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

乳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

一、乳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龙,宋一帆[1](2021)在《恶性胸腔积液细胞块105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恶性胸腔积液(胸水)的病理类型、组织来源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启东市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经液基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型细胞后制成细胞块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恶性胸水的细胞块105例,分析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临床特点。结果胸水恶性细胞经免疫组化证实为肺腺癌来源的共94例,占89.52%,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癌胚抗原(CEA)阳性;肺小细胞癌来源1例,占0.95%,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CD56)、突触素(Syn)阳性;肺鳞状细胞癌来源2例,占1.90%,细胞角蛋白5/6(CK5/6)、P40阳性;卵巢来源腺癌1例,占0.95%,癌抗原125(CA125)阳性;乳腺来源腺癌4例,占3.81%,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囊泡病液蛋白15(GCDFP-15)阳性;胃肠道来源腺癌2例,占1.90%,肠特异性转录因子2(CDX-2)阳性;胰腺来源腺癌1例,占0.95%,癌抗原19-9(CA199)阳性。结论肺腺癌是引起恶性胸水的最常见原因,TTF-1、NapsinA、CEA对于肺腺癌来源的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3种标志物联合应用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应与其他类型肺癌及其他部位来源的肿瘤鉴别。

项茹雪[2](2021)在《犬乳腺肿瘤病例资料分析及SNW1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宠物临床犬乳腺肿瘤病例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与本病有关的因素,并通过探究SNW1在犬乳腺组织和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挖掘犬乳腺肿瘤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法:收集犬乳腺肿瘤病例,总结出高发因素,并将其中16例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性质鉴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印迹法以及荧光定量聚酶链式反应法检测SNW1在健康乳腺组织和不同性质犬乳腺肿瘤中的差异表达,并比较SNW1蛋白在啮齿动物和犬类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1)调查结果表明:犬乳腺肿瘤多发于后三对乳腺,6-13岁的小型犬和杂交犬多发;未绝育犬发病率远高于已绝育犬,占64%;(2)16例病例中恶性肿瘤高于良性肿瘤,其中良性肿瘤主要类型有导管内乳头状瘤和腺肌上皮瘤,恶性肿瘤主要有浸润性导管癌和混合癌;(3)SNW1蛋白在犬乳腺肿瘤组织中均为阳性;在犬乳腺肿瘤组织中的SNW1表达略高于正常犬乳腺组织(p=0.067),有上升趋势;(4)SNW1蛋白在乳腺肿瘤模型小鼠组织中呈强阳性。结论:犬乳腺肿瘤高发因素与发病部位、品种、绝育情况等有关,临床中良性肿瘤主要类型有导管内乳头状瘤和腺肌上皮瘤,恶性肿瘤中浸润性导管癌和混合癌高发。推测SNW1的激活会促进乳腺肿瘤的发展,其过表达与乳腺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且该蛋白在犬类和啮齿动物中的表达具有一致性。

王羽[3](2021)在《手术切除治疗60例皮肤鳞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60例手术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为更有效治疗皮肤鳞癌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6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该60例患者均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2016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通过对患者一般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创面分泌物培养、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6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年龄主要分布于50-59岁,发病部位主要是头面部及四肢。患者病程时间多数为5年以内。临床特征多为肿块,多数病灶破溃,肿瘤直径多为1.0-5.0cm,主要表现为结节隆起型或菜花型。创面细菌表明革兰氏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氏阳性菌,其中最多的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手术原则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直接切除推进皮瓣缝合、局部皮瓣转移、游离皮片、远位轴型皮瓣对创面修复都有很好效果。结论:本60例皮肤鳞癌与慢性创面不愈合、慢性炎症刺激、紫外线暴露关系密切。尤其是年龄段在50-59岁的男性应密切关注创面变化。病变部位细菌培养细菌种类分布比较广泛,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头两位,感染细菌种类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和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观察。皮肤鳞癌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低,生存率较高。手术彻底切除体表癌种病变,应用局部皮瓣或者远位皮瓣以及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缺损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根据具体病例结合放化疗和临床随访,也是皮肤鳞癌治疗的有效方法。

刘冉[4](2021)在《基于SEER数据库的乳腺鳞状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SEER数据库(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database,SEER),探讨影响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PSCCB)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nomogram)生存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同时分析保乳手术和乳房全切手术对患者乳腺特异生存(breast cancer-specific survival,BCSS)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医生对PSCCB患者个体化评估和治疗。方法:SEER数据库全称为“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database),是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于1973年建立,涵盖美国大概1/3的人口,通过SEER数据库软件下载2000年-2015年间经病理学诊断为PSCCB且资料完整共191例的患者数据资料,将变量逐一经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随后将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并利用C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进行区分度评价及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s)进行列线图拟合度检测。根据列线图患者个人总评分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评估不同风险组的生存曲线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影响。以手术方式(保乳手术和乳房全切手术)进行分组,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排除不同手术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同的潜在干扰,研究PSCCB乳腺癌特异生存(BCSS)是否能从不用手术方式获益。认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中年龄、婚姻状态、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M分期、化疗情况、放疗情况和是否行手术治疗与总生存期(OS)相关(p均<0.05)。2、根据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婚姻状态、肿瘤T分期(任意T伴转移=肿瘤M分期M1分期),N分期、手术方式为影响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PSCCB)患者预后构建列线图的独立影响因素。3、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由一致性指数(C-index)检验,C-index=0.828(95%CI:0.790-0.866)显示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与45°对角线接近重叠,显示出较好拟合度。表明列线图预测性能良好,与实际情况较为匹配。4、根据列线图患者评分进行风险分层,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三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通过Log Rank检验各组的总生存(OS)生存差异,证明了基于预测模型列线图风险分层的准确性。5、将16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保乳手术组和乳房全切手术组,通过竞争风险模型进行Gray检验和绘制肿瘤BCSS累计发生率曲线,结果显示保乳手术是相较于乳房全切手术是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BCSS)的保护因素(P<0.05)。为消除两组患者病例数据的潜在差异(肿瘤T分期、放疗情况),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1:1匹配,获得两组病人数据各45例后再次行Gray检验和构建肿瘤特异性死亡累积发生率曲线,结果显示乳房全切术患者和保乳手术患者发生BCSS风险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PSCCB患者而言,年龄、婚姻状态、肿瘤T分期(其中任何T伴转移=肿瘤M分期中M1分期)、肿瘤N分期、是否手术是独立预后影响因子。2、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拟合度,能较为准确对PSCCB病人患病后OS进行预测。3、根据列线图构建的风险分层可协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个体化预后。4、保乳手术和乳房全切手术对乳腺鳞状细胞癌BCSS影响无差异。

刘淋红[5](2021)在《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并探讨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发病特征、发病年龄、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皮肤镜诊断以及治疗情况,分析皮肤恶性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四川地区皮肤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事实依据与诊疗思路,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整形外科、烧伤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经过我院组织病理活检,参照皮肤病理诊断标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病历资料。从中筛选出符合皮肤恶性肿瘤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002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因皮肤恶性肿瘤多数发生于年龄较大患者,为排除样本非正态分布对统计学分析的干扰,对不同病种患者中位年龄的比较时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不同病种平均病程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病种构成、性别及年龄、平均病程比较:此次入选病例共1002例,男469例,女533例,男女比例为0.88:1,其中发现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不同病种在男女之间患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χ2=27.73,P=0.000,<0.05)。病例数最多的依次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511例,占50.60%;CSCC143例,占14.27%;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111例,占11.08%;佩吉特病(Paget’s diease,PD)75例,占7.49%;鲍温病(Bowen’s diease,BD)61例,占6.09%;DFSP(41例),占4.09%;其他包括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33例,占3.29%;皮肤淋巴瘤(Cutaneous lymphoma)50例,占4.99%;高分化血管肉瘤(Highly differentiated angiosarcoma)3例,占0.30%;腺样囊性癌3例,占0.30%;汗腺癌(Cidradhoma carcinoma)2例,占0.20%;基底鳞状细胞癌(B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2例,占0.20%;外毛根鞘癌2例,占0.20%。所有患者中发病时最大年龄98岁,最小年龄6岁,平均年龄(63.93±15.02)岁,中位年龄为66岁。BCC、CSCC、CMM、PD、BD发病时的中位年龄分别依次为68岁、71岁、63岁、61岁及70岁,存在显着差异(P=0.000,<0.05)。所有患者发病平均病程为(58.42±3.92)月,其中CMM的平均病程最长,为(101.24±14.84)月,PD平均病程最短,为(21.79±3.23)月,且不同种类的平均病程存在显着差异(P=0.000,<0.05)。所有患者中0-19岁之间有5人,20-39岁之间有58人,40-59岁之间有282人,60岁及以上有657人。DFSP患者中60岁及以上患者只有4人,占其9.8%,其余病种都是60岁及以上年龄阶段最多。2.不同病种主要发病部位、临床符合率比较:BCC主要好发于头面部(87.27%),CSCC也好发于头面部(55.24%),CMM主要发病部位为足(56.75%)、手(12.61%),PD主要好发部位为乳房(68.42%),BD头面部为主(77.04%),DFSP以躯干为主(86.04%)。本研究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总符合率47.30%,其中最高是PD,为85.52%,最低为少见皮肤恶性肿瘤8.33%,其余BCC、SCC、CMM、BD、DFSP的符合率分别为60.27%、62.94%、75.68%、16.39%、11.62%,不同病种临床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有显着差异(P=0.000,<0.05)。3.所有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中,CSCC的复发率最高13.98%,DFSP未见复发。BCC和DFSP也未见淋巴结转移患者,其他种类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16.67%。4.此次CMM患者中浅表扩散型CMM70例,结节性CMM11例,恶性雀斑样CMM6例,肢端雀斑样CMM24例。根据Clark分级标准进行Clark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7例,Ⅳ级20例,Ⅴ级8例。5.CMM患者生存情况:其中15例CMM患者无法取得联系,其余96例患者共死亡43例,总生存率为55.20%(53/96)。6.皮肤镜结果:确诊CMM患者有70人皮肤镜诊断为CMM,皮肤镜诊断符合率为91.01%,高于临床诊断符合率75.68%,二者相比具有显着差异(χ2=8.05,P=0.005)。7.2017-2019年我院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病例数呈上升趋势。结论:1.发病率最高的皮肤恶性肿瘤是BCC(51.60%),其次是CSCC(14.27%)、CMM(11.08%)、PD(7.49%)、BD(6.09%)。2.此次入选病例共1002例,男女比例为0.88: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3.最常见的前五位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均在60岁以上患病的人数最多。常见皮肤恶性肿瘤以老年人为主,对老年患者长期不愈皮损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必要时活检以明确,同时加强对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普及教育。4.BCC和CSCC好发于头面部,CMM好发于四肢肢端,PD好发于乳房和外阴,BD好发于头面部。5.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总符合率47.30%,其中最高是PD为85.52%,少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最低。6.CSCC的复发率最高,为13.98%;CSCC的转移率也居首位为10.40%,BCC和DFSP未发现淋巴结转移。7.CMM足部最多见,占63.06%,当足部出现色素痣等疑似表现需要警惕,最好进一步检查以明确。8.CMM预后差,死亡率高,是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9.皮肤镜相比肉眼检查明显提高了CMM诊断率,降低了误诊率。10.2017-2019年我院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病例数呈上升趋势。11.手术切除仍然是皮肤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靖晓童[6](2020)在《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与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由于女性宫颈癌筛查和HPV疫苗的推广,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宫颈腺癌由于在癌变前期难以发现,且现有的筛查方法如细胞学筛查敏感性较差,因此发病率相对有所上升,且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虽然宫颈腺癌及腺鳞癌的治疗类似于宫颈鳞癌,但因其病因学、组织学类型及生物学行为均与鳞癌不同,腺癌表现出更具侵袭性、术后易复发、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相对较低,预后较同期鳞癌差。因此针对不同病理学类型开展不同的治疗方案正逐渐提上日程,但其基础是对宫颈癌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对宫颈癌准确分型。目前CK7、P63、P40、CK5/6常常联合用于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与腺癌的鉴别诊断,但是CK7特异性较差,因此寻找新的腺癌标志物称为本研究的目标。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1例宫颈鳞癌组织和108例腺癌组织中MUC5AC、CK7、CK5/6、P40、P63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以探讨MUC5AC是否可以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用于鉴别宫颈腺癌与鳞状细胞癌;并探讨其在不同类型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研究方法]1.选择研究病例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5年1月至2018年2月这13年来诊断及分型明确为宫颈低分化鳞癌和腺癌的病例,完善相关临床资料,选取病例的切片都经过两位病理医师再次阅片和判读。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相关性分析对选取的临床宫颈鳞癌和腺癌标本进行MUC5AC、CK7、CK5/6、P40、P6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MUC5AC在不同病理类型病例中的表达情况及不同腺癌亚型中的表达情况。[结论]1.MUC5AC、CK7、CK5/6、P40、P63在宫颈腺癌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均有显着性差异。2.MUC5AC较CK7诊断宫颈腺癌特异性好,在不同宫颈腺癌亚型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3.CK7的表达对宫颈腺癌分化程度无显着影响,而随着宫颈腺癌分化程度越低,MUC5AC的失表达率越高。4.MUC5AC联合P40、P63可用于临床病理工作中宫颈腺癌和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第二部分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研究背景]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对于宫颈腺癌的治疗,化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在临床化疗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多药耐药严重影响了其治疗效果,是肿瘤治疗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多药耐药(MDR),是指肿瘤细胞在化疗过程中一旦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也会对其他作用结构或靶点相同或不同的药物产生相同的作用。多药耐药的机制非常复杂,人类多药耐药基因1(MDR1)编码的P-糖蛋白(P-gp)过表达是其主要的机制之一。P-糖蛋白是ABC家族的蛋白之一,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ATP结合蛋白,通过将化疗药物从肿瘤细胞外排表现出对药物的抵抗性。我们发现在宫颈腺癌的临床标本中,β-arrestin2与MDR1的表达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寻找调控P-糖蛋白表达的治疗靶点,为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带来新的希望。[研究方法]1.过表达载体pCDNA3.1-β-arrestin2-GFP全长表达载体由美国东田纳西大学尹德领教授惠赠。2.细胞培养及转染将上述质粒载体分别转染到2种宫颈腺癌细胞系HeLa、C33A中,继续培养48-72h 后,分别用 RT-q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细胞中β-arrestin2 与 MDR1/P-gp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情况。3.检测过表达β-arrestin2质粒后宫颈腺癌细胞功能的变化①MTT:应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对阿霉素、5-氟尿嘧啶、顺铂的半数细胞致死量的改变;②细胞增殖能力分析:应用CCK8检测过表达β-arrestin2基因后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③运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β-arrestin2基因的过表达与耐药蛋白及下游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结论]1.在宫颈腺癌中β-arrestin2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肿瘤分化程度越高,β-arrestin2的阳性率越高。2.在宫颈腺癌细胞中上调β-arrestin2的表达后,MDR1基因mRNA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P-gp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较mRNA水平升高显着。这表明,β-arrestin 2可能同时通过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调控P-gp表达的上调。3.过表达β-arrestin2基因后,宫颈腺癌细胞增殖速率减慢,同时表现出对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的耐受性提高。4.过表达β-arrestin2后的宫颈腺癌细胞,NF-κB蛋白及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升高,而PRMT7表达下降,提示β-arrestin2可能通过NF-κB通路及mTOR两条通路调控P-gp的表达,即一方面β-arrestin 2通过激活NF-κB,促进MDR1基因转录,另一方面可通过上调mTOR通路抑制PRMT7表达,进而诱导MDR1基因去甲基化,导致P-gp表达升高从而介导宫颈腺癌多药耐药的发生。

吴丹媚[7](2020)在《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在口腔癌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口腔恶性肿瘤是头颈部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90%口腔癌是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通常累及舌、颊粘膜、唇、牙龈和口底,是世界第六大常见癌症。放化疗失败肿瘤残留、口腔癌区域性复发给头颈部外科医生和肿瘤学家带来了巨大的治疗挑战。先前的报告表明,对于可切除的残留或复发肿瘤,挽救手术提供了比放化疗更好的总体存活率和肿瘤控制,挽救性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残留和复发癌症的事实标准[1-3]。口腔癌浸润较深的病灶经常累及咀嚼肌、下颌骨,需要切除较多的组织,累及颞肌时除需将下颌支、腮腺切除外,还需将颞肌、附着于颅底的组织一并切除,往往形成巨大的贯通性复杂缺损,这些缺损修复重建是非常困难的。传统的带蒂血管皮瓣:如胸大肌皮瓣(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PMMP),在修复大面积洞穿性软组织缺损时组织量明显不足,且在有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史或接受过颈部大剂量放疗的患者中,肌皮岛的皮肤与颈部可能很难实现一期愈合[4]。女性患者还带有明显乳腺组织,修复效果不尽人意,而且乳腺组织有发生乳腺癌可能[5]。下斜方肌肌皮瓣(Lower trapezius myocutaneous flap,LTMP)在修复口腔癌挽救性手术相关缺损时,其皮瓣面积足够大,且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由部分或完全皮瓣坏死所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57%,因此该皮瓣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靠的修复技术[6]。在这种情况下,股前外侧肌皮瓣因其多功能性、组织量丰富、足够的血管长度、最小的供区损伤,并可灵活设计为携带不同组织的穿支皮瓣的优点,而被广泛地作为修复重建缺损皮瓣首选[7,8]。关于口腔癌挽救性手术的研究在国外报道较多,而口腔癌挽救性手术后修复重建时所需皮瓣的选择相关报导在国内外均较少,因此口腔癌挽救性手术患者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chimeric perforator flap,ALTP)进行口腔颌面颈部修复重建的临床疗效果值得本课题探讨。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在口腔癌挽救性手术后缺损重建中的临床意义,并结合临床病例和文献分析其对口腔癌挽救性手术生存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8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间口腔癌挽救性手术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重建缺损19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通过对比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张口度、吞咽功能、语音功能和外形满意度,并跟踪随访患者皮瓣及生存状况。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照手术前后临床资料做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手术前后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x2)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总存活时间生存曲线和无瘤存活时间生存曲线的描绘均使用Graph Pad Prism 8.0软件。无瘤生存期采用(x±s)表示,各个亚组无瘤生存期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ANOVA分析,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对不同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性质、颈部淋巴结、并发症、无病间隔期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病例肿瘤均成功切除,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均存活,创口张力尚好,无皮瓣开裂,无血肿、无颈动脉破裂等并发症。大腿供区创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大腿运动时无明显功能障碍。从数据上来看,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张口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吞咽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语音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外形满意度84.21%,与术前73.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随访时间为终点,19名患者挽救性手术后,其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6个月存活率为78.9%,1年存活率为57.9%,3年存活率为31.6%。挽救性手术后47.4%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为1年。从数据上看,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肿瘤分期、分化程度、肿瘤性质、颈部淋巴结情况、并发症严重程度、无病间隔期患者之间的术后无瘤生存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无瘤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变量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挽救性口腔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为≥60岁老年人。无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患者年龄≥60岁是挽救性手术生存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1、挽救性手术是晚期口腔癌/复发性口腔癌治疗的有效手段,采用适当的修复方法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复杂缺损的理想选择。2、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具有足够的组织量,能有效的保护颈部重要血管及填塞巨大空腔,功能性重建了口腔颌面部的结构,明显改善张口度、明显缓解晚期肿瘤引起的疼痛,特别适用于口腔颌面部癌肿挽救性术后组织缺损修复和器官功能恢复。3、患者年龄≥60岁是挽救性手术生存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无瘤生存时间在发病性别、肿瘤分期分化、肿瘤性质、颈部淋巴结清扫方式、并发症严重程度、无病间隔期这些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

王艳[8](2019)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胸腹腔积液性质的判断,以及进一步判定胸腹腔积液的组织来源及病理学分型在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理诊断依据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收集2015年至2017年天津市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11例胸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等),同时收集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和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光学显微镜下采图并对比分析各样本的形态学特点,最后综合分析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在胸腹腔积液性质的判定及恶性胸腹腔积液的组织来源上的优越性。2.收集211例胸腹腔积液样本中35例根据综合判断为恶性积液,并同时送检传统细胞学涂片和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的样本,对比分析上述两种方法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检出率。结果:1.根据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为良性胸腹腔积液102例,恶性胸腹腔积液109例。2.比较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1)35例传统细胞学H&E染色涂片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11例可见肿瘤细胞(阳性结果),18例可见核异质细胞(阴性结果),6例未见肿瘤细胞(阴性结果),传统细胞学涂片对恶性肿瘤细胞检出率31.4%(11/35);2)35例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31例可见恶性肿瘤细胞(阳性结果),4例未见肿瘤细胞(阴性结果),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肿瘤细胞的检出率为88.6%(31/3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传统细胞学涂片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P<0.05)。3.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分类:通过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恶性胸腹腔积液109例,其中腺癌90例(82.6%)、恶性间皮瘤3例(2.75%)、鳞状细胞癌2例(1.83%)、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7例(6.42%)以及病理分型及组织来源不确定7例(6.42%)。90例腺癌包括肺腺癌52例(57.8%)、乳腺癌3例(3.30%)、卵巢腺癌12例(13.3%)、胃肠道腺癌11例(12.2%)、胰腺癌2例(2.20%)以及肿瘤组织来源不确定腺癌10例(11.1%)。结论:1.与传统细胞学涂片相比,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检出率显着提高。2.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为胸腹腔积液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提供更客观的诊断依据,通过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形态的初步判断,然后结合相应的抗体联合检测不仅可以判断胸腹腔积液的良恶性,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细胞的病理学分型,揭示肿瘤的组织来源或缩小组织来源鉴别诊断的范围。3.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通过收集患者胸腹腔积液行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可以判断肿瘤是否复发或是否发生了第二种原发性恶性肿瘤从而引起胸腹腔积液。

杜军,丁敏,李恒,郭真理,邢晓皖,牛俊杨[9](2015)在《乳腺化生性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其中包括2例鳞状细胞癌,3例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腺癌(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1例癌伴间叶分化。对所有肿瘤组织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化生性癌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070岁,平均53.5岁。临床上多以无痛性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均行手术治疗。免疫组化显示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中除1例ER和PR(+)外,其余ER、PR均(-);上皮标记物CK7、CK8、CK5、34βE12和E-cad均(+),p63部分(+);癌伴间叶分化中,间叶成分S-100、vimentin、SMA和CD10(+),ER和PR(+)均在导管癌区域表达;1例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和1例鳞状细胞癌EGFR(+);6例cerb B-2均(-)。结论 MC是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显示多数激素受体(-),根据化生的成分不同表达相应的上皮及间叶组织抗原。

杨颖,胡崇珠,李欢,王恩庆,徐东宏,马宁[10](2014)在《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一例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十分少见[1],国内关于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报道多为小样本的经验总结和个案,例数较少,笔者结合本科病例资料,进行了文献复习。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4岁,主诉"发现右乳肿物10个月,明显增大3个月",于2013年8月24日收入本院治疗。既往体健。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均无肿瘤病史。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侧乳头乳晕深面及

二、乳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2)犬乳腺肿瘤病例资料分析及SNW1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犬乳腺肿瘤概述
    1.2 SNW1 的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犬乳腺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调查与分析
    2.1 材料
    2.2 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讨论和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SNW1 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
    3.1 犬乳腺肿瘤组织的组织学性质鉴定
    3.2 免疫组化法检测SNW1 在犬乳腺肿瘤中的表达
    3.3 免疫印迹法检测SNW1 在犬乳腺肿瘤中的表达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NW1 在犬乳腺肿瘤中的表达
    3.5 SNW1 在犬和啮齿动物乳腺肿瘤中表达情况的比较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手术切除治疗60例皮肤鳞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SEER数据库的乳腺鳞状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入选与排除条件
    2.3 协变量等相关数据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临床病理数据特征
        3.1.1 人口学特征
        3.1.2 肿瘤学特征
        3.1.3 治疗情况
    3.2 单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生存分析
    3.3 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生存分析
    3.4 绘制列线图(nomogram图)
    3.5 列线图的验证
    3.6 列线图的风险分层
    3.7 分析PSCCB患者保乳手术和乳房全切手术对乳腺特异生存(BCSS)的影响
        3.7.1 肿瘤特异性生存数据
        3.7.2 倾向得分匹配前基于竞争风险模型的Gray检验和BCSS累积发生率的比较
        3.7.3 倾向得分匹配后基于竞争风险模型的Gray检验和BCSS累积发生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5)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与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名词对照
第一部分: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在口腔癌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
致谢

(8)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对象与方法
    1.材料
    2.研究对象
    3.实验方法
    4.诊断标准
    5.统计分析
结果
    1.胸腹腔积液病因分类
    2.比较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3 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分类
讨论
    1.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2.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良性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3.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腺癌的诊断价值
    4.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间皮瘤诊断价值
    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6.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价值
    7.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恶性胸腹腔积液诊断中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细胞蜡块技术在晚期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乳腺化生性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一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 1 一般情况
    2. 2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3 病理检查
    2. 4 治疗
    2. 5 预后

四、乳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胸腔积液细胞块105例临床病理分析[J]. 孙龙,宋一帆. 中国基层医药, 2021(06)
  • [2]犬乳腺肿瘤病例资料分析及SNW1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D]. 项茹雪.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3]手术切除治疗60例皮肤鳞癌临床特征分析[D]. 王羽.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SEER数据库的乳腺鳞状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D]. 刘冉. 南昌大学, 2021(01)
  • [5]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D]. 刘淋红.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6]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与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靖晓童. 山东大学, 2020(02)
  • [7]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在口腔癌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D]. 吴丹媚.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王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乳腺化生性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J]. 杜军,丁敏,李恒,郭真理,邢晓皖,牛俊杨.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5(01)
  • [10]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一例及文献复习[J]. 杨颖,胡崇珠,李欢,王恩庆,徐东宏,马宁.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4(05)

标签:;  ;  ;  ;  ;  

乳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