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积分测试方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J积分测试方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对J积分测试方法中几个问题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段芳[1](2021)在《混合式教学下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的崛起,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合式教学下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大课题。本研究基于混合式教学下学生学习评价现状,在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下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学评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下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模型,并开发了“微学档”学习档案袋系统。基于本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混合式教学课堂,开展为期半年的实践应用研究,研究过程采用准实验研究,选取同一教师授课的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使用传统评价体系和混合式教学下过程性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以实验班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了解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学生真实表现;其次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分析混合式教学下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此外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别对使用“微学档”学习档案袋系统的9位授课教师及使用频率较高的6个班的324名学生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微学档”学习档案袋系统的可行性。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合理、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体系覆盖面广能够满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人才培养需求,“微学档”学习档案袋系统运行稳定,能保证混合式教学下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促进评价的有效实施。本研究提出的混合式教学下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体系成果可作为本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依据,“微学档”学习档案袋系统可以继续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同时为其他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陈天洋[2](2021)在《准光反射面系统电磁仿真算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在毫米波、亚毫米波太赫兹频段,准光系统因其具有宽工作带宽、低传输损耗、可实现频率复用、极化复用的优点,被广泛用于大气遥感、射电天文、太赫兹通信、安检成像等领域。从国内外的发展来看,对准光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都趋向于系统结构复杂化、工作频率高频化,而这对准光系统的设计、仿真、加工、测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作者围绕准光反射面系统电磁仿真算法研究与应用,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包括三维准光反射面系统的电磁仿真、低交叉极化的三维准光反射面系统的快速设计、用于准光频段天线测试的高性能反射面紧缩场系统的设计。主要创新点包括:首次提出了一种三维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将目前只能应用于二维结构多反射镜准光系统的分析方法有效的拓展到三维条件;在三维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提出了一种低交叉极化的三维多反射镜准光系统的设计方法;推导出偏馈单抛物面反射镜紧缩场理论,在采用几何光学分析时,可实现100%口径利用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B样条曲线的高性能三反射镜紧缩场设计方法,使口径利用率从原先的70%提高到接近90%。以上针对准光反射面系统电磁仿真算法的研究与应用,将提高我国在准光频段的电磁仿真能力,为解决国外技术软件封锁、实现准光系统电磁仿真软件的国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的,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提出并验证了一种三维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具体的,对J.A.Murphy等人提出的二维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进行了完善,实现了完整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的幅值和相位的综合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实现了针对三维多反射镜准光系统的连续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为了进一步优化该方法,采用了矢量求和的方法,消除了冗余的高斯波束模式,提高了计算效率。通过对多套三维多反射镜准光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并与基于物理光学的商业化反射面电磁仿真软件GRASP、基于衍射高斯波束分析方法的准光系统仿真软件SiMatrix的仿真结果、耗时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提供与仿真软件相近的计算精度,同时计算效率提高了近30倍(以双反射镜系统为例)。最后,设计、加工并测试了两套准光系统,通过将实际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进一步验证了三维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的计算精度。该三维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的研发为今后快速、精确的分析三维准光系统提供了理论保障。其次,基于研发的三维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进一步提出并实现了一种低交叉极化的三维准光系统的快速设计方法。具体的,先分析了传统三维准光系统设计方法的优缺点,讨论了设计三维准光系统所需要的参数。紧接着,结合已实现的三维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讨论了系统设计参数变化对交叉极化水平的影响,开发了一种三维准光系统的交叉极化快速分析方法,通过与GRASP的计算结果、时间对比,证明了该快速分析方法可以精确的计算出系统的交叉极化水平,同时计算效率提高了超300倍(以双反射镜系统为例)。最后,根据以上对系统设计参数、交叉极化水平的讨论,引入了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对一定尺寸范围内的系统设计参数的搜索,实现了低交叉极化的三维准光系统的快速设计。设计并仿真了三套三维准光系统,并与GRASP的仿真结果、耗时对比,验证了该快速设计方法的计算精度、高效性与稳定性。该基于高斯波束模式分析的低交叉极化准光系统设计方法,满足了特定性能、特定体积的三维准光系统的快速设计需求,对今后结构更为复杂、紧凑的三维准光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借鉴。最后,为了解决准光频段天线测量的难题,研究了基于反射面的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理论,并开发了高性能的紧缩场系统设计方法。具体的,先分析了紧缩场系统中影响测试精度的各种指标。随后,研究了单反射镜紧缩场,在已有的正馈单抛物面反射镜紧缩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数学计算,推导出适用于偏馈单抛物面反射镜紧缩场的理想馈源形式,采用几何光学进行分析,可实现100%的静区利用率,并基于此在GRASP中设计、仿真了一套偏馈单抛物面反射镜紧缩场,验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接着,针对前人开发的基于动态波束追踪的三反射镜紧缩场设计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性能三反射镜紧缩场设计方法,其采用了 B样条曲线来设计反射面,可以生成更精确、光滑的赋形副反射镜,使得静区利用率从原先的70%提高至接近90%,同时设计所需的反射点更少,设计效率更高。最后,采用该设计方法,设计了一套以抛物面为主反射面的高性能三反射镜紧缩场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建模、电磁性能仿真,验证了其实现了高口径利用率、高交叉极化隔离度、宽工作带宽等的综合高性能。该高性能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设计方法的提出,为未来毫米波、亚毫米波太赫兹频段的大口径天线精确、快速测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洪雪[3](2021)在《拉格朗日-欧拉框架下间断有限元方法的分析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发展和分析了求解时间依赖的偏微分方程的两种欧拉-拉格朗日框架下的移动网格间断有限元方法。其中一种是任意拉格朗日-欧拉间断有限元(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 discontinuous Galerkin,ALE-DG)方法,它可以耦合自适应网格方法来抓住局部解的性质,也可以减少数值耗散,提高精确度。这里,我们对带δ奇异性的双曲型方程和KdV方程等在移动网格上应用ALE-DG方法,给出了稳定性分析及误差证明。另一种移动网格方法是近似追踪特征线来实现相对大的时间步长,我们提出了推广的欧拉-拉格朗日间断有限元(generalized Eulerian-Lagrangian discontinuous Galerkin,GEL-DG)方法,并将它应用到标量传输方程上以获得大时间步长,后面我们也会将它应用到方程组的情况。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发展和分析了 ALE-DG方法,用于在移动网格上求解一维带δ奇异性的双曲型方程。对于ALE-DG近似解,我们证明了 L2模和负模误差估计。更精确地,当选择分片k次多项式的近似空间时,如果格式里选择迎风数值通量,我们可以得到去除奇异点的光滑区域里的k+1阶L2模误差估计;如果格式里选择单调数值通量,我们可以得到整个区域里的k阶H-(k+1)负模误差估计;如果格式里选择迎风数值通量时,我们可以得到整个区域里的(k+1/2)阶H-(k+2)负模误差估计及去掉污染域RT后的光滑区域里的(2k+1)阶H-(k+1)(RRT)负模误差估计。此外,我们在数值上可以获得光滑区域中对后处理解的2k+1阶精度,这里后处理解指的是将ALE-DG解与一个由B样条组成的合适的核函数卷积而产生的新的近似解。数值例子说明了 ALE-DG方法在运动网格上对带有δ奇异性的双曲方程求解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在第二部分中,针对运动网格上的Korteweg-deVries(KdV)型方程,我们提出了几种ALE-DG方法。基于KdV方程的L2守恒量,对非线性对流项和线性色散项分别采用守恒的和耗散的数值通量,我们设计了一种守恒的和三种耗散的ALE-DG格式。本文给出并证明了守恒格式的守恒性和其他三种耗散格式的相应的耗散性。另外,我们也证明了两种方案的L2范数的误差估计,这两种格式的线性色散项的数值通量均为耗散型。更精确地,当选择分片k次多项式的近似空间时,对非线性对流项采用守恒的数值通量的格式,我们可以得到k阶L2模误差估计。此外,对于对流项采用耗散数值通量的ALE-DG格式,可以证明其精度为(k+1/2)阶。此外,基于KdV方程本身的哈密顿守恒性,我们也提出了哈密顿守恒的ALE-DG格式。在我们的数值算例中,通过与固定网格上的DG格式对比,我们展示了移动网格ALE-DG格式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在第三部分中,我们提出了 GEL-DG方法。该方法是针对传输问题的欧拉-拉格朗日间断有限元(Eulerian-Lagrangian discontinuous Galerkin,EL-DG)方法的推广,该方法近似沿特征线追踪解,从而允许较大的时间步长和稳定性。我们新提出的GEL-DG方法是为了求解变系数线性双曲系统,其中将测试函数的伴随问题的速度场固定为常数。在简化的标量情况下,通过固定伴随问题的速度场,并且在线性近似特征线得到的时空划分区域上构造半离散格式来得到GEL-DG方法。这里全离散格式通过Runge-Kutta(RK)方法得到。我们进一步为GEL-DG方法设计了通量限制器,以满足离散几何守恒定律和保最值性。最后,我们给出了关于一维和二维线性传输问题的数值结果,以证明GEL-DG方法的优越性,包括高阶的时空精度,具有较大步长的稳定性以及满足离散几何守恒定律和保最值性。

尹保利[4](2021)在《CQ/SCQ差分公式构造及其在分数阶微积分方程数值求解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分数阶导数与传统整数阶导数具有几乎同样古老的历史.分数阶微积分算子因其定义本身具有非局部性以及可能包含奇异卷积核,因而特别适用于描述反常扩散过程,并已成功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如粘弹性力学、量子力学、电磁学、非牛顿流体力学、经济学、生物医学等.鉴于分数阶微积分模型在上述领域中的成功应用,求解该类模型变得尤为重要.但是,精确求解分数阶微积分模型有很大的困难,而且其解析解中一般含有难于计算的特殊函数,如MittagLeffler函数、H-函数等.因此,构建高效的数值方法成为模拟分数阶微积分模型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考虑具有奇异核的微积分算子,并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第二章中,我们基于Convolution quadrature(CQ)理论设计并论证了两族含有自由参数?的二阶分数阶逼近公式:BT-?和BN-?.同时,通过分析截断误差系数对参数?的依赖关系以及两族方法A-稳定的相关性质,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的优势,并通过数值算例进行校验.另外,我们把这两族方法应用于时间分数阶电缆方程,通过研究离散系数的相关性质,证明离散格式的无条件稳定性,进而在解满足一定正则性条件下给出了最优误差估计.·考虑到分布阶模型在模拟极慢扩散问题中的优势,我们在第三章把CQ中离散分数阶微积分的思想应用于分布阶微积分的数值离散过程,得到区别于文献中常使用的离散手段.在解满足一定条件的假设下,我们给出相应的截断误差估计,同时将CQ理论中的修正技术推广应用在分布阶模型的数值求解中.此外,我们还考虑了一类最简单的分布阶微分方程的解的结构,指出其与传统分数阶问题的解的异同.这一结果对于后续分布阶逼近公式的设计和误差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由于CQ理论仅研究在整结点处离散分数阶微积分的差分公式的基本特征,我们在第四章至第六章中通过引入位移参数θ,研究在任意位移点处离散第五章里我们设计并分析了三类二阶含有位移参数的逼近公式,并分别应用于分数阶移动/非移动输运方程、双侧空间分数阶对流扩散方程和多项时间分数阶反应扩散波方程,同时给出数值分析和数值模拟;在第六章中,我们针对一类方法,即位移分数阶梯形公式(SFTR)展开进一步研究,构造了针对(a)高维非线性空间分数阶薛定谔方程的快速保结构有限差分方法,(b)含有非光滑解的亚扩散问题的快速算法,以及分析了(c)时间分数阶麦克斯韦方程离散能量的衰减律.

武旭[5](2020)在《高钢级管道环焊缝局部本构关系与断裂韧性测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气管道是一种典型的焊接结构,焊缝及热影响区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形式的焊接缺陷。我国近年来已发生多起高钢级管道事故,多表现为管道环焊缝的应变能力不足。环焊缝的应变能力与其力学性能密切相关,由于环焊缝的非均质性,管道环焊缝力学性能测试与表征一直是一项难题。因而管道环焊缝的力学性能研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保障管道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环焊缝力学性能研究分为局部本构关系识别和断裂韧性测试两部分内容。针对管道环焊缝局部本构关系难以准确识别、单边缺口拉伸试件(SENT)断裂韧性测试中母材与焊缝的J积分塑性因子方程研究不充分以及规则化方法在SENT试件J-R阻力曲线测试上的适用性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测量焊接接头局部本构关系的方法,搭建了基于DIC技术的材料拉伸实验平台,测试了X80与Q235管道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得到母材与焊缝试件不同位置的局部真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母材不同位置的真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DIC方法可以准确测试材料性能,具备区分非均质材料力学性能的能力,可用于测试焊接接头局部本构关系。测试并分析了X80与Q235管道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硬度分布,其硬度分布规律与基于DIC方法得到的焊接结构屈服强度规律一致,证明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分别研究X80和Q235试件母材、焊缝、热影响区的Ramberg-Osgood模型参数,确定了试件的匹配强度,两种材料焊接接头平均匹配系数分别为0.95和1.21。(2)建立管道母材SENT试件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裂纹长度(a/W=0.2~0.7、增量0.1)、试件厚度(B/W=0.5、1、2)、硬化指数(n=5、7、10、15、20)、试件侧槽对J积分塑性因子的影响。通过数值分析结果,考虑裂纹长度、试件厚度、材料硬化性能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拟合方法提出适用于不含侧槽与侧槽深度为10%B的管道母材SENT试件J积分塑性因子方程。(3)建立针对管道环焊缝的SENT试件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焊缝金属SENT试件在不同裂纹长度(a/W=0.2~0.7)、试件厚度(B/W=0.5、1、2)、焊缝宽度(2h/W=0.5、0.75、1)、匹配系数(My=1.1~1.4)下的J积分塑性因子,研究不同因素对J积分塑性因子的影响规律,通过拟合方法提出针对不含侧槽与侧槽深度10%B的焊缝金属SENT试件J积分塑性因子方程。(4)提出了一种适用于SENT试件J积分阻力曲线测试的改进规则化方法,并应用于X80管道钢母材和焊缝的断裂韧性测试,相较于规则化方法,改进的方法与卸载柔度法的偏差更小,准确性更高。对比了BS 8571、ASTM E1820、GB/T21143等标准中起裂韧性的确定方法,分析了裂纹长度、最终裂纹扩展量、侧槽深度等对断裂韧性的影响规律,提出SENT试件优选的侧槽深度与试件加工方式。基于测试的SENT试件P-CMOD曲线和J-R阻力曲线,校核并修正了GTN模型参数,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材料的韧性撕裂行为,为管线钢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依据。

张廓然[6](2020)在《考虑驾驶员特性的网联车辆轨迹规划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公路交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基数大,上升快。在交通中常常出现车与车协作的场景。如果车辆配合默契,能实现道路交通安全、通畅,减少经济与时间损失,并进一步降低燃油消耗与污染排放。车辆的智能化网联化为车辆协作行驶提供了技术保障,自动驾驶是智能车辆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完全自动驾驶的广泛普及仍很困难,有驾驶员参与的半自动驾驶将是主流情况。若自动驾驶能考虑驾驶员特性,乘员乘坐舒适感更好,驾驶员不会频繁介入控制从而真正解放驾驶员负担;针对不同驾驶员的个性化设计辅助驾驶在共享控制时,控制器能灵活选择输入,避免多余干预,在控制源切换时,控制输入变化小且平顺;对其他道路使用者来说,类人驾驶的自动车辆行驶更易配合。在网联环境下,如果智能车辆可传输分享各自驾驶员特性信息,对它们的建模可以更为准确。综上,研究网联多车环境下,考虑驾驶员特性的自动/半自动驾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网联两车情况下,考虑驾驶员特性的协作行驶轨迹规划算法。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包括:(1)联立驾驶员模型及车辆模型,建立驾驶员-车辆(Driver-Vehicle System,DVS)模型,实现对驾驶员特性的考虑。建立的DVS模型包括适用于直线道路的单点预瞄类型,以及可用于弯曲道路的双点预瞄类型。双点预瞄驾驶员模型由文献中解决轨迹跟踪问题扩展到解决轨迹规划问题。对所研究的两车协作场景,由两DVS建立协作系统模型,作为描述协作行为的模型基础。(2)研究轨迹规划过程中满足安全需求的方法。安全要求包括车辆动力学稳定性、道路边界以及防止车辆相互碰撞三个方面。采用动力学包络法、道路边界坐标区间限值法、关于两车距离的惩罚函数法以及车身排斥势场函数法,对应建立约束以满足安全需求;并进一步提出了对圆弧形道路边界采用两侧边界势场叠加的方法建立势场函数法道路边界约束,以及考虑车体前后车距裕量的避免碰撞势场函数法。(3)选择合作控制与非合作控制这两种控制模式,基于博弈论思想对参与协作的DVS设计了轨迹规划算法。算法中控制输入决策由博弈模式的最优解定义判定。对相同的协作行驶问题,分别用合作控制算法及非合作控制算法进行解决,并对比二者表现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对协作情况进行更灵活准确描述的部分合作控制的概念,采用部分合作控制架构设计了轨迹规划算法。通过软件仿真,验证了所设计各算法的有效性。(4)采用所设计的规划算法,在相同的避障场景下,以两组特性不同的驾驶员参数进行运算,获取行驶轨迹,验证了驾驶员特性对算法及车辆操控的影响。利用实车实验平台对规划所得的路径进行跟踪实验,检验算法规划路径结果在实车应用时的表现与性能。

朱立志[7](2020)在《J-TEXT托卡马克偏滤器位形的模拟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偏滤器在托卡马克受控磁约束聚变装置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避免主等离子体与装置边界物理材料的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降低杂质溅射及渗透,进一步也有助于提高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可以说,偏滤器位形是托卡马克实现高约束模式(H-Mode)的一个关键。目前世界上几个主流的托卡马克装置,如JET、EAST、HL-2A、DIII-D、KSTAR、ASDEX-U等,都选择了偏滤器位形。未来的托卡马克试验堆,如ITER和CFETR,也将在偏滤器位形下运行。因此,实现偏滤器位形,是解决未来聚变堆的关键物理和工程问题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J-TEXT(Joint Texas EXperimental Tokamak)托卡马克装置为研究平台,开发了偏滤器位形重建程序,并以程序计算的结果为指导,在J-TEXT装置的实验中首次实现了偏滤器位形的运行。偏滤器位形的实现是J-TEXT装置的一大突破,为将来实现H-Mode并研究聚变堆相关的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J-TEXT的偏滤器位形的运行及控制,本文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开展了如下研究:在软件方面,在J-TEXT上建立了两套位形重建程序:平衡重建程序和电流丝边界重建程序。获得了J-TEXT托卡马克上不同放电位形的磁面分布。针对不同位形的给定平衡,通过反演模式得到的最外层闭合磁面与给定的一致,验证了平衡重建程序的自洽性。固定边界平衡的计算表明外部磁测量对等离子体内部电流分布不敏感,这为电流丝边界重建方法的使用提供了依据。采用固定电流丝模型对J-TEXT的不同位形进行了边界重建,研究发现单电流丝在圆截面限制器位形下的边界重建精度明显高于偏滤器位形,多根电流丝可以提高偏滤器位形的边界重建精度。适当增加电流丝个数,减小电流丝分布的半径,可以提高边界重建精度。使用电流丝法对J-TEXT的偏滤器位形进行了模拟,探究了可能影响偏滤器位形形成的各种因素及运行区间。结果表明限制器位置能明显影响偏滤器位形的形成,将限制器位置外移有助于形成偏滤器位形;当等离子体位置靠近高场侧时,双零位形的运行区间较大,靠近低场侧时,中间单零位形的运行区间较大。通过对J-TEXT托卡马克偏滤器位形的模拟,确定了偏滤器线圈电源所需要的大致参数运行范围,并为J-TEXT的偏滤器位形运行策略提供了思路。在硬件方面,主要是两方面的工作:靶板的建设和用于位形诊断的硬件的建设。J-TEXT托卡马克偏滤器位形的X点位于高场侧,打击点在高场侧,为了避免损坏装置的第一壁,在真空室的高场侧进行了石墨靶板全覆盖。诊断方面,建设了专门用于位形重建的矩形磁探针阵列。该阵列由分布在真空室内壁上的26个二维磁探针组成,探针的有效面积使用赫姆霍茨线圈进行了标定。此外,还建设了位移测量探针和逆磁测量系统。位移测量探针可以用于J-TEXT的等离子体位置测量及控制,逆磁测量系统补偿了J-TEXT的纵场线圈扩散的影响,可以用于测量等离子体的储能,极向β,能量约束。在靶板、电源、诊断等各个子系统建设完成并经过调试之后,在J-TEXT上成功实现了高场侧中间单零偏滤器位形的放电,取得了高场侧中间单零偏滤器位形的初步实验结果并基于平衡反演程序进行了分析。并在该位形下,尝试了高密度放电实验和ECRH加热实验,获取了一些典型炮。

谢先立[8](2020)在《J-TEXT托卡马克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等离子体电子温度是磁约束聚变研究中重要的参数之一。作为现行磁约束聚变装置中最普遍的电子温度剖面及涨落测量的二维诊断,电子回旋辐射成像(ECEI)诊断过去二十多年间在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宏观磁流体不稳定以及湍流涨落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工作主要围绕J-TEXT托卡马克上ECEI的准光学设计及测试、电子学部分平台测试与系统安装以及基于ECEI的初步物理实验观测展开。作为ECEI实现二维测量的基础,准光学设计对于ECEI成像质量至关重要。本文针对J-TEXT ECEI的设计目标围绕成像光路和本振光路开展了设计及测试工作。J-TEXT ECEI成像光路采用覆盖W-band(75-110 GHz)和F-band(90-140 GHz)的双阵列结构,成像光路通光性和鲁棒性良好,双阵列不仅可以通过聚焦透镜,进行独立的等离子体所有径向位置的聚焦调节,还通过共用的极向视场调节透镜组,实现极向变焦功能,极向变焦比为1.13-1.9,成像面最大场曲7.3 mm,瑞利长度最大达到503 mm,且在极向窄变焦情况下实现光学参数完全解耦。该成像光路设计性能在世界同类装置中已经达到领先水平。准光学设计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为本振光路的设计。针对有限空间和馈入光束准直化的要求,本振光路采用了传统球面透镜和新型双曲面透镜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球面透镜本振光路鲁棒性更强,方便安装与长期稳定的工作;而创新的3透镜双曲面透镜本振光路则能产生更均匀的线分布天线馈入功率和更大的极向功率覆盖范围,扩束透镜的引入也使得3透镜双曲面本振光路相较于2透镜的选择提升了系统的鲁棒性。为了验证设计性能,ECEI准光学系统进行了平台实验。平台实验包括包含光路抗干扰测试、稳定性测试、折射率测试,以及针对光学设计有效性验证的光学性能对比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准光学系统性能与设计参数吻合良好,同时在结果中也对其中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完成ECEI准光学设计及测试后,J-TEXT ECEI电子学部分也进行了平台测试。测试内容包括验证电子学系统工作稳定性的供电箱电压输出测试,验证电子学设计性能的功能一致性测试以及信号质量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除了少量信号干扰情况,电子学系统测试参数与设计值相符,能够实现全参数稳定运行。基于平台测试的优异表现,J-TEXT ECEI诊断系统最终完成了布局、安装工作,并开展了初步的物理实验观测。通过ECEI诊断在J-TEXT装置上对锯齿崩塌过程中温度二维分布演化的观测,发现其过程与Kadomtsev完全重联模型较为吻合。而对模耦合现象的实验观测中,ECEI诊断直观地得到了m/n=2/1和m/n=3/1模在高、低场侧的空间耦合图像,并对模耦合过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了展示。这些结果表明J-TEXT ECEI诊断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作性能,能够为物理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何一璇[9](2020)在《几类特殊函数的Prony方法逼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rony方法作为一种线谱估计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逆问题中,例如电力系统的响应信号分析、天线阵列稀布优化、超声信号分析等。本文探究了Prony方法在数值逼近领域的应用,首次使用Prony指数逼近以及Prony-like三角级数逼近对指数积分、余弦积分、正弦积分和sinc函数进行研究。同时针对整数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在Prony-like逼近过程中计算复杂的问题进行优化。研究内容如下:1.描述了基于广义特征值问题的指数形式Prony方法以及两种三角函数形式的Prony-like方法。2.通过分析指数积分、余弦积分、正弦积分和sinc函数的性质,首次应用Prony方法对这几类特殊函数进行数值逼近。将Prony方法的逼近结果与常用的数值逼近方法如:幂级数展开、渐近级数展开、连分式展开等方法进行比较。在Maple中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Prony方法具有更好的逼近精度,且在整个区间内都能维持稳定的逼近效果。3.对整数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的Prony-like逼近过程进行优化,在提高计算速度的同时保证逼近精度。一方面使用切比雪夫节点替换优化参数?i的求解过程,避免了计算广义特征值问题,降低计算复杂性,提高逼近效率。另一方面,使用间隔采样法对超定线性方程组求解参数αi的过程进行优化,在提高逼近效率的同时还能保证赋值准确性。

沈卉卉[10](2020)在《受限Boltzmann机算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深度学习已成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受限Boltzmann机(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RBM)是深度学习模型之一,它将数据图像拉成一维向量来处理,能够学习到输入数据的概率分布。因其表示能力强、是个很好的生成模型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深度神经网络。RBM训练优劣将直接影响整个深度网络的性能。因此,如何优化RBM算法以提高网络泛化能力和鲁棒性,是网络应用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RBM梯度近似算法、动量算法、正则化方法三个方面存在的算法性能问题、动量加速受限、正则化方法计算效率及泛化能力受限等问题展开研究及其在图像识别和地震数据去噪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RBM专家乘积系统的改进方法。将专家乘积系统原理与RBM算法相结合,采用全是真实概率值的参数更新方式会引起模型识别效果不理想和带来密度问题,为此将其更新方式进行改进;为加快网络收敛和提高模型识别能力,采取在RBM预训练阶段和微调阶段引入不同组合方式动量项的一种改进算法。通过对MNIST数据库中0-9手写数字体的图像识别,Extended Yale B和CMU-PIE数据库的人脸识别实验,以及地震数据去噪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算法能减少学习时间,提高超参数寻优效率,进而构建的深层网络能获得较好的分类效果和能有效去除随机噪声。(2)提出基于动量方法的RBM一种有效算法。为加快整个深度信念网络学习时间和提高分类效果,在RBM梯度近似算法中加入不同形式不同效用的动量项,在RBM预训练阶段,结合梯度上升算法特点采取快速上升的动量方式;在微调阶段,为了能精确的找到最优点,结合梯度下降算法特点,相应的引入缓慢下降式的动量项,即在梯度上升和梯度下降过程中都使用不同的动量方式。本文算法在MNIST手写体数据库、Extended Yale B和CMU-PIE人脸数据库上做了图像识别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地增强图像特征的表达能力,提高图像的分类效果和实验效率。(3)提出一种基于修正动量的RBM算法。针对RBM梯度的一种近似算法对动量加速不敏感,以及识别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修改隐单元偏置参数的更新方式,以避免RBM模型中隐单元取值采用概率值时导致模型识别效果不理想、动量加速有限等问题。同时,用Gibbs采样来训练RBM模型,在RBM梯度上升算法和梯度下降算法中采用两种不同形式动量方法分别与梯度上升算法和梯度下降算法相结合共同作用,加速整个网络快速收敛和提高图像分类效果;本文算法通过在MNIST手写数字体,Extended Yale B和CMU-PIE人脸数据库上的图像识别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和网络泛化能力。(4)提出基于权衰减动量的改进平均对比散度算法。针对对比散度算法是似然函数梯度的一个有偏估计,为获得梯度的无偏估计,我们用RBM中Gibbs采样到的每批数据样本在RBM网络中采样到新的批样本的平均来近似梯度。然而,并不是所有RBM梯度近似算法与动量方法融合都能起到加速网络收敛的作用,因此,在之前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修正动量算法和权衰减因子一起来提高RBM网络表示能力,更好的近似其梯度。本文改进的平均对比散度算法在MNIST手写数字体,Extended Yale B和CMU-PIE人脸数据库3个数据集上的图像识别,以及地震数据去噪的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是似然函数梯度的一个有效估计,并能有效去除随机噪声。(5)提出基于梯度改进和动量结合的Logsum RBM方法。在Logsum RBM算法基础上,以及之前的四个研究工作基础,我们在RBM目标函数里加入稀疏效果较好的Logsum函数正则项,结合改进的梯度近似方法和不同形式的动量项,以提高RBM网络的表示能力和加速网络收敛,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泛化能力。同样在MNIST手写体、Extended Yale B和CMU-PIE人脸数据库上的图像识别结果表明,提出的梯度算法融合Logsum正则化以及动量方法能够提高RBM网络的稀疏化特征学习性能、特征表达能力,其网络表现出较强的泛化性能和鲁棒性,进而提高了网络分类效果。该算法不仅对RBM的应用领域扩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实际意义,且为深度学习的应用方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借鉴。

二、对J积分测试方法中几个问题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J积分测试方法中几个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式教学下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1.1.2 混合式教学对学习评价的新要求
        1.1.3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的实际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关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混合式教学
        2.1.2 过程性评价
        2.1.3 电子档案袋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多元智能评价理论
        2.2.4 香农—施拉姆传播理论
    2.3 相关平台工具
        2.3.1 开发工具
        2.3.2 开发技术
第3章 混合式教学下“学评一体化”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3.1.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3.1.2 混合式教学流程
    3.2 过程性评价概述
        3.2.1 过程性评价的理念
        3.2.2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
        3.2.3 过程性评价的特征
    3.3 混合式教学和过程性评价的关系
    3.4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概述
    3.5 “学评一体化”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3.5.1 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3.5.2 “学评一体化”过程性评价模型构建
第4章 “微学档”学习档案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设计
        4.1.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4.1.2 系统功能设计
        4.1.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2 系统实现
        4.2.1 系统开发环境
        4.2.2 系统具体功能实现
    4.3 系统测试
第5章 “微学档”学习档案袋系统的应用分析
    5.1 “微学档”学习档案袋系统应用概述
        5.1.1 用户前期分析
        5.1.2 实施概述
        5.1.3 应用研究方法
    5.2 “学评一体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应用实证研究
        5.2.1 评价体系合理性分析
        5.2.2 评价体系效果分析
    5.3 “微学档”学习档案袋系统用户满意度调查
        5.3.1 研究设计
        5.3.2 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
        5.3.3 教师满意度调查分析
    5.4 研究结论及改进措施
        5.4.1 研究结论
        5.4.2 改进措施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混合式教学下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附录B 使用“微学档”学习档案袋系统的满意度调查(学生)
附录C 数据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准光反射面系统电磁仿真算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准光技术的发展
        1.1.2 准光频段天线测量技术的发展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准光反射面系统电磁仿真理论
    2.1 高斯波束传播理论
    2.2 高斯波束分析方法
        2.2.1 衍射高斯波束分析方法
        2.2.2 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
    2.3 动态波束追踪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与验证
    3.1 高斯波束模式展开与合成
    3.2 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
        3.2.1 反射镜的建模
        3.2.2 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的幅值计算
        3.2.3 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的相位计算
        3.2.4 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数值仿真验证
    3.3 三维多反射镜准光系统的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
        3.3.1 三维多反射镜准光系统的建模
        3.3.2 针对多反射镜的连续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
        3.3.3 基于矢量和优化的快速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
        3.3.4 三维多反射镜准光系统的高斯波束模式分析方法数值仿真验证
    3.4 三维多反射镜准光系统的设计加工与实验验证
        3.4.1 三维多反射镜准光系统的设计及加工
        3.4.2 三维多反射镜准光系统的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斯波束模式分析的低交叉极化准光系统设计方法与验证
    4.1 三维多反射镜准光系统设计参数
        4.1.1 馈源参数
        4.1.2 反射镜参数
        4.1.3 准光系统设计参数
    4.2 基于高斯波束模式分析的交叉极化快速分析方法
        4.2.1 基于高斯波束模式分析的交叉极化快速分析方法的实现
        4.2.2 基于高斯波束模式分析的交叉极化快速分析方法数值仿真验证
    4.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低交叉极化准光系统设计方法
        4.3.1 粒子群优化算法
        4.3.2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低交叉极化准光系统设计方法的实现
        4.3.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低交叉极化准光系统设计方法数值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性能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设计方法与应用
    5.1 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
        5.1.1 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性能指标
        5.1.2 基于动态波束追踪的三反射镜紧缩场设计方法
    5.2 单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
        5.2.1 正馈单抛物面反射镜紧缩场理论
        5.2.2 偏馈单抛物面反射镜紧缩场理论
        5.2.3 偏馈单抛物面反射镜紧缩场数值仿真验证
    5.3 基于B样条曲线的高性能三反射镜紧缩场设计方法
        5.3.1 B样条曲线曲面构建方法
        5.3.2 基于B样条曲线的三反射镜紧缩场设计方法的实现
        5.3.3 高性能三反射镜紧缩场数值仿真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1.1 主要研究成果
        6.1.2 主要创新点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项目支撑

(3)拉格朗日-欧拉框架下间断有限元方法的分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间断有限元方法回顾
    1.2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回顾
    1.3 两种移动网格方法
        1.3.1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间断有限元(ALE-DG)方法
        1.3.2 欧拉-拉格朗日间断有限元(EL-DG)方法
    1.4 本文工作
第2章 带δ奇异性的双曲方程的ALE-DG方法
    2.1 引言
    2.2 符号定义
        2.2.1 网格记号
        2.2.2 近似空间及逼近性质
    2.3 ALE-DG格式设计
    2.4 稳定性分析
    2.5 误差估计
        2.5.1 奇异初值问题
        2.5.2 奇异源项问题
    2.6 后处理技术
    2.7 自适应网格
    2.8 数值实验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KdV方程的ALE-DG方法
    3.1 引言
    3.2 ALE-DG格式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3.2.1 基于L~2能量的ALE-DG格式
        3.2.2 基于哈密顿H能量的ALE-DG格式
    3.3 误差估计
        3.3.1 NC-NC格式(3.25)的L~2模误差估计
        3.3.2 对C-NC格式(3.27)的L~2模误差估计
        3.3.3 对E1(3.44),E2(3.45),E3(3.46)的附加证明
    3.4 数值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性变系数标量双曲方程的GEL-DG方法
    4.1 引言
    4.2 线性传输问题的GEL-DG格式设计
        4.2.1 1维线性传输问题
        4.2.2 入流边界条件
        4.2.3 2D线性传输问题
    4.3 稳定性分析:半离散GEL-DG和EL-DG方法的等价性
        4.3.1 对线性常系数问题,GEL-DG和SL-DG半离散格式的等价性
        4.3.2 半离散的GEL-DG和EL-DG格式的等价性
    4.4 几何守恒律,保最值性及数值限制器
    4.5 数值实验
        4.5.1 1D线性传输问题
        4.5.2 二维线性被动传输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4)CQ/SCQ差分公式构造及其在分数阶微积分方程数值求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分数阶模型数值方法简介
    1.3 本文工作概要
第二章 两族CQ差分公式的设计与应用
    2.1 本章引言
    2.2 分数阶BT-?和BN-?逼近公式的提出与分析
        2.2.1 预备知识
        2.2.2 公式设计与收敛性分析
        2.2.3 稳定区域
        2.2.4 数值算例
        2.2.5 本节附录
    2.3 两族逼近公式在时间分数阶电缆方程中的应用
        2.3.1 全离散格式
        2.3.2 稳定性分析
        2.3.3 误差估计
        2.3.4 数值算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Q方法在分布阶微积分方程中的应用
    3.1 本章引言
    3.2 预备知识
    3.3 主要结果
    3.4 数值算例
    3.5 本章附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有位移参数的CQ方法
    4.1 本章引言
    4.2 预备知识
    4.3 SCQ相关结论
    4.4 稳定区域
    4.5 SCQ公式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类二阶SCQ差分公式的设计与应用
    5.1 本章引言
    5.2 广义BDF2-θ在分数阶移动/非移动输运方程中的应用
        5.2.1 全离散格式
        5.2.2 稳定性分析
        5.2.3 误差估计
        5.2.4 实现过程
        5.2.5 数值算例
    5.3 位移分数阶梯形公式设计及其在双侧空间分数阶对流扩散方程中的应用
        5.3.1 公式设计
        5.3.2 全离散格式
        5.3.3 稳定性分析
        5.3.4 数值算例
    5.4 一类新的二阶SCQ差分公式的设计及其在多项时间分数阶反应扩散波方程中的应用
        5.4.1 预备知识
        5.4.2 公式设计
        5.4.3 全离散格式
        5.4.4 稳定性分析
        5.4.5 误差估计
        5.4.6 快速算法
        5.4.7 数值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位移分数阶梯形公式的更多应用
    6.1 本章引言
    6.2 高维非线性空间分数阶薛定谔方程的快速保结构有限差分法
        6.2.1 预备知识
        6.2.2 全离散格式
        6.2.3 守恒律
        6.2.4 误差估计
        6.2.5 快速算法
        6.2.6 数值算例
    6.3 SFTR在含非光滑解亚扩散问题中的应用及快速算法
        6.3.1 全离散格式
        6.3.2 稳定性分析
        6.3.3 误差估计
        6.3.4 快速算法
        6.3.5 数值算例
    6.4 关于时间分数阶麦克斯韦方程离散能量的衰减性分析
        6.4.1 离散能量衰减律
        6.4.2 全离散格式
        6.4.3 理论分析
        6.4.4 实现过程
        6.4.5 数值算例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简介

(5)高钢级管道环焊缝局部本构关系与断裂韧性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目的及意义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裂力学相关理论
        1.2.2 管道环焊缝接头局部力学性能测试
        1.2.3 低约束试件断裂韧性测试发展
        1.2.4 J积分塑性因子
        1.2.5 阻力曲线测试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管道环焊缝局部本构关系研究
    2.1 真应力真应变计算方法
        2.1.1 基于DIC的真应变测试方法
        2.1.2 基于DIC的真应力计算方法
    2.2 实验过程
        2.2.1 材料与试件
        2.2.2 实验设备
        2.2.3 数据处理方法
    2.3 测试结果
        2.3.1 焊缝及热影响区宽度测量
        2.3.2 应变分布
        2.3.3 局部真应力-应变曲线
        2.3.4 本构参数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管道母材SENT试件J积分塑性因子研究
    3.1 J积分与塑性因子计算方法
        3.1.1 利用塑性因子评估J积分
        3.1.2 J积分塑性因子计算流程
    3.2 有限元分析
        3.2.1 几何模型
        3.2.2 材料模型
        3.2.3 分析过程
    3.3 结果分析
        3.3.1 应力强度因子选用
        3.3.2 J积分塑性因子评估
        3.3.3 裂纹长度影响分析
        3.3.4 试件厚度与侧槽影响分析
        3.3.5 硬化指数影响分析
    3.4 母材J积分塑性因子公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道环焊缝SENT试件J积分塑性因子研究
    4.1 焊缝金属J积分塑性因子计算
    4.2 有限元分析
        4.2.1 管道环焊缝SENT试件几何模型
        4.2.2 材料模型
        4.2.3 分析过程
    4.3 结果分析
        4.3.1 J积分塑性因子评估
        4.3.2 焊缝宽度影响分析
        4.3.3 匹配系数影响分析
        4.3.4 试件厚度与侧槽影响分析
    4.4 焊缝J积分塑性因子公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道环焊缝断裂韧性测试
    5.1 单试件测试方法
        5.1.1 规则化方法
        5.1.2 卸载柔度法
    5.2 实验材料与装置
        5.2.1 材料与试件
        5.2.2 实验装置与流程
    5.3 结果讨论
        5.3.1 P-CMOD曲线
        5.3.2 裂纹长度评估
        5.3.3 J-R阻力曲线分析
        5.3.4 起裂韧性分析
        5.3.5 影响因素分析
        5.3.6 基于DIC的 CTOD测试
    5.4 GTN模型参数校核
        5.4.1 GTN模型
        5.4.2 有限元模型
        5.4.3 GTN模型参数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考虑驾驶员特性的网联车辆轨迹规划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车辆轨迹规划算法研究现状
        1.2.2 博弈论在车辆控制领域的应用现状
        1.2.3 汽车驾驶员特性研究与模型建立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课题提出
        1.3.2 本文内容框架
第二章 驾驶员-车辆系统模型
    2.1 车辆动力学模型
    2.2 驾驶员模型
        2.2.1 单点预瞄驾驶员模型
        2.2.2 双点预瞄驾驶员模型
    2.3 单辆车DVS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线道路V2V协作类人驾驶轨迹规划算法
    3.1 双DVS协作行驶系统模型
        3.1.1 双DVS协作行驶系统非线性模型
        3.1.2 双DVS协作行驶系统模型离散化与线性化
    3.2 轨迹规划中的安全约束
        3.2.1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约束
        3.2.2 道路边界约束
        3.2.3 避免两车碰撞约束
    3.3 分布式控制架构
        3.3.1 两个参与者协作基本模型
        3.3.2 非合作控制架构
        3.3.3 合作控制架构
    3.4 基于非合作控制与MPC的直线道路V2V轨迹规划算法
    3.5 基于合作控制与MPC的直线道路V2V轨迹规划算法
    3.6 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3.6.1 非合作控制互换车道场景
        3.6.2 非合作控制超车场景
        3.6.3 超车场景合作控制算法与非合作控制算法的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弯曲道路V2V协作类人驾驶轨迹规划算法
    4.1 曲线坐标
        4.1.1 曲线坐标下的汽车位置及姿态表达式
        4.1.2 圆弧道路中曲线坐标向平面直角坐标的变换式
    4.2 双DVS协作行驶系统线性离散模型
        4.2.1 单辆车DVS非线性模型及其离散化与线性化
        4.2.2 双DVS协作行驶系统模型
    4.3 轨迹规划中的安全约束
        4.3.1 避免两车碰撞约束
        4.3.2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约束
        4.3.3 道路边界约束
    4.4 基于合作控制与MPC的弯曲道路V2V轨迹规划算法
    4.5 基于非合作控制与MPC的弯曲道路V2V轨迹规划算法
    4.6 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4.6.1 弯曲道路合作控制互换车道场景
        4.6.2 弯曲道路互换车道场景合作控制算法与非合作控制算法的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证车距裕量的V2V协作部分合作类人驾驶轨迹规划算法
    5.1 圆弧道路边界势场函数约束
        5.1.1 道路内侧边界势场函数
        5.1.2 道路外侧边界势场函数
        5.1.3 道路边界约束总势函数场
    5.2 考虑车距的车辆相对位置势场函数约束
        5.2.1 保证两车之间车距裕量的势场函数
        5.2.2 避免两车碰撞的安全性势场函数
        5.2.3 车辆相对位置总函数势场
    5.3 应用势函数场约束设计V2V部分合作控制轨迹规划算法
        5.3.1 双DVS协作行驶系统模型
        5.3.2 分布式部分合作控制架构
        5.3.3 基于部分合作控制与MPC的V2V轨迹规划算法
    5.4 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5.4.1 完整经历各阶段的工况
        5.4.2 不经历超越阶段的工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特性驾驶员避障路径跟踪实验
    6.1 实验平台介绍
    6.2 参考路径生成及预处理
    6.3 实验内容
        6.3.1 纯跟踪算法原理
        6.3.2 不同特性驾驶员避障路径跟踪
        6.3.3 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1.1 研究内容与结论
        7.1.2 主要创新点
    7.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7)J-TEXT托卡马克偏滤器位形的模拟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托卡马克简介
    1.3 限制器与偏滤器
        1.3.1 限制器
        1.3.2 偏滤器
    1.4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位形重建和控制
        1.4.1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位形重建
        1.4.2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位形控制
    1.5 J-TEXT托卡马克与偏滤器位形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安排
2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边界重建方法综述
    2.1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平衡理论
        2.1.1 Grad-Shafranov方程
        2.1.2 几个物理量
    2.2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边界重建方法
        2.2.1 平衡重建法
        2.2.2 电流丝法
        2.2.3 环向多极矩展开法
        2.2.4 局部场展开法
        2.2.5 光学重建法
        2.2.6 函数参数化法
    2.3 本章小结
3 J-TEXT位形重建程序的建立及应用
    3.1 平衡重建程序
        3.1.1 J-TEXT极向场线圈及真空室
        3.1.2 J-TEXT的铁芯模型
        3.1.3 J-TEXT不同位形的平衡重建程序检验
        3.1.4 固定边界平衡计算
    3.2 电流丝边界重建程序
        3.2.1 单电流丝模型
        3.2.2 多电流丝模型
    3.3 J-TEXT偏滤器位形的模拟
        3.3.1 影响偏滤器位形放电的因素
        3.3.2 各因素对偏滤器位形的影响模拟
        3.3.3 偏滤器位形实验指导
    3.4 本章小结
4 J-TEXT偏滤器靶板和磁诊断系统的研制
    4.1 偏滤器磁体系统分析
    4.2 高场侧靶板系统研制
    4.3 偏滤器位形运行相关磁诊断系统研制
        4.3.1 位移测量探针
        4.3.2 罗柯线圈阵列
        4.3.3 矩形磁探针阵列
        4.3.4 逆磁测量系统
    4.4 其它相关诊断简介
    4.5 本章小结
5 J-TEXT偏滤器位形运行的实现
    5.1 偏滤器位形的实现
    5.2 基于平衡重建程序的等离子体参数分布分析
        5.2.1 结合芯部等离子体参数测量的平衡重建程序研究
        5.2.2 偏滤器位形下等离子体参数分布分析
    5.3 偏滤器位形下的高密度放电
    5.4 偏滤器位形下的ECRH加热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J-TEXT极向场线圈位置和匝数

(8)J-TEXT托卡马克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聚变与托卡马克
    1.2 毫米波成像诊断的意义及其他应用
    1.3 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原理
        1.3.1 电子回旋辐射测量原理
        1.3.2 电子回旋辐射信号测量限制
        1.3.3 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分辨率
    1.4 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硬件及发展
        1.4.1 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构成
        1.4.2 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的发展
        1.4.3 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的创新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2 J-TEXT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准光学设计
    2.1 准光学成像系统设计
        2.1.1 高斯光学及准光学光路设计思路
        2.1.2 成像光路设计要求与目标
        2.1.3 成像光路参数实现及性能评估
    2.2 本振光路系统设计
        2.2.1 本振光路设计限制与目标
        2.2.2 传统球面透镜本振光路设计及性能评估
        2.2.3 新型双曲面透镜本振光路设计及性能评估
        2.2.4 改进后双曲面透镜本振光路设计及性能评估
    2.3 本章小结
3 J-TEXT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准光学系统台面实验
    3.1 准光学成像光学系统测试
        3.1.1 成像光路系统稳定性测试
        3.1.2 材料折射率与成像光路性能测试
    3.2 本振光路系统测试
        3.2.1 本振源性能测试
        3.2.2 本振光路性能测试
    3.3 分束板设计及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J-TEXT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电子学台面实验与系统搭建
    4.1 电子学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4.1.1 电子学屏蔽盒
        4.1.2 远程数控与数据采集
    4.2 电子学系统功能台面实验
        4.2.1 供电箱电压输出测试
        4.2.2 功能一致性测试
        4.2.3 信号质量测试
    4.3 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布局与搭建
    4.4 本章小结
5 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初步实验研究
    5.1 利用ECEI对锯齿崩塌现象的观测
    5.2 利用ECEI对模耦合现象的观测
    5.3 本章小结
6 工作总结及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9)几类特殊函数的Prony方法逼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组织结构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误差
    2.2 常用数值逼近方法
        2.2.1 幂级数
        2.2.2 渐近级数
        2.2.3 连分式
第三章 Prony数值逼近方法
    3.1 Prony指数逼近
    3.2 Prony-like三角级数逼近
        3.2.1 余弦形式的Prony-like方法
        3.2.2 正弦形式的Prony-like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几类特殊函数的Prony方法逼近
    4.1 指数积分
        4.1.1 定义及性质
        4.1.2 数值逼近方法
        4.1.3 不同数值逼近方法的实验结果对比
    4.2 余弦积分
        4.2.1 定义及性质
        4.2.2 数值逼近方法
        4.2.3 不同数值逼近方法的实验结果对比
    4.3 正弦积分
        4.3.1 定义及性质
        4.3.2 数值逼近方法
        4.3.3 不同数值逼近方法的实验结果对比
    4.4 sinc函数
        4.4.1 定义及性质
        4.4.2 数值逼近方法
        4.4.3 不同数值逼近方法的实验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rony-like方法的优化
    5.1 贝塞尔函数
        5.1.1 贝塞尔函数Prony-like逼近式中参数 ?i的性质
    5.2 优化Prony-like方法中参数 ?i的求解
        5.2.1 切比雪夫多项式与切比雪夫节点
        5.2.2 正弦形式的改进版Prony-like方法
        5.2.3 余弦形式的改进版Prony-like方法
    5.3 优化Prony-like方法中参数 αi的求解
        5.3.1 正弦形式的Prony-like方法
        5.3.2 余弦形式的Prony-like方法
    5.4 实验对比
        5.4.1 整数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J1(x)
        5.4.2 整数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J2(x)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10)受限Boltzmann机算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神经网络发展历史
        1.2.2 受限Boltzmann机算法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受限Boltzmann机模型及算法概述
    2.1 受限Boltzmann机模型
        2.1.1 Ising模型
        2.1.2 Hopfield网络
        2.1.3 Boltzmann分布
        2.1.4 受限Boltzmann机模型求解
    2.2 受限Boltzmann机采样算法
        2.2.1 Gibbs采样
        2.2.2 平行退火采样
        2.2.3 重要性采样
    2.3 动量算法
    2.4 RBM正则化方法
        2.4.1 误差平方和稀疏惩罚因子
        2.4.2 对数和正则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BM的专家乘积系统的改进算法
    3.1 引言
    3.2 专家乘积系统
        3.2.1 专家乘积系统的学习算法
        3.2.2 RBM学习算法与专家乘积系统
    3.3 改进动量算法
    3.4 图像识别的应用
        3.4.1 MNIST数据库手写体识别
        3.4.2 Extended Yale B数据库人脸识别
        3.4.3 CMU-PIE数据库人脸识别
    3.5 地震数据去噪的应用
        3.5.1 人工合成数据去噪
        3.5.2 真实地震数据去噪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动量方法的RBM两种不同梯度近似算法
    4.1 引言
    4.2 受限Boltzmann机模型的梯度
        4.2.1 RBM第一种梯度近似方法
        4.2.2 RBM第二种梯度近似方法
    4.3 改进的动量算法
    4.4 修正的动量算法
    4.5 改进动量算法的分析及应用
        4.5.1 MNIST数据库手写体识别
        4.5.2 Extended Yale B数据库人脸识别
        4.5.3 CMU-PIE数据库人脸识别
    4.6 修正动量算法的分析及应用
        4.6.1 MNIST数据库手写体识别
        4.6.2 Extended Yale B数据库人脸识别
        4.6.3 CMU-PIE数据库人脸识别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权衰减动量RBM的平均对比散度算法
    5.1 引言
    5.2 RBM梯度近似方法
    5.3 改进的ACD算法
        5.3.1 平均对比散度算法
        5.3.2 改进的权衰减动量算法
        5.3.3 修正隐单元偏置
    5.4 图像识别的应用
        5.4.1 MNIST数据库手写体识别
        5.4.2 Extended Yale B数据库人脸识别
        5.4.3 CMU-PIE数据库人脸识别
    5.5 地震数据去噪的应用
        5.5.1 人工合成数据去噪
        5.5.2 真实地震数据去噪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梯度改进和动量结合的Logsum RBM方法
    6.1 引言
    6.2 RBM优化方法
    6.3 改进的Logsum RBM方法
        6.3.1 RBM梯度近似
        6.3.2 Logsum正则化稀疏约束RBM
        6.3.3 修正动量方法
    6.4 图像识别的应用
        6.4.1 MNIST数据库手写体识别
        6.4.2 Extended Yale B数据库人脸识别
        6.4.3 CMU-PIE数据库人脸识别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对J积分测试方法中几个问题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式教学下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为例[D]. 段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准光反射面系统电磁仿真算法研究与应用[D]. 陈天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拉格朗日-欧拉框架下间断有限元方法的分析及其应用[D]. 洪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
  • [4]CQ/SCQ差分公式构造及其在分数阶微积分方程数值求解中的应用[D]. 尹保利. 内蒙古大学, 2021
  • [5]高钢级管道环焊缝局部本构关系与断裂韧性测试研究[D]. 武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考虑驾驶员特性的网联车辆轨迹规划算法研究[D]. 张廓然. 东南大学, 2020
  • [7]J-TEXT托卡马克偏滤器位形的模拟与实现[D]. 朱立志.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J-TEXT托卡马克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的建立[D]. 谢先立.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几类特殊函数的Prony方法逼近研究[D]. 何一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受限Boltzmann机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 沈卉卉.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J积分测试方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