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事故的急救

儿童事故的急救

一、小孩发生意外的急救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姚韵[1](2020)在《刑法义务冲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每个人在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纷繁复杂的角色背后,被赋予了各不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权利行为可行使可放弃,而在履行不可推卸的义务过程中,法律规范是人们需要遵守的最低行为准则。由于人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和法规范之间的不协调性,会导致各种各样的义务极有可能产生冲突,因此义务冲突的现象并不少见。在义务冲突的情形下,至少有一项义务与罪刑有关且有导致刑事责任产生可能性的,具有刑法意义的刑事法律义务才能进入义务冲突的研究范围。而刑法作为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法,刑法中的义务和其他法规范中规定的义务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平衡刑法义务与其他法义务以及各种刑法义务之间的紧张关系则成为刑法学中一个永恒的研究内容。本文选取刑法义务冲突研究为题,将文章内容总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梳理刑法义务冲突的基本内容,包括其内涵,分类,构成要件等等。第二章则是对义务冲突情境的审查原理及步骤进行了介绍。包括阐述了义务冲突的正当化根据以及简单地评析每一种学说观点,还对义务冲突情境下不同的选择行为造成的相应的刑法效果进行了逐一介绍。第三章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先是对现有的义务冲突理论作一个小结,指出传统的义务冲突理论中刑法义务内容的缺失并将笔者理解的刑法义务的相关内容补充进义务冲突理论,最后站在不同的视角下来提出一些笔者关于义务冲突理论及其解决途径的思考。纵观国内外关于义务冲突的研究内容,着墨主要集中在义务冲突及理论本身的解析上,而对于义务冲突的前提,刑法义务则少有涉及。笔者认为,义务冲突理论的探讨需要站在对义务冲突的前提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和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此外,刑法义务中不仅包含了刑法对行为模式的要求,在行为模式的背后还承载着刑法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观念,刑法的义务冲突实质上就是义务背后的刑法价值之间产生了对立,在这样的情形下行为人陷入了到底选择履行哪一项义务能够符合刑法要求的困惑当中,而义务冲突的理论内容就是为了解决行为人的尴尬境地,为义务冲突下行为人的选择提供一个可预测的依据。因此,本文研究刑法义务冲突的内容,旨在明确界定义务冲突理论的前提,在认识到义务冲突的本质是刑法价值之间的冲突的基础上来展开对义务冲突理论的研究,以此丰富义务冲突理论的内容。此外,义务冲突情形是客观存在的,在面对不可避免的义务冲突时,对于行为人的选择行为如何评价,从而平衡好立法规定的义务履行与司法实践中刑法正义价值的实现也是本文研究义务冲突理论的任务。

展亚明[2](2020)在《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百花洲公园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建设下,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的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吸引了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前来休闲观光。随着苏州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基本已经成为在该区域活动的主体人群。然而,该区域公共滨水空间在适老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老年人的各类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本研究以此为背景,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适老化设计原则与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对百花洲公园段进行实例研究,以期在理论上完善该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的空缺,也为国内同类型城市的公共滨水空间设计实践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与第二章,是本文的基础研究部分。第一章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究了研究目的与意义,阐述了研究范围与创新点,并对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是相关基础研究,围绕老年人、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以及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相关内容展开基础研究。第二部分为第三章,是问题发现与分析部分,通过对苏州护城河区域各类滨水空间进行适老化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在区域布局与滨水空间两个层面进行问题分析总结。第三部分为第四章、第五章与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得出适老化设计原则,为该区域公共滨水空间的适老化设计提供了导向性依据。第五章提出适老化设计策略,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设计参考。第六章是文章的实例研究部分,在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对百花洲公园段公共滨水空间中老年人的活动行为模式与使用后评价分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老年人的需求,并与适老化现状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来总结问题,以此为基础进行此公园段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优化。第四部分为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不足与展望。本文旨在对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建设进行适老化设计理论上的补充,并为今后该区域的更新发展提供适老化设计方面的指导。

禹宁瑶[3](2020)在《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文中指出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新事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从一定意义上说,大量农村地区已然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和幼儿园,其生产生活活动基本上就是围绕养老和抚幼两件事展开。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因农村改革政策而衍生,是经长期累积而成的复杂社会问题。留守老人经历了主动型安排、被动型接受和分工型选择的阶段性历史变化,这意味着中国留守老人问题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本研究紧紧围绕政府对留守老人“做过什么”、“做得如何”、“需要做什么”“如何做”的关键问题展开考察。从“一个村庄的中国养老”的田野调查着手,面对面感受老人的苦辣酸甜,从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口述故事和感受中,抽丝剥茧,寻找问题的由来、发展的轨迹、问题的症结、解决的良方,最终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及其体系构架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对留守老人问题特性作了规律性考察。首次界定农村留守老人是与子女或其他赡养人、扶养人分开生活6个月以上,两者住所车程时间大于60分钟,独居在农村户籍所在地60岁以上的老人。提出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最突出的特征是家庭赡养功能临时性、部分性缺失,老人处于“准事实无人赡养”状态。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难、健康难、关爱难、发展难的现实背后是农村养老价值文化的严重缺失,养老观念上的“三只无形的手”——全生命周期不平等照护观念、“孝文化”名义下的养老公共责任的缺失、无限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健全人”社会定位,将农村老人在家庭、社会、国家的角色定位中置于不利地位。留守老人养老的时间阶段性、身份流动性和安排的过渡性特征决定其养老的“过桥”性质,属于特例养老,与农村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共同构成农村养老“三角”形态。本研究从纵向历史观察、横向事件比较的“十字”时空维度,考察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历史过程和问题症结。指出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处于基于老人自食其力基础上的“急难补救”式支持的阶段,家庭具有托底养老保障功能,而非政府。政府责任与角色错位应予纠正,支持保障方向应调整,“保基本”制度功能设计应纠偏,政策工具空间待优化。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探索留守老人养老评价体系和方法,为政府支持提供导向。首次分析了中国社会养老“剩饭现象”,提出养老“剩饭指数”理论,构建了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由通话指数、收入稳定指数、医疗照护指数、打牌指数“四维子指数”及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估公式与模型,用以衡量需求与供给匹配程度,更加准确判断老人生活状态和照料情况,为政策制定和服务改善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和标准。本研究在元治理理论指导下探索发现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直接理论基础,首次提出了“影子赡养人”理论。影子赡养人是指在法定赡养人因非主观故意造成赡养义务履行暂时性、部分性缺失时,为老人提供临时性养老帮助的责任主体。它是对法定赡养人角色和责任的临时性、部分性的替代,是在家庭赡养人功能失效时替代发生作用。影子赡养人准确定性了政府特例支持的属性,高度概括了政府特例支持的核心要义,为分析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根据这一理论观点,政府对留守老人的支持,首要的理论依据是老人赡养实现程度,而不是谁是法定赡养人的问题,但凡有赡养缺失情形,“影子赡养人”就发挥“拾遗补缺”作用,为养老“剩饭现象”治理提供基本理论遵循。本研究依据“影子赡养人”理论,全新构架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体系。其最大特点在于坚持留守老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赡养”角度设定支持内容,从“过桥”性质选择支持路径,针对性、目的性强,较好解决了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探索了留守老人问题相对“闭环”的解决方案,是对养老社会支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当前农村养老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王畅[4](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实务探究 ——以深圳市J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儿童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频频发生幼童坠楼事件、触电身亡等现象让不少人心有余悸,再一次敲响了儿童居家意外伤害的警钟。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心理活动及行为具有无意性,控制和调节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差,个性特征不稳定的特征导致学龄前儿童缺少辨别居家安全隐患的能力,发生居家意外伤害的频率高。学龄前期作为儿童身心发育中至关重要的时期,培养儿童居家安全意识和提升居家安全技能是关键。随着幼儿园升小学就学压力的增加,幼儿园顺势将文化教育放在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儿童的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对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关注,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加强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性笔者在J社区实习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了解到学龄前儿童虽然在家中、幼儿园受到居家安全方面的教育,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学龄前儿童依旧存在生活习惯中的不安全行为,需要加深对居家安全的印象。针对该现象笔者首先针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对居家安全现状及需求展开调研,发现学校、家庭方面在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且对居家安全教育有着普遍的需求。其次,笔者对学龄前儿童的居家安全教育问题现状和居家安全教育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在对儿童居家安全问题研究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探究社会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新模式。随后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居家安全需求,设计出“拉起生命之手,呵护快乐童年"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小组方案,引导学龄前儿童了解居家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辨别居家安全隐患,通过观察学习居家安全知识和学习简单的预防和自救的技能方法,提高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最终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龄前儿童实现小组目标,并对小组介入进行评估与反思,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弥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缺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掌握居家安全知识和技能,并且将理论知识和实务体验相结合进行应用。笔者从政府层面和社会工作的角度分别对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提出了建议:政府层面,一是建立健全学龄前儿童安全教育政策,二是加快社区居家安全设施建设。社会工作层面,一是社工链接优秀资源,将居家安全教育注入专业性。二是社工发挥情境体验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优势,三是构建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四是家庭、幼儿园、社工多方合作,建立一个科学的居家安全教育模式。

安娟[5](2020)在《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3-6岁幼儿走出园门,亲近大自然,了解社会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学习,通过一系列直接感知、亲身体验、自主活动、游戏探索、志愿服务、设计制作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育活动。此研究旨在了解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论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其对本研究的启示,并且论述和分析了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深入系统地研究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论文综合运用了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研究对象总数共计达875人(其中,问卷调查了578位教师和257位家长,访谈了4位园长、20位教师、8位家长和8位社会场所工作人员,观察了14所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分析了8份实物资料),收集关于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多种信息,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和多种资料来源的“三角互证”,提高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论文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对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先是以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程序为经线,全面探索了活动的筹划环节、实施过程和后续工作;后以活动的参与人员为纬线,具体分析了园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者发现了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如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筹备工作充分、幼儿的安全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重视、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显着的优势特征、教师在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占主导地位、家长成为幼儿园社会实践伙伴的重要伙伴)和存在的问题(如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部分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不高、社会场所为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的帮助不够、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存在“走过场”的嫌疑、幼儿园社会实践的评价活动需要进一步规范),并分别对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社会场所和政府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幼儿园园长应促使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幼儿教师应促使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幼儿家长应促使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化、社会场所应促使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细化、政府部门应促使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以求统合各方力量,共同优化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论文最后还指出了本项研究的特色和不足。

张瑶[6](2020)在《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文中指出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石,而幼儿的安全认知对幼儿在园安全、健康成长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网上报道的幼儿园安全事故频繁出现;而目前幼儿家长和教师也特别担心幼儿在园的安全状况,但事实上幼儿的安全认知是如何呢?另外目前关于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认知的研究缺乏,因此研究者想了解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实际情况,并看其情况是否是与家长和教师所担心的一样。本研究通过前期的访谈,向幼儿家长和教师了解到他们所认为幼儿已掌握的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情况,以及他们所担心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安全事故情况,然后整理出幼儿园内的安全和危险情境,共分为生活安全、学习安全、玩耍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生活潜在危险、学习潜在危险和活动潜在危险等7个板块;再从许多幼儿安全绘本中查找了相关板块的情境图片,并筛选出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且易于理解的图片;经过预调研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幼儿园内的安全情境和危险情境共50个。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贵州省黔东南州的6所幼儿园中174名大班幼儿及3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大班幼儿对这50个情境图片的判断、原因解释和应对措施以及对“安全”和“危险”的概念定义和情境要素的认知来考察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研究者对大班幼儿的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编码归类,并对22410条回答进行了编码处理,得出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相关情境的原因解释共有十三种形式,分别为:不知道、无关想象、答非所问、错误解释、依据措施解释、依据外部因素解释、依据主观因素解释、依据价值判断解释、依据后果解释、依据客观需要解释、依据作用解释、依据直观的外部特征解释、依据感受和体验解释。而大班幼儿对危险情境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四种形式,分别为:无措施、措施错误、措施不完全正确、措施正确。大班幼儿对“安全”和“危险”的概念下定义的形式有八种,分别为不知道、认知错误、原词造句、具体举例、措施描述、结果描述、重要属性、正确定义。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访谈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发现:1.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总体上良好;2.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的认知好于安全的认知,家长和教师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幼儿的安全认知能力;3.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正确率好于原因解释和应对措施;4.城市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5.大班男孩和大班女孩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中没有太多差异,仅在情境的原因解释中,大班男孩的认知稍好于大班女孩。针对以上结论,并结合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及幼儿园环境设施的观察,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从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安全管理、幼儿安全教育三个方面来提升幼儿的安全能力。

梁宇峰,余莉,杨镒宇,武志远[7](2019)在《儿童重症意外伤害病例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重症意外伤害患儿的临床特点,为重症意外伤害的监测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6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PICU收治的182例0~14岁意外伤害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段分为四组:0岁<婴儿组≤1岁(49例);1岁<幼儿组≤3岁(91例);3岁<学龄前儿童组≤6岁(29例);6岁<学龄儿童组≤14岁(13例)。分析各组意外伤害的种类、构成比、年龄特点及死亡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意外伤害儿童182例(占PICU总患儿6.06%),其中男118例(64.8%),女64例(35.2%),男童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高于女童(P <0.05)。意外伤害发生情况依次为气道异物82例(45.05%)、跌倒/坠落伤31例(17.03%)、食物/药物中毒26例(14.29%)、交通伤17例(9.34%)、溺水11例(6.04%)、消化道异物9例(4.95%)和烧烫伤6例(3.30%)。各组气道异物和跌倒/坠落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气道异物在幼儿组的发生率最高,跌倒/坠落伤在婴儿组的发生率最高。各组跌倒/坠落伤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制订儿童意外伤害预防措施时,应考虑区域、年龄、性别及伤害类型等因素,以完善儿童意外伤害预防急救系统,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邓静静[8](2019)在《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以赣州市为例》文中认为民办幼儿园是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展迅速并且备受关注。一方面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幼儿数量增多,另一方面人们对学前教育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全面普及,这就使得学前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大。虽然国家加大力度建设公办幼儿园,但是公办幼儿园远远不能满足适龄幼儿的学前教育需求,因此,民办幼儿园应运而生,并且在大部分地区的规模和数量都超过公办幼儿园。相对于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有着自身发展特点,这就造成了进入门槛低、监管难度大的问题,民办幼儿园的安全事故也是屡见报端。本文以赣州市民办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赣州市民办幼儿园现状的调查,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建立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赣州市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提供意见。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进行文字和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分为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访谈调查是针对民办幼儿园园长进行安全管理的访谈,作者希望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民办幼儿园不同利益主体进行调查,更加全面地收集到论文所需要的数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一、引言。从备受关注的上海携程幼儿园虐童事件、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引发思考,另结合十九大报告中的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进行阐述,介绍研究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意义。二、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概述。对民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机制等概念进行定义,举例说明影响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三、赣州市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的调查。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作为牵动人心的话题,在赣州地区是如何进行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得到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四、赣州市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整理,发现赣州市民办幼儿园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分析原因。五、探索赣州市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机制的建构。查找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结合赣州市实际情况,提出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机制的建构,解决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任建晓[9](2019)在《幼儿园新教师安全急救素养现状的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危险评估能力较弱,使幼儿成为了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教师作为幼儿园的重要组成人员,其安全急救素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相比于有经验的老教师,新教师的安全急救素养更加值得我们关注。本研究以新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对新教师的安全急救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其安全急救意识、安全急救行为表现以及安全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的现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找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新教师自身因素、在校培养、入职后幼儿园的培训、社会原因入手进行了原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新教师具有较高的急救意识但具备的安全急救知识技能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具有积极的急救主动性但缺乏急救信心。分析其原因得到:教师自主学习效果不佳、各类高校忽视对学生安全急救素养的培养,已有的职后培训效果不显着、考核标准不明确等。本研究在做了深度的分析后,根据现存的问题以及实际的需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邱情[10](2019)在《个案工作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危险因素增加,创伤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创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不仅要面临生理疾病影响,还要遭受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困扰,如情绪低落、悲观、焦虑、对生活丧失信心、出院后无法融入社会等问题。因此,创伤患者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等问题应该被人们关注。面对创伤患者这一群体,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临床医学治疗与常规护理,近年来,辅以心理护理及疏导。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目的,部分医院已开始转变医疗模式,积极引入医务社会工作,为创伤患者提供专业的服务,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本文从成都市X医院骨科病房的社会工作实务切入,在以往学者研究创伤患者心理社会康复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问题进行介入研究。本文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分析骨科创伤患者需求,以优势视角为指导理论,增加患者抗逆力,运用个案工作的介入方法服务于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的康复中,通过对个案服务对象的选取,对其处境进行问题分析和需求界定,发现其情绪低落、消极、对疾病的非理性认知、经济压力大、自我照顾能力下降、社会功能性降低、对未来生活及职业规划感到迷茫。总结归纳:主要为心理和社会适应恢复的问题。文章通过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技巧,让服务对象正视情绪、发现优势、强化优势、加强家庭支持、同辈支持、链接资源、参与活动、重返社会,缓解服务对象心理社会康复问题,并探讨个案工作在此类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康复的应用过程和成效性。通过CASQ情绪乐观悲观测量量表的前后两次比较、目标达成量表、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及服务对象满意度共同评估服务效果。最后,根据对研究的结果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研究发现,个案工作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中具有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我,消极悲观情绪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康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社会适应力等得到提升。

二、小孩发生意外的急救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孩发生意外的急救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刑法义务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义务冲突理论概述
    一、义务冲突的概念
        (一)义务冲突的内涵
        (二)义务来源
        (三)义务冲突产生的原因
    二、义务冲突的分类
        (一)刑法规范之间的义务冲突
        (二)刑法与其他法规范之间的义务冲突
        (三)等位义务与不等位义务的冲突
第二章 义务冲突的审查原理及应用
    一、义务冲突的审查原理
        (一)大陆法系的学说观点
        (二)英美法系的学说观点
        (三)义务冲突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
    二、义务冲突审查原理在选择类型上的应用
        (一)义务冲突下的正当选择
        (二)义务冲突下的错误选择
        (三)基于无过错的错误选择
        (四)义务冲突下的不选择行为
        (五)假想义务冲突
第三章 关于义务冲突理论的思考
    一、传统的义务冲突理论及不足
        (一)现有的义务冲突理论小结
        (二)将刑法义务补充进义务冲突理论
    二、三点新的思考
        (一)从身份的角度来解决义务冲突
        (二)刑法第13条的适用
        (三)从规范犯罪论的立场来解决义务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百花洲公园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苏州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1.1.2 城市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发展趋势
        1.1.3 苏州护城河区域更新与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与创新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关于老年人
        2.1.1 概念限定
        2.1.2 老年人生理特征
        2.1.3 老年人心理特征
        2.1.4 老年人活动特征
    2.2 关于公共滨水空间
        2.2.1 概念限定
        2.2.2 我国城市公共滨水空间发展现状
        2.2.3 公共滨水空间在本文中的分类
        2.2.4 公共滨水空间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2.3 关于适老化设计
        2.3.1 概念限定
        2.3.2 适老化设计涉及的相关学科
        2.3.3 适老化设计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
    2.4 关于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
        2.4.1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发展沿革
        2.4.2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现状
        2.4.3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功能分区
        2.4.4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与周边老年人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3.1 滨水步道适老化现状
        3.1.1 滨水步道适老化现状调研
        3.1.2 滨水步道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3.2 滨水平台适老化现状
        3.2.1 滨水平台适老化现状调研
        3.2.2 滨水平台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3.3 滨水码头适老化现状
        3.3.1 滨水码头适老化现状调研
        3.3.2 滨水码头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3.4 滨水桥下空间适老化现状
        3.4.1 滨水桥下空间适老化现状调研
        3.4.2 滨水桥下空间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3.5 滨水广场适老化现状
        3.5.1 滨水广场适老化现状调研
        3.5.2 滨水广场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3.6 滨水绿地适老化现状
        3.6.1 滨水绿地适老化现状调研
        3.6.2 滨水绿地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3.7 滨水空间交界节点适老化现状
        3.7.1 滨水空间交界节点适老化现状调研
        3.7.2 滨水空间交界节点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3.8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适老化现状
        3.8.1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适老化现状调研
        3.8.2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3.9 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总结
        3.9.1 区域布局层面的适老化现状问题总结分析
        3.9.2 滨水空间层面的适老化现状问题总结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原则
    4.1 基于城市公共滨水空间普适性层面
        4.1.1 区域空间便捷可达原则
        4.1.2 老人活动安全舒适原则
        4.1.3 空间适老而不唯老原则
        4.1.4 适老改造因地制宜原则
        4.1.5 保留老人地域记忆原则
        4.1.6 引导老人参与评价原则
    4.2 基于苏州护城河区域地域特定性层面
        4.2.1 风貌保护与适老更新并存原则
        4.2.2 文脉延续与适老改造协调原则
        4.2.3 各区段适老建设有序推进原则
        4.2.4 本地老人与游客和谐共处原则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5.1 滨水空间区域布局适老化提升
        5.1.1 区域空间资源适老化整合
        5.1.2 区域交通流线适老化组织
    5.2 滨水空间步行体系适老化构建
        5.2.1 以老人步行活动安全为导向的步道空间细部改良
        5.2.2 以老人步行活动便捷为导向的步道空间无障碍化
        5.2.3 以老人步行活动舒适为导向的步道空间尺度把控
        5.2.4 以老人步行活动体验为导向的步道空间节点设置
    5.3 滨水空间使用适老化改善
        5.3.1 融合叠加使用空间,促进老人空间使用高效
        5.3.2 时段交叉使用空间,推进老人空间使用均衡
    5.4 滨水空间层次适老化整合
        5.4.1 丰富滨水空间临水边界亲水层次,满足老人多种亲水体验
        5.4.2 进行滨水空间内部二次分割围合,增强老人空间氛围感知
        5.4.3 增设滨水空间拐角活动空间节点,促使老人社交活动发生
    5.5 滨水空间功能适老化改进
        5.5.1 增设亲子互动空间,实现代际和谐
        5.5.2 改善运动健身空间,吸引老人参与
        5.5.3 置入艺术文化空间,开拓老人兴趣
    5.6 滨水空间要素适老化升级
        5.6.1 从滨水空间各类界面入手
        5.6.2 从滨水空间绿化景观入手
        5.6.3 从滨水空间灯光照明入手
        5.6.4 从滨水空间交界节点入手
        5.6.5 从滨水空间服务设施入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百花洲公园段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优化研究
    6.1 调查问卷设计
        6.1.1 百花洲公园概况
        6.1.2 调查目的
        6.1.3 调查对象
        6.1.4 调查方法
    6.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分析
        6.2.1 年龄和性别
        6.2.2 身体健康状况
    6.3 老年人活动行为模式分析
        6.3.1 活动原因
        6.3.2 活动频率和时长
        6.3.3 交通到达方式
        6.3.4 到达所需时间
        6.3.5 活动区域
        6.3.6 活动类型
    6.4 老年人使用后评价分析
        6.4.1 百花洲公园总体满意度评价分析
        6.4.2 各类型空间满意度评价分析
        6.4.3 各类型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评价分析
        6.4.4 空间特性营造评价分析
    6.5 现状问题与老人需求对比分析
        6.5.1 基于现状调研层面的此公园段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6.5.2 基于问卷与访谈调查层面的此公园段老人需求分析
        6.5.3 通过对比分析进行问题总结
    6.6 百花洲公园段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优化
        6.6.1 完善通行空间节点处无障碍设计
        6.6.2 提升各类型活动空间细部安全性
        6.6.3 各类服务设施配置紧扣老人需求
        6.6.4 绿化植物种类趋向益康适老方面
        6.6.5 适当增加小型半私密性休息空间
        6.6.6 空间风格满足老人文化认知需求
        6.6.7 加强公园管理提升老人活动体验
        6.6.8 举办民俗活动丰富老人精神生活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3)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方法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留守老人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2.1.2 赡养人与影子赡养人
        2.1.3 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和特例养老
        2.1.4 政府养老支持与政府养老特例支持
        2.1.5 养老价值文化与养老剩饭指数
    2.2 理论方法基础
        2.2.1 元治理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检讨
        2.3.2 抽样分析法的运用
        2.3.3 古城村田野调查
        2.3.4 特定研究任务的多元方法运用
        2.3.5 主要数据构成及样本编码
第3章 基于古城村折射的留守老人问题历史脉络
    3.1 古城村养老历史变迁
        3.1.1 养老发展轨迹
        3.1.2 养老历史状况
        3.1.3 养老变化特征
    3.2 古城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历史考察
        3.2.1 留守老人现象的出现及演变过程
        3.2.2 留守老人问题的出现及环境特征
        3.2.3 留守老人问题的政策历史背景
        3.2.4 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根源
    3.3 小结
第4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分析
    4.1 湘潭市留守老人概况
    4.2 数据来源
    4.3 湘潭市留守老人整体情况分析
        4.3.1 个体特征分析
        4.3.2 经济状况
        4.3.3 身体及生活情况
        4.3.4 精神状况与社会交往情况
    4.4 湘潭市留守与非留守老人差异性分析
    4.5 湘潭市留守老人区域性特征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现状分析
    5.1 政策实施概述
        5.1.1 农村老人社会保障政策
        5.1.2 农村养老服务政策
        5.1.3 农村留守老人专项政策
    5.2 养老政策内容分析
        5.2.1 分析对象与方法
        5.2.2 分析维度
        5.2.3 政策编码
        5.2.4 分析结果
        5.2.5 分析讨论
    5.3 养老政策效应分析
        5.3.1 分析对象及方法
        5.3.2 分项评估结果
        5.3.3 分析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6.1 建模的研究背景
    6.2 建模的目标任务
    6.3 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模方法选择
    6.4 数据编码与模型建构
        6.4.1 开放式编码
        6.4.2 轴心编码
        6.4.3 选择性编码
    6.5 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构成分析
    6.6 基于养老剩饭指数的评价分析
    6.7 小结
第7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及政府责任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7.1.2 养老需求构成要素四维设定
    7.2 农村老人常态养老需求分析
        7.2.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7.2.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7.2.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7.2.4 历史变化维度需求分析
    7.3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分析
        7.3.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7.3.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7.3.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7.4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7.4.1 农村常态养老与特例养老需求差异性分析
        7.4.2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7.5 基于需求侧的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责任分析
        7.5.1 养老支持责任的理论基础
        7.5.2 政府养老责任清单分析
        7.5.3 政府特例养老支持的主要差距
    7.6 小结
第8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及阐释
    8.1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的提出
        8.1.1 理论背景
        8.1.2 理论发现
        8.1.3 理论内涵
        8.1.4 理论意义
    8.2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
        8.2.1 理论基础和方法
        8.2.2 “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
    8.3 基础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3.1 农村养老价值文化
        8.3.2 农村养老基础政策
        8.3.3 养老服务标准
    8.4 核心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4.1 家庭主养支持
        8.4.2 社会共养支持
        8.4.3 政府公养支持
    8.5 制度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5.1 “安全屋”机制
        8.5.2 “蓄水池”机制
        8.5.3 “长博弈链”机制
    8.6 小结
第9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建设对策
    9.1 构建家庭主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1.1 制定全国统一的留守老人认定标准及具体办法
        9.1.2 建立留守老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
        9.1.3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环境支持系统
        9.1.4 建立留守老人亲情陪护制度
        9.1.5 试点建立农村以房养老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
        9.1.6 建立留守老人法律援助制度
    9.2 构建社会共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2.1 建立留守老人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9.2.2 建立邻里互助照料制度
        9.2.3 完善为老公益创投制度
        9.2.4 探索设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基金
        9.2.5 推进农村养老价值文化建设
    9.3 构建政府公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3.1 建立定期探访制度
        9.3.2 建立“双困”留守老人护理补贴制度
        9.3.3 建立资助留守老人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制度
        9.3.4 建立留守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9.3.5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9.3.6 建立留守老人应急救援制度
    9.4 优化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础政策环境
        9.4.1 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9.4.2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9.4.3 建立老年照护救助制度
        9.4.4 建立养老征信制度
    9.5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9.5.1 鼓励急需标准的优先研制
        9.5.2 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9.6 探索农村留守老人多元化养老模式
        9.6.1 多元养老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9.6.2 医养结合介入实验启示
        9.6.3 积极养老模式的植入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基本结论
    10.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B 调查研究资料
    附件1 湘潭市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附件2 湘潭市老人日常活动困难程度问卷调查表
    附件3 湘潭县留守老人入户访谈提纲
    附件4 湘潭市留守老人养老评价问卷调查表
    附件5 湘潭市非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附件6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入户调查表
    附件7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访谈提纲
    附件8 湘潭县镇村干部访谈提纲
    附件9 湘潭县农村养老调研座谈会纪要
    附件10 湘潭县养老田野调查访谈样本编号及基本情况
    附件11 访谈实录

(4)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实务探究 ——以深圳市J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
        1、学龄前儿童
        2、居家安全教育
        3、居家意外伤害
        4、居家安全隐患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小组工作介入背景
    (一)J社区样本学龄前基本情况介绍
        1、J社区基本情况
        2、J社区学龄前儿童家庭居家安全的基本情况
    (二)J社区样本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问题现状
        1、家庭居家安全教育的缺位
        2、幼儿园缺少对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关注
        3、J社区缺乏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居家安全教育
    (三)J社区样本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需求分析
        1、学龄前儿童提高居家安全意识的需求
        2、学龄前儿童提高居家安全知识及技能的需求
        3、家长对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渴望
        4、对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安全教育的愿望较强
    (四)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可行性分析
        1、小组工作介入促进服务类型多样化
        2、实施小组工作符合学龄前儿童的特点
        3、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需要
三、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方案设计
    (一)小组名称
    (二)小组目标与理论
        1、小组目标
        2、小组理论
    (三)小组模式的选取
    (四)小组招募
    (五)小组工作方案
    (六)小组评估方法
    (七)小组工作日程安排
四、小组工作介入J社区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过程
    (一)小组活动介入过程及分析
        1、第一节小组活动:“争做居家安全小主人”
        2、第二节小组活动:“居家安全知多少”
        3、第三节小组活动:“向危险说不”
        4、第四节小组活动:“安全技能从我行”
        5、第五节小组活动:“居家小小医疗兵”
        6、第六节小组活动:“居家安全总动员”
    (二)小组工作的评估
        1、小组前后测问卷评估
        2、小组过程评估
        3、小组效果评估
五、反思与建议
    (一)对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反思
        1、对介入优势的反思
        2、对介入实务的反思
    (二)社会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建议
        1、对于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政府层面的建议
        2、对于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社会工作层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龄期儿童居家安全知识问卷》
附录 B 《J社区2019年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C
致谢

(5)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问题与提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背景
        一、时代发展的趋势
        二、幼教实践的反思
        三、个人情结的诉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
        一、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是如何筹备策划的?
        二、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是如何实施完成的?
        三、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是如何开展后续工作的?
    第四节 关键概念与界定
        一、幼儿园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
        四、社区教育
        五、家园社区合作共育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启示
    第一节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与启示
        一、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给与的启示
    第二节 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与启示
        一、社会建构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社会建构理论给与的启示
    第三节 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与启示
        一、体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体验学习理论给与的启示
    第四节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与启示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生态系统理论给与的启示
第三章 文献综述与评析
    第一节 国内外学者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与评析
        一、国内外学者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的综述
        二、国内外学者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国内外学者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与评析
        一、国内外学者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的综述
        二、国内外学者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的评析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运用
    第一节 问卷法与运用
        一、问卷的编制与内容
        二、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三、问卷的整理与统计
        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节 访谈法与运用
        一、访谈的对象与内容
        二、访谈的准备与过程
        三、访谈资料的整理与统计
        四、访谈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节 观察法与运用
        一、观察的对象
        二、观察的过程
        三、观察资料的整理
        四、观察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节 实物分析法与运用
        一、实物资料的收集
        二、实物资料的整理
        三、实物分析的信度和效度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筹划环节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与分析
        一、园长的目的观与分析
        二、教师的目的观与分析
    第二节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与分析
        一、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制定主体与分析
        二、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制定内容与分析
    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与分析
        一、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园内部署与分析
        二、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园外协调与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二):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与分析
        一、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选择与分析
        二、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时间与分析
        三、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频次与分析
    第二节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与分析
        一、幼儿园在文化场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分析
        二、幼儿园在商业场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分析
    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出行与分析
        一、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出行规模与分析
        二、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出行方式与分析
    第四节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与分析
        一、教师在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策略与分析
        二、社工在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策略与分析
    第五节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伙伴与分析
        一、家长在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伙伴参与分析
        二、社工在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伙伴参与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三):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后续工作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延伸与分析
        一、社会实践活动在幼儿园中的延伸与分析
        二、社会实践活动在家庭中的延伸与分析
    第二节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与分析
        一、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与分析
        二、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与分析
        三、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分析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重要成效
        二、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教育建议
        一、幼儿园园长应促使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
        二、幼儿园教师应促使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
        三、幼儿家长应促使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化
        四、社会场所应促使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细化
        五、政府部门应促使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不足
        一、研究的特色
        二、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教师问卷
    附录2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家长问卷
    附录3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5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社会场所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6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观察提纲
    附录7 成人自愿参加“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协议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幼儿园内的安全是教育的基石
        1.1.2 幼儿对安全、危险的认知是安全的支柱
        1.1.3 成人对幼儿安全认知的了解有偏差
        1.1.4 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缺乏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2.3.1 理论意义
        1.2.3.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幼儿安全相关研究
        1.3.1.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1.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3 国内外相关述评研究
        1.3.2 幼儿安全认知相关研究
        1.3.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安全和危险
        1.4.2 幼儿园内的安全和危险
        1.4.3 安全认知和危险认知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访谈法
        2.1.2 观察法
    2.2 研究过程
        2.2.1 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确定
        2.2.2 预研究
        2.2.3 正式研究
        2.2.3.1 访谈提纲
        2.2.3.2 观察记录表
        2.2.4 访谈内容整理后形成编码工具
3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结果
    3.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情况
        3.1.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总体上认知比较好
        3.1.2 城市大班幼儿对50个情境的判断认知好于农村大班幼儿的判断认知
    3.2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情况
        3.2.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总体上稍好
        3.2.2 城市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总体情况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
        3.2.3 大班男孩对部分情境的原因解释情况好于大班女孩
    3.3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情境的应对措施情况
        3.3.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情境的应对措施总体情况稍好
        3.3.2 城市大班幼儿对危险情境应对措施的总体情况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
    3.4 大班幼儿对安全和危险概念、情境要素认知的情况
        3.4.1 大班幼儿对“安全”概念有所理解
        3.4.2 大班幼儿对安全地点要素认知的情况
        3.4.3 大班幼儿对安全时间要素认知的情况
        3.4.4 大班幼儿对安全人物要素认知的情况
        3.4.5 大班幼儿对“危险”概念有所理解
        3.4.6 大班幼儿对危险地点要素认知的情况
        3.4.7 大班幼儿对危险时间要素认知的情况
        3.4.8 大班幼儿对危险人物要素认知的情况
4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认知的情况分析
    4.1 幼儿方面
        4.1.1 幼儿的思维水平
        4.1.2 幼儿的生活经历
        4.1.3 幼儿的语言水平
        4.1.4 幼儿的性别差异
    4.2 幼儿园方面
        4.2.1 幼儿园环境设施
        4.2.2 幼儿园管理
        4.2.3 幼儿园安全教育
    4.3 家庭方面
        4.3.1 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缺失
        4.3.2 幼儿家长忽视了儿童的声音
5 结论
6 讨论与建议
    6.1 讨论
        6.1.1 家长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6.1.2 城市与农村幼儿存在差异,但农村幼儿的安全认知能力也不差
        6.1.3 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有一定影响
    6.2 建议
        6.2.1 幼儿园环境设施
        6.2.2 幼儿园安全管理
        6.2.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2.2.2 注重安全培训
        6.2.2.3 安全教育系统化,建立课程体系
        6.2.2.4 以多种形式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
        6.2.3 幼儿安全教育
        6.2.3.1 幼儿园教师
        6.2.3.2 幼儿家长
        6.2.3.3 综合建议
7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附录 三
附录 四
附录 五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儿童重症意外伤害病例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意外伤害的分类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特点
    2.2 性别与意外伤害种类间的关系
    2.3 各年龄组收治重症意外伤害的特点
    2.4 不同年龄组意外伤害患儿预后
3 讨论

(8)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以赣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加强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影响民办幼儿园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赣州市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现状调查
    第一节 赣州市民办幼儿园的概况
    第二节 赣州市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现状调查
        一、赣州市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的设计
        二、赣州市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 赣州市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制度政策方面
    第二节 学校管理方面
    第三节 社会及家庭方面
第五章 赣州市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安全责任机制
    第二节 安全教育机制
    第三节 安全沟通机制
    第四节 安全监管机制
    第五节 安全应急机制
    第六节 安全保障机制
第六章 结语
附录一:民办幼儿园家长安全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二:民办幼儿园教师安全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三:民办幼儿园园长访谈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9)幼儿园新教师安全急救素养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政策基础
        (一)《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
        (三)《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综述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对已有文献的总结
    二、概念界定
        (一)新入职幼儿教师
        (二)安全急救素养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一)问卷的选择对象
        (二)访谈的选择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提纲
第三章 调查结果
    一、新教师安全急救意识的现状
    二、新教师安全急救行为表现的现状
        (一)安全急救主动性情况
        (二)急救信心情况
    三、新教师安全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的现状
        (一)总体及各类安全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二)不同学历新教师安全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三)不同专业新教师安全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四)不同岗位新教师安全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五)不同教龄新教师安全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四、安全急救意识及行为表现与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的关系
        (一)安全急救意识与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的关系
        (二)安全急救行为表现与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的关系
第四章 结果分析
    一、具有较高的急救意识但急救能力缺乏
    二、施救主动性较好但缺乏信心
        (一)具有积极的安全急救主动性
        (二)处理安全急救事件时缺乏信心
    三、安全急救知识技能整体掌握水平较低
        (一)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低
        (二)学历较低的新教师安全急救知识掌握水平较低
        (三)非学前专业新教师疾病类知识技能掌握水平较低
        (四)岗位教龄对新教师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影响不显着
第五章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普遍缺乏学习自主性且学习效果不佳
        (一)学习自主性较低
        (二)学习效果不佳
        (三)自主学习途径单一
    二、高校忽视安全急救素养的培养
        (一)学校相关课程设置少
        (二)课程培训效果不明显
        (三)教育次数少且不同类型院校间存在差距
        (四)授课者及授课方式单一
    三、幼儿园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一)培训内容侧重预防忽视急救
        (二)培训方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三)非学前专业教师职前接触幼儿卫生学课程少
        (四)缺乏安全急救知识技能评价体系
    四、相关部门对社会资源开发不足
第六章 教育建议
    一、新教师提高学习主动性及学习效果
        (一)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二)充实学习内容拓宽学习途径
    二、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急救素养
        (一)提高相关院校安全急救培养的意识
        (二)增设安全急救类课程增加培训次数
        (三)培训方式及授课者多样化
    三、幼儿园应不断完善安全急救培训体系
        (一)幼儿园提高安全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意识
        (二)丰富安全急救培训内容
        (三)培训方式多样化
        (四)加强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培训
        (五)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四、相关部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个案工作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骨科创伤患者相关研究
        1.2.2 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理论依据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个案工作的运用过程
    2.1 服务对象基本信息
        2.1.1 服务对象情况
        2.1.2 家庭成员状况
    2.2 问题分析与需求评估
        2.2.1 面临问题
        2.2.2 原因分析
        2.2.3 服务对象需求评估
    2.3 介入目标
        2.3.1 总体目标
        2.3.2 具体目标
    2.4 介入计划
        2.4.1 介入阶段阐述
        2.4.2 个案服务计划
        2.4.3 角色及义务澄清
    2.5 介入过程
        2.5.1 接纳倾听,建立信任关系
        2.5.2 情绪疏导,挖掘自身优势
        2.5.3 亲子互动,争取家庭支持
        2.5.4 病友互助,增加同辈支持
        2.5.5 链接资源,运用社会支持
        2.5.6 优势强化,建立理性认知
        2.5.7 走出病房,增加社会适应
        2.5.8 规划未来,完成结案工作
第3章 评估与跟进服务
    3.1 过程评估
    3.2 效果评估
        3.2.1 目标达成程度
        3.2.2 CASQ量表评估
        3.2.3 满意度调查
        3.2.4 医护人员评估
        3.2.5 社会工作者的观察
    3.3 跟进服务
第4章 结论与反思
    4.1 结论
    4.2 反思
        4.2.1 增加“人在情境中”的运用
        4.2.2 充分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
        4.2.3 融入个案管理的运用
        4.2.4 加强社会工作者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小孩发生意外的急救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刑法义务冲突研究[D]. 姚韵.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2]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百花洲公园段为例[D]. 展亚明.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3]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D]. 禹宁瑶. 湘潭大学, 2020(12)
  • [4]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居家安全教育的实务探究 ——以深圳市J社区为例[D]. 王畅. 郑州大学, 2020(02)
  • [5]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D]. 安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D]. 张瑶.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儿童重症意外伤害病例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J]. 梁宇峰,余莉,杨镒宇,武志远. 中国医药导报, 2019(17)
  • [8]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以赣州市为例[D]. 邓静静.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幼儿园新教师安全急救素养现状的研究[D]. 任建晓.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10]个案工作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的应用研究[D]. 邱情.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儿童事故的急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