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河钙华地层水化学特征及碳稳定同位素

响水河钙华地层水化学特征及碳稳定同位素

一、响水河钙华形成的水化学特征与碳稳定同位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远[1](2021)在《石羊河上游山区降水与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工农业和生产生活用水都离不开水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生态环境变化等,水资源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在河西走廊区域,人类长期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导致区域供水不足,水资源质量问题日益突出。降水和河水作为内陆河流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水化学组成进行研究,可以将水资源与地球元素化学结合起来,全面认识水体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掌握区域内水循环过程及水资源质量,进而为区域环境演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西营河是石羊河流域最大的一级支流,作为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制约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本文选取西营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集的389个降水与河水样品,结合收集的气象和水文数据,运用富集因子法、后向轨迹法、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质量平衡法和正演模型等对降水与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西营河流域的降水与河水全年呈碱性,平均值分别为7.5和8.0,河水的盐度、总溶解固体、电导率明显高于降水。阴阳离子组成与标准地壳矿物和标准海水中的离子浓度存在一定差异。降水中的NH4+占比明显较高,河水的离子浓度组成则受岩石风化的影响显着,水化学类型为Ca Mg-HCO3型。(2)西营河流域的降水与河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中4-9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1%,径流量约占85%,因此,水化学特征和离子浓度也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季节变化上,受降水量和径流量影响较为显着,呈夏秋低春冬高的特点。在空间变化上,受降水量、径流量、地形、土壤、岩性、地表植被覆盖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降水与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和离子浓度空间差异较大。(3)西营河流域降水中的离子来源主要为陆源输入,Na+、Mg2+、K+、Ca2+的陆源输入的比例分别为78%、90%、98%、99%,海源输入的离子主要为Na+(22%)和Cl-(98%)。陆源输入的物质主要来自西风环流带来的欧洲和中亚地区的地表颗粒物,海源输入的水汽主要来自西风环流(90%)和季风环流(10%)。HCO3-的来源主要是岩石风化,SO42-的来源主要为矿物的溶解以及人类活动的贡献,NH4+和NO3-的来源主要是人类活动输入。(4)西营河流域河水中的离子成分主要受岩石风化的控制,不同来源贡献率的大小顺序为:硅酸岩风化(41%)>碳酸岩风化(39%)>蒸发岩风化(13%)>大气降水输入(1%),其中,7-8月的碳酸岩风化贡献率明显高于其它月份。西营河流域内的人类活动虽然对降水与河水的水化学组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整体来说,对水化学的影响甚微。

徐洪飞[2](2020)在《云南泸水地区部分温泉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泸水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藏地热带,出露较多温泉,地热资源丰富。本次主要研究泸水地区的部分温泉,即蛮口河温泉、中龙潭温泉、登埂温泉、玛布温泉、澡塘温泉和老窝温泉这6处温泉,共13个水样。区内构造复杂,怒江深大断裂控制了沪水区域的整体构造格局,地层发育较齐全,自元古界至新生界,除缺失中生界的白垩系与新生界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外,其余时代地层均有分布。研究区温泉主要出露的地层和岩石为高黎贡山群变质岩、石炭系灰岩、三叠系灰岩和石炭系玄武岩。通过对研究区温泉进行水化学、同位素特征研究及成因机理的分析,对当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温泉温度为21.569.6℃,TDS为0.1631.505 g/L,pH值为6.07.7,Eh为-22126 mV。主要阳离子有Na+、Ca2+、K+、和Mg2+,主要阴离子有HCO3-、SO42-和Cl-,另含有少量Li、Sr、Rb、Cs等其他元素。水化学类型分别有HCO3-Na·Ca、HCO3-Ca·Mg和HCO3-Ca·Na型水。在特征组分中,氟含量为0.1344.5 mg/L,蛮口河温泉和玛布温泉YLS4-2可以命名为氟水(﹥2 mg/L)。偏硅酸含量为15.8149.0 mg/L,蛮口河温泉和玛布温泉的偏硅酸含量达到了硅酸水理疗天然矿泉水的标准(﹥50 mg/L)。水样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表明温泉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估算出温泉的补给区高程约为12921863 m;补给区温度约为3.89.1℃;根据硅-焓混合模型和SiO2地热温标计算得到温泉热储温度在49132℃,并得出冷水混合比例在4098%;地下热水循环深度为7153466 m。研究区温泉成因模式可归纳为:在高热流区域热背景下,地下水在附近山区补给区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沿着断裂向地下深处入渗,经历深循环获得大地热流加热后又沿着导水通道上升,在上涌过程中与浅部冷水发生混合,以温泉形式出露于地表,是渗入-深循环型的中低温温泉。蛮口河温泉(YLS1-1、YLS1-3)、登埂温泉(YLS3-1、YLS3-3、YLS3-4)和玛布温泉YLS4-1中Ca2+与HCO3-浓度较高,方解石、文石矿物都处于饱和状态,CO2含量较高且pCO2远高于大气pCO2,含量丰富的Ca2+与HCO3-、较高的pCO2以及水层厚度较薄、水流速度较快,有利于CaCO3沉淀,导致钙华沉积。

徐洪飞,周训,王蒙蒙,刘宇,吴艳秋,桌琳杨[3](2020)在《云南泸水登埂与玛布温泉形成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登埂温泉与玛布温泉位于云南泸水市,出露于怒江深切峡谷西岸。研究区分布的主要地层为第四系(Q42)砂土、砾土,石炭系上统卧牛寺组(C3w)玄武岩和三叠系河湾街组下段(T2h1)灰岩。温泉水温为48.9~69.6℃,矿化度为0.493~0.782 g/L,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3·Ca-Mg型和HCO3·Ca-Na型,为中低温、弱酸性温泉。热水中F-含量为0.78~2.13 mg/L,H2SO3为41.0~70.2 mg/L,含有锂、锶、铷、铯、钡等微量元素。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表明研究区温泉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用同位素方法估算温泉的补给区高程为1260~1435 m,补给区温度为6.18~9.02℃,计算的热储温度为100~127.5℃。研究区温泉Ca2+与HCO3-含量较高,占阴、阳离子的毫克当量浓度百分比分别达到60%、82%以上,水中方解石、文石矿物都处于饱和状态,水中CO2含量较高且p CO2远高于大气中p CO2,具有有利于CaCO3沉积的水化学和水动力条件,导致登埂温泉YLS3-1、YLS3-3及YLS3-4和玛布温泉YLS4-1的沉积钙华。登埂温泉与玛布温泉是地下水在怒江西部山区补给区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在经历深循环过程中获得深部热流加热后上升在怒江河谷西岸流出地面形成的温泉,是渗入深循环型上升的的中低温温泉。热水在上升过程中与浅部冷水相遇,冷水混入比例为60%~73%,热水循环深度为2375.2~3161.7 m。

李鹭[4](2018)在《江西省宜春地区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宜春地区地热资源丰富,是江西省典型的中低温地热区之一。研究该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宜春地区10处温泉,通过野外调查及样品的分析测试,应用地热地球化学方法与Aquachem、Phreeqc等软件探讨了该区温泉资源的化学组分特征、同位素特征,并评价了热储温度。宜春地区水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地下热水均为中性或弱碱性的淡水;水化学类型主要包括分布在宜春南部的大断裂附近的HCO3-Na型和HCO3-Ca型,出露在北部岩浆岩区的SO4-HCO3-Na型;大部分温泉封存时间长、变质程度较高。气体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温泉属于氮气型温泉。氢、氧及锶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宜春地区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属降水与地壳中岩石相互作用形成,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经深循环加热后上升出露而成。HCO3-Na型温泉及SO4-HCO3-Na型温泉补给高程约为900-1700m之间,HCO3-Ca型温泉补给高程相对较低,补给高程约为200-700m。出露于岩浆岩中的SO4-HCO3-Na型温泉14C年龄均大于6000a,远高于分布在断裂附近的HCO3-Na型温泉水(年龄2000a左右),这说明岩浆岩区热水补给路径相对较长,地下水径流缓慢。通过对比各地球化学温标计算结果,表明石英及玉髓温标计算所得的热储温度更符合该区地下热水深部热储的实际情况。HCO3-Na型温泉热储温度范围为80-100℃,HCO3-Ca型温泉热储温度范围为40-60℃,SO4-HCO3-Na型温泉热储温度范围为90-120℃。HCO3-Na型及SO4-HCO3-Na型热水循环深度大概为2000m,HCO3-Ca型温泉循环深度相对较浅,约1000m。宜春地区多处地下热水重金属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部分温泉的F及SiO2含量较高,有一定医疗价值,温泉的开发利用应注意地下热水的合理利用及温泉区的环境保护。

曹乐[5](2017)在《巴丹吉林沙漠湖岸钙华沉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巴丹吉林沙漠许多湖泊分布钙华,关于钙华成因及其气候环境意义,尚无定论:针对沙漠湖泊钙华基础特征调查及其成因的研究也不多见。钙华作为水化学作用的产物,研究其沉积机制能为其他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新的证据,如湖泊演化、气候演化、地下水补给来源等。本论文依托"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地区1:2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编号:DD20160295),针对沙漠内钙华分布规模较大的7个湖泊进行湖水、地下水取样分析,并以车日格勒湖为重点,钻取了湖岸3.8米深的钙华岩芯,通过SEM扫描、能谱分析、岩矿测试、铀系测年等方法,确定了钙华沉积时期及其地球化学特征。为研究钙华沉积机制,开展了室内模拟实验,重点研究沉积过程中温度效应、混合效应的影响,同时借助PHREEQC软件,建立正向与反向模型,研究沉积过程中pH值、PCO2、温度、混合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最终阐明车日格勒钙华沉积的物质来源及其成因机制。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与认识:1:总结了钙华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钙华主要分布在湖岸泉水出露带及其附近区域。样品CaO含量多高于50%,结晶形态主要为六方柱状、三角锥状方解石与针状文石,反映了低温的沉积环境。碳氧同位素均值为δ13C=1.31‰,δ180=-3.52‰,两者相关性强,反映了钙华沉积时脱气作用的影响。测年范围在597~4216aBP范围内,乱序的测年结果表明了钙华加积模式包括自下而上与后期充填;距今2000年内钙华沉积速率加快,且现代仍在不断沉积。2:分析了钙华沉积的水动力条件湖区地下水由南东向北西径流,氘氧同位素、动态监测数据显示,车日格勒全年接受四周地下水补给,依靠蒸发排泄,为排泄型湖泊,这种地下水-湖水系统的作用关系为钙华沉积于湖岸泉水出露带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学条件。3:阐明了钙华沉积的水化学基础钙华湖泊湖水类型为Cl-Na型,Ca2+含量低,CO32-+HCO3-含量高;湖四周地下水类型以Cl-S04-Na型、Cl-CO3-Na型为主,CO32-+HCO3-含量低,Ca2+含量较高;多数水样方解石、文石饱和指数大于0,为钙华沉积提供了基本条件。4:揭示了湖岸钙华沉积机制沉积机制包括地下水与湖水的混合效应、泉水脱气效应、蒸发浓缩效应,沉积过程受到温度效应、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碳酸钙沉淀量大小,上述效应对钙华沉积的重要性程度为:混合效应>脱气效应>蒸发浓缩>温度效应,沉淀能力对比为10>6.2>2.4>1。沉积环境中PCO2降低,水体pH值升高,水动力条件的增大,均有利于钙华形成。沉积时CO2气体主要来自大气以及土壤中生物的呼吸和分解作用;沉积钙质主要来自于地下水对古湖沉积物与风积砂的溶滤。

牛新生,郑绵平,刘喜方,齐路晶[6](2017)在《青藏高原钙华沉积属性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钙华分为大气成因钙华和热成因钙华两类,不仅具有景观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的科研价值。青藏高原广泛发育热成因钙华,主要形成于泉水和湖泊环境中。青藏高原钙华的形成主要与高原内部的热水活动有关,而热水活动则受控于印度大陆碰撞俯冲所引起的伸展作用和区域大断裂的走滑拉分作用。钙华不仅记录高原的古气候学信息,同时也是区内大多数盐湖矿床成矿过程记录者,但是已有的研究尚不足以充分解读这些信息。形成热成因钙华的CO2一般来自地热过程或地壳深部,其成因机制因时因地而异,远比大气成因钙华更加复杂,并不是所有热成因钙华都记录有古气候信息,因此,只有在充分明确热成因钙华成因机制的基础上,方可重建其古气候和盐湖矿床学信息。

龙汨[7](2015)在《云南省腾冲县部分温泉的特征与成因》文中指出地热作为一种清洁型新能源,是一种重要的热能资源。云南省腾冲县是我国着名的地热区之一,对温泉的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地热学和水文地质学的认识和促进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腾冲县位于缅甸弧形构造带东缘,青藏高原东构造结的南延部至横断山西侧,断裂发育,地下深处存在高温岩浆,具有形成中高温温泉的有利条件。本文主要涉及4处温泉。蛤蟆嘴、姊妹泉、大滚锅位于热海景区内,热水水温为94.1℃-95℃;石墙温泉位于界头乡澡堂村石墙温泉度假村内,水温64.5℃-64.8℃;黑泥塘温泉位于古永乡黑泥塘村西南,水温54.9℃-64℃;石花洞温泉位于古永乡石花洞村东1.2 km,水温64.7℃-68.3℃。研究区温泉流量为0.2-10 L/s。热水中主要离子为Na+、K+、Ca2+、HCO3-、Cl-、SO42-;水化学类型以HCO3.Cl-Na、HCO3-Na型水为主;矿化度为380-2998mg/L;p H值为6.8-9.07;H2Si O3为52.4-204 mg/L;多数温泉的H2Si O3、锂、锶含量都达到矿泉水的命名标准;部分温泉的F-、HAs O3、HBO2超过饮用水标准,不宜饮用。同位素特征显示,热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应用同位素的高程效应与温度效应估算热水补给高程为1682-2911 m;补给区温度为1.8℃-16.3℃;用镭-氡法计算所得热水年龄为13-32 a。矿物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石英温标相对于玉髓温标更适用于估算研究区热储温度。运用硅-焓公式估算法、硅-焓图解法分别估算研究区热水中的冷水混合比例,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热水中冷水混合比为0.56-0.85。运用Si O2温标计算得热储温度为137℃-253℃;热水循环深度为852-1748m;温泉天然放热量为9.21×1012-5.21×1013J/a,折合标准煤为385.4-2179.9 t/a。热海内三个温泉泉眼均为花岗岩中地下水深循环形成的高温温泉,地下深处存在岩浆囊;石墙温泉、黑泥塘温泉为花岗岩中地下水浅循环形成的温泉;石花洞温泉为地下水经浅循环穿过风化花岗岩出露于半山腰的温泉,YT5-1温泉未见明显泉眼,热水从一片风化的花岗岩风化裂隙中流出。

王怡璇[8](2015)在《25-20 kaB.P.中祁连疏勒河地区钙华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科学界研究的瞩目,受到的普遍关注。根据国内外研究,分布于地表的钙华沉积物可以作为古环境研究较好的载体。通过对冰芯、树轮和黄土、珊瑚等气候环境记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显着成果,它们对古环境气候的记录用于分析重建古气候环境有各自的优点。钙华是一种主要产于地表的淡水碳酸盐沉积物,沉积速率快,对于古环境气候的记录更加精确。但目前研究表明,钙华作为古环境替代物,虽然其他替代物有很多优势,但对于热成因类钙华所指示的环境气候变化关系则缺乏研究。热成因类钙华是由于有较高温度的水温和深源CO2的地下热水向地表迁移中发生CO2脱气,导致CaCO3沉积,钙华叠层堆积形成,具有地下停留时间长、循环力度大,对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高灵敏度特征,成为近年来古气候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利用钙华微层来恢复古气候的变化己经成为当前的热点。本文研究对象属于热成因类钙华,通过结合钙华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分析和剖面多个14C测年和铀系不平衡法测年数据分析,对中祁连疏勒河地区钙华沉积所蕴含25-20kaB.P.期间的古气候环境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认识:(1)钙华δ13C值与降雨量有很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研究区降雨量较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青藏高原热低压的加深有利于南侧西南季风的北上,北侧东南方向气流向西北内陆深入,即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同时增强;二是西风环流的影响导致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大大增加。(2)通过对疏勒河地区钙华δ18O值研究分析认为,钙华微层中-厚层乳白色致密层得到的δ18O值呈负值,暗示该段期间有较大的降雨量,呈暖湿的气候特征,推断该段期间应该属于夏季时节,且钙华δ18O值变化与降水量和温度呈负相关性。(3)通过对中祁连疏勒河地区钙华沉积速率的季节变化研究发现,温度和降水量是影响该地区钙华沉积速率快慢的主要因素。钙华沉积速率呈现出在雨季(春夏季)增加、旱季(秋冬季)减慢的反常现象,这与天津王四井热成因类钙华沉积研究中发现的规律相反,与在日本大气成因类钙华沉积规律基本相似。(4)通过对钙华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得出钙华δ13C值与δ18O值存在同步性,二者曲线整体呈正相关关系。(5)建立了中祁连疏勒河地区钙华年层高分辨率的肉眼识别标准,即一个钙华年层包括薄的疏松深褐色层和中-厚的致密白色-乳白色浅色层,代表一年的季节变化。(6)研究区钙华经过14C法测试分析,在25ka-20ka B.P.期间,属于末次冰盛期。结合年龄数据与δ18O、δ13C值关系,推断在24.9-24.5kaB.P.期间,气候出现由暖湿-干冷-暖湿-温湿变化。所蕴含的古气候环境对研究第四纪末次冰盛期古气候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雷国良,张虎才,李志忠,Adam M.Hudson,朱芸,姜修洋,陈秀玲,常凤琴,李华勇[9](2013)在《青藏高原西部昂拉仁错古湖岸钙华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昂拉仁错湖古湖岸阶地钙华常量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探讨了钙华沉积的常量元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结果显示:钙华中CaO含量达34.75%58.48%,是其主要组分;此外还含有少量的MgO,K2O和Na2O等,其含量低于3%,是湖泊自生作用形成的矿物。与湖泊古水位对比显示,元素Mg的含量及Mg/Ca比值等对湖泊水位的响应没有明显规律性;在古湖面高度约4777±5m之上,K2O和Na2O的含量低并且稳定,在古湖面4777±5m之下,K2O和Na2O的含量随湖泊水位下降逐渐增加。结合现代湖泊钙华的沉积特征,结果显示K2O和Na2O的含量随湖泊盐度增加而增加,表明钙华中K2O和Na2O含量与湖泊水位可能呈反相关关系,是潜在的重建湖泊水位或盐度的代用指标。同时发现,在湖泊相对淡化阶段,湖水中的元素K和Na处于富集阶段,钙华中K2O和Na2O含量低且稳定;而当湖泊进入咸水阶段,湖水中的K+和Na+离子接近饱和,钙华中的元素K和Na逐渐富集,因此钙华中K2O和Na2O含量增加是湖泊进入咸水阶段的重要特征。基于这些事实,推断当该湖泊水位降至4777±5m左右时,湖水的性质开始向钠-氯型转化,是昂拉仁错湖泊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高竞[10](2013)在《地下热水钙华沉积的水化学影响因素和热水钙华微层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热水钙华沉积的水化学条件是钙华沉积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影响钙华(尤其是热水钙华)沉积的控制因素,选择我国广西、云南、天津、西藏等水热活动区的23个温泉水样,其中18个温泉沉积钙华,其余则不沉积钙华,对它们进行了水化学指标包括温度、pH值、总溶解性固体(TDS)、Ca2+、Mg2+、Na+、K+、HCO3-、SO42-等含量, Ca2+及HCO3-当量和百分含量、Mg/Ca比值等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钙华的温泉的水温变化较大;二氧化碳分压(PC O2)高,平均值10-1.29atm; TDS大多在1–3g/L左右;且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和文石饱和指数(SIa)都达到了饱和状态。其HCO3-含量较高,绝大部分大于470mg/L,HCO3百分含量接近或大于30%。当泉水Ca2+与HCO3的当量接近或很好匹配时,最易发生钙华沉积。对天津王四井一个沉积近30年(1978-2006年)的层状钙华剖面的高分辨率微量元素(Mg, Sr, Ba等)和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的研究发现,Sr、Ba显示非常高的正相关性,它们与Mg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钙华微层的δ13C和δ18O的变化具有同步性。钙华δ13C及Mg/Ca与微层物理特征(厚度、颜色、结晶程度)有一定关联,且与气温变化有关。当钙华微层为厚的褐色疏松层,且其具有低的Mg/Ca值和高的δ13C,δ18O值时,反映冷干的气候条件;反之,当钙华微层为薄的乳白色致密层,且其具有高的Mg/Ca值和低的δ13C、δ18O值时,反映了暖湿的气候条件。对西藏绒玛温泉区的9个钙华样品进行了铀系法测年,样品铀含量较高,达到0.298-1.363ppm,234U/238U比值为1.475-1.700。铀系法测得的钙华锥年龄11500-4600a落在了海相氧稳定同位素的最暖湿的第1阶段(MIS1)及葫芦洞石笋、古里亚冰芯高分辨率δ18O记录的高峰值阶段,结合同一时期高的湖水位、轮藻类植物的繁荣及青藏高原受到强烈夏季季风的影响,暗示了钙华沉积与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关。绒玛温泉高精度热水钙华年龄数据建立了研究区连续、可靠的时间标尺,提供了热水钙华测年研究的年龄资料,对其重建陆地古环境和古水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响水河钙华形成的水化学特征与碳稳定同位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响水河钙华形成的水化学特征与碳稳定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石羊河上游山区降水与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与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植被与土壤
    2.2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2.1 降水样品的采集
        2.2.2 河水样品的采集
        2.2.3 样品的测定
    2.3 数据的处理
        2.3.1 缺测离子的估测
        2.3.2 降水数据的修正
    2.4 其它数据资料的收集
        2.4.1 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
        2.4.2 石羊河流域基础数据和水文数据
    2.5 研究方法
        2.5.1 富集因子EF(Enrichment Factor)
        2.5.2 后向轨迹模型
        2.5.3 派珀三线图(Piper)
        2.5.4 吉布斯图(Gibbs)
        2.5.5 离子组合及比值法
        2.5.6 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
        2.5.7 质量平衡法
        2.5.8 正演模型
3 降水的水化学特征
    3.1 降水的水化学参数变化特征
        3.1.1 时间变化特征
        3.1.2 空间变化特征
    3.2 降水离子浓度的变化特征
        3.2.1 离子组成特征
        3.2.2 时间变化特征
        3.2.3 空间变化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河水的水化学特征
    4.1 河水水化学参数的变化特征
        4.1.1 时间变化特征
        4.1.2 空间变化特征
    4.2 河水离子浓度的变化特征
        4.2.1 离子组成特征
        4.2.2 时间变化特征
        4.2.3 空间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降水与河水的离子来源分析
    5.1 降水离子的来源分析
        5.1.1 基于富集因子法的定量分析
        5.1.2 基于相关性分析法判定
        5.1.3 基于后向轨迹法判定
    5.2 河水离子的来源分析
        5.2.1 基于吉布斯图判定
        5.2.2 基于离子组合及比值法判定
        5.2.3 基于相关性分析法判定
    5.3 河水离子来源的定量分析
        5.3.1 人类活动对河水的贡献
        5.3.2 大气降水对河水的贡献
        5.3.3 岩石风化对河水的贡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云南泸水地区部分温泉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热资源研究
        1.2.2 水文地球化学及同位素方法研究
        1.2.3 钙华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概况
        2.1.2 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
    2.2 地质概况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
        2.2.3 岩浆岩
        2.2.4 地热地质特征
    2.3 温泉基本特征
        2.3.1 蛮口河温泉(YLS1)
        2.3.2 中龙潭温泉(YLS2)
        2.3.3 登埂温泉(YLS3)
        2.3.4 玛布温泉(YLS4)
        2.3.5 澡塘温泉(YLS5)
        2.3.6 老窝温泉(YLS6)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泉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3.1 水样测试方法
    3.2 温泉的水化学特征
        3.2.1 主要组分
        3.2.2 次要组分
        3.2.3 微量组分
        3.2.4 特征组分
        3.2.5 综合指标
        3.2.6 水化学类型
    3.3 同位素特征
        3.3.1 补给来源
        3.3.2 补给高程
        3.3.3 补给区温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水成因分析
    4.1 热储温度
        4.1.1 SiO_2 地热温标
        4.1.2 阳离子地热温标
        4.1.3 硅-焓混合模型法
    4.2 循环深度
    4.3 温泉成因分析
        4.3.1 热源
        4.3.2 通道
        4.3.3 热储
        4.3.4 温泉成因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钙华沉积分析
    5.1 水化学因素
    5.2 水动力因素
    5.3 生物因素
    5.4 沉积环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云南泸水登埂与玛布温泉形成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质概况
    2.2 温泉简述
3 水化学特征
    3.1 水样测试方法
    3.2 水化学成分特征
    3.3 综合指标特征
4 同位素应用
    4.1 补给来源
    4.2 补给高程
    4.3 补给区温度
5 热水形成
    5.1 热储温度
    5.2 冷热水混合
    5.3 循环深度
6 温泉钙华形成的分析
    6.1 水化学条件
    6.2 水动力条件
    6.3 生物效应
    6.4 沉积环境
7 温泉形成模式
8 结论

(4)江西省宜春地区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水文地球化学
        1.2.2 同位素在地热研究中的应用
        1.2.3 热储评价
        1.2.4 地球化学模拟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江西省地质背景
        2.1.2 宜春地区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热背景
3 宜春地区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1 样品的处理
        3.1.2 样品的分析
    3.2 温泉水化学特征
        3.2.1 热水水化学组分分析
        3.2.2 热水水化学组分相关关系
        3.2.3 微量组分
        3.2.4 特征组分
        3.2.5 水化学类型
    3.3 元素比例系数
    3.4 冷热水混合作用
    3.5 宜春地区温泉灌溉用水的可行性评价
4 宜春地区温泉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气体采集与测试
    4.2 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5 宜春地区温泉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5.1.1 样品的采集
        5.1.2 样品的测试
    5.2 宜春地区温泉氢氧同位素特征
        5.2.1 补给来源
        5.2.2 补给区高程
    5.3 地下热水锶同位素特征
    5.4 地下热水碳同位素特征
        5.4.1 地下热水中碳的来源
        5.4.2 地下热水年龄
6 宜春地区温泉的热储评价
    6.1 热储温度评价的方法及其原理
        6.1.1 直接测量法
        6.1.2 地温梯度法
        6.1.3 地球化学温标法
    6.2 研究区温泉热储温度的评价
        6.2.1 Na-K-Mg三角图解法计算热储温度
        6.2.2 二氧化硅温标法计算热储温度
        6.2.3 多矿物平衡图解法估算热储温度
        6.2.4 不同方法所估算的热储温度对比分析
    6.3 热水循环深度计算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巴丹吉林沙漠湖岸钙华沉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质条件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 钙华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钙华分布特征
    3.2 钙华发育形态特征
    3.3 钙华地球化学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钙华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与水化学基础
    4.1 湖区水动力条件
    4.2 水化学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钙华形成的室内实验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1 实验方案与实验过程
    5.2 地下水与湖水混合效应
    5.3 温度效应
    5.4 脱气效应
    5.5 蒸发浓缩效应
    5.6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岸钙华沉积机制
    6.1 钙华形成的物质来源识别
    6.2 钙华沉积机制
    6.3 钙华生长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附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青藏高原钙华沉积属性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钙华沉积的分布与类型
2 青藏高原钙华的成因类别与地质背景
    2.1 钙华的成因类别
    2.2 钙华形成的地质背景
3 青藏高原钙华沉积的研究应用
4 结论

(7)云南省腾冲县部分温泉的特征与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地热资源概况
        1.3.2 水文地球化学
        1.3.3 同位素应用
        1.3.4 热储温度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2 科学问题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2 区域地质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地热地质
    2.4 温泉特征
        2.4.1 热海地热田
        2.4.2 硝塘坝碳酸泉(YT2)
        2.4.3 石墙温泉
        2.4.4 黑泥塘温泉
        2.4.5 石花洞温泉
第3章 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1 水化学综合指标特征分析
        3.1.1 矿化度、硬度
        3.1.2 总碱度、总酸度
        3.1.3 Eh、p H
    3.2 温泉水化学特征分析
        3.2.1 主要离子
        3.2.2 次要离子
        3.2.3 微量组分
        3.2.4 特征组分
        3.2.5 水化学类型
第4章 同位素特征分析
    4.1 稳定同位素
        4.1.1 补给来源
        4.1.2 补给高程
        4.1.3 补给区温度
    4.2 放射性同位素
        4.2.1 热水年龄
第5章 水溶组分平衡分析
    5.1 矿物饱和指数计算
    5.2 多矿物平衡分析
第6章 热水形成分析
    6.1 冷热水混合
        6.1.1 混合水判断
        6.1.2 混合比例计算
    6.2 热储温度
        6.2.1 SiO_2地热温标
        6.2.2 阳离子地热温标
    6.3 循环深度
    6.4 温泉放热量
    6.5 热水形成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附录

(8)25-20 kaB.P.中祁连疏勒河地区钙华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对钙华的研究现状
        1.3.2 硫磺山地区钙华的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工作方法及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层
    2.3 大地构造
第3章 研究区钙华的分类、特征
    3.1 钙华分类
    3.2 钙华中的碎屑物分类
    3.3 钙华矿物组成
    3.4 钙华的岩石特征、厚度与矿物组成
第4章 样品的采集、测试及其分析
    4.1 样品的来源、采集、分析
    4.2 钙华测年方法及应用依据
        4.2.1 测年方法
        4.2.2 通过U-Series法和 14C法对钙华测年的依据
    4.3 研究区钙华测试结果分析
        4.3.1 钙华测年分析
        4.3.2 钙华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
第5章 研究区古气候变化及其意义
    5.1 岩溶作用的过程
    5.2 钙华沉积速率对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反映
    5.3 钙华 δ13C、δ18O值变化对古气候环境的记录
        5.3.1 碳、氧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因素
        5.3.2 钙华 δ13C、δ18O值对古气候环境的记录
    5.4 研究区古气候记录与其他地区古气候记录载体的对比
        5.4.1 与中纬度东亚季风区石笋记录古气候变化的对比
        5.4.2 与低纬度地区深海沉积物(有孔虫、珊瑚)记录古气候变化的对比
        5.4.3 与高纬度地区冰芯记录古气候变化对比
        5.4.4 与兰州地区红咀寺剖面(黄土)记录 30kaB.P期间古气候对比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青藏高原西部昂拉仁错古湖岸钙华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湖泊与径流水体的常量元素组成
    3.2 钙华的地球化学特征
    3.3 钙华常量地球化学元素的古气候意义
4 结论

(10)地下热水钙华沉积的水化学影响因素和热水钙华微层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钙华沉积模式及构造类型
        1.2.2 钙华沉积机制
        1.2.3 钙华微层的研究现状
        1.2.4 钙华定年与古气候重建
    1.3 选题的依据
    1.4 拟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线路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温泉、钻井概况
    2.1 沉积钙华地下热水介绍
        2.1.1 沉积钙华的温泉、钻井地质概况
        2.1.2 沉积钙华的温泉、钻井水化学基本特征
    2.2 无钙华沉积地下水介绍
        2.2.1 无钙华沉积的温泉、钻井地质概况
        2.2.2 无钙华沉积的温泉、钻井水化学基本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钙华沉积的水化学控制因素
    3.1 水化学基本特征分析
        3.1.1 Ca~(2+)、HCO_3-含量及当量
        3.1.2 其他主要离子
        3.1.3 比例系数
        3.1.4 二氧化碳分压
        3.1.5 CO_2来源
        3.1.6 矿物饱和指数
        3.1.7 综合指标
    3.2 水化学特征关系
        3.2.1 Ca~(2+)、HCO_3-含量、当量及百分比含量关系
        3.2.2 Ca~(2+)、HCO_3~-当量与 PCO_2关系
        3.2.3 pH 与 logP_(CO2)关系
        3.2.4 SI_c、SI_a与温度的关系
    3.3 五组温泉水化学特征对比
    3.4 影响钙华沉积的主要水化学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王四井层状钙华的研究
    4.1 研究区水文地质及气候特征
    4.2 钙华样品采集、测试及水化学分析
        4.2.1 钙华样品采集
        4.2.2 化学元素测试
        4.2.3 王四井水化学分析
    4.3 钙华微层的物理特征分析
        4.3.1 钙华微层的物理特征
        4.3.2 钙华微层厚度分析
    4.4 降水量、气温与微层物理特征变化的关系
    4.5 微量元素分析
        4.5.1 Sr 与 Mg 的相关性
        4.5.2 Sr 与 Ba 的相关性
    4.6 Δ~(18)O控制因素及与钙华微层物理特征的关系
        4.6.1 δ~(18)O控制因素
        4.6.2 钙华δ~(18)O与δ~(13)C 含量关系
        4.6.3 钙华δ~(18)O与 Mg 含量关系
    4.7 Δ~(13)C 控制因素及与钙华微层物理特征的关系
        4.7.1 δ~(13)C 控制因素
        4.7.2 钙华微层 Mg/Ca 与δ~(13)C 的关系
        4.7.3 Mg/Ca、δ~(13)C 与钙华微层的关系
    4.8 SR、BA和Δ~(13)C 及其与降雨量的关系
    4.9 讨论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藏绒玛温泉钙华测年与古气候研究
    5.1 绒玛温泉钙华
        5.1.1 绒玛温泉区概况
        5.1.2 绒玛温泉钙华沉积形态
        5.1.3 西藏地区钙华的研究成果
    5.2 钙华定年
        5.2.1 钙华定年方法
        5.2.2 钙华定年方法及其测年范围
    5.3 ~(230)TH/~(234)U 定年原理与实验方法
        5.3.1 ~(230)Th/~(234)U 定年原理
        5.3.2 野外采样
        5.3.3 实验步骤
        5.3.4 初始钍校正
        5.3.5 α谱测量
    5.4 钙华测年结果与讨论
    5.5 钙华锥形成过程简述
    5.6 古气候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响水河钙华形成的水化学特征与碳稳定同位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石羊河上游山区降水与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研究[D]. 张志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云南泸水地区部分温泉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成因分析[D]. 徐洪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云南泸水登埂与玛布温泉形成特征及成因研究[J]. 徐洪飞,周训,王蒙蒙,刘宇,吴艳秋,桌琳杨. 中国地质, 2020(06)
  • [4]江西省宜春地区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李鹭.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5]巴丹吉林沙漠湖岸钙华沉积机制研究[D]. 曹乐.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7(07)
  • [6]青藏高原钙华沉积属性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牛新生,郑绵平,刘喜方,齐路晶. 科技导报, 2017(06)
  • [7]云南省腾冲县部分温泉的特征与成因[D]. 龙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2)
  • [8]25-20 kaB.P.中祁连疏勒河地区钙华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D]. 王怡璇.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9]青藏高原西部昂拉仁错古湖岸钙华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J]. 雷国良,张虎才,李志忠,Adam M.Hudson,朱芸,姜修洋,陈秀玲,常凤琴,李华勇. 第四纪研究, 2013(05)
  • [10]地下热水钙华沉积的水化学影响因素和热水钙华微层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D]. 高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标签:;  ;  ;  

响水河钙华地层水化学特征及碳稳定同位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