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加工企业押金问题新出路:设立出口加工区

解决加工企业押金问题新出路:设立出口加工区

一、解决加工企业保证金问题有了新办法:设立出口加工区(论文文献综述)

邵迎[1](2020)在《兰西城市群开发区综合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中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深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2018年3月国家批复设立兰西城市群,致力于建设沟通东西、联结南北的经济枢纽,推动西部地区的开放—联动—协同发展。近年来,随着甘肃省、青海省加快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并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进程,兰西城市群内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2个省级开发区成为产业布局和培育的优选地区。现阶段,兰西城市群开发区的生产要素匹配程度不佳,发展水平差异显着,为了整合本地资源优势,保持各类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截取数据对兰西城市群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是基础性和必要性工作。本文以兰西城市群为主体空间,以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采用熵值法对城市群17个开发区2013-2018年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进而借助2018年数据研究开发区发展类型和特点,全面分析开发区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论述。系统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结合文献和现状阐述相关定义和理论。第二部分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运用熵值法对兰西城市群17个开发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得出:(1)经济产出、人力和科技发展维度的指标,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率和外贸依存度指标的权重值较大,是开发区发展的主导因素,环境保护维度的权重值处于较低水平,但增势明显,未来可能发展为重要因素。(2)各类开发区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状况呈明显的空间梯度。(3)各级别与各类型开发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国家级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和优势较为明显。第三部分是对开发区分类并探究发展问题。基于2018年各开发区综合发展评价值,采用离差分析法,将17个开发区分为四类:(1)综合高水平型开发区,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较高,但外贸依存度较低;(2)加速发展型开发区,工业、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发展较好;(3)出口导向型开发区,外贸依存度高,产品出口率高;(4)缓慢低速型开发区,生产要素匹配度低,发展面临困境。结合指标分析与实地调研,归纳开发区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有管理体制落后、人才供需不匹配、产业和产品同质化、金融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环境脆弱且资源利用率低等方面,且针对不同类型开发区面临的个性问题做出概括性总结。第四部分是促进兰西城市群开发区发展的举措。主要对策有:着力改革,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引擎,以人才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培育优势,以产业链串联企业创新合作;金融先行,不断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基础,重构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突出特色,围绕市场缔造自主品牌;扩大开放,梯次促进开发区间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分类开发,有效指导开发区综合发展。

杜秉岩[2](2018)在《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监管方式改革研究 ——以大连为例》文中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2017年3月30日,国务院《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部署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2017年十一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撰文强调,“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对于促进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4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省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宣布:“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标志着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实践已经起步。201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市长谭成旭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关于支持大连建设全国首批自由贸易港的建议》。大连市作为传统海港城市在辽宁自由贸易区大连片区发展基础上发展自由贸易港区具有深厚优势,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势在必行,大连海关应当有所作为。中国海关作为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对自由贸易港进出口业务负有管理责任。一方面要指导设计自由贸易港仓储、物流、运作、布局等前期方案;另一方面负有在自由贸易港运行发展中监管进出关境货物物品、管理港区内加工贸易活动、统计进出关境贸易数据、查缉走私等职责。中国的自由贸易港建设仍是空白,自由贸易港区下的海关监管方式研究在国内仍属冷门,面对新的特殊监管区域类型,海关监管方式应当发生变化。管什么?怎么管?效果怎样?这三个内容是中国海关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以往海关监管方式的梳理总结,根据自由贸易港区“境内关外”、“特殊经济功能”、“保税便捷”等特点,探讨出更有利于自由贸易港发展的海关监管方式,这将在理论及现实上具有双重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国际其他相关海关监管的主要办法与优秀管理经验。在符合大连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比对了大连海关在自由贸易区监管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提出大连自由贸易港区监管过程中的重点盲点与创新点,并设想了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完成后的情况。总结了五大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待大连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完成后,能够为大连海关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形式变化,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与大连地方经济建设。这其中,主要涉及的关键点有海关监管中与地方利益间“央地关系”问题、税收征收问题、物流监管问题、人力资源改革问题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问题。笔者着重分析了大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大连海关以往改革的重点及难点。希望在其中找到对大连自由贸易港区监管有力的监管方式。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大连海关以往改革经验,创新提出中国海关改革的基础是保证国家利益,发展本国经济。提出在改革过程中应当通盘考虑,尤其是深入探讨了海关改革与地方经济发展间“央地关系”的存在。但在写作过程中,由于笔者研究经验与见识的不足,还不能够提出完善的改革措施,部分措施具体操作上还欠缺进一步的考证与实践,故而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整理。

王佳宁[3](2017)在《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1998~2002)》文中指出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呐喊,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开大阖,其进程中的若干主次、节点值得系统回顾总结。当改革转入全面制度创新的轨道,理性回望来路,梳理40年改革脉络,使改革朝纵深探索,多见成效,少走弯路,减少成本,其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中国经济学品牌期刊,《改革》始终关注中国转型和发展进程,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与读者一同见证和回眸中国改革开放征程。本期摘编整理19982002年大事,敬请垂注!

蔡迪[4](2017)在《A公司关务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工贸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之一。国家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更加便利的通关服务,同时也加强了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对加工贸易企业贸易合规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我国制造业成本持续增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能否在提高通关效率的同时实现物流成本的缩减,是企业面临着的一项挑战,也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此背景下,关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加工贸易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A公司是一个来料加工生产企业,在政策上必须无条件接受海关监管。关务管理对A公司这样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是一项对其根本利益有着重大影响的关键管理事项。关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企业运作是否顺畅,生产经营成本高低,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A公司关务管理成效显着,海关等级不断提升,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关务管理体系。然而在新形势下,公司关务管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例如海关日益严格的管理趋势带来一些新问题,物流效率提升和物流费用缩减对企业的双重挑战,以及新的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带来更高的管理要求。而造成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关务流程管理的缺陷、关务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关务管理人才和意识的缺乏。本文从A公司关务管理的实践出发,结合流程管理的有关思想,提出了A公司关务管理优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从流程优化、制度优化和系统优化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以流程优化为核心,重视手册管理,对手册管理的关键流程进行改善,并充分利用海关政策,优化通关流程;建立严格完善的加工贸易企业关务管理体系,并对各相关部门分别提出改善建议,通过配套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将流程优化与系统优化相结合,将流程固化到系统中,以系统优化支持流程改善,规范操作,保证流程的有效执行,从而实现关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殷正东[5](2014)在《我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保税区在我国从无到有产生至今已经有7年多的时间,现正发展成为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主体,对我国的加工贸易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贡献。然而,我国综合保税区在发展过程中也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列举分析,对我国综合保税区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本文先是对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了简单介绍,再对截止到2014年1月31日的全国36个综合保税区的成立时间、地理分布等做出列举,接着对我国综合保税区的设立过程、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等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我国综合保税区的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本文针对我国综合保税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本研究,希望能给综合保税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并能给众多区内企业或是拟进入综合保税区内发展的企业以借鉴。

徐紫光[6](2014)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迅猛发展,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每一次加工贸易飞跃式发展都对应着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加工贸易的发展实质上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是伴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这一体系对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也从最初的出口创汇、缓解原材料紧张,逐步转向优化我国外贸发展结构,提高外贸发展效益,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构建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有利于实现我国加工贸易从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到速度质量并重的转变,也有利于我国更加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然而,现行加工贸易管理体系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新需求,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反应相对滞后,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加工贸易乃至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如何调整加工贸易管理体系、推动加工贸易管理体系创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关于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海关监管的具体操作流程方面和贸易便利化措施方面,对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将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置于产业转移背景下加以研究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这与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重要地位是极不相符的。基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对相关参考文献和政策文件的认真研读,结合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自身特点,本文针对“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创新”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将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置于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进行梳理和研究,找出不足,提出增量创新建议,以期为我国加工贸易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引言。概述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说明论文的研究对象、基本逻辑、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第二章,产业转移与加工贸易发展的理论关系。本章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与产业转移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进行综述,深入探讨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内在原因,同时作为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依据,为调整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作支撑。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与加工贸易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综述,阐明我国加工贸易产生、发展、转型升级的深层次原因,为后文探索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基础。在综述经典理论之后,本文对产业转移影响加工贸易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推演,阐释了产业转移影响加工贸易的理论路径,这是论文重要的理论创新点之一。第三章,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路径变迁。本章结合国际产业转移历程,将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路径的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调整转型期。相应地,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也经历了从允许到鼓励再到强化管理的转变历程。本章结合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指出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进而明确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应将主要力量集中于构造国内价值链、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完善配套体系、引导内资企业升级和充分利用自贸区等方面。与之对应,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创新也应在上述几个方向做出改进。第四章,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演变与企业匹配案例。这一部分阐述了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形成背景,对其历史演变和设计理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整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第二阶段以严格监管为基调,并以东莞创科公司的案例佐证了加工贸易企业与加工贸易管理体系演变的匹配性。本章对我国现有加工贸易的政策文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类整理,通过概括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体系的历史走向,从中提炼出政策体系所体现的我国加工贸易管理理念的转变;此外,本章对我国加工贸易业务管理模式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现行管理模式进行了评述,指出其发展趋势,并初步提出其问题所在,为后文展开进一步论述打下基础。本章总结了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三个特点:创造性形成区外保税模式、监管理念从预防走私向促进转型升级转变、带有宏观调控色彩。第五章,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局限性及创新空间。本章是论文的重点章节,首先指出我国加工贸易制度环境变化是由加工贸易企业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导致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不断演进。随后明确指出了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策文件部分陈旧、缺乏系统性和政策效果不明显;加工贸易管理方式的主要问题是:审批失效、单耗问题和加工贸易部门联网问题;加工贸易管理机构的主要问题是:审批机构冗杂、政出多门和海关自由度过大。第六章,构建我国加工贸易新型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本章是论文的核心章节,在前文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创新建议,对前文提出的问题逐一予以回应和解决。本章第一部分尝试构建一个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量化考核的工具,根据考核结果制定相应的加工贸易管理体系,使管理体系的改进有的放矢,切实有效。第二部分针对加工贸易政策提出建议:一是完善政策文件体系,二是在加强宣传、分类指导等13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三部分阐述了提高加工贸易管理水平的关键问题,在完善准入标准、提高单耗管理水平、推进加工贸易联网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七章,结论与思考。本章综合前文论述,简要提炼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同时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加工贸易管理工作的实践,对我国加工贸易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明确了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的重要创新在于构建了一个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体系,相关研究有利于突破现有理论局限,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该体系主要用于量化评价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情况,有利于管理部门测评体系的科学化,也能为具体部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方法。不过,本文针对加工贸易管理体系提出的改进建议尚需实践检验,今后如有可能,作者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重点开展企业调研,通过实际数据来印证综合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严霄云[7](2013)在《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立意要与中国特定的工业化过程相联系,而具体工人的生产与不同管理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工厂制度相结合。中国农民工向新产业工人转换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但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相比较也具有共同点,都是符合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这一客观规律。自工业革命起,工厂制度作为资本积累方式和劳动生产组织在国家干预、市场力量、劳动过程共同作用之下发生着变迁,根本目的在于控制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再生产。鲍尔斯与金蒂斯归纳了美国历史上工厂制度变迁与教育制度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联系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符应原则”。狭义上的“符应原则”指学校教育的社会关系与工厂劳动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对应性,而广义的“符应原则”指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将潜在劳动力统合至社会经济结构中去。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工业化提供产业工人的教育机构,近年来农村户籍的学生逐渐成为中职教育的主体,毕业之后成为企业一线用工的主体。但鉴于工业社会中教育层次与职业层次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存在“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的争论。学校和工厂都已成为培养产业工人的地方,本文应用“符应原则”运行机制从知识技术、个性品质、阶层意识三个方面对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职校工(生)在中职学校、制造业工厂接受的训导进行分析,应用“符应原则”传送机制对这一潜在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过程进行区分,从中反映出国家意识形态、工厂制度的强制与同意因素。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劳动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现代化的工业劳动。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对农村劳动力采取封闭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才使得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员。与这段历史相似的是,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开始只招收少量农村家庭的精英子女,1992年之后开始对农村人口放开,但之前的分配工作、落户等政策不再具备,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生存教育。工业生产体系内部是多元化的,即使是在制造业工厂,工作岗位也分若干层次,而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在所有工业社会中本质都是一样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就是要将社会身份不同的潜在劳动力分配到分层化的教育格局和劳动格局中去。中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应着不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分配。农村家庭子女由于受限于各种资本,客观的结果是其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扩大,而其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层次有降低的趋势,难免引起教育再生产的讨论。工业化带来的另一相似影响是企业与工人之间是资本--劳动力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在国际分工领域,中国位于产业链的中后段,国际资本强调的是弹性的积累,在劳动领域表现为低层次工人工作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中国制造业需要在竞争中壮大,提升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本成为转型的关键,这也对中职校工(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厂往往通过劳动分工和等级区分对企业进行复杂控制。统治阶级在教育政策有两大目标:一是劳动力的再生;二是生产关系的再生。“符应原则”在学校层面的运行机制在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也显示了它的作用:在知识技术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由于性别、家庭经济条件、个人喜好等因素,选择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这对其进入制造业一线生产岗位产生了影响;在个性品质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特别强调纪律约束和规范内化,这与之后的工作要求是对应的;在成层意识训导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宣传的是蓝领文化,通过隐性课程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中职学生在此训导之下分化为积极、消极制造两类群体。进入工厂之后,极大多数中职校工(特别是流水线生产上的用工)被安排在劳动等级制分工的较低层次,工厂对等级制分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个性品质有着更为明确的要求,中职校工(生)必须接受工厂的再次训导,职业教育再次发挥了作用。与学校教育的相对公平而言,工厂的训导更带有技术、官僚控制的意图。在结构的限制之下,部分上进的中职校工(生)寻求工厂外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达到符合职业层次提高所需要的条件。工厂制度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与发达国家的工厂制度的变迁相比,中国沿海开发区的制造业工厂在劳动分工、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方面呈现趋同性,当然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下沙开发区的制造业有四大行业,每个行业的一线生产的工种基本上可以分为普工和技工。“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在中职校工(生)被分配至东部沿海开发区时出现了新的内容,与制造业专业关系不大的中职校工(生)主要通过劳务派遣形式来工厂充当普通操作工人,地区差异成为异地工作制造同意的基础。在市场环境下,劳动力在工厂内部转换为劳动,光靠强制手段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同意才能达到有效生产的目的。技术控制和官僚控制成为下沙制造业工厂普遍采用的控制方式,这一控制方式的合法性来自于工业社会普遍适用的技术决定论--选优任能论。工厂对处于劳动等级制分工不同位置的中职校工(生)进行再次整合,并促使其形成与工作相联系的阶层意识。而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分化的过程,中职校工(生)发挥个人主动性追求个人的利益时也在维护着工厂的利益。由于企业职级的金字塔结构是既定的,中职校工(生)最终成为一线生产的主体,部分中职校工(生)经过时间磨砺成为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从而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的目的和“符应原则”所反映的劳动等级制分工的再生产。农村户籍的中职校工(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需要一系列稳定性因素的保障。受葛兰西思想的影响,鲍尔斯、布洛维从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两方面探讨阶级结构稳定化的作用机制,强调国家干预导致霸权制度的出现。将青年人统合到社会经济结构中去是“符应原则”传送机制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与工厂制度的变迁紧密联系。下沙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正发生着重构,这一案例体现了政府、资方、劳工各自的变化情况。总体上说,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是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若干问题。职业是工业社会中进行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教育--职业--阶层是分层与流动的逻辑。调查数据显示: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初步形成了稳定的职业群体,标志着这一群体向产业工人进一步的转化,从而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整个工业社会都力图将工人变为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工业公民,而不是阶级的一员来建构,但“符应原则”最终揭示的是“少数人控制着大部分生产资料,大多数人只有劳动力”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必须重返

池国彪[8](2013)在《对外贸易对延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交界,临近日本海,东侧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侧与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延边州因地域特点,对外贸易优势非常明显。延边州于20世纪末开始,加强对外开放力度,依托俄罗斯和朝鲜大港口,改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大通道,利用国家所赋予的各方优越政策,发展延边州对外贸易,加快推进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使之对外贸易也成为了延边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首先通过延边州对外贸易历史回顾,了解了延边州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从延边州对外贸易伙伴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主要贸易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延边州对外贸易的现状及特征,进而从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对对外开放的影响、民营经济及其他经济领域的影响,分析出对外贸易与延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程度。最后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全面实施”、“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国家政策背景下,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延边对外贸易的对建议。第一、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通道建设;第二、积极发挥中俄、中朝互市贸易区功能;第三、积极培育出口加工贸易区:第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大对外贸易总量;第五、以投资带动对外贸易等。

徐琰[9](2013)在《借助保税贸易平台的第三方物流金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1990年起成立了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先后在海陆交通发达的沿海城市建立了15个保税区,它是由海关监管的特殊经济区域,是我国目前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区域。保税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发开放的一个缩影。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形势,帮助国内外企业更好的在保税区开展保税贸易,国务院在2004年起又批准成立了第一个保税物流园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目前全国共有17个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是保税区的升级模式,政策更为优惠灵活。两者都是开展保税贸易的良好平台。但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两者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亟待转型升级,开发新的业务模式。本文就是通过介绍保税物流园区的优惠政策和借鉴传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经验,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创新了四种借助保税贸易平台的物流金融操作模式,希望能以此成为保税物流园区转型的抓手,帮助保税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本文在研究了物流园区外第三方物流企业操作物流金融的几种传统模式基础之上,同时介绍了保税物流园区的政策特点,为更好地开展保税物流金融奠定基础。本文创新了四种保税物流金融模型并列举了各自的运作案例。分别为:VMI模式,买方信贷模式,授信融资模式和保税期货模式。VMI模式是基于仓单质押的模式演变而来,适合最简单的单笔货物的质押业务。买方信贷模式是基于一个核心企业进行融资申请,适合在物流园区内有国际采购业务需求的客户。授信融资模式是银行集中授信给物流园区内的仓储企业,是物流金融在保税物流园区内的一大突破。最后介绍了保税期货模式,这个模式更集中突出了保税物流园区内现存的独特操作模式所带来的高端客户的金融需求。本文重点介绍了一家CS公司,它的成长伴随着保税物流园区内物流金融的发展,是最好的佐证。然后,本文对各种保税物流金融模式进行了风险分析和控制。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背景介绍,主要讲述了目前物流金融在第三方物流服务中日益突出的服务需要,以及在整条供应链体系中如何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对各参与方包括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企业的好处和整体服务的提升。第二部分是物流金融的概述,国内外对于物流金融的研究,以及由于保税区需要转型的诉求衍生出的物流金融模式创新的背景和前提。第三部分是具体介绍保税物流园区的优势和特有的优惠政策。正是结合这些操作优势,以及对物流金融服务的需求催生出了许多创新模式,使银行敢贷,企业敢借,真正可以为供应链上的企业享受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物流便利的同时,还发挥物流金融的独特优势。着重介绍了在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内开展物流金融的四种模式。第四部分,具体介绍了四种创新物流金融模式案例,并逐一分析。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介绍了一家CS公司,在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内开展业务的实证案例。第五部分是基于四种在保税物流园区内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研究了各物流金融参与方所需要防范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控制。第六部分是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和展望物流金融在保税物流园区内的可操作性和发展前景。

林冠[10](2012)在《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区域发展与政府行为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为与作用问题,不仅是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关注的理论焦点,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瓶颈,不仅影响着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水平,也容易产生民族问题,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备受关注。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如何,如何基于统筹发展思路的客观背景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为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与行为进行研究,围绕在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进程中,政府如何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传统行政区域分工协作,并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议题,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视角做出分析和论证。论文的研究分为导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部分。这部分交代选题缘由、意义与研究现状、分析框架、基本结构以及研究方法等。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依据区域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等理论基础,采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章是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探讨北部湾区域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态势。本章认为在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相对落后,是自然因素和国家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自国家统筹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由此兴起并迅速发展。第三章应用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政府政策的形成以及具体政策。本章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是在中央沿海开放开发的宏观背景下形成的,是中央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直接结果。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是各类中央宏观政策与地方微观政策的积极互动过程。第四章论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政府投资行为。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一开始就是政府推动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政府投资对于促进其开放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进一步研究区域公共建设中的政府投资决策、投资组织和投资方式。第五章论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政府统筹行为。本章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几年来,虽然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随着其开放开发的推进,也开始暴露出诸如城乡关系问题、投资商与当地民众利益关系问题、经济开发与社会建设问题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统筹处理好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以确保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第六章是总结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政府行为的绩效与经验。评估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政府投资行为和政府统筹行为的绩效。同时,总结政府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的主要经验。第七章讨论与结论。围绕全文的讨论,本章试图进一步探讨三个问题。第一,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开放开发促进发展?第二,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第三,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为的边界如何界定?通过理论上的提升,进一步为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解决加工企业保证金问题有了新办法:设立出口加工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决加工企业保证金问题有了新办法:设立出口加工区(论文提纲范文)

(1)兰西城市群开发区综合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城市群概念
        2.1.1 城市群内涵
        2.1.2 城市群重要职能
    2.2 开发区概念
        2.2.1 开发区内涵
        2.2.2 开发区类型
    2.3 基础理论
        2.3.1 协同发展理论
        2.3.2 生命周期理论
        2.3.3 增长极理论
        2.3.4 产业集群理论
第三章 兰西城市群开发区发展概况
    3.1 兰西城市群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行政区划范围
    3.2 开发区发展历程
    3.3 开发区建设现状
        3.3.1 开发区建设规模
        3.3.2 开发区产业发展
        3.3.3 开发区企业现状
    3.4 开发区的区域发展贡献
        3.4.1 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贡献
        3.4.2 对区域科技创新的贡献
        3.4.3 对区域开放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 兰西城市群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1.2 指标选择及说明
    4.2 评价方法选择
    4.3 数据来源及运算过程
        4.3.1 数据来源
        4.3.2 计算过程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4.1 评价指标权重值变化分析
        4.4.2 开发区综合发展时空变化特征
        4.4.3 小结
第五章 兰西城市群开发区分类及存在问题
    5.1 开发区发展类型及特征
        5.1.1 开发区类型划分说明
        5.1.2 开发区分类及特点
    5.2 开发区存在问题
        5.2.1 开发区面临的共性问题
        5.2.2 各类型开发区的个性问题
第六章 促进兰西城市群开发区水平提升举措
    6.1 着力改革,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
    6.2 强化引擎,以人才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6.3 培育优势,以产业链串联企业协作发展
    6.4 金融先行,不断健全服务支持体系
    6.5 完善基础,重构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6.6 突出特色,围绕市场缔造自主品牌
    6.7 扩大开放,梯次促进开发区间协同发展
    6.8 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廊道建设
    6.9 分类开发,有效指导开发区综合发展
第七章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1.1 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
        7.1.2 开发区分类及特征
        7.1.3 开发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7.1.4 提升开发区综合发展的举措
    7.2 创新点与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监管方式改革研究 ——以大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
        1.3.1 境外研究成果
        1.3.2 国内研究成果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
    2.1 “公共政策工具”理论基础
    2.2 海关监管方式
        2.2.1 海关监管方式概述
        2.2.2 海关监管与“央地关系”
    2.3 海关监管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2.3.1 监管方式改革的本质与重点
        2.3.2 海关总署的改革方向
        2.3.3 直属海关的创新方向
3 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监管改革基础分析——以大连为例
    3.1 大连海关监管改革沿革
        3.1.1 大连海关监管特点
        3.1.2 大连海关监管现状
    3.2 大连自由贸易港区监管改革方向
        3.2.1 “央地关系”与“服务地方”
        3.2.2 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监管改革方向
4 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监管难题与分析——以大连为例
    4.1 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监管难题
        4.1.1 同时实现“通得快”与“管得住”
        4.1.2 人力资源改革与海关监管
        4.1.3 进出境货物的高效监管
        4.1.4 海关监管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4.2 海关监管改革难题分析
        4.2.1 自由贸易港区创新监管理念
        4.2.2 与改革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
        4.2.3 创新的税收及物流监管方式改革
        4.2.4 海关监管改革推动区域进出口经济发展
5 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监管难题破解
    5.1 海关监管模式创新
        5.1.1 风险管理与后续监管结合
        5.1.2 港区监管风险分离
        5.1.3 “自由裁量权”与“执法统一性”
    5.2 创新的人力资源改革
        5.2.1 两个中心,三个制度
        5.2.2 加快原检验检疫与海关队伍的融合力度
        5.2.3 提高人员业务水平能力
        5.2.4 “互联网+”智慧海关建设
    5.3 税收征管及物流监管改革
        5.3.1 自由贸易港区担保制度创新
        5.3.2 税费征缴及后期稽查
        5.3.3 便捷物流监管创新
    5.4 优化海关监管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5.4.1 发挥自由贸易港区优势
        5.4.2 打造东北亚第一通关便利化港口
参考文献
后记

(3)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1998~2002)(论文提纲范文)

1998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9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1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2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4)A公司关务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加工贸易面临新的政策环境
        二、加工贸易企业的关务管理重要性凸显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图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流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二、流程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三、流程管理的工具
        四、流程管理的步骤
        五、流程管理的成功关键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对流程管理的研究
        二、国内对加工贸易企业关务管理的研究
第三章 A公司关务管理现状
    第一节 A公司综合情况简介
    第二节 A公司关务管理现状
        一、关务管理是A公司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A公司进行关务管理的实践
第四章 A公司关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A公司关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海关日益严格的管理趋势带来的新问题
        二、物流效率提升和物流费用缩减的双重挑战
        三、新的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带来更高的管理要求
    第二节 造成A公司关务管理困境的原因探析
        一、关务流程管理的缺陷是直接原因
        二、关务管理体系不健全是深层原因
        三、关务管理人才和意识的缺乏是根本原因
第五章 A公司关务管理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优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关务管理优化的指导思想
        二、关务管理优化的原则
        三、关务管理优化的目标
    第二节 优化的具体措施
        一、关务流程优化
        二、关务管理制度优化
        三、系统优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对加工贸易企业关务管理前景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的相关文献
        2.1.2 国内的相关文献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模型
        2.2.2 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理论
第3章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概述及国内外经验借鉴
    3.1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概述
        3.1.1 保税区
        3.1.2 出口加工区
        3.1.3 保税物流园区
        3.1.4 保税港区
        3.1.5 综合保税区
    3.2 国内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经验借鉴
        3.2.1 中国台湾地区出口加工区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3.2.2 美国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分析和借鉴
第4章 我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
    4.1 我国综合保税区概况
    4.2 我国综合保税区的运作模式
        4.2.1 综合保税区的设立
        4.2.2 综合保税区的基础设施
        4.2.3 综合保税区的配套政策
    4.3 我国综合保税区运行的总体评价
        4.3.1 我国综合保税区成立时间分析
        4.3.2 我国综合保税区的区域分布比较
        4.3.3 我国综合保税区发展成果
第5章 我国综合保税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我国综合保税区面临的外部问题
        5.1.1 我国综合保税区缺乏专门统一的立法
        5.1.2 我国综合保税区的地理分布不合理
        5.1.3 我国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受到税收政策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5.2 我国综合保税区面临的内部问题
        5.2.1 区内企业难以开拓中国国内市场
        5.2.2 区内企业较高的物流成本阻碍了综合保税区发展
        5.2.3 海关对区内企业双重监管的压力削弱了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动力
        5.2.4 区内企业面临着综合保税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复杂多变的困扰
第6章 我国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对策
    6.1 国家要加快针对综合保税区在中央层面的统一立法
    6.2 要加大中西部地区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力度
    6.3 要用足用好政策,发挥综合保税区在保税和退税方面的政策优势
    6.4 要放宽对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在产品内销方面的政策限制
    6.5 要加大海关监管制度和手段的创新力度
    6.6 要改变目前海关对综合保税区内企业监管过严的现状
    6.7 要整合优化全国综合保税区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1.1.1 理论价值
        1.1.2 实践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产业转移与加工贸易发展的理论关系
    2.1 加工贸易的涵义
    2.2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2.2.1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2.2.2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4 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2.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6 中心外围理论
        2.2.7 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
    2.3 加工贸易相关理论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要素禀赋理论
        2.3.3 产业内贸易理论
        2.3.4 全球价值链理论
        2.3.5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
    2.4 产业转移影响加工贸易的理论机制
    2.5 加工贸易管理的治理方式与理论模型
第3章 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路径变迁
    3.1 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
    3.2 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与特点
    3.3 产业转移新形势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及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创新方向
        3.3.1 统筹把握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几个关系
        3.3.2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3.3.3 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创新方向
第4章 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演变与企业匹配案例
    4.1 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形成背景
    4.2 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4.3 加工贸易管理体系与加工贸易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
    4.4 加工贸易企业与加工贸易管理体系演变的匹配案例
        4.4.1 案例企业简况
        4.4.2 第一次转型升级:从代工到品牌收购
        4.4.3 第二次转型升级:从品牌持有到产品创新
    4.5 我国现行加工贸易管理体系内容及特点
        4.5.1 商务部门关于加工贸易的政策文件
        4.5.2 商务部门对加工贸易管理的主要内容
        4.5.3 加工贸易业务管理模式
        4.5.4 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特点
第5章 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局限性及创新空间
    5.1 我国加工贸易制度环境变化
    5.2 加工贸易政策
        5.2.1 加工贸易政策文件部分陈旧
        5.2.2 加工贸易政策文件缺乏系统性
        5.2.3 部分加工贸易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5.3 加工贸易管理方式
        5.3.1 审批不能真正达到监管加工贸易发展的作用
        5.3.2 单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3.3 部门间加工贸易联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4 加工贸易管理机构
        5.4.1 加工贸易审批机构冗杂,头绪繁多
        5.4.2 加工贸易管理机构众多,政出多门
        5.4.3 海关可以不通过商务主管部门对加工贸易进行监管及变更相应内容
第6章 构建我国新型加工贸易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6.1 建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综合指标体系
        6.1.1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考量范围
        6.1.2 测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法
    6.2 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6.2.1 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体系
        6.2.2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6.3 提高加工贸易管理水平
        6.3.1 完善加工贸易准入标准
        6.3.2 提高加工贸易单耗管理水平
        6.3.3 推进加工贸易联网管理
        6.3.4 其他建议改进的加工贸易管理问题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主要结论
    7.2 对加工贸易重要问题的几点思考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信息采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职业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论述
        (一) 教育在阶层中的作用 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歧见
        (二) 职业教育 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
        (三) 职业技术分层 产业工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位置
    三、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概念
        (一) 教育的阶级再生产理论
        (二) 劳动过程理论
        (三) 核心概念
    二、 研究内容
        (一)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说明
第三章 国家产业政策与农村家庭劳动方式、中职教育的选择
    一、 农业劳动方式向工业劳动方式转化
        (一) 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方式的维系
        (二) 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劳动用工的机会
    二、 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家庭职业教育选择
        (一) 工业化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
        (二) 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层面
    三、 农村家庭子女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具体选择
        (一) 考试制度
        (二) 社会选择
        (三) 分流的反应
    四、 小结
第四章 中职教育 中职校工(生)的初次整合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
        (一) 两类不同意愿的学生
        (二) 各自专业的技术训导
        (三) 与工厂有关的知识技术训导
    二、 职业个性品质训导
        (一) 中职学校的时空控制
        (二) 纪律约束中的个性品质
        (三) 规范内化中的个性品质
    三、 职业教育成层意识训导
        (一) 学校的成层文化
        (二) 中职校生成层认同意识
        (三) 中职校生成层抵制意识
    四、 小结
第五章 职校到工厂 中职校工(生)初次整合后的分配
    一、 职业资格与顶岗实习
        (一) 职业资格空间
        (二) 实习与顶岗实习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与劳动力市场
        (一)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劳动力市场
    三、 中职校工(生)劳动力“符应”分配机制
        (一) 初职的符应分配机制
        (二) 符应分配机制产生的认同与抵制
    四、 小结
第六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 中职校工(生)的再次整合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组织控制结构与中职校工(生)的定位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分工与等级
        (二)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时空控制
        (三) 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各类制造业企业中的职业层次与变动依据
    二、 制造业工厂职业知识技术再训导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的推动力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二)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论的途径与中职校工(生)的选择
    三、 制造业工厂个性品质再训导
        (一) 以工厂纪律为基础的规则定向再训导
        (二) 以工厂考核为指向的规范内化再训导
    四、 小结
第七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的延伸 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中职校工(生)向产业工人阶层的转变
    一、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工厂制度(体制)的变迁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一) 制造业工厂内部层面的问题
        (二) 制造业工厂外部层面的问题
    二、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与阶层意识
        (一) 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
        (二) 中职校工(生)的阶层意识
    三、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一、 主要结论
    二、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成果
后记

(8)对外贸易对延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内容与结构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
    2.1 对外贸易的含义
    2.2 对外贸易分类
    2.3 对外贸易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延边对外贸易的现状及特征
    3.1 延边对外贸易的历史回顾
    3.2 延边对外贸易条件与环境
    3.3 延边对外贸易现状
        3.3.1 对外贸易伙伴国家
        3.3.2 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
        3.3.3 主要对外贸易方式
    3.4 延边对外贸易特征
第四章 对外贸易对延边经济的影响
    4.1 延边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
    4.2 对外贸易对延边对外开放的影响
    4.3 对外贸易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影响
    4.4 对外贸易对其他经济领域的影响
第五章 延边对外贸易发展机遇与对策
    5.1 延边对外贸易发展机遇
        5.1.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全面实施
        5.1.2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启动
    5.2 对策建议
        5.2.1 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通道建设
        5.2.2 积极极发挥中俄、中朝互市贸易区功能
        5.2.3 积极培育出口加工贸易区
        5.2.4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大对外贸易总量
        5.2.5 以投资带动对外贸易发展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借助保税贸易平台的第三方物流金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保税物流园区转型探索研究
        1.3.2 国内外对物流金融的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物流金融概述
    2.1 物流金融的定义
    2.2 物流金融产生的背景
        2.2.1 供应链运行中的薄弱环节——中小型企业
        2.2.2 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服务改革需要
        2.2.3 代表渠道中介企业的物流业的发展
        2.2.4 物流金融必然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共赢的产物
    2.3 国内外物流金融的发展
        2.3.1 国外物流金融的发展
        2.3.2 国内物流金融的发展
    2.4 保税物流园区转型升级对物流金融的需求
        2.4.1 保税区目前面临的挑战
        2.4.2 保税物流金融产生的背景
第三章 基于保税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创新业务模式
    3.1 传统第三方物流与物流金融的主要模式
        3.1.1 替客结算模式
        3.1.2 融通仓业务模式
    3.2 保税物流园区的政策和操作模式
        3.2.1 保税物流园区的概念及主要功能
        3.2.2 保税物流园区的优势
        3.2.3 保税物流的主要操作模式
    3.3 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研究及 SWOT 分析
        3.3.1 VMI 模式——仓单质押
        3.3.2 “一日游”模式——买方信贷
        3.3.3 “一日游”模式——授信融资
        3.3.4 保税期货模式
第四章 保税物流园区操作物流金融的实践案例分析
    4.1 VMI--仓单质押模式案例分析
        4.1.1 案例背景
        4.1.2 案例现有操作模式
        4.1.3 VMI—仓单质押模式流程
    4.2 买方信贷模式案例分析
        4.2.1 案例背景
        4.2.2 案例原先操作模式
        4.2.3 案例原有贸易流程
        4.2.4 案例改良后现有操作模式
    4.3 授信融资模式案例分析
        4.3.1 案例背景
        4.3.2 案例模式
    4.4 保税期货模式案例分析
        4.4.1 案例背景
        4.4.2 案例主体
        4.4.3 现有案例流程
        4.4.4 案例意义
    4.5 CS 公司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物流金融项目实证案例
        4.5.1 CS 公司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物流金融项目简介
        4.5.2 CS 公司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物流金融项目业务流程
        4.5.3 CS 公司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物流金融项目操作流程
        4.5.4 《CS 物流金融项目》运作模式
        4.5.5 《CS 物流金融项目》操作的注意事项
        4.5.6 《CS 物流金融项目》六阶段演变过程
第五章 保税物流园区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风险控制
    5.1 创新业务模式的风险分析
        5.1.1 VMI--仓单质押模式风险分析
        5.1.2 买方信贷模式风险分析
        5.1.3 授信融资模式风险分析
        5.1.4 保税期货模式的风险分析
    5.2 创新业务模式的风险控制
        5.2.1 保税物流园区内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
        5.2.2 银行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区域发展与政府行为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 理论基础
        (二) 分析框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的历史演进
    一、非均衡发展格局中的北部湾地区
        (一) 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区域政策
        (二) 非均衡区域政策产物:相对落后的北部湾地区
    二、统筹发展战略与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
        (一)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
        (二) 区域统筹发展政策视域下的北部湾区域发展
第三章 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政府政策
    一、中央沿海开放开发政策
        (一)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二) 中央沿海开放开发政策的制定
    二、中央沿边开放开发政策
    三、中央兴边富民政策
    四、地方性开放开发政策
        (一) 广西制定的沿海开放政策
        (二) 地方性配套政策
第四章 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政府投资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公共建设的必要性
        (一) 地方招商引资的必然需求
        (二) 区域公共产品的客观特性
    二、北部湾地区公共建设中的政府投资决策
    三、广西北部湾地区公共建设中的政府投资组织
    四、广西北部湾地区公共建设中的政府投资方式
第五章 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问题与政府统筹
    一、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城乡关系问题及政府统筹
        (一) 城乡统筹的基本逻辑
        (二) 北部湾经济区城乡关系现状与问题
        (三) 政府在统筹北部湾经济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投资商与民众利益关系及政府统筹
        (一) 投资商与地区发展
        (二) 投资商与当地民众利益矛盾
        (三) 政府对投资商与民众利益关系的统筹
    三、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经济开发与社会建设关系及政府统筹
        (一) 社会建设与经济开发的关系
        (二)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开发与社会建设现状
        (三) 加强政府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开发与社会建设的统筹
第六章 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绩效与经验
    一、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绩效
        (一) 政府政策绩效
        (二) 政府投资绩效
        (三) 政府统筹绩效
    二、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政府行为的主要经验
        (一) 树立统筹发展理念
        (二) 发挥政府的统筹主导作用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一、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区域开放开发促进发展?
        (一) 通过区域开发开放加速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对接
        (二) 通过区域开发开发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发展
    二、在区域发展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一)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者
        (二) 良好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营造者
        (三) 有效区域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三、政府的政策和行为边界在区域发展中如何界定?
        (一) 首先要承认边界的存在
        (二) 政府的政策边界
        (三) 政府行为的边界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解决加工企业保证金问题有了新办法:设立出口加工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兰西城市群开发区综合发展评价研究[D]. 邵迎.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8)
  • [2]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监管方式改革研究 ——以大连为例[D]. 杜秉岩.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3]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1998~2002)[J]. 王佳宁. 改革, 2017(04)
  • [4]A公司关务管理优化研究[D]. 蔡迪. 苏州大学, 2017(04)
  • [5]我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殷正东. 苏州大学, 2014(05)
  • [6]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创新研究[D]. 徐紫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7]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D]. 严霄云. 上海大学, 2013(05)
  • [8]对外贸易对延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池国彪. 延边大学, 2013(01)
  • [9]借助保税贸易平台的第三方物流金融研究[D]. 徐琰.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10]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区域发展与政府行为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为例[D]. 林冠.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解决加工企业押金问题新出路:设立出口加工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