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入寻常百姓家——北京广播电视新闻在改革中发展

飞入寻常百姓家——北京广播电视新闻在改革中发展

一、飞入寻常百姓家──北京广播电视报在改革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罗红杰[1](2020)在《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叙事逻辑》文中认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叙事逻辑:其一,加强思想引领,以"入人心"的思想促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二,着力话语转向,以"接地气"的话语促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三,推进数据驱动,以"数字化"的信息促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四,完善媒体融合,以"传得开"的媒介促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包蕊[2](2020)在《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媒体宣传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路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对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意义重大;媒体宣传通过各民族文化展示、交流,搭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平台;媒体宣传通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强化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克服阻碍其作用发挥的阻力。比如,个别媒体传播活动中存在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悖的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不够生动深入的问题、以及个别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责任感不强现象。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媒体传播过程中消极言论长期存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象。为此,媒体行业要把握媒体宣传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占据理论高地,促进“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创新方法路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媒体行业及从业者社会责任感,发挥媒体宣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郑景仁[3](2020)在《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全媒体时代既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又是数字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媒体传播技术和社会舆论环境发生的重大变革,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内容更为碎片化,另一方面各种多元化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的广泛传播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造成在意识形态传播领域常常出现“有理说不出,有话讲不透,说了传不开”等诸多尴尬情况。全媒体时代,如何适应全媒体传播规律和舆论生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内容和传播方式,将创新理论成果的传播与媒体特性、话语变迁和受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重要课题。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面临复杂性程度加深、互动性日益增强、时效性明显加强、多样性日趋广泛等特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出现了新媒介、新内容、新格局等新变量。在这一全新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面临新挑战,诸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话语受到冲击,传播的时度效把握“失灵”,话语传播结构“失序”,中西方意识形态的交流交融交锋加剧等问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面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话语传播体系变化存在滞后性,移动舆论场复杂多变,以及物化意识形态盛行等。科学理论也需要有效的话语表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亲和力,用大众话语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全媒体时代我们要立足新媒体传播特性和舆论生态,紧密结合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构建优质易懂的话语传播内容,包括用心用情构建话语传播内容,用思用想明确话语内容定位,对思想理论进行再“编码”,重点解决“说什么”的问题;打造诙谐有趣的话语表达方式,包括用贴近群众的方式进行话语创新,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话语创新,用“轻传播”的方式进行话语创新,重点解决“怎么说”的问题;探索动态有序的话语传播渠道,包括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借助智能互联环境,推动资源优势互补,重点解决“用什么说”的问题,以这三个方面为着力点改进创新、相互支撑,不断增强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张雷[4](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刘旭[5](20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单一的物质满足到文化、安全、居住、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成为指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理想、目标和准则。话语是人的实践过程中,为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而产生的物质载体,充当信息交流的媒介,话语在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首先,核心价值观话语主体所掌握的话语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金融危机、环境问题、贫富不均等,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图推行话语霸权,鼓吹资本主义民主与人权。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传播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正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国形象,构筑中国力量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其次,价值观话语是人的精神需要的表达方式。新时代人民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需要追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符合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与国家的奋斗目标、社会的价值旨归与个人的价值准则相映成趣。此外丰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话语内容,还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从生产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与核心价值观指向一致的新词汇、新表达、新故事。再次,全媒体时代,多种传播媒介融合深度发展,共同创新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载体。灵活运用传统媒体、电子媒体、新兴媒体,发挥深度、准度、广度、速度的话语特点,搭建传媒平台,培养传媒人才。自媒体、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也应当成为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全新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一个多方面、多领域的有机整体,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方法等构成要素,同时涉及多个研究角度和学科背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并运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话语体系。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话语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为内容,在全媒体上采用话语释义、转化、认同等话语方法,向话语受众交流、传播、教育,以扩大影响力、传播力、意识形态领导力为效果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新时代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准则,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话语体系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方法、话语效果六个构成要素。第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人的自由发展理论和思想宣传方法论奠定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成为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话语体系的文化积淀。第三,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首先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方面建设话语主体;其次培养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党员干部受众、学生受众和群众受众;再次,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阐发新时代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复次,全媒体时代,运用传统媒体、电子媒体、新兴媒体作为核心价值观话语的载体,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最后创新核心价值观话语方法。话语释义方法,运用解释方法、修辞方法、叙事方法,将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得通俗易懂;话语转化方法,将宣教话语与传播话语、理论与实践话语、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相互转化,实现话语主体间相互交融、多向参与;话语践行方法,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真正实现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目标。第四,从实践出发,以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设现状为课题,总结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成就与不足,针对既存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直面挑战,为构建新时代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探寻机遇。第五,确立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夯实人民在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扣新时代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价值观话语表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价值观共识;加深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学术话语体系;加强党对话语体系建设的领导地位,确保话语体系的政治方向。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全面、系统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人的价值理论和话语生产传播规律;既有利于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树立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又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与精神信仰,传播中国价值,践行中国价值。

王爱桂[6](2019)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是大国较量的一个重要场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国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愈发激烈。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目标、战略安排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引领社会思潮、聚合人心的作用,而且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但是,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以下严峻的挑战:一是面临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挑战;二是面临价值多元化的挑战;三是西方社会思潮渗透的挑战;四是面临信息网络化的挑战;五是面临自身建设不足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如何全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加强政府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如何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等等都是新时代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如何应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中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与教训获得借鉴。本论文采取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中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与教训。不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纵向历史维度来探究分析,而且从中国、美国和前苏联的横向比较中深刻剖析中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与教训。虽然不同国家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同,但透过特殊可究其一般,纵观中国、美国、前苏联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和教训说明,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才能确保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其二,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有与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诉求相一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基础作为保障;其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引领整合社会思潮的作用;其四,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必须落实到真实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之中;其五,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意识形态宣传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必须善用新媒体,促进媒体融合,打造全媒体平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意识形态从政治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意识形态大众化和生活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才能真正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放入到国家总体安全中去研究。本论文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从梳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概念入手,着重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现的严峻挑战,在借鉴国内外维护意识安全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体系:树立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指导思想;夯实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基础;建立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监控、评估等长效机制;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网络管理和监控、宣传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

许溪[7](2019)在《“和平鸽”入东土记 ——和平思潮与中国美术史中的现代视觉符号》文中研究指明现今学术领域对“和平鸽”文化象征意义的历史性叙述,大多仍停留在西方宗教视角下那衔橄榄枝的鸽子当平安、和平象征的根由,似无人细思鸽子专作“和平”意象是在何时、如何进入我国并在现代历史中参与建构。本文的叙事主线围绕“和平鸽”的文化意义及视觉符号在我国的传播、接受及再创造的过程展开论述。本文首先就“和平鸽”传入以前,中国传统文艺中的鸽子文化内涵进行梳理;进而分析西学东渐影响下“和平鸽”象征意象在我国的引入、传播与知识分子们的尝试探索过程;建国后如何在多方力量推动之下成为现代文化史中的一个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和现代美术史中一个约定俗成的基本创作题材进行论述。

南长森,许楠[8](2019)在《问题广域与智能培育:2018年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从引发、颠覆、重塑、变革的逻辑关联视角出发,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纵览和梳理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舆论场域纷繁复杂的舆论生态、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态势、传媒产业高歌猛进的发展趋向以及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在百年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节点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研究认为,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呈现出问题广域与智能培育并行的发展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不断深入且价值意义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优秀成果的精髓,也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在学科建设、业界发展、学界研究、传媒教育等方面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体会、牢牢坚守、主动贯彻;媒体融合在经历了"中央厨房"为代表的媒体融合初级阶段尝试后,媒体融合的版图格局逐渐从中央下放至县区,助推县级融媒体建设,巩固基层主流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新闻伦理培育和规范在智媒技术勃兴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乱象丛生,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理解和贯彻日趋深入,中国传媒规制日趋成熟和传媒生态管理手段日益多样化,同时,媒介自律和他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在助推中国传媒伦理格局和生态朝着积极良性方向发展;媒介赋权下舆论引导呈现双重景观:舆情引爆成本不断降低,舆情监测技术渐趋成熟,技术发展之盛并不代表舆论引导效力之强,舆论引导的竞争力归根到底是对舆情分析和处理专业化人才的资源优势占有能力;知识付费消费业态的兴起,使得传媒版权保护日益成为焦点话题,新媒体时代下的版权保护既有植根于传统版权保护顶层设计中的理论精髓,也有新媒体时代下的特性和差异,既要看到顶层设计对版权产业规范发展的政策倾斜和版权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效益和文化价值,同又要看到版权产业发展中的规则机制细化不到位、版权监管执法难落地、版权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有差距等问题,形成一套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版权保护新机制;传统媒体转型的步伐从未停止,在变化中求生存,在转型中求市场,把握"变"与"不变"的平衡,也是传统媒体在面对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和培育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中需要把握的一个经营理念的动态平衡;"育新人"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时代命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新闻传播教育的指导地位,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复合型能力的专业化新闻传播人才是完成"育新人"时代使命的基本遵循;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也呈现出全方位、多领域、微选题、厚积累的发展态势;镜鉴历史,积累经验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当下恪守初心,面向未来,反省自身才能提升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质量和研究高度。

蹇云[9](2017)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流变》文中研究指明建国以来我国的新闻史研究发展十分迅速,硕果累累,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较明显的问题是新闻史论着的书写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而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革命史范式的统一的方法论、世界观等的影响,诸多学者也对革命史范式的弊端进行了探讨。但新闻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从20世纪50年代产生,发展至今其内涵是否有所变化,地位是否有所改变等问题仍值得思考。本次研究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建国至2015年大陆出版的代表性新闻史论着为研究对象,对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产生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次研究在思路上采取横向分析与纵向比较结合的方式,横向上选取同一阶段不同类别的新闻史论着,探讨革命史范式的影响范围的变化;纵向上选取不同阶段的论着对同一新闻媒介的内容作为比较,总结革命史范式在不同阶段的特性,本次研究选取的是不同阶段代表性论着对《申报》以及《向导》周报的内容介绍进行分析,选取这两份报刊一是因为二者在新闻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二是由于二者立场的不一致性更容易分析出革命史范式呈现出的内涵的变化。文章首先对建国至2015年大陆地区出版的新闻史论着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及论着目录的变化将新闻史论着中革命史范式的发展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革命史范式的确立阶段(1949年-1977年);革命史范式的发展成熟阶段(1978年-1997年);革命史范式的变革阶段(1998年-2015年)。本文第二章对建国前革命史、政治史观念的产生进行了探讨,总结了革命史范式产生的历史因素。第三、四、五章分别对应革命史范式发展的三个阶段,每章对各个阶段代表性新闻史论着中的内容进行考察,主要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以及研究目的四个方面总结革命史范式在该阶段的特点,并对革命史范式产生及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六章回顾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对我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和内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革命史范式发展的变与不变,并对革命史范式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探索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秦绍德,沈国麟[10](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1978-2000)》文中认为1978年至2000年是我国各地区新闻事业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各地新闻事业"井喷式"发展,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全面进步。市场经济的引入给各地新闻业注入强劲的动力。通过竞争,初步打破了几十年一贯制形成的行政区划分割,在全国若干城市形成了地区新闻中心和新闻业市场。市场竞争也导致了新闻集团的兼并和垄断。北京是全国新闻中心和舆论中心。科技进步,给新闻业插上飞翔的翅膀,新的传播技术的普及,新媒体的涌现,缩短了各地新闻事业的差距。

二、飞入寻常百姓家──北京广播电视报在改革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入寻常百姓家──北京广播电视报在改革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叙事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引领:党的创新理论“入人心”的叙事逻辑
    1.反腐倡廉,唱响民意
    2.精准扶贫,心系民生
    3.共享发展,为民着想
    4.深化改革,民之所向
二、话语转向:党的创新理论“接地气”的叙事逻辑
    1.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亲和力
    2.学术话语转向大众话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感染力
三、数据驱动:党的创新理论“数字化”的叙事逻辑
    1.利用大数据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精准“飞入寻常百姓家”
    2.利用大数据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分众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3.利用大数据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智能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媒体融合:党的创新理论“传得开”的叙事逻辑
    1.全程媒体:党的创新理论全程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2.全息媒体:党的创新理论全息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3.全员媒体:全员化助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4.全效媒体:党的创新理论全效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2)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
        (二)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三)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四)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体宣传作用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媒体宣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
    一、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 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二) 宣传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
    二、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平台
        (一) 媒体宣传是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平台
        (二) 媒体宣传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
    三、推进“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一)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二) 强化“五个认同”
第二章 媒体宣传中阻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极因素
    一、个别媒体传播信息中存在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悖的内容
        (一)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残余思想的体现
        (二) 敌对势力利用媒体传播民族分裂思想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 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宣传不够深入
        (二) 促进民族团结的报道效果有待提高
    三、个别媒体及从业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社会责任感不强
        (一) 个别媒体使用者认识错误,行为失范
        (二) 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重时效轻实效
第三章 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
    一、把握宣传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基础
        (一) 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展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
    二、占据理论高地,强化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
        (一) 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拥护
        (二) 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自信
        (三) 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归属
    三、创新方法路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一) 利用融媒体优势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二) 创新传播方式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从业者增强道德法律意识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责任感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约束媒体行为
        (二)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规范媒体人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研究选题的背景
        2、研究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3、综合归纳法
        4、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五)创新点
二、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新特征
    (一)全媒体及话语传播概念
        1、全媒体的内涵分析
        2、话语的产生及功能
    (二)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和信息传播的新特性
        1、复杂性程度加深
        2、互动性日益加强
        3、时效性突飞猛进
        4、多样性日趋广泛
    (三)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新媒介
    (四)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新内容
    (五)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新格局
三、全媒体时代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提出新挑战
    (一)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面临的问题
        1、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受到冲击
        2、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时效“失灵”
        3、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结构“失序”
        4、全媒体时代中西方意识形态的交流交融交锋加剧
    (二)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面临困境的原因
        1、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变化存在滞后性
        2、社会转型诱发话语传播舆论场复杂多变
        3、物化意识形态盛行
四、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创新的路径思考
    (一)构建优质易懂的话语传播内容
        1、用心用情构建话语传播内容
        2、用思用想明确话语内容定位
        3、对思想理论进行再“编码”
    (二)打造诙谐有趣的话语表达方式
        1、用贴近群众的方式进行话语创新
        2、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话语创新
        3、用“轻传播”的方式进行话语创新
    (三)探索动态有序的话语传播渠道
        1、顺应媒体融合趋势
        2、借助智能互联环境
        3、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参考文献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一)理论背景
        (二)现实背景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进一步探讨、发展或者研究的空间
    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基本理论阐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概念厘定
        (一)价值观与话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话语主体
        (二)话语受众
        (三)话语内容
        (四)话语载体
        (五)话语方法
        (六)话语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特征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
        (三)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四)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时代化
        (三)有助于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四)有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思想探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观话语主体的论述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观话语内容的论述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观话语载体的论述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观话语方法的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价值观话语体系的理论成果
        (一)中国共产党掌握价值观的话语权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是价值观话语的主要内容
        (三)大众化是价值观话语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三、关于价值观话语体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一)关于价值观话语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二)关于价值观话语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三)关于价值观话语方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主体建设
        (一)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国家主体
        (二)核心价值观话语的社会主体
        (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人民主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受众培养
        (一)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党员干部受众
        (二)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学生受众
        (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群众受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内容阐发
        (一)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
        (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
        (三)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载体运用
        (一)运用文字媒体作为核心价值观话语载体
        (二)运用电子媒体作为核心价值观话语载体
        (三)运用新媒体作为核心价值观话语载体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方法创新
        (一)核心价值观话语的释义方法
        (二)核心价值观话语的转化方法
        (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践行方法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境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目前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成就
        (二)目前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三)目前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既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挑战
        (一)价值多元化对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影响
        (二)西方话语霸权对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释译的影响
        (三)新兴媒体的兴起对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方式的影响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机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机遇
        (二)党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三)全媒体时代为核心价值观话语创新拓展空间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理论
        (二)发挥马克思主义在话语体系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人民在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
        (二)保障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话语创作权和表达权
        (三)促进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生活化
    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建设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成为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时代背景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国际背景
    四、深化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话语体系
        (二)深化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话语研究内容
        (三)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话语研究方法
    五、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优化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
        (一)学习世界优秀文明关于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成果
        (二)学习世界优秀文明关于价值观话语内容的表达方式
        (三)学习世界优秀文明关于价值观话语传播的实践经验
    六、加强党对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领导
        (一)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话语权
        (二)改善党对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领导方式
        (三)提高党对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领导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6)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新时代的涵义
        一、新时代的涵义
        二、新时代概念提出的划时代意义
    第二节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涵义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
        三、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四、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五、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
        一、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
        二、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
        三、斯大林的意识形态思想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
        一、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
        二、邓小平的意识形态思想
        三、江泽民的意识形态思想
        四、胡锦涛的意识形态思想
        五、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一、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挑战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满足与否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第二节 价值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挑战
        一、价值多元化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对理想和信仰的迷失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对历史的虚无态度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四、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低俗化倾向加大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认同的难度
    第三节 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一、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公有制思想的冲击
        二、民主社会主义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否定
        三、“普世价值”说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地位的削弱
        四、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歪曲
        五、意识形态终结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
        六、西方享乐主义对人民精神贫困的诱导
    第四节 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一、西方国家的信息霸权威胁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信息网络化传播加大新时代我国社会意识整合难度
        三、信息网络化冲击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方式
    第五节 我国意识形态内部自身建设不足
        一、共产党内部部分党员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守
        二、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否定
        三、我国意识形态宣传手段和方式有待创新
第四章 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第一节 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一、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
        二、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训
        三、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启示
    第二节 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一、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
        二、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训
        三、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启示
    第三节 前苏联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一、前苏联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
        二、前苏联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训
        三、苏联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启示
第五章 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体系
    第一节 树立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指导思想
        一、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出场语境
        二、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三、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四、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夯实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
        一、加强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基础
        二、巩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基础
        三、厚植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四、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基础
        五、强化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生态基础
    第三节 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长效机制
        一、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机制
        二、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监控机制
        三、构建新时代民意表达机制
        四、构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制
        五、构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评估机制
    第四节 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二、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打胜仗”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
        四、加强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制度建设
        五、加强我国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六、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后记

(7)“和平鸽”入东土记 ——和平思潮与中国美术史中的现代视觉符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传统“鸽”之文艺谱系
    第一节 夺造化而移精神
    第二节 彩毫尺素写飞奴
    第三节 怖鸽露寒依佛影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随风潜入的“和平鸽”
    第一节 欧风美雨“和平鸽”
    第二节 国人初涉“和平鸽”
    第三节 意象多元话鸽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和平鸽”(上篇)
    第一节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与“和平鸽”
    第二节 和平签名运动时期的“和平鸽”艺术表现
        一 和平签名运动在中国的兴起
        二 作为组合图式的“和平鸽”
        三 “保卫和平的力量”与“和平鸽”
    第三节 抗美援朝时期的“和平鸽”艺术创作
        一 “户破堂危”与社会动员
        二 艺术意志与“和平鸽”
        三 “和平鸽”的象征弹性
    第四节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时期“和平鸽”艺术发展
        一 “代表自己愿望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二 颇具独创性的“和平鸽”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和平鸽”(下篇)
    第一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节 艺术超越的“和平鸽”
        一 民族气派的“和平鸽”
        二 匠心独运的“和平鸽”
        三 画中有画弦外音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大事年表
    《宣和画谱》、《南宋院画录》、《式古堂书画汇编》、《眼福编》、《石渠宝笈》等与鸽子有关作品

(8)问题广域与智能培育:2018年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价值凸显
二、媒体融合迈入第二阶段:县级融媒体建设
三、冲突中走向融合:建构新闻伦理新路径
四、舆论引导:媒介赋权下的双重景观
五、新闻传播理论新变化
六、版权保护的困境与破解思路
七、传媒转型:从“媒介化”到“再媒介化”
八、“育新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时代使命
九、新闻传播学术盛会异彩纷呈
十、新闻传播史研究
十一、结语

(9)中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范式及范式理论
        二、中国新闻史中的范式研究综述
        三、革命史范式及其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材料收集
        一、研究对象的筛选
        二、新闻史论着的收集与整理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革命史范式发展和重要论着的历史分期
    第一节 新闻史论着出版的整体情况及具体研究对象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历史分期
        二、分期依据
第二章 革命史、政治史观念的萌芽
    第一节 史学研究中革命史研究模式的产生
    第二节 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研究模式的产生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中革命观念与政治观念的萌芽:党报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文化与革命运动
        二、《解放日报》改版与党报思想的确立
第三章 革命史范式的产生及确立阶段(1949-1977)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摸索阶段(1949-1955)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的形成阶段(1956-1977)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及内涵特点
        二、革命史范式产生及确立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革命史范式的发展成熟期(1978-1997)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蓬勃发展阶段(1978-1987)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的成熟阶段(1988-1997)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
        二、革命史范式的内涵特点
        三、革命史范式的内涵变化
        四、革命史范式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革命史范式的变革期(1998-2015)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革新阶段(1998-2006)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与候补范式多元共存期(2007-2015)
        一、革命史范式
        二、媒介社会学范式
        三、“新新闻史”:社会学范式
        四、本体论范式
        五、媒介生态学范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
        二、革命史范式的内涵特点及变化
        三、革命史范式变化原因分析
第六章 革命史范式的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历史特性和演进特点
        一、我国新闻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产生发展的历史特性
        二、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历史演变及阶段特点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的学术影响
        一、革命史范式的史学贡献
        二、革命史范式的局限性
    第三节 对革命史范式的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新闻史论着目录索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1978-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一、各地新闻事业“井喷式”发展
二、地区新闻中心和新闻业市场的形成
三、北京——全国新闻中心和舆论中心
四、新技术的迅速普及,缩小了地区差距

四、飞入寻常百姓家──北京广播电视报在改革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叙事逻辑[J]. 罗红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D]. 包蕊.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创新研究[D]. 郑景仁.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8)
  • [4]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研究[D]. 刘旭.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 王爱桂. 苏州大学, 2019(06)
  • [7]“和平鸽”入东土记 ——和平思潮与中国美术史中的现代视觉符号[D]. 许溪.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8]问题广域与智能培育:2018年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综述[J]. 南长森,许楠.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9]中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流变[D]. 蹇云. 深圳大学, 2017(07)
  • [10]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1978-2000)[J]. 秦绍德,沈国麟. 新闻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飞入寻常百姓家——北京广播电视新闻在改革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