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一、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杜晓雨[1](2021)在《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态制剂是饲用抗生素的有效替代品。枯草芽孢杆菌可形成抗逆性强的芽孢,在制剂过程以及动物胃肠道内保持高活性,是微生态制剂的高效菌种,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有效生物量是保证微生态制剂品质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汽爆以及高温短时前处理对固态发酵基质理化性质、芽孢形成调控基因表达和生物量的影响,并揭示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效生物量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汽爆前处理有利于提高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水平。汽爆172℃,2 min-134℃,3 min条件下,发酵24 h时基质葡萄糖含量为35.82 mg/g培养基干重,较134℃,3 min前处理提高47.17%。葡萄糖含量提高,有利于菌体生长。发酵72 h有效生物量达2.83×1010CFU/g培养基干重,比134℃,3 min前处理条件提高了25.78%。(2)探究了高温短时前处理对固态发酵基质及有效生物量的影响。134℃,2 min前处理在发酵24 h基质内葡萄糖含量为32.43 mg/g培养基干重,比表面积为1.37 m2/g,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与生存空间。发酵72 h,134℃,2 min前处理有效生物量为2.92×1010CFU/g培养基干重,是134℃,3 min的1.30倍。(3)由主成分分析可得,发酵过程中生物量与基质内葡萄糖含量成负相关,与芽孢形成关键调控基因spo0A、sigF、sigE表达量成正相关。

孙乐乐[2](2021)在《绿色介质耦合汽爆处理秸秆及其高固酶解发酵乙醇的研究》文中认为利用木质纤维素转化为燃料乙醇是生物质能源工业发展的热点,但目前木质纤维素乙醇经济性较差,仍需围绕木质纤维素转化乙醇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本论文以过程强化的角度入手,开发绿色介质耦合汽爆新工艺,降低汽爆强度并减少酶解发酵抑制物;研究了微量酶预混合的限制性问题,开发周期振动预混合工艺;建立化学-生物法耦合的酶解新方法,利用芬顿试剂预酶解以降低用酶量;开发氮气周期脉动为核心的固态发酵乙醇工艺,以实现运动发酵单胞菌的高强度乙醇固态发酵。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当前汽爆预处理中汽爆强度大、抑制物浓度高等问题,发明了绿色介质耦合汽爆的预处理新方法。绿色介质的耦合可有效强化汽爆对木质素和乙酰基的脱除,同时减少汽爆过程中的抑制物生成。其中,以尿素为代表的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不仅可实现29.10%木质素及94.96%乙酰基的脱除,还在最优条件下降低了 67.95%的5-羟甲基糠醛且不产糠醛。此外,添加尿素或芬顿试剂等绿色介质可强化汽爆对底物的撕裂效果,同时还可降低秸秆预处理所需的汽爆强度。在低汽爆强度(0.8MPa,30min)下,尿素或芬顿试剂等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后的秸秆的高固酶解葡萄糖浓度比无绿色介质耦合的高强度汽爆(1.1 MPa,30 min)后秸秆分别高出 4.87%和 9.57%。(2)针对微量(0.50%,w/w)纤维素酶在高固环境中预混合困难而影响高固酶解效率的问题,论文从混合过程切入,认知预混合过程中酶混合度变化,提出强化高固酶解效率的周期振动预混合手段。结果揭示了微量酶的高固预混合具有先快后缓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20%固形物含量下,相比空白组,预混合组在酶解72 h后提高了 63.96%的葡聚糖转化率,且在相似酶解效率下降低87.5%的用酶量。开发了周期振动预混合工艺,在30%固形物含量下,相比较摇床预混合,酶解72 h后葡聚糖转化率提高了 55.75%。此外,通过水分状态和酶解过程证明了周期振动预混合可有效强化酶在孔尺度的传质过程。(3)针对高固酶解用酶量大、用酶成本高等问题,建立了芬顿试剂预酶解强化汽爆秸秆高固酶解新方法。结果揭示了芬顿试剂以预酶解的作用形式可有效强化高固酶解过程。基于芬顿试剂构成、预酶解温度等关键参数探究,酶解96h后葡聚糖转化率相比空白组提高了 25.57%,可实现76.19%用酶量的降低。通过水分状态和比表面积分析,芬顿试剂预酶解可促进底物中束缚水的释放,并可将比表面积从1.0920 m2/g提高到1.6499 m2/g,从而提高了汽爆秸秆的高固酶解效率。(4)针对运动发酵单胞菌对氧气敏感,难以实现乙醇固态发酵而致使乙醇浓度低的问题,发明了氮气周期脉动为核心的运动发酵单胞菌高强度乙醇固态发酵工艺。结果揭示了运动发酵单胞菌固态发酵中的氧气抑制效应。通过氮气周期脉动强化的乙醇固态发酵工艺,可提高30.38%乙醇产量、17.64%生物量,同时降低84.56%乙酸和58.76%甘油等副产物生成。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乙醇浓度,通过耦合氮气周期脉动、周期蠕动酶解以及分批补料操作,乙醇发酵浓度达到55.06 g/L,相比较空白组提高了 62.90%。(5)基于秸秆乙醇生产过程建模,利用SuperPro Designer对汽爆秸秆酶解发酵技术的关键参数进行分析,以指导和评价乙醇生产强化工艺。结果表明用酶成本和搅拌能耗在乙醇生产的操作成本中占比最高,分别为34.07%和12.96%。将乙醇的经济性与关键过程参数进行有机关联,分析出突破乙醇经济性的工艺参数临界点为:用酶量降低至5.74FPU/g DM,酶解搅拌功率降低至0.335kW/m3,乙醇转化率达到90.66%等。最后,基于现有经济模型,评价了论文中所研究的工艺,证明了现有工艺的开发可以实现吨乙醇成本的降低。

李丽[3](2021)在《益生菌抑制曲霉菌生长及产毒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炭黑曲霉、赭曲霉和黄曲霉等曲霉菌株污染多种食品和饲料等,其产生的赭曲霉毒素OTA和黄曲霉毒素AFB1具有致癌性、致畸性、致细胞突变,严重危害人和人畜健康和环境安全。从源头上抑制产OTA和AFB1真菌的生长是防止其污染食品和饲料的最有效措施,生物制剂因其安全、无毒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筛选能抑制产毒曲霉菌的拮抗微生物及解析其抑制曲霉菌株的生长和产毒机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疆、甘肃、宁夏、北京等主要葡萄产区分离筛选抑制产毒曲霉菌的益生菌,采用共培养、电镜、流式细胞等手段,从孢子萌发、细胞结构等方面解析拮抗微生物对曲霉菌的阐明抑制机制,通过转录组学和RT-qPCR技术在分子层面深入阐明拮抗微生物抑制产毒真菌生长和毒素产生的作用机制,并应用于水果和饲料中。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从葡萄皮上分离筛选到能显着抑制炭黑曲霉和赭曲霉生长的短乳杆菌8-2B,通过破坏曲霉菌丝体、细胞结构及下调OTA合成基因,抑制曲霉生长和OTA毒素产生。短乳杆菌能应用于葡萄上,防止葡萄炭黑曲霉和赭曲霉生长及OTA污染,防止葡萄腐烂,延长葡萄的保质期。2.转录组学和RT-qPCR分析表明,短乳杆菌8-2B分泌有机酸和其他抑菌物质上调赭曲霉MAPK应激反应,核糖体代谢途径、几丁质合成途径等,下调氨基酸合成和糖酵解途径,减少次级代谢产物NRPS、PKS等前体物质的生成,下调次级代谢和发育的全局调控因子laeA,抑制分生孢子发育调控因子brlA的转录,从而抑制赭曲霉的生长和OTA合成相关基因(otaA、otaD、otaE)的表达。3.筛选到抑制黄曲霉的拮抗酵母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No.13和美极梅奇酵母No.25,混合酵母(No.13和No.25比例为3:1)与黄曲霉共培养对黄曲霉生长和黄曲霉毒素AFB1的产生具有最佳抑制效果,并能应用于花生粕固态发酵,抑制黄曲霉及AFB1毒素污染,提高花生粕中粗蛋白和多肽的含量,提高花生粕中营养成分的利用。4.非酿酒酵母抑制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液和挥发性气体中,No.25和No.13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苯基乙醇和乙酸,2-苯基乙基酯。破坏黄曲霉菌丝和孢子结构、下调黄曲霉毒素AFB1合成基因(aflA、aflC、aflD、aflK、aflO、aflR、aflS、aflF等17个基因)相对表达量,抑制黄曲霉生长和AFB1产生。

郭良昊[4](2020)在《栓菌固态发酵产漆酶及其酶的固定化与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漆酶作为绿色生物催化剂己被广泛应用在造纸生产、纺织加工、工业废水处理等诸多领域中。本文以栓菌厂扣烈SP.LS-10C固态发酵农产品副产物柚皮和麸皮生产漆酶并优化了其培养基组分,采用三相法对发酵后的漆酶进行分离提取,运用吸附-交联法将漆酶固定在大孔树脂上并研宄其对果汁的澄清效果,利用制备的漆酶降解双酚A以研宄其对双酚A的降解性能。通过本研宄以期为漆酶的高效生产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宄内容如下:(1)为降低漆酶生产成本,本文以麸皮和柚皮为主要固态发酵基质,优化了栓菌固态发酵培养基组分。实验表明,在培养基组分为:麸皮和柚皮粉比例为6:4(w/w)、固液比1:2.5(w/v)、铜离子2°/。(w/w)、蔗糖3%(w/w)、硝酸钾2%(w/w)、稻壳20°/。(w/w)的条件下,栓菌发酵产漆酶酶活最高,发酵lid后,酶活可达到38.4 U/gds。(2)为高效提取栓菌固态发酵基质中漆酶,提高酶的纯度和回收率,利用三相法从粗酶液中分离提取漆酶,考察了影响三相提取效果的因素。实验最佳的三相分离条件为:硫酸铵浓度为50%(w/v)、粗提液与叔丁醇体积比1:1.5、体系pH6、温度25°C、超声功率60 W、超声5 min,在此条件下,漆酶纯化倍数和酶活回收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7和108.9%。(3)为拓展漆酶在澄清果汁中的应用,以大孔树脂AB-8作为吸附载体和TGase为交联剂对漆酶进行吸附-交联固定化。优化后的固定化条件为:吸附pH4、吸附时间4h、吸附温度25°C、载体添加量10 mL/g、TGase酶浓度200 U/mL、交联温度30°C、交联时间2 h,交联pH4。在此条件下,漆酶固定化的酶活为267 U/g,酶活回收率为86.2%。通过对酶学性质的考察,固定化漆酶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并且在重复使用6次后仍保持原始活性的40%。考察固定化漆酶对苹果汁的澄清效果,在漆酶添加量8U/10mL、55°C条件下酶解150 min后,总酚降解率为53.2%。与25°C保藏条件相比,酶处理后的果汁在4°C下保藏时具有更好稳定性,其总酚含量降低8.1%,色值变化率6.7%,浊度值增加10。(4)为考察漆酶对双酚A降解能力,利用发酵制备的漆酶对双酚A进行降解研究。研宄显示,当pH为5、双酚A浓度10 pg/mL、漆酶浓度5.1 U/mL时,体系在55°C条件下酶解140 min后,双酚A基本降解完全。

郭良昊,陈海秀,李松,张威,魏胜华[5](2020)在《Trametes sp. LS-10C固态发酵产漆酶培养基优化及其对双酚A的降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漆酶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多酚氧化酶,在降解双酚A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为降低发酵产漆酶的成本及考察漆酶在双酚A降解中的能力,本研究以麸皮和柚皮为主要基质,优化了栓菌固态发酵产漆酶条件,对优化后获得的漆酶在双酚A降解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组分为:麸皮和柚皮粉比例为6:4(W/W)、固液比1:2.5(W/V)、铜离子2%(W/W)、蔗糖3%(W/W)、硝酸钾2%(W/W)、稻壳20%(W/W)的条件下,栓菌发酵产漆酶的酶活最高,发酵11d后,酶活可达到38.4U/gds。当双酚A初始浓度为10μg/m L时,在55℃条件下酶解140min后,双酚A基本降解完全。

孙轶男[6](2020)在《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功能性饲料》文中研究表明麸皮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具有产量高来源广的特点,但麸皮本身纤维含量高,用作饲料不易消化。因此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可提高麸皮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膳食纤维,酚酸等营养物质的释放率,使之成为具有附加价值的功能性饲料。本文以好食脉孢菌作为发酵菌种,通过固态发酵生产含类胡萝卜素的功能性饲料,以类胡萝卜素产量为优化指标,分别对培养基条件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开放式发酵制备含类胡萝卜的功能性饲料块,选取诱导子进一步提升类胡萝卜素产量,从而获得高营养价值,饲用效果佳的发酵饲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优化条件为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2.50 g麸皮,KH2PO4 0.025 g,MgSO4添加量为麸皮质量的0.2%,豆渣添加量为麸皮质量的2%,培养基含水量为85%(w/v),接种量为15%(w/v),在30℃培养96 h,优化后类胡萝卜素产量达到147.38μg/g。(2)在无菌固态发酵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发酵的方法对饲料块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表明饲料块的接种量为20%,含水量85%,饲料块比重为0.15 g/cm3,添加2%的糖蜜(w/v),发酵6 d,获得较高类胡萝卜素产量。依据响应面优化结果和实际生产情况,获得饲料块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9%,含水量87%,饲料块比重0.16 g/cm3,发酵时间6 d。与无菌发酵相比,开放式发酵中水分蒸发速度快,能被菌种利用水分减少,且饲料块相对质密,透气性差,因此类胡萝卜素产量有所下降,在此条件下类胡萝卜素产量为66.38μg/g。在发酵饲料块优化后的条件下,通过红酵母作为诱导子使类胡萝卜素产量提高57.57%,酿酒酵母作诱导子类胡萝卜素产量提高13.13%。因此,对红酵母作为诱导子做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温灭菌后不具有生物活性的红酵母细胞匀浆作为诱导子,其细胞壁含有的多糖,单糖成分,以及部分胞内物质,使类胡萝卜素产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提高29.76%。以高温灭菌无细胞活性的红酵母匀浆作为诱导子,将浓度为2 g/mL诱导子,加入麸皮质量32 g,体积200 cm3的饲料块时,与对照组类胡萝卜素产量相比提高57.20%。在饲料块发酵的48 h时加入诱导子,获得的类胡萝卜素产量与对照组比提高25.91%。(3)通过对发酵饲料块反应前后的营养成分对比分析,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饲料块的粗纤维总量降低19.45%。同时通过纤维素酶,木质素酶的降解,还原糖含量提高了2倍(包括糖蜜中的还原糖含量),可溶性膳食纤维提高了1倍。培养基中生物量增加了1.6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51.05%,粗蛋白含量提高46.15%。酚酸在阿魏酸酯酶和木聚糖酶的协同作用下得以释放,测得游离酚酸含量相较发酵前增加了62.10%。以上结果表明,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产功能性饲料块,可高产类胡萝卜素、还原糖、粗蛋白、可溶性蛋白、酚酸、可溶性性膳食纤维含量均有显着提高。综上所述,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获得含类胡萝卜素的功能性饲料具有应用意义,可用于发酵饲料的开发生产。

张温清[7](2020)在《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芝麻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十二大香型之一,其独特的酿造工艺造就了酒体的典型风格。四甲基吡嗪(TTMP)是芝麻香型白酒中重要的风味成分和功能因子,然而关于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其相关酿造工艺的研究甚少。本文以安徽芝麻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宣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工艺改进措施、高产TTMP功能菌株的筛选及其功能菌液的制备、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原位酿造微生物及产品风味的影响、高产TTMP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和乙醇-水体系中TTMP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期初步揭示TTMP的形成机制,并为获得高产TTMP的最佳酿造工艺提供科学依据。(1)GC-MS和HPLC-MS/MS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宣酒芝麻香型白酒中含有较高的TTMP,并以其传统生产工艺为模板,对芝麻香型白酒工业生产过程中TTMP的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堆积发酵、固态发酵(酒精发酵)和蒸馏阶段糟醅中均有TTMP的产生;细菌麸曲中含有较高的TTMP;原酒在储存过程中不产生TTMP;高温有利于糟醅中TTMP的形成;适当提高糟醅温度和筛选高产TTMP功能菌生产麸曲是提高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含量的工艺改进措施。(2)以蛋白酶和TTMP前体乙偶姻(ACT)为双筛选标记,结合高温灭活技术,在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中筛选到了一株高产TTMP的功能菌株,经生理生化、电镜分析与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XJB-104(以下简称XJB-104)。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XJB-104功能菌液发酵工艺:培养基含蔗糖60 g/L、酵母膏25 g/L、(NH4)2HPO4 30 g/L、Na H2PO4 17.5g/L,p H 7.0;接种量8%。双阶段控温发酵工艺验证XJB-104产TTMP的能力,40 h,TTMP产量11.43 g/L。XJB-104固态发酵麸曲培养基,TTMP产量202.54mg/kg,达到已报道出发菌株的较高水平。(3)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关键理化参数的变化、酿造微生物数量和结构的演替、风味物质的变化和终产品感官评价,研究了XJB-104功能菌装配起始发酵菌群对芝麻香型白酒自然发酵和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菌液接种后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关键理化参数和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显着;堆积发酵和酒精发酵前期,Bacillus是绝对的优势原核微生物,后期Lactobacillus呈主导优势;接种组起始发酵糟醅Bacillus相对丰度(88.47%)高于空白组(82.14%),且在后续的整个发酵过程中Bacillus的丰度也高于空白组;功能菌XJB-104接种强化后,显着提高了糟醅和原酒中TTMP的含量,分别为1.90 mg/kg和1.39 mg/L,较空白组分别提高了2714.29%和2316.67%,并提高了白酒的感官品质;功能菌XJB-104在自然酿造体系中仍然表现出高产TTMP的优良性状。另外,结合相关性分析对芝麻香型白酒TTMP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糟醅中TTMP含量与温度、Bacillus的丰度呈正相关;酿造过程中糟醅TTMP是由微生物(主要是芽孢杆菌)代谢产生,而非美拉德反应,并且高温对其形成有促进作用。(4)通过单因素和BBD响应面优化,得到XJB-104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培养基含麸皮700 g,豆粕300 g,Na OH 1.85 g,水1.33 L;接种量8%;发酵时间71 h,麸曲中TTMP含量为607.58 mg/kg,约是初始产量的3倍。尝试丢糟(DGS)作为原料生产功能麸曲,DGS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培养基含麸皮700 g,豆粕300g,DGS 367 g,Na OH 11.2 g,水1.2 L;接种量8%;发酵时间3.5 d,TTMP产量1.28×103mg/kg,约是初始产量的6.3倍,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5)以DGS为原料,单因素试验对XJB-104产TTMP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产品纯化,40 h,TTMP产量3.18 g/L,纯化后的TTMP产品用于后续的动物实验。1 L发酵液可获得1.85 g纯化的TTMP产品,纯化得率58.18%;产品纯度>99%,主要杂质是三甲基吡嗪。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证实乙醇-水体系中的TTMP能够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并通过适度调节与肝损伤(ALT、AST、AKP和LDH)、抗氧化反应(T-SOD、CAT、MDA和GSH)和炎症应激(NF-κB、TNF-α、IL-1β、IL-6、MCP-1、i NOS和COX-2)有关的生化指标来发挥保肝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升肝脏组织抗氧化防御系统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蔡怡婷[8](2020)在《Anoxybacillus sp.(CICC 20647)应用潜能及其基因组信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虽然对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久而久之,土壤养分失衡、肥力损失、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随之而来的问题都逐渐暴露。如今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等概念已经逐渐得到普及。而微生物菌剂在有机农业中能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提高肥料中有机物降解效率,修复土壤,减少病虫害,促进农作物生长,增产增收等。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有助于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加工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但目前已开发的菌剂还存在着有机质降解效率不高、稳定性较差、功能不全面等缺陷。因此,需要开发出功能丰富、性能稳定高效的农用菌剂。本研究以高效的有机质降解能力为主要筛选标准,以梨果实青霉病防治能力辅之,寻找安全、高效的新菌株,并进行深入探究,为今后的产品开发提供新的可用菌株,也为理论研究打下基础。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有机质降解能力评价,梨果实青霉病抑制作用,以及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筛选到18株具有有机质降解能力的细菌菌株,5株同时具有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的降解能力,6株菌能对梨果实青霉病起到直接抑制作用。综合所有评价结果,挑选出了功能最佳的菌株Anoxybacillus sp.(CICC 20647)用于后续研究。2.在液态发酵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山梨糖、纤维二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木糖均能同时促进Anoxybacillus sp.(CICC 20647)菌株胞外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的产生,但不同添加物促进产酶的效果不同,最高酶活和出现的时间不同。在以麸皮、豆粕、糖浆为主要底物的固态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05%的吐温-80后,菌株纤维素酶的产量提高到对照组的1.7倍。3.用Anoxybacillus sp.(CICC 20647)菌株处理厨余垃圾,并与其他菌株和商业菌剂比较。经过7天的处理,不同组之间质量变化相差不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因菌株代谢情况不同而各不相同,EC值均有所升高。但从观察到的原料降解程度来看,Anoxybacillus sp.(CICC 20647)菌株和商业菌剂绿陇EM原液对厨余垃圾的降解效果最好,原料被降解得最完全,且E4/E6值明显低于其他组。综合来看,Anoxybacillus sp.(CICC 20647)菌株的处理效果较好,具有应用潜力。4.为Anoxybacillus sp.(CICC 20647)菌株开发了一种适合工业应用的低成本培养基,配方为:1 g Na2HPO4 1 g KH2PO4,0.05 g Mg SO4,3 g Na Cl,0.05 g Ca Cl2,11.44 g麸皮粉,4.92 g豆粕粉,1 L蒸馏水,培养基初始p H 7.12,培养条件为:装液量25 m L(250 m L锥形瓶),5%接种量,50°C下180 r/min振荡培养24 h,优化后菌株的生物量可达1.57±0.153×109 CFU/m L。经斑马鱼急性毒理试验评价该培养基为安全。5.对Anoxybacillus sp.(CICC 20647)菌株的全基因组完成了三代ONT测序,得到全基因组总长度为3876788 bp,预测编码基因长度为3175654 bp,编码基因数量为3747个,GC含量为42.45%,Nr数据库比对有61.50%的基因注释到Anoxybacillus tepidamans菌株。将基因组序列与GO、COG、KEGG、CAZy、MEROPS等数据库做对比,以找出与有机质降解相关的基因,共找到17个糖类(包括纤维素、淀粉及其他糖类)降解酶基因、12个蛋白水解酶基因、6个脂肪降解酶基因,其中一些基因编码的酶具有热稳定性。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菌株较强的有机质降解能力,也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菌株定向改造提供了参考。

吴平[9](2020)在《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文中提出在畜禽饲料中过量添加抗生素,会导致动物源食品存在严重的食用安全性隐患,饲料无抗化是大势所趋。豆粕作为油脂工业副产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富含蛋白质,适合用于多肽生物饲料的制备,因此豆粕发酵技术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然而,当前工业化发酵豆粕方法比较传统,存在发酵成本高、效率低、智能化水平差等问题。为此,本文以多肽含量为主要指标,研究嗜热菌高温固态发酵技术,旨在省去豆粕熟化灭菌环节,简化发酵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研究发酵过程的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技术及其机理,旨在提高发酵效率;研究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旨在构建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发酵过程的精准控制。具体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以生物量、蛋白酶和pH值为评价指标,开展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制种试验。将经筛选的胰蛋白胨大豆培养基定为发酵种子液培养基,经正交优化获得该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55℃、接种量3%、初始pH 7.0和摇床转速180 r/min。在此条件下,细菌菌落总数达到了7.49×108 CFU/mL。生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对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过程拟合程度更高,相关系数R2达到0.9894。(2)以发酵豆粕多肽含量为指标进行高温发酵试验,获得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0.04 h、发酵温度55.33℃、水料比1.34:1和接种量12.46%(v/v)。与原料相比,发酵豆粕多肽、粗蛋白、可溶性蛋白和总酚含量分别显着升高了148.58%、5.26%、37.47%和42.96%,胰蛋白酶抑制剂、粗纤维、粗脂肪和pH值分别降低了77.43%、14.63%、19.42%和22.90%,豆粕营养价值显着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量>20 kDa的大分子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α’,α和β亚基(90.5、71.5和55.2 kDa)、大豆球蛋白的酸性和碱性亚基(37.6和19.8 kDa)、Gly m Bd30k(30 kDa)以及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24 kDa)等食物性过敏原发生降解,小肽(200500 Da)和氨基酸(<200 Da)含量显着提高。回转式发酵罐(8 m3)放大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不灭菌高温发酵可以在保证一定发酵效果的同时,可省去蒸汽灭菌和粉碎步骤,降低生产成本。(3)以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物量和发酵豆粕多肽含量为指标,进行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种子液发酵和豆粕固态发酵试验。优化获得磁场强化种子液发酵最佳条件为:总发酵时间24 h、磁场在接种后第6 h介入、磁强度80 Gs、磁处理时长2 h。种子液菌落总数比无磁场组提高36.94%。优化获得磁场强化豆粕固态发酵最佳条件为:总发酵时间48 h、磁场在发酵后第14 h介入、磁强度80 Gs、磁处理时长5 h。发酵豆粕多肽含量相比于未加磁场组提高了12.32%,达70.86g/kg。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磁场强化后的菌体外观正常,核糖体数量升高,细胞膜增厚,增大了分泌蛋白合成与胞外转运能力,这可能是发酵后豆粕多肽含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之一。(4)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转录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磁场处理前后共有408条差异基因(156条表达量上调和252条表达量下调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磁场处理后涉及核糖体(关键基因rplE/F/N/O/P/Q/R/V/X、rpsC/E/H/K/M和rpmD)、RNA聚合酶(关键基因rpoA/B/C)和氨基酸(关键基因hisA/B/D/F/H/I/Z、argB/D/F、carA/B、gltD、rocA、murD和ilvC)代谢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使得微生物细胞氮循环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过程中,胞外蛋白质和酶的分泌水平提高,有利于对发酵过程中底物蛋白的分解、提高多肽含量。磁场处理后,与DNA合成直接相关的holB(DNA聚合酶IIIδ亚基)基因发生下调,细胞复制速率大幅增加的可能性降低,磁处理后细菌相比于对照组只增殖36%左右可能与此有关。(5)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蛋白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磁场处理前后共有25个差异表达蛋白(12个上调和13个下调蛋白),细胞S-layer蛋白上调趋势增大了细胞粘附性和菌落形成能力,使得菌体更易与基质发生锚定。核糖体休眠能力的降低,加大了蛋白质和氨肽酶的合成速率。综合分析蛋白和转录组结果显示,磁处理后胞内涉及丙酮酸脱氢酶和磷酸丙糖异构酶表达的pdhA/B和tpiA基因上调,提高了糖代谢供能效率;核糖体涉及细胞延伸因子EF-Tu的rplV、rpsC和rplP基因上调,加速了氨基酰-tRNA向核糖体相应位点的转运,提高了肽链延伸效率。细胞在发酵过程中发生分泌和自溶作用时,可释放胞内积累的蛋白质(酶),增强发酵底物蛋白水解能力,提高多肽含量。(6)利用探头式近红外光谱仪,从发酵料层中取样后实时监测豆粕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动态变化。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指标最优联合子区间分别为5,6046,001、6,8077,205、8,0108,408和9,61510,000cm-1以及4,0004,663、4,6675,330、6,0016,665和6,6697,332 cm-1。Si-PLS定量建模结果显示,多肽含量的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494和0.9570以及4.45和4.06;粗蛋白含量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385和0.9346以及3.45和3.56;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446和0.9492以及1.13和1.09。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系统结合Si-PLS算法可快速监测到发酵豆粕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变化,为高温固态发酵豆粕智能化生产系统设计奠定基础。(7)以基础日粮和添加抗生素日粮为对照组,进行添加50、100和150 g/kg高温固态发酵豆粕(HFSBM日粮组)饲料肉鸡喂养试验(42 d)。相比于两组对照组,HFSBM日粮组对肉鸡生长性能未有负面影响;胸腺(p=0.111和0.156)和法氏囊(p=0.274和0.051)重量有上升趋势,分别从0.08 g/100 g提高至0.110.12 g/100 g体重以及从0.090.10 g/100 g提高至0.100.12 g/100 g;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含量(p=0.112和p=0.024)下降,分别由478和598 U/L降低至334429 U/L;十二指肠吸收能力(绒毛高度VH,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着(p=0.02&0.001和p=0.052&0.027)增加,VH分别由1358和1430μm增长至15081512μm;V/C分别由7.69和7.99提高至9.0310.54;空肠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显着增加,由4.35和4.24 log CFU/mL显着(p<0.05)增加至5.616.63 log CFU/mL。肉鸡日粮中通过添加HFSBM替代原有豆粕不仅可以降低畜禽抗生素用量,还在增强肉鸡免疫系统、保护肝细胞、促进小肠吸收和改善肠道微生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谭显东,卢上飞,胡伟,魏琨,羊依金[10](2020)在《三七渣固态发酵生产灵芝菌质的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三七渣固态发酵生产灵芝菌质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为影响因子,生物量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接种量、发酵时间对发酵结果的影响极显着(P<0.01),发酵温度对发酵结果的影响显着(P<0.05),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极显着(P<0.01);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5.2%,发酵温度28.4℃,发酵时间14 d,在此条件下,每克灵芝菌质中生物量的预测值和验证实验值分别为0.4327和0.4205 g,二者相对误差为2.82%。固态发酵三七渣生产灵芝菌质为三七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响应面分析法用于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准确性高、误差小。

二、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抗生素使用现状及危害
        1.1.2 微生态制剂
        1.1.3 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
        1.1.4 汽爆、高温短时灭菌前处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技术路线图
二、不同前处理对固态发酵过程基质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固态培养基前处理
        2.2.3 制备种子液及固态发酵培养
        2.2.4 培养基葡萄糖测定
        2.2.5 培养基水分状态测定
        2.2.6 培养基比表面积测定
        2.2.7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前处理发酵过程中培养基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2.3.2 不同前处理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水分状态的变化
        2.3.3 不同前处理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比表面积的变化
    2.4 小结
三、不同前处理对固态发酵芽孢形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发酵过程枯草芽孢杆菌总RNA提取
        3.2.4 去除DNA及逆转录
        3.2.5 功能基因普通PCR扩增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 结果与讨论
        3.3.1 RNA提取浓度与纯度结果
        3.3.2 功能基因PCR电泳结果
        3.3.3 发酵过程中spo0A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3.3.4 发酵过程中sigE、sigF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3.4 小结
四、不同前处理对固态发酵过程生物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体生长测定
        4.2.2 数据分析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前处理发酵过程中活菌数与芽孢数变化
        4.3.2 不同前处理发酵过程中有效生物量与芽孢率变化
        4.3.3 培养基理化性质、芽孢形成关键基因与生物量关系分析
    4.4 小结
五、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项目

(2)绿色介质耦合汽爆处理秸秆及其高固酶解发酵乙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木质纤维素乙醇产业发展背景
        1.1.1 木质纤维素乙醇产业前景
        1.1.2 木质纤维素乙醇生产的关键问题
    1.2 木质纤维素乙醇转化的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1.2.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特性
        1.2.2 木质纤维素乙醇的高固转化的趋势
        1.2.3 木质纤维素乙醇高固转化过程所面临的挑战
    1.3 木质纤维素乙醇转化过程强化技术研究现状
        1.3.1 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2 酶制剂复配技术研究现状
        1.3.3 高固酶解传质强化技术研究现状
        1.3.4 乙醇固态发酵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秸秆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
        2.2.3 汽爆玉米秸秆酶解过程
        2.2.4 产物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玉米秸秆组分变化规律
        2.3.2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对聚糖收率的影响
        2.3.3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的抑制物生成规律
        2.3.4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玉米秸秆的机械特性分析
        2.3.5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玉米秸轩高固酶解效率
    2.4 小结
第3章 汽爆秸秆高固酶解预混合特性及其强化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玉米秸秆汽爆预处理
        3.2.3 纤维素酶的预混合及汽爆玉米秸秆酶解过程
        3.2.4 产物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汽爆秸秆的高固预混合过程特性
        3.3.2 预混合对汽爆玉米秸秆高固酶解过程的影响
        3.3.3 预混合过程强化工艺及机理初步探究
    3.4 小结
第4章 汽爆秸秆高固酶解过程预酶解强化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玉米秸秆的汽爆预处理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4.2.3 汽爆秸秆的预酶解及酶解操作
        4.2.4 成分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芬顿试剂与纤维素酶的协同模式对汽爆秸秆高固酶解过程的影响
        4.3.2 芬顿试剂预酶解的条件对汽爆秸秆高固酶解的影响
        4.3.3 芬顿试剂预酶解强化汽爆秸秆高固酶解机理的研究
        4.3.4 芬顿试剂预酶解汽爆秸秆对用酶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运动发酵单胞菌的汽爆秸秆固态发酵乙醇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5.2.2 微生物和培养基
        5.2.3 玉米秸秆的汽爆预处理
        5.2.4 汽爆玉米秸秆的预糖化和分批补料
        5.2.5 氮气周期脉动强化运动发酵单胞菌固态发酵
        5.2.6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运动发酵单胞菌固态发酵乙醇的抑制作用分析
        5.3.2 氮气周期脉动对运动发酵单胞菌乙醇发酵的影响
        5.3.3 氮气周期脉动耦合分批补料、周期蠕动技术强化运动发酵单胞菌的乙醇固态发酵
    5.4 小结
第6章 秸秆制乙醇关键技术强化的经济性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技术经济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秸秆制乙醇生产过程成本分析
        6.3.2 秸秆高固体系转化产乙醇模型建立
        6.3.3 预处理酶解发酵关键参数对秸秆乙醇经济性的影响
        6.3.4 秸秆乙醇生产中芬顿试剂预酶解技术经济分析
        6.3.5 秸秆乙醇生产中周期振动预混合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6.3.6 秸秆乙醇生产中氮气周期脉动固态发酵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中部分原始数据
附录B 论文中所使用的标准曲线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益生菌抑制曲霉菌生长及产毒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赭曲霉毒素OTA及合成途径
        1.1.1 赭曲霉毒素OTA
        1.1.2 赭曲霉毒素OTA合成途径
    1.2 炭黑曲霉及赭曲霉毒素OTA
        1.2.1 炭黑曲霉及毒素污染现状
        1.2.2 炭黑曲霉及毒素污染防控技术
    1.3 赭曲霉及赭曲霉毒素OTA
        1.3.1 赭曲霉及毒素污染
        1.3.2 赭曲霉及毒素污染防控技术
    1.4 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AFB_1
        1.4.1 黄曲霉及毒素污染
        1.4.2 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1.4.3 黄曲霉及毒素污染防控技术
    1.5 乳酸菌及其抑制霉菌生长和毒素合成机制
        1.5.1 乳酸菌抑制霉菌生长和毒素合成
        1.5.2 乳酸菌抑制葡萄霉菌生长和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1.6 酵母
    1.7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短乳杆菌8-2B抑制炭黑曲霉生长和OTA产生机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微生物的分离
        2.2.2 评价对炭黑曲霉的抑制效果
        2.2.3 鉴定抑制炭黑曲霉的菌株
        2.2.4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2.2.5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孢子萌发和芽管长度的影响
        2.2.6 短乳杆菌8-2B发酵上清液对炭黑曲霉生长的影响
        2.2.7 葡萄的拮抗实验
        2.2.8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的超微结构
        2.2.9 基因表达研究
    2.3 结果
        2.3.1 微生物的筛选及抑制炭黑曲霉效果评价
        2.3.2 菌株8-2B的鉴定
        2.3.3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的效果
        2.3.4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孢子萌发和芽管长度的影响
        2.3.5 短乳杆菌8-2B发酵无细胞上清液对炭黑曲霉生长的影响
        2.3.6 短乳杆菌8-2B在葡萄上对炭黑曲霉的抗性评价
        2.3.7 炭黑曲霉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2.3.8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OTA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形态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短乳杆菌对赭曲霉的抑制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化学品,培养基,短乳杆菌8-2B和赭曲霉AOFC-1
        3.2.2 短乳杆菌8-2B影响赭曲霉生长、OTA产生和孢子萌发
        3.2.3 短乳杆菌8-2B无细胞上清液的抗真菌活性
        3.2.4 短乳杆菌8-2B产生有机酸的测定和有机酸的抑菌活性
        3.2.5 短乳杆菌8-2B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
        3.2.6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
        3.2.7 短乳杆菌8-2B对赭曲霉膜通透性的影响
        3.2.8 短乳杆菌8-2B CFS对赭曲霉麦角甾醇生产的影响
        3.2.9 转录组分析短乳杆菌8-2B对赭曲霉生长和OTA合成相关基因
        3.2.10 RNA-seq数据的qRT-PCR验证
        3.2.11 Q Exactive Focus LC-MS/MS分析短乳杆菌8-2B可能的活性物质
        3.2.12 短乳杆菌8-2B在葡萄上的抑菌活性
    3.3 结果
        3.3.1 短乳杆菌8-2B对赭曲霉生长、OTA产生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3.3.2 短乳杆菌8-2B发酵无细胞上清液的抑菌活性
        3.3.3 短乳杆菌8-2B产生的有机酸和有机酸的抑菌活性
        3.3.4 短乳杆菌8-2B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
        3.3.5 短乳杆菌8-2B对赭曲霉的超微结构
        3.3.6 短乳杆菌8-2B CFS对赭曲霉膜通透性的影响
        3.3.7 短乳杆菌8-2B CFS对赭曲霉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3.3.8 转录组分析短乳杆菌8-2B对赭曲霉生长和OTA合成相关基因
        3.3.9 RNA-seq数据的qRT-PCR验证
        3.3.10 Q Exactive Focus LC-MS/MS分析短乳杆菌8-2B发酵液的活性物质
        3.3.11 短乳杆菌8-2B在葡萄上的抑菌活性
    3.4 讨论
    3.5 总结
第四章 混合酵母在花生粕固态发酵中抑制黄曲霉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试剂和仪器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培养基、菌株
    4.3 实验方法
        4.3.1 拮抗菌株26SrDNA D1/D2区序列鉴定
        4.3.2 不同浓度的酵母对黄曲霉生物量的抑菌效果
        4.3.3 混合酵母在平板上对黄曲霉的抑制及产毒效果
        4.3.4 非酿酒酵母对黄曲霉孢子萌发、芽管长度的效果
        4.3.5 酵母上清与黄曲霉共培养对黄曲霉生物量的影响
        4.3.6 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对黄曲霉生长和产毒影响
        4.3.7 SPEM-GC-MS分析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特性
        4.3.8 透射电镜分析非酿酒酵母对黄曲霉超微结构的影响
        4.3.9 非酿酒酵母对黄曲霉AFB1毒素合成基因表达影响
        4.3.10 酵母混合发酵在花生粕中的应用
        4.3.11 酵母混合发酵对花生粕粗蛋白和多肽含量的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拮抗菌株26S rDNA D1/D2区序列鉴定
        4.4.2 不同浓度的酵母菌对黄曲霉生物量的抑菌效果
        4.4.3 混合酵母在平板上对黄曲霉的抑制及产毒效果
        4.4.4 混合酵母对黄曲霉孢子萌发、芽管长度的效果
        4.4.5 酵母上清与黄曲霉共培养对黄曲霉生物量的影响
        4.4.6 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对黄曲霉生长和产毒影响
        4.4.7 SPEM-GC-MS分析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特性
        4.4.8 透射电镜分析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对黄曲霉超微结构的影响
        4.4.9 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对黄曲霉AFB1毒素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4.4.10 酵母混合发酵在花生粕中抑制黄曲霉的应用
        4.4.11 酵母混合发酵对花生粕粗蛋白和多肽含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后期间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4)栓菌固态发酵产漆酶及其酶的固定化与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漆酶的研究进展
        1.2.1 漆酶与漆酶结构
        1.2.2 漆酶的催化反应
    1.3 漆酶的固态发酵研究进展
    1.4 漆酶的分离纯化研究
        1.4.1 酶分离纯化的一般方法
        1.4.2 固态发酵产漆酶的分离提取
    1.5 漆酶的应用研究进展
        1.5.1 造纸工业
        1.5.2 生物检测
        1.5.3 食品工业
        1.5.4 环境治理
        1.5.5 纺织工业
        1.5.6 其他领域
    1.6 酶的固定化研究
        1.6.1 传统酶固定化技术
        1.6.2 新型酶固定化技术
        1.6.3 漆酶的固定化研究
    1.7 漆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8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8.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8.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Trametes sp. LS-10C固态发酵产漆酶培养基的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菌株与培养基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固态发酵过程中栓菌生物量的测定
        2.3.2 漆酶粗酶液的制备
        2.3.3 栓菌固态发酵的生物量和漆酶酶活曲线测定
        2.3.4 培养基成分对栓菌固态发酵产漆酶酶活的影响
        2.3.5 栓菌固态发酵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分析及正交优化
        2.3.6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栓菌固态发酵的生物量和漆酶酶活的曲线测定
        2.4.2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栓菌固态发酵基质中漆酶的提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漆酶的分离提取步骤
        3.3.2 浸提法提取漆酶条件的优化
        3.3.3 浸提液中漆酶的浓缩
        3.3.4 三相分离条件的优化
        3.3.5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浸提条件对漆酶浸提效果的影响
        3.4.2 硫酸铵浓度对浸提液中漆酶浓缩的影响
        3.4.3 三相分离条件的优化
        3.4.4 纯化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吸附-交联固定化漆酶及其在果汁澄清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漆酶制备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果汁的提取
        4.3.2 树脂处理
        4.3.3 漆酶固定化
        4.3.4 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4.3.5 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研究
        4.3.6 固定化漆酶在苹果汁澄清中的应用
        4.3.7 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固定化条件优化
        4.4.2 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4.4.3 固定化酶在苹果汁澄清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栓菌漆酶在双酚A降解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漆酶对BPA的降解
        5.3.2 漆酶降解BPA的影响条件
        5.3.3 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漆酶降解BPA条件的研究
        5.4.2 BPA降解过程研究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获奖情况
致谢

(5)Trametes sp. LS-10C固态发酵产漆酶培养基优化及其对双酚A的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和培养基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的配置:
    1.2 方法
        1.2.1 栓菌固态发酵过程中生物量的测定:
        1.2.2 漆酶粗酶液的制备和检测:
        1.2.3 固态发酵中栓菌生物量和漆酶酶活的曲线测定:
        1.2.4 培养基成分对发酵产漆酶酶活的影响:
        1.2.5 发酵的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和正交优化:
        1.2.6漆酶对BPA的降解:
        1.2.7 漆酶降解BPA的条件探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固态发酵中栓菌生物量和漆酶酶活的曲线测定
        2.1.1 栓菌生物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2.1.2 栓菌生物量和产漆酶酶活的曲线测定:
    2.2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1 基质的固液比、原料比和接种量对发酵产漆酶酶活的影响:
        2.2.2 碳、氮源种类及浓度对发酵产漆酶酶活的影响:
        2.2.3 金属离子对产漆酶酶活的影响:
        2.2.4 稻壳量对产漆酶酶活的影响:
        2.2.5 Plackett-Burman法筛选影响产漆酶显着性因素:
    2.3 漆酶降解BPA的研究
        2.3.1 漆酶降解BPA的条件探究:
        2.3.2 BPA降解过程曲线:
3 讨论

(6)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功能性饲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麸皮
        1.2.1 麸皮资源利用现状
        1.2.2 麸皮的营养成分
        1.2.3 麸皮的饲用价值
    1.3 固态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
        1.3.1 固态发酵技术
        1.3.2 固态发酵发酵糟渣类饲料的研究进展
    1.4 开放式固态发酵
        1.4.1 固态发酵饲料块的研究进展
    1.5 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的研究进展
        1.5.1 好食脉孢菌
        1.5.2 好食脉孢菌产类胡萝卜素的相关研究
    1.6 类胡萝卜素的研究现状
        1.6.1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1.6.2 微生物产类胡萝卜素研究现状
        1.6.3 类胡萝卜素在养殖业的应用前景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种
        2.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的制备
        2.3.2 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培养基条件优化
        2.3.3正交实验
        2.3.4 发酵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
        2.3.5 类胡萝卜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2.3.6 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2.3.7 数据处理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类胡萝卜素提取物定性分析
        2.4.2 类胡萝卜素定量分析
        2.4.3 培养基条件优化
        2.4.4 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培养基优化正交试验
        2.4.5 发酵条件优化
    2.5 本章小结
3 制备含类胡萝卜素饲料块的条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菌种
        3.2.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好食脉孢菌发酵饲料块操作流程
        3.3.2 培养基的制备
        3.3.3 菌悬液的制备
        3.3.4 开放式固态发酵
        3.3.5 饲料块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
        3.3.6 饲料块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3.3.7 诱导子诱导分析
        3.3.8 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3.3.9 数据处理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饲料块发酵的单因素结果
        3.4.2 响应面分析优化饲料块工艺
        3.4.3 诱导子诱导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饲料块对麸皮营养成分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菌种
        4.2.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制备
        4.3.2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4.3.3 粗纤维的检测
        4.3.4 还原糖的测定
        4.3.5 可溶性蛋白的检测
        4.3.6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4.3.7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4.3.8 酚酸的检测
        4.3.9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标准曲线
        4.4.2 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营养成分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芝麻香型白酒
    1.2 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1.2.1 芝麻香型白酒生产的原辅料
        1.2.2 芝麻香型白酒的蒸馏设备
        1.2.3 芝麻香型白酒的发酵容器
        1.2.4 芝麻香型白酒的生产流程
    1.3 芝麻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3.1 芝麻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3.2 芝麻香型白酒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4 芝麻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研究
    1.5 芝麻香型白酒中健康功能因子的研究
    1.6 芝麻香型白酒中四甲基吡嗪的研究
        1.6.1 吡嗪类化合物
        1.6.2 四甲基吡嗪及其生产方式
        1.6.3 芝麻香型白酒中的TTMP
        1.6.4 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研究存在的问题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其原因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剂与耗材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材料和样品
        2.2.4 样品前处理与标样制备
        2.2.5 温度对糟醅中TTMP生成的影响
        2.2.6 样品中TTMP的定性分析方法
        2.2.7 样品中TTMP的定量分析方法
        2.2.8 酒样中氨态氮的测定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宣酒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2.3.2 芝麻香型白酒工业生产过程TTMP的形成
        2.3.3 提高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含量的工艺改进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产TTMP功能菌的筛选及其功能菌液的制备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培养基
        3.2.4 高产TTMP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
        3.2.5 菌株鉴定
        3.2.6 功能菌液的制备工艺
        3.2.7 分析方法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产TTMP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
        3.3.2 高产TTMP功能菌XJB-104 菌株鉴定
        3.3.3 功能菌液的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原位酿造微生物及产品风味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菌株与培养基
        4.2.4 功能菌液的制备
        4.2.5 功能菌液用于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和样品收集
        4.2.6 理化分析
        4.2.7 样品中TTMP、EC和其它风味物质的测定
        4.2.8 微生物数量测定
        4.2.9 芝麻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结构分析
        4.2.10 感官分析
        4.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关键理化参数的影响
        4.3.2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酿造微生物菌群数量与结构的影响
        4.3.3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TTMP含量的影响
        4.3.4 芝麻香型白酒感官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产TTMP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菌株与培养基
        5.2.4 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5.2.5 功能麸曲中试试验
        5.2.6 分析方法
        5.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单因素优化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5.3.2 响应面法优化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5.3.3 DGS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5.3.4 DGS功能麸曲中试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TMP发酵、纯化及其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菌株与培养基
        6.2.4 单因素优化TTMP发酵工艺
        6.2.5 双阶段控温TTMP发酵工艺优化
        6.2.6 TTMP产品纯化和纯度分析
        6.2.7 动物分组和实验设计
        6.2.8 分析方法
        6.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TTMP发酵工艺优化
        6.3.2 发酵液中TTMP纯化及其产品纯度分析
        6.3.3 TTMP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8)Anoxybacillus sp.(CICC 20647)应用潜能及其基因组信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肥发展现状
        1.1.1 有机肥的优势及使用现状
        1.1.2 有机肥推广面临的问题
    1.2 微生物菌剂的作用
        1.2.1 真菌的作用
        1.2.2 细菌的作用
        1.2.3 放线菌的作用
    1.3 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的研究
        1.3.1 淀粉降解的研究
        1.3.2 纤维素降解的研究
        1.3.3 蛋白质降解的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菌株的筛选及功能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培养基及试剂
        2.2.3 实验菌株及材料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耐高温菌株筛选及鉴定
        2.3.2 菌株安全性评价
        2.3.3 菌株有机质降解能力评价
        2.3.4 菌株对梨果实青霉病的直接抑制作用
    2.4 讨论
第三章 Anoxybacillus sp. (CICC20647)产酶及实际降解效果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培养基及试剂
        3.2.3 实验菌株及材料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添加物对菌株液态发酵产酶的影响
        3.3.2 不同添加物对菌株固态发酵产酶的影响
        3.3.3 Anoxybacillus sp. (CICC20647)厨余垃圾降解效果评价
    3.4 讨论
第四章 经济适用型培养基开发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培养基及试剂
        4.2.3 实验菌株及材料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4.3.2 Box-Behnken设计实验结果
        4.3.3 响应面结果验证
        4.3.4 生长曲线测定
        4.3.5 培养基成本比较
        4.3.6 斑马鱼急性毒理试验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Anoxybacillus sp. (CICC20647)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仪器
        5.2.2 培养基及试剂
        5.2.3 菌株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基因组组装结果及组分分析
        5.3.2 基因组圈图
        5.3.3 基因组功能注释及分析
        5.3.4 有机质降解相关基因信息探索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2.1 豆粕固态发酵生物饲料
        1.2.2 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在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1.2.3 磁场在发酵中的应用
        1.2.4 磁场在细胞内的微观作用机制
        1.2.5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在微生物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1.3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制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活化与菌落形态观察
        2.3.2 产酶定性试验
        2.3.3 种子液培养基选择
        2.3.4 菌落总数、蛋白酶活和p H值测定
        2.3.5 种子液培养基优化
        2.3.6 种子液培养条件优化
        2.3.7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曲线及动力学模型
        2.3.8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落形态学观察
        2.4.2 产酶定性试验结果
        2.4.3 最适种子液培养基的选择
        2.4.4 种子液培养基优化结果
        2.4.5 种子液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2.4.6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动力学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3.3.2 发酵产物多肽生成动力学模型建立
        3.3.3 高温发酵豆粕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曲线和产物p H值测定
        3.3.4 高温发酵豆粕指标测定
        3.3.5 高温发酵豆粕抗氧化活性测定
        3.3.6 分子量分布测定
        3.3.7 豆粕总蛋白提取
        3.3.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3.9 二维电泳(2-DE)
        3.3.10 蛋白质谱鉴定
        3.3.11 高温固态发酵放大试验
        3.3.12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工艺参数对豆粕高温固态发酵产多肽的影响
        3.4.2 高温固态发酵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3.4.3 发酵产物多肽生成动力学模型
        3.4.4 豆粕基质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和底物p H变化
        3.4.5 蛋白酶活变化
        3.4.6 发酵产物组分分析
        3.4.7 抗氧化活性
        3.4.8 高温发酵豆粕蛋白的分子量分布
        3.4.9 高温发酵豆粕蛋白二维电泳分析
        3.4.10 放大试验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发酵试验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液体制种条件优化
        4.3.2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4.3.3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培养与菌落计数
        4.3.4 高温固态发酵
        4.3.5 高温固态发酵豆粕多肽含量测定
        4.3.6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液体制种中低强度交变磁场对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4.4.2 高温固态发酵中低强度交变磁场对豆粕产肽量的影响
        4.4.3 透射电镜观察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菌株的转录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发酵菌株样品和基因的制备
        5.3.2 菌种鉴定
        5.3.3 转录组测序
        5.3.4 测序原始数据过滤与组装
        5.3.5 基因表达水平和表达量统计
        5.3.6 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菌种鉴定
        5.4.2 RNA-Seq数据分析
        5.4.3 基因质量统计
        5.4.4 试验样品分析
        5.4.5 差异基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菌株的蛋白组学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和仪器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胞内总蛋白的提取与制备
        6.3.2 蛋白质浓度测定
        6.3.3 蛋白质提取质量测定
        6.3.4 二维电泳
        6.3.5 图像分析
        6.3.6 蛋白质点酶解与鉴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样品蛋白浓度
        6.4.2 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
        6.4.3 低强度交变磁场处理前后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差异蛋白
        6.4.4 差异表达蛋白质谱鉴定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仪器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仪器
    7.3 试验方法
        7.3.1 豆粕固态发酵过程光谱信息采集体系建立
        7.3.2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7.3.3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7.3.4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讨论
        7.4.1 豆粕高温发酵过程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变化
        7.4.2 预处理方法对建模的影响
        7.4.3 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7.4.4 PLS、iPLS和 Si-PLS模型性能比较和分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高温固态发酵豆粕肉鸡喂养试验
    8.1 引言
    8.2 材料和仪器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仪器
    8.3 试验方法
        8.3.1 用于饲养试验的高温固态发酵豆粕制备和样品指标测定
        8.3.2 肉鸡饲养试验
        8.3.3 血清指标检测
        8.3.4 肠道微生物检测
        8.3.5 肠道组织形态学测定
        8.3.6 统计分析
    8.4 结果与讨论
        8.4.1 原料豆粕和高温发酵豆粕化学成分、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
        8.4.2 肉鸡生长性能
        8.4.3 脏器指数
        8.4.4 血清和免疫指标
        8.4.5 肠道微生物和pH值
        8.4.6 肠道组织形态学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三七渣固态发酵生产灵芝菌质的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基的配制
        1.2.2 菌种的扩大培养
        1.2.3 种子液的制备
        1.2.4 单因素实验
        1.2.5 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实验
        1.2.6 灵芝菌质样品的制备
        1.2.7 灵芝生物量的测定
        1.2.7.1 绘制标准曲线
        1.2.7.2 样品中生物量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实验
        2.1.1 发酵温度对灵芝生物量的影响
        2.1.2 接种量对灵芝生物量的影响
        2.1.3 发酵时间对灵芝生物量的影响
    2.2 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实验
        2.2.1 响应面实验设计与结果
        2.2.2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2.2.3 不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分析与优化
        2.2.3.1 接种量和发酵温度交互作用对生物量的影响
        2.2.3.2 接种量和发酵时间交互作用对生物量的影响
        2.2.3.3 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交互作用对生物量的影响
        2.2.4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及验证实验
3 结论

四、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杜晓雨. 内蒙古大学, 2021
  • [2]绿色介质耦合汽爆处理秸秆及其高固酶解发酵乙醇的研究[D]. 孙乐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 [3]益生菌抑制曲霉菌生长及产毒机理[D]. 李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栓菌固态发酵产漆酶及其酶的固定化与应用的研究[D]. 郭良昊.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4)
  • [5]Trametes sp. LS-10C固态发酵产漆酶培养基优化及其对双酚A的降解[J]. 郭良昊,陈海秀,李松,张威,魏胜华. 菌物学报, 2020(10)
  • [6]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功能性饲料[D]. 孙轶男.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
  • [7]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D]. 张温清.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8]Anoxybacillus sp.(CICC 20647)应用潜能及其基因组信息的研究[D]. 蔡怡婷. 浙江大学, 2020(02)
  • [9]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D]. 吴平. 江苏大学, 2020(01)
  • [10]三七渣固态发酵生产灵芝菌质的工艺优化[J]. 谭显东,卢上飞,胡伟,魏琨,羊依金. 食品工业科技, 2020(18)

标签:;  ;  ;  ;  ;  

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