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早期预处理和晚期预处理的协同作用

心肌早期预处理和晚期预处理的协同作用

一、心肌早期预适应与晚期预适应的协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倩[1](2021)在《自噬介导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运动预适应是运动医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已有研究发现,通过对自噬的调控可能是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自噬是一种保守的细胞自消化、分解代谢的过程。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细胞自噬过程,多种关键信号分子表达水平的测量显示其参与自噬调控。所以本研究拟采用抑制剂技术,从JAK/STAT信号通路探索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的自噬调控机制,以期为预适应研究及自噬机制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购于湖南斯莱克景达公司的健康清洁级8周龄SD雄性大鼠80只,体重260-300g,随机分笼饲养,适应性喂养一周以后,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运动性心肌缺血安静对照组(Q1)、运动性心肌缺血非抑制运动组(F1)、运动性心肌缺血AG490抑制运动组(A1)、运动性心肌缺血西罗莫司抑制运动组(X1)、心肌缺血/再灌注安静对照组(Q2)、心肌缺血/再灌注非抑制运动组(F2)、心肌缺血/再灌注AG490抑制运动组(A2)、心肌缺血/再灌注西罗莫司抑制运动组(X2),每组10只大鼠。运动训练工具为大鼠跑台,进行8周的运动训练,每周跑台运动5天,休息2天。运动训练模型的制备参照Bedford的动物运动负荷标准及丁树哲等所采用的大鼠跑台递增负荷模型,第8周训练结束24h后,建立运动性心肌缺血损伤、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取股动脉血及心肌组织,取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分析、ELISA法测定c T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Beclin1、LC3-Ⅱ、LC3-Ⅰ表达量、Western Blot测定JAK2、STAT3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心电图结果显示:此次实验成功建立了运动性心肌缺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运动性心肌缺血组中,安静对照组J点抬高幅度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1),A1、X1较F1相比,J点抬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缺血/再灌注组中,J点在缺血期出现抬高现象,再灌注期出现回落现象,安静组与其他各组相比,J点抬高幅度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且A2、X2组与F2相比,J点抬高具有显着差异性;(2)HE染色结果显示:Q1组与F1组相比,细胞排列较为紊乱、着色较深、细胞多数破裂,F1组与A1组、X1组相比较,细胞排列整齐,且染色较少;Q2组与F2组相比,细胞排列较为紊乱,着色较深,F2组与A2组、X2组相比较,细胞排列整齐,且染色较少,大小均一;(3)ELISA法测定大鼠心肌肌钙蛋白(c Tn I)结果显示:F1与Q1相比,c Tn I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A1、X1分别与F1比较得知(P<0.01),八周训练后,在抑制剂AG490、西罗莫司的干预下,大鼠心肌损伤水平明显高于F1组;F2与Q2相比,c Tn I的含量显着降低(P小于0.01),A2、X2分别与F2比较得知(P<0.01),八周训练后,在抑制剂AG490、西罗莫司的干预下,大鼠心肌损伤水平明显高于F2组;(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自噬基因表达结果显示:Q1组与F1组相比,Beclin1基因表达水平较高(P<0.01),X1组、A1组分别与F1相比,Beclin1的基因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1、P<0.05);Q2组与F2组相比,Beclin1基因表达水平较高(P<0.01),X2组、A2组分别与F2相比,Beclin1的基因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P<0.01)。Q1组在LC3-Ⅱ/LC3-Ⅰ基因表达量比明显大于F1组,其比值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F1组与X1组、A1组相比,基因表达水平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Q2组在LC3-Ⅱ/LC3-Ⅰ基因表达量比明显大于F2组,其比值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F2组与X2组、A2组相比,基因表达水平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5)蛋白印迹法测定JAK、STAT蛋白表达结果显示:F1组与Q1组比较,F1组的JAK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Q1组,A1组与F1组比较,A1组的蛋白相对表达量较F1组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F2组与Q2组比较,F2组的JAK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Q2组,A2组与F2组比较蛋白表达量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F1组与Q1组比较,F1组的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Q1组,A1组与F1组比较蛋白表达量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F2组与Q2组比较,F2组的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Q2组,A2组与F2组比较蛋白表达量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研究结论运动预适应可以减轻心脏在急性运动性缺血(生理性缺血)及心肌缺血/再灌注(绝对缺血)中的损伤,这一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肌自噬水平实现的;运动预适应启动了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自噬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苑建齐[2](2020)在《自噬相关蛋白在运动预适应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中的变化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反复短时间大强度间歇有氧运动能提高心肌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能够减轻后续长时间心肌缺血缺氧损伤,这种通过运动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的方式,称为运动预适应(exercise preconditioning,EP)。EP可分为EP诱导期(induction of exercise preconditioning,IEP)和EP保护期(protection of exercise preconditioning,PEP)。目前,EP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已得到证实,但其机制一直在研究,其中EP与细胞自噬关系的研究尚待深入探讨。本研究目的在于在通过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Cathepsin D和p62,探讨细胞自噬与EP内源性心肌保护的关系,通过使用自噬阻滞剂渥漫青霉素Wormanmin,探讨细胞自噬是否参与EP心肌保护效应,为EP心肌保护效应的研究提供更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150只雄性健康SD大鼠,建立EP降低大强度运动造成心肌损伤的EP心肌保护动物模型,包括C组(对照组),早期EP组(EEP组)和晚期EP组(LEP组)采用4次30 m/min,0°坡度,运动10 min,休息10 min的间歇大强度跑台运动,建立EP模型;大强度运动组(HE组)采用35 m/min,0°坡度,3 h的跑台运动建立大强度运动心肌损伤模型;早期EP保护组(EEP+HE组)和晚期EP保护组(LEP+HE组)分别在EP运动后0.5 h和24 h实施大强度运动。通过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浓度并结合心肌组织缺血缺氧C-2R BG染色,综合评价心肌缺血缺氧损伤与保护程度。通过心肌缺血缺氧C-2R BG染色与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Cathepsin D和p62免疫组化相邻切片比照,探讨缺血缺氧与细胞自噬的关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实验观察和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Cathepsin D和p62在心肌组织的表达,探讨细胞自噬与EP减轻大强度运动心肌损伤内源性心肌保护之间的关系。(2)雄性健康SD大鼠220只,在构建EP减轻力竭运动心肌缺血缺氧损伤模型基础上,通过检测血浆心肌cTnI浓度、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染色以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综合评价心肌缺血缺氧损伤与保护程度。通过腹腔注射自噬阻滞剂Wormanmin,验证细胞自噬参与EP诱导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假设。动物分组包括C组,力竭运动组(EE组)实施30 m/min,0°坡度的力竭运动,EEP组和LEP组也是4次30 m/min,0°坡度,运动10 min,休息10 min的间歇大强度跑台运动,建立EP模型;EEP+EE组和LEP+EE组分别在EP运动后0.5 h和24 h实施力竭运动,建立EP减轻力竭运动心肌缺血缺氧损伤模型。Wormanmin早期运动预适应保护组(W+EEP+EE)组和Wormanmin晚期EP保护组(W+LEP+EE)组均在EP运动前0.5 h腹腔注射自噬抑制剂渥漫青霉素。在EP模型的基础上,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免疫印迹观察和测定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Cathepsin D和p62在IEP后的不同时相点心肌组织的表达,探讨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分组包括C组、0.5h组,1h组、2h组、3h组、5h组和24h组。研究结果:(1)与C组相比,HE组血浆cTnI浓度,缺血缺氧染色面积IHA、积分光密度IOD和平均光密度MOD值明显升高,EEP组和LEP组上述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与HE组相比,EEP+HE组和LEP+HE组上述指标显着下降。相邻切片结果显示:心肌组织缺血缺氧与细胞自噬相关蛋白p62呈明显对应关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HE组Beclin1、LC3和Cathepsin D MOD值显着升高,p62无差异;EEP组和LEP组Beclin1、LC3和Cathepsin D MOD值显着增高,p62显着降低。与HE组相比,EEP+HE组MOD值Beclin1无差异,LC3和Cathepsin D显着升高,p62显着降低;LEP+HE组MOD值Beclin1和Cat hepsin D显着降低,LC3显着升高,p62无差异。与EEP组相比,LEP组MOD值Beclin1显着降低,p62显着升高。与EEP+HE组相比,LEP+HE组MOD值Beclin1和Cathepsin D显着降低,p62显着升高。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HE组Beclin1、LC3II和Cathepsin D的表达显着升高;EEP组Beclin1、LC3II、LC3II/I和Cathepsin D的表达显着升高,p62显着降低;LEP组p62表达显着降低。与HE组相比,EEP+HE组p62显着降低,LEP+HE组Beclin1和Cathepsin D显着降低。(2)与C组相比,EE组血浆cTnI浓度、缺血缺氧染色面积IHA、积分光密度IOD和平均光密度MOD值显着升高;EEP组和LEP组上述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与EE组相比EEP+EE组和LEP+EE上述指标显着降低。与EEP+EE组相比,W+EEP+EE组血浆cTnI浓度显着降低,IHA、IOD和MOD有升高趋势,无显着性差异;与LEP+EE组相比,W+LEP+EE组血浆cTnI浓度、IHA、IOD和MOD显着升高。透射电镜结果EE组、W+EEP+EE组和W+LEP+EE组均可见心肌肌原纤维断裂,线粒体之间空隙增大,线粒体变形,线粒体外膜肿胀甚至破裂,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偶见心肌横管扩张等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EEP组、LEP组、EEP+EE组可见自噬体或自噬留下的空泡状结构。心肌组织免疫荧光图像分析积分光密度IOD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Beclin1在PEP2h组和PEP3h组显着升高;LC3在PEP1h组显着升高;Cathepsin D在PEP1h组显着升高PEP24h组显着降低;p62在PEP5h组和PEP24h组显着降低。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Beclin1的表达在PEP2h组显着升高;LC3I/GAPDH各组无显着性差异;LC3II/GAPDH在PEP1h组显着升高;LC3II/LC3I在PEP1h组显着升高;Cathepsin D的表达在PEP5h组和PEP24h组明显降低;p62的表达在PEP2h组,PEP3hr组、PEP5h组和PEP24h组明显降低。研究结论:(1)通过检测血浆cTnI和心肌组织缺血缺氧C-2R BG染色,EP能减轻大强度运动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通过C-2R BG缺血缺氧染色和自噬相关蛋白的免疫组化相邻切片染色,发现缺血缺氧诱导心肌细胞自噬。通过观察和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在大鼠心肌组织的表达,提示大强度运动可能通过持续性缺血缺氧诱导心肌细胞自噬,但细胞自噬降解过程可能存在受阻,这可能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的因素;EP通过间歇性缺血缺氧诱导心肌细胞自噬,可能改善大强度运动诱导的细胞自噬受阻情况,细胞自噬可能参与EP诱导的内源性心肌保护。(2)通过血浆cTnI,以及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染色和透射电镜心肌超微结构观察,进一步证实EP可以减轻力竭运动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具有早期和晚期保护效应。使用自噬阻滞剂Wormanmin后,发现力竭运动在EP晚期保护期造成的心肌组织损伤加重,证实细胞自噬参与EP晚期保护期内源性心肌保护;在EP早期保护期未见明显加重,提示细胞自噬参与EP早期心肌保护有待证实。通过分时观察和测定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Cathepsin D和p62在大鼠心肌组织的表达,提示EP诱导大鼠心肌组织细胞自噬水平存在先升高后降低这一过程,细胞自噬的降解过程在EP保护期2 h明显,可持续到EP保护期24h,细胞自噬可能在EP保护期参与EP内源性心肌保护。

李积永[3](2019)在《内质网应激和细胞自噬与运动预适应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反复、短暂大强度间歇性有氧运动使心肌组织产生间歇性相对或绝对的缺血缺氧,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减轻随后长时间持续性的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的方式称为运动预适应(exercise preconditioning,EP)。EP是以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为研究背景产生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细胞自噬的激活都是细胞在应激状态下引起的适应性反应,在IP的研究中发现激活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细胞自噬在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效应中会参与促细胞存活的保护过程;然而,EP诱导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是否涉及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细胞自噬的激活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细胞自噬水平变化与EP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的关系。研究方法:2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先分两部分,建立EP心肌保护效应实验动物模型和EP心肌保护期内时相性变化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EP心肌保护效应实验动物模型包括C(对照)组、EE(力竭运动)组、EEP(早期EP)组和LEP(晚期EP)组、EEP+EE组和LEP+EE组(分别在EE前0.5h和24h进行EP干预)、W+EEP+EE组和W+LEP+EE组(均在EP前0.5h腹腔注射自噬抑制剂渥曼青霉素),EP的运动方案包括4次反复的30m/min,运动10min,休息10min的间歇性大强度跑台运动,EEP组和LEP组分别在EP后0.5h和24h取材;通过检测大鼠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含量和大鼠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染色变化,综合评价力竭运动所致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损伤和早晚期EP的心肌保护效应。分别于EP后0.5h、1h、2h、3h、5h和24h取材大鼠心脏,建立EP心肌保护期内的时相性变化研究模型。本研究以EP心肌保护效应实验动物模型和EP心肌保护期内时相性变化研究模型的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性蛋白(GRP78和GRP94)的表达分布和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细胞自噬蛋白(Beclin1、Atg7、Atg5、LC3和p62)的相对表达量,探讨EP早晚期心肌保护效应中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结合EP后心肌保护期内心肌组织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细胞自噬水平的时相性变化规律,探讨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细胞自噬水平变化与EP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1)与C组比,EE组大鼠血浆中cTnI含量、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染色的阳性表达面积、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值和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值均显着增加,EEP组和LEP组大鼠血浆中cTnI含量、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染色的阳性表达面积、IOD值和MOD值均未发现显着性变化;与EE组比,EEP+EE组和LEP+EE组大鼠血浆中cTnI的水平、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染色的阳性表达面积、IOD值和MOD值均显着下降。与LEP+EE组比,W+LEP+EE组大鼠血浆中cTnI的水平、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染色的阳性表达面积、IOD值和MOD值均显着增加。(2)与C组比,EE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GRP78和GRP94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IOD值较C组均未发现显着性变化;与EE组比,EEP+EE组和LEP+EE组大鼠心肌组织中GRP78和GRP94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IOD值较EE组均未发现显着性变化。(3)与C组比,EP后5h和24h组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GRP78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EP后0.5h、1h、2h、3h、5h和24h组GRP78阳性表达的IOD值显着降低,EP后0.5h、1h、2h、3h和24h组GRP78阳性面积显着减少,运动预适应后1h、2h和3h组GRP78阳性表达的MOD值显着降低;EP后5h和24h组GRP94阳性表达的IOD值、阳性面积和MOD值均较C组显着降低。(4)与C组比,EE组和LEP+EE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反映细胞自噬水平变化的标志性指标LC3II/LC3I的比值显着下降,EEP+EE组大鼠心肌组织中LC3II/LC3I的比值未发现显着性变化。(5)与C组比,EP后2h组反映细胞自噬水平变化的标志性指标LC3II/LC3I的比值显着增加,EP后1h组Atg7显着增加,EP后3h组和5h组Atg5显着增加。研究结论:(1)一次大强度跑台力竭运动引起大鼠心肌组织产生相对严重的缺血缺氧损伤;早期和晚期EP干预不会引起大鼠心肌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损伤,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运动方式;早期和晚期EP干预都能减轻随后力竭运动引起的大鼠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损伤,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效应。(2)一次大强度力竭性跑台运动可能未造成大鼠心肌细胞的内质网腔内聚积大量未折叠/错误折叠蛋白,EP诱导心肌保护效应的相关分子机制可能未涉及心肌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反应伴侣蛋白GRP78和GRP94表达的增加,但目前获得的证据还不太充足,尚有待进一步探讨;EP后心肌保护期内发现GRP78和GRP94的表达水平减少的现象,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3)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组织自噬水平受到抑制;EP早期保护期激活的自噬水平使大鼠心肌组织在随后的力竭运动中维持正常的基础自噬水平部分参与早期心肌保护效应。

陆矫[4](2018)在《自噬流及关联的p62介导泛素化蛋白降解参与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运动预适应具有强大的心肌保护效应而备受关注,其心肌保护效应的机制可能与心肌自噬有关。自噬是细胞降解并利用自身胞质的生理过程,对维持细胞内能量平衡和蛋白质稳态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也对心肌自噬进行了研究,在力竭运动所致的心肌损伤和运动预适应诱导的心肌保护效应中均出现自噬关键蛋白发生显着变化的现象。此外,力竭运动引起内质网应激诱导泛素化蛋白的升高和积累是加剧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而p62能结合泛素化蛋白形成多聚物,并作为自噬受体与待降解物一同经自噬溶酶体降解。本论文通过对心肌自噬流的研究,评价自噬形成与清除的变化情况,探讨自噬水平变化在力竭运动所致心肌损伤与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研究p62与泛素化蛋白及自噬标记蛋白LC 3的相互作用,分析p62介导泛素化蛋白选择性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的变化,探讨细胞自噬对泛素化蛋白的降解与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的关系。研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SPF级)120只,随机分为6组,即C组,对照组;EE组,力竭运动组,大鼠进行一次大强度跑台运动直至力竭,运动速度为2530m/min,坡度为0°;EEP组,早期运动预适应组,大鼠进行持续80min的大强度间歇跑台运动,期间运动10min,休息10min,重复4次,运动速度为30m/min,以此建立EP模型;LEP组,晚期运动预适应组,运动方案与EEP组相同;EEP+EE组,早期运动预适应+力竭运动组,大鼠建立EP模型30min后,在进行一次大强度力竭跑台运动;LEP+EE组,晚期运动预适应+力竭运动组,大鼠建立EP模型,24h后再进行一次大强度力竭跑台运动。C组大鼠静置于跑台3h后进行取材,LEP大鼠在建立EP模型24h后取材,其余大鼠在运动30min后取材。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含量,评价心肌损伤和保护程度。用碱性复红和苦味酸染色法评价心肌缺血缺氧程度。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用TUNEL染色法,结合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与Bcl-2的水平,分析细胞凋亡的程度。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BNP表达,评价心脏中BNP的变化。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Beclin 1、Bcl-2、LC3、LAMP 2、Cathepsin D的表达水平,评价自噬启动、形成和降解的变化;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Beclin 1与Bcl-2和LC 3与LAMP 2的共定位水平,分析心肌中自噬体膜形成阶段Beclin 1与Bcl-2的作用机制和自噬溶酶体的表达变化。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心肌泛素化蛋白和p62的表达水平,评价心肌泛素化蛋白与p62的表达变化。利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泛素化蛋白与p62和p62与LC 3共定位的水平,评价心肌中p62对泛素化蛋白的作用及p62介导泛素化蛋白选择性自噬的水平。所有计量数值结果都用均数±标准误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探讨自噬流与p62介导泛素化蛋白选择性自噬在运动预适应保护效应中的变化及机制。研究结果1.心肌损伤与保护结果。1)力竭运动显着提高血浆中cTnI、H-FABP含量与心肌组织缺血缺氧的程度(P<0.05),而早期和晚期运动预适应显着降低力竭运动所致血浆cTnI、H-FABP含量的上调与心肌组织缺血缺氧的程度(P<0.05)。2)EE组中可见肌原纤维和线粒体损伤,而早晚期运动预适应则改善了力竭运动所致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3)EE、EEP+EE和LEP+EE组,心肌组织中间质细胞内出现TUNEL染色阳性的细胞核有所增加(P<0.05),而心肌细胞中并未观察到TUNEL染色阳性结果,此外,这三组中促凋亡蛋白Bax显着升高(P<0.05),而Bcl-2水平和Bax与Bcl-2的比值无显着变化(P<0.05)。4)力竭运动显着提高血浆中NT-proBNP的含量(P<0.05),而早期和晚期运动预适应显着降低力竭运动所致血浆NT-proBNP含量的上调(P<0.05);此外,EE、EEP+EE和LEP+EE组心肌中BNP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2.心肌自噬流的变化。1)EE、EEP+EE和LEP+EE组中,心肌Beclin 1表达显着升高(P<0.05),而Bcl-2和Beclin 1与Bcl-2的比值无显着改变(P>0.05)。2)EEP、LEP、EE、EEP+EE和LEP+EE组中,心肌Beclin 1与Bcl-2荧光共定位水平显着下降(P<0.05);而与EE组比,EEP+EE和LEP+EE组中,心肌Beclin 1与Bcl-2荧光共定位水平出现升高的现象(P<0.05)。3)EE、EEP+EE和LEP+EE组,心肌LC3 II的水平与LC3 II与LC3Ⅰ的比值显着升高(P<0.05),而LC3Ⅰ的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4)EEP+EE和LEP+EE组中,心肌LAMP 2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而EE组中有下降趋势(P>0.05)。5)EEP+EE和LEP+EE组中,心肌LC 3与LAMP 2荧光共定位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EE组中有下降趋势(P>0.05)。6)EE、EEP+EE和LEP+EE组中,心肌Cathepsin D未成熟型、中间型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而成熟型无明显变化(P>0.05)。3.心肌p62介导泛素化蛋白选择性自噬的变化。1)EE和EEP+EE组心肌中泛素化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LEP+EE组心肌泛素化蛋白有升高趋势(P>0.05)。2)EE和EEP+EE心肌p62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EE组比,EEP+EE组心肌p62的表达有下降趋势(P>0.05),而LEP+EE组心肌p62的表达则显着下降(P<0.05)。3)EE、EEP+EE和LEP+EE组中,心肌泛素化蛋白与p62荧光共定位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EE组比,EEP+EE和LEP+EE组中,心肌泛素化蛋白与p62荧光共定位水平显着下降(P<0.05)。4)EE和EEP+EE组心肌中p62与LC 3荧光共定位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EE组比,EEP+EE组心肌p62与LC 3荧光共定位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而LEP+EE组心肌p62与LC 3荧光共定位水平则显着下降(P<0.05)。研究结论力竭运动可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和损伤,并引起心肌间质细胞发生凋亡。早期和晚期运动预适应能减轻力竭运动所致心肌损伤,并引起心肌BNP水平代偿性增加,但不能改善力竭运动所致心肌间质细胞凋亡的发生。早期和晚期运动预适应诱导减轻力竭运动所致心肌损伤可能与运动预适应促进自噬体形成与清除功能的上调有关。自噬清除水平的增加促进p62介导泛素化蛋白的降解参与早期和晚期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

原阳[5](2017)在《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运动作为一个强度与负荷的刺激因素,极大地增加了心脏的耗氧量,导致心脏绝对或相对的缺氧。间歇大强度运动造成心脏反复短暂的绝对或相对缺血,与IP(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类似,可以诱导心脏产生内源性保护,减轻随后的急性应激造成的心脏损伤,这种运动方式称为运动预适应(exercise preconditioning,EP)。线粒体保护对心脏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至关重要,同时又与氧化应激联系紧密。最近研究表明,细胞自噬与线粒体自噬在心肌中发挥重要的线粒体保护作用,且亦与氧化应激联系紧密。本研究以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三者为中轴线,结合EP的早、晚两个保护期,以力竭运动作为损伤性应激条件,利用自噬阻滞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并大量应用蛋白线粒体转位关系实验,深入探讨EP诱导的心脏保护中,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三者之间作用关系,理清心脏线粒体自噬发生机制。为EP心脏保护及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20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C组,对照组;EE组,进行一次大强度力竭跑台运动;EEP组,一次大强度间歇的跑台运动建立EP模型,EP后0.5h取材;LEP组,EP建模后24h取材;EEP+EE组,EP后0.5h进行力竭运动;LEP+EE组,EP后24h进行力竭运动;W+EEP组,EP前0.5h腹腔注射渥曼青霉素,EP后0.5取材;W+LEP组,阻滞剂注射如W+EEP组,EP后24h取材;W+EEP+EE组,阻滞剂注射同前,EP后0.5h进行力竭运动;W+LEP+EE组,阻滞剂注射同前,EP后24h进行力竭运动。应用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大鼠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评价心肌损伤;应用苏木素碱性复红苦味酸染色(HBFP staining)观察和评估心肌缺血缺氧程度;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着重观察线粒体和自噬体;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心肌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 SOD)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免疫印迹法检测Mn SOD含量,评价氧化应激程度;应用Phos-tag法检测电压门控阴离子通道1(VDAC1)磷酸化水平,评价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m PTP)抑制程度;应用线粒体提取结合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Cyt-c)、自噬受体p62、线粒体自噬蛋白Parkin和Bnip3,评价上述蛋白在胞浆和线粒体的含量变化;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关键蛋白Beclin1、Bcl-2、LC3I、LC3II水平,结合Beclin1/Bcl-2、LC3II/LC3I比值计算,评价细胞自噬水平和性质;应用组织免疫荧光双标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LC3对线粒体内膜蛋白COX4/1、Parkin对线粒体外膜转运酶TOM70、Bnip3对TOM20的转位水平和上述六种蛋白的荧光表达量和分布。通过上述指标深入揭示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自噬在ep诱导心脏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1)与c组相比,ee组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浆ctni水平、hbfp染色缺血缺氧程度均有显着升高,损伤性超微结构改变明显;eep组和lep组无损伤性改变。与ee组相比,eep+ee和lep+ee组,血浆ctni水平降低、缺血缺氧和超微结构改变均有减轻。与eep+ee组相比,w+eep+ee组血浆ctni水平略有降低,但缺血缺氧未见改变且有升高趋势,线粒体肥大明显。与lep+ee组相比,w+lep+ee组血浆ctni和缺血缺氧均有升高,线粒体损伤明显。(2)与c组相比,ee组氧化应激损伤产物mda显着升高,总sod活性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明显,但h2o2、mnsod活性和含量无变化;eep组和lep组,mnsod、总sod活性均有升高,无mda升高和mnsod含量变化,eep组h2o2显着减低。与ee组相比,eep+ee组mda明显下降,h2o2、总sod活性明显升高;lep+ee组总sod活性升高,但eep+ee组和lep+ee组sod酶活性两数据均分别较之eep组和lep组有明显下降。与eep+ee组相比,w+eep+ee组mda和mnsod活性均明显增高。与lep+ee组相比,w+lep+ee组h2o2显着升高。(3)与c组相比,ee组和eep+ee组,抑制mptp开放的vdac1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与ee组相比,lep+ee组、w+eep+ee组、w+lep+ee组vdac1磷酸化水平降低。与eep+ee组相比,w+eep+ee组vdac1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线粒体cyt-c泄漏至胞浆显着增高。(4)与c组相比,ee组lc3ii和lc3ii/lc3i比值显着升高;eep组lc3ii/lc3i比值升高;eep+ee组lc3ii和beclin1含量升高提示细胞自噬增强;w+lep组lc3ii、lc3ii/lc3i比值、beclin1/bcl-2比值升高凋亡性自噬水平增高;w+eep+ee组和w+lep+ee组两种比值均升高自噬为凋亡性。与ee组相比,lep+ee组lc3ii和lc3ii/lc3i显着降低,细胞自噬水平较低;w+eep+ee组beclin1升高。(5)与c组相比,ee组lc3转位线粒体cox4/1百分比、线粒体p62降低;eep组lc3转位显着降低;w+lep组cox4/1荧光强度降低。与ee组相比,eep+ee组lc3转位程度、lc3荧光强度、胞浆p62均显着增高;lep+ee组lc3转位程度升高、lc3和cox4/1荧光强度降低;w+eep+ee组lc3转位程度降低,胞浆和线粒体p62均升高;w+lep+ee组lc3转位、线粒体p62升高,lc3、cox4/1荧光强度显着降低。与eep+ee组相比,w+eep+ee组lc3荧光强度显着降低。(6)与c组相比,ee组线粒体parkin、parkin转位tom70程度、parkin和tom70荧光强度显着降低,胞浆和线粒体bnip3、bnip3转位tom20程度、bnip3荧光强度均显着升高,tom20荧光强度无变化;eep组parkin转位、tom70和tom20荧光强度显着降低,胞浆和线粒体bnip3表达量升高;lep组bnip3转位程度、胞浆和线粒体bnip3水平显着增高;w+eep组、w+lep组分别与eep组和lep组在线粒体自噬指标上接近。与ee组相比,eep+ee组线粒体parkin和parkin转位,parkin、TOM70、Bnip3荧光强度均显着升高,胞浆和线粒体Bnip3水平和EE组接近;LEP+EE组线粒体Parkin含量、Parkin转位和TOM70荧光强度升高,Bnip3相关数据均显着下降;W+EEP+EE组Parkin相关数据均有显着升高,但Parkin转位程度显着低于EEP+EE组,胞浆Bnip3和TOM20显着升高;W+LEP+EE组Parkin转位和荧光强度升高。与EEP+EE组相比,W+EEP+EE组Parkin荧光强度显着升高,Bnip3和TOM20荧光强度显着降低。与LEP+EE组相比,W+LEP+EE组Parkin转位显着降低,Bnip3转位、Bnip3和TOM20荧光强度显着升高。研究结论:(1)一次力竭运动造成明显的心肌损伤、缺血缺氧、超微结构损伤以及氧化应激损伤。但线粒体本身损伤并不严重,也无法引起凋亡。可能通过抑制m PTP开放,和增强线粒体分裂以诱导Bnip3依赖的线粒体自噬参与有限的线粒体保护。(2)EP是无损伤的运动方式,可以诱导SOD酶活性升高,并降低H2O2水平,提供心肌适应性。在EP的早期保护时相,m PTP被抑制,H2O2诱导了修复性线粒体自噬水平升高,Parkin和Bnip3均有参与,但Bnip3可能作用更大。在EP的晚期保护时相,Parkin介导的修复性自噬占到了主导作用。(3)自噬阻滞剂wortmannin对EP诱导的线粒体保护产生负面影响,但不会引起EP本身的损伤加剧。在EP早期保护时相,被阻滞的细胞自噬引起细胞一型前凋亡表型上升,使线粒体保护丧失。在EP的晚期保护时相,反而激活了凋亡性自噬,使心肌保护丧失。

蔡科,孙雨[6](2014)在《运动预适应与心肌保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运动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心肌细胞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运动预适应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探析运动预适应对心肌缺血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郝喆[7](2011)在《运动预适应晚期保护效应中大鼠心肌εPKC表达的变化》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一次短时间大强度的间歇运动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效应的现象称为运动预适应(exercise preconditioning,EP)。EP的保护效应分为早期和晚期,由于EP晚期保护效应的持续时间较长,在心肌保护方面的应用价值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EP晚期保护效应已被许多研究证实,但EP对力竭运动致急性心肌损伤晚期保护效应期的研究鲜有报道。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亚型εPKC作为细胞信号转导的重要中介因子,在EP中的研究尚待深入,εPKC在EP中表达的变化以及εPKC是否介导EP晚期心肌保护效应,目前都尚未定论。本实验在EP动物模型基础上,用力竭运动造成大鼠急性心肌损伤,探讨EP对力竭运动所致急性心肌损伤的晚期保护效应;使用PKC抑制剂白屈菜赤碱(chelerythrine chloride,CHE)探讨PKC在EP晚期心肌保护效应中可能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并重点观察EP晚期保护效应中大鼠心肌εPKC表达的变化,为EP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提供更新的实验与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组);力竭运动组(EE组);晚期运动预适应组(LEP组);晚期运动预适应+力竭运动组(LEP+EE组);PKC抑制剂+晚期运动预适应组(CHE+LEP组);PKC抑制剂+运动预适应+力竭运动组(CHE+LEP+EE组)。EE组大鼠进行一次大强度力竭跑台运动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损伤模型。LEP组大鼠进行一次大强度间歇跑台运动建立EP模型。LEP+EE组,EP结束后24h,运动至力竭。CHE+LEP组,于EP前腹腔注射CHE,运动方案同LEP组。CHE+LEP+EE组,运动方案同LEP组,于EP前腹腔注射CHE,运动结束24h后,运动至力竭。用免疫化学发光法、HE染色法和苏木素苦味酸碱性复红(HBFP)染色法分别检测大鼠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水平的变化、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结构和缺血缺氧的改变,综合评价大鼠心肌损伤的变化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心肌组织εPKC、p-εPKC的表达和分布,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εPKC、p-εPKC的变化水平,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心肌损伤综合检测指标:C组与LEP组血清cTnI水平无变化,心肌形态结构良好,无缺血缺氧改变;EE组血清cTnI水平急剧上升,心肌细胞卷曲肿胀、有嗜酸性红染,部分心肌细胞呈猩红色缺血缺氧改变;LEP+EE组心肌损伤程度较EE组减轻,血清cTnI水平显着下降,心肌细胞排列较整齐、少数细胞有嗜酸性红染,但心肌有大面积猩红色缺血缺氧改变; CHE+LEP+EE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较LEP+EE组减轻,血清cTnI水平下降,心肌形态较清晰,部分心肌有缺血缺氧改变。2.心肌组织εPKC与p-εPKC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C组εPKC、p-εPKC免疫阳性反应呈棕黄色,εPKC阳性颗粒状散在分布于胞浆内,免疫反应阳性颗粒稀疏,p-εPKC阳性细小颗粒弥散分布于胞浆中;LEP组εPKC免疫阳性产物颗粒状分布于胞浆或在心肌细胞闰盘聚集,免疫阳性染色深;p-εPKC阳性产物除弥散分布于胞浆中的细小颗粒外还在心肌细胞膜大量聚集,免疫阳性染色深。εPKC、p-εPKC免疫阳性反应较C组明显增强,阳性面积增加,积分光密度增强(P<0.05)。EE组εPKC免疫阳性反应产物呈颗粒状分布于胞浆或在心肌细胞闰盘聚集,免疫阳性染色深,免疫阳性反应较C组明显增强,阳性面积增加,积分光密度增强(P<0.05);p-εPKC免疫阳性产物分布同C组,免疫阳性反应较C组略微下降,差异不具有显着性。LEP+EE组εPKC免疫阳性产物颗粒状稀疏分布于胞浆中,免疫染色浅,免疫阳性较EE组减弱,阳性面积明显减少,积分光密度值下降(P<0.05);p-εPKC免疫阳性分布,面积及积分光密度较EE组无明显变化。CHE+LEP组εPKC免疫阳性产物呈颗粒状分布于胞浆或在心肌闰盘聚集,免疫阳性染色浅;p-εPKC免疫阳性产物呈细小颗粒散在分布于胞浆中,免疫阳性染色浅。εPKC、p-εPKC免疫阳性反应较LEP组明显减弱,阳性面积减少,积分光密度显着下降(P<0.05)。CHE+LEP+EE组εPKC免疫阳性产物呈颗粒状分布于胞浆或于心肌细胞闰盘处聚集,免疫阳性反应较LEP+EE组减弱,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εPKC免疫阳性反应产物除弥散分布于胞浆中的细小颗粒外,还在心肌细胞膜聚集,免疫阳性染色深,p-εPKC免疫阳性较LEP+EE组明显增强,阳性面积增加,积分光密度增强(P<0.05)。3. WB心肌εPKC、p-εPKC含量检测:与C组相比,LEP组、EE组、LEP+EE组εPKC表达显着增多(P<0.05);与LEP组相比,CHE+LEP组εPKC、p-εPKC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LEP+EE组相比,CHE+LEP+EE组p-εPKC含量明显下降(P<0.05)。研究结论:1. EP作为一种无损伤性预适应方式,能够减轻力竭运动致急性心肌损伤的程度,EP对力竭运动致急性心肌损伤具有晚期保护效应。2.在EP晚期保护效应中,大鼠心肌组织εPKC的表达增加,使εPKC向心肌细胞闰盘转位,使p-εPKC向心肌细胞膜转位,表明εPKC介导EP诱导的晚期心肌保护效应。3. CHE对εPKC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但CHE与PKC介导的晚期心肌保护效应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申毓军,潘珊珊[8](2010)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与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现状和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运动预适应的心肌保护效应及其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表明,运动预适应具有强大的心肌保护效应,其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可能为:内源性触发物质通过相应受体,活化蛋白激酶为主的中介物质,从而调控效应物质,改变离子通道通透性和相关蛋白酶活性,诱导应激蛋白生成,发挥心肌保护效应。

庄涛[9](2010)在《运动预适应对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晚期保护作用及δ-PKC表达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是指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再灌注可使心肌在随后持续性缺血中得到保护的现象。预适应现象是机体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多种诱导方式可以诱导心肌预适应,其中运动预适应(exercise preconditioning,EP)也可以诱导产生早期和晚期心肌保护效应。不同的EP模式对心肌绝对缺血及缺氧保护效应已有报道。在运动医学领域,运动性心肌损伤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力竭运动可导致心肌相对缺血缺氧的运动性损伤,EP对力竭运动心肌损伤是否具有保护效应,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并减轻这种运动性心肌的损伤,目前还没有明确报道。研究表明,EP心肌保护效应的发挥涉及到触发因子、胞内信号转导以及终效应器等多个层面。近年来,国内外对EP保护效应及触发和效应物质做了相关研究,但对于其胞内信号转导机制还不明了。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作为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介质,具有13种亚型,在心脏预适应主要涉及α-PKC、ε-PKC和δ-PKC三种亚型,现已明确α-PKC、ε-PKC参与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效应,但δ-PKC在缺血预适应和心肌损伤中的变化及作用则报道不一。不同预适应方式诱导的心脏保护效应机制不同,δ-PKC是否参与EP的保护机制?EP中δ-PKC的表达变化有何改变,尚有待于研究。EP具有预适应早期保护作用和预适应晚期保护作用两个保护时程,预适应早期作用在EP后立即出现,并持续13h,然后消失;预适应晚期保护,在EP后的12h出现,持续23天后逐渐消失。在EP效果上,预适应晚期保护作用因持续时间较长,对心脏保护更有实际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一次性大强度间歇跑台运动建立EP模型,以24h后的晚期保护作用为切入点,观察此期间EP对力竭运动致心肌相对缺血缺氧损伤的晚期保护作用,同时探讨力竭运动及预适应晚期保护作用时期δ-PKC蛋白及基因表达变化,为揭示EP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采用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运动预适应组(EP组)、力竭运动组(EE组)和运动预适应+力竭运动组(EP+EE组)。EP组和EP+EE组进行一次性大强度间歇跑台运动建立EP模型,运动结束后24h,EP+EE组与EE组同时行力竭跑台运动,诱导运动性心肌损伤。监测大鼠力竭时间及力竭距离评判运动能力;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大鼠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含量;用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用特殊缺血缺氧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改变,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缺血缺氧阳性染色面积及积分光密度进行测量;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显示心肌组织δ-PKC及P-δ-PKC定位表达,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阳性表达进行面积及积分光密度的半定量分析;用western blot方法显示心肌组织δ-PKC及P-δ-PKC的表达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δ-PKC mRNA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1)EP+EE组大鼠运动能力较EE组有所提高,力竭时间及距离均延长,与EE组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C组和EP组大鼠血清cTnI的含量均正常,EE组大鼠血清cTnI的含量明显高于C组(P<0.05);EP+EE组血清cTnI含量高于C组(P<0.05),但其值明显低于EE组(P<0.05)。(3)C组和EP组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构正常,缺血缺氧染色中无红色缺血缺氧阳性染色,EE组心肌组织HE染色显示结构有部分变性改变,缺血缺氧染色时心肌细胞出现较多红色缺血缺氧阳性染色,EP+EE组心肌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缺血缺氧阳性染色改变较EE组减少(P<0.05)。(4)C组和EP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正常,EE组出现损伤,主要表现在线粒体异常及部分肌丝紊乱上,EP+EE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较轻。(5)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中,C组心肌组织中δ-PKC棕褐色颗粒状免疫反应阳性物弥漫分布在胞膜、胞浆内;EP组颗粒增多,染色增强,EE组δ-PKC免疫反应阳性颗粒明显减少,胞浆内染色变淡,棕褐色颗粒多向胞膜集中,出现膜转位。EP+EE组没有明显的膜转位增加现象,阳性表达与C组无明显差别。心肌细胞中P-δ-PKC免疫反应阳性颗粒呈棕褐色,颗粒较小,点状分布在胞膜、胞浆内;EP组P-δ-PKC免疫反应阳性颗粒增多;EP+EE组染色与C组没有明显差别,EE组与其他组相比,棕褐色P-δ-PKC阳性颗粒减少。图像分析结果显示,C组的δ-PKC免疫反应阳性表达面积为1210±423μm2,积分光密度为393882±68774;在EP组中心肌组织δ-PKC二者分别为1978±917μm2和492410±96825,与C组比较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 EE组免疫反应阳性表达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分别为527±201μm2和234246±35476,与C组比较明显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EP+EE组心肌组织内δ-PKC免疫反应阳性表达面积和积分光密度为1087±767μm2和319542±74211,与C组比较无差异,但与EE组比较表达增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δ-PKC免疫阳性表达图像分析,C组和EP+EE组P-δ-PKC免疫反应阳性颗粒表达面积分别为218±28μm2和178±34μm2,组间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积分光密度分别为55332±1840和50475±1414,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EP组P-δ-PKC阳性颗粒表达面积279±37μm2,积分光密度为68270±1572,与C组两者升高,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EE组P-δ-PKC免疫反应阳性颗粒表达面积和积分光密度与C组、EP组及EP+EE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分别为146±63μm2和44606±2229。(6)western bloting定量显示,与C组(0.66±0.12)相比,EP组心肌组织中δ-PKC为0.76±0.16,蛋白表达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EE组蛋白表达显着低于C组,为0.26±0.06,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EP+EE组值为0.60±0.10,低于C组,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与EE组比较,其蛋白表达明显高EE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C组正常心肌组织中P-δ-PKC含量为0.83±0.08;EP组心肌组织中P-δ-PKC含量为0.92±0.06,与C组比较,明显升高,且统计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EP+EE组心肌组织P-δ-PKC含量为0.61±0.12,与C组差异无显着性,EE组P-δ-PKC水平为0.41±0.13,较其他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采用P-δ-PKC与δ-PKC的比较显示的磷酸化水平变化,EP组心肌组织中δ-PKC含量升高,其P-δ-PKC也相应增高,但其整体磷酸化水平与C组比较,明显升高;EE组δ-PKC蛋白含量降低,虽P-δ-PKC的含量也降低,其整体磷酸化水平较C组、EP组及EP+EE明显增高;EP+EE组δ-PKC蛋白整体磷酸化水平却较其他组降低。(7)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中,C组心肌组织δ-PKC mRNA的表达水平为1.49±0.73,EP组为2.33±1.32,与C相比,虽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EE组为1.46±0.89,与C组比较无差异;EP+EE组为1.19±0.45,与C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研究结论:(1)采用一次性大强度间歇跑台运动成功建立运动预适应动物模型,力竭跑台运动成功建立急性运动性心肌损伤动物模型。运动预适应能够在预适应晚期减轻力竭运动所造成的心肌损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2)力竭运动导致心肌δ-PKC蛋白表达显着下降,运动预适应能明显缓解力竭运动中δ-PKC蛋白表达的降低,同时运动预适应晚期δ-PKC的蛋白表达有升高,升高的δ-PKC可能是运动预适应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环节之一。(3)运动预适应晚期δ-PKC mRNA的表达无明显增高,运动预适应晚期心肌保护对δ-PKC的调控可能主要表现在蛋白水平上。

杨洪志,尚菊菊,温庆祥,李爱勇,刘卫红,耿建国,刘红旭[10](2010)在《参元丹晚期药理预适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PKC及HSP70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蛋白激酶C(PKC)及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探讨参元丹(SYD)的晚期药理性预适应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再灌注组、晚期假性缺血预处理组、晚期缺血预处理组、晚期药物预处理加缺血预处理组、晚期药物预处理组。每组10只。分别造模,取血、心肌组织。应用HE染色方法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彩色病理图像分析心肌梗死面积。20倍镜下观察PKC及HSP70表达情况。结果彩色病理图像分析,SYD能够代替心绞痛缺血、缺氧刺激,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具有晚期药理性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晚期假性缺血预处理组、晚期药物预处理加缺血预处理组、晚期药物预处理组无PKC的表达,提示PKC未参与晚期缺血预适应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晚期缺血预处理组、晚期药物预处理加缺血预处理组均有HSP70大量表达,晚期药物预处理组亦有HSP70表达,提示晚期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与HSP70有关,SYD具有独立的晚期药理预适应作用,晚期药物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的HSP70表达有SYD作用存在;SYD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与HSP70有关。结论SYD具有晚期药理预适应样心肌保护作用;SYD晚期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HSP70的介导有关;SYD晚期预适应可能与缺血预适应协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二、心肌早期预适应与晚期预适应的协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早期预适应与晚期预适应的协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自噬介导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预适应
    2.2 自噬
        2.2.1 自噬相关概念
        2.2.2 自噬对心脏保护作用研究
        2.2.3 心肌自噬主要通路
    2.3 运动预适应与心肌自噬
    2.4 运动调控自噬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2.5 小结
3 研究方案
    3.1 技术路线图
    3.2 实验对象与分组
        3.2.1 实验对象
        3.2.2 分组
    3.3 训练方案
    3.4 实验模型建立
        3.4.1 运动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建立
        3.4.2 在体大鼠缺血/再灌注(I/R)模型建立
    3.5 实验取材及保存
    3.6 实验器材及试剂
        3.6.1 实验试剂
        3.6.2 实验器材
    3.7 指标测试
        3.7.1 大鼠心电图
        3.7.2 大鼠心肌组织HE染色病理分析
        3.7.3 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c Tn I水平
    3.8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大鼠心电图变化
    4.2 大鼠心肌细胞病理变化
    4.3 大鼠血清c Tn I水平表达检测损伤程度
    4.4 自噬相关基因Belin1、LC3-Ⅰ、LC3-Ⅱ表达
    4.5 Western blot检测JAK2、STAT3 蛋白表达水平
5 分析讨论
    5.1 运动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
    5.2 运动预适应调控心肌自噬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5.3 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运动预适应的细胞自噬调控过程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自噬相关蛋白在运动预适应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中的变化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细胞自噬和运动预适应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的综述
    1 前言
    2 缺血预适应
        2.1 缺血预适应概述
        2.2 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机制
    3 运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3.1 一次运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3.2 短期运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3.3 长期运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4 运动预适应
        4.1 运动预适应概述
        4.2 运动预适应的心肌保护效应
    5 细胞自噬
        5.1 细胞自噬概述
        5.2 细胞自噬过程中的相关蛋白
    6 心肌缺血缺氧与细胞自噬
        6.1 心肌缺血/再灌注与细胞自噬
        6.2 缺血预适应与细胞自噬
        6.3 心肌缺血耐受与细胞自噬
    7 运动与心肌细胞自噬研究现状
        7.1 运动诱导心肌细胞自噬
        7.2 运动与细胞自噬诱导蛋白Beclin 1
        7.3 运动与自噬体形成蛋白LC3
        7.4 运动与细胞自噬溶酶体蛋白酶Cathepsin D
        7.5 运动与细胞自噬体底物蛋白p62
        7.6 EP诱导细胞自噬过程的途径
    8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自噬相关蛋白在运动预适应诱导细胞自噬和心肌保护中的变化及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与配制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技术路线
        2.4 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案
        2.5 取材
        2.6 心肌组织石蜡切片制备
        2.7 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
        2.8 心肌组织缺血缺氧C-2R BG染色与图像分析
        2.9 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
        2.10 缺血缺氧染色与自噬相关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邻切片观察
        2.11 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及图像分析
        2.12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运动预适应降低了大强度运动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损伤
        3.2 相邻切片揭示心肌缺血缺氧与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
        3.3 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运动预适应减轻大强度运动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损伤
        4.2 运动预适应通过间歇性心肌缺血缺氧诱导细胞自噬
        4.3 细胞自噬参与运动预适应诱导的心肌保护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自噬参与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及其相关蛋白在心肌保护期的变化及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与配制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技术路线
        2.4 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案
        2.5 取材
        2.6 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
        2.7 心肌组织缺血缺氧HBFP染色与图像分析
        2.8 心肌组织透射电镜观察
        2.9 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免疫荧光实验及图像分析
        2.10 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及图像分析
        2.11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结果
        3.2 心肌组织缺血缺氧HBFP染色与图像分析结果
        3.3 心肌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4 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3.5 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运动预适应减轻力竭运动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损伤
        4.2 细胞自噬参与运动预适应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
        4.3 细胞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期的作用及机制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3)内质网应激和细胞自噬与运动预适应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概述
论文总体设计
第一部分 内质网应激和细胞自噬参与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相关研究进展
    1 运动预适应
        1.1 运动预适应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
        1.2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期
        1.3 参与运动预适应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相关分子机制
    2 内质网应激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相关研究现状
        2.1 内质网应激与UPR反应
        2.2 内质网应激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相关研究
    3 内质网应激与运动相关的研究现状
        3.1 内质网应激与急性运动
        3.2 内质网应激与长期训练
        3.3 内质网应激与运动性心肌保护
    4 细胞自噬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相关的研究现状
        4.1 细胞自噬
        4.2 细胞自噬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相关研究
    5 细胞自噬与运动相关的研究现状
        5.1 细胞自噬与急性运动
        5.2 细胞自噬与长期训练
        5.3 细胞自噬与运动性的心肌保护
    6 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自噬的相关研究现状
        6.1 Ca~(2+)途径
        6.2 PERK—eIF2α途径
        6.3 IRE1α—JNK途径
        6.4 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自噬与心肌缺血预适应
    7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和心肌保护期时相性变化研究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图
        2.3 研究对象及实验伦理批准
        2.4 实验动物分组
        2.5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研究中大鼠运动干预方案
        2.6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期内时相性变化研究部分的大鼠运动方案
        2.7 取材
        2.8 大鼠血浆中c TnI的检测
        2.9 组织学切片的制作
        2.10 HBFP染色
        2.11 组织学图像处理和分析
        2.12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研究模型中大鼠力竭的运动时间和距离
        3.2 运动预适应早晚期心肌保护效应研究模型中大鼠血浆c TnI含量变化
        3.3 运动预适应早晚期心肌保护效应研究模型中大鼠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变化
    4 分析与讨论
        4.1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研究模型中大鼠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4.2 一次性大强度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组织的影响
        4.3 早晚期运动预适应干预对大鼠心肌组织的影响
        4.4 运动预适应诱导的早晚期心肌保护效应
        4.5 腹腔注射细胞自噬抑制剂渥曼青霉素与早晚期心肌保护效应的关系
        4.6 建立大鼠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期内时相性变化研究模型的理论意义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内质网应激蛋白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的表达变化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图
        2.3 研究对象及实验伦理批准
        2.4 实验分组
        2.5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研究部分中的大鼠运动干预方案
        2.6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期内时相性变化研究部分中的大鼠运动方案
        2.7 取材
        2.8 组织学切片的制作
        2.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10 组织学图像处理和分析
        2.11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2.12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效应研究模型中的表达变化
        3.2 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期内的时相性表达变化
    4 讨论与分析
        4.1 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4.2 运动预适应早晚期心肌保护效应中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的表达变化
        4.3 注射渥曼青霉素对早晚期心肌保护效应中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变化的影响
        4.4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期内心肌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的表达变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细胞自噬蛋白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主要技术路线
        2.3 研究对象及实验伦理批准
        2.4 实验分组
        2.5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研究部分中大鼠运动干预方案
        2.6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期内时相性变化研究部分的大鼠运动方案
        2.7 取材
        2.8 免疫印迹检测
        2.9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运动预适应早晚期心肌保护效应中大鼠心肌组织自噬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3.2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期内大鼠心肌组织中自噬蛋白表达水平的时相性变化
    4 分析与讨论
        4.1 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自噬蛋白的表达变化
        4.2 运动预适应早晚期心肌保护效应中自噬蛋白的表达变化
        4.3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期内自噬蛋白的时相性表达变化
        4.4 注射渥曼青霉素对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大鼠心肌自噬水平变化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4)自噬流及关联的p62介导泛素化蛋白降解参与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细胞自噬在心肌缺血缺氧和运动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细胞自噬的概述
    3 细胞自噬对泛素化蛋白的降解作用
    4 缺血缺氧与心肌自噬
    5 运动与心肌自噬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运动预适应减轻力竭运动所致运动性心肌损伤的早晚期心肌保护效应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配置
        2.2 实验技术路线图
        2.3 实验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
        2.4 实验动物取材
        2.5 血浆心脏标志物的检测
        2.6 心肌组织透射电镜检测
        2.7 心肌组织化学实验
        2.8 心肌组织总蛋白抽提与免疫印迹分析
        2.9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心肌损伤与保护检测结果
        3.2 心肌组织凋亡检测
        3.3 血浆NT-proBNP和心肌BNP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力竭运动所致运动性心肌损伤的研究
        4.2 运动预适应对心肌的影响
        4.3 运动预适应减轻力竭运动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效应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自噬流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的变化及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配置
        2.2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图
        2.3 心肌组织化学实验
        2.4 心肌组织免疫印记分析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自噬启动蛋白Beclin1的变化
        3.2 自噬溶酶体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的变化
        3.3 CathepsinD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活性的变化
    4 讨论
        4.1 运动预适应保护机制概述
        4.2 心肌细胞自噬流的变化及保护机制
        4.3 力竭运动及运动预适应保护效应中自噬体形成的变化
        4.4 力竭运动及运动预适应保护效应中自噬体的清除对心肌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p62介导选择性自噬的变化及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配置
        2.2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图
        2.3 心肌组织化学实验
        2.4 心肌组织免疫印迹分析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心肌组织泛素化蛋白检测结果
        3.2 心肌组织泛p62检测结果
        3.3 心肌组织p62与泛素化蛋白荧光共定位结果
        3.4 心肌组织p62与LC3荧光共定位结果
    4 讨论
        4.1 心肌选择性自噬对泛素化降解的作用
        4.2 运动预适应及其保护效应中p62对泛素化蛋白的作用
        4.3 运动预适应及其保护效应中p62介导选择性自噬的变化与机制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5)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总体设计
第一部分 氧化应激机制下的自噬在心血管应激和运动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1 心脏活性氧介导氧化应激概述
        1.1 氧化应激与活性氧平衡
        1.2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渗透性
        1.3 氧化应激与细胞自噬
        1.4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自噬
    2 氧化应激与心血管应激
        2.1 氧化应激与心肌缺血
        2.2 氧化应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2.3 氧化应激与缺血预适应
    3 氧化应激与运动的研究现状
        3.1 运动性氧化应激与心血管应激
        3.2 氧化应激与长周期运动
        3.3 氧化应激与短周期运动
        3.4 氧化应激与运动预适应
    4 展望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运动预适应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的早期和晚期保护效应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主要技术路线
        2.3 实验对象
        2.4 实验分组
        2.5 适应性训练
        2.6 运动预适应模型的建立
        2.7 力竭运动至心肌损伤模型的建立
        2.8 自噬阻滞剂渥曼青霉素的注射
        2.9 取材
        2.10 大鼠血清c Tn I含量的检测
        2.11 组织固定包埋方法
        2.12 HBFP染色
        2.13 组织学图像处理和分析
        2.14 透射电镜样本处理和观察
        2.15 组织蛋白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检测
        2.16 MDA的检测
        2.17 H_2O_2的检测
        2.18 SOD活性的检测
        2.19 BCA法检测蛋白浓度
        2.20 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Mn SOD含量
        2.21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力竭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3.2 大鼠心肌血浆c Tn I水平的变化
        3.3 大鼠心肌HBFP染色结果
        3.4 大鼠心肌超微结构( 1.5K倍)观察结果
        3.5 大鼠心肌MDA及H2O2含量
        3.6 大鼠心肌Mn SOD和T-SOD活性结果
        3.7 大鼠心肌Mn SOD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
    4 分析讨论
        4.1 力竭运动导致大鼠心肌损伤
        4.2 运动预适应对力竭大鼠心肌的保护
        4.3 自噬抑制对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氧化应激和细胞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及其保护效应中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主要技术路线
        2.3 实验对象
        2.4 实验模型与取材
        2.5 透射电镜观察
        2.6 Phos-tag法检测VDAC1磷酸化
        2.7 组织线粒体的提取
        2.8 免疫印迹法
        2.9 免疫荧光双标法
        2.10 免疫荧光双标图像采集和分析
        2.11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心肌线粒体及自噬体超微结构( 3.0 K)观察结果
        3.2 大鼠心肌VDAC1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
        3.3 线粒体提取的验证性免疫印迹实验结果
        3.4 大鼠心肌细胞胞浆和线粒体Cyt-c免疫印迹结果及二者比值
        3.5 大鼠心肌Beclin1与Bcl-2 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及二者比值
        3.6 大鼠心肌LC3的免疫印迹结果及LC3II与LC3I比值
        3.7 大鼠心肌LC3在线粒体标记蛋白COX4/1 上的免疫荧光共定位情况及其图像处理分析
        3.8 大鼠心肌线粒体及胞浆中p62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
    4 分析讨论
        4.1 力竭运动中氧化应激 -线粒体 -细胞自噬三者的作用关系
        4.2 运动预适应及其保护效应中氧化应激 -线粒体 -细胞自噬三者作用关系
        4.3 自噬抑制对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氧化应激 -线粒体 -细胞自噬三者作用关系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线粒体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及其保护效应中发生的分子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主要技术路线
        2.3 实验对象
        2.4 实验模型与取材
        2.5 线粒体提取
        2.6 免疫印迹法
        2.7 免疫荧光双标法
        2.8 组织学图像处理和分析
        2.9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心肌线粒体及胞浆中Parkin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
        3.2 大鼠心肌Parkin与其线粒体识别蛋白TOM70的免疫荧光共定位情况及其图像处理分析
        3.3 大鼠心肌线粒体及胞浆中Bnip3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
        3.4 大鼠心肌Bnip3与其线粒体识别蛋白TOM20的免疫荧光共定位情况及其图像处理分析
    4 分析讨论
        4.1 力竭运动中线粒体自噬的调节因素和影响
        4.2 运动预适应及其保护效应中线粒体自噬的调节因素和影响
        4.3 自噬抑制对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6)运动预适应与心肌保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概念及研究现状
2运动与心肌的保护作用
    2 . 1减小心肌梗死面积
    2 . 2促进心肌舒张收缩功能恢复
    2 . 3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比率
    2 . 4减轻心肌细胞结构的损伤
3心肌保护作用机制
    3 . 1运动与内皮细胞的保护机制
    3 . 2运动与心肌的抗氧化能力
    3 . 3运动与线粒体对C a 2+ 超载的耐受性
    3 . 4运动诱导心肌热休克蛋白家族表达
    3 . 5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3 . 6内质网应激蛋白与运动性心肌保护作用
4结语与展望

(7)运动预适应晚期保护效应中大鼠心肌εPKC表达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蛋白激酶C介导运动预适应的心肌保护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1 缺血预适应
        1.1 缺血预适应概念
        1.2 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效应
        1.3 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机制
        1.3.1 触发物质
        1.3.2 中介物质
        1.3.3 效应物质
    2 运动预适应与心肌细胞保护
        2.1 运动预适应概念
        2.2 运动预适应与心肌保护效应
        2.3 运动预适应心肌细胞保护机制
        2.3.1 触发物质
        2.3.2 中介物质
        2.3.3 效应物质
    3 蛋白激酶C
        3.1 PKC 的结构
        3.2 PKC 的种类与分布
        3.3 PKC 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3.3.1 PKC 的磷酸化
        3.3.2 PKC 的去磷酸化
    4 结论与展望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运动预适应晚期保护效应中大鼠心肌εPKC 表达变化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4 动物模型的建立
        2.4.1 实验条件与动物分组
        2.4.2 运动预适应模型的建立
        2.4.3 力竭致心肌损伤的方案
        2.5 大鼠取材及石蜡切片制备
        2.5.1 大鼠取材
        2.5.2 石蜡切片制备
        2.6 血清中cTnI含量的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
        2.7 心肌组织 HE 染色
        2.8 心肌组织HBFP染色
        2.9 心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及图像分析
        2.9.1 心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
        2.9.2 心肌组织εPKC 和p-εPKC 免疫反应表达图像分析
        2.10 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组织εPKC 和p-εPKC 表达
        2.10.1 蛋白质的抽提
        2.10.2 BCA蛋白定量
        2.10.3 SDS-PAGE电泳
        2.10.4 蛋白质的转移
        2.10.5 膜的封闭和抗体孵育
        2.10.6 结果检测
        2.11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体重与饮食量变化
        3.2 大鼠力竭距离统计
        3.3 大鼠血清cTnI含量的变化
        3.4 大鼠心肌组织HE 染色
        3.5 大鼠心肌组织HBFP染色
        3.5.1 大鼠心肌组织HBFP染色图像结果
        3.5.2 大鼠心肌组织HBFP染色结果
        3.5.3 大鼠心肌组织HBFP染色图像分析
        3.6 大鼠心肌组织εPKC 和p-εPKC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3.6.1 大鼠心肌组织εPKC 免疫反应观察
        3.6.2 大鼠心肌组织εPKC 免疫反应表达图像分析
        3.6.3 心肌组织p-εPKC免疫反应观察
        3.6.4 心肌组织p-εPKC 免疫反应图像分析
        3.7 大鼠心肌组织εPKC 与p-εPKC 表达量变化
        3.7.1 大鼠心肌组织εPKC 表达量变化
        3.7.2 大鼠心肌组织p-εPKC 表达量变化
    4 分析与讨论
        4.1 力竭运动与运动预适应的晚期保护效应
        4.1.1 HE 染色,HBFP 染色结合血清cTnI 检测判断心肌损伤
        4.1.2 运动预适应晚期心肌保护效应
        4.1.3 PKC 抑制剂 CHE 对预适应晚期效应的影响
        4.2 运动预适应晚期效应中εPKC 和p-εPKC 变化
        4.2.1 缺血预适应中对于εPKC 与p-εPKC 的研究
        4.2.2 运动预适应晚期效应中εPKC 与p-εPKC 表达的变化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致谢

(8)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与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缺血预适应
2 运动预适应
3 运动预适应的心肌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3.1 触发物质
    3.2 中介物质
        3.2.1 PKC
        3.2.2 自由基
    3.3 效应物质
        3.3.1 ATP敏感钾通道
        3.3.2热休克蛋白
        3.3.3 抗氧化酶
4 结论与展望

(9)运动预适应对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晚期保护作用及δ-PKC表达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运动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与蛋白激酶 C 在心脏预适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
        1.1 缺血预适应的提出
        1.2 预适应的实质与特点
        1.3 预适应的机制
    2 运动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
        2.1 运动预适应的提出
        2.2 运动预适应的证据
        2.3 运动预适应的影响因素
        2.4 运动预适应心脏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
    3 运动预适应的应用前景
    4 运动预适应研究中尚待研究的问题
    5 蛋白激酶 C 在心脏预适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5.1 蛋白激酶 C 结构、分型与分布
        5.2 PKC 活性的调节
        5.3 PKC 在 IP 中心肌保护作用
        5.4 PKC 在 EP 中心肌保护作用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运动预适应对力竭大鼠致心肌损伤的晚期保护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技术路线
        2.2 实验动物和实验条件
        2.3 实验动物分组
        2.4 运动预适应模型的建立
        2.5 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方案
        2.6 组织取材和标本制备
        2.7 实验仪器与试剂
        2.8 实验方法
        2.9 实验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建模过程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
        3.2 各组大鼠力竭时间及距离的变化
        3.3 各组大鼠血清 cTnI 的含量变化
        3.4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HE 染色的变化
        3.5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HBFP 染色和图像分析的变化
        3.6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4 讨论
        4.1 运动预适应模型的选择
        4.2 力竭运动致急性运动性心肌损伤
        4.3 运动预适应对运动性心肌损伤的晚期保护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δ-PKC 在力竭及运动预适应晚期保护作用中表达的变化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技术路线
        2.2 实验动物和实验条件
        2.3 实验动物分组
        2.4 实验模型的建立
        2.5 组织取材和标本制备
        2.6 实验仪器与试剂
        2.7 实验方法
        2.8 实验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心肌组织内δ-PKC 及 P-δ-PKC 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
        3.2 心肌组织δ-PKC 及 P-δ-PKC Western blot 表达结果
        3.3 心肌组织δ-PKC 荧光定量 PCR 结果
    4 讨论
        4.1 心肌组织内δ-PKC 定位与活化
        4.2 力竭运动对心肌组织δ-PKC 蛋白的表达影响
        4.3 EP 对心肌组织δ-PKC 蛋白的表达影响
        4.4 EP 中δ-PKC 变化对心肌保护的潜在机制
        4.5 EP 对心肌组织内δ-PKC mRNA 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学习和工作经历简介
致谢
英文名词缩写表

(10)参元丹晚期药理预适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PKC及HSP70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器械
    1.3 动物模型制备
    1.4 分组及给药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各组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2.2 PKC的表达情况分析
    2.3 HSP70的表达情况
3 讨 论

四、心肌早期预适应与晚期预适应的协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噬介导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研究[D]. 周倩.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自噬相关蛋白在运动预适应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中的变化及机制研究[D]. 苑建齐.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3]内质网应激和细胞自噬与运动预适应内源性心肌保护效应关系的研究[D]. 李积永.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4]自噬流及关联的p62介导泛素化蛋白降解参与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D]. 陆矫.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5]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 原阳. 上海体育学院, 2017(12)
  • [6]运动预适应与心肌保护研究进展[J]. 蔡科,孙雨. 当代体育科技, 2014(14)
  • [7]运动预适应晚期保护效应中大鼠心肌εPKC表达的变化[D]. 郝喆.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8]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与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现状和展望[J]. 申毓军,潘珊珊.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06)
  • [9]运动预适应对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晚期保护作用及δ-PKC表达变化的研究[D]. 庄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4)
  • [10]参元丹晚期药理预适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PKC及HSP70的影响[J]. 杨洪志,尚菊菊,温庆祥,李爱勇,刘卫红,耿建国,刘红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05)

标签:;  ;  ;  ;  ;  

心肌早期预处理和晚期预处理的协同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