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使用图表和表格中的信息

阅读和使用图表和表格中的信息

一、读懂和利用图、表的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郑媛[1](2021)在《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基于A教师的故事》文中指出教科书解读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手教师需要提升的重要能力。语文新手教师处于任职初期,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大多停滞不前,使得教科书解读不佳。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的提升故事,展现与分析其能力提升过程,为其他语文新手教师提升教科书解读能力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本文从五部分来论述语文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第1章为绪论,由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等五部分构成,为进行故事的分析和能力提升的探究做必要铺垫。首先,通过实践观察发现语文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水平较低,使得教科书解读相关教学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困境,其教科书解读能力有待提高;同时教科书解读极具重要性,教科书解读能力作为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教科书解读能力属于教学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以后的自我发展需求等提出了本研究的主题;其次,本研究对于语文新手教师提升教科书解读能力、解决教科书解读实践问题、促进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再次,从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以及教科书解读能力、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等方面进行文献的梳理。总体看来,国内外关于此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能力的使用现状,对于能力的提升过程以及利用叙事研究进行呈现的甚少,这为本研究中采用叙事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提供了空间。再次,对语文新手教师及教科书解读能力等核心概念进行相应界定。第五部分即是对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以叙事研究方法为主,观察法与访谈相结合。第2章对教科书解读能力进行解构。解读教科书需要对符号、知识内容、作者意图等客观内容解读以及完成教师感悟解读和教学性解读;解读需要充分运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共情能力、转化能力等;教科书解读能力从解读内容方面的纵向深入维度和解读能力方面的横向并列维度形成综合维度,即教科书解读能力最终的呈现状态:读懂教科书的能力、读透教科书的能力、读通教科书的能力。第3章为A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故事。通过对A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以及教科书解读实践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故事的讲述,直接呈现A教师作为语文新手教师在教科书解读实践过程中,读懂、读透、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特点、现实表现等。第4章为探寻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与获得的启示。从读懂教科书的能力、读透教科书的能力以及读通教科书的能力三方面进行对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的提升过程、提升关键因素以及提升方式的深度探寻。第5章即是结束语,在反思本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中尚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科书解读能力属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该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以及促进学生发展。本研究对教科书解读能力进行解构并呈现提升的故事,回答了如何提升该能力的问题,具有实践意义。

时瑞婷[2](2021)在《《乡土中国》的阅读价值与阅读任务》文中研究指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实施,对于高中语文学术类整本书阅读任务的开展与完成具有引领与指导意义。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的篇幅和阅读的深度决定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必须围绕阅读任务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当前,《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浅表化弊端显着,具体表现为阅读任务指向不明,阅读任务类型单一,阅读任务难度不均等方面。研究探讨《乡土中国》整本书学术性质特征,解析其原生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课程化倾向,明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目标和阅读内容,建构较为完整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体系,有利于解决目前《乡土中国》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线语文教师有效落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提供教学路径与教学参照。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书目类型、内容结构和学术评议三个方面对《乡土中国》整本书进行解析,梳理《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和整体框架,评析《乡土中国》的学术贡献和理论局限,阐述《乡土中国》的阅读原生价值,为阅读任务体系的建构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范围内,阐述《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确立阅读与方法、语言与思维、文化与精神三个层次的阅读教学目标,为阅读任务体系的建构提供教学支持。第三部分从教材阅读任务板块解析、阅读任务实施现状、阅读任务实施存在的问题和阅读任务体系重构四个方面论述《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通过教材分析,明确《乡土中国》的阅读教学内容和阅读任务支架。运用课堂观察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分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的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教学问题。最后,从方法、操作、扩展和评价四个层级重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体系,推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的有效实施。

邱真娜[3](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场景推理问答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5G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也紧跟步伐,人们对智能化人机交互有了更高的需求。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场景理解与关系推理的视觉问答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视觉问答综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表示与推理等知识,基于深度学习的思想,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将图像和关于该图像的问题作为输入,将图像及自然语言转化为机器编码语言进行处理,输出答案时再转化为自然语言答案以方便阅读。因此视觉问答系统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理解以自然语言形式提出的问题。第二,提取图像特征进行识别检测,从而理解图像并对问题进行解答。传统视觉问答研究方法中,仅关注图像中物体的数量、分类等,对场景中物体之间的关系缺少必要推理,导致图片理解度不高。论文设计将关系推理应用于视觉问答任务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图片,引入注意力机制,搭建了两种基于关系推理的视觉问答网络。论文构建了基于物体检测及关系推理的视觉问答网络,在实现准确检测目标的前提下推理目标间关系,从而提高回答准确率。采用极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对图像进行物体检测与特征提取,生成特征块,利用长短时记忆网络对提问的问题进行信息提取。多层感知机组成的多模态特征融合推理网络将目标特征块和问题特征进行融合、推理,进而得出答案。整个实验过程采用数据集CLEVR进行训练测试,相对其他模型准确率更高。论文构建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图卷积神经网络,将图像中物体间的关系用图结构表示,在一般的视觉问答模型中加入了图网络,将其与注意力机制结合在一起得到图注意力机制网络。模型首先采用极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图像信息,采用长短时记忆网络学习问题文本信息。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结合后经过图注意力网络,利用含有注意权重的融合信息对图像中物体关系进行学习与推理,最后通过多层感知机进行回答。该模型在数据集CLEVR和GQA上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达到了更高的准确率。

陈苒[4](2021)在《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改革中提出“教学要重能力甚于重知识”,即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对比新旧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后发现,新课标中所描述的地理学科特性由原来的“区域性”改为“地域性”,并对地域性做出解释:学习地理是为了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关注地理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最终揭示地理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的规律,突出地理空间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中地理空间思维的相关内容比例增加,指明地理学科思维培养方向,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当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形式。传统地理教学,教师更多是利用讲授法开展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倾向学生学习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性的地理过程,更难养成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能为教师讲解辅以生动形象的展示,为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学习体验。但经过教学实践后发现,网络教学会割裂时间和空间距离,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监测学生思维水平。如何有效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以实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课程理念,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教学优势,依托混合式教学理念,设计适合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混合式教学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水平。本论文首先进行文献分析,了解混合式教学和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发放问卷,调查当前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水平现状。其次,根据调查结果以及相关理论分析,初步设计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混合式教学策略,并用于实际地理教学中,以期提升学生地理空间思维水平。接着采用实验研究方法观测教学效果,进而检验提出策略的有效性。最后总结出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有效实施策略,为初中地理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具体工作开展如下:第一部分,研究绪论。阐述研究背景,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对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策略和混合式教学策略进行综述,分析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优势。第二部分,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分析。本研究核心概念包括地理空间思维、混合式教学和策略;研究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交互影响距离、发现学习为理论基础,进而开展后续研究。第三部分,调查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水平现状。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当前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水平,找到思维培养的薄弱点,作为提出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策略的依据。第四部分,设计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混合式教学策略。结合初中地理学科特点,以提升地理空间思维为目标,通过分析教材、学情和混合式教学的优势,结合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课标要求,初步提出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混合式教学策略。第五部分,开展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混合式教学的实验研究。以七年级两平行班为研究对象,实施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混合式教学策略,选择《认识地球》为教学内容,分三课时开展教学实验,反思每次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完善教学策略。第六部分,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效果分析。实验结束后,利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调查学生地理空间思维水平,了解教学的满意度,以检验混合式教学效果。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无论是地理空间思维水平还是对地理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班。第七部分,不足与展望。反思本篇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立足本研究成果,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进。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混合式教学对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有积极影响,既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养成,从而更形象的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好更快的解决地理问题,第二,本研究的混合式教学策略三个阶段面对着不同地理空间要素的培养目标。(1)课前阶段,线上利用图新地球和微课自主学习,完成课前自学任务单,强化学生地理空间定位和地理空间知觉能力;(2)课中阶段,面对面授课以地理空间问题展开,小组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地理工具模拟地理空间问题,锻炼地理空间推理和地理空间想象能力;(3)课后阶段,从做中学,通过制作地理空间事物的手工作业的过程,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考能力。采用本研究总结的混合式教学策略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范若乔[5](2021)在《基于城市道路车流量预测的动态路径规划》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交通流预测已成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关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城市路网交通流的预测,可以为出行者推荐最优出行路线、辅助交管部门提前进行交通管制,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城市交通流预测和最优路径规划问题,以时空数据为基础,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时间特征与空间特征叠加的交通流预测,并将预测结果用于城市动态路径规划,得到基于预测的最优行驶路径。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时空融合卷积网络的城市交通流预测模型。该模型根据城市路网构造含有局部道路关系的空间邻居子图和全局道路关系的相似邻居子图,经图注意网络分别对其邻接矩阵进行动态加权得到两种动态道路权重矩阵,然后利用图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这两种动态矩阵的空间特征。为提取交通流数据的时间特征,模型利用加入注意力机制的时间卷积网络提取数据中的多重潜在时间信息,得到交通流数据的局部和远程时间依赖关系。最后利用时空融合层将时间特征与空间特征进行串联聚合得到高维时空特征,并通过线性层实现多步预测。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主流预测模型相比,基于时空融合卷积网络的城市交通流预测模型具有更准确的预测性能。2)为提高时空融合卷积网络的性能,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的时空融合卷积网络参数优化算法。该算法通过改变网络参数取值优化时空融合卷积网络的性能,找到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优的参数值,提高其预测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时空融合卷积网络比优化前的预测误差更小,且训练时收敛速度更快。3)提出一种基于路网状态信息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将基于时空融合卷积网络的城市交通流预测模型应用于城市动态路径规划中,以最短出行时间为目标,以预测得到的道路综合行驶时间为其时空拥挤系数,使用以行驶角度为限定的优化A*算法实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动态路径规划,以得到全局最优行驶路径。该算法根据当前车辆所处的位置预测进入下一路口前的城市路网状态信息,使用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所得的动态路网状态信息的网络模型判断此时是否需要更新道路时空拥挤系数矩阵,如果更新则重新规划路线。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主流路径规划算法相比,基于路网状态信息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能得到行驶时间更短的路径,且算法运行效率更高。

韩云雪[6](2021)在《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D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几年数学课程改革内容的不断变化,空间观念与形象思维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几何直观列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几何直观能力对于学生数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更加突显了国家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重视。为了在掌握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几何直观能力的有效建议,笔者基于已有的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和框架编制了一套几何直观能力测试题,并对上海市D学校的10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除此以外,根据测验结果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和分析产生这一现状的因素有哪些;进而对提高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测评和访谈的结果如下: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四、五年级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在总体情况上差异比较大,不同性别学生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几何直观能力测试卷总分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各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与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度、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创造性相关。此外,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表现还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培养和训练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根据以上结论,笔者提出关于提高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措施和建议:第一,从教师自身出发,提升几何直观能力素养。教师应该抓住学校组织的教研和培训机会,丰富和完善自己关于几何直观学科网络体系和基本结构;第二,将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引入课堂教学,并将其提升到重要地位。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将几何直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重视学生对图式使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对图式与文字信息精准互译能力的培养。

王春鑫[7](2021)在《基于图结构的元学习方法》文中提出人工高昂的注释成本以及某些稀有类别数据的稀疏性限制了当前深度模型对于有效学习新视觉任务的适用性,而元学习基于先验知识,可以使用少量的标记示例使视觉系统推广到新颖的任务。为充分表达样本数据间的复杂交互关系,提高元学习模型的泛化能力,文中将从图中节点信息和边缘信息的角度对元学习模型进行实验与分析。在邻域内迭代地聚合图结构中的节点特征和边缘特征以获得节点间的相似性信息,基于该相似性信息的传播模块利用标签传播和自监督损失,提升了监督和半监督领域的元学习模型图像分类精度。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包括:(1)在邻域聚合过程中加入自适应层使得每个节点能决定各自的聚合度,对边缘特征进行双随机归一化以利用丰富的图边缘信息。模型迭代地聚合节点特征与边缘特征后得到节点间的相似性,该参数表示了节点间的交互信息。(2)利用相似性信息在相似性传播模块中得到一组内插特征以获得更平滑的决策边界。该模块基于标签传播公式获得其嵌入信息,并且将自监督旋转损失添加至分类器中,实验表明该模型提升了分类性能。(3)借用转导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了两个基准数据集上监督和半监督的元学习图像分类精度。此外,通过改变网络结构的部分参数分别进行了三组消融实验来验证聚类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文旨在解决少量样本下的图像分类任务,将图结构信息应用于元学习中并为之制定有效的训练策略。文中的方法不但适用于转导和非转导推论,而且在监督和半监督学习中提升了分类性能。

王冰清[8](2020)在《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文中研究指明插图,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再现性和说明性的绘画,它依附于文本而存在。本文针对插图艺术在不同功能作用下的表现方法与发展现状,一方面回归插图原本解释说明的性质,一方面又以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出现,运用于各个领域。分析了插图定义扩展的必然性,论述了插图艺术经过扩展后的功能性转换、手法衍生、内涵变化。分析了“信息时代”的视觉文化背景插图的现状,讨论了插图艺术的功能性转换及运用多样手法表现的客观原因。进而从图解演绎与信息的视觉化呈现入手,分析不同领域对插图艺术的需求,直观再现、分析能力、传播效果、接受度等。突出了“以图解为方法”这一当下信息视觉化的需求和表现特征,分析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插图的图解方法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及对视觉文化的影响,可以为插图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与参照。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房美恒[10](2020)在《高中“经济史”内容变化与教学对策研究 ——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例》文中提出“经济史”内容是高中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和编写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变化,如何进行“经济史”内容的有效教学、如何更好地学习“经济史”内容,是一线教师和高中生共同面对的难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掌握“经济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史”教学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本文以高中历史“经济史”教学为研究对象,针对高中“经济史”内容的新变化梳理出高中“经济史”较难处理的问题,建构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习新教材“经济史”的策略。论文首先通过新旧历史教材“经济史”内容的对比,整理出高中“经济史”内容的新变化。其次,根据这些新变化梳理出高中“经济史”教学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最后,针对高中“经济史”教学可能出现的新问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高中“经济史”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二、读懂和利用图、表的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懂和利用图、表的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基于A教师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语文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现状
        1.1.2 语文教师对教科书解读的重要性
        1.1.3 教学论研究的热点
        1.1.4 自我发展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关于新手教师的研究
        1.3.2 关于教科书解读与教科书解读能力的研究
        1.3.3 关于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语文新手教师
        1.4.2 教科书解读能力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样本的选择
2 教科书解读能力
    2.1 教科书解读维度
    2.2 能力维度
    2.3 综合维度
        2.3.1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
        2.3.2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
        2.3.3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
3 A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故事
    3.1 起稿:关于A教师和A学校
        3.1.1 关于A教师
        3.1.2 关于A学校
    3.2 勾勒:入职初体验
        3.2.1 与学校的“初次见面”,树立发展信心
        3.2.2 参与职前培训,未见“教科书解读”身影
        3.2.3 初次解读教科书,获得成果有限
    3.3 着染:成长进行时
        故事一:时间紧迫,简单解读文字符号
        故事二:资料拼凑,完成教学性解读
        3.3.1 小结:浅尝辄止,拼凑资料--教科书解读对“权威”的盲从
        故事三:无法与鲁迅同乐,实属尴尬
        故事四:集体备课中的解读分享
        故事五:成熟教师示范课的触动
        3.3.2 小结:课堂启发,教研收获--教科书解读能力在碰撞中初现
        故事六:教科书解读有了重点
        故事七:磨课是调整教学,更是对教科书的不断深入解读
        3.3.3 小结:反复斟酌,实践修正--教科书解读能力在公开课中突进
        故事八:课标与教学目标指引下的古文解读
        故事九:有基础、有延展的教科书解读内容
        3.3.4 小结:标准明晰,经验积累--教科书解读能力持续获得提升
4 探寻
    4.1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机制
        4.1.1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过程
        4.1.1.1 理解能力的提升过程:符号识别--符号迁移
        4.1.1.2 分析能力的提升过程:借助资料--自主分析
        4.1.1.3 鉴赏能力的提升过程:知觉美--创造美
        4.1.2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关键因素
        4.1.2.1 语文专业基础与经验
        4.1.2.2 语文教科书相关资源
        4.1.3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方式
        4.1.3.1 积累专业知识
        4.1.3.2 多方面收集信息
        4.1.3.3 多角度揭示内容本质
    4.2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机制
        4.2.1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过程
        4.2.2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关键因素
        4.2.2.1 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
        4.2.2.2 间接经验与感悟
        4.2.3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方式
        4.2.3.1 阅读积累,丰富间接经验
        4.2.3.2 多维对比,获得生命感悟
        4.2.3.3 设身处地,产生情感共鸣
    4.3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机制
        4.3.1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过程
        4.3.2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关键因素
        4.3.2.1 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和教学任务的规定
        4.3.2.2 教研活动的开展
        4.3.3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方式
        4.3.3.1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4.3.3.2 完善教学设计
        4.3.3.3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 A 教师教科书解读访谈的基本提纲
致谢

(2)《乡土中国》的阅读价值与阅读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土中国》整本书解析
    (一)《乡土中国》的类型
    (二)《乡土中国》的内容
    (三)《乡土中国》的学术评议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与阅读教学目标
    (一)阅读教学价值
    (二)阅读教学目标
三、《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体系重构
    (一)教材阅读任务解析
    (二)阅读任务实施现状
    (三)阅读任务实施存在的问题
    (四)阅读任务体系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乡土中国》访谈调查实录(学生版)
附录2 《乡土中国》访谈调查实录(教师版)
致谢

(3)基于深度学习的场景推理问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深度学习及视觉问答相关理论
    2.1 人工神经网络
        2.1.1 人工神经元
        2.1.2 人工神经网络
    2.2 卷积神经网络
        2.2.1 局部感受野和共享权重
        2.2.2 池化
    2.3 计算机视觉经典网络
        2.3.1 LeNet网络
        2.3.2 AlexNet网络
    2.4 自然语言处理经典网络
        2.4.1 长短时记忆网络
        2.4.2 递归神经网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物体检测及关系推理的视觉问答方法研究
    3.1 物体检测网络
        3.1.1 区域建议网络
        3.1.2 基于VGG-16的Faster R-CNN网络
    3.2 关系推理网络
    3.3 整体结构及工作流程
    3.4 实验及结果分析
        3.4.1 数据集
        3.4.2 损失函数
        3.4.3 评价指标
        3.4.4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注意力机制的场景推理问答方法研究
    4.1 图网络
    4.2 注意力机制
    4.3 用于关系推理的图注意力机制网络
    4.4 实验分析
        4.4.1 实验数据集
        4.4.2 损失函数
        4.4.3 评价指标
        4.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标准对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2.当前地理教学方式在空间思维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3.基础教育领域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采用混合式教学培养地理空间思维教学优势
        1.混合式教学能为抽象的地理空间问题创设真实情景
        2.混合式教学能为地理空间思维培养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3.混合式教学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地理空间思维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小结
    (二)地理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小结
    (三)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研究
    (四)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混合式教学
        2.空间思维
        3.地理空间思维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理论
        3.交互影响距离理论
        4.发现学习理论
四、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1.调查对象选择
        2.问卷设计
    (三)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2.效度分析
    (四)问卷发放
    (五)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的兴趣
        2.关于地理空间思维的了解程度
        3.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现状
        4.调查结论
五、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混合式教学策略设计
    (一)初中地理课程特点
    (二)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内容
    (三)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原则
        1.双主原则
        2.交互性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四)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混合式教学策略
        1.图新地球先练习,定位知觉自提高
        2.合作猜想中探究,推理想象交互长
        3.手工作品激兴趣,动手过程助思考
六、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混合式教学实验研究过程
    (一)实验设计
        1.实验假设
        2.实验目的
        3.实验对象
        4.变量设计
    (二)实验阶段
        1.课前计划
        2.混合式教学实验过程
        3.混合式教学实验过程分析
七、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分析
        1.调查目的
        2.问卷设计
        3.问卷发放
        4.问卷分析
        5.问卷分析小结
    (二)访谈内容分析
        1.访谈目的
        2.访谈对象
        3.访谈问题设置
        4.访谈形式
        5.访谈内容记录
        6.访谈小结
    (三)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总结
八、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成果
        1.混合式教学对于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开展提升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混合式教学策略有如下主要环节
        (1)课前自主,提高地理空间定位和知觉能力
        (2)课中探究,培养地理空间推理和想象能力
        (3)课后巩固,锻炼地理空间思考能力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1.不足之处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混合式学习材料
附录3:访谈提纲
致谢

(5)基于城市道路车流量预测的动态路径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流预测研究现状
        1.2.2 城市道路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基础
    2.1 交通流相关理论基础
    2.2 交通流预测模型
        2.2.1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2.2.2 空间预测模型
        2.2.3 组合预测模型
    2.3 路径规划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空融合卷积网络的城市交通流预测研究
    3.1 引言
    3.2 城市交通流预测问题建模
        3.2.1 空间邻居子图
        3.2.2 相似邻居子图
    3.3 时空融合卷积网络模型
        3.3.1 整体框架设计
        3.3.2 多头自注意力时间卷积网络
        3.3.3 多图融合图卷积神经网络
        3.3.4 时空融合网络
    3.4 基于粒子群的时空融合卷积网络参数优化算法
        3.4.1 粒子群算法
        3.4.2 算法设计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1 实验设置
        3.5.2 数据预处理
        3.5.3 实验分析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机时变路网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交通流基本参数与影响因素
        4.2.1 交通流基本参数
        4.2.2 城市交通流外部影响因素
    4.3 基于路网状态信息的动态路径规划
        4.3.1 城市道路交通图
        4.3.2 动态路网状态信息的网络模型
        4.3.3 基于路网状态信息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设计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矢量地图数据
        4.4.2 实验分析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D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基于数学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重视
        (二)基于几何直观能力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三)基于几何直观能力在数学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几何直观能力的相关内涵研究
        (一)直观
        (二)几何直观
        (三)几何直观能力
    二、几何直观能力的内容研究
        (一)几何直观的构成要素
        (二)几何直观能力的思维水平理论
        (三)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方法
        (四)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策略
    三、关于几何直观能力的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几何直观
        (二)几何直观能力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测验法
        (三)访谈法
    四、研究对象
        (一)测验对象
        (二)访谈对象
    五、研究工具的编制与实施
        (一)预测试卷的编制与实施
        (二)正式测试卷的编制与实施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与实施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一、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总体分析
        (二)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各维度具体分析
        (三)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四)年级的差异性分析
    二、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度对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影响
        (二)思维的灵活性对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影响
        (三)思维的创造性对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影响
        (四)思维的敏捷性对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影响
        (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培养和训练对几何直观能力的影响
        (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几何直观能力的影响
第五章 促进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教师自身几何直观素养
    二、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几何直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重视学生对图式使用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学生对图式与文字信息精准互译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
        (二)影响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因素
        (三)促进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建议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预测试卷
附录 B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试题
附录 C 几何直观能力测试卷评分细则
附录 D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7)基于图结构的元学习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元学习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1.1.2 图结构与元学习
        1.1.3 流形学习
    1.2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章节安排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图结构信息的邻域聚合
    2.1 元学习任务表述
    2.2 图结构中的节点信息与边缘信息
        2.2.1 节点特征的邻域聚合及其可视化
        2.2.2 边缘特征的双重随机归一化及其可视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征嵌入网络
    3.1 卷积神经网络及数据集
        3.1.1 卷积神经网络简介
        3.1.2 实验数据集简介
    3.2 Backbone Networks
        3.2.1 Conv-4 网络及其实验分析
        3.2.2 Res Net-16 网络及其实验分析
        3.2.3 Wrn-16-2 网络及其实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相似性信息的传播网络
    4.1 相似性传播网络
        4.1.1 标签传播模块
        4.1.2 自监督模块
        4.1.3 相似性传播网络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转导学习
        4.2.2 图像分类结果及实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消融实验分析与半监督分类
    5.1 消融实验分析
        5.1.1 网络层消融实验分析
        5.1.2 自监督消融实验分析
        5.1.3 超参数消融实验分析
    5.2 半监督分类及实验分析
        5.2.1 半监督分类任务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 论文总结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8)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起源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插图相关性概念解读
        一、图画
        二、图像
        三、图解
        四、图式
        五、图示
        六、图谱
        七、图形
        八、图案
        九、图法
        十、图像化
        十一、视觉化
第一章 :概念与延伸:功能的系列解读
    第一节 关于插图概念的功能与表达方法
        一、插图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二、插图的说明性
        三、插图的技术性
        四、插图的实用性
        五、插图的图解方法
    第二节 关于插图的分类与图解表达
        一、技术性的图示
        二、说明性的图解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图画与认知:信息的图解演绎
    第一节 视觉符号与启蒙教育
        一、看图识字
        二、看图说话
    第二节 板书图示与概念表达
        一、简笔画与知识表达
        二、视觉图示与原理推演
    第三节 手绘图示与信息交流
        一、现场草图与直观解读
        二、边说边画与信息传递
    第四节 手机信息与视觉的符号化
        一、基本功能与使用方式导视
        二、网络表情系列与情感语言交流
        三、衍生扩展与动态变化解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与引导:使用说明及过程操作
    第一节 原理结构与装配图示
        一、家用电器的结构与功能表达
        二、手工制品的工艺分析与制作流程
        三、拼装玩具的构件与步骤说明
    第二节 地域信息与图像引导
        一、出行路线规划与插图手法
        二、地形地貌的介绍与图像表示
        三、特殊地图的不同用途与插图形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学与视觉:复杂原理的图示表达
    第一节 人体解剖与医疗功用
        一、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笔记
        二、安德烈·维萨里的解剖学绘画
        三、中医经络穴位的制图艺术
    第二节 博物与手绘:动植物标本图解
        一、《发现之美》与自然史考察的视觉笔记
        二、乔治·居维叶的生物学幻想图示
        三、标本图画与中国工笔绘画及郎世宁绘画的比较
    第三节 建筑·图示:建造的结构与演示
        一、彼得·埃森曼的《图解日志》
        二、梁思成营造学社考察札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动与图式:动态的三维分解
    第一节 体育运动的步骤图解
        一、广播体操的推广与图示呈现
        二、跳台跳水运动的姿势规范与得分说明
        三、太极拳分解动作的图示演绎
    第二节 舞蹈教学中的图示说明
        一、现代舞的技术训练图示
        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解说
        三、体育舞蹈的技术规范
    第三节 肢体语言与插图表现
        一、手旗旗语的信号传达与航运保障
        二、手语的学习与信息传递
        三、魔术表演的动作分解与图示揭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归纳与总结:作为插图表达方法的图解
    第一节 理性的图示
    第二节 感性的图解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高中“经济史”内容变化与教学对策研究 ——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高中“经济史”内容的新变化
    (一)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二)历史叙述减少,史料有所增加
    (三)封建统治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较少
    (四)对于经济史中的一些关键概念解释不足
    (五)语言表达更加严谨,更能反映学术界的共识
二、高中“经济史”内容较难处理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史”的内容整合
    (二)主要依据史料呈现、分析经济现象
    (三)理解政治与经济间的关系
    (四)经济概念的准确理解
三、高中“经济史”内容教学对策
    (一)教师讲授高中“经济史”内容的策略
        1.讲清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促进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史料来认识经济现象
        3.补充关键经济概念解释
        4.引入“经济史”学术成果进行教学
        5.讲清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二)学生学习高中“经济史”内容的策略
        1.运用全球视野分析“经济史”内容
        2.提高自主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3.掌握学习经济概念的方法
        4.广泛阅读和思考“经济史”学术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读懂和利用图、表的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基于A教师的故事[D]. 郑媛.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乡土中国》的阅读价值与阅读任务[D]. 时瑞婷.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基于深度学习的场景推理问答方法研究[D]. 邱真娜. 山西大学, 2021(12)
  • [4]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D]. 陈苒.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城市道路车流量预测的动态路径规划[D]. 范若乔.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D小学为例[D]. 韩云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基于图结构的元学习方法[D]. 王春鑫.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8]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D]. 王冰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高中“经济史”内容变化与教学对策研究 ——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例[D]. 房美恒.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阅读和使用图表和表格中的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