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之道

浅谈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浅谈城市贫困化问题的解决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周冲[1](2021)在《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研究》文中提出自19世纪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后,就一直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国家先后实行了古典自由主义、发展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发展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发展战略,实行了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新自由主义、新发展主义等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历经200多年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拉美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先行者,依然未能迈进发达国家行列。在其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阻碍经济、社会进步的问题特别具有典型性和规律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探索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考察生产要素、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立足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以时间为主线,较全面地、系统地梳理了拉丁美洲自民族独立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模式演变过程,详细分析了每个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经济社会原因,以及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期对我国经济发展建设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从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到21世纪以来出现的激进左翼政府执政国家的“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温和左翼政府执政国家的新发展主义模式,在拉美经济发展模式演变过程中,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外向—内向—外向”转变,形成了钟摆式运动。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且都取得了显着的阶段性成就。随着每种发展模式的长期推行,在某些方面甚至形成了某种极端,导致两种模式的转换往往是“断裂的”,即后一种模式往往是对前一种模式的否定和政策的大转向。在每种经济发展模式中,拉美国家的发展战略总会错过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当危机来临却实行180度大转弯,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变往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剧烈冲击。经济的“钟摆式”发展导致经济增长并不连续,加剧了拉美经济的脆弱性,也使得拉美国家依然无法摆脱依附性地位。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上,各国政府的做法往往极端化。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信奉比较优势理论,主张实行自由贸易,不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只需做好“守夜人”角色即可。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下,又过分强调政府干预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完全的市场化,但快速激进的私有化改革引发一些国家出现剧烈的社会动荡问题,伤害了民众的利益。步入新千年后,拉丁美洲新上台的一些左翼政权,又重新强调政府的作用,改变新自由主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味着完全由市场导向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也表明不能完全放弃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这说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国家,都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拉美经济发展的钟摆现象造就了拉美经济的脆弱性,“资源诅咒”、“中等收入陷阱”都成为拉丁美洲鲜明的标签。拉丁美洲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裕的地区,拥有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矿产、能源资源以及各类农、林、畜、渔产品。然而具有丰富资源的拉丁美洲,外向的经济发展并未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富足的生活,反而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收入分配极不平等、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内战频繁等一些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的现象。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拉美国家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某种或少数几种自然资源出口,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出现了明显的“资源诅咒”效应。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工业增长的乏力、收入分配的明显差距、城市化的过度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殖民历史的传统和不利的制度条件都导致拉美迈过“贫困陷阱”后,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究其根源,是拉丁美洲继承了殖民时期的制度遗产,在独立后的两百年间其政治、经济制度虽几经转变,但依然未改变“攫取性”的政治、经济制度,无法确保竞争性民主机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孟冬冬[2](2020)在《Y县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贫困一直是困扰全世界的问题,各国在应对贫困方面都采取了有力措施,中国也不例外。随着贫困模式的不断变化,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工作理念,这不仅是我国在扶贫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借助一系列精准措施,逐步攻克农村领域的脱贫难题。纵观江苏省扶贫工作历史,自1992年以来,江苏省扶贫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救助式扶贫全面转向开发式扶贫。在这期间,江苏实施了多轮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主要聚焦全省经济薄弱地区,加快发展和低收入农户的脱贫增收,为全省特别是苏北地区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全省扶贫成果来看,苏北地区农村低收入农户、经济薄弱村依然需要重点解决。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Y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Y县基本县情、贫困现状进行了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扶贫开发现状。经过整理分析,发现Y县政府在精准识别上尚有欠缺:数据填报存在分歧、指标与实际不相符、识别程序过于繁琐;帮扶措施侧重短效,过于依赖“输血式”扶贫,项目扶贫收益慢,帮扶力度不够深入;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动态管理存在失真、扶贫单位缺乏凝聚力、驻村帮扶难以管理等问题。分析发现主要是精准识别机制不够完善、政策宣传不够到位、脱贫攻坚主动性薄弱等原因所导致。因此,建议提升扶贫干部、贫困户、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形成社会合力;增强贫困户分类、扶贫措施、考核机制等要素的精准性,提高扶贫质效;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健全政策托底,深化政府兜底保障功能。截至2019年底,按照省定6000元标准,Y县已经实现全部脱贫。但是扶贫已经成为一个持续、动态的概念,贫困人口永远存在,贫困线或者扶贫标准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适时调整。我们今后的扶贫工作依然艰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Y县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扫除盲区,找准发展定位,规避返贫隐患,提升扶贫工作整体质效,也为苏北地区其他区县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探索扶贫新途径提供借鉴。

周银坤[3](2018)在《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的社会事实:一是,伴随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成,作为其对立面的“统筹城乡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在向前积极推进;但是,中国的城乡关系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尤其是,当这个过程涉及社会利益改革及调整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展就尤其缓慢;在现实中,“城乡差距”与“社会排斥”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二是,正是因为看到了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中央政府正在从顶层设计、国家战略、政策供给等层面,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路径。同时,理论界也在讨论社会改革中的“利益让渡”等问题。从这两个基本的社会事实出发,本文着力提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理论命题,试图以规范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与解释当下中国“城市利益让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方面,从学术文献的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研究,是比较深入与透彻的;但是,从“利益让渡”与“社会利益让渡”的角度来研究城乡关系的文献,还显不足。因此,这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另一方面,从政府政策实践的角度看,“城市利益让渡”的相关政策及实践,也没有充分地展开,因此,它是一个新的实践任务。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就在于:提出并论证“城市利益让渡”的命题。这一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以江苏为观察样本,以计量方式分析“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第二,以“社会排斥”为理论视角,分析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与症结何在。第三,用三章的内容,从理论资源、现实场域、资源与条件、意愿与能力、动力与阻力等方面进行这一命题的理论建构。对此,本文的研究,展开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以江苏为观察样本,计量分析“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的建构奠定现实基础。本章认为,城乡差距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一是,江苏省城乡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差距及其他方面的差距;二是,对江苏省城乡关系的现实境况开展系统的描述性分析,意在揭示江苏省当下城乡关系的现实样态和现实图景。对此,本章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从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的整体差异入手,考察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样态;(2)对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实证考察;(3)从理论上揭示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对于全国的代表性与样本性。第二章:题名为:城乡发展差距的症结:排斥性制度。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应用“社会排斥”这一比较新颖的理论来探讨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从学术文献的角度看,关于城乡发展差距原因探讨的文章很多,但是,从社会排斥这一角度展开分析的文献几乎没有。因此,本章选择这一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也是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的论证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本章试图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阐述“社会排斥”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对于分析城乡发展差距的意义;二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城乡发展差距的制度设计;三是,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剖析城乡发展差距的制度现状;四是,分析了现实中城乡关系中资源配置非均衡性的表现及种类。第三章:题名为:“通过‘城市利益让渡’再造城乡关系”。因此,从这一章开始的连续三章,都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即对“城市利益让渡”进行学理论证。而第三章是把本文的主题点明了,也试图把“利益让渡”与“城乡关系”这两个主题的研究“对接”起来。在第三章中,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从学理上寻求“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资源,这既包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资源,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还包括当今中国学术界的理论资源。二是,探讨当下中国城乡关系再造的现实场域及其复杂性,即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在解构着城乡二元结构。三是,对“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进行理论建构与论证。第四章:主要是探讨“城市利益让渡”的具体问题,即模式、资源与能力等等。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总结了当下中国社会实践中具有“城市利益让渡”性质的三种模式,即“资源三下乡”、南京“为民服务专项基金”与项目制。二是,探讨了城市利益让渡中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以及各种具体的资源类型。三是,从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利益让渡的主观性意愿与客观能力等相关问题。第五章:题名为“‘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与阻力”。在这一章中,没有采用对策建议或政策建议类题名,是因为,本文认为“城市利益让渡”作为一个命题需要论证与建构,它需要学术、社会与政府的认同与认可,换言之,它离对策建议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不妨我们先来探析它的动力因素与阻力因素。这一章,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其动力因素,是从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内在动力,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外在拉力,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政治压力三个方面展开的;而阻力因素,是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城市政府利益权衡的理性化与乡村承接能力的有限性四个方面展开的。

马婷[4](2017)在《新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研究 ——以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玛纳斯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农业逐步呈现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许多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的流转需求越来越紧迫。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农业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细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并行,有利于放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金融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属于农民土地财产性权利,构建规模化农业经营体系,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确保农民合法权益,拓宽农村金融融资渠道,已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点,并在全国试点推行。本文选取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玛纳斯县为研究样本区域,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总结样本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现状与问题,运用Logistic模型,采用多元回归法和因子分析法,从政府、农户、银行三方主体角度出发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风险影响因素,以及抵押风险形成的本质特征,通过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出样本区各调查村的风险等级,剖析三方主体的抵押风险,并从政府角度出发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防控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农户对抵押政策以及基本法律缺乏认知,心理缺乏安全感,顾虑较多,有较强的抵押意愿;农户的就业情况、“三权分置”普法宣传对抵押意愿影响较大;金融机构对开展抵押业务缺乏信心,村集体表示支持农户以土地权属进行抵押融资。(2)研究区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存在着中高度风险,其中呼图壁风险略高。(3)从风险预防、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转移三个方面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全面覆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新涉农保险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估市场制度;加强政府监督职能,完善抵押物处置变现措施;制定抵押兜底政策;搭建风险救助平台,完善农村就业体系等相应的防控措施。

赵聚军[5](2015)在《福利民粹主义的生成逻辑及其政策实践——基于拉美地区和泰国的经验》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将福利民粹主义界定为民粹式的福利超载,即民粹主义政治人物为了获取"人民"的支持或践行其政治理念,强力推行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带有"政治性分配激励"色彩的社会福利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拉美地区和泰国的经验,本文归纳出了福利民粹主义的生成逻辑:客观条件方面,贫富分化导致的严重社会分裂使得民粹式的社会福利政策具备了必要的社会基础,而缺乏法治和社会基础的民主制度则使民粹主义政治人物有机会绕开体制,实施"福利赶超";主观推力方面,民粹主义政治人物首先使"人民"聚焦于已经十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社会分裂,以吸引"人民"的政治参与和支持,在获取政权后则通过目标指向明确的高强度社会福利激励,将来自"人民"的支持持久化。当然,也不能否认特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心理,乃至民粹主义政治人物的政治理念在福利民粹主义生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周强[6](2014)在《论经济法反贫困机制的建构》文中研究说明目次一、反贫困的法律途径选择二、经济法反贫困的机制解析三、经济法反贫困的机制重构贫困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世界难题,从社会文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人类就不断与其进行着斗争。然而,关于贫困问题形成的根源,法国学者摩莱里早已在其着作《自然法典》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罪恶的根源是私有制,正是维护私有制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导致了贫富不均",〔1〕因而在其撰写的"自然法"草案中明文规定"一切社会品

刘颖[7](2013)在《城市贫困群体社区救助状况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职工失业率逐年升高,城镇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其所面临的生活上的苦难越来越艰巨。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缓解贫困压力,但仍然不能全面系统的解决问题。就目前的城镇贫困研究而言,国内外已经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贫困救助是改善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状况的最直接形式。本文将针对城市贫困群体致贫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有效的救助对策,从而完善社区贫困救助工作。

曾明星,吴瑞君[8](2012)在《论转型时期城市贫困化内涵嬗变及其新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贫困化既是经济问题,亦是深层次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和制度环境,有不同的贫困化涵义。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城市贫困具有结构化、发展型、转移性及社会资本贫困化等趋势,而与传统收入型贫困化相比,更具支出型特点。物价和居住成本的长期过快上涨,已成为城市贫困化的新诱因,特别是"代际透支型"的"居住贫困化"将对未来的城市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从其发生机制入手,构建"益贫式增长"模式,进行"顶层设计"。

李霞,韩保江[9](2012)在《我国城乡双重贫困的表现、原因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不可避免。目前在我国,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并存。通过对城乡贫困的表现和原因的分析,提出应对对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能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王洪涛[10](2011)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区域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

二、浅谈城市贫困化问题的解决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城市贫困化问题的解决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
        1.2.2 关于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原因
        1.2.3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
        1.2.4 关于“拉美化”
        1.2.5 关于拉美“贫困化”
        1.2.6 简评
    1.3 研究结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经济发展的内涵
    2.2 经济发展原因的一般解释
        2.2.1 经济发展分工论
        2.2.2 经济发展要素论
        2.2.3 经济发展制度论
        2.2.4 经济发展关系论
    2.3 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2.3.1 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2.3.2 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2.4 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
    2.5 拉美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界定
第3章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
    3.1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3.2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形成
    3.3 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下的经济表现
        3.3.1 出口经济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3.3.2 工业化初步发展
        3.3.3 城市化发展加速
        3.3.4 收入分配不均衡
    3.4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没落
    3.5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评价
第4章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
    4.1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4.1.1 凯恩斯理论
        4.1.2 二战后西方主流经济发展理论
        4.1.3 拉美结构主义
    4.2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及调整
        4.2.1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形成
        4.2.2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调整阶段
    4.3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经济绩效
        4.3.1 经济增长
        4.3.2 现代工业发展
        4.3.3 城市化的迅速扩张
    4.4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评价
        4.4.1 国内市场保护过度,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4.4.2 国际收支持续恶化
        4.4.3 对外资依赖性日益增强
        4.4.4 不重视农业发展,劳动力资源利用不足
        4.4.5 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导致寻租活动盛行
第5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5.1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5.2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5.2.1 贸易自由化改革
        5.2.2 金融自由化改革
        5.2.3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
        5.2.4 税制改革
        5.2.5 劳工和养老金制度改革
    5.3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绩效
        5.3.1 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经济恢复阶段
        5.3.2 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控制
    5.4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
        5.4.1 贸易开放度加深,但贸易失衡严重
        5.4.2 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频发
        5.4.3 收入分配不均,人均收入差距加大
第6章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特点
    6.1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6.1.1 “激进左派”政府的经济发展道路探索
        6.1.2 “温和左派”政府对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
        6.1.3 “右翼”政府的经济发展道路探索
    6.2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趋势
        6.2.1 “激进左派”政府面临巨大挑战
        6.2.2 “温和左派”政府和“右翼”政府政策逐渐融合
    6.3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特点
        6.3.1 发展模式的转换呈“断裂式”、“钟摆式”变化
        6.3.2 拉美经济依然“脆弱”
        6.3.3 拉美国家的依附地位依然未改变
        6.3.4 拉美发展模式的演变追求“理论先行”、“整体推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制度变迁角度下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原因分析
    7.1 制度变迁理论
    7.2 拉美国家选择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制度分析
        7.2.1 制度调整的内部原因
        7.2.2 制度调整的外部原因
    7.3 拉美国家选择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制度分析
        7.3.1 制度调整的外部原因
        7.3.2 制度调整的内部原因
    7.4 拉美国家选择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制度分析
        7.4.1 债务危机爆发迫使拉美国家反思经济发展模式
        7.4.2 债务危机的调整方案迫使拉美国家进行应急性政策调整
        7.4.3 其他国家的示范效应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社会影响
    8.1 “中等收入陷阱”始终无法跨越
        8.1.1 拉美地区“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经济表现
        8.1.2 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
    8.2 收入分配不均与贫困化程度高
        8.2.1 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高
        8.2.2 贫困化程度高
    8.3 经济自由化背景下拉美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8.3.1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8.3.2 实证结果分析
        8.3.3 主要结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9.1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经验
        9.1.1 坚持不懈进行减贫工作
        9.1.2 养老金制度改革
    9.2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教训
        9.2.1 过度城市化导致城市贫困化及边缘化现象严重
        9.2.2 不重视农业及农民利益
    9.3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启示
        9.3.1 理论创新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9.3.2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政治条件
        9.3.3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9.3.4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Y县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Y县精准扶贫现状
    (一)Y县基本情况
    (二)Y县扶贫措施
    (三)Y县扶贫成效
三、Y县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识别有欠缺
    (二)帮扶措施难长远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四、问题成因分析
    (一)精准识别机制不够完善
    (二)政策认识不到位
    (三)欠缺脱贫主动性
五、促进Y县基层实践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识别精准性,提高扶贫质效
    (二)深化措施保障性,健全政策托底
    (三)完善机制全面性,形成社会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3)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形式上的考察”
        二、国内研究内容考察:研究主题分类
        三、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文献的总体评述与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思路
        二、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城乡发展差距的实证考察——以江苏为观察样本
    第一节 问题的提起: 以江苏为观察样本
        一、城乡发展中的“两个现象”
        二、观察样本选择江苏省的理由
        三、本章的研究思路
    第二节 江苏城乡发展差异的现实样态基于统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一、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的整体差异
        二、江苏省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三、江苏省城乡发展其他方面的差距
    第三节 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及变化趋势的实证考察
        一、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基于两种实证分析
        三、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程度的变化趋势分析
        四、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整体性评价
    第四节 城乡关系的逻辑: 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
第二章 城乡发展差距的症结: 社会排斥
    第一节 社会排斥: 城乡关系的一个分析视角
        一、社会排斥: 一个富有解释力的概念
        二、社会排斥用于中国城乡关系分析
    第二节 资源配置型排斥
        一、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屏障
        二、排斥性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第三节 公共服务型排斥
        一、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二元性的医疗卫生制度
        三、城乡分割的二元义务教育制度
    第四节 城乡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
        一、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历史考察
        二、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现实考察
        三、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政治安排
        四、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通过“城市利益让渡”再造城乡关系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资源
        一、西方经济学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资源
        二、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反哺农业”的理论阐述
        三、我国学术界关于“城市支持乡村”的探索
    第二节 城乡关系再造的现实场域及其复杂性
        一、当下中国现实场域的复杂性
        二、中国城乡关系的基本格局
        三、现代化进程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四、社会发展大趋势解构着城乡二元结构
    第三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论证与建构
        一、“城市利益让渡”问题的提出
        二、从权利让渡到“利益让渡”
        三、“社会利益让渡”是否可能
        三、“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辩护
第四章 “城市利益让渡”的模式、资源与能力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实践模式解读
        一、“资源三下乡”模式
        二、“项目制”模式
        三、“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模式——南京的个案
    第二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资源类型
        一、城市利益让渡的两种资源: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
        二、城市利益让渡的具体资源分类
    第三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意愿与能力
        一、城市利益让渡的主观意愿
        二、城市利益让渡的客观能力
第五章 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与阻力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因素
        一、城市利益扩展: 城市利益让渡的内在动力
        二、乡村资源优势: 城市利益让渡的外在拉力
        三、宏观社会背景: 城市利益让渡的政治压力
    第二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阻力因素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三、城市政府利益权衡的理性化
        四、乡村承接能力的有限性
结语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4)新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研究 ——以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玛纳斯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基础概念
    2.2 现行法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规定
    2.3 基础理论
    2.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机理
    2.5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风险
第三章 样本区域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调查情况分析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3.2 样本区基本概况
    3.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问卷调查结果描述
    3.4 样本区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现状分析
    3.5 样本区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影响因素类型
    4.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5.1 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指标体系
    5.2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5.3 样本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综合评估
    5.4 小结
第六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防控
    6.1 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预防措施
    6.2 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控制体系
    6.3 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转移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5)福利民粹主义的生成逻辑及其政策实践——基于拉美地区和泰国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与问题
    (一)关于民粹主义概念界定的争议
    (二)福利民粹主义:民粹式的福利超载
二、文献梳理与分析框架
    (一)关于民粹主义研究的文献梳理
    (二)本文的分析框架
三、案例的选择
    (一)拉美地区:福利民粹主义的大本营
    (二)他信体制下的泰国:福利民粹主义蔓延至东南亚
四、福利民粹主义萌发的社会基础、制度环境与主观推力
    (一)福利民粹主义萌发的社会基础:贫富分化导致的严重社会分裂
        1. 拉美地区:
        2. 泰国:
    (二)福利民粹主义萌发的制度环境:缺乏法治与社会基础的民主制度
    (三)福利民粹主义萌发的主观推力:民粹主义政治人物的鼓动
五、福利民粹主义的经济社会政策
    (一)拉美:民粹主义宏观经济学
    (二)泰国:他信的“草根政策”
六、总结

(6)论经济法反贫困机制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反贫困的法律途径选择
    (一) 民法反贫困的不足
    (二) 经济法反贫困的优势
        1.经济法能有效解决深层次的能力贫困问题
        2.经济法兼具了权利分配与权力规范功能
        3.反贫困契合经济法的人性和谐精神
二、经济法反贫困的机制解析
    (一) 经济法反贫困的现有机制
        1.反贫困机制一:市场规制法律机制
        2.反贫困机制二:宏观调控法律机制
    (二) 经济法反贫困机制的缺陷分析
        1.“重发展, 轻公平”
        2.“重干预, 轻制约”
        3.“重局部, 轻整体”
三、经济法反贫困的机制重构
    (一) 经济发展促进机制
        1.就业促进法律制度
        2.扶贫开发法律机制
    (二) 社会公平保障机制
        1.公平分配法律机制
        2.公平交换法律机制
    (三) 政府干预制约机制
        1.反贫困组织体制
        2.反贫困公众参与机制
        3.反贫困责任追究机制

(7)城市贫困群体社区救助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界定
    (一) 社区:
    (二) 社区救助:
    (三) 社区贫困群体:
二、问题的提出
    (一) 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 导致失业型贫困。
    (二)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长期损导致效益型贫困。
    (三) 政策调整, 引起福利中断型贫困。
    (四)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贫困。
    (五) 腐败现象严重与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贫困。
        1. 城市贫困化研究现状
        2. 美国的社会救助
        3. 德国的社会救助
三、贫困救助的对策建议
    (一) 协调施政者之间的关系。
    (二) 加大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三) 保障政策接受者的基本权益, 提高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度。
    (四) 形成多主体社区救助体系。
四、结论

(8)论转型时期城市贫困化内涵嬗变及其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转型时期城市贫困化内涵的嬗变
    (一)体制机制形成的结构性贫困化
    (二)发展型贫困化(或称增长型贫困化)
    (三)“转移型”贫困化
    (四)知识型贫困化
    (五)社会资本贫困化
    (六)权利型贫困化
三、城市贫困化的新趋势:居住贫困化
    (一)消费品价格上涨和消费结构变化加剧“支出型”贫困化趋势
    (二)城市居住成本过快上升深刻影响“居住贫困化”问题
四、城市贫困化应对与顶层设计思路:益贫式增长
五、结语

(9)我国城乡双重贫困的表现、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贫困的表现及其原因
二、农村贫困的表现及其原因
三、应对城乡双重贫困化问题的对策

四、浅谈城市贫困化问题的解决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研究[D]. 周冲. 吉林大学, 2021(02)
  • [2]Y县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D]. 孟冬冬.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D]. 周银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新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研究 ——以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玛纳斯县为例[D]. 马婷.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3)
  • [5]福利民粹主义的生成逻辑及其政策实践——基于拉美地区和泰国的经验[J]. 赵聚军. 政治学研究, 2015(06)
  • [6]论经济法反贫困机制的建构[J]. 周强. 经济法论坛, 2014(01)
  • [7]城市贫困群体社区救助状况研究[J]. 刘颖.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3(01)
  • [8]论转型时期城市贫困化内涵嬗变及其新趋势[J]. 曾明星,吴瑞君. 兰州学刊, 2012(11)
  • [9]我国城乡双重贫困的表现、原因与对策[J]. 李霞,韩保江. 宁夏社会科学, 2012(05)
  • [10]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J]. 王洪涛.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1(05)

标签:;  ;  ;  ;  ;  

浅谈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之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