
        1.5.2 多杀菌素的作用方式
        1.5.3 多杀菌素的生态毒性
    1.6 研究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
    2.2 供试试剂
    2.3 试验仪器
    2.4 田间试验
        2.4.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4.2 供试豇豆
        2.4.3 气候条件与土壤类型
        2.4.4 田间试验设计
        2.4.5 样品采集与制备
    2.5 分析方法
        2.5.1 甲维盐样品前处理
        2.5.2 多杀菌素样品前处理
        2.5.3 色谱检测条件
        2.5.4 分析方法线性关系测定
        2.5.5 最低检测限测定
        2.5.6 分析方法精密度测定
        2.5.7 添加回收率实验
        2.5.8 定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杀菌素和甲维盐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3.1.1 提取方法的选择
        3.1.2 净化方法的选择
        3.1.3 甲维盐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
        3.1.4 多杀菌素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
        3.1.5 方法的线性相关性
        3.1.6 方法的最低检测限
        3.1.7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
        3.1.8 添加回收率
        3.1.9 色谱图
    3.2 多杀菌素和甲维盐在豇豆上的消解动态结果
        3.2.1 甲维盐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3.2.2 多杀菌素的消解动态实验结果
    3.3 多杀菌素和甲维盐在豇豆上的最终残留结果
        3.3.1 甲维盐在豇豆中的最终残留
        3.3.2 多杀菌素在豇豆中的最终残留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多杀菌素和甲维盐分析方法的建立
        4.1.2 多杀菌素和甲维盐在豇豆上的降解动态探讨
        4.1.3 多杀菌素和甲维盐在豇豆上的最终残留探讨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竹子病虫害研究进展
        1.1.1 竹子病害发生与危害概况
        1.1.2 竹子害虫发生和危害概况
        1.1.3 竹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
        1.1.4 竹子病虫害的防治
    1.2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发展情况
        1.2.2 十六元大环内酯抗生素发展概况
    1.3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合成及活性概况
        1.3.1 阿维菌素类结构修饰
        1.3.2 米尔贝霉素结构修饰
    1.4 杀虫构效关系研究
    1.5 农林业应用概况
    1.6 天维菌素研究现状
    1.7 论文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7.1 论文的提出
        1.7.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7.3 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天维菌素对竹林害虫室内活性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结论与讨论
    2.3 天维菌素制剂研制
        2.3.1 材料与方法
        2.3.1.2 仪器
        2.3.1.3 制剂配制方法
        2.3.1.4 冷贮和热贮含量检测
        2.3.2 结果与分析
        2.3.2.1 2 %天维菌素绿色乳油配方研究及质量指标
        2.3.2.2 2 %天维菌素微乳剂配方研究及质量指标
        2.3.2.3 2 %天维菌素微乳剂指标检测
        2.3.3 结论与讨论
    2.4 天维菌素林间试验及残留动态分析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4.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衍生合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
        3.1.2 试剂与材料
        3.1.3 合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杀虫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室内活性测定
        4.2.2 杀虫构效关系研究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附图

(4)不同助剂甲维盐乳油的理化特性及其对小菜蛾生物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甲维盐的发现、性质及其简要合成路线
        1.1.1 甲维盐的发现
        1.1.2 甲维盐的理化性质
        1.1.3 甲维盐的合成
    1.2 甲维盐的分析方法进展
        1.2.1 产品分析
        1.2.2 残留分析
        1.2.2.1 土壤及水中残留分析
        1.2.2.2 蔬菜水果中残留分析
        1.2.2.3 植物油中残留分析
    1.3 甲维盐的杀虫机理研究进展和甲维盐登记情况
    1.4 甲维盐的抗性现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4.1 抗药性机理研究进展
        1.4.2 抗药性现状
    1.5 甲维盐的防治谱及其使用方法研究进展
        1.5.1 大田作物害虫防治
        1.5.2 经济作物害虫(线虫)防治
        1.5.3 果树害虫防治
        1.5.4 粮储害虫防治
        1.5.5 其它害虫防治
    1.6 甲维盐的环境行为、环境毒理研究进展
    1.7 农药乳油、水乳剂和理化性质
        1.7.1 乳油
        1.7.2 水乳剂
        1.7.3 表面张力
        1.7.4 密度、粘度及粒径
    1.8 展望
    1.9 选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与化学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甲维盐制剂的配制
        2.2.1 2%甲维盐水乳剂配制
        2.2.1.1 工艺流程
        2.2.1.2 操作要点
        2.2.2 2%甲维盐乳油配制
        2.2.2.1 工艺流程
        2.2.2.2 操作要点
    2.3 甲维盐制剂理化性质测定
        2.3.1 密度测定
        2.3.1.1 环境条件
        2.3.1.2 仪器检查和校正
        2.3.1.3 甲维盐密度测定
        2.3.2 粘度测定
        2.3.3 闭杯闪点的测定
        2.3.4 甲维盐水乳剂油珠粒径的测定
        2.3.5 甲维盐制剂表面张力的测定
    2.4 甲维盐制剂在甘蓝植株上持留量动态变化的测定
        2.4.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液相色谱条件
        2.4.2 甘蓝植株上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提取净化方法
        2.4.3 甲维盐标准曲线
        2.4.4 添加回收试验
        2.4.5 田间试验
        2.4.5.1 田间试验设计
        2.4.5.2 甘蓝植株中消解动态试验
        2.4.5.3 计算公式
    2.5 甲维盐制剂对小菜蛾室内毒力的测定
        2.5.1 供试昆虫
        2.5.2 饲养材料的培植
        2.5.3 小菜蛾人工饲养
        2.5.4 甲维盐制剂对小菜蛾室内毒力测定
        2.5.4.1 触杀毒力测定
        2.5.4.2 摄食毒力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甲维盐制剂理化性质测定
        3.1.1 密度测定
        3.1.2 粘度测定
        3.1.3 闪点测定
        3.1.4 水乳剂油珠粒径测定
        3.1.5 甲维盐制剂稀释液表面张力测定
    3.2 甲维盐在甘蓝植株上持留量动态变化研究
        3.2.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液相色谱条件确定
        3.2.2 甘蓝植株上甲维盐提取、净化方法
        3.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2.4 添加回收试验
        3.2.5 甲维盐制剂在甘蓝植株上消解动态试验
    3.3 甲维盐制剂室内毒力测定
4 讨论
    4.1 农药不同理化性质间的关系和对持留量的影响
    4.2 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在甘蓝植株上持留量动态变化情况
    4.3 五种甲维盐制剂对小菜蛾室内毒力测定
    4.4 农药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
5 结论
创新之处及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1 创新之处
    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甲维盐在元胡及土壤中的残留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研究现状
    1.2 农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研究进展
        1.2.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理化性质
        1.2.2 甲维盐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现状
        1.2.3 甲维盐的毒力和毒性作用研究
        1.2.4 甲维盐的残留动态和环境行为研究
    1.3 元胡研究概况
        1.3.1 元胡的生物学特性
        1.3.2 元胡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
        1.3.3 元胡上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1.3.4 元胡的开发前景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甲维盐在元胡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品、试剂与供试样品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元胡及其田间土壤中甲维盐的分析方法
        2.1.4 色谱分析条件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甲维盐色谱图
        2.2.2 线性相关性测定
        2.2.3 甲维盐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及精密度
    2.3 讨论
        2.3.1 检测条件的选择
        2.3.2 提取方法的选择
        2.3.3 净化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甲维盐在元胡及其土壤中的田间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甲维盐在田间残留消解动态试验结果和讨论
        3.2.2 甲维盐在元胡鲜块茎和干块茎样品中最终残留试验结果和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甲维盐在室内土壤及元胡中的降解行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甲维盐在室内水中的降解动态试验结果与讨论
        4.2.2 不同温度对土壤中甲维盐降解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4.2.3 不同微生物条件对土壤中甲维盐降解的结果与讨论
        4.2.4 不同温度对元胡鲜块茎样品中甲维盐降解的结果与讨论
        4.2.5 不同温度对元胡干块茎样品中甲维盐降解的结果与讨论
        4.2.6 甲维盐在田间和室内土壤中降解的差异性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蔬菜中五种主要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及降解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吡虫啉、代森锌残留研究概述
        1.1.1 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吡虫啉、代森锌简介
        1.1.2 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吡虫啉、代森锌研究现状
        1.1.3 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及分析
    1.2 多残留检测技术的背景
        1.2.1 各国对阿维菌素等药残控制的现状
        1.2.2 阿维菌素等药物目前检测技术现状与不足
    1.3 UPLC-MS/MS多残留检测技术在降解规律研究中应用的优势
        1.3.1 UPLC-MS/MS在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优势
        1.3.2 UPLC-MS-S多残留检测技术应用于降解规律研究的前景
    1.4 本文研究的提出与意义
2 应用UPLC-MS/MS研究阿维菌素等五种农药在蔬菜中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1.2 样品处理
        2.1.3 色谱与质谱条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2 净化方法的选择
        2.2.3 色谱柱与流动相的选择
        2.2.4 质谱条件的优化
        2.2.5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定量下限
        2.2.6 实际样品的测定
    2.3 结论
3 阿维菌素等五种农药在蔬菜中残留动态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五种农药在日光温室和露地种植下6种蔬菜上的消解动态
        3.3.2 五种农药在春季露地种植和秋季露地种植下6种蔬菜上的消解动态
    3.4 结论
4 总结
    4.1 全文总结
    4.2 主要创新点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混合农药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供试农药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复配方法
2 方法
    2.1 试验方案设计
    2.2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2.3.1 高效氯氰菊酯
        2.3.1. 1 提取准确称取10.0 g经处理过的甘蓝(土壤)样品放置于50 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
        2.3.1. 2 净化玻璃层析柱(10 cm)中装入5%的水脱活的弗洛里硅土2.0 g,上下各加入1 cm高的无水硫酸钠,轻轻敲打使其填充致密。
        2.3.2 哒嗪硫磷
        2.3.2. 1 提取
        2.3.2. 2 净化
        2.3.3 毒死蜱
    2.4 色谱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及方法可行性分析
    3.2 3种供试农药的消解动态
        3.2.1 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和土壤里的消解动态
        3.2.2 哒嗪硫磷在甘蓝和土壤上的消解动态
        3.2.3 毒死蜱在甘蓝和土壤上的消解动态
    3.3 混合农药中单一农药降解规律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8)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的使用现状
    1.2 我国农产品农药污染现状
    1.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研究状况及应用
        1.3.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介
        1.3.2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及土壤中的检测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2.1.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残留量计算公式
        2.2.2 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性
        2.2.3 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2.3 小结
第三章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田间实验
        3.1.4 田间设计
        3.1.5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和土壤样品中的降解动态
        3.2.2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烟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消解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消解动态试验
        1.2.2 最终残留试验
        1.2.3 样品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维盐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甲维盐在烟叶中的消解动态
    2.3 甲维盐在烟叶中的最终残留
3 讨论

(10)不同剂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两种植物病原线虫应用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根结线虫的发生与防治
        1.1.1 根结线虫的发生和危害
        1.1.2 根结线虫的防治研究现状
        1.1.2.1 根结线虫的农业防治
        1.1.2.2 根结线虫物理防治
        1.1.2.3 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
        1.1.2.4 根结线虫的化学防治
    1.2 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与防治
        1.2.1 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和危害
        1.2.2 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
        1.2.2.1 禾谷孢囊线虫的农业防治
        1.2.2.2 禾谷孢囊线虫的生物防治
        1.2.2.3 禾谷孢囊线虫的化学防治
    1.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线虫的应用
        1.3.1 甲维盐结构和理化性质
        1.3.2 甲维盐作用机理
        1.3.3 甲维盐的残留检测与毒性
        1.3.4 甲维盐防治植物病原线虫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甲维盐作为线虫防治候选化合物的研究及毒效测定
        2.1.1 供试材料
        2.1.1.1 供试化学品
        2.1.1.2 供试仪器设备
        2.1.2 试验方法
        2.1.2.1 线虫采集方法
        2.1.2.2 甲维盐防治两种植物病原线虫潜力比较
        2.1.2.3 甲维盐及阿维菌素对线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2.1.2.4 室内盆栽试验方法优化
        2.1.2.5 甲维盐及阿维菌素对线虫的室内盆栽毒力测定
    2.2 甲维盐残留分析方法建立及其土壤中降解动态研究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1 试剂与药剂
        2.2.1.2 仪器和设备
        2.2.2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2.2.2.1 标准液配制
        2.2.2.2 色谱条件的确定
        2.2.2.3 标准曲线绘制
        2.2.2.4 提取和净化
        2.2.2.5 色谱条件
        2.2.3 不同剂型甲维盐在土壤中降解实验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 CCN 防治技术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2.1 不同剂型甲维盐对孢囊线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2.3.2.2 不同剂型甲维盐对 CCN 侵染动态的影响
        2.3.2.3 不同施药时期对 CCN 防治效果的影响
        2.3.2.4 不同药剂田间消解动态研究
    2.4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南方根结线虫应用技术研究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2.1 不同剂型甲维盐在土壤中水平迁移的差异
        2.4.2.2 甲维盐乳油和微胶囊随灌水量分布差异研究
        2.4.2.3 甲维盐不同灌水量对根结线虫田间防治效果的影响
        2.4.2.4 不同灌水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甲维盐对南方根结线虫和 CCN 的控制效应
        3.1.1 甲维盐与其他杀线剂对南方根结线虫和 CCN 的致死效应比较
        3.1.2 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两种线虫的毒力比较
        3.1.3 线虫室内盆栽方法优化
        3.1.4 甲维盐和阿维菌素防治线虫最低有效剂量确定
    3.2 土壤中甲维盐残留分析方法的确定
        3.2.1 不同剂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HPLC-UV 检测方法
        3.2.1.1 流动相的确定
        3.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1.3 提取方法的确定
        3.2.1.4 方法的回收率、精密度和最低检测浓度
        3.2.2 不同剂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HPLC-FD 检测方法
        3.2.2.1 色谱条件优化
        3.2.2.2 最佳衍生化因子的确定
        3.2.2.3 土壤中甲维盐含量的测定
        3.2.3 不同剂型甲维盐在土壤中的降解
    3.3 甲维盐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应用技术
        3.3.1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和甲维盐防治 CCN 田间应用效果比较
        3.3.1.1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和甲维盐播种期施药防治 CCN 田间效果
        3.3.1.2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和甲维盐播种期施药对生长指标的影响
        3.3.1.3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和甲维盐播种期施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2 甲维盐不同时期施药对 CCN 防治
        3.3.2.1 甲维盐不同时期施药对 CCN 防治效果
        3.3.2.2 甲维盐不同时期施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3 不同剂型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侵染动态的影响
        3.3.4 不同剂型甲维盐和阿维菌素持效期研究
    3.4 甲维盐防治南方根结线虫应用技术研究
        3.4.1 不同剂型甲维盐薄板迁移试验结果
        3.4.2 甲维盐乳油和微胶囊随灌水量分布差异研究
        3.4.3 不同灌水量对甲维盐防治南方根结线虫效果的影响
        3.4.4 不同灌水量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甲维盐防治两种植物病原线虫的应用潜力
    4.2 甲维盐残留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其在土壤中降解动态
        4.2.1 不同剂型甲维盐 HPLC-UV 残留分析方法及降解动态
        4.2.2 甲维盐 HPLC-FD 分析方法
    4.3 甲维盐防治 CCN 应用技术
    4.4 甲维盐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应用技术
5 结论
    5.1 甲维盐防治两种植物病原线虫的应用潜力
    5.2 甲维盐残留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其在土壤中降解动态
        5.2.1 不同剂型甲维盐 HPLC-UV 残留分析方法及降解动态
        5.2.2 甲维盐 HPLC-FD 分析方法
    5.3 甲维盐防治 CCN 和根结线虫应用技术
创新之处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甘蓝及其土壤中富表甲氨基阿维菌素残留动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难溶性杀虫剂的纳米载药系统构建、表征及药效功能评价[D]. 杨东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2]多杀菌素和甲维盐在豇豆上的残留及降解动态[D]. 何灿.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D]. 张绍勇.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4]不同助剂甲维盐乳油的理化特性及其对小菜蛾生物活性的影响[D]. 王龙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5]甲维盐在元胡及土壤中的残留行为研究[D]. 刘凯丽. 浙江大学, 2016(09)
  • [6]蔬菜中五种主要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及降解规律研究[D]. 易锡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8)
  • [7]混合农药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 卢洪秀,陈俊,马步春. 上海农业学报, 2014(03)
  • [8]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D]. 石明.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9]烟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消解动态[J]. 邱雪柏,陈兴江,向章敏,商胜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10]不同剂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两种植物病原线虫应用技术初探[D]. 程永.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表观富集阿维菌素在甘蓝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