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简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刚,李晓乐[1](2022)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文中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定境遇下,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及虚拟现实技术更为广泛地植入到人们社会生活时空重组的进程中,审视"虚拟社会"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意识纽合、价值勾连及空间衔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虚拟现实技术的本质属性和运作机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本规律,要做好顶层设计,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建构为中心;遵从实践导向,以特色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建设为基础;坚持求异思维,以多样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建设为关键;坚定工具属性,以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的涵养为落点,全面推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形塑。

冷晔,闵菊花[2](2021)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三因”工作方法的实践创新》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互联网优势,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贯彻落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工作方法,深刻理解"三因"工作法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互联网为稳定杆,"因事而化"把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盘,"做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战略决策上认清形势;以互联网为求解剂,"因时而进"面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求侧,"做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破解难题上构筑常势;以互联网为创新源,"因势而新"筑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支撑面,"做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品牌建设上形成优势,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真正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发展。

顾晨[3](2021)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时代语境下,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创新转型成为关键词。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视角来看,"互联网+"时代独有的文化机制、技术逻辑和信息环境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造成了极大影响,其中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面影响,需要相关主体在客观审视现状的基础上,把握问题所在,从体制创新的四个层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寻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转型路径。

邱铁红[4](2021)在《“互联网+”视域中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认真探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有助于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载体,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思政队伍综合素质,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刁柱[5](2021)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

赵敏[6](2021)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文中认为

张岩[7](2021)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时代新人的当代大学生更是对互联网趋之若鹜。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创新方法,探究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马嘉男[8](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在各行各业中掀起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改革发展热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推动改革创新,促进自身发展,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看不见、摸不着,又随处使用的必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在互联网开放多元的环境下,极易受到不良舆论和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方法、新内容、新模式,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发展。本文选取了特定的“互联网+”时代背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现状。其显着成效主要体现在逐渐打破了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丰富了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效果显着。然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迸发出很多新问题,其中包括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互联网+”冲击、“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比较局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亟需在深入了解其内在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发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随意而为的,其创新与发展需要理性科学地推动,以导向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创新发展原则、深度与温度并存原则为基本遵循,才能在实际中推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达到预期的最佳教育效果。研究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主要问题,整体把握并坚持遵循“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原则,创新探索出可行有效的发展路径:一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O2O模式,使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弥补不足、形成合力,实现教育教学的无缝连接;二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监管制度和舆论引导制度,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强媒介的获取和应用能力,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媒介素养支持。

胡月波[9](2020)在《“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是其参加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在日常学习中,大学生的需求推动着他们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很多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闲课”,消极对待这类课程。且现今高校迎来新的一代大学生,即“00后”,他们自身的特点和成长环境与“90后”及之前的大学生有所不同,对思政课的需求亦发生变化。而思政课要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就应该结合“00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因此,研究“0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现状,可以及时根据“00后”大学生的需求状况,有针对的采取相关措施,以满足“0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根据差异性进行样本的选取,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在研究信息达到饱和时停止样本的选择,最终选取了21名“00后”大学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一手资料。再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利用质性研究的分析软件Nvivo12对获得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出“0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整理分析发现,“0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从需求的层次来看,具有完成学业的基本需求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高级需求;从需求的属性来看,具有获得自由发展的生活意义性需求和掌握社会秩序的社会性需求;从实现需求的途径来看,具有感性教学方式的需求和理性教学方式的需求;从实现需求的过程来看,具有注重教学操控的技术性需求和注重感染力的艺术性需求。且“0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务实性、多元化、理性化和主体性。根据需求现状,又对影响“00后”大学生思政课需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00后”大学生形成思政课需求现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因素,是其形成思政课需求现状的主要因素。其次,教师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中有学生觉得好的方面,比较符合自己的要求的;也有学生觉得不好的方面,希望教师能够改进的。教师这些好的、不好的方面共同影响着“0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最后,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方面。这些因素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共同影响着“00后”大学生,使他们形成了思政课的需求现状。根据影响“00后”大学生形成思政课需求现状的原因,再结合“0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对策。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因需施教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施教,即立足于“00后”大学生需求的务实性,增加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亲近度;立足于需求的多元化,提升思政课对“00后”大学生的吸引力;立足于需求的理性化,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逻辑性,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立足于需求的主体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情感温度。其次,要优化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即优化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家庭环境;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相关制度;优化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社会环境,使其有利于“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并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丹[10](2020)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之一,要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形式和途径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盛行,使得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富媒体性等特点更加突出。近年来,我国使用新媒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仅非常关键,而且十分紧迫。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仅是相关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更鲜见传播效果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问题及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主体内容共分为6个部分。论文在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概念、传播渠道、传播特点、传播功能及其在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分析了用于评估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等。论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模型和评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过模型构建与推导,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综合评价结果为优秀,明确了影响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各类关键因素。论文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结果,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受众、传播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在新媒体时代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具体措施和策略,以供决策参考之用。

二、简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拟现实技术:“后互联网时代”的崭新实践方式
二、虚拟社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机遇与挑战
三、虚拟的现实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应用创新

(2)“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三因”工作方法的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带来思想政治工作高效便捷化的机遇与信息管理可控性的挑战
    (二)互联网带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多样性的机遇与育人队伍专业性的挑战
    (三)互联网带来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多元化的机遇与核心价值主导性的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与“三因”工作法
    (一)“三因”工作法的基本内涵
    (二)“三因”工作法的核心要义
三、“互联网+”时代“三因”工作法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实践创新
    (一)以互联网为稳定杆,“因事而化”把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盘
    (二)以互联网为求解剂,“因时而进”面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求侧
    (三)以互联网为创新源,“因势而新”筑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支撑面

(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人本性原则
    (三)动态性原则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
    (一)督导体制的创新对策
    (二)共享共建体制的创新对策
    (三)保障体制的创新对策
    (四)评价体制的创新对策
四、结语

(4)“互联网+”视域中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机遇
    1. 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 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3. 延展了思政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1.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挑战
    2. 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挑战
    3. 对思政工作者权威性的挑战
    4. 对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挑战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路径
    1. 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 创新教育载体,拓宽教育渠道
    3. 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4. 提升思政工作者业务水平,夯实思政工作基础
四、结语

(7)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思政效果的提升
    (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思政工作者的热情
    (三)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合理运用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作用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坚定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
    (五)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六、结语

(8)“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困境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以人为本原则
    (三)创新发展原则
    (四)深度与温度并存原则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分析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O2O模式
    (二)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管理机制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求理论
        1.3.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方法及过程
    2.1 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2.1.1 质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
        2.1.2 扎根理论
    2.2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2.1 抽样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2.2.2 访谈提纲的编制
        2.2.3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2.3 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3章 “00后”大学生思政课的需求现状及特点
    3.1 “00后”大学生思政课的需求现状
        3.1.1 学业的基本需求与自我发展需求并存
        3.1.2 生活意义性需求与社会性需求并存
        3.1.3 感性教学方式需求与理性教学方式需求并存
        3.1.4 可操控的技术性需求与感染力的艺术性需求并存
    3.2 “00后”大学生思政课需求的特点
        3.2.1 务实性
        3.2.2 多元化
        3.2.3 理性化
        3.2.4 主体性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00后”大学生思政课需求的原因分析
    4.1 “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因素
        4.1.1 个性化的价值取向
        4.1.2 自主化的学习方式
        4.1.3 网络化的日常生活
        4.1.4 务实化的人生理想
    4.2 教师因素
        4.2.1 教师素质的影响
        4.2.2 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
    4.3 环境因素
        4.3.1 家庭环境的影响
        4.3.2 学校环境的影响
        4.3.3 社会环境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对“00后”大学生的需求现状提升教学针对性的对策分析
    5.1 思政课教师应树立因需施教的教学理念
        5.1.1 立足需求的务实性,增加思政课的亲近度
        5.1.2 立足需求的多元化,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5.1.3 立足需求的理性化,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
        5.1.4 立足需求的主体性,提升思政课的情感温度
    5.2 优化思政课教育的外部环境
        5.2.1 营造出良好的家庭环境
        5.2.2 完善思政课的教育制度
        5.2.3 优化思政课教育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研究
        1.2.3 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3.3 论文研究难点
        1.3.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2.1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相关概念
        2.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1.3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2.2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2.1 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和文化价值多元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2.2 坚持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2.3 坚持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2.4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2.5 坚持传承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3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渠道
        2.3.1 手机新媒体
        2.3.2 微博新媒体
        2.3.3 微信新媒体
        2.3.4 新闻客户端
    2.4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特点
        2.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呈现移动化特点
        2.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垂直化特点
        2.4.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呈现互动化特点
    2.5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功能
        2.5.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意识形态功能
        2.5.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信息源泉功能
        2.5.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交流互动功能
        2.5.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舆论监督功能
        2.5.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技术创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
        3.1.1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开发的影响
        3.1.2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发布的影响
        3.1.3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率的影响
    3.2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机遇
        3.2.1 移动媒体拓广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覆盖面
        3.2.2 媒体融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渠道
        3.2.3 新媒体传播模式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多向互动
    3.3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3.3.1 信息庞杂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影响力
        3.3.2 网络传播使大众化传播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复杂化
        3.3.3 话语权转移增大了大众化传播效果的不可控性
        3.3.4 社会发展使大众化传播受众的自我本位性增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理论模型
    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要素
        4.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目标
        4.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原则
        4.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模式
    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4.2.1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2.2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4.2.3 评估指标的选取
        4.2.4 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
    4.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理论模型
        4.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
        4.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理论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模型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设计
        5.1.1 研究方法选择
        5.1.2 数据采集
        5.1.3 研究过程
    5.2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5.3 计算测评指标权重
        5.3.1 一级准则层指标权重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5.3.2 二级准则层指标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5.3.3 方案层指标权重确定
    5.4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4.1 单因素模糊评判
        5.4.2 模糊综合评判
        5.4.3 最终得分
        5.4.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提升策略分析
    6.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策略
        6.1.1 积极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主动性
        6.1.2 大力培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意见领袖
    6.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策略
        6.2.1 全面整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
        6.2.2 结合中国特色,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
        6.2.3 贴合大众语境,采用多样化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6.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策略
        6.3.1 针对不同受众人群采取多样化传播方式
        6.3.2 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内容传达率
    6.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渠道策略
        6.4.1 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
        6.4.2 采取多种方式推行和强化互动传播
    6.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环境策略
        6.5.1 依托科学技术,构造数字化媒体环境
        6.5.2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引领主流意识形态
    6.6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1: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2:FCE评测表

四、简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 王志刚,李晓乐. 江苏高教, 2022(02)
  • [2]“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三因”工作方法的实践创新[J]. 冷晔,闵菊花.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1(06)
  • [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 顾晨.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11)
  • [4]“互联网+”视域中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研究[J]. 邱铁红. 现代交际, 2021(14)
  • [5]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 刁柱.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6]“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 赵敏.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7]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J]. 张岩.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8]“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马嘉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研究[D]. 胡月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D]. 唐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