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女职工下岗原因及再就业对策

南京市女职工下岗原因及再就业对策

一、南京市女工下岗原因及再就业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韩梅[1](2006)在《弱嵌入性与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文中研究说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制度转型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制度的变革和国企改革的深化,城镇下岗职工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城镇女性职工在这场危机中首当其冲。与男性相比,下岗女性在城镇下岗职工中占多数比例,在再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本文以下岗失业女工为研究对象,尝试引入女性研究的一个中层理论——“弱嵌入性”理论视角,以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为宏观理论依据,在一些调查资料的辅助基础之上,从个体与结构互动的层面来分析下岗失业女工的再就业行为及过程。下岗失业女工的再就业是她们对社会结构变革适应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下岗失业女工应对社会结构变革的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受她们被社会结构所赋予的特定的社会属性的制约。能动性的发挥,又为下岗失业女工构建了新的社会生活结构。本文重点分析了社会结构环境变动对下岗失业女工的社会性重塑和下岗失业女工的再就业行为,即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过程。这个个体能动性与客观社会结构的互动过程,同时也反映出下岗失业女工在社会结构变动中再就业的特点以及障碍所在。

闫翅鲲[2](2006)在《转型期东西部城市女性就业状况比较研究 ——以上海市和贵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乃民生之本”。女性作为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一直倍受关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失业由隐性变为显性,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大、职业结构下沉”等性别利益分化现象日趋严峻,已成为当前我国的一个主要社会问题。面对转型带来的巨大冲击,东部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城市女性就业状况尤其是就业质量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挑战。 基于此,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上海市和贵阳市作为个案,对东、西部地区的女性就业状况进行比较,并对差异原因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就业率的变化来看,东部地区女性在业率的下降幅度和失业率均高于西部地区。并且,东部地区女性失业群体比西部地区更倾向手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总体上转型期东部地区职业女性受到的冲击要大于西部地区女性。从就业质量来看,在工作收入方面,东部地区两性工资差异小于西部地区,女性总体收入高于西部地区;在享受的保险和福利待遇方面,东部地区女性享受保障的覆盖面、享受保障的种类及其保障程度等均优于西部地区女性;在就业结构方面,西部地区女性在高层次职业岗位和除国有、集体单位以外的其它单位就业的比例都远低于东部地区女性。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女性就业质量较东部地区女性偏低。 究其根源,转型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女性自身就业观念的率先转变是造成其下岗、失业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因。而造成西部地区女性就业质量偏低的因素除西部地区女性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至深,将自身角色主要定位于家庭外,源于社会层面的区域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其政策与制度环境是影响女性就业状况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要改善东、西部地区女性就业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女性就业环境;第二,提高女性群体素质,改善社会文化环境;第三,立足区域差异,加强制度建设。

苏春艳[3](2005)在《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 ——转型期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过程研究》文中认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社会转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由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转变,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一步深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的社会现象。他们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下岗失业职工的群体中,女工的比例占半数以上,她们的再就业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 本文试图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问题,具体研究下岗失业女工的再就业过程。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分析社会关系网络在转型期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及创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揭示劳动力市场对下岗失业女工的社会排斥。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以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社会网络在下岗失业女工职业获得中的作用,拓展网络分析研究的新视野。 全文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共分成九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章是导言,主要阐述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描述本文研究对象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二章是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主要包括国外学者关于职业地位获得理论及有关求职与职业流动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有关职业流动与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国内有关职工下岗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研究及简短的文献评述。 第三章是本文的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主要概念的界定、本研究的理论视角、调查方案与调查过程、资料收集的方法与本文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是与本研究有关的理论。主要介绍西方社会网络理论和“关系”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在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两者的相同点与区别,为以后的专题调查研究和分析做一些必要的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五章是专题调查。主要分析下岗失业女工的基本状况、再就业途径的选择及影响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途径选择的因素、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情况。 第六章是专题调查。以个案的形式分析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过程及社会关系

谌春玲[4](2004)在《我国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影响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自从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整个改革的重点。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树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批职工“下岗”。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则成为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政府开始推行“再就业工程”,采取失业救助、转业培训、生产自救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政府主导的再就业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这些措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本文希望通过对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寻找它的发展脉络和最终走向,并且探讨它和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无疑,这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并且总结了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研究的重要成果,为后文的论述做了铺垫。第二章着重分析了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原因,指出在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下岗”和失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体系缺位,就业促进体系薄弱,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而政府出于稳定性偏好,承担了推动再就业的工作。再就业劳动力市场就是再就业工程实施的载体。这样一个劳动力市场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与真正的劳动力市场有所不同。第三章结合作者的调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论文的第四章,作者分析了劳动力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规模和结构,并且从双方的立场出发,用成本—收益理论说明了供给大于需求的原因。尽管再就业劳动力市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它的带有一定计划性的就业促进手段是不符合劳动力市场最终发展目标的。因此,第五章论述了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的过渡性,并且提出它最终将被一个完善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所替代。

张超[5](2003)在《促进“再就业”的对策思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我国再就业的严峻形势,从再就业的方向、制度设计、岗位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再就业应坚持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运作、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对弱势群体建立就业托底机制、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通过发展非公经济、中小企业、非正规就业、鼓励创业等方式开发就业岗位等对策思路。

孙孝科,梁琦[6](2000)在《南京市女工下岗原因及再就业对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整理与分析 ,指出劳动力供需矛盾尖锐、适度从紧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扩张性财政政策下投资偏向与波及面的狭窄、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是导致南京市女工下岗的宏观原因。同时也分析了女工下岗的文化技术职称、行业、健康等微观原因。指出年龄偏大、文化与技术职称偏低、就业观念陈旧、求职途径狭窄等是制约下岗女工再就业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再就业工程启动资金不足、企业用工中的性别歧视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政府、企业、社会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实施女工再就业的具体对策建议 :加强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劳动力市场 ;着力培育女性职业 ;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制度 ;适度控制农民工的使用 ;充分发挥下岗女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孙孝科,梁琦[7](2000)在《南京市女工下岗与再就业现状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调查所得的 775份有效问卷基础上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 ,着重从下岗女工基本情况、生活收入状况、心理与情绪状况以及再就业状况 4个方面予以定量分析 ,以客观、如实地反映南京市女工下岗与再就业的基本状况

叶映[8](1998)在《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现实思考》文中指出

吴沛林,魏霄迈[9](1998)在《下岗:2000万饭碗何处觅》文中提出 下岗,本是军事术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近年又成了社会用语,标示了一些职工身临歇业、减员及失业的问题。时至1997年,下岗,与邓小平、香港回归、国企改革等一道,成了中国“十大流行语”。

二、南京市女工下岗原因及再就业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市女工下岗原因及再就业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弱嵌入性与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嵌入性、弱嵌入性理论
    (三) 辅助研究调查资料
二、嵌入者——下岗失业女工
    (一) 对下岗失业女工的界定
    (二) 下岗失业女工所具有的一般自然特征
        1. 下岗失业女工的年龄状况
        2. 下岗失业女工的教育状况
三、被嵌入者——下岗失业女工所处的社会结构环境
    (一) 经济体制改革
    (二) 产业结构调整
    (三) 就业制度的变革及就业政策的调整
四、变动的社会结构环境给下岗失业女工带来的影响
    (一) 社会变动对下岗失业女工的社会属性重塑
        1. 下岗失业女工就业市场的转变:从体制内劳动力市场转向体制外劳动力市场
        2. 下岗失业女工的社会阶层转变:从主体阶层转向底层阶层,从社会中心群体转向社会边缘群体,从受保护的群体转向弱势群体
        3. 身份转变:从单位人转向市场体制人或双体制人
    (二) 变动对下岗失业女工带来的客观后果
        1. 收入骤减,生活水平下降
        2. 婚姻家庭地位受到影响
        3. 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4. 社会变动的代际影响
五、下岗失业女工对社会结构变动的适应
    (一) 对下岗失业的承受方式
        1. 被动承受——降低对生活的期望值
        2. 主动适应——努力找工作
        3. 减缓下岗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期望转嫁
        4. 再就业观念转变
    (二) 生存压力和市场竞争下逐渐强化的就业意愿
    (三) 变动过程中采取的就业途径
        1. 下岗失业女工很难通过政府与单位安置实现再就业
        2. 为数不多的下岗失业女工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较多的下岗失业女工通过自谋实现再就业
        3. 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女工是通过亲戚、朋友关系、熟人关系等社会关系实现再就业的
六、下岗失业女工在社会变动格局中再就业的特点
    (一) 再就业过程曲折多变
    (二) 传统女性职业突显
    (三) 女性职业结构下沉
    (四) 下岗失业女工的跨区域流动
七、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的障碍因素
    (一) 下岗失业女工本身的综合资本偏低
    (二) 来自家庭的不支持
八、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访谈提纲
后记

(2)转型期东西部城市女性就业状况比较研究 ——以上海市和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情况
        二、国内研究情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对象
        一、相关理论概述
        二、研究对象、研究视角
第二章 建国后我国城市女性就业历程回顾
    第一节 城市女性就业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57年前后的不完全计划就业阶段
        二、第二阶段:1958-1980年前后的计划就业阶段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伴随经济社会转型的自主择业阶段
    第二节 转型对城市女性就业的影响
        一、转型带给城市职业女性的机遇
        二、转型期城市职业女性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转型期东西部城市女性就业状况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东西部经济文化发展差距
        一、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东高西低
        二、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的东强西弱
        三、东、西部社会文化的显着差距
    第二节 转型期东部地区女性就业状况分析——以上海市为个案
        一、女性就业率的变化
        二、就业质量的变化
    第三节 转型期西部地区女性就业状况分析——以贵阳市为个案
        一、女性就业率情况
        二、就业质量
    第四节 东西部城市女性就业状况比较
        一、转型期东、西部城市女性就业的共性特征
        二、东、西部女性就业状况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第四章 结论
    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女性就业环境
    二、提高女性群体素质改善社会文化环境
    三、立足区域差异加强制度建设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3)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 ——转型期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下岗失业女工社会地位的边缘化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外关于职业地位获得理论
    第二节 国外关于求职与职业流动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国内学者关于求职、职业流动与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
    第四节 国内关于职工下岗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研究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理论框架及理论假设
    第二节 研究地点的选择及其代表性
    第三节 调查过程、资料收集以及研究方法
第四章 社会网络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
    第一节 西方社会网络理论
    第二节 本土化的社会网络理论
第五章 再就业途径的选择及再就业状况
    第一节 下岗失业女工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途径的选择
    第三节 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状况
第六章 再就业中社会网络资源的动员
    第一节 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的社会网络嵌入性
    第二节 再就业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分类
    第三节 社会网络与再就业:个案分析
第七章 社会网络与下岗失业女工再创业
    第一节 个案访谈:社会网络与创业过程
    第二节 个案评析:社会网络的运作及功效
    第三节 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网络的维持与再生产
第八章 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过程的社会排斥
    第一节 社会排斥理论追溯
    第二节 再就业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排斥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缺失造成的社会排斥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讨论
    三、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下岗失业女工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 (二):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着
致谢

(4)我国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 再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综述
        一、 下岗和失业的关系争论
        二、 再就业对策研究
        三、 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再就业劳动力市场成因分析
    第一节 再就业劳动力市场定位
        一、 从就业到再就业
        二、 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定位
    第二节 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原因
        一、 从计划就业到市场就业的变革
        二、 就业促进体系薄弱
        三、 社会保障体系缺位
        四、 政府的社会稳定性偏好
第三章 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的性质与功能分析
    第一节 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多重性质
        一、 计划性和市场性并存
        二、 公益性与商业性并存
        三、 福利惯性
        四、 就业创新性
    第二节 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多种功能
        一、 政治稳定的减压阀
        二、 提供就业保障
        三、 劳动力蓄水池
第四章 再就业劳动力市场主体分析
    第一节 市场供给主体分析
        一、 供给主体的身份界定
        二、 供给主体的规模与结构
        三、 供给主体心理需求分析
    第二节 市场需求主体分析
        一、 劳动力需求主体的变化
        二、 变化发生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供给和需求关系分析
        一、 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二、 矛盾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 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的过渡性与替代性分析
    第一节 再就业劳动力市场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
    第一节 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的过渡性
    第三节 市场化就业机制取代再就业劳动力市场
        一、 再就业劳动力建设的市场化表现
        二、 市场化就业机制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南京市女工下岗原因及再就业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弱嵌入性与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D]. 韩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2]转型期东西部城市女性就业状况比较研究 ——以上海市和贵阳市为例[D]. 闫翅鲲. 贵州大学, 2006(11)
  • [3]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 ——转型期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过程研究[D]. 苏春艳. 上海大学, 2005(07)
  • [4]我国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研究[D]. 谌春玲. 西北工业大学, 2004(03)
  • [5]促进“再就业”的对策思路[J]. 张超. 现代经济探讨, 2003(04)
  • [6]南京市女工下岗原因及再就业对策探讨[J]. 孙孝科,梁琦.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 [7]南京市女工下岗与再就业现状的统计分析[J]. 孙孝科,梁琦.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 [8]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现实思考[J]. 叶映. 广西经贸, 1998(09)
  • [9]下岗:2000万饭碗何处觅[J]. 吴沛林,魏霄迈. 江海侨声, 1998(04)

标签:;  ;  ;  

南京市女职工下岗原因及再就业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