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1000万只蛋鸡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平原县1000万只蛋鸡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一、平原县1000万只蛋鸡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获丰硕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韩锋[1](2015)在《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林业发展由过去的木材生产为主不断向全面林业生态建设过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主体任务的完成的背景下,林下经济的发展,对保护森林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巩固林改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和对农户影响的微观视角,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林下经济贡献度与产业结构、林下经济产业布局与区域竞争力、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农户对林下经济的认知、林下经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林下经济的经营意愿进行分析。从产业的宏观分析来看,本研究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林下经济子产业发展结构关联进行了分析;通过设立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和不同省份的产业区域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宏观经济环境、生产要素的投入、消费市场发展和林业政策等角度,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农户的微观分析来看,以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湖南省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古丈县、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重庆市开县、陕西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研究区域,在样本区县林下经济发展主要形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368户农户调研结果,分析了农户经营林下经济的激励因素、存在困难及需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洛伦兹曲线拟合及基尼系数计算,分析了林下经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应用因子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了农户的林下经济经营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产业的宏观视角看: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迅速,且产业结构呈优化趋势,但也面临野生动物驯养产业规模小、林下种植产业发展慢的问题,同时,林下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受多因素影响。从农户的视角看,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农户经营林下经济的重要原因,缺少土地、缺少资金、缺少劳动力是制约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障碍;林下经济对农户增加收入具有显着影响,但是加大了农户之问的收入差距;年龄越小、外出务工时间越短、产品销路越好、产品价格越高、林改后拥有林地、生产成本越低、越认为森林资源保护很重要、越认为有责任保护森林资源、政府扶持越强、劳动力越充足、市场预期越好、越认为林下经济有利于保护、越认为林下经济产品生态环保,农户越愿意经营林下经济。最后,对当前我国林下经济相关政策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产业和农户的不同视角,提出优化林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提高林下经济产业组织效率;深化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规范引导林权流转,强化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等政策建议。

王中[2](2012)在《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切实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各级党委政府农业经济工作的首要决策问题。2003年以来,山东省平度市依托域内特色农业资源,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有效促进了域内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成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分析、经济计量分析、描述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什么是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如何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农户对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政策的认知水平受哪些因素影响”、“哪些因素影响农户参与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生产的决策选择”和“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经营绩效怎样”等五个问题,旨在明确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内涵特征,提出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机制,阐明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战略框架下农户政策认知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揭示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战略框架下的农户行为响应机制,以便为新时期我国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实施提供相关参考。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高端特色品牌农业主要是指一种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凭借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资源禀赋,以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城镇居民高收入消费群体为主要营销对象,生产经营科技含量高、优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通过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和实施品牌营销,充分利用品牌溢价效应,最大程度地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确保农户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2、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和区域分工原则。通过对决策地区农业资源禀赋普查和科学评估,判别各地优势农产品并保持和提升其特色优势,在创建农产品品牌的基础上,明确高端特色品牌农业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结合地域实际选择合适的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组织运行机制,同时强化和完善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技术支撑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制度监督保障机制建设,如此方能有效推动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全面纵深发展。3、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对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政策的知晓度很高,但其认知程度偏低。通过Ordinal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户主性别、家庭收入水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农户与人交流频率、大众传播强度和政府支持力度是影响农户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政策认知程度的主要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生产专业化程度、农户芹菜种植经历和农产品销售便利程度是影响农户参与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其他因素对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框架下农户政策认知水平及其生产参与决策没有显着影响。4、在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战略实施框架下,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微观农户将会做出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亦即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理性选择;在其他影响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农户的产出水平也会相应的提高,由此面对较高水平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农民增收也就成为必然。来自山东省平度市“马家沟芹菜”的案例分析表明,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确实能够调动域内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不仅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且也大幅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项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大力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形成或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强大的高端特色品牌农产品体系。2、加大对农村中介组织(特别是农民经济或技术合作组织)建设的扶持力度,推广“农户+中介组织+公司”的高端特色品牌农业订单组织运行模式,并充分发挥村委成员的监督作用。3、鼓励和支持带动能力强、市场经营水平高的高端特色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展业务经营范围和销售市场半径,政府部门为它们在资金、税收、技术以及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4、政府工商、质监部门应加强对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的监督管理力度。5、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农业R&D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6、建立高端特色品牌农业风险防范基金。7、提高政府对农村传播事业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大众传播基础设施,依托村委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平台。8、加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依托种植能手和经营大户推广高端特色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并支持农户进行规模化经营。

许霞[3](2011)在《盐城市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首要关注的问题。农村金融提供的资金支持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战略目标的前提。建立一个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和金融主体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增加农村资金的有效供给,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供需结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银行大量撤并在农村的经营网点;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逐渐萎缩,政策性功能缺陷明显;农村信用社商业化经营倾向严重,并且其在农村的垄断现象日益严重。现有农村金融供需结构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结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以盐城市农村金融供需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借鉴金融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盐城市农村金融供需的发展现状,指出了盐城市现行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形成的根源,并借鉴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的现实要求,提出了完善盐城市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现有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预期达到的目的、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结构。第二部分是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现状的问题诊断研究。在这一部分里,首先对我国农村金融理论和农村金融供需理论进行了解释,总结了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现状,其次分析指出我国农村金融供需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三部分分析盐城市农村金融需求变化和供给不足的现状。通过对盐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分析,找出盐城市农村金融供需的现状,其中包括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的类型和特征。第四部分从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方面下手,分析盐城市农村金融在此两方面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其阐述问题的根本原因。第五部分借鉴国外农村金融供需理论,并结合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理论发展的现实情况,分别从盐城市农村金融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孙景波[4](2009)在《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中国生态建设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工程多样化需求,是历史赋予林业的使命。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现,更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是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大省,自1978年国家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以来,黑龙江省就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改善黑龙江省的生态状况,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黑龙江省而临的重要挑战,因此,研究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策略与对策,对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林业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全面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座谈研讨与现状分析相结合研究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黑龙江省未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特点将体现在:(1)可持续发展理论将成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原则;(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方针将更加明确;(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原则将更加丰富;(4)科教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角色将得到强化;(5)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受到进一步重视;(6)与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法规建设将得到加强;(7)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森林生态工程建设将得到加强;(8)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速度将加快;(9)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力度将加强;(10)重点水源区林业生态建设将获得重视;(11)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将加大。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则为:(1)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2)坚持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3)坚持总体推进与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区域合作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6)坚持人才培养与大胆使用相结合的原则;(7)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8)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战略重点是:(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退耕还林(草)工程;(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和五期工程;(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5)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6)森林经营工程;(7)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8)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工程。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1)为建立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生态完备、功能完善、效益显着的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和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供保障;(2)为实现林业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证;(3)为促进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的生态主导型产业体系的形成,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提供支撑;(4)为推进林业全行业技术升级,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贮备;(5)为拓宽广大农民群众和林区人民增收致富途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布局与重点建设区域具体包括:(1)西部松嫩平原地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2)东部三江平原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3)北部大、小兴安岭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4)南部长白山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5)中部丘陵漫岗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6)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工程布局。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领导;(2)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搞好并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区域内部规划;(3)增加投入,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研究的支持力度;(4)加速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5)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机制,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科技动力;(6)加大研究与推广力度,不断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新良种、新技术、新成果;(7)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林木种苗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示范辐射效应;(8)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9)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10)建立森林生态效益长效补偿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社会化;(11)制订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法规,加强宣传力度,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12)推进林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激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内在动力;(13)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配套工程,巩固和扩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果。

陈昌洪[5](2008)在《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生猪具有低成本生产优势、数量优势和价格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和技术壁垒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猪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生猪产业的比较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国内生猪产品市场由供需平衡转变为供应相对充足和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研究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变动规律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对农业竞争力研究的论着较多,但是针对生猪国际竞争力的专门研究很少,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至今仍是空白。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量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利用“六因素模型”深入分析影响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建立生猪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生猪国际竞争力进行科学测定,为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导论。从加入WTO后四川生猪产业发展所处国内外环境出发,着重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指出了可借鉴的主要理论、重要观点和基本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文献综述表明探索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定方法,依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据研究目的和关键问题,构思出本文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本章在导论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论,结合生猪产业特点,界定了生猪国际竞争力,认为其本质是比较生产力,是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与竞争力环境的统一体。其次,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创新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阐明了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生猪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交易效率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市场条件;创新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根本途径。最后,指出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同时综合运用创新理论,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创新优势相结合的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竞争力的客观基础,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现实态势,创新优势是竞争力持续的源泉,三者的本质都是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创新优势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从静态走向动态。第三章.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本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利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四川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情况,并与世界生猪生产和出口大国进行了比较,对国外生猪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家在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剖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四川生猪具有生产优势和数量优势,但是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在深加工和产业化方面存在不足,在生产方式、技术支持和疫病监控等方面与丹麦和美国差距大,在生产成本上受到巴西生猪的挑战。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四川生猪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质量水平不高,与巴西的猪肉竞争激烈,形成相互替代关系,同时受制于国外技术壁垒,竞争力弱。三是国外强大的猪肉需求,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猪肉需求,为四川生猪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是四川生猪产品的机会所在。四是四川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适用条件,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为我所用。第四章.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借鉴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了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采用因素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影响四川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条件、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政府作用和机遇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研究发现: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禀赋良好,但是与先进国家差距明显;猪肉国内需求持续增长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四川种猪研发成效显着、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健全,但是科技水平较低: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快速发展为四川生猪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生猪屠宰及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水平较低;农户散养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受环境压力大;加强猪肉供应链管理是生猪储运发展的方向;股份合作型龙头企业是生猪经营主体发展方向;政府在生猪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支持有限;生猪产业发展面临多种机遇。第五章.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为指导,应用系统论原理,结合生猪产业特点,设计了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和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建立起较系统的生猪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MS)、出口渗透率(EPR)、出口导向率(EOR)、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包括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市场营销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和生产竞争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定,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四川猪肉主要以国内销售为主,外向型程度不高,能出口的猪肉具有较大的贸易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但是与丹麦、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四川生猪具有成本价格优势,但综合竞争力较弱。三是四川生猪的质量安全竞争力较弱,但正在逐步提高。四是生猪市场营销竞争力较差。五是生猪技术竞争力不强。六是生猪生产竞争力提高快,但与国外生猪生产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大。第六章.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借鉴国际上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先进经验,结合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实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提出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六大主要对策措施: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柏纪伟[6](2005)在《高碑店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篇论文按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对高碑店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高碑店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对高碑店市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将高碑店市经济发展总体定位:“正在起飞阶段”。再次按照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辐射理论,结合高碑店市的现状和潜力,确定 “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乡镇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特色兴市”的战略,确保高碑店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宋璇涛[7](2004)在《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大事。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理论界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仅从均衡和非均衡角度来理解协调发展,只是从量的方面来把握区域发展关系,很容易使区域经济陷入“均衡—非均衡—均衡—非均衡”的怪圈。事实上,我国的区域经济问题既不同于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关系,也不同于发达国家内部的区域关系,既有平衡问题,也有增长问题。协调发展只能寄希望于产业结构调整、特色经济发展和布局优化,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共进。对我国区域关系扭曲历史的简要回顾,证明我国区域关系经历了由建国初期的严重畸形,到差距趋于缩小和协调再到扩大的历史过程。我国的区域差距是一种系统性的差距,有着政府战略选择和市场机制方面的深层原因,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都有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因此区域差距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条件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受到限制,今后仍然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培育区域经济优势的根本措施在于依据资源禀赋特点培育综合的竞争能力。“东亚奇迹”的分析表明,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发展重点。由于要素禀赋的动态发展特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发展的规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和特点,要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征,适时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区域经济优势的不断发展。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首先确定各区域的发展优势。用本文提出的纵横综合定位法进行分析,有助于不同地区对其所处发展阶段和纵横经济关系的认识并做出主导产业选择。中央政府面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推进经济增长的二难选择,应当对宏观政策进行区分,根据不同区域的现实需要采用不同的政策组合,或偏向于实现公平,或偏向于效率和发展。通过政策的不同作用方向和力度,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工业发展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已经突破传统农业社会的界限,全省由农业省向工业省转化的步伐加快,正向着更高层次的工业化迈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河南省的区域<WP=5>性增长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原城市群和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均已超过全省水平,极化增长势头强劲,而黄淮地区的农业发展优势突出,今后重点应是推进工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这样的发展格局已经初步显示出河南省区域内部极化发展的布局特征。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其发展思路的确立具有典型意义。针对当前越来越紧的宏观竞争环境和本省经济发展实际,河南省要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必须确立自主发展、全面开放、市场化、跨越式、非均衡和城乡一体化等发展思路。解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城市化、信息化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布局优化和极化非均衡发展,培育多增长极,通过多极化发展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作为全省重点,应优先推进中原城市群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全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河南省动态的竞争优势。驻马店市是典型的中部落后地区,运用纵横综合分析和SWOT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驻马店市经济和社会已有很大发展,但发展层次还比较低。该市具有地理区位、交通体系、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无论从总量、人均水平还是产业内部结构和效益方面看,其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还比较低,有待实现快速的提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驻马店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应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其发展和升级。针对现实困难和发展需要,驻马店发展应做出“平安崛起”的战略定位,积极推进非均衡发展——工业突破和城市化带动。农业方面着力强化现有优势,突出畜牧业战略主导地位,优化产业基地布局,推进产业化经营。工业方面要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的经济布局思想。第三产业着重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突出以“一带四区”为重点的旅游业发展。作为“平安崛起”的战略措施,应着力推进“三项建设”——项目建设、平安建设和作风建设,三项建设互相配合,为驻马店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和充足的动力。

陈建成[8](2002)在《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发展,鉴于此,研究林业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变化;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国外对林业的深化认识,因此研究林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了解国内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研究山西林业发展战略正是从这一背景开始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第一、二章着重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林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林业发展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得出山西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山西林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山西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全国特别是北京的生态安全,这就为研究山西林业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意义。本文在客观分析山西林业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山西林业发展总目标、分区森林发展远景的设想和战略重点,最后研究了实现这一战略的包括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法制、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对外开放等措施,使整个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完成。

张友道,刘连庆[9](2002)在《平原县1000万只蛋鸡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获丰硕成果》文中指出

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政研室[10](1997)在《加速五个转变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文中指出加速五个转变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政研室河南省南阳市是个农牧业大市,年产40亿公斤作物秸秆和70亿公斤饲草,山坡草场面积102万公顷;年可提供饲料粮150万吨、饲用饼粕20万吨,发展畜牧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八五”以来,南阳市坚持...

二、平原县1000万只蛋鸡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获丰硕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原县1000万只蛋鸡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获丰硕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论文内容构成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林下经济概念界定
    2.2. 林下经济各视角研究现状
        2.2.1. 林下种植
        2.2.2.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
        2.2.3. 林下采集及产品加工
        2.2.4. 森林旅游
    2.3. 研究评述
3.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3.1.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3.1.1. 林业产业总产值与产业结构
        3.1.2. 林业产品产量
    3.2. 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3.2.1. 林下种植
        3.2.2.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
        3.2.3. 林下采集及产品加工
        3.2.4. 森林旅游
    3.3. 林下经济产业组织形式
        3.3.1. “农户”组织形式
        3.3.2. “企业”组织形式
        3.3.3. “合作社”组织形式
        3.3.4. “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
        3.3.5. “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
    3.4.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经营规模小,产业发展水平低
        3.4.2. 科技含量低,林下经济产品附加值低
        3.4.3. 市场机制不健全
        3.4.4. 不合理开发导致森林资源破坏
    3.5. 本章小结
4.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贡献度及结构关联分析
    4.1. 林下经济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
    4.2. 我国林下经济子产业发展态势
        4.2.1. 我国林下经济子产业产值变化
        4.2.2 我国林下经济子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变化
        4.2.3. 我国林下经济子产业产值增长率变化
    4.3. 林下经济产业结构关联分析
        4.3.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4.3.2. 林下经济子产业与林下经济总产值关联静态分析
        4.3.3. 林下经济子产业与林下经济总产值关联动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及区域竞争力差异分析
    5.1. 各省条件差异及林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5.2. 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指标体系构建
        5.2.3. 区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差异性分析
        5.2.4. 区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差异性结果讨论
    5.3. 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差异评价
        5.3.1. 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差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2. 林下经济各地区产业竞争力差异性评价
        5.3.3. 区域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差异性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1.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概述
        6.1.1.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6.1.2. 生产要素的投入
        6.1.3. 市场需求
        6.1.4. 政策因素
    6.2.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2.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6.2.2. 指标选取
        6.2.3.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关联分析
        6.2.4. 结果分析讨论
    6.3. 林下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6.3.1. 林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6.3.2. 林下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6.4. 本章小结
7. 样本区县林下经济发展及样本农户认知分析
    7.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7.2. 样本县基本情况
    7.3. 样本县林下经济概况
        7.3.1. 江西弋阳县竹笋产业发展
        7.3.2. 湖南古丈县油茶产业发展
        7.3.3. 福建清流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
        7.3.4. 吉林省双阳区梅花鹿养殖发展
        7.3.5. 重庆市开县林下经济发展
        7.3.6. 陕西太白山保护区森林旅游发展
    7.4. 样本农户家庭基本信息
        7.4.1. 个人基本特征
        7.4.2. 资源禀赋
        7.4.3. 收入情况
    7.5. 农户对林下经济的主观认知分析
        7.5.1. 农户经营林下经济的动因分析
        7.5.2. 农户经营林下经济存在障碍分析
        7.5.3. 农户经营林下经济对森林保护认知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林下经济发展对农户收入影响分析
    8.1. 林下经济对家庭收入影响分析
        8.1.1. 农户收入对比分析
        8.1.2. 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农户收入对比分析
        8.1.3. 讨论
    8.2. 林下经济对农户收入分配结构影响分析
        8.2.1.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简介
        8.2.2. 洛伦兹曲线拟合及基尼系数计算
        8.2.3. 讨论
    8.3. 本章小结
9. 林下经济农户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9.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9.1.1. 理论基础
        9.1.2. 研究假设
    9.2. 研究方法
        9.2.1. 指标设定
        9.2.2. 研究方法
    9.3. 研究结果
        9.3.1. 因子分析
        9.3.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9.4. 结果讨论
    9.5. 本章小结
10. 林下经济政策分析
    10.1. 林下经济政策概述
        10.1.1. 国家及地方政府林下经济发展意见
        10.1.2. 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相关规划
        10.1.3. 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相关试点
    10.2. 林下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10.2.1. 立法方面
        10.2.2. 产业发展和市场贸易政策方面
        10.2.3. 资金扶持方面
        10.2.4. 品牌化产品管理方面
    10.3. 林下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10.3.1. 基于产业视角的林下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10.3.2. 基于农户视角的林下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11. 结论与研究展望
    11.1. 结论
        11.1.1. 基于产业视角的林下经济发展研究
        11.1.2. 基于农户视角的林下经济对农户影响研究
        11.1.3. 林下经济政策研究
    11.2. 全文展望
        11.2.1. 研究创新点
        11.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2)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趋势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现代农业与工业化经济
    2.1 现代农业内涵界定
    2.2 工业化经济中的现代农业发展特征
        2.2.1 现代农业的经济地位
        2.2.2 现代农业的功能作用
        2.2.3 工业化经济中工农部门的产业关联分析
    2.3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质考察
        2.3.1 现代农业部门生产经营模型的构建与解析
        2.3.2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经济规律
    2.4 小结
第3章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理论依据及内涵特征
    3.1 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 基于微观视角的现代农业发展途径判别
        3.2.1 农户生产经营模型的构建
        3.2.2 模型解析
        3.2.3 基于比较静态分析的现代农业发展途径判别
    3.3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要求
        3.3.1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战略的提出
        3.3.2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内涵特征
        3.3.3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3.4 小结
第4章 国内外品牌农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4.1 日本品牌农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4.1.1 北海道夕张市哈密瓜产业品牌经营模式
        4.1.2 京都蔬菜产业品牌经营模式
    4.2 中国台湾地区品牌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4.2.1 台湾品牌农业的打造历程
        4.2.2 台湾农产品品牌建设体系概况
        4.2.3 台湾品牌农业发展经验总结
    4.3 平度市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模式
        4.3.1 平度市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基础条件
        4.3.2 平度市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路径
        4.3.3 平度市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启示
    4.4 小结
第5章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机制研究
    5.1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导原则与实施思路
        5.1.1 指导原则
        5.1.2 基本思路
    5.2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机制
        5.2.1 品牌塑造机制
        5.2.2 角色分工机制
        5.2.3 组织运行机制
        5.2.4 技术支撑机制
        5.2.5 风险防范机制
        5.2.6 监督保障机制
    5.3 小结
第6章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框架下农户的政策认知及行为选择研究
    6.1 农户对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政策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
        6.1.1 农户对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政策认知理论分析
        6.1.2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框架下农户政策认知实证研究
        6.1.2.1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6.1.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3 计量模型构建与方法选择
        6.1.2.4 实证结果
    6.2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政策框架下的农户行为选择研究
        6.2.1 农户参与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生产理论分析
        6.2.2 农户参与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生产实证研究
        6.2.2.1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6.2.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2.3 计量模型构建与方法选择
        6.2.2.4 实证结果
    6.3 小结
第7章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绩效及其验证
    7.1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框架下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机理
        7.1.1 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边际效率分析
        7.1.2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战略实施框架下农户行为的理性选择
    7.2 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经营绩效考察——以“马家沟芹菜”为例
        7.2.1 “马家沟芹菜”的品牌培育过程
        7.2.2 “马家沟芹菜”的品牌经营模式及其评价
        7.2.3 “马家沟芹菜”的经营绩效
    7.3 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3)盐城市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理论研究基础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节 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现状
        一、农村银行类金融结构
        二、农村非银行类金融结构
        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现状
        四、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需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盐城市农村金融供需现状
    第一节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的重要地位
        二、农村金融的职能作用
    第二节 盐城市农村经济发展概括
        一、盐城市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二、盐城市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三、盐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盐城市农村金融供需现状
        一、盐城市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组成及需求特征
        二、盐城市金融供给者类型及供给特征
第三章 盐城市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及原因
    第一节 盐城市农村金融需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盐城市农村金融需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需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盐城市农村金融供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盐城市农村金融供给方面不足的表现
        二、供给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四章 解决盐城市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对策
    第一节 解决盐城市农村金融需求方面的对策
    第二节 解决盐城市农村金融供给方面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林业生态工程兴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1.1.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黑龙江省林业发展历史性转变的需要
        1.1.4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是新时期实现黑龙江省林业发展转变的需要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自然环境分析
    2.1 地貌
        2.1.1 山区
        2.1.2 平原
    2.2 气候
    2.3 土壤
    2.4 植被特征
3 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3.1 美国"罗斯福工程"
    3.2 加拿大"绿色计划"
    3.3 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
    3.4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
        3.4.1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实施背景
        3.4.2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
        3.4.3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效果
    3.5 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
    3.6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
        3.6.1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实施背景
        3.6.2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的实施
        3.6.3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实施效果
        3.6.4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实施措施
    3.7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
        3.7.1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实施背景
        3.7.2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的实施
        3.7.3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实施效果
4 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4.2 退耕还林(草)工程
        4.2.1 工程规划
        4.2.2 建设成效
    4.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4.3.1 工程建设进展
        4.3.2 工程建设成效
    4.4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4.4.1 沿海防护林成效
        4.4.2 沿海防护林面临的挑战
    4.5 三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工程
        4.5.1 发展历程
        4.5.2 建设成就
        4.5.3 教训
    4.6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4.6.1 工程规划
        4.6.2 工程进展
    4.7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4.7.1 工程规划
        4.7.2 工程效果
    4.8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
        4.8.1 工程规划
        4.8.2 工程进展
        4.8.3 工程效果
5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1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5.1.1 黑龙江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5.1.2 黑龙江省退耕还林(草)工程
        5.1.3 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5.1.4 黑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及湿地保护工程
        5.1.5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
    5.2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 黑龙江省与国内主要省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对比研究
    6.1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
    6.2 森林公园建设
    6.3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6.4 湿地保护工程建设
    6.5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经验
    6.6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7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未来发展趋势
    7.1 可持续发展理论将成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原则
    7.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方针将更加明确
    7.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原则将更加丰富
    7.4 科教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角色将得到强化
    7.5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受到进一步重视
    7.6 与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法规建设将得到加强
    7.7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森林生态工程建设将得到加强
    7.8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速度将加快
    7.9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力度将加强
    7.10 重点水源区林业生态建设将获得重视
    7.11 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将加大
8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
    8.1 总体指导思想
    8.2 战略指导方针
    8.3 基本原则
    8.4 战略目标
    8.5 战略重点
    8.6 主要任务
    8.7 总体布局与重点建设区域
    8.8 技术途径
9 加快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9.1 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领导
    9.2 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搞好并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区域内部规划
    9.3 增加投入,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研究的支持力度
    9.4 加速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9.5 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机制,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科技动力
    9.6 加大研究与推广力度,不断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新良种、新技术、新成果
    9.7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林木种苗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示范辐射效应
    9.8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9.9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9.10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长效补偿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社会化
    9.11 制订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法规,加强宣传力度,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9.12 推进林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激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内在动力
    9.13 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配套工程,巩固和扩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3.1 国外研究动态述评
        1.3.2 国外研究进展评介
        1.3.3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1.3.4 国内研究进展评价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调研情况及数据来源说明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
    2.1 生猪产业特点及其国际竞争力分析
        2.1.1 生猪产业特点
        2.1.2 生猪国际竞争力分析
    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
        2.2.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2.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条件
    2.3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生猪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3.1 四川生猪生产及国际比较分析
        3.1.1 四川生猪生产分析
        3.1.2 四川生猪生产的国际比较分析
    3.2 四川生猪贸易及国际比较分析
        3.2.1 四川生猪贸易分析
        3.2.2 四川生猪贸易的国际比较
    3.3 四川生猪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3.3.1 四川生猪消费分析
        3.3.2 四川生猪消费的国际比较
    3.4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4.1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
        3.4.2 国际经验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4.1 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
    4.2 生产要素条件
        4.2.1 基础要素
        4.2.2 高级要素
    4.3 需求条件
        4.3.1 国内需求增长和需求结构变动趋势
        4.3.2 国内需求国际化
    4.4 相关和支撑条件
        4.4.1 种猪研发、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
        4.4.2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4.4.3 生猪屠宰及加工
    4.5 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
        4.5.1 生产主体状况
        4.5.2 储运主体状况
        4.5.3 经营主体状况
    4.6 政府作用
        4.6.1 创造与维护有效率的生猪产业市场
        4.6.2 产业政策
        4.6.3 国际贸易政策
    4.7 机遇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5.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5.1.1 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测定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5.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具体评价
        5.2.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绩效评价
        5.2.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实力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6.1.1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
        6.1.2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6.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6.2.1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6.2.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体系
        6.2.3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6.2.4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6.2.5 建立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疫病综合防控体系
    6.3 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6.4 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
        6.4.1 创新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6.4.2 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猪产业中介组织
        6.4.3 推进垂直一体化的安全猪肉生产方式
    6.5 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
        6.5.1 构建现代化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6.5.2 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努力开拓多元国际市场
        6.5.3 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6.6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6.1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原因剖析
        6.6.2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6.6.3 加强生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高碑店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该项研究的价值和理论意义
    1.2 论文的思路和构成
    1.3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
    1.4 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区域经济理论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2.1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2.2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4 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分析
第三章 高碑店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
    3.1 概述
    3.2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3 高碑店现状的综合评价
第四章 高碑店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4.1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4.2 我国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高碑店经济的影响
    4.3 高碑店区域资源分析
        4.3.1 地理气候资源
        4.3.2 现有农、林、牧资源
        4.3.3 劳动力和潜在的市场资源
        4.3.4 区位交通与基础设施
        4.3.5 文化旅游资源
        4.3.6 科、教、文、卫资源
        4.3.7 市场资源
    4.4 高碑店经济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第五章 高碑店市经济发展战略
    5.1 高碑店市的经济区域划分
    5.2 高碑店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取向
    5.3 高碑店市经济发展重点开发区域选择
    5.4 高碑店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5.5 高碑店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六章 高碑店经济发展战略重点
    6.1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2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2.1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6.2.2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6.2.3 创新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
    6.3 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3.1 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抓好各项惠农政策落实
        6.3.2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6.3.3 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
        6.3.4 搞好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6.4 大力发展服务业,打造京南保北商贸中心城市
        6.4.1 实施市场带动战略,进一步促进商贸流通
        6.4.2 推进白沟市场的现代化建设
        6.4.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6.4.4 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6.5 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6.6 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
    6.7 搞好人才开发,奠定发展基础
    6.8 融入京津冀,发展高碑店
        6.8.1 抓住机遇,在京津冀一体化中赢得主动
        6.8.2 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对外吸引力
        6.8.3 强力组织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建设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7)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 1.2
    基于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2
    区域发展差距及形成机理 2.1
    我国区域关系扭曲的历史回顾 2.2
    区域差距的现实状况 2.3
    区域差距的原因-政府选择的理论分析 2.4
    区域差距的原因-市场机制面临的困难 2.5
    本章小结 3
    区域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 3.1
    区域经济优势的市场定位与战略培育 3.2
    要素禀赋与竞争优势 3.3
    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 3.4
    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优势重构 4.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观 4.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纵横综合定位法 4.3
    区域优势再造与区域竞争力整合 4.4
    区域优势重构的宏观政策环境 4.5
    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切实推进政府创新 4.6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中部区位优势与产业特征 5.1
    中部地区和河南省的总体区域特征 5.2
    产业聚集和区域经济布局 5.3
    河南省的产业发展状况 5.4
    河南省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 5.5
    本章小结 6
    河南省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布局 6.1
    河南省的发展困难和应对思路 6.2
    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 6.3
    区域经济布局和极化推进 6.4
    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驻马店市区域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 7.1
    驻马店市地域特征和发展概况 7.2
    驻马店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 7.3
    驻马店市突出的农业优势 7.4
    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7.5
    本章小结 8
    驻马店市特色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布局 8.1
    驻马店市面临的发展困难 8.2
    驻马店特色经济发展和经济布局的基本思路 8.3
    农业优势的强化与产业升级 8.4
    突出工业立市,壮大工业经济 8.5
    服务产业的拓展与经济新增长点培育 8.6
    “平安崛起”的战略措施--三项建设 8.7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2 研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关理论问题
    2.1 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2 区域战略抉择理论
    2.3 区域发展战略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区域林业发展理论
    3.1 现代林业
    3.2 可持续林业
    3.3 跨越式林业
    3.4 区域林业有关理论研究
4 山西林业发展的一般条件分析
    4.1 自然条件
    4.2 经济条件
    4.3 社会条件
5 山西林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5.1 山西林业的历史与现状
    5.2 山西林业发展阶段与存在的问题
6 山西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
    6.1 恶化的山西生态环境
    6.2 潜在的水土资源危机
    6.3 市场发育不良
    6.4 偏倚的价值取向和封闭的传统观念
    6.5 低下的人口素质
    6.6 农民收入低
    6.7 有利条件
7 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目标
    7.1 山西林业发展总目标
    7.2 分区森林发展远景的设想
8 战略重点
    8.1 重点工程
    8.2 产业体系
    8.3 基础建设
9 战略措施
    9.1 转变思想观念
    9.2 深化林业改革
    9.3 强化法制建设
    9.4 加强工程管理
    9.5 依靠科技进步
    9.6 实行对外开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平原县1000万只蛋鸡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获丰硕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研究[D]. 韩锋.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2]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中.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3]盐城市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及对策研究[D]. 许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4]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 孙景波.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1)
  • [5]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陈昌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6]高碑店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的研究[D]. 柏纪伟.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5(03)
  • [7]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 宋璇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3)
  • [8]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研究[D]. 陈建成. 北京林业大学, 2002(07)
  • [9]平原县1000万只蛋鸡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获丰硕成果[J]. 张友道,刘连庆. 中国家禽, 2002(01)
  • [10]加速五个转变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J]. 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政研室. 中国农村经济, 1997(11)

标签:;  ;  ;  ;  ;  

平原县1000万只蛋鸡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