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易患卵巢癌

乳腺癌患者易患卵巢癌

一、乳腺癌患者易患卵巢癌(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2)——家族遗传性卵巢癌》文中研究说明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1],10%~15%的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和腹膜癌)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ovarian cancer syndrome,HOCS)是一种涉及卵巢癌易感性增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2]。HOCS包括遗传性位点特异性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site specific ovarian cancer syndrome,HSSOCS)、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HBOC)、

翟嘉威[2](2021)在《乳腺、卵巢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预后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探讨第二原发癌早期监测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经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东院区确诊的49例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对该类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按乳腺癌或卵巢癌的发病时间顺序先后,分为乳腺癌首发双原发癌和卵巢癌首发双原发癌,将两组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乳腺癌首发双原发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按发病时间间隔,将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分为同时性双原发癌与异时性双原发癌,对异时性双原发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应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本特征:49例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其中乳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卵巢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为浆液性癌。乳腺癌作为首发癌的有32例,卵巢癌作为首发癌的有17例。异时性乳腺、卵巢双原发癌的病例数有42例,而同时性仅有7例。全组双原发患者有肿瘤家族史的占40.8%,发现首发癌时未绝经的占44.9%。2.发病年龄及两原发癌发病间隔:在首发乳腺癌组的患者中,乳腺癌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7.5岁(34-64岁),卵巢癌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3.5岁(42.0-68.0岁)。对于首发卵巢癌组的患者,卵巢癌和乳腺癌的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48.0岁(39.0-60.0岁)和52.0岁(45.0-66.0岁)。首发乳腺癌组,两种原发癌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2.75个月(中位数46个月,范围3-130个月);首发卵巢癌组,两种原发癌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为89.71个月(中位数为78个月,范围4-131个月)。两组患者从首发癌到第二原发癌的发病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32例首发乳腺癌组患者中,第二原发癌发生在乳腺癌确诊后0-5年为20例,5-10年为10例,>10年为2例;17例首发卵巢癌组患者中,第二原发癌在卵巢癌确诊后0-5年为9例,5-10年为4例,>10年为4例。3.临床特点及手术-病理特征:对首发乳腺癌组及首发卵巢癌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双原发癌患者在初潮年龄,家族史,首发癌确诊时是否绝经、是否为双侧卵巢病变,卵巢癌分期及手术方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卵巢癌的分期,首发乳腺癌组患者卵巢癌不同分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2%(2/32)、15.6%(5/32)、59.4%(19/32)及18.8%(6/32);首发卵巢癌组患者卵巢癌不同分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2.9%(9/17)、35.3%(6/17)、11.8%(2/17)及0%(0/17)。4.生存分析:对首发乳腺癌组双原发癌患者进行3年OS分析,16例首发乳腺癌组患者的3年OS为56.3%;由于首发卵巢癌组双原发癌患者组样本量小且事件数少,未对该组进行生存分析。对异时性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进行3年OS分析,15例异时性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的3年OS为60.0%;由于同时性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组样本量小且事件数少,未对该组进行生存分析。结论:1.异时性乳腺、卵巢双原发癌较同时性双原发癌发病率高且预后好。2.首发乳腺癌组患者双原发癌发病时间间隔较首发卵巢癌组患者短。3.首发乳腺癌组患者更可能患有晚期(Ⅲ期和Ⅳ期)卵巢癌,而首发卵巢癌组患者则更可能为患有早期(I期和II期)卵巢癌。4.卵巢癌患者应进行适当的乳腺癌筛查,筛查持续时间应>5年。5.家族史阳性、BRCA1/2基因突变的乳腺癌女性患者需对卵巢进行临床监视以预防卵巢癌的发生。

郜意,康玉,徐丛剑[3](2020)在《遗传性卵巢癌风险评估和临床管理进展》文中认为卵巢癌的死亡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始终居首位。2018年,卵巢癌在全球范围内有295 414例病例,其中184 799例死亡[1]。我国2015年卵巢癌新发病例达52 100例,死亡约22 500例[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在卵巢癌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24%的卵巢癌与胚系基因变异相关[3-5]。常见的遗传性卵巢癌(HOC)包括:(1)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S),其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为主的DNA同源重组修复(HRR)通路相关基因变异有关。约50%的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与同源重组缺陷(HRD)有关[6],其中BRCA变异的比例高达30%[6],

孙平[4](2020)在《妇科肿瘤与ABO血型相关性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与ABO血型相关特性。方法将我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2015年1月—2020年1月住院的乳腺癌患者382例、卵巢癌患者205例、宫颈癌患者220例与同一时期体检的健康人群20681例的血型分布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这三种肿瘤患者的血型分布格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比较得知,O型血的人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增加,A型血的人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降低;A型罹患卵巢癌机率明显增加;A型血和AB型血的人罹患宫颈癌的风险增加,O型血人罹患宫颈癌的机率降低(P <0.05)。结论病例对照分析发现,妇科肿瘤的发生率与ABO血型之间存在相关性,O型增加了患乳腺癌的风险,A型降低了乳腺癌的风险;A型是卵巢癌发病危险因子;A型血和AB型血的人罹患宫颈癌的机率增加,对于O型血的人则降低了罹患宫颈癌的风险。

王玉东,王颖梅,王建东,王丹波,向阳,张师前,张玉敏,邹冬玲,周琦,薛凤霞[5](2020)在《遗传性妇科肿瘤高风险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0)》文中研究说明1共识制定背景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系一个或多个基因致病性突变使个体某一器官或多个器官发生肿瘤,且突变基因可在家系中世代遗传,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占全部肿瘤的5%~10%[1]。遗传性肿瘤与癌变通路上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等的胚系突变相关,根据胚系突变外显情况,可分为完全和不完全外显突变。妇科肿瘤多为不完全外显突变,根据外显率高低可进一步分为高外显率突变、适度外显率突变和低外显率突变[1]。遗传性肿瘤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家族肿瘤遗传的易患性对其家庭成员的影响大。遗传性肿瘤的规范咨询有助于筛查和识别高危个体,依据遗传学原

宁莹[6](2020)在《散发性及家族性卵巢癌BRCA突变研究及临床特点家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妇科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困难,近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危害中国女性的生命与健康。遗传因素作为卵巢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被广泛研究与关注。研究表明,与卵巢癌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因为BRCA基因,遗传性卵巢癌患者中有90%左右为BRCA基因的突变。在我国,对于乳腺癌相关的BRCA突变的研究较为广泛,而对于卵巢癌相关性研究较少,大多局限于家族性卵巢癌BRCA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分析。本研究为进一步丰富中国人群卵巢癌相关BRCA基因突变库,深入研究不同家族史卵巢癌的BRCA基因突变情况及分析临床特点并对家族性BRCA突变的卵巢癌患者进行家系分析。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1)散发性卵巢癌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卵巢癌患者;(2)直系三代血亲内无乳腺癌或卵巢癌病史;(3)患者本人无乳腺癌史;(4)具有完整临床及病历资料。(2)家族性卵巢癌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卵巢癌患者;(2)家系中至少有两个一级或二级亲属患原发卵巢癌或卵巢癌和乳腺癌;(3)家系中至少有一名卵巢乳腺双原发癌患者,伴或不伴有家族中其他亲属患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卵巢乳腺双原发癌需要符合下列标准:(1)每个肿瘤均为恶性(2)同一患者的两种肿瘤互不相关联(3)同一患者的每个肿瘤具有不同的病理形态特征;(4)具有完整临床及病历资料。共纳入散发性卵巢癌患者95例,家族性卵巢癌患者21例。研究方法:(1)获得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患者知情同意后,提取卵巢癌患者外周血DNA进行BRCA基因突变检测,对于意义不明错义突变,通过Align-GVGD、Mutation Taster、Predict SNP进行预测,初步分析其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2)对散发性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组及未突变组进行发病年龄、绝经情况、癌症家族史、腹水量、初治时肿瘤标记物、肿瘤分级、分期、化疗敏感度及预后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比较;(3)对BRCA突变的家族性卵巢癌患者进行家系调查,绘制家系图并分析先证者及家族各代癌症发病情况及特点。结果:(1)116例卵巢癌患者中BRCA1/2总突变率16.4%(19/116),其中BRCA1突变率11.2%(13/116),BRCA2突变率5.2%(6/116)。散发性卵巢癌患者BRCA1/2突变率为10.5%(10/95),家族性卵巢癌患者BRCA1/2突变率42.9%(9/21),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75%(9/12)BRCA1致病性突变及71.4%(5/7)BRCA2致病突变位于11号外显子。1例BRCA1致病性突变(c.2138C>G)为重复突变。新发现3例BRCA1致病性突变(c.3689T>A,c.5332del G,c.5384dup T),2例BRCA2致病性突变(c.34713473delins ATG,c.49364940del GAAAC)。发现意义不明的BRCA1/2突变17例,对Clin Var中的报道存在争议3例突变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结果提示NM007294.3:c.2286A>T及NM000059.3:c.2946A>G为良性可能性较大,而NM007294.3:c.5339T>C为致病突变可能性大。新发现不明意义BRCA突变9种,其中2种BRCA1突变(c.3083G>C,c.4293G>T),7种BRCA2突变(c.1370A>C,c.3803C>A,c.5901G>T,c.6710A>G,c.8187G>T,c.8382C>A,c.8657C>A),NM000059.3:c.6710A>G经分析后为致病性突变可能性大。2种不明意义BRCA1突变(c.1367T>C,c.4293G>T)和2种不明意义BRCA2突变(c.1367T>C,c.4293G>T)3种分析工具的结果不一致,仍需进一步确定其性质。(2)95例散发性卵巢癌患者中,BRCA突变组11例,非BRCA突变患者84例。突变组平均发病年龄为56.73±12.21岁,非突变组53.29±14.48岁,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53)。突变组和非突变组在初潮年龄(P=0.172)、发病时绝经情况(P=0.517)、肿瘤家族史(P=0.684)、治疗前肿瘤标记物CA125水平(P=0.520)、HE4水平(P=0.726)上差异未表现出显着统计学意义。但BRCA突变组相较于非突变组治疗前大量腹水患者较少,二者表现出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4)。突变组及未突变组在肿瘤分期(P=0.318)、分级(P=0.468)、淋巴结转移率(P=1.000)、手术满意率(P=1.000)方面均无显着差异。BRCA突变组肿瘤病理均表现为浆液性癌,而非突变组仅有71.4%为浆液性癌(P=0.060)。BRCA突变组相较于非突变组患者对术后辅助性化疗敏感率更高(100.0%vs 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BRCA突变组随访时间为10-3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非突变组随访时间为1-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CA突变(P=0.022)、发病年龄(P=0.003)、绝经情况(P=0.001)、初治腹水量(P=0.003)、肿瘤分期(P=0.003)、化疗敏感性(P<0.001)、手术满意度(P=0.001)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影响有显着性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仅显示化疗敏感性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OR=12.61,95%Cl 4.69-33.90,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治腹水量(P=0.003)、肿瘤分期(P=0.042)、手术满意度(P<0.001)、化疗敏感性(P<0.001)对总生存期(OS)影响具有显着性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治腹水量、手术满意度、化疗敏感性为患者总生存期(OS)的独立影响因素。(3)10个BRCA突变家系的先证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4.50±8.98岁,与散发性BRCA突变患者(56.73±12.21岁)无显着差异(P=0.657)。术后病理以高级别浆液性癌为主,70%发现时为晚期患者,但绝大多数患者对以铂为主的化疗药物敏感,2例耐药患者均为同一种BRCA1突变(c.2138C>G),尚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先证者一级亲属总的癌症发病率为26.4%。男性一级亲属中癌症发病率为21.2%(7/33),以直肠癌、肺癌常见。女性一级亲属癌症发病率30.8%,主要为卵巢癌及乳腺癌患者。先证者亲代卵巢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4.00±8.76岁,全部二代卵巢癌患者(同代患者及先证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3.08±8.81岁,二者发病年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1)中国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的频率及类型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卵巢癌患者进行全面的BRCA基因检测非常有必要性。本研究未发现具有明显始祖效应的BRCA突变,但一些重复突变及不明意义突变仍需进一步探索。(2)对于没有特殊癌症家族史的BRCA突变散发性卵巢癌患者,初治时腹水少、浆液性癌及对一线铂类化疗敏感可能为BRCA阳性的预测因素,对此类型卵巢癌患者优先进行突变检测可能提高BRCA突变检出率。(3)应重视对BRCA突变卵巢癌家系后代的适时检测及有效干预,以避免早发性癌症的发生。同时对消化系肿瘤、肺癌聚集家庭的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应将BRCA基因突变纳入考虑范围。

李佩瑜[7](2020)在《一级亲属中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乳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一级亲属其他癌症家族史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组织库)于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史及病理资料。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不同肿瘤家族史背景的乳腺癌患者各项险因素的差异,从中选出具有显着差异的统计学项目,再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估计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有其他癌症家族史患者共有63例(15.71%),无肿瘤家族史患者共338例(84.29%);ER激素受体阳性共270例,所占比例67.33%;PR激素受体阳性共224例,所占比例为55.86%;HER2阳性表达共103例,占比为25.69%;Ki-67高表达共有304例,占比为75.81%。其中ER激素受体表达(c2=4.92,P=0.0265<0.05)、PR激素受体表达(c2=4.656,P=0.0309<0.05)及Ki-67的表达(c2=5.382,P=0.0203<0.05)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Logistics分析中,FHOC的乳腺癌患者,ER激素受体表达为阳性的概率更高,相比阴性概率增加了1.109倍(OR:2.109,95%CI:1.093-4.071);PR激素受体表达为阳性概率比阴性时增加了1.074倍(OR:2.074,95%CI:1.158-3.716);而对于Ki-67,其高表达比低表达时增加了1.808倍(OR:2.808,95%CI:1.272-6.196)。结论:山西省乳腺癌患者中,一级家属其他癌症家族史与ER、PR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及Ki-67的高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其他因素无显着相关性。有其他癌症家族史的患者其ER激素受体阳性表达,PR激素受体阳性表达及Ki-67的高表达的概率更高。

陈学燕[8](2020)在《合并乳腺癌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随着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风险因素的持续影响,乳腺癌人群再次罹患癌肿的风险也在增加,目前对乳腺癌患者再次患癌的风险因素和病理机制尚无明确结论。因此从乳腺癌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分子、基因的表达等多角度探索,有助于确定乳腺癌患者再次患癌的高危因素,为加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同时归纳分析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s)的特点,有助于为MPMNs的预防提供明确方向和确定最佳随访时间。另外乳腺癌患者生存期长,国内患者在抗肿瘤治疗后会进行长期的中医药维持治疗,而目前对MPMNs的中医病因病机尚缺乏认识。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乳腺癌发生MPMNs的风险机制,提供MPMNs的发病部位、高风险时期等信息,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探讨其中医病因病机。资料与方法:检索中日友好医院2011年04月至2019年06月所有的乳腺癌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筛选MPMNs的研究样本,分析其分布特征、生存状态和中医发病机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MPMNs的风险因素。研究结果:302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MPMNs患者210例,共227个原发性病灶,其中包括1例8原发癌患者。MPMNs的最常见发病部位是对侧乳腺,53个(23.25%),其次是甲状腺癌,36个(15.86%),子宫卵巢附件40个(17.62%),肺30个(13.22%),消化系统(以结肠癌最为多见,共17个))。37例SMPMNs的发病年龄范围33-86,中位年龄59岁,平均年龄为58.35±13.45岁。MMPMNs中,乳腺癌为第一原发癌(First primary malignancy,FMP)的患者BC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为50.41±11.95岁,与再发癌的平均间隔7.86±6.87年;乳腺癌为再发癌(Second primary malignancy,SMP)的患者,BC的中位发病年龄62岁,平均年龄为62.37±10.65岁,平均间隔6.54±5.24年。乳腺癌为FPM的患者BC的平均发病年龄52.30±12.74岁,平均绝经年龄50.21±3.99岁,BC发病年龄与绝经年龄无明显差异(t=1.930,P=1.054)。乳腺癌为SPM的患者BC的平均发病年龄62.02±10.83岁,平均绝经年龄50.38±3.24岁,乳腺癌大多发生于绝经之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05,P<0.001)。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有以下特征的乳腺癌患者,MPMNs的发生率显着升高:肥胖(BMI≥24 kg/m2,61.93%,P=0.012)、初潮年龄早(≤14,78.48%,P=0.010)、高血压病史(56%,P=0.036)、肿瘤家族史阳性(64%,P<0.001)、T分期及TMN分期早(0~I期)、非浸润性导管癌(18.7%)。多因素分析结果,肿瘤家族史阳性(OR=5.944,95%CI:3.132-11.282))、糖尿病史(OR=2.191,95%CI:1.074-4.470)、初潮年龄≤14 岁(OR=2.107,95%CI:1.198-3.707)的患者发生 MPMNs的风险增加。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的BC患者相对于原位癌患者的发病风险降低(OR=0.323,95%CI:0.123-0.685),而浸润性小叶癌和其它病理类型的BC患者发病风险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因素分析,未行化疗者相对于化疗者,发生MPMNs的风险增加(OR=3.096,95%CI:0.127-0.82)。放疗患者相对于未放疗患者风险明显增加(OR=8.077,95%CI:0.190-0.597),内分泌治疗(OR=0.337,95%CI:0.190-0.597)及靶向治疗(OR=0.416,95%CI:0.161-1.078)患者发生 MPMNs 的风险降低,但靶向治疗无明显差异(P=0.071)。MPMNs的5生存率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 83%,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 26.20(95%CI:21.40-30.43)年,平均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22.29(95%CI:20.51-26.07)年,与单纯乳腺癌患者OS无明显差异。从中医学角度,气郁质(37.14%)、血瘀质(24.76%)的乳腺癌患者具有发生MPMNs的倾向,“肝疏泄失常”是其重要病机。研究结论:乳腺癌人群中MPMNs的发病率约为6.94%,对侧乳腺癌、甲状腺、子宫卵巢、肺、结肠是其常见的发病部位。乳腺癌为FPM的MPMNs患者,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发生于绝经前后,BC确诊后的5~10年间是MPMNs发生的高风险时期。乳腺癌为SPM的MPMNs患者,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大多发生与绝经后,在其它癌发生后的5~10内发生率较高。肥胖(BMI≥24 kg/m2)、初潮年龄早(≤14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肿瘤家族史阳性、T分期及TMN分期早(0~I期)、非浸润性导管癌的乳腺癌患者发生MPMNs的风险增加。放疗是MPMNs的风险因素,可增加MPMNs的发病率,化疗和内分泌维持治疗是保护因素,可降低MPMNs的发病率。合并乳腺癌的MPMNs患者生存良好,OS在22年左右,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分别达90%和80%以上,与单纯乳腺癌患者无明显生存差异。

王艺诺[9](2020)在《43例乳腺癌BRCA1/2胚系基因突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经过对43例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外显子区域进行剖析,分析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状态及其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3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NGS技术对患者外周血液样本进行测序,对其BRCA1/2突变状态进行分析,同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在43名乳腺癌患者中,有10名患者携带BRCA1/2基因的致病性胚系突变,总突变率为23.26%(10/43),在这10例患者当中,有6例患者携带在BRCA1的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3.95%(6/43),4例携带BRCA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9.3%(4/43)。2、在43例样本中检测到了2例意义未明突变位点,分别是c.5402G>A,c.3334G>T,需要更多的研究及更长期的随访以明确这些不明意义的突变是否有致病性。3、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组与未突变组在年龄上的比较,突变阴性个体的诊断年龄比突变阳性个体略大,然而,差异不显着(P=0.616)。4、将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的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情况做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5、本次研究发现了2个新的致病性突变位点,分别是BRCA1 c.6076delA;BRCA1c.9069_9076delTAACATAC,在ClinVar、BRCA Exchange等数据库均未见报道,可能是中国人特有,丰富了中国人群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谱。今后,可以开展对该致病突变位点的定点监测,准确随访和了解所有家庭成员的疾病风险是作为预防干预的关键点。6、总样本中有4名患者携带同一位点的致病性突变,为BRCA1c.5470_5477delATTGGGCA,推测这一位点是中国人群中BRCA1基因特有的始祖病变,和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结论:1、本研究通过分析家族性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BRCA1/2基因突变者和未突变者在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BRCA1/2基因在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的突变频率显着高于散发性人群,推荐有家族史的人群进行BRCA1/2基因的筛查。3、本研究识别出了2个新发现的致病性突变位点,分别是BRCA2 c.6076delA;和BRCA2 c.9069_9076delTAACATAC,这一发现进一步扩大中国人群有关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库的样本容量,今后更需要验证其对乳腺癌的遗传风险和预后的影响。4、BRCA1 c.5470_5477delATTGGGCA,此变异在中国很多家族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这些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卵巢癌,还在很多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检出,这类患者共性是发病时很年轻,推测是中国人群中BRCA1基因特有的始祖病变,和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

刘蕾[10](2019)在《遗传因素与乳腺癌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1.众所周知,肿瘤家族史尤其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与乳腺癌发病风险高度相关,然而肿瘤家族史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目前尚不明确。我们的研究针对乳腺癌首要遗传易感因素肿瘤家族史进行研究,评估不同类别的肿瘤家族史因素与乳腺癌疾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性。2.BRCAness表型是BRCA突变的表型拷贝,它描述了在没有BRCA种系突变的情况下,肿瘤存在与携带BRCA种系突变同样的同源重组缺陷的情况,是近年来国内外对BRCA相关乳腺癌研究新的热点。我们的研究对乳腺癌BRCAness表型进行检测,分析BRCAness相关乳腺癌是否与BRCA种系突变相关家族性乳腺癌一样存在统一特征,并评估其是否可用于预测特定治疗方案有效性,以及以BRCAness表型作为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能性。研究方法:1.回顾性纳入1054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收集并整理患者相关临床病理学资料及家族史信息,将患者根据肿瘤家族史种类、家族史亲缘分级及家族史患病亲属数量等进行分类并分别进行统计,评估与乳腺癌特征相关的家族史因素。2.对121例初诊临床TNM分期I-III期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应用MLPA方法对患者穿刺标本和/或手术标本进行BRCAness表型检测分类,并对其中63名高BRCA突变风险的患者进行BRCA种系突变检测,所有患者中99名接受紫杉类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收集患者治疗及预后信息,评估BRCAness表型与乳腺癌特征及紫杉类药物敏感性相关性,以及作为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能性,并分析BRCAness表型与BRCA种系突变相关性。研究结果:1.在纳入的10549名乳腺癌患者中,有776名(7.4%)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2039名(19.3%)有其他肿瘤家族史。患者整体分析中,其他肿瘤家族史组患病年龄显着高于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和无肿瘤家族史组(54.1岁vs.52.5岁vs.52.3岁,P<0.05),无肿瘤家族史患者TNM分期III期患者比例19.2%,显着高于另外两组(P<0.05)。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亚组分析中,一级亲属组患病中位年龄显着晚于二/三级亲属组(54.1岁vs.46.0岁,P<0.001),而二/三级亲属组更易表现为导管内癌(14.7%vs.6.1%,P<0.001);单一乳腺癌/卵巢癌肿瘤家族史患者较多种肿瘤家族史患者更容易表现为高组织学分级III级(24.6%vs.16.4%,P=0.027);而患病亲属人数与乳腺癌特征无显着相关性。三阴性乳腺癌亚组分析显示,除与整体患者分析相似的三组患病年龄差异外,乳腺癌/卵巢家族史患者I期患者比例最高22.1%,其他肿瘤家族史患者III期比例21.2%,显着高于另外两组(P<0.05);此外肿瘤家族史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无显着相关性。2.121名患者中,48名患者被认定为BRCAness表型阳性,阳性率39.7%。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更容易表现为激素受体阴性(95.8%vs.50.7%,P<0.001)、核分级III级(76.1%vs.48.4%,P=0.001)以及三阴性乳腺癌亚型(91.6%vs.42.5%,P<0.001),同时该组患者5年DFS(54.0%vs.88.0%,P<0.001)和OS(76.3%vs.93.1%,P=0.002)均显着低于阴性患者。进一步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BRCAness表型阳性是预后DFS(HR 3.043,95%CI 1.376–6.730,P=0.006)和OS(HR 2.838,95%CI 1.007–14.631,P=0.049)的独立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亚组分析中,BRCAness表型阳性患者对紫杉类药物临床有效率显着低于阴性患者(58.3%vs.77.8%,P=0.041)。BRCA种系突变与BRCA野生型患者BRCAness表型阳性率近似(55.0%vs.58.1%,P=0.815),同时BRCAness阳性患者与BRCA种系突变患者在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其他肿瘤家族史及一级亲属的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均与乳腺癌较高患病年龄相关,无肿瘤家族史患者更容易表现为局部晚期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亚组中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患者更容易早期诊断,然而肿瘤家族史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无显着相关性。2.BRCAness表型与更高的核分级、激素受体阴性及三阴性乳腺癌亚型相关,并且对紫杉类药物低敏感性,同时BRCAness可作为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BRCAness表型和BRCA种系突变在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面均无显着差异。

二、乳腺癌患者易患卵巢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患者易患卵巢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2)——家族遗传性卵巢癌(论文提纲范文)

1 突变频率、发病风险和临床病理特征
    1.1 HBOC/HSSOCS
    1.2 LS相关卵巢癌
    1.3 PJS相关卵巢癌
2 遗传基因检测及风险评估
    2.1 基因检测适用人群
        2.1.1 初治上皮性卵巢癌患者
        2.1.2 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
        2.1.3高危人群
    2.2 检测方法
    2.3 遗传咨询及风险评估
3 临床管理
    3.1 针对携带致病突变的健康者的临床管理方案
        3.1.1 筛查
        3.1.2临床干预
        3.1.3 生育力保存和RRSO后的激素替代治疗
    3.2 针对携带致病变异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管理方案
        3.2.1针对BRCA突变携带者的卵巢癌患者的治疗
        3.2.2针对卵巢癌患者其他癌症预防
专家共识委员会
    名誉组长
    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副组长
    家族遗传性卵巢癌执笔专家
    专家组成员
    秘书组

(2)乳腺、卵巢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卵巢双原发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遗传性卵巢癌风险评估和临床管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遗传检测
    1.1 适用人群
    1.2 检测内容
        1.2.1初治卵巢癌患者
        1.2.2 复发性卵巢癌患者
    1.3 检测技术
2 风险评估
    2.1 初筛出需要进行遗传咨询和遗传检测的人群
    2.2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初步判断遗传性卵巢癌的易患风险
    2.3 应用孟德尔遗传评估法和贝叶斯(Bayes)分析法计算遗传风险
3 临床管理
    3.1 针对患者
        3.1.1 一线维持治疗
        3.1.2 铂敏感复发治疗
        3.1.3 铂耐药复发治疗
        3.1.4 其余癌症预防
    3.2 针对致病变异携带者
        3.2.1 肿瘤筛查及监测
        3.2.2 药物预防
        3.2.3 风险降低输卵管卵巢手术
4 结语

(4)妇科肿瘤与ABO血型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试剂
    1.3 仪器
    1.4 试验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型分布对比结果
    2.2 肿瘤与血型关系结果
        2.2 妇科肿瘤发病率与ABO血型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5)遗传性妇科肿瘤高风险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0)(论文提纲范文)

1 共识制定背景
2 遗传性妇科肿瘤
3 遗传性妇科肿瘤风险评估
4 遗传性妇科肿瘤的遗传咨询
    4.1 遗传性卵巢癌
    4.2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4.3 遗传性子宫颈癌
5 遗传性妇科肿瘤致病基因携带者的临床管理
    5.1 筛查
        5.1.1 遗传性卵巢癌
        5.1.2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5.1.3 遗传性子宫颈癌(MDA)
    5.2 药物预防
        5.2.1 遗传性卵巢癌
        5.2.2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5.2.3 遗传性子宫颈癌
    5.3 降风险手术
        5.3.1 遗传性卵巢癌
        5.3.1. 1 降风险的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isk-reducing Sal-pingo-oophorectomy,RRSO)
        5.3.1. 2 降风险的输卵管切除术
        5.3.1. 3 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及延迟性卵巢切除术(BS/DO)
        5.3.1. 4 附加性同步子宫切除术
        5.3.2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5.3.3 遗传性子宫颈癌
6 遗传性妇科肿瘤的生育力保护
    6.1 保留生育功能
    6.2 降风险手术后的生育问题
        6.2.1 RRSO后的选择
        6.2.2 子宫切除术后的选择
7 遗传和生殖
    7.1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7.2 产前诊断
    7.3 RRSO后的随诊与HT

(6)散发性及家族性卵巢癌BRCA突变研究及临床特点家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散发性和家族性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分析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散发性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家族性卵巢癌患者家系分析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致谢

(7)一级亲属中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临床及病理学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资料分布特点
    2.2 无肿瘤家族史和有其他癌症家族史乳腺癌患者的各因素比较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合并乳腺癌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诊断标准
        2.临床特征
        3.发病机制
        4.治疗分析
        5.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二、从“肝”论治乳腺癌相关多原发癌
        1.从肝论治乳腺癌
        2.从肝论治乳腺癌相关多原发癌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随访
    4.研究方法与路线
    5.临床观察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43例乳腺癌BRCA1/2胚系基因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BRCA1/2基因突变情况
        3.1.1 BRCA1/2基因的致病性胚系突变
        3.1.2 BRCA1/2基因的意义不明的胚系突变
    3.2 BRCA1/2基因突变在家族史方面的分析
    3.3 诊断时不同年龄的亚组突变频率
4 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遗传因素与乳腺癌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肿瘤家族史与乳腺癌特征相关性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及随访
        1.1.2 病理学评价标准
        1.1.3 患者肿瘤家族史采集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肿瘤家族史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性分析
        1.2.2 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亚组分析
        1.2.3 三阴性乳腺癌亚组分析
    1.3 讨论
        1.3.1 肿瘤家族史与患病年龄相关性
        1.3.2 肿瘤家族史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性
        1.3.3 肿瘤家族史与预后相关性
    1.4 小结
二、BRCANESS与乳腺癌特征相关性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及随访
        2.1.2 遗传咨询及BRCA基因种系突变检测标准
        2.1.3 新辅助化疗及疗效临床评价标准
        2.1.4 病理学评价标准
        2.1.5 BRCA种系突变检测
        2.1.6 BRCAness检测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BRCAness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2.2.2 BRCAness与新辅助化疗亚组相关性分析
        2.2.3 BRCAness与三阴性乳腺癌亚组相关性分析
        2.2.4 BRCA种系突变与BRCAness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同源重组缺陷检测方法
        2.3.2 BRCAness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
        2.3.3 BRCAness与化疗疗效相关性
        2.3.4 BRCAness与 PARP抑制剂
        2.3.5 BRCAness与预后相关性
        2.3.6 BRCAness与 BRCA种系突变相关性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遗传性乳腺癌及相关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乳腺癌患者易患卵巢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2)——家族遗传性卵巢癌[J].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肿瘤临床, 2021(24)
  • [2]乳腺、卵巢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 翟嘉威.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遗传性卵巢癌风险评估和临床管理进展[J]. 郜意,康玉,徐丛剑.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0(12)
  • [4]妇科肿瘤与ABO血型相关性探讨[J]. 孙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19)
  • [5]遗传性妇科肿瘤高风险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0)[J]. 王玉东,王颖梅,王建东,王丹波,向阳,张师前,张玉敏,邹冬玲,周琦,薛凤霞.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0(09)
  • [6]散发性及家族性卵巢癌BRCA突变研究及临床特点家系分析[D]. 宁莹. 青岛大学, 2020(01)
  • [7]一级亲属中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D]. 李佩瑜.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8]合并乳腺癌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D]. 陈学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43例乳腺癌BRCA1/2胚系基因突变研究[D]. 王艺诺.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遗传因素与乳腺癌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研究[D]. 刘蕾.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乳腺癌患者易患卵巢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