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墓地M8发掘简报

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墓地M8发掘简报

一、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马伟[1](2021)在《丝绸之路沿线所见金属下颌托葬俗再考察——以中亚、新疆及固原三地出土金属下颌托为中心》文中提出迄今为止,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金属下颌托[1],自北魏平城时期直至元大德九年间共计59例,此外,贵州遵义、铜仁等地的土司墓(13~16世纪)中也发现有形制近似于唐宋时期的金属下颌托,共计11件,材质有玉、金、银三种,有的还伴出有金属覆面,但其装饰意味已十分明显,结构也大大简化,可视作北朝以来此类葬俗的余绪,由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主要为金属下颌托葬俗的渊源、产地及形成过程,因此选择不纳入唐代以后发现的金属下颌托[2]。而与金属下颌托材质不同的毛麻编绳、丝绢一类的下颌托却集中出土于新疆地区,时代一般较早。与中原内地相比,新疆地区北魏至隋唐的墓葬尚未发现金属下颌托随葬的葬俗,反而继续流行丝绢一类的下颌托,可见两种材质不同的下颌托葬俗意涵可能存在差异。

杨浏依,赵斌[2](2021)在《汉晋蜀锦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蜀锦在丝路之路占有一席之地,是丝绸贸易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蜀锦便受关注,学界也对其研究较多,成果显着。近年来,新疆出土的大批蜀锦,使其再次引起学界关注,并有不少学者对出土蜀锦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就19世纪后半叶以来,学界对蜀锦尤其是汉晋时期蜀锦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邱敬媛[3](2021)在《新疆地区汉晋丝织品中的翼兽形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翼兽形象在我国出现时间早,运用范围广,形象随时代发展和地域差异而不断变化。文章选取新疆地区出土的汉晋丝织品中的翼兽图案,将其与西亚、欧洲等地格里芬神兽的造型风格和设计元素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两者在羽翼造型语言上可能存在文化上的联系。新疆地区汉晋丝织品中的翼兽形象在融合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和当地动物形象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翼兽形象体系。

马垚青[4](2021)在《塔里木盆地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对该区域出土的汉到唐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以壁画、墓葬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为载体的有翼兽图像进行综述与梳理。笔者以考古发现的有翼兽图像材料和历史文献记载为基础,从类型学、图像学的角度,对汉唐时期有翼兽图像进行分型分析。通过对这些有翼兽图像的认知和把握,结合塔里木地区历史发展状况、社会背景、文化交流情况,本文就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依据相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资料,对塔里木盆地现存主要考古遗址进行梳理,进而探讨塔里木盆地文化性质。第二部分根据塔里木盆地考古发掘报告以及早期西方探险家考察报告,对该区域出土的有翼兽图像进行概述,并通过有翼兽图像造型分析其类型。第三部分对有翼兽图像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该区域出土汉唐有翼兽图像的渊源,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以及翼兽图像表现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汉唐时期的塔里木盆地是陆上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有翼兽图像即见于丝织品,又出现于佛教石窟,在石雕艺术、青铜印章中也有这类图像的踪影,其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复杂。以此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解汉唐时期文化交流,厘清塔里木盆地各个地区的文化面貌。

米小强[5](2021)在《黄金之丘墓出土物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文中研究表明黄金之丘是位于今阿富汗国北部的一处游牧人的墓地。关于黄金之丘墓墓主,有大月氏(贵霜)、印度—帕提亚等说。结合钱币、靴扣、长剑和凸耳形鞘等出土物以及大月氏逐步吞并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史实来判断,墓主当属大月氏无疑。黄金之丘墓葬的年代大致可定在公元一世纪上半叶的后半段。贵霜王朝的建立者素有大月氏和大夏之争。主大夏建立者主依《汉书·西域传》。然此传所涉大夏之文非专记大夏。五翖侯文传自汉宣帝、元帝时期,悬泉汉简明示,汉元帝时期翖侯确属大月氏。汉皆呼贵霜为月氏;月氏可为月支,贵霜人入华后以国月支为氏,为支姓等,皆说明贵霜王朝由大月氏人所建。黄金之丘墓出土了两种靴扣,出土于三号墓者多见于大月氏墓葬,见于四号墓者多见于贵霜王服饰。靴扣亦可见于帕提亚和萨珊服饰中。萨珊靴扣继承了帕提亚时期哈特拉靴扣之形,也继承了贵霜王佩服靴扣之寓意。靴扣自大月氏时代一直延续至贵霜晚期,可佐证贵霜源于大月氏的观点。黄金之丘四号墓出土的凸耳形鞘是多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凸耳形鞘因随帕提亚而广布至西亚,大月氏的凸耳形鞘亦可能来自帕提亚。至贵霜丘就却时期,因与帕提亚关系不睦,凸耳形鞘被贵霜所弃。黄金之丘四号墓墓主右侧的凸耳形鞘虽凸两耳,但实为四耳。此鞘可盛三柄刃具,这种多刃具的鞘早已有之。我国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可盛双刃的凸耳形鞘很有可能来自于大月氏。凸耳形鞘刃具的纹饰为多文化交融的结果,逐尾翼兽主题来自于汉地,动物斗争图属游牧艺术风格,卍符和四瓣形饰则来于印度。黄金之丘四号墓有一折叠凳,这种坐具在诺颜乌拉匈奴墓出土的月氏壁毯以及丘就却仿罗马钱币上亦有之,其当来自于罗马。折叠凳传入中国后,被呼为胡床。关于胡床传入中国的时间,考虑到贵霜亦被汉呼为胡,在汉灵帝之前,贵霜王朝曾多次遣使朝贡,加之公元1世纪上半叶大月氏—贵霜已有折叠凳,因此,中国的胡床可能由贵霜传入。

张珂[6](2020)在《新疆史前至唐代墓葬出土首饰资料的整理与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新疆史前至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首饰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初步研究。经过梳理统计,截止2018年,共出土首饰400余件,包括头饰、耳饰、项饰和手饰四大类。其中头饰有簪和钗,项饰以项链为主,手饰包括戒指、手镯和手链。首先根据质地和功能,对这些首饰材料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墓葬中共存的具有年代意义的遗物、墓葬形制以及碳十四数据,对首饰的使用年代进行分析,将史前到唐代的首饰随葬分为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10世纪——春秋、战国——西汉、东汉——魏晋、隋唐五个发展阶段,并总结不同阶段随葬首饰的特点。从出土首饰的数量和墓葬分布范围考察,第一阶段大约为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是随葬首饰的初始期;第二至四阶段,为首饰的发展期,时间上包括新疆地区的早期铁器时代至魏晋;第五阶段即隋唐,首饰随葬不如前期流行。其次,根据出土首饰的墓地分布情况,比较了各阶段新疆各自然地理区域之间首饰的出现情况,以及不同阶段的变化。通过观察首饰的种类和形态等方面,可以看出新疆各区域之间、新疆与中原地区之间、新疆与境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最后还从时间、地区、数量三个方面对首饰的使用性别差异进行了观察,结合同出的其他随葬品分析,认为随葬首饰虽以成年女性为主,但并非为女性所独有,成年男性也存在随葬首饰的情况。

彭汉宗[7](2019)在《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哪个民族会像华夏民族那样热衷于山水树石的艺术表现了。自北魏至元代的近千年中,敦煌壁画见证了各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包括西域样式、汉晋传统样式、北朝新兴样式、隋代的“细密精致而臻丽”、唐代的“焕烂而求备”、曹氏归义军时期的“千篇一律”、西夏与元代的卫藏风格。不同风格之间或和谐共存,或新旧迭代,其既与艺术自律发展的内部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民族风俗、宗教文化等外部因素有关,如何从纷乱庞杂的现象中将这些因素一一寻绎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而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亦将引发全然不同的结论。在山水树石图像的演变历程中,主要有三股力量互相制衡,其一为中原山水画的同步影响,其二为异域审美观念的影响,其三为特殊的宗教文化内涵。三股力量联合构成了敦煌壁画山水树石图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时也彰显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与魅力,更重要的是,它提示了我们在面对复杂艺术现象时往往需要做好随时切换研究视角的准备,如此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历史的原貌。

李楠[8](2018)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新疆地区的织绣艺术绚烂多彩,作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中以吐鲁番、哈密为核心的东疆地区,织绣的种类更是品类繁多、丰富多样。文章针对新疆东部哈密、吐鲁番维吾尔族织绣艺术展开历史梳理和现状调研,论述在地域上由新疆西南(以喀什和田为中心的南疆)向新疆东北(以吐、哈为中心的东疆)的分布中,维吾尔织绣文化呈现出由“织”至“绣”的变化,而历史上维吾尔族由早期向清季民国时期和当代的递变中,东疆的织绣文化也显现出由“织”至“绣”的走向,这种走向,源自织绣背后内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文献研究与田野工作相结合,将历史中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织绣文化与当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相结合,主要是对事实的研究,即关于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独特性与成因的研究,以及当下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传承和发展的现状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对新疆地区织绣艺术整体风貌的呈现以及成因的分析,以此为基点探寻东疆地区与新疆其他维吾尔族聚集区(尤其是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织绣艺术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论题。第二章针对提出的问题,对于历史与当下出现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之上的纹样题材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展现其区别于南疆的不同装饰体系下的织绣纹样特征。第三章对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中不同类别的图式进行图案构成与形式分析,通过与内地同类纹样的多维度比对,对本文的论题进行印证,即内地因素在由“织”到“绣”的东疆维吾尔族织绣艺术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影响。第四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下借鉴了内地先进机制体制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发展走向与刺绣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阐释作为民艺学视角下的维吾尔族刺绣艺术在当下生存、发展的出路:也即与内地刺绣艺术和传承、保护经验的交流与借鉴,这是当下该地区刺绣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所决定的。文章强调,作为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体系的形成,从来都不是某一个单一民族所独立构建的,而是在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以及内地文化的不间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现代刺绣随机生发和绘画性的显花方式在东疆维吾尔族生活中逐渐取代了理性规范和数目计算的织绣显花方式,也是维吾尔族在与内地文化的交融中走向世俗之美和生活之美的内在审美需求所使。文章从田野调查的原始材料入手,结合历史文献、考古报告、博物馆及私人藏品,旁参专题图册、图录,以织绣纹样为核心,尽力挖掘文化根因,历史叙述与问题讨论中亦有厘正陈说之效。

郭冬霞[9](2018)在《汉代随葬服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主要以随葬服饰为材料,探讨汉代随葬服饰所展现的政治、思想文化以及随葬服饰的特点。服饰是社会的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状况会通过服饰展现出来。随葬服饰相较于文献资料而言,具有客观真实性。通过对遣策中的服饰以及墓葬出土的残存服饰的颜色整理,并对整理结果分别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发现汉代对于颜色的相关规定并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实施。汉代初期以黄老思想为治国理念,宽松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宽松的法律执行环境,在各种社会秩序有效进行的情况下,国家并不对人民进行过多的干预。加之“皇权不下县”,政令在层层下达过程中被层层过滤,政令传达过程中的弱化导致汉代有关服饰政令不通。此外,个人私欲的膨胀是服色政令未能得到有效全面实施的一个主观因素。服饰中的云纹装饰是比较突出的特征。在以农业为主的汉代社会,人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大,灌溉对农作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风调雨顺寄托了汉代小农最朴素的愿望,在长期的经验总结中,人们发现云雨之间的关系,因便产生了对云这一自然景观的崇拜。云在神仙传说中充当载人升天的工具,因此云纹装饰也反映了生命无极限的愿望。汉代中晚期之后,神仙说弱化,鬼魂说传播,人民更多转向对现实的关注,出现了一些有关生活类的纹样,如兽形纹样。此外,两汉之际,黄老思想复兴,修身养性与延年益寿成为人们一致的追求,反映在服饰上则是出现了较多的“寿”字纹样。汉代随葬服饰具有阶段性,地域性以及融合性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袍服频次下降,裤类频次上升,新的服饰种类出现,汉代随葬服饰展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地域性则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主要衣毛织物为主,但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逐渐深入,服饰文化也在渐渐影响并改变少数民族,这种改变主要反映在服饰质地、形制的变化,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也愈来愈深,体现了服饰的融合性。此外地域性和融合性也表现在汉王朝内地各地区,但由于本早就处于大一统社会中,服制已相对成熟规范并定型,因此各地的交流带来的融合性并不明显,仅表现在服饰质地的交换。地域性主要受到各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影响,对服饰进行损益,并无本质上的改变。服饰的发展有赖于汉代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等。汉代大一统下的社会背景对汉代随葬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上的统一带来服饰制度的统一,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带来服饰种类以及数量的增加,综合国力提高促进经济交流,同时也为交流提供保障,少数民族服饰的汉化便得益于此。

卫斯[10](2018)在《尼雅遗址农业考古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精绝国时期尼雅河尾闾地带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当今尼雅河谷大致相同。精绝人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粟、黍、蔓菁、棉花、大麻、紫苜蓿。所食水果有葡萄、桑葚、石榴、梨、杏、桃、沙枣等。精绝人尚无犁耕,尼雅遗址出土有收割工具、粮食加工工具、纺织工具、捕鼠夹等。精绝人掌握了在沙土地上修筑堤埝、涝坝,开凿渠道,建造水池、冰窖等技术。其农田管理并不粗放,正常年景下,粮食生产可以自给,甚至有剩余。精绝国中后期其新葡萄园单产可能达到麴氏高昌王国时期吐鲁番人的水平。牛、羊是精绝人获取皮、毛、肉、奶、酥油的主要对象,皇家畜群中最好的骆驼、马、牛、羊隶属于国王、皇后。精绝国土地所有制形态分属为皇家土地、庄园主占用的土地、寺院僧人耕种的土地、平民耕种的土地、农奴仅有的少量土地五种情况。精绝国的税种有谷物税、牲畜税、酒税、杂税四大类。

二、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2)汉晋蜀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蜀锦史研究
二、蜀锦织造与纹样艺术
三、蜀锦发展与传播
四、蜀锦贸易
五、汉晋蜀锦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
    (一)丝路蜀锦考古
    (二)丝路蜀锦研究成果
        1、织锦工艺组织结构与图案风格分析
        2、纹样艺术研究
    (三)蜀锦与丝路关系研究
小结

(3)新疆地区汉晋丝织品中的翼兽形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疆地区汉晋丝织品上翼兽的形象特征
二、与其他亚、非、欧国家古文明中的翼兽形象比较
三、我国其他地区不同时代翼兽形象的变化
结论

(4)塔里木盆地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有翼兽图像的命名研究
        二、关于国内有翼兽图像的渊源研究
        三、关于出土有翼兽图像分区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塔里木盆地汉唐时期的文化以及主要考古遗址
    第一节 楼兰鄯善文化及其主要遗址
        一、尼雅遗址
        二、营盘遗址
        三、米兰遗址
        四、楼兰遗址
    第二节 于阗文化及其主要遗址
        一、丹丹乌里克遗址
        二、约特干遗址
    第三节 龟兹文化及其主要遗址
        一、克孜尔石窟
        二、库木吐喇石窟
        三、苏巴什佛寺遗址
    第四节 高昌文化及其主要遗址
        一、高昌古城
        二、柏孜克里克石窟
        三、阿斯塔那古墓群
第二章 塔里木盆地出土汉唐有翼兽图像概况及造型分析
    第一节 塔里木盆地出土汉唐有翼兽图像概况
        一、楼兰鄯善地区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
        二、于阗地区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
        三、龟兹地区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
        四、高昌地区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
    第二节 塔里木盆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造型分析
        一、龙形有翼兽
        二、狮虎形翼兽
        三、鹿形有翼兽
        四、有角翼兽
        五、马形翼兽
        六、鸟首兽身类有翼兽
        七、羊形翼兽
        八、牛形翼兽
        九、有翼海马
    第三节 塔里木盆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的分期与年代
        一、汉晋时期
        二、十六国至北朝后期
        三、北朝末至隋唐
第三章 塔里木盆地出土汉唐有翼兽图像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塔土里木盆地出土的云气有翼兽图像
        一、塔土里木盆地出土的云气有翼兽图像来源
        二、云气有翼兽图像文化内涵
        三、文化交流视角下的云气有翼兽图像
    第二节 塔土里木盆地出土的联珠翼马图像
        一、塔里木盆地联珠翼马图像的来源
        二、联珠翼马图像文化内涵
        三、联珠翼马图像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第三节 西方、北方草原文化系统的翼兽图像
        一、牛形有翼兽图像
        二、鸟首兽身类有翼兽图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黄金之丘墓出土物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黄金之丘墓主和年代考论
    第一节 黄金之丘墓主为大月氏再考
    第二节 黄金之丘墓葬年代
第二章 大夏?大月氏?贵霜王朝建立者来源辨析
    第一节 贵霜王朝形成之东来说和西来说之争讼
    第二节 《汉书·西域传》所载五翖侯应属大月氏
    第三节 “凡五翖侯,皆属大月氏”新解
    第四节 大夏、大月氏“共禀汉使”考辨
    第五节 《后汉书·西域传》对五翖侯属大月氏的记载
    第六节 汉呼贵霜国为大月氏之历史原委
第三章 大月氏、贵霜、帕提亚、萨珊靴扣比较研究
    第一节 黄金之丘墓葬出土靴扣
    第二节 大月氏时代的靴扣
    第三节 贵霜王朝时代对大月氏靴扣的继承
    第四节 大月氏—贵霜靴扣的享佩者身份
    第五节 靴扣对于大月氏—贵霜人的意义
    第六节 大月氏—贵霜靴扣源于帕提亚驳议
    第七节 萨珊对于帕提亚时期哈特拉靴扣特点的承袭
    第八节 萨珊靴扣对于贵霜靴扣之意的吸收
    第九节 从靴扣看大月氏和贵霜的关系
第四章 黄金之丘墓凸耳形鞘与多文化交融
    第一节 凸耳形鞘的起源
    第二节 帕提亚凸耳形鞘及其传播
    第三节 大月氏凸耳型剑鞘及来源
    第四节 黄金之丘墓出土凸耳形剑鞘形制
    第五节 凸耳形鞘刃具的纹饰所见多文化元素
第五章 大月氏—贵霜折叠凳的来源及其向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折叠凳的起源和传播
    第二节 大月氏—贵霜折叠凳及其来源
    第三节 “胡床”传入汉地的时间诸说辨析
    第四节 中国胡床源于大月氏—贵霜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新疆史前至唐代墓葬出土首饰资料的整理与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发现与研究回顾
        一、新疆史前墓葬中首饰的发现
        二、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首饰的类型
    第一节 木质首饰
    第二节 骨质首饰
    第三节 铜质首饰
        一、头饰
        二、耳饰
        三、手饰
    第四节 铁质首饰
        一、头饰
        二、耳饰
        三、手饰
    第五节 金质首饰
        一、耳饰
        二、手饰
    第六节 银质首饰
        一、头饰
        二、耳饰
        三、手饰
    第七节 其他质地首饰
        一、项饰
        二、手饰
    第八节 小结
第二章 首饰的年代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首饰的年代
        一、木质首饰
        二、骨质首饰
        三、铜质首饰
        四、铁质首饰
        五、金质首饰
        六、银质首饰
        七、其他质地首饰
    第二节 首饰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首饰的区域分布及文化交流
    第一节 首饰的区域分布
    第二节 首饰反映的文化交流
        一、新疆各地域
        二、新疆与中原地区
        三、新疆与境外地区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首饰的性别差异研究
    第一节 时间上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地区间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数量上的性别差异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致谢

(7)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树石造型
    第一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树木造型
        一、从汉晋传统风格向北朝新兴风格的演变
        二、西域花卉纹样的本土化改造
    第二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山石造型
        一、故事画题材中配景山石造型的演变
        二、须弥山图式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山水空间
        一、从西域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型
        二、北朝新兴风格——三维纵深与平面拼贴的过渡期
第二章 北周后期至隋代的树石造型
    第一节 北周后期至隋代前期的复古主义
        一、回归汉晋传统的图案化风格——古朴、原始的树木造型
        二、回归汉晋传统的图案化风格——云气纹山石造型
        三、不同叙事结构下的山水空间
    第二节 隋代后期的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审美理念下的写实化树木造型
        二、现实主义审美理念下的写实化山石造型
        三、大型说法图中的山水空间——两侧封边式造境
第三章 唐代的山水树石造型
    第一节 细密臻丽、焕烂求备的树木造型
        一、细密精致而臻丽的佛国花树
        二、中原本土树木造型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形”
    第二节 唐代的山石造型
        一、大型说法图、经变画中的圣山造型
        二、初唐时期两大基础性元素的初步构建——高山、缓坡
        三、盛唐“山水之变”——以“双峰对峙”图式为中心
        四、盛唐时期对山石之“质”与“奇”的追求
        五、唐代后期山石造型的模式化以及山水空间的秩序化
    第三节 不同画幅形制与多元叙事结构对山水空间的综合影响
        一、通壁向心式大型经变中的开放式一体化山水空间
        二、三联式构图模式中关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思考
        三、以传统的横长卷形制构建全新的山水空间
        四、屏风形制的拆分与组合
第四章 五代、宋代、西夏、元代的树石造型
    第一节 曹氏画院的程式化风格
        一、工艺美术设计理念下的树木造型
        二、工艺美术设计理念下的山石造型
        三、重山复水式的程式化山水空间
    第二节 西夏、元代的异域风情
        一、中原水墨山水画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二、窟窿石审美风尚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三、西藏密教艺术风格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8)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源起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 学术史简评
    四 研究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共同的底色:新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普遍状况
    第一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存在场所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特点
        二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存在场所
    第二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工艺渊源及现实类型
        一 历史时空中新疆地区的纺织工艺与传播
        二 维吾尔族传统织绣纹样的制作工艺类型
    第三节 维吾尔族织物纹样的整体风格基调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传统文化寓意
        二 遵循几何学构图原理的构图模式
        三 朴素淡雅与华美艳丽并存的配色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图像与题材: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历史演进中的内地因素
    第一节 阿斯塔那古墓群织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一 汉地儒道传统纹样在晋唐吐鲁番地区的传播
        二 汉地传统纹样在吐鲁番的延续与新兴
        三 汉地佛教文化交融下的新生纹样
        四 由汉地回授至吐鲁番的“中外融合”纹样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一 内地吉祥图案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传播与使用
        二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动物纹样
        三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植物纹样
        四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自然与天体纹样
        五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器物纹样
        六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几何纹样与文字纹样
        七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人物纹样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一 传统纹样题材在当下的延续与发展
        二 “花”的世界: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花与果
    小结
第三章 图式与工艺:内地因素影响下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历史递变
    第一节 阿斯塔那出土织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一 关于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的产地问题
        二 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纹样中的汉织物图式类型
        三 与内地文化交融变异下的新生纹样图式类型
        四 阿斯塔那出土丝织品的织造工艺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一 内地服饰文化对东疆维吾尔族服饰纹样使用场所的影响
        二 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对中国花鸟画构图的倚重
        三 刺绣纹样对绘画性造型的强化
        四 来自内地绘画的色彩组合习惯
        五 内地传统刺绣工艺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服饰中的运用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的内地民间文化影响
        一 纹样使用场所的变化
        二 由绘画性构成回归装饰性图案
        三 纹样图底关系的变化
        四 色彩的突破
        五 现当代刺绣工艺的简化
    小结
第四章 传承与新变:持续交融背景下吐鲁番、哈密维吾尔刺绣纹样的现实状况
    第一节 现实生活中的刺绣
        一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现实需求
        二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生产与销售
    第二节 民艺学视角下的刺绣传承与创新
        一 传承人
        二 传承方式
        三 新图样设计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中的机制体制探索—以“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例
        一 组织机构与历史状况
        二 保护与发展方式
        三 效益与成果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汉代随葬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下的汉代随葬服饰
    一、服饰与社会
        (一)服饰的产生与功能
        (二)服饰是社会的反映
    二、随葬服饰的背景渊源
        (一)汉代思想观念下的随葬服饰
        (三)文化交流下的随葬服饰
第二章 汉代随葬服饰与政治规定
    一、汉代随葬服饰的整理与分期
        (一)西汉初期
        (二)西汉中晚期及之后
    二、汉代随葬服饰中出现的颜色整理与颜色观察
        (一)颜色整理
        (二)颜色观察
    三、汉代关于服饰色彩政令不通的原因
        (一)汉代社会背景
        (二)“皇权不下县”
        (三)个人私欲的膨胀
第三章 汉代随葬服饰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随葬服饰纹样体现的自然崇拜
        (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吉祥的象征
    二、随葬服饰纹样体现的成仙说与鬼魂说
        (一)神仙说
        (二)鬼魂说
    三、随葬服饰纹样体现的楚文化与道家思想
        (一)体现的楚文化
        (二)体现的道家思想
第四章 汉代随葬服饰的特点
    一、汉代随葬服饰的阶段性
        (一)袍服频次的下降
        (二)襜褕种类的出现
        (三)裤类频次的上升
    二、汉代随葬服饰的地域性
        (一)西域
        (二)内地
    三、汉代随葬服饰的融合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丝绸之路沿线所见金属下颌托葬俗再考察——以中亚、新疆及固原三地出土金属下颌托为中心[J]. 马伟. 边疆考古研究, 2021(01)
  • [2]汉晋蜀锦研究综述[J]. 杨浏依,赵斌. 吐鲁番学研究, 2021(01)
  • [3]新疆地区汉晋丝织品中的翼兽形象分析[J]. 邱敬媛. 艺术与民俗, 2021(02)
  • [4]塔里木盆地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研究[D]. 马垚青. 兰州大学, 2021(02)
  • [5]黄金之丘墓出土物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D]. 米小强. 兰州大学, 2021(09)
  • [6]新疆史前至唐代墓葬出土首饰资料的整理与初步研究[D]. 张珂.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D]. 彭汉宗. 上海大学, 2019(02)
  • [8]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D]. 李楠. 山东大学, 2018(02)
  • [9]汉代随葬服饰研究[D]. 郭冬霞. 河南大学, 2018(01)
  • [10]尼雅遗址农业考古研究报告[J]. 卫斯. 西部考古, 2018(01)

标签:;  ;  ;  ;  ;  

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墓地M8发掘简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