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沙棘发展加快三北植被建设

促进沙棘发展加快三北植被建设

一、推进沙棘事业发展 加快三北植被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潘营飞[1](2019)在《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林对改变朝阳地区的气候现状、构建生态文明、增强“生态软实力”、创建生态森林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朝阳地区响应国家林业政策的号召,在生态林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生态林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梳理了朝阳地区生态林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生态林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背景分析,找出生态林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再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朝阳地区生态林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了战略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推进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朝阳地区生态林建设历经林业缓慢发展(1949-1978年)、生态林重点工程建设(1979-2016年)和生态森林城市创建(2017年-现在)阶段,生态林占地面积扩展到63万公顷,覆盖率达到31.9%。通过SWOT分析发现,朝阳地区显露出生态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地理环境影响大、山区交通条件不便等劣势的同时,还受到病虫害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弱、砍伐及放牧威胁大等冲击;但是,在自然森林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林业安全设施不断完善等方面凸显优势的同时,还拥有着全球生态治理的发起、国内发展政策的出台、生态林工程建设契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等发展机遇。进而,提出了适地适树配置树种、完善保护制度、强化科技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等可行性建议,以期对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意义。

赵子夜[2](2018)在《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边疆人民的生产生活,阻碍着边疆各民族的团结稳定。面对严峻的生态状况,中国共产党经过认真的调研和规划,做出了开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生态史学等研究方法,系统论述“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情况。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缘起。详细介绍了工程开展前的国内外背景,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具体原因。第三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包括工程建设的展开和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经过前期周密细致的勘探研究后,国家林业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并迅速获得批准,标志着这一重大举措的启动。然而由于“三北”地区幅员辽阔,水文土壤十分复杂,再加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时间极其长久以及对生态治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党和政府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生态实际制订了不同的建设重点和目标,建设重点也由最开始的平原农区型防护林体系发展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区域型防护林体系、综合性防护林体系以及高标准防护林体系。第四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经过五期工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改善了民生。这主要归因于工程在建设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方针。第五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问题及启示。系统分析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未来几期的工程建设中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林地修复,加强工程管理,同时强化技术支撑,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走向新的台阶。

张恰咛[3](2017)在《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种群更新研究》文中指出为揭示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的生境适生特征,通过调查陕西省吴起县沙棘人工林大面积衰退及死亡后的天然更新状况,以更新率、萌枝率、成林率等特征值作为更新恢复能力的衡量指标,运用方差分析、回归拟合、种群静态生命表与生存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冗余约束性排序等方法,分析了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更新特征、种群结构与动态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密度沙棘种群,株高、基径、死亡率等各项指标均有显着差异,零散型、中间型沙棘逐渐生长发育,达到一定时间后形成自然死亡;集中型在种群演替初期、后期均出现了死亡高峰期。中间型密度有利于沙棘存活生长,高密度不利于沙棘种群更新;(2)各坡向沙棘更新率差异显着(P<0.05),半阴坡更新密度大,存活率较高;坡度对更新率无显着影响,但更新率在阴坡缓坡、极陡坡范围内出现峰值,在阳坡条件下随坡度上升而减小;坡面微地形对衰退沙棘人工林更新具有显着影响(P<0.05),缓台微地形生境沙棘的无性繁殖潜力较好;(3)以更新率和更新密度作为指标划分不同更新程度沙棘种群,无更新沙棘人工林土壤含水量最大,其次为轻度与中度更新,强度更新最小,土壤养分指标中的有机质含量、氮含量、磷含量、钾含量均表现为轻度更新沙棘人工林最优,其次为中度、强度更新,无更新最小,说明沙棘的更新发育消耗了土壤水分和养分,同时沙棘的更新也改良了土壤质量;(4)冗余排序图中第一、二轴的特征值之和占全部排序轴总特征的56.9%,第一轴代表了水热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第二轴代表了空间格局与土壤因子对植被分布的综合作用;环境因子中,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坡向对植被分布有较高的解释量,海拔、坡度、微地形的解释量较小;(5)在半干旱黄土坡面的缓台微地形和阴坡、半阴坡原状坡面地形条件,衰退沙棘人工林有可能通过天然更新恢复为新的沙棘林;能天然更新成林的生境需求是较好的水分及养分条件。

罗宝华[4](2016)在《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生态健康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沙区面积辽阔,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滥采、滥伐、滥垦使得土地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威胁着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广袤的可治理沙地上建设沙生灌木能源林、利用其大量的平茬枝条进行生物质发电,既能治沙、提供清洁能源,还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是一条很好的发展沙产业的路子。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以沙生灌木为燃料的几个生物质电厂却屡屡面临亏损和薄利的窘境,与理论上的分析和业界的期望大相径庭。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总结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现状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并厘清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结构层级关系,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沙生灌木发电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核算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生态补偿标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目前存在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从资源方面来说,经治理后的沙地每年实际可获得的沙生灌木平茬量达2.12~2.83万亿t,资源潜力巨大。从技术方面来说,灌木平茬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技术基本可行,生物质发电技术较成熟。从政策方面来说,我国已有一系列针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利好政策,但政策体系有待完善。(2)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为案例从其发展进程、项目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展示了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仅有的儿家以沙生灌木为全部或者部分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未能实现盈利的生产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电原料供应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发电成本过高挤压利润空间、生物质能源政策特别是补贴机制还不完善。(3)通过对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政策相容性”等四个方向上的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结果表明,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效益皆为“良好”等级,政策相容性效益达到“优秀”等级,总的社会效益为“良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是对沙生灌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具备比较优势。和农作物秸秆发电相比,具有土地、资源集约化优势;和沙生灌木造纸、生产人造板产业相比,更环保并且能提供新能源。(4)影响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因素遍及思想观念、政策制定、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市场供求等方面,选取了 14个主要影响因素并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5层,其中资源禀赋和经济激励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人们对该产业综合效益的认知和沙地生态治理需求是深层次影响因素,其它影响因素为中间层因素。(5)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产生了两种外部性。一是资源外部性,主要包括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电厂建设、原料获取、运输、发电四个阶段单位电力的资源消耗节约量;二是环境外部性,既包括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设对沙地产生的防风固沙、保育土壤、水文调节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外部性,也包括发电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CO2、NOx、CO、SO2等污染物的减排量。通过外部性的核算数据表明灌木切断耗能较多、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阶段的污染物排放量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比最高,该产业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6)利用演化博弈论对沙区生态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发现,建立沙区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必要,而合理确定沙区的生态补偿金额、然后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渠道或措施对从事土地沙化治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生态补偿是实现沙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公平性和动态性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能源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牧民参与基地建设的机会成本、农牧民和发电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性和资源外部性。补偿的过程中应对各年实际的生态价值增量、直接成本投入费用和根据发电产能与实际原料消耗导致的资源消耗节约量和污染物减排量进行动态的操作,合理补偿。

李锦华,韩广臻[5](2009)在《西部高地——鄂尔多斯发展报告(节选)》文中指出第一章绿色的图腾对绿色的图腾与崇拜是鄂尔多斯人久往的精神期待,也是鄂尔多斯人生生不息的梦想和追求。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为绿色而奋争,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绿色并没有青睐草原,草原仍然在呻吟中呼唤绿色。时至上世纪末与本年纪初的世纪之交,一场绿色风暴在鄂尔多斯草原上掀起,这是一场革命性的根本变革,它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让绿色重新回归草原,使多少年来鄂尔多斯人的梦想变为现实,并以此为开端,奏响了绿色与人文的乐章,让绿地、白云和蓝天共生,让绿色与和谐共鸣,从而开创了绿色新纪元。

胡建忠,夏静芳,土小宁[6](2008)在《我国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成效和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资源建设与开发在我国"三北"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20多年来这一工作的总结分析,发现目前的辉煌成效主要得益于历任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配合以及专门机构的共同推动。通过对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进行展望,指出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设立专题开展研究,并加强国际合作,才有可能加快沙棘资源建设步伐,稳步提高沙棘综合开发效益,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何士敏,袁小娟,汪建华[7](2008)在《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文中指出中国沙棘资源蕴藏量大,野生资源丰富。沙棘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和"三料"(燃料、饲料、肥料)树种,对中国沙棘属植物的资源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重点介绍了沙棘的化学特性、在医药、食品、饮料、化妆品、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概括了沙棘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的建议。

高国雄[8](2007)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植被结构与生态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国内外关于人工植被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小尺度、单目标和简单的对比分析研究,而对于如何建立高效、稳定、优化的人工植被配置模式,怎样从根本上保证人工植被建设高效发展,维持结构稳定性和功能持续性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科学、系统地对人工植被结构与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和有效调控,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系统工程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区域标准地调查与定位试验相结合、单项技术与综合配套技术措施相结合、定位对比观测与实验分析相结合,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榆林沙区人工植被的结构配置、生态功能和调控技术,建立了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防风固沙林的生态功能,提出了适应不同立地类型的人工植被合理结构、优化配置模式及调控技术,为科学指导防沙治沙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研究成果在区域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广泛性、关联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采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模型,从大尺度对榆林沙区人工植被立地因子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照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立地分区划分和树种选择研究,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主要树种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和排序:灌木为花棒H.scoparium(1.0)>踏郎Hedysarunlaeve(0.86)>沙柳Salix psammophila(0.84)>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0.83)>紫穗槐Amorpha fruticasaL(0.77)>沙地柏Sabinavulgaris(0.65);乔木依次为合作杨Populus opera(1.0)>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0.70)>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0.66)>油松Pinustabulueformis Carr.(0.60)>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t.(0.58)。(2)从植被群落及景观格局特征与动态新角度研究了人工植被演替规律及其机理。研究表明,榆林沙地植被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片结构,根据立地条件的差异,分别形成以踏郎和紫穗槐为优势建群种的两类群落;引起植被群落演替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水分变化和人类活动;在人工林的介入下,沙地植被经历天然稀疏草本阶段——人工灌木固沙林阶段——人工灌木+天然草本阶段——天然草本优势种阶段的演替过程,使植被层次结构更加复杂,功能趋于稳定。(3)采用动态仿真理论系统地研究了人工植被的结构配置,提出了基于土地资源限制的人工植被合理覆盖率、基于水量平衡的合理密度和基于防护功能的合理空间结构。其中人工植被合理覆盖率应为35%左右,林草植被总体覆盖率应为70%左右;主要灌木种的合理密度应为沙柳3621株/hm2、花棒763株/hm2、踏郎4729株/hm2、紫穗槐4892株/hm2、柠条3490株/hm2;防护林带空间结构配置应为稀疏型结构,主林带平均疏透度40%-50%,分层疏透度之差不超15%为宜,主林带间距150~200 m、副林带间距200~300 m为宜,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害风向(宽带)或呈45。以上夹角(窄带)。同时,筛选设计了适合不同立地类型的最佳结构配置模式,包括防风固沙林52种,农田防护林18种,用材林8种,水域防护林9种,道路防护林22种。(4)在对人工植被的防风固沙、小气候调节、改良土壤、水文效应、生物效应等单项生态效益监测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五种主要固沙灌木林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按评价得分排序为踏郎(40.81)>紫穗槐(39.13)>柠条(37.43)>沙柳(37.31)>花棒(35.19)。反映了沙丘迎风坡以踏郎最佳;丘间地以营造紫穗槐较好;花棒、沙柳两处均可。采用混交造林,可以增加结构稳定性,提高生态效益。(5)对仿拟自然的人工植被稳定结构调控技术研究表明,人工调控可以改善林地环境,增强林分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其中平茬时间以冬春季休眠期进行为好,平茬间隔期以5年左右为宜;放牧利用应实行轮封轮牧,放牧后应封育2年以上;飞播时间应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上旬为宜,飞播植物种以花棒、踏郎、沙蒿(Artemisi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为主,播种量以单播踏郎11.3-15.0kg/hm2、花棒15.0-22.5kg/hm2为宜,混播量以7.5kg/hm2较为适宜;人工造林以春季为好,采用容器育苗、大坑深栽、埋土越冬、覆盖保水、生根粉、保水剂等造林技术,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尤其对常绿树种和困难立地造林,效果更好。

胡建忠,邰源临,卢顺光[9](2005)在《“三北”地区沙棘种植地带划分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三北”地区不同生态气候地带,需要布设不同适宜性的沙棘品种,并严格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方能达到预期的生态经济效果。“三北”沙棘种植地区,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生态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黄土高原中部半干旱草原气候生态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黄土高原北部干旱荒漠草原气候生态型沙棘种植地带、冀北辽西半干旱半湿润草原气候生态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东北北部冷湿草原气候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简称“五带”)。每一地带基本上都有各自适宜的自然种源区及良种繁育中心(基地、站、点)。沙棘“五带”种植地带划分方案的实质,是防止引种工作中的一窝蜂现象,实现科学规划,精心种植。在保证沙棘引种区域化的前提下,要注意培育沙棘优良品种、防止病虫害蔓延和通过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来拉动国内沙棘种植的步伐。

邰源临[10](2003)在《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推动全国沙棘工作再上新台阶》文中认为 1998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对沙棘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应该因地制宜,选择突破性的技术和关键树种。种植沙棘对于治理黄土高原效果明显,望能给予关心和支持”。此后,温总理又多次就沙棘工作做出了批示。国家领导人专门就沙棘这一植物明确做出

二、推进沙棘事业发展 加快三北植被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沙棘事业发展 加快三北植被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架构、流程与方法
    1.4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林发展相关理论
    2.1 生态林概念及其特征
        2.1.1 生态林概念
        2.1.2 生态林特征
    2.2 生态林发展相关理论
第三章 朝阳地区生态林发展状况
    3.1 地理概述
    3.2 生态林发展及其制约因素
        3.2.1 生态林发展历程
        3.2.2 生态林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第四章 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4.1 内部环境分析
        4.1.1 优势(strengths)
        4.1.2 劣势(weaknesses)
    4.2 外部环境分析
        4.2.1 机遇(opportunities)
        4.2.2 威胁(threats)
    4.3 战略选择分析
第五章 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按适地适树原则配置生态林树种
    5.2 加强管理并完善生态林保护制度
    5.3 坚持科技支撑生态林发展建设
    5.4 加大生态林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5.5 积极开展生态林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2.1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
        2.1.1 国内各项秩序的逐渐恢复
        2.1.2 国外防护林建设的经验启发
    2.2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原因
        2.2.1 治理生态恶化
        2.2.2 带动经济发展
        2.2.3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3.1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展开
        3.1.1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启动
        3.1.2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
    3.2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演变
        3.2.1 平原农区型防护林体系
        3.2.2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3.2.3 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3.2.4 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3.2.5 高标准防护林体系
第4章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4.1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果
        4.1.1 缓解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4.1.2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1.3 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4.2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经验
        4.2.1 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4.2.2 因地制宜的采取区域性治理
        4.2.3 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支撑
第5章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启示
    5.1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5.1.1 建设资金实际投入不足
        5.1.2 造林工程呈现退化
        5.1.3 工程管理基础薄弱
    5.2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启示
        5.2.1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5.2.2 加强林地修复,改造退化林地
        5.2.3 加强工程管理,完善制度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种群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棘人工林培育经营研究进展
        1.2.2. 萌蘖更新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1.2.3. 坡面微地形植被分布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气候水文特征
        2.4 土壤植被特征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种群更新调查与种群动态分析方法
        3.2.2. 种群更新标准
        3.2.3. 坡面土壤水分与养分的调查与测定
        3.2.4. 生境分类及分析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不同密度沙棘种群结构与动态
    4.1. 种群数量特征
    4.2. 沙棘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类型
    4.3 沙棘种群生命表分析及生存分析
        4.3.1. 沙棘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
        4.3.2. 沙棘种群存活曲线绘制
    4.4 讨论
    4.5 小结
5. 衰退沙棘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分析
    5.1. 地形对沙棘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
        5.1.1. 坡向对沙棘幼苗更新率的影响
        5.1.2. 坡度对沙棘幼苗更新率的影响
    5.2. 微地形对沙棘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
        5.2.1. 微地形对沙棘种群更新特征的影响
        5.2.2. 微地形对沙棘个体萌生特征的影响
    5.3. 土壤理化性质对沙棘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
        5.3.1. 不同更新程度沙棘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
        5.3.2. 不同更新程度沙棘人工林土壤养分异质性
        5.3.3. 幼苗生长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衰退沙棘林更新的环境影响机制
    6.1. 聚类分析
    6.2. 冗余分析
        6.2.1 环境梯度分析
        6.2.2 样地分布梯度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1 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1.3.2 生物质发电产业社会效益评估
        1.3.3 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机制
        1.3.4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发电
        2.1.2 林木生物质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木生物质发电
        2.1.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价值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
    3.1 资源基础
        3.1.1 沙生灌木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3.1.2 沙生灌木平茬生物量
    3.2 技术条件
        3.2.1 平茬技术
        3.2.2 生物质发电技术
    3.3 政策环境
        3.3.1 发展规划
        3.3.2 现行相关政策
    3.4 本章小结
4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
    4.1 企业运营概况
    4.2 典型企业介绍——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4.2.1 企业所在地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
        4.2.2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发展现状
    4.3 本章小结
5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评价及比较优势分析
    5.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
    5.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指标描述与说明
    5.3 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
        5.3.1 评价方法简介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沙区发展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比较优势分析
        5.4.1 与沙生灌木造纸、制板比较
        5.4.2 与秸秆生物质发电比较
        5.4.3 与风电、光伏发电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影响因素分析
        6.1.1 波特钻石理论及其模型
        6.1.2 生产要素
        6.1.3 需求条件
        6.1.4 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
        6.1.5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6.1.6 机会
        6.1.7 政府
    6.2 因素选取及其作用分析
    6.3 基于ISM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
        6.3.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简介
        6.3.2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6.4 ISM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沙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7.1 建立沙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7.2 演化博弈论简介
    7.3 沙区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7.4 分析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外部性核算
    8.1 沙生灌木能源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8.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介绍
        8.1.2 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8.1.3 沙生灌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8.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
        8.2.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系统
        8.2.2 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8.2.3 生命周期评价
        8.2.4 沙生灌木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环境影响评价
    8.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分析
        8.3.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定性分析
        8.3.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测算
    8.4 本章小结
9 沙生灌木发电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9.1 生态补偿的内容及标准
        9.1.1 生态补偿的内容
        9.1.2 生态补偿标准
    9.2 其它相关问题
        9.2.1 生态补偿对象
        9.2.2 确定生态补偿责任主体
        9.2.3 确定生态补偿方式
        9.2.4 建立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之处
    10.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概况
2 沙棘属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
    2.1 沙棘的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研究现状
    2.2 沙棘的医药用途
        2.2.1 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2.2.2 对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2.2.3 对新陈代谢及免疫系统的作用
        2.2.4 抗肿瘤、抗癌作用
        2.2.5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
        2.2.6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
        2.2.7 对肝脏等的保护作用
        2.2.8 抗炎生肌、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
        2.2.9 健脑益智、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作用
        2.2.10 抗衰老作用
        2.2.11 医药用途总结
    2.3 沙棘在饮料、食品保健及美容上的利用现状
    2.4 沙棘的“ 三料”价值
3 沙棘的生态功能应用现状
    3.1 沙棘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
    3.2 沙棘显着的水土保持生态学特性
    3.3 沙棘能迅速恢复植被
    3.4 沙棘能保持, 减少水土流失
    3.5 沙棘能改善生态环境, 恢复生物链
    3.6 促进山区发展经济, 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4 沙棘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 建议

(8)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植被结构与生态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人工植被结构与功能研究概况
    2.1 人工植被建设实践回顾
        2.1.1 国外人工防护林建设概况
        2.1.2 国内防护林体系建设概况
    2.2 人工植被结构配置研究进展
        2.2.1 防护林类型区划研究
        2.2.2 适地适树研究
        2.2.3 造林技术研究
        2.2.4 抚育更新研究
        2.2.5 防护林带结构优化模式
        2.2.6 关于防护林体系的研究
    2.3 人工植被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2.3.1 森林生态效益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3.2 森林生态效益计量与评价方法
        2.3.3 防护林带生态效益研究
        2.3.4 人工固沙林生态效益研究
        2.3.5 人工防护林带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4 人工植被稳定性评价与调控技术
    2.5 人工植被建设研究发展趋势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气候特征
        3.1.3 植被与土壤特征
        3.1.4 水文条件
        3.1.5 社会经济条件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3.4 研究方法
        3.4.1 标准地调查
        3.4.2 防风固沙效益
        3.4.3 小气候测定
        3.4.4 土壤取样与分析
        3.4.5 水文效应
        3.4.6 光能利用率测定
        3.4.7 群落特征与景观分析
        3.4.8 综合评价
4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与适地适树种研究
    4.1 榆林沙区立地环境因子分析与评价
        4.1.1 立地环境因子分析
        4.1.2 立地环境因子综合评价
    4.2 榆林沙区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
        4.2.1 立地分类原则
        4.2.2 立地分类系统
        4.2.3 立地条件类型
        4.2.4 立地质量评价
    4.3 榆林沙区适生树种的选择
        4.3.1 主要防风固沙植物种生理生态学特性
        4.3.2 主要树种解剖结构特征
        4.3.3 不同立地适生树种的选择
        4.3.4 主要树种适宜性评价
    4.4 小结
5 人工植被群落特征与景观格局分析
    5.1 榆林沙地植被区系组成与特征
        5.1.1 植被的区系组成
        5.1.2 植物生活型构成
        5.1.3 植被类型与分布
        5.1.4 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5.2 植被群落的动态演替
        5.2.1 沙地植被演替过程
        5.2.3 人工植被演替的驱动因素
    5.3 榆林沙区景观格局分析
        5.3.1 景观类型的划分
        5.3.2 景观格局特征
        5.3.3 景观动态分析
    5.4 小结
6 人工植被结构配置研究
    6.1 基于土地资源的人工植被合理覆盖率
        6.1.1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与调整
        6.1.2 人工植被用地结构的现状及调整
        6.1.3 人工植被合理覆盖率
    6.2 基于水分条件的人工植被合理密度
        6.2.1 流沙地的水分平衡
        6.2.2 固沙林地的水量平衡
        6.2.3 固沙林的水分利用
        6.2.4 固沙林地理论造林密度
    6.3 基于防护功能的合理空间结构
        6.3.1 防风固沙片林结构因子的筛选及确定
        6.3.2 乔木防护林带的配置结构
    6.4 榆林沙区人工植被结构优化配置
    6.5 小结
7 人工植被生态功能研究
    7.1 人工植被的防风固沙效益
        7.1.1 人工植被的防风效益
        7.1.2 人工植被的固沙作用
    7.2 人工植被的小气候效应
        7.2.1 乔木人工林的小气候效应
        7.2.2 灌木固沙林的小气候效应
    7.3 人工植被的土壤效应
        7.3.1 土壤物理效应
        7.3.2 土壤化学效应
    7.4 人工植被对降水的再分配
    7.5 人工植被的生物效益
        7.5.1 人工灌木林地生物量
        7.5.2 人工灌木林光能利用率
        7.5.3 灌木林地的生产力
        7.5.4 固沙林地地被物
    7.6 人工植被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6.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7.6.2 评价方法
        7.6.3 评价结果与分析
    7.7 小结
8 仿拟自然的人工植被调控技术
    8.1 人工植被平茬复壮调控
        8.1.1 平茬对灌木植物生长的影响
        8.1.2 矮林作业法更新复壮
    8.2 人工植被放牧调节
        8.2.1 放牧利用对灌木林地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8.2.2 放牧对灌木林地水分的影响
        8.2.3 放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8.2.4 放牧对固沙林生物量的影响
    8.3 人工林地更新造林调节
        8.3.1 飞播造林恢复
        8.3.2 人工造林恢复
    8.4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在读期间获得奖励
致谢

四、推进沙棘事业发展 加快三北植被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潘营飞.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2]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考察[D]. 赵子夜. 吉林大学, 2018(12)
  • [3]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种群更新研究[D]. 张恰咛.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罗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5]西部高地——鄂尔多斯发展报告(节选)[J]. 李锦华,韩广臻. 中国作家, 2009(12)
  • [6]我国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成效和经验[J]. 胡建忠,夏静芳,土小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06)
  • [7]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J]. 何士敏,袁小娟,汪建华. 现代农业科学, 2008(11)
  • [8]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植被结构与生态功能研究[D]. 高国雄.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9]“三北”地区沙棘种植地带划分与对策[J]. 胡建忠,邰源临,卢顺光. 自然资源学报, 2005(04)
  • [10]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推动全国沙棘工作再上新台阶[J]. 邰源临.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3(02)

标签:;  ;  ;  ;  ;  

促进沙棘发展加快三北植被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