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研究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研究

一、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临床疗效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璇,谢宏民[1](2022)在《微生态制剂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分析及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浆丙酮酸激酶M2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肝炎肝硬化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使得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的疾病[1]。其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癌变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进行治疗,

尚华,张国顺,吴贵恺,吴迪杨,王柳青,魏红山[2](2022)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 APRI)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0例。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APRI的变化。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前各项指标基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门静脉内径(diameter of portal vein, Dpv)、脾静脉内径(diameter of splenic vein, Dsv)、内皮素1、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glucagon, GLA)、APRI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 观察组ALT(51.60±15.97)U/L、AST(62.65±26.28)U/L、尿素氮(10.25±1.65)mmol/L、肌酐(78.54±14.09)μmol/L、Dpv(10.20±1.10)mm、Dsv(8.08±0.68)mm、内皮素1(31.93±6.35)ng/L、一氧化氮(41.38±8.06)μg/L、GLA(69.54±12.14)mg/L、APRI 3.14±1.35明显低于对照组[(97.49±30.87)U/L、(96.03±25.63)U/L、(17.49±2.55)mmol/L、(116.43±22.77)μmol/L、(13.42±1.26)mm、(10.44±0.83)mm、(44.34±11.88)ng/L、(63.47±15.50)μg/L、(107.11±25.29)mg/L、5.91±1.9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43、7.87、20.64、12.26、16.62、18.99、7.98、10.96、11.60、10.23, 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门静脉血流速度(portal vein velocity, 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elocity of splenic vein blood flow, Vsv)均较治疗前升高, 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 P=0.613);组间比较, 观察组白蛋白(39.42±7.35)/L、Vpv(25.72±4.06)cm/s、Vsv(24.22±6.15)cm/s明显高于对照组[(34.66±7.95)g/L、(19.38±3.46)cm/s、(19.54±5.88)cm/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1、10.28、4.76, 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72/75)与86.67%(65/75), χ2=4.13, P=0.042]、HBV DNA转阴率[76.00%(57/75)与58.67%(44/75), χ2=5.12, P=0.024]、HBeAg转阴率[50.67%(38/75)与30.67%(23/75), χ2=6.22, P=0.013]、HBeAg/HBeAb血清转换[28.00%(21/75)与13.33%(10/75), χ2=4.92, P=0.027]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转阴率[8.00%(6/75)与5.33%(4/75), χ2=0.43, P=0.513]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显着, 改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 增加血管活性功能, 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载量、HBV复制, 降低APRI、TLR-4、TGF-β1水平, 提高机体免疫状态。

王琦,孙芝月[3](2021)在《山西省恩替卡韦的临床应用现状调研》文中研究指明在对慢性乙肝及乙肝相关性疾病的不断研究中,各种不同的治疗药物应运而生。就目前临床用药而言,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是两类主流药物,且两者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致使二者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所不同。恩替卡韦成为治疗乙肝及乙肝相关疾病的一线用药。文章旨在通过对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药物恩替卡韦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调研,分别从恩替卡韦的适应症、临床用量、疗效、安全性、耐药、患者依从性、治疗目标等方面进行阐述,了解恩替卡韦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同时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林庆,全天问,曾义岚[4](2021)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及对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效果及对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RDW,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主干内径(PVD)、门静脉血流量(PVQ)、脾静脉内径(SVD)、脾静脉血流量(SVQ)]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hild-Pugh评分及HBV DNA、RDW、ALT、AST、TBIL、HA、LN、Ⅳ-C、PCⅢ、IL-1β、TNF-α、PVD、PVQ、SVD、SVQ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BeAg转阴率及ALB、PTA、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RDW和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徐虹[5](2021)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均等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予以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予以抗病毒治疗,对比两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HBV-DNA转阴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TBIL、ALT、AST肝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可实现疗效的提升,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刘同博[6](2021)在《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安络化纤丸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4)采用阿德福韦酯+安络化纤丸,对照组(n=34)单纯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同时比较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97.06%、64.71%)均高于对照组(73.53%、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安络化纤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最大提高HBV-DNA转阴率,用药安全方便,是较好的联合用药方案。

刘姝静[7](2021)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风险预测评估的模型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建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风险预测评估的模型,并与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相比较。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共计591例,排除其他肝病病因,如肝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或其他恶性肿瘤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LT水平将其分为A组:ALT水平≥5×ULN组(225例)、B组:2×ULN≤ALT<5×ULN(173例)、C组:ALT水平<2×ULN组(193例)。收集其多次住院及门诊复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ALT、AFP、TBIL、PT、白蛋白、肌酐、PLT、NLR、HBV-DNA、HBe Ag、HBe Ab、QHBs Ag、抗HCV抗体和抗HDV抗体、腹部影像学检查,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除常规支持治疗外,NAs治疗。将收集资料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A组显着高于B、C两组的有:PT、TBIL、PLT、HBs Ag定量、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A组显着低于其余两组的有:HBe Ag、脾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C组显着低于A、B两组的指标为HBV-DNA定量(P2=0.001,P3=0.001)。C组HBV-DNA阴转率显着高于A组(p=0.001)。2.随访1年后,与基线值相比:A组患者的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分别为3.59±5.70、9.60±2.16,均明显低于基线值9.26±7.26(P<0.001)、10.78±2.03(P<0.001);C组患者MELD评分较基线值显着降低(6.17±6.39对比2.82±5.41,P=0.045)。A组患者显着低于B组和C组的指标为脾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HBV-DNA定量、Child Pugh评分;显着高于B、C两组的指标为HBV-DNA阴转率。NLR在三组间均有差异,数值由低到高依次为A组、B组、C组。3.以死亡为临床结局对591例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14天,最长随访时间为1817天,最短随访时间为1天:从第3个月开始,A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其余两组;B、C两组患者死亡率均显着升高。4.对失代偿期CHB患者死亡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T、NLR、TBIL、白蛋白、肌酐、基线ALT≥5×ULN是影响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因素。基于此建立Cox回归方程:Cox(Y)=0.338×(TBIL)+0.067×(PT)+0.024×(NLR)+0.377×(肌酐)-0.069×(白蛋白)-0.829×(ALT≥5×ULN,是为1,否为0)。5.将建立的Cox回归方程与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进行ROC曲线分析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817(95%可信区间0.784-0.851)、0.751(95%可信区间0.712-0.790)、0.728(95%可信区间0.687-0.769),三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预测的敏感度最高的是Cox回归方程(值为81.4%);特异性最高的是MELD评分(值为76.9%),最低的是Cox回归方程(值为64.4%);约登指数最高的是Cox回归方程(值为45.8%),最低的是Child-Pugh分级(值为37.3%)。结论:1.接受NAs治疗的CHB-LC失代偿期患者,基线ALT≥5×ULN较ALT<5×ULN的患者预后好。2.PT、NLR、TBIL、白蛋白、肌酐、基线ALT≥5×ULN是影响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本研究中,所建立的Cox回归模型优于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AUC分别为0.817、0.751、0.728,P>0.001)

张佳[8](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与临床疗效差异,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型门诊初始开始抗病毒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至今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中药暴露程度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组(120例)和西药组(55例),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时间为观察终点,未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以2020年12月为观察终点,规范化、回顾性收集患者初诊至观察终点期间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队列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HBV DNA阴转率、肝功能的复常率,并对肝硬化、肝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9年,西药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5年。截止研究终点,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3.33%,西药组为12.7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7)。肝癌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0.83%,西药组为7.2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2)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均低于西药组,Log Rank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肝硬化=0.023,P肝癌=0.017)。(3)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基线时HBe Ag阳性(HR=5.85,95%CI:1.13-30.35,P=0.035)、饮酒(HR=9.56,95%CI:1.50-60.85,P=0.017)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HR=0.17,95%CI:0.04-0.77,P=0.021)是发生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HR=9.64,95%CI:1.29-72.30,P=0.027)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医药结合治疗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保护因素(HR=0.108,95%CI:0.011-1.040,P=0.054),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自身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西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患者使用中药治疗,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最多(68.76%),其次为中成药,包括扶正化瘀胶囊(23.44%)、海珠益肝胶囊(1.56%)、抗纤软肝颗粒及(1.56%)及五酯滴丸(1.56%)等。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能够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2)多因素分析得知,基线时HBe Ag阳性、饮酒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促进病毒学反应,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西药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徐萌[9](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探讨益气和血法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讨益气和血法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共188例。根据患者是否服用益气和血法汤剂将其分为治疗组(中药汤剂组)和对照组(中成药组)。通过倾向性最邻近匹配法1:1匹配,获得符合条件的治疗组患者65例及对照组患者65例。比较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肝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活动度、脾脏长径、厚度及门脉宽度,比较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HBVDNA水平、Child评分、APRI评分、肝癌发生率、再代偿率。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肝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活动度、脾脏长径、厚度及门脉宽度,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Child评分、APRI评分、肝癌发生率、再代偿率。结果1通过倾向性最邻近1:1匹配,共65对配对成功。匹配后两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乙肝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史、心脏病史、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ALT、AST、TB、ALB、WBC、NE、HGB、PLT、PTA、脾脏长径、脾脏厚度、门脉宽度、HBVDNA水平、APRI评分、Child评分达到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后各指标变化情况2.1治疗前后肝功变化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ALT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ALT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治疗组ALT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18个月、24个月AST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AST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AST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18个月、24个月TB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TB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TB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ALB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ALB指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后18个月、24个月ALB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ALB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2.2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治疗组治疗后18个月、24个月治疗组WBC指标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WBC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WBC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NE指标均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NE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N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PLT指标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18个月PLT指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治疗后24个月PLT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PLT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HGB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HGB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HGB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2.3治疗前后PTA变化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PTA指标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PTA指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后24个月PTA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PTA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2.4治疗前后脾脏大小、门脉宽度变化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脾脏长径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脾脏长径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脾脏长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脾脏厚度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脾脏厚度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脾脏厚度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18个月、24个月门脉宽度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门脉宽度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门脉宽度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2.5治疗前后APRI评分、Child评分变化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APRI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24个月APR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的APRI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Child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24个月Child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的Child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2.6治疗前后HBV DNA水平变化经过24个月治疗,两组共130例患者均达到病毒阴转。2.7治疗前后肝癌发生率、再代偿率变化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肝癌发生人数为2例(3.08%),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治疗后24个月肝癌发生人数为5例(7.69%),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的肝癌发生率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再代偿人数为20例(30.80%),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24个月再代偿人数为8例(12.30%),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两组组间相比,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的再代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和血法汤剂联合恩替卡韦更能有效改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ALT、NE水平,改善脾脏大小、门脉宽度,降低Child评分,有效延缓肝硬化进程,提高再代偿率,临床疗效确切。

童瑞,王少林,陆友杰[10](2021)在《长期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学效果及对炎症状态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学效果及对炎症状态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淮南市新华医院1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50)、B组(n=50)及C组(n=50)。所有患者均行护肝等对症基础治疗。A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B组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C组采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治疗48周后,分别比较三组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 Ⅲ)、层黏连蛋白(LN)]、炎症指标(CRP)、HBV-DNA拷贝数变化及治疗后HBV-DNA转阴率。结果经过治疗,三组临床疗效均得到改善,A组、B组及C组有效率分别为78%、76%、86%,C组有效率高于A组及B组(P<0.05)。三组治疗前肝纤维指标、炎症指标、HBV-DNA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PC Ⅲ、HA、LN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与A组、B组比较,C组PC Ⅲ、HA、LN明显下降(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CRP含量、HBV-DNA拷贝数均有所下降(P<0.05),与A组、B组比较,C组CRP含量、HBV-DNA拷贝数明显下降(P<0.05)。A组、B组及C组治疗后HBV-DNA转阴率分别为50.00%、54.00%及68.00%,C组转阴率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长期采用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可具有不同的治疗疗效,联合用药具有更好的抗病毒效果及改善肝纤维化、炎症指标,更大程度提高患者治疗疗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二、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临床疗效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临床疗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态制剂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分析及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浆丙酮酸激酶M2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药物应用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3.2 肝功能指标:
        1.3.3肝纤维化4项:
        1.3.4 s ICAM-1和PKM2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2.2 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析: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分析: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纤维化4项比较分析: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 ICAM-1和PKM2水平比较分析:
3 讨论

(3)山西省恩替卡韦的临床应用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调研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1.2 调研方法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恩替卡韦在应用上的适用症
    2.2 恩替卡韦在不同等级医院的临床用量
    2.3 恩替卡韦在治疗不同疾病程度肝性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比较
        2.3.1 慢性乙型肝炎
        2.3.2 乙肝肝硬化
        2.3.3 肝衰竭
        2.3.4 肝癌
    2.4 恩替卡韦和其它核苷类似物的耐药率发生概率的比较
    2.5 患者对恩替卡韦依从性大小的原因剖析
    2.6 恩替卡韦临床应用上的治疗目标
3 结论与讨论
4 展望

(4)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及对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hild-Pugh评分、HBeAg转阴率、HBV DNA及RDW水平比较
    2.2 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4 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5 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6 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5)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HBV-DNA转阴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6)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转阴率比较
    2.5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7)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风险预测评估的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ALT水平升高的影响
    简介
    2.1 乙型肝炎ALT水平升高的定义
    2.2 慢性乙型肝炎ALT水平升高的免疫机制
    2.3 乙肝ALT水平升高后自然病程
    2.4 抗病毒治疗相关乙型肝炎ALT水平升高
    2.5 与免疫恢复相关的乙型肝炎ALT水平升高
    2.6 免疫抑制/化疗患者的ALT水平升高
    2.7 总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不同ALT水平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基线特征
    4.2 随访1 年后,不同ALT水平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特征比较
    4.3 基线不同ALT水平患者死亡率及肝癌的累积发生率
    4.4 影响失代偿期CHB患者死亡率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4.5 应用ROC曲线比较Cox回归方程、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对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评估价值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真实世界研究的认识
        1.1 真实世界研究概念
        1.2 真实世界研究特点
        1.3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区别
        1.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治疗概况
        2.1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概况
        2.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概况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趋势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观察时间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类型及分组
        2.1.1 研究类型
        2.1.2 分组依据
        2.2 治疗方式
        2.2.1 抗病毒治疗
        2.2.2 中医药治疗
        2.3 病例资料收集
        2.3.1 患者一般资料
        2.3.2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2.3.3 药物治疗资料
        2.4 随访形式
        2.4.1 疗效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
        3.3 研究对象的中医药使用情况
        3.4 肝硬化、肝癌发生情况
        3.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累积发生率分析
        3.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累积发生率分析
        3.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3.8 病毒学检测情况
        3.9 血清lgHBV DNA(IU/ml)水平比较
        3.10 血清ALT、AST、GGT、TBIL、DBIL、AFP水平比较
讨论
    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结果讨论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临床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1.2 中西医干预下病毒学应答、突破发生率差异不显着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HBV DNA阴转率较西药组不显着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肝功能指标及AFP较西药组不显着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多因素分析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
        2.1 HBV持续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2 HBsAg定量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3 肝功能指标及AFP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2 证候分型认识
    3 治则治法认识
    4 中医药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认识
        4.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常用中药汤剂、单味中药及中成药
        4.2 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4.3 特色的中医药外治法提供治疗新选择
    5 中医药优势、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真实世界探讨益气和血法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3 失代偿肝硬化合并症的发病机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真实世界在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1 概述
        2 真实世界数据不同于真实世界证据
        3 真实世界数据的来源
        4 真实世界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5 真实世界研究中混杂因素的控制
        6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肝病临床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探讨益气和血法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倾向性评分最邻近匹配结果
        2 两组治疗效果判定
    讨论
        1 方药分析
        2 人群分析
        3 疗效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临床疗效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态制剂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分析及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浆丙酮酸激酶M2水平的影响[J]. 李佳璇,谢宏民. 山西医药杂志, 2022(01)
  • [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效果观察[J]. 尚华,张国顺,吴贵恺,吴迪杨,王柳青,魏红山. 中国综合临床, 2022(01)
  • [3]山西省恩替卡韦的临床应用现状调研[J]. 王琦,孙芝月. 长治学院学报, 2021(05)
  • [4]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及对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林庆,全天问,曾义岚.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09)
  • [5]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价值[J]. 徐虹. 中国现代医生, 2021(20)
  • [6]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价值[J]. 刘同博. 中国现代医生, 2021(19)
  • [7]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风险预测评估的模型建立[D]. 刘姝静. 吉林大学, 2021(01)
  • [8]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张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基于真实世界探讨益气和血法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D]. 徐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长期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学效果及对炎症状态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 童瑞,王少林,陆友杰. 中国医师杂志, 2021(04)

标签:;  ;  ;  ;  ;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