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造福所有人:人权

追求造福所有人:人权

一、追求所有人的美好目标:人权(论文文献综述)

甘星[1](2019)在《“普世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冲击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迷惑性较强的思潮,“普世价值”的传播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冲击不容忽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出现复杂化的特点,面临多样的矛盾和问题。而“普世价值”对其精神生活全方位的冲击,将直接动摇主流思想在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动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人发展,也动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本文对“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冲击及对策进行了相关探讨,除导论外,本文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普世价值”相关概念解读。本文从三个话语维度解读了“普世价值”的内涵,分析“普世价值”在我国从传入到不断发展的相关国际、国内背景,重点分析了“普世价值”的实质,警惕“普世价值”传播的政治目的,区别“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所在以揭示其迷惑性,并初步探讨了“普世价值”的存在与否。第二部分,解读精神生活的相关概念。首先从与物质生活相对、精神世界相应的角度解读精神生活的概念,从感性、理性及超越层次理清精神生活的外延,将其分为基本欲求生活、人际情感生活、认知生活、评价生活、道德与信仰生活五个维度。其次以当代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群体特点和新世纪下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普遍问题所在。第三部分,分析“普世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冲击。本部分依据第二部分中对精神生活的外延的把握,具体指出“普世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维度分别产生了哪些冲击,以及从“普世价值”和大学生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探讨冲击产生的外因和内因,此部分为下文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探讨“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精神生活冲击的对策。此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及主要目的,在学者们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引导大学生认知“普世价值”本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涵养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通过各方面措施并举,结合时代特征,占领网络媒体的主阵地,切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最新、最实际的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引领大学生精神生活和谐有序发展。

韩晗[2](2019)在《略述“美好生活”印第安理念在拉美的制度实践与挑战——以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美好生活"理念发端于拉美印第安传统文化。追根溯源,近代以来,随着拉美国家普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消费主义"观念与印第安传统理念间的文化冲突接踵而至,社会矛盾随之激化。对此,曾被视为社会"问题"的拉美印第安裔人民,提出用"美好生活"传统民族理念解决现代的问题,即:通过人类共同体中内部与外部的多种平衡与和谐,来实现精神与物质世界的富足。历史上,这一理念在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文化认同。当代,拉美部分安第斯国家在治理中融入了传统原住民哲学"美好生活"这一理念,践行到立法与公共政策制度等建设中来。未来,拉美国家探索"美好生活"的进程,仍充满诸多挑战。

丘川颖[3](2018)在《宪法人权条款适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宪法文本的立法体例和表述方式来分析,人权条款应当包括广义和狭义的内涵:从广义的宪法规范角度,宪法文本载明的宪法条款与宪法学主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即公权力和人权)相对应,大致可分为人权条款与公权力条款两大部分;从狭义的宪法规范角度,人权条款则专指宪法第33条第三款。人权条款载入《宪法》之旨趣不囿于一国总章程的格局,从人权条款既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又是一款概括性宪法规则的立法构思来看,人权条款的适时加入目标指向宪法适用,即把概括性的、原则性的人权条款在我国宪法体制之内通过立法、行政、宪法监督路径构想得以适用,这也是其研究价值所在。围绕人权条款适用的主题可以从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人权条款和人权条款适用的内涵导入分析。基于既是宪法原则又是概括性宪法规范的人权条款之内涵,导引出人权条款适用之涵义与其运行的法理基础。第二部分,阐明人权条款适用关涉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逐段解决人权条款适用问题之前,界分其涉及的核心概念,比如人权与宪法权利、公民权利、基本权利的关系是通往成功适用之门的重大宪法学问题。经过分析证成,人权覆盖了宪法权利、公民权利、基本权利的内涵外延;人权是宪法权利、公民权利、基本权利的价值与依归;人权是宪法权利、公民权利、基本权利的研究基础和发展全景。人权作为其他三种权利发展的参照系,指引着它们在一国法律体系中不断地从国家、社会与公民的宪法关系视角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梳理中国语境之下人权条款适用之逻辑理路。每一成文宪法国家均有其独特的语境,中国也不例外。宪法人权条款适用在我国宪制之下的发生、生长使得其既有宪法原则的特质又兼具宪法规范的内涵,从人权条款适用的角度考量,其适用要体现中国语境下人权条款适用隐含在语义、结构以及规范三种层面的应然逻辑,尤其要构建能消解人权条款适用隐含的人权与公权力悖论的解题路径。第四部分,阐述我国宪法人权条款适用的研究现状与既存问题。经过梳理人权条款适用在主体和适用路径的研究现状,人权条款适用的确存在立法适用、行政适用、宪法监督适用诸多实际问题。第五部分,域外宪法监督推进人权条款适用之经验与启示。经过客观分析和评述域外国家经由宪法监督推进人权条款适用的三种模式之可取经验,获得如下启示:一是客观看待域外经验,坚持中国特色的人权条款适用道路;二是构建专门宪法监督机关以推进我国宪法人权条款适用;三是宪法监督推进人权条款适用应当尊重宪法文本。第六部分,人权条款适用的路径构想。我国人权条款的适用面临诸多现实障碍,其中尤其关键的问题是缺乏宪法解释、宪法监督制度推进人权条款适用。为此针对人权条款既存问题并借鉴域外宪法监督推进人权条款适用的有益经验,人权条款适用的路径构思应当坚持在中国宪法体制之下,坚持优先考虑我国宪法秩序统一和国家公权力结构稳定的格局下,通过立法、行政、宪法监督三种适用路径探求解题构想。

刘小妹[4](2018)在《以新时代人权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古今中外,从人类角度出发,构建超越民族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和世界性秩序的思想源远流长,而且都是建立在对人性、人的本质、存在方式或幸福感的终极追求上。从历史角度观察,二战以来,人权观念的产生以及对保障人权的义务和责任的制度构建,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相互合作,建设国际秩序的重要价值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以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为根本目标,以保障人权的充分实现为价值基础和具体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保障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基础上促进新时代人权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一个可实现的合作共赢的、更加公平正义的世界新秩序。

谭诗杰[5](2018)在《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顺应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最终凝练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把“共享”这一特质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深度总结,是十八大以来党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的新表达,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新指向。它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也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度的理论创新自觉。共享发展理念对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本质和党的性质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以共享发展理念为逻辑参照,全面总结和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共享发展思想,对于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落实好共享发展理念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理论溯源的角度考察,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享思想,中国传统社会朴素的“大同”思想,以及西方世界的公正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揭示“共产主义社会”是共享的社会形式;其人本主义思想明确“全体社会成员”是共享的主体;其社会分配思想指出“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共享的实践路径。列宁和斯大林的共享观强调,人民共享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在上的本质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注重人民共享的社会。中国传统社会朴素的“大同”思想在本质上就是共享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孕育的胚胎,它包括孔子的“大同社会”,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系统阐述的“大同世界”,以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国家的公正思想以及由此在社会实践中衍生的福利共享观,对于改革开放后党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突出公平,强调共享的社会正义。主要内容表现在:初提共同富裕理念,严防两极分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强调“公平优先,均中求富”;践行党的“性质”“宗旨”,保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追求政治平等,反对官僚主义和等级特权;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注意兼顾民生。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使中国避免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贫富分化,为改革开放后党开拓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基础,其失误也为党和国家继续探索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经验教训。但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在极少考虑客观条件的情况下过分强调绝对化的公平、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强调纯粹的精神激励,最终反而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导致共同贫穷。改革开放后,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重点上实现了拨乱反正。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都以共同富裕为逻辑载体,一以贯之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突出发展效率,集中全力夯实共享的物质基础。邓小平的共享发展思想体现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公有制主体和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三步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江泽民的共享发展思想仍以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内涵,并结合社会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铸造共同富裕的思想旗帜;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策略,确立共同富裕的分配原则;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扩展共同富裕的内涵范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共同富裕的地区差距;制定新“三步走”战略,细化共同富裕的路线蓝图。胡锦涛在理论上对共同富裕思想作了进一步升华,使之更加趋向于共享发展的核心逻辑: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同富裕互相促进;贯彻“更加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提升共同富裕的实现水平;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体现了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后富、反平均主义和反两极分化的有机统一。它不仅在思维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作为理论武器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极大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但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现实困境:发展好了,但没有分配好,导致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个体差距不断拉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越来越感觉到公平正义感的缺失,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合法性也受到质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在深刻把握发展规律、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把发展的评价标准从“物”提升到“人”本身,并系统阐述了共享发展的内涵规定、意义价值、实践路径等等重大理论问题。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对世界发展理念的总结与反思;是对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民生实践的回应与选择。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在历史演进的进程中既有坚持根本原则的理论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理论传承体现在:坚持共同的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坚持共同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坚持共同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坚持共同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创新表现在:共享发展的实践思路——从“理想化”转变到“理性化”;共享发展的价值指向:从重“物”过渡到重“人”;共享发展的实质内容:从“片面性”升级到“全面性”。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历史演进的精神脉络,它启示我们:共享发展要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坚持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坚持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坚持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坚持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

贺越[6](2018)在《马克思休闲思想探究》文中认为休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前,对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研究除了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补充和深化外,还能够对休闲研究起规范引导作用,同时可以作为解决休闲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理论武器等诸多现实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仍然留下许多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休闲权利的阶级性、工人的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不同方式、休闲消费问题以及马克思休闲思想的革命性等等。在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中,休闲、个人才能、自由时间这三个概念处于中心地位,其中,休闲是指人既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能力,又能够自由发展自己的消费能力,因而是人占有自己全面发展了的个人才能的状态。因此,在现实中,休闲总是具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性。马克思的休闲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它的产生以19世纪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欧洲社会为时代背景,以批判和继承思想家们包括诸如快乐、幸福、善、享乐、闲暇、余暇等,尤其是对劳动的观点中包含着的哲学思想为理论渊源。从它的发展来看,在其萌芽阶段,马克思通过哲学讨论,从宗教礼拜权利这一具体的权利出发,揭示了休闲权利的内涵和性质;从具体的经济事实出发,提出了要消除异化劳动对工人休闲的剥夺。在其形成阶段,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马克思从彻底上批判了休闲问题上的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理清了研究休闲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主张以现实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方式,实现平等的休闲权利。在其升华阶段,马克思系统地研究了“七种时间”,将休闲纳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视野中,指出基本生活资料和休闲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不同分配形式。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这是贯穿马克思休闲思想发展理路的思想线索。对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研究,首先要完成研究线索从“劳动时间”向“劳动能力”的转化,“劳动能力”是更本质的线索。首先,休闲的现实基础在于劳动能力支配权的复归。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劳动能力支配权的出卖导致了劳动与自由时间相对抗,同时,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自由时间的对抗性才具有必然性。在此条件下,劳动从创造和实现自由时间的手段变成了消灭工人自由时间的手段,这就是劳动与自由时间的对抗性。因此,要实现劳动能力支配权的复归,一方面要通过无产阶级开展阶级斗争,另一方面要不断发展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其次,休闲的必要条件在于消费能力和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过程中,消费能力和个人才能的受束缚的发展导致了休闲与自由活动相对抗,工人的“休闲”并不具有自由活动的意义,而这种受束缚的发展根源于伴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而出现的劳动对资本的绝对从属。它同时造成工人休闲娱乐的恶劣性以及工人选择的主体被动性,因而工人的消费能力和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应该以自由选择高尚的休闲娱乐为追求。最后,休闲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劳动与休闲的主体和过程上的统一为理想状态,其中,劳动与休闲的关系包含了两层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进程,第一层发生在阶级社会内部,另一层则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过程。总之,马克思休闲思想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扬弃性。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现实启示体现了其时代性和阶级性。从理论上看,它不仅为现阶段我国休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是休闲在现实中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呈现。从实践上看,这一规律说明了保障人民群众休闲权利的合法性、提倡并培育理性休闲消费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运用共享发展理念发展休闲事业的必要性。

田冬霞[7](2016)在《对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的伦理审视》文中认为随着人体研究全球化的勃兴,跨国人体研究中发展中国家人类受试者遭受滥用与剥削的隐忧引发社会关切。跨国人体研究具有三个特殊性:其一,跨国人体研究不一定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健康需要及优先性设定;其二,风险完全由发展中国家人类受试者承担;其三,研发成功产品可及性存在不确定性。基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完备的人体研究法规及有效的伦理审查机制,引发了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医疗照顾之双重标准、知情同意实效性之质疑以及试验的公平受益等涉及剥削议题之持续二十多年的激战与论辩。当代北美生命伦理学者对于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的探讨成果较为丰硕,本研究首先重点解读了其中五位重要代表人物的剥削观及立场。艾伦?沃特海默在粗略的剥削定义基础上,依据被剥削者是否受益区分伤害性剥削与互利性剥削;依据被剥削者同意与否划分同意式剥削与非同意式剥削,其认为应当禁止伤害性、非同意式剥削;然而,当跨国人体研究属于同意互利式剥削应得到允许。安吉拉?巴兰廷则对艾伦的结论进行限制,提供了一个以评估剥削强度的互利式交易分析框架,旨在探讨减少而非完全消除互利性交易中的剥削。詹妮弗?霍金斯基于批驳研究者义务之医学模型,认为研究者没有为受试者提供最佳医疗照顾的义务,仅具有一个好撒马利亚人之不完全义务。当未履行该义务时,构成了一种非伤害性剥削。安德鲁?西格尔基于康德主义,认为跨国人体研究存在三种剥削形式,其一,涉及破坏或干扰人类理性能力的剥削,即知情同意有效性相关的剥削;其二,对人格尊严贬损式剥削,通常源自于试验申办者与试验受试者之间贫富差距与权力上的不平等;其三,涉及到侵犯行善义务的剥削。第三种剥削是跨国人体研究中最为普遍的剥削形式,侵犯行善义务存在两种道德错误:剥削与冷漠。剥削表现为A对B的基本需要漠不关心的同时,利用B的不利处境进行交易并从中受益。有些跨国人体研究不仅对东道国民众紧迫健康需要无动于衷而且获益于这种不利处境时构成剥削。有些跨国人体研究虽未构成剥削但却冷漠对待东道国民众紧迫的健康需要。露丝?麦克林基于脆弱性的剥削观,对跨国人体研究中可能涉及剥削的五种代表性情况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在预防、减少和避免剥削中,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能动性的作用。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对北美学者观点的优势与限度进行了总体评判,虽然北美学者皆持非马克思主义的剥削观与程度不一的可允许剥削立场,其中最为极端的是沃特海默的立场。北美学者观点的根本缺陷在于聚焦微观分析,限于交换领域与交换正义等。本研究提出马克思式可允许剥削观:基于当前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在全面慎思考量下,允许为了公民更为重要的人权利益、满足国家健康需要的自愿互利式剥削。然而,解放全人类,追求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强大的批判精神与进取精神,消除剥削是必然目标。针对这一议题,本研究分析了北美学者们应对跨国人体研究剥削的解决思路及策略。伊曼纽尔等驳斥了合理可及性要求,诉诸宽泛利益观与发展中国家自主权,提出公平利益框架(公平利益、合作伙伴关系与透明性三原则);约翰?兰登教授则在对公平利益框架的精辟驳斥下,提出人类发展路径;安吉拉?巴兰廷重视与关切发展中国家贫困群体的基本需要,提出最大最小化原则与国际人体研究税的策略;涛慕思?博格基于全球正义理论的高度提出远见卓识的创新策略——健康影响力基金。这些见解启发我们,对于跨国人体研究伦理争论本质是全球秩序不公正所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健康不平等的又一体现,需要寻求全球正义理论的指导。最后,从治理的视角出发,阐明跨国人体研究治理与全球健康治理的内在联系,指出跨国人体研究治理的目标——跨国人体研究应当为全人类健康服务,而非仅为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及其富裕公民健康服务。以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良性互动之实践路径,迈向更为公平公正的跨国人体研究。

薛进文[8](2014)在《人权保障中国梦的内涵与实现方式》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保障中国梦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铭刻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刻印记,体现了中国政府的人权主张。它立足于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有着不同于西方人权模式的独特潜力,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人权保障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人权"概念是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现代社会文明的形成而逐

薛进文[9](2014)在《关于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铭刻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刻印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人权观和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的人权主张。它立足于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有着不同于西方人权模式的独特优势,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坚持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具有一致性,它开拓人权发展的实践空间,赋予人权理论新的内涵,推动人权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

万巍[10](2014)在《从理性对话到自主参与 ——布鲁斯·艾克曼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当代自由主义着名学者布鲁斯·艾克曼(Bruce Arnold Ackerman)的政治哲学主张、价值观点和宪政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对艾克曼的政治自由主义思想作一个全面的解读。公共理性在政治伦理层面的证成和宪政民主在制度实践层面的证成,这是当代政治自由主义关心的两个主要问题,前者主要解决政治权力运行的合法性边界问题,后者解决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将公民权利通过法律的理性转化为不可逆转之现实存在的问题。两者之间,存在一条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运行逻辑,到当代自由主义国家公民如何作出自主选择的鸿沟,跨越这一鸿沟的过程,就是艾克曼笔下的“乌托邦之跃”。艾克曼成功连接了理性的哲学建构和制度实践两个方面,把握住了公民要求进行理性自主对话这一隐秘的政治哲学诉求。具体而言,早期的艾克曼,致力于梳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己社会正义基本方案的建构。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修正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分配伦理,并在全新的代表设置模式中推演出公共理性的实现路径,形成一个适用范围更广的政治自由主义。艾克曼认为,人们应当以一种对话的方法,作为实现社会正义的基本方案,因为只有通过理性的对话,人们才有可能在分配资源的讨论中,取得他人对自己利益同情的理解。对于对话的具体方式,艾克曼提出,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的对话过程中,无法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某种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就不应当纳入到谈话的范畴中,其关于资源分配的议题也就不可能成为获得各方共同认可的分配方案。同时,艾克曼要求的对话过程包括一系列使参与对话的公民自愿参与对话而不轻易行使退出的约束条件。在这一时期,艾克曼要求参与对话的各方,都应当遵循中立对话规则,并以之作为具体行动指针。这种中立对话规则的基本叙事语句是:如果我不能向他人解释为何我所拥有的权力是正当的,那么,我就不应该拥有它。与罗尔斯着名的“无知之幕假设”不同,艾克曼不再屏蔽一切可能影响公民作出抉择的信息,而是试图加强公民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来实现社会正义。显然,开放的模式更有利于公民在其中展开平等的对话,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意见。在20世纪末政治自由主义对慎议民主理论发生兴趣的大背景下,艾克曼的注意点也开始转向。艾克曼更加关注对话的公共理性如何在制度实践层面与民主政治相容。在这一过程中,艾克曼探讨了当代慎议民主理念的基本路径,并将这种全新的民主理论,建立在对话的公共理性基础上,形成了双轨制的慎议模式。这种慎议民主模型使人们能自如地应对日常政治生活和非常时期的不同要求,既保证了民主大众的政治意愿得到自主地表达,又不至于因为公民参政热情过高而走向歧途。艾克曼的成功之处在于,摆脱了传统的道德建构主义和政治建构主义,将社会正义的抽象理性思辨,置换为公民根据自己的需求,实现理性自主选择的过程。他的不足之处则是,对自由主义的定义和立场问题始终有些随意甚至是暖昧,这就导致其论证政治权力合法性所依据的理性也有些模糊不清。这意味着艾克曼政治自由主义原则中的一些观点,将会被认为是不符合自由主义的。

二、追求所有人的美好目标:人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求所有人的美好目标:人权(论文提纲范文)

(1)“普世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冲击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状况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普世价值”相关概念解释
    (一) “普世价值”概念的解读、背景及其本质
        1. “普世价值”的内涵
        2. “普世价值”在我国传播的背景
        3. “普世价值”的实质
二、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相关概念解读
    (一) 精神生活的概念解读
        1. 精神生活的内涵
        2. 精神生活的外延
    (二) 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特点
        1. 模糊性
        2. 需求性
        3. 差异性
        4. 多元性
三、“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冲击及原因
    (一) “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冲击
        1. “普世价值”对大学生基本欲求生活的冲击
        2. “普世价值”对大学生人际情感生活的冲击
        3. “普世价值”对大学生认知生活的冲击
        4. “普世价值”对大学生评价生活的冲击
        5. “普世价值”对大学生道德与信仰生活的冲击
    (二) “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精神生活产生冲击的原因
        1. “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精神生活产生冲击的内因
        2. “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精神生活产生冲击的外因
四、克服“普世价值”思潮对大学生精神生活冲击的对策
    (一) 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最有利的思想武器
    (二)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 加强网络监管,树立网络阵地意识
        1. 树立网络主阵地意识
        2. 加强网络监管
    (四) 加强精神教育,及时了解大学生精神生活需求
        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精神生活
        2. 及时了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需求
    (五) 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精神生活
        1. 以道德涵养品德
        2.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课程融合
    (六) 提升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注重大众文化建设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略述“美好生活”印第安理念在拉美的制度实践与挑战——以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摆脱西方中心论、重提“美好生活”理念
二、“美好生活”印第安理念在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的制度性实践
    (一) 两国“美好生活”理念入宪的法学解释
    (二) “美好生活”在厄瓜多尔的政治制度构建
    (三) “美好生活”在玻利维亚的政治制度构建
三、对当前拉美“美好生活”理念的初步评价

(3)宪法人权条款适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国内外宪法人权条款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一)国内人权条款的理论研究进展
        (二)国外人权原则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三、研究意义、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权条款适用之学理分析
    第一节 人权条款之内涵
        一、宪法文本界域之人权条款内涵
        二、作为宪法原则之人权条款涵义
        三、作为宪法规范之人权条款涵义
    第二节 人权条款适用之内涵
        一、人权条款的适用与遵守之界分
        二、人权条款适用的定义
    第三节 人权条款适用之法理基础
        一、人权条款适用之宪法规范直接适用理论
        二、人权条款适用之双重性质的基本权利效力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权条款适用牵涉之权利关系梳理
    第一节 人权之内涵
        一、西域演进的人权概念
        二、我国政治学界域的人权概念
        三、宪法学范畴的人权概念
    第二节 公民权利之内涵
        一、公民权利的概念
        二、公民权利的性质
        三、公民权利的特征
    第三节 宪法权利之内涵
        一、宪法权利的概念言说
        二、宪法权利主体之界定
        三、宪法权利的内容
    第四节 公民基本权利之内涵
        一、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
        二、公民基本权利的实质
        三、公民基本权利的分类
    第五节 人权与公民权利、宪法权利、基本权利之关系界定
        一、人权与公民权利、宪法权利、基本权利的关系概述
        二、人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三、人权与宪法权利的关系
        四、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语境下人权条款适用之逻辑理路
    第一节 中国语境下人权条款适用的演进逻辑
        一、我国人权条款适用的发生逻辑
        二、我国人权条款适用的生长逻辑
    第二节 中国语境下人权条款适用的逻辑悖论
        一、人权条款适用悖论之发生
        二、人权条款适用悖论的逻辑关系解构
    第三节 中国语境下人权条款适用的应然逻辑
        一、人权条款适用应当在中国宪制下推进才能成功
        二、人权条款适用应当遵守宪制在实体和程序方面的规定
        三、人权条款适用应当不包括司法适用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权条款适用的研究现状与既存问题
    第一节 关于人权条款适用之研究现状
        一、关于人权条款适用主体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人权条款适用路径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我国人权条款适用之既存问题
        一、人权条款的立法适用之既存问题
        二、人权条款的行政适用之既存问题
        三、人权条款的宪法监督适用之既存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域外宪法监督推进人权条款适用之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我国人权条款适用借鉴域外经验的必要性
        一、中外人权条款发生、生长逻辑具有密切联系是借鉴前提
        二、中外关于人权条款表达形式、内涵之共识是借鉴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人权条款适用面临的问题是借鉴的现实诉求
    第二节 域外宪法监督推进人权条款适用的经验评析
        一、宪法解释和宪法监督对于人权条款适用的关键作用
        二、域外宪法监督推进人权条款适用的经验述评
    第三节 域外经验对我国人权条款适用的启示
        一、客观看待域外经验,坚持中国特色的人权条款适用道路
        二、构建专门宪法监督机关以推进我国人权条款适用
        三、宪法监督推进人权条款适用应当尊重宪法文本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权条款适用之路径构想
    第一节 人权条款立法适用之路径构想
        一、人权条款立法适用的运行原理
        二、人权条款立法适用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人权条款立法适用路径的内容
    第二节 人权条款行政适用之路径构想
        一、人权条款行政适用之原理分析
        二、行政适用路径构想——行政立法推进行政适用应当受人权条款的规制.
        三、行政适用路径构想——具体行政行为推进行政适用也应当契合人权条款的要求
    第三节 人权条款宪法监督适用之路径构想
        一、宪法监督适用路径应在中国语境下以文本为依据展开构想
        二、宪法监督适用路径应当优先启动宪法解释机制
        三、宪法监督适用路径应设立专门宪法监督机关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以新时代人权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由来及基本内涵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由来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 中国古代儒家“大同社会”
    (二) 古希腊城邦共同体思想
    (三) 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四) 康德的“世界主义”理论
    (五) 《共产党宣言》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人权保障理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一) 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理念与战后和平秩序的构建
    (二) 《联合国宪章》中的人权保障理念及特征
    (三) 《世界人权宣言》中的人权秩序
    (四) 联合国人权保护体系与联合国在战后世界秩序构建中的作用
    (五) 区域性人权保护体系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
四以发展新时代人权保障事业为契机逐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
    (一) 保障生存权、发展权和追求幸福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重要使命
    (二) 加强政府保障人权的责任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三) 推动共同安全是保障人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结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以保障人权的充分实现为根本目标

(5)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意义
    0.2 研究综述
        0.2.1 综述情况
        0.2.2 综述分析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
    0.5 相关概念关系的界定和说明
    0.6 论文创新处及不足
第1章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的理论溯源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享思想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思想
        1.1.2 列宁的共享思想
        1.1.3 斯大林的共享思想
    1.2 中国传统社会朴素的“大同”思想
        1.2.1 孔子的“大同社会”
        1.2.2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想
        1.2.3 康有为的《大同书》
        1.2.4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1.3 西方国家的公正思想
        1.3.1 西方古代思想家对公正的探讨
        1.3.2 西方近代思想家对公正的研究
        1.3.3 西方当代思想家对公正的探索
第2章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突出公平,强调共享的社会正义
    2.1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2.2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2.2.1 初提共同富裕理念,严防两极分化
        2.2.2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
        2.2.3 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强调“公平优先,均中求富”
        2.2.4 践行党的“性质”“宗旨”,保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2.2.5 追求政治平等,反对官僚主义和等级特权
        2.2.6 理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注意兼顾民生
    2.3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评析
        2.3.1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的特点
        2.3.2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的价值
        2.3.3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局限
第3章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突出效率,夯实共享的物质基础
    3.1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3.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3.2.1 邓小平的共享发展思想
        3.2.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3.2.1.2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3.2.1.3 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
        3.2.1.4 公有制主体和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3.2.1.5 “三步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
        3.2.2 江泽民的共享发展思想
        3.2.2.1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铸造共同富裕的思想旗帜
        3.2.2.2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
        3.2.2.3 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策略,确立共同富裕的分配原则
        3.2.2.4 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扩展共同富裕的内涵范围
        3.2.2.5 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共同富裕的地区差距
        3.2.2.6 制定新“三步走”战略,细化共同富裕的路线蓝图
        3.2.3 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
        3.2.3.1 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
        3.2.3.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同富裕互相促进
        3.2.3.3 贯彻“更加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提升共同富裕的实现水平
        3.2.3.4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
    3.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评析
        3.3.1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的特点
        3.3.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的价值
        3.3.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局限
第4章 习近平的共享发展思想: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实线“人人享有、各得其所”
    4.1 习近平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4.2 习近平的共享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4.2.1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规定
        4.2.1.1 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
        4.2.1.2 共享发展是全面共享
        4.2.1.3 共享发展是共建共享
        4.2.1.4 共享发展是渐进共享
        4.2.2 共享发展理念的意义价值
        4.2.2.1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2.2.2 共享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根本
        4.2.2.3 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动力
        4.2.3 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4.2.3.1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共享发展的潜在动力
        4.2.3.2 全面依法治国,巩固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
        4.2.3.3 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共享发展的领导力量
        4.2.3.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享发展的阶段成果
        4.2.3.5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打牢共享发展的民生底线
    4.3 习近平的共享发展思想评析
        4.3.1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4.3.2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世界发展理念的总结与反思
        4.3.3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4.3.4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国民生实践的回应与选择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的理论传承和创新
    5.1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的理论传承
        5.1.1 坚持共同的制度前提:社会主义
        5.1.2 坚持共同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5.1.3 坚持共同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
        5.1.4 坚持共同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2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
        5.2.1 共享发展的实践思路:从“理想化”转变到“理性化”
        5.2.2 共享发展的价值指向:从重“物”过渡到重“人”
        5.2.3 共享发展的实质内容:从“片面性”到“全面性”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历史演进的经验启示
    6.1 共享发展要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6.2 共享发展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
    6.3 共享发展要坚持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6.4 共享发展要坚持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6.5 共享发展要坚持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马克思休闲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导论
    0.1 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
        0.1.1 选题的缘由
        0.1.2 研究的意义
    0.2 相关文献综述
        0.2.1 国外关于“休闲”的研究述评
        0.2.2 国外关于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研究述评
        0.2.3 国内关于“休闲”的研究述评
        0.2.4 国内关于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研究述评
    0.3 “休闲”相关概念概述
    0.4 研究的基本思路
    0.5 研究的主要方法
    0.6 创新与不足
1.马克思休闲思想的产生条件
    1.1 马克思休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1.1 资本家对工人工作日的延长减少了工人的自由时间
        1.1.2 资本家对工人工作强度的提高限制了工人的自由活动
        1.1.3 资本家与工人在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上的两极对立
    1.2 马克思休闲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1.2.1 古代思想家的休闲思想
        1.2.2 启蒙思想家的休闲思想
        1.2.3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休闲思想
        1.2.4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休闲思想
        1.2.5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休闲思想
2.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发展理路
    2.1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萌芽
        2.1.1 《论犹太人问题》:对关于休闲权利问题的初步关注
        2.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了异化劳动对工人休闲的剥夺
    2.2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形成
        2.2.1 《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休闲
        2.2.2 《哲学的贫困》:关于休闲权利问题的新的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转向
        2.2.3 《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消灭私有制对于无产阶级休闲生活的意义
    2.3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升华
        2.3.1 《资本论》及其手稿:从“七种时间”透视并扬弃资本主义的休闲逻辑
        2.3.2 《哥达纲领批判》:揭示出共产主义社会不同阶段下劳动与休闲的关系
3.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基本内容
    3.1 休闲的现实基础:劳动能力支配权的复归,即劳动与自由时间相统一
        3.1.1 劳动能力支配权的出卖导致了劳动与自由时间相对抗
        3.1.2 劳动能力支配权的复归需要以通过无产阶级开展阶级斗争为途径
        3.1.3 劳动能力支配权的复归离不开不断发展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3.2 休闲的必要条件:消费能力和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即休闲与自由活动相统一
        3.2.1 消费能力和个人才能的受束缚的发展导致了休闲与自由活动相对抗
        3.2.2 消费能力和个人才能的受束缚的发展根源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
        3.2.3 消费能力和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应该以自由选择高尚的休闲娱乐为追求
    3.3 休闲的理想状态: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劳动与休闲相统一
        3.3.1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求扬弃劳动与休闲的对抗性
        3.3.2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求劳动主体与休闲主体相统一
        3.3.3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求劳动过程与休闲过程相统一
4.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现实启示
    4.1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理论启示
        4.1.1 休闲研究要紧扣住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要求
        4.1.2 休闲研究要探索出更适合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劳动与休闲相统一的形式
    4.2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实践启示
        4.2.1 通过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障人民群众的休闲权利及其自由时间
        4.2.2 在社会上提倡理性休闲消费文化并培育理性休闲消费价值观
        4.2.3 将共享发展理念运用到休闲事业和休闲产业的建设发展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7)对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人体研究全球化的兴起与剥削的隐忧
        二、跨国人体研究伦理审视之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核心术语的界定与研究主题
        一、相关核心术语的界定
        二、研究主题之限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评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论文研究基本框架、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研究基本框架
        二、论文的创新点与局限
第一章 人体研究伦理学、基本原则与历史教训
    第一节 人体研究伦理学与伦理理论
    第二节 人体研究伦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人体试验黑暗史与历史教训
    第四节 人体研究的国际和国家伦理准则
第二章 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的激战与论辩
    第一节 跨国人体研究伦理争论的背景:三个国外经典案例
        案例一:预防母婴HIV传播的短期AZT随机对照试验
        案例二:甲型肝炎灭活疫苗贺福立适(Havrix)试验
        案例三:玻利维亚Surfaxin试验
    第二节 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原理与分期
        一、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
        二、临床试验的分期
    第三节 跨国人体研究的特殊性与伦理问题
        一、跨国人体研究的特殊性
        二、跨国人体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北美学者的剥削观与立场
    第一节 艾伦?沃特海默的剥削观与可允许剥削立场
        一、剥削理论的真值条件与可允许剥削原则
        二、国际临床试验中剥削问题的分析
        三、对艾伦?沃特海默剥削观的评判
    第二节 安吉拉?巴兰廷的剥削观:互利性剥削分析框架
        一、互利性剥削分析框架
        二、互利性剥削框架模型的应用与立场
        三、对安吉拉?巴兰廷剥削观的评价
    第三节 詹妮弗?霍金斯的剥削观:研究者好撒马利亚人之义务视角
        一、詹妮弗?霍金斯剥削观的论证思路
        二、对詹妮弗?霍金斯剥削观的评价
    第四节 安德鲁?西格尔的剥削观:康德主义之行善义务的视角
        一、康德式的剥削观与跨国人体研究中的三种剥削形式
        二、行善与跨国人体研究
        三、对安德鲁?西格尔的剥削观的评判
    第五节 露丝?麦克林的剥削观:基于脆弱性剥削观与避免剥削立场
        一、基于脆弱性的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观
        二、跨国人体研究可能存在剥削的五种代表性情形
        三、对露丝?麦克林剥削观的评价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北美学者的剥削观:总体评判
        一、北美学者的剥削观及立场的共同点与理论价值
        二、当代北美学者剥削观的局限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第四章 在不公正的世界公平地实施跨国人体研究
    第一节 基于驳斥合理可及性:公平利益框架
        一、公平利益框架提出的缘由:合理可及性的问题
        二、公平利益框架模型与泰国甲肝疫苗案例分析
        三、对公平利益框架理论的评判
    第二节 基于矫正正义:人类发展路径
        一、人类发展路径的提出:对公平利益框架的激烈驳斥
        二、人类发展路径的内容与应用
        三、对人类发展路径的评判
    第三节 罗尔斯式最大最小化原则之进路:国际人体研究税
        一、最大最小化原则的内涵与辩护
        二、最大最小化原则的实现措施——国际人体研究税
        三、对最大最小化进路的评判
    第四节 博格的全球正义理论视角:健康影响力基金
        一、博格论跨国人体研究的伦理争论
        二、跨国人体研究“道德悖论”的解决方案:健康影响力基金
        三、对健康影响力基金的评述
    第五节 跨国人体研究伦理争论:寻求全球正义理论的指导
        一、当前跨国人体研究关于正义论争的混淆与历史发展
        二、超越国际伦理指南:全球正义理论的审视
第五章 走向更公平正义的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的视角
    第一节 全球健康治理与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
        一、全球健康治理的兴起
        二、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
    第二节 在跨国人体研究的伦理规制方面:知识支持与制度支撑
        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研究伦理能力建设提供知识支持
        二、发展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能力的战略行动:SIDCER认证
        三、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协作平台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药物可及性:治理历程、典型案例与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药物可及性:治理历程
        二、南非医药专利争端案件与多哈宣言:示范意义
        三、第三类疾病药物研发与治理的特定方法:伙伴关系的意义
    第四节 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二、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的应对策略
第六章 走向更公平正义的跨国人体研究:国家治理的视角
    第一节 国家健康治理与跨国人体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
        一、国家健康治理与健康中国2020战略
        二、我国医药科研优先性的设定与跨国人体研究国家治理的目标
    第二节 完善规制跨国人体研究的相关制度与机制
        一、我国人体研究规范运作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局限
        二、改进我国人体研究规范运作监管体系的建议
    第三节 改革与完善当前我国对跨国人体研究的伦理审查体系
        一、我国伦理委员会运作与建设现状
        二、提升跨国人体研究伦理审查实效性的建议
    第四节 跨国人体研究的多元治理与国家治理及全球治理的互动
        一、推动我国跨国人体研究“单中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型
        二、跨国人体研究: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相互促进
结语:迈向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跨国人体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后记

(8)人权保障中国梦的内涵与实现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权保障中国梦的历史背景
二、人权保障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三、人权保障中国梦与西方国家人权发展理想的异同
四、人权保障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9)关于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具有独特的内涵
    (一) 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
    (二) 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铭刻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刻印记
    (三) 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人权观
    (四) 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彰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人权主张
    (五) 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立足于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
二、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拥有不同于西方人权模式的独特潜力
    (一) 客观承认中西方人权发展的相通之处
    (二) 深入分析中西方人权发展道路的不同特点
    (三) 清醒看待西方在人权问题上的主张和行为
三、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的一致性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人权发展的实践空间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人权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人权理论新的内涵

(10)从理性对话到自主参与 ——布鲁斯·艾克曼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艾克曼代表作品及政治哲学基本观点
    二、为何要研究艾克曼
    三、当前学界研究状况
        (一) 英语世界的研究状况
        (二) 汉语世界的研究状况
    四、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思路
第一章 对话理性的公共伦理基础
    第一节 艾克曼分配伦理的逻辑前提
        一、自然状态的三种分配模式
        二、罗尔斯与艾克曼的共同选择
    第二节 艾克曼分配伦理与罗尔斯的分野
    第三节 艾克曼对当代分配伦理的发展
        一、对功利主义和契约论传统的反思
        二、当代公共政治伦理的对话路径
第二章 约束性对话的方法建构
    第一节 实现社会正义的对话方法
        一、罗尔斯“无知之幕假设”的理论障碍
        二、艾克曼“太空飞船假设”下的对话
        三、从封闭到开放的代表设置模式修正
    第二节 对话方法的约束机制
    第三节 社会正义方案及其批评
第三章 公共理性的初步塑造与中立价值实现
    第一节 自由主义国家的公民身份
    第二节 公共理性思维方式的检讨
        一、反思平衡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
        二、艾克曼对理性思维方式的再思考
    第三节 艾克曼的对话理性何以中立
        一、形式化的论证策略
        二、对平等的追求能否实现
第四章 慎议价值与公共理性的再塑造
    第一节 艾克曼慎议价值的内在理路
        一、对话理性的价值转向
        二、慎议民主对话的证成
    第二节 作为对话理性主体的私人公民
    第三节 艾克曼对慎议民主路径的选择
        一、艾克曼与慎议民主的两种论证路径
        二、艾克曼与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比较
第五章 对话公共理性的制度试验
    第一节 日常政治中的代表慎议模式
    第二节 宪政时刻的周期性慎议模式
    第三节 紧急状态宪法是否有违公民选择
结论: 如何评价艾克曼
    一、传统理性论证方式的缺陷
    二、艾克曼对公共理性内核的置换
    三、艾克曼的对话理性面临的障碍
余论: 对话理性的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追求所有人的美好目标:人权(论文参考文献)

  • [1]“普世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冲击及对策[D]. 甘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略述“美好生活”印第安理念在拉美的制度实践与挑战——以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为例[J]. 韩晗.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3]宪法人权条款适用研究[D]. 丘川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以新时代人权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 刘小妹. 国际法研究, 2018(03)
  • [5]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研究[D]. 谭诗杰. 湘潭大学, 2018(04)
  • [6]马克思休闲思想探究[D]. 贺越.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2)
  • [7]对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的伦理审视[D]. 田冬霞. 中山大学, 2016(02)
  • [8]人权保障中国梦的内涵与实现方式[J]. 薛进文. 人权, 2014(05)
  • [9]关于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J]. 薛进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0]从理性对话到自主参与 ——布鲁斯·艾克曼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研究[D]. 万巍.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追求造福所有人:人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