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在门诊数字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疾病监测在门诊数字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一、疾病监测在门诊数字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刘书馨,牟向伟,姜博文,董毳,由莲莲[1](2021)在《人工智能技术在肾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人工智能在医学的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医疗工作的开展。本综述归纳了人工智能在肾脏疾病领域成功应用的研究,包括疾病监测、风险预测及临床决策支持。同时,对人工智能在肾脏疾病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以使其为肾脏疾病的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倩[2](2021)在《《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健康与医疗高峰论坛》模拟口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3](2021)在《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我国通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简称新冠肺炎)大流行是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总结了COVID-19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康复、防控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制订了《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本指南的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及中华医学会《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 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成人COVID-19患者的诊治与疫情防控。

汪哲宇[4](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董帅兵[5](2020)在《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布病早期诊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布病早期诊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简称布病诊疗信息系统,下同)进行评价。2.了解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在病例发现、规范化诊疗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和设计的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布病诊疗信息系统提供建议。方法:1.通过专家咨询法,剖析布病诊疗信息系统,为开展系统评价做基础。2.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的框架与指标对布病诊疗信息系统进行评价。2.1采集2019年3月18日~2019年12月18日来乌兰察布市地方病防治中心(简称地病中心)就诊的布病疑似患者的血样本,通过试管凝集金标准试验确定标本的阴阳性,同时采用布病胶体金法对其进行检测,评价胶体金试剂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及Kappa一致性系数。2.2收集2019年3月18日~2019年12月18日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内患者就诊个案,建立评价数据库,分析纳入系统管理病例信息填报的完整性与准确性。2.3比较分析乌兰察布市地病中心使用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前后的病例报告及时性,同时与未使用该系统的通辽市地病中心、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同期病例报告及时性进行对比。2.4设计调查问卷,对课题现场开展布病诊疗的医务人员进行集中问卷调查,评估系统的简单性、可接受性、稳定性和满意度。结果:1.改进了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内挂号管理、诊疗管理和随访管理三个子系统部分内容与功能,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和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LIS系统)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2.对580份阳性血清、424份阳性全血、80份阴性同源血清和全血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布病血清胶体金检测灵敏度98.97%,特异度95.00%,总符合率98.48%,Kappa值0.94。全血胶体金灵敏度99.06%,特异度95.00%,总符合率98.41%,Kappa值0.94。同源血清和全血一致率为99.01%,Kappa值0.96。3.收集了当地从事布病诊疗一线医务人员20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00%的医务人员认为系统比较容易使用,60.00%在30min-1h可学会使用该系统;65.00%认为系统使用过程中较为稳定,50.00%的医务人员在课题实施期间使用过程中遇到5次以上的故障;65.00%的医务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故障需要10-30min修复才能使用;总体75.00%医务人员认为系统比较容易接受。65.00%医务人员对系统使用较为满意。4.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包含的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 Report System,简称NNDRS)报告信息填写完整率为100%,准确率98.29%,包含的《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报告信息填写完整率仅为33.90%,填写完整个案的信息填报准确率为99.56%。布病诊断与报告时间间隔最大值、中位数和最小值分别为7.42h、1.15h和0.29h,较2016-2018年同期平均分别降低了 83.36%、50.00%和63.29%。乌兰察布市地病中心布病诊断与报告时间间隔中位数显着低于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和通辽市地病中心。结论:1.胶体金检测作为布病诊疗管理信息系统的检测方法,完全可以保证该系统对病例检测诊断的准确性。2.布病诊疗信息系统中包含我国NNDRS和《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中所要求的所有信息,弥补了 NNDRS仅有患者发病、死亡等基础性资料的不足和监测点数据报送滞后的缺陷,为当地布病监测防控提供重要信息支撑。3.布病诊疗信息系统较简单、灵活、易接受,包含的NNDRS报告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较高,整体医务人员对系统较满意。项目的实施,显着提高了当地布病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实现了对病例的全程管理。但病例填报信息完整性和系统的稳定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宿昆[6](2020)在《重庆市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预测研究》文中提出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周而复始的季节性流行和不定期发生的全球流感大流行,持续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每年季节性流感,导致全球数亿人发病、300万至500万重症病例,以及29万至65万与流感相关的呼吸道死亡,严重影响着人群健康。与季节性流行相比,全球流感大流行的危害则更加严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传播更迅速,波及范围更广,每次大流行都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打击。对重庆市流感大流行、季节性流感、人感染禽源性流感流行特征分析,可以为有计划地和系统性地做好流感季节性流行防控和大流行应对准备提供科学依据。在探讨流感活动水平可能的影响因素基础上,结合既往流感预测研究,开展基于多源数据和自适应人工智能模型的重庆市流感活动水平预测研究,根据实时预测结果实时发出预警信号、健康提示和早期开展公共卫生行动,从而将大量的监测数据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更加高效的公共卫生政策,为重庆市实现更加精准的流感防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第一章重庆市大流行和季节性流感流行特征研究目的:系统分析2009-2018年重庆市大流行和季节性流感高发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等流行特征和疫情发展趋势,以及流感疫情病原学流行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有计划地和系统性地做好流感季节性流行防控和大流行应对准备提供科学依据。探讨流感活动水平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流感预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9-2018年重庆市流感病例个案信息和哨点医院病原学监测数据为研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09-2018年,重庆市共报告流感病例40343例,2009年大流行期间发病率达53.44/10万,是2010-2018年季节性流行期间的5.7倍。2.病例男女比例为1.23:1,平均年龄18.47岁,1~19岁病例占73.5%、学生占58.4%。流感大流行期间的男性病例(P<0.01)、1~19岁病例(P<0.01)和学生病例(P<0.01)占比高于季节性流行。3.2009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发病主要集中在9-11月(12807例,84.4%),而季节性流行在1-3月(8691例,34.5%)和11-12月(6907例,27.4%)高发,各年发病高峰月份不完全一致。两个期间发病的月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009-2018年,重庆市各亚型流感病毒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庆市流感优势毒株在2009年、2013年、2017年和2018年是甲型H1N1 pdm09流感病毒,在2012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是季节性甲型H3N2流感病毒,在2010年和2011年是乙型流感病毒。5.甲型H1N1 pdm09流感病毒间隔两年左右连续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季节性甲型H3N2流感病毒则每年都有出现;而乙型流感病毒每两年左右在冬春季出现单个流行高峰。结论:流感大流行与季节性流感期间,重庆市流感流行特征存在差异,大流行期间发病水平迅速大幅上升,男性、儿童、青少年和学生等人群更容易受到波及。季节性流感在冬春季高发,但是疫情高峰在每年出现的时间不同。甲型流感病毒是重庆市流感疫情的优势病原,甲型H1N1 pdm09、季节性甲型H3N2、乙型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流感病毒是主要的流行毒株,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在重庆市有各自的流行规律。第二章重庆市人感染禽源性流感流行特征研究目的:阐明重庆市禽源性流感病毒(以下简称禽流感病毒)、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流感大流行风险评估和流感疫情趋势预测研究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在活禽市场、禽类规模养殖场和家禽散养户开展外环境标本采集和禽流感病毒检测。对重庆市人感染禽流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分离获得的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和基因进化分析。结果:1.2013-2018年,重庆市每年在活禽相关场所均有检出甲型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比例分别为14.0%(920/6576)和17.8%(1168/6576);而H7(H7N9)亚型直至2017年2月才首次检出,标本阳性比例于4月达到高峰(9.67%,49/507),21个区县(53.8%)在2-6月检出了H7N9病毒。2.2013-2018年,重庆市无人感染H5或H9亚型禽流感病例诊断,但是在2017年3-6月连续确诊了9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H7N9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男性占77.8%,城市居民占66.7%,禽类相关职业占55.6%;所有病例发病前均有活禽或活禽相关场所暴露史,密切接触者中无续发病例。从重庆市首次在外环境检出H7N9病毒到9例病例发病的中位时间为75天。3.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H7N9病毒阳性标本检出比例为2.94%(337/11451),活禽市场(3.66%,329/8979)的阳性样本比例高于禽类规模养殖场(0.41%,5/1229)和家禽散养户(0.24%,3/1243)(P<0.01)。H7N9病例所接触的场所中阳性样本的比例(34.4%,22/64)显着高于无患者的场所中的阳性样品(5.7%,257/4474)。4.HA和NA基因进化分析显示,重庆分离的H7N9病毒属于长江三角洲分支,由2013年H7N9病毒(A/Shanghai/1/2013(H7N9))和(A/shanghai/05/2013(H7N9))进化而来,与2016年底至2017年初在江苏省和安徽省流行的病毒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甲型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重庆市存在多年,但是没有发现人感染H5或H9亚型禽流感病例。重庆市分离的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长江三角洲分支,病毒很可能是2016年底或2017年初从江苏省和安徽省随着活禽长距离转运传入重庆,迅速波及重庆半数以上的区县,该病毒比甲型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更容易突破种属屏障引起人类感染。H7N9病例高度散发,感染危险因素是暴露于活禽或活禽相关环境,且与场所的病毒污染水平相关,没有发现人人传播。第三章基于多源数据和自适应人工智能模型的重庆市流感活动水平预测研究目的:探索基于多源数据和自适应人工智能模型的重庆市流感活动水平预测,为重庆市实现更加精准的流感防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方法:收集和整理2012-2018年包括卫生系统流感疫情监测数据、天气数据和流感相关的互联网舆情在内的多源数据。以未来一周重庆市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为预测目标,用2012-2016年的数据作为训练数据集,训练含有自适应权重调整机制融合了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和XGBoost模型的自适应人工智能模型(Self-adaptive AI Model,SAAIM)。采用SAAIM模型预测2017-2018年重庆市流感活动水平,并与其他三个既往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1.2012-2018年,重庆市流感样病例构成比呈现不规律的季节性波动,其高峰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流行强度等每年均有不同。2.SAAIM模型与三种既往流感预测模型相比,对ILI%的预测达到了最好效果,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2014-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仅为11.9%、7.5%和11.9%。3.对三种来源的数据对预测准确性的贡献大小评价显示,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贡献最大,使2014-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了19.6%、43.1%和11.1%;天气数据贡献其次,使2014-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了3.3%、17.1%和2.2%;流感相关的互联网舆情数据贡献较小,仅使2014-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了1.1%、0.9%和1.3%。结论:2012-2018年,重庆市流感疫情呈现不规律的季节性高发。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人工智能SAAIM预测模型,流感样病例数据对预测贡献最大,天气数据对于准确估计流感疫情的细微变化非常重要,百度指数和新浪微博等流感相关的互联网舆情数据对SAAIM模型的影响最小。SAAIM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实时预测重庆市流感ILI%,而且在性能上优于现有其他几种预测模型。

余丹[7](2020)在《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对于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以及对使用移动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延续护理的态度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的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以期利用新兴移动信息技术,依托医联体区域内的卫生资源,为MHD患者提供全程、实时和专业化的延续护理服务,并为今后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有关MHD患者延续护理相关文献资料,为平台模块内容构建提供理论来源。2.质性研究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探索分析MHD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同时探讨MHD患者对不同延续护理形式的偏好,获取患者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和使用建议。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在文献指南查阅、质性访谈研究、软件功能荟萃分析和课题组讨论等的基础之上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模块内容进行论证和修订。分别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肾病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卫生信息学和社区卫生服务6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函询。第一轮和第二轮分别发出专家咨询问卷20份和18份,要求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4.统计分析方法:课题组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6.0统计分析两轮专家函询指标评分的均数、标准差、满分比、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课题小组根据指标的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讨论确定两轮指标的增减或修改,最终确立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结果:1.通过质性研究剖析MHD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和平台使用态度、建议等,共得出6个主题:(1)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知识的需求;(2)健康指导需求;(3)医患沟通需求;(4)社会或家庭支持的需求;(5)延续护理方式需求多样化,以电话和网络方式为主;(6)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使用意愿较高,希望信息平台符合需求。2.在前期文献回顾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指南和相关成果对比以及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77个。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82个。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00%、100%,给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27.78%,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5;两轮函询后各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1.22%,可行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4.77%,kendal1和谐系数波动在0.3010.46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需求,合理利用医院、社区等卫生资源,借助信息平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无缝隙式延续护理服务,以期延长MHD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82项。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代表性和权威性,且专家积极性较好,专家意见也较为协调集中,由此构建的模块内容是科学可靠的,为下一步信息平台的开发和研发成果的推广提供了依据。

卢耀勤[8](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于开俊[9](2019)在《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克山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心电图检测是克山病病区人群筛查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是依据监测人群特定的心电改变,确定疑似患者,再对其做进一步相关检查,最后明确诊断。由于其简便易行,便于随身携带,尤其是深入到农村,故在克山病多年的防治工作中,成为克山病诊断的重要工具[1]。为了解江源区病区人群的心电异常分布情况,我区于2013年和2015年选择江源区两个调查点进行了连续两轮监测,

吕莹[10](2019)在《基于双电层效应的柔性应力传感器及其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体感人机交互作为新型的人机交互技术,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及工业控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体感人机交互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为各种功能的传感器,其中以可检测人体行为活动所引起应变的应力传感器尤为关键。然而,现有的应力传感器普遍存在材质坚硬、应力检测范围小及灵敏度低等不足。本论文利用合成得到的柔性、高拉伸性的水凝胶作为应力传感器的基底材料,借助于水凝胶/金属界面处形成的双电层大电容效应,提出在水凝胶内部掺入高导电性的银纳米线,成功研制出柔性可穿戴的高性能电容式应力传感器芯片,该芯片具有应力探测范围宽、灵敏度高及生物兼容性好等特点。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本论文提出采用生物兼容性好的水凝胶作为柔性可穿戴应力传感器的弹性基底材料。该水凝胶由电解质材料海藻酸钠和高分子材料丙烯酰胺共混从而形成交联网状结构得到,呈现出超高的拉伸性能,其拉伸范围可达1000%。2、本论文成功研制出基于高生物兼容性水凝胶的柔性可穿戴电容式应力传感器芯片。借助于电解质/金属界面处的双电层效应,建立了水凝胶/金属界面处的等效电路理论分析模型,深入研究了其界面处的双电层电容效应。基于理论研究,提出在水凝胶内部掺入高导电性的银纳米线网络,构建了水凝胶/银纳米线复合结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较之于未掺杂情况,银纳米线的引入大幅提高了柔性应力传感器芯片的性能,其双电层电容值增加将近200倍,应力探测灵敏度提高了1000倍。3、本论文构建了基于柔性可穿戴电容式应力传感器的体感人机交互系统,成功实现了人体脉搏、心电、肢体运动、说话、眨眼等动作的动态、连续实时监测。最后,利用时间数字转换技术,设计开发了基于PS021集成芯片的电容信号采集系统,为进一步实现基于柔性可穿戴的电容式应力传感器的实用型体感交互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疾病监测在门诊数字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疾病监测在门诊数字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4)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布病早期诊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布病流行概况
    2. 布病实验室检测
    3. 我国布病监测系统
    4. 物联网与云平台
    5.基于物联网与云平台的信息系统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相关概念
    3. 研究方法
    4. 质量控制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应用现状与调整优化
    2. 布病诊疗信息系统总体描述
    3. 布病诊疗信息系统诊疗信息汇总
    4. 布病胶体金实验室检测结果评价
    5. 系统属性指标评价
讨论
    1. 布病诊疗信息系统的调整与优化应以需求为导向
    2. 基于定量和定性指标的信息系统评价
结论
建议
附件1: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布病早期诊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研究调查用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布鲁氏菌病监测系统评价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重庆市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重庆市大流行和季节性流感流行特征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重庆市人感染禽源性流感流行特征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源数据和自适应人工智能模型的重庆市流感活动水平预测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传染病监测体系和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现状
        1.2.2 移动医疗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1.2.3 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相关概念
        1.3.1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1.3.2 延续护理(Transitional Care,TC)
        1.3.3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模式
        1.3.4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m-Health)
        1.3.5 信息平台(Information Platform)
    1.4 理论依据
        1.4.1 奥马哈系统(Omaha System)
        1.4.2 慢性病保健模型(Chronic Care Model,CCM)
        1.4.3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1.4.4 信息论
第2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2.1 成立课题小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2.3.2 访谈结果
    2.4 讨论
        2.4.1 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4.2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2.4.3 增强家庭、社会支持力度,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2.4.4 对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启示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
    3.1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初步形成
        3.1.1 前期研究结果分析
        3.1.2 理论应用
        3.1.3 相关指南参考
        3.1.4 软件功能荟萃
        3.1.5 小组讨论法
    3.2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3.2.1 选择函询专家
        3.2.2 编制函询问卷
        3.2.3 专家函询流程
        3.2.4 模块指标筛选标准
        3.2.5 统计分析方法
    3.3 偏倚及质量控制
        3.3.1 研究设计阶段
        3.3.2 研究实施阶段
        3.3.3 数据处理阶段
    3.4 研究结果
        3.4.1 专家基本情况
        3.4.2 专家积极性
        3.4.3 专家权威程度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3.4.6 指标的筛选与修改结果
        3.4.7 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的最终确立
    3.5 讨论
        3.5.1 研究方法的评价
        3.5.2 专家构成分析
        3.5.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3.5.4 平台模块修订说明
        3.5.5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3.5.6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3.5.7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意义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创新性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范围
    1.2心电图检查与诊断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2异常心电图年龄分布情况
    2.3 8项异常心电改变分布及异常心电指数
3讨论

(10)基于双电层效应的柔性应力传感器及其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体感人机交互系统
    1.2 新型体感人机交互系统关键部件-柔性智能传感器
    1.3 柔性应力传感器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意义与各章节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各章节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双电层效应的柔性电容式应力传感器的研究分析
    2.1 双电层效应的基本理论
    2.2 双电层效应的主要理论分析模型
    2.3 基于双电层效应的应力传感器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柔性电容式应力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
    3.1 柔性电容式应力传感器的制备
        3.1.1 主要制备材料与实验仪器
        3.1.2 制备工艺
        3.1.3 形貌表征
        3.1.4 机械拉伸性能表征
    3.2 柔性电容式应力传感器的性能表征
        3.2.1 应力传感器性能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搭建
        3.2.2 柔性应力传感器电容-频率性能表征
        3.2.3 柔性应力传感器应力探测灵敏度表征
        3.2.4 柔性应力传感器回扫特性表征
        3.2.5 柔性应力传感器稳定性表征
        3.2.6 柔性应力传感器瞬态特性表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可穿戴应力传感器在体感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
    4.1 人体生理信号监测
        4.1.1 脉搏波信号
        4.1.2 心电信号
        4.1.3 呼吸/语音信号
    4.2 人体肢体运动监测
        4.2.1 手部运动监测
        4.2.2 腿部运动监测
    4.3 人体面部表情捕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感人机交互采集系统的开发
    5.1 体感人机交互采集系统的总体框架
    5.2 电容信号采集电路
        5.2.1 主要电容采集技术方法
        5.2.2 基于电压时间转换方法的电容采集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5.2.3 基于PS021芯片的电容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与开发
        5.2.4 电容信号采集电路的下位机软件设计
        5.2.5 电容测量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论文的潜在不足及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疾病监测在门诊数字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技术在肾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张爽,刘书馨,牟向伟,姜博文,董毳,由莲莲.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1(06)
  • [2]《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健康与医疗高峰论坛》模拟口译项目报告[D]. 王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18)
  • [4]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5]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布病早期诊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研究[D]. 董帅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6]重庆市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预测研究[D]. 宿昆.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7]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D]. 余丹. 南昌大学, 2020(08)
  • [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J]. 于开俊.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9(06)
  • [10]基于双电层效应的柔性应力传感器及其系统的研制[D]. 吕莹. 深圳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疾病监测在门诊数字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