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连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一、持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葛启航,万春友,刘亚北,季煦,马继海,曹海鲲,雍伟,刘钊,张宁宁[1](2017)在《胫腓骨开放骨折Taylor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轴向应力刺激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胫腓骨开放骨折行Taylor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轴向应力刺激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45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Taylor空间支架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根据术后是否进行轴向应力刺激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对试验组进行轴向应力刺激;两组均行轴向载荷分担比值测试,该值<10%时拆除外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拆除外固定支架时间;拆除外固定支架6个月后,参照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和3例发生针道异物反应,予以对症抗过敏治疗后好转。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个月。患者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无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和拆除外固定支架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拆除外固定支架6个月后,参照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试验组优13例、良6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2.6%;对照组优5例、良10例、中4例、差3例,优良率为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6,P=0.032)。结论 Taylor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行轴向应力刺激能促进胫腓骨开放骨折的愈合,促进骨折处局部骨形成。

曹克勇,方彩莲,叶积飞[2](2014)在《不同强度的早期负重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早期负重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股骨干骨折患者60例,3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术后1周根据负重强度的不同分为低强度(A组)、中强度(B组)和高强度(C组)3组,每组20例。训练4周后开始扶拐下地,并在患肢部分负重下练习行走。记录并分析3组在术后4周、8周、12周的骨痂质量,观察3组的骨折愈合效果。结果:术后8周、12周后3组骨痂较同组前一时间点均明显增加(P<0.05),且B组骨痂生长较同期A、C组明显增多(P<0.05),A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2周,B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C组(90.0%、55.0%、60.0%,P<0.05),A、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强度的早期负重能显着促进骨痂生长,提高股骨干骨折愈合率,疗效肯定。

刘雯雯,侯建华,王志,罗尚林[3](2014)在《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骨质愈合包括多能干细胞的分化、软骨内钙化和骨组织重建等多个生物学反应,是一个由众多物质参与的复杂机体结缔组织再生的修复过程。骨折愈合过程主要受到力学环境的调控,骨折间隙内的应力载荷起到诱导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骨折愈合的过程和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讨论了持续动态压应力环境对骨折愈合的影响。通过对人体胫骨受力的ANSYS分析表明,持续动态压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曹克勇,叶积飞,方彩莲[4](2013)在《不同强度的负重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负重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股骨干骨折患者60例,根据负重强度的不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强度A、中强度B和高强度C三组,每组20例。采用电动直立床床面转动角度的大小来表示负重的强度,A、B、C三组开始的角度分别为30°、45°、60°,每隔30d增加15°,总疗程为90d;每次负重20min,每天3次。记录3组在30、60、90d后骨痂质量,并进行分析,观察3组的骨折愈合效果。结果:治疗30、60、90d后,3组均有明显骨痂生长;60、90d后B组骨痂明显多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90d后B组的总有效率(90%)高于A组(55%)、C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强度负重能明显提高股骨干骨折愈合率,缩短治疗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的简便方法。

任可,张春才,许硕贵,赵建宁[5](2012)在《实验性肱骨骨折持续动态压应力内固定术后即刻的生物力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实验性肱骨骨折持续动态压应力内固定环境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新西兰兔行肱骨干横断截骨,实验组以形状记忆接骨器内固定产生持续动态压应力的生物力学环境,对照组以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立即剖取完整的肱骨-内固定标本,行轴向压缩、扭转和三点折弯力学试验。结果:术后即刻两组的扭转刚度、最大扭矩和最大弯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弯曲刚度略高于对照组(P<0.05)。轴向压缩试验则显示实验组的抗压刚度和应力遮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抗压强度与对照组差别不显着。结论:形状记忆接骨器在维持骨折端稳定的基础上在骨折间隙产生持续动态的轴向压应力,其特殊的材质选择和结构设计,有助于在避免内固定失败风险与保持骨折间隙内刺激骨痂生长所需的合理应变水平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李磊[6](2012)在《机械振动协同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闭合性骨折愈合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机械振动协同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 BMSCs)动员对大鼠闭合性骨折愈合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清洁级3月龄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160只,体重200±20g。随机分为4组,即骨折模型组(C组),骨折+动员剂组(M组),骨折+振动组(V组),骨折+动员剂+振动组(M+V组),每组40只。V组、M+V组骨折72h后接触30Hz累计15min/d,5d/W的间歇振动。M组和M+V组骨折3h后背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μg/kg/d),共5d,各组分别在第1w/2w/4w/5w取材。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CD31、CD34、VEGF、ANG-1和FⅧ-Rag蛋白表达,免疫印迹法分析愈合期骨组织中ANG-1和VEGF蛋白表达。实验结果:本实验采用大鼠骨折后rhG-CSF动员的方法来动员干细胞,促进BMSCs向骨外周血迁移,增加外周血的BMSCs,加速血管再生,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骨折愈合。采用机械振动,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管再生与重建,通过机械振动改善骨折周围力学环境,为骨折愈合提供合适的微环境。其结果如下:1用大鼠骨折造模支架造成大鼠股骨中段闭合性骨折,通过X光片判断,成功建立大鼠骨折模型。2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均可促进大鼠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但机械振动和rhG-CSF动员双重作用效果更为显着,优于骨折后单纯rhG-CSF动员作用或单纯机械振动作用。3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对大鼠骨折恢复过程中的血管再生及骨组织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机械振动或rhG-CSF动员可使毛细血管数量增多,血管重建加速,较早地形成血管网;尤其以机械振动和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效果更明显。提示:骨折后进行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可促进骨折愈合早期的血管形成,改善骨折部位的微环境,促进骨折愈合。4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对大鼠骨折部位BMSCs动员显着。CD34+在各组实验大鼠骨折部位表达先升高后降低,第2周时是4次取材峰值,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组>机械振动组>rhG-CSF动员组>模型组。提示: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双重作用加强了BMSCs的动员,可趋化募集更多的BMSCs,加速骨折部位的损伤修复。5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可促进VEGF的表达,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的双重作用效果更加显着。VEGF在各组实验大鼠骨折部位表达先升高后降低,第2周时是4次取材峰值,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组>机械振动组>rhG-CSF动员组>模型组。6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均可促进Ang-1的表达,机械振动组、rhG-CSF动员组和模型组大鼠骨折部位表达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第4周时是4次取材峰值,而机械振动和rhG-CSF动员双重作用组第2周时是4次取材的峰值,之后逐次下降,表现为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组>机械振动组>rhG-CSF动员组>模型组;机械振动和rhG-CSF动员双重作用刺激Ang-1表达最显着。7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均可促进FⅧ-Rag、CD31的表达,可反映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血管新生。骨折愈合的血管再生高峰期在第2-4周,且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组>机械振动组>rhG-CSF动员组>模型组。提示,BMSCs动员和机械振动以及二者双重作用均可促进缺血组织血管生成,改善缺血区的血液灌注,加速骨折愈合。8血管生成素Ang-1的WB结果显示,正常情况下Ang-1表达量较少,骨折1周达高峰;动员剂组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表达量多于安静组;振动组早期明显升高后呈自然下降规律,但表达量较多;动员振动组则从第2周到4周明显升高,5周时表达再次显着下降,但各期Ang-1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表明在骨折愈合期,机械振动和动员剂均可促进Ang-1表达,机械振动作用优于动员剂,早期二者合用促进血管生成效果显着。机械振动与动员剂合用效果更加显着,作用优于单一因素。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WB结果显示,正常情况下VEGF表达较少;动员剂组表达量逐渐升高,但表达量多于安静组;振动组早期明显升高后呈自然降低,但表达量较多;动员振动组表达量先降低后升高,但各期VEGF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表明在骨折愈合期,机械振动和动员剂均可促进VEGF表达,机械振动作用优于动员剂,在早期两者合用促进血管生成效果显着。机械振动与动员剂合用效果更加显着,作用优于单一因素。结论: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可显着增加大鼠骨折部位BMSCs标志物、血管再生因子、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但机械振动和rhG-CSF动员双重作用效果更为显着。提示,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可显着促进BMSCs动员,促进血管再生,促进骨折修复。机械振动协同BMSCs动员是促进骨折愈合的较好方法。

任可,张春才,赵建宁,汪光晔,陆维举,陈勇,孙剑伟[7](2010)在《持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持续动态压应力环境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和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这一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该调控过程。[方法]120只新西兰兔行单侧肱骨干截骨,A、C两组以形状记忆接骨器内固定,B组以加压钢板固定,且术后C组以3 mg.kg-1.d-1的Celecoxib灌胃。术后定期在骨折间隙处取材并留取血清标本,用Real-time RT-PCR测定COX-1、COX-2基因转录水平,以放射免疫法测定PGE2、cAMP含量,观察愈合骨痂的组织学改变并检测血清中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活性。[结果]各组COX-2转录水平以及PGE2、cAMP的含量均随愈合过程呈显着改变,且随内固定方式表现出明显差异。组织学和血清学结果则显示A组骨折间隙内软骨内成骨和编织骨痂的改建均领先于B组,而抑制形状记忆接骨器内固定下增高的COX-2活性后骨折愈合的组织学过程变缓,血中成骨特异性蛋白水平也明显下降。[结论]形状记忆接骨器产生的持续动态压应力环境可以促进软骨内成骨及随后的骨痂塑形,加速骨折愈合,而且该效应与COX-2、PGE2、cAMP这一信号转导通路密切相关。

任可,张春才,汪光晔,赵建宁,孙剑伟[8](2009)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对骨折愈合时应力遮挡率及骨痂成熟过程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固定下骨折愈合时应力遮挡率随时间的变化以及骨折处超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特点。方法:新西兰兔行单侧肱骨干横断截骨,实验组以天鹅记忆接骨器内固定,对照组以加压钢板固定。分别于术后第2、4、8、12、16周时取材,测定应力遮挡率和愈合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并观察骨折端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愈合过程的前12周内实验组的应力遮挡率明显较低而力学性能则高于对照组,电镜观察则显示实验组矿物质沉积领先于对照组且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结论:天鹅记忆接骨器应力遮挡效应较小,加快了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促进了骨痂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和钙化,从而提高了愈合骨的力学性能。

董国顺[9](2008)在《叩击式压应力刺激下下肢骨折端所受压力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骨延迟愈合、骨不愈合是指骨折愈合过程的迟滞和终止。国外有资料报道,各种原因所致的骨折不愈合与延迟愈合占骨折患者的5%~7%。因此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是骨科界十分重视的问题。下肢骨干骨折包括股骨干骨折、胫骨干、胫腓骨干骨折,这些部位的骨折如果愈合不良,将严重影响患者的下肢负重和日常生活。目前,国内外对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有很多方法,如药物治疗、生长因子治疗、电磁场治疗、冲击波治疗等等,但这些方法不能给骨折端提供必要的应力刺激,往往因长期卧床和制动导致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出现。自1892年提出骨结构受机械压力影响和调节的Wolff定律后,许多学者观察了不同力学状态下骨的愈合。研究证实,骨折端控制性细微运动可以促进骨痂的形成和钙化,加速骨折愈合。这也是对中医“动静结合”理论的扩展。有众多的研究支持骨愈合是由局部力学环境所调控。机械应力刺激法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疗法用来促进骨折愈合已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同。因此本科研项目的前期实验根据应力促进骨折愈合的原理和“动静结合”的理论,将其应用于临床,研制出叩击式骨应力刺激仪。刺激仪所产生的叩击式轴向压应力可以为下肢骨折端提供必要的力学环境,而且经过临床实验证实,其具有促进下肢骨折愈合的作用。目的:利用本科研项目前期研制出的叩击式骨应力刺激仪,通过叩击应力作用于不同部位和不同固定方法的下肢骨折端,研究体外施加的叩击式轴向压应力与下肢骨折端所产生的压力的变化关系。方法:采用完整成人尸体标本5具,共10例下肢标本。为方便测量,人为制成下肢骨干中段的横形骨折,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将实验分为股骨骨折组、胫骨骨折组和胫腓骨双骨折组。每组分别采用钢板、外固定架、交锁髓内钉对骨折进行固定,骨折端留出10mm的空隙,放置触力传感器。为充分利用标本,按照先股骨组、再胫骨组、最后胫腓骨组的顺序进行测量。用叩击式骨应力刺激仪在标本的足跟处施加叩击式轴向压应力,从50N的叩击力开始,逐渐增加,每次增加50N,直至350N,每个标本重复叩击6次,分别记录每次施加的叩击式压应力和骨折端对应产生的压力,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叩击式轴向压应力与骨折端所产生的压力呈线型的变化关系,骨折端所产生的压力在不同固定方法之间和不同骨折部位之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骨折端的压力:外固定架固定>钢板固定>交锁髓内钉固定,胫腓骨组>胫骨组>股骨组。结论:叩击式骨应力刺激仪在体外施加的叩击式轴向压应力与骨折端产生的压力具有线型的变化关系,而且不同骨折部位和不同固定方式的骨折端会产生不同的压力,此结果为叩击式骨应力刺激仪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条件。

任可,张春才,汪光晔,赵建宁,陆维举,李波[10](2007)在《持续动态压应力下骨折愈合时环氧化酶及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持续动态压应力环境对实验性骨折愈合时环氧化酶mRNA表达水平以及前列腺素E2(PGE2)和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方法:80只新西兰兔行单侧肱骨干横断截骨,实验组以天鹅记忆接骨器内固定,在骨折端造成持续动态压应力,对照组以4孔加压钢板固定.分别于术后第3,7,14,21,28,56,84日时,在骨折间隙内取材,行组织学、放射免疫和Real-timeRT-PCR等观察及检测.结果:环氧化酶-2(COX-2)mRNA的表达量以及PGE2和cAMP的含量均较骨折前显着上升,且实验组在术后34wk时以上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结果则显示实验组骨折间隙内软骨内成骨和编织骨向板层骨的改建均领先于对照组.结论:天鹅记忆接骨器产生的持续动态压应力通过COX-2,PGE2和cAMP这一信号通路使得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促进了骨折愈合.

二、持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持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胫腓骨开放骨折Taylor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轴向应力刺激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
    1.4 观测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不同强度的早期负重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骨的力学特性
2 骨折愈合和应力作用
3 骨骼受力的ANSYS分析
4 结论

(5)实验性肱骨骨折持续动态压应力内固定术后即刻的生物力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内固定器械的制作
        1.1.1 SMC的制作及作用原理
        1.1.2 兔肱骨干骨折4孔加压钢板的制作
    1.2 手术操作和内固定安装方法
    1.3 实验仪器
    1.4 生物力学实验
        1.4.1 扭转实验
        1.4.2 三点折弯试验
        1.4.3 轴向压缩试验及内固定应力遮挡率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扭转试验结果
    2.2 弯曲试验结果
    2.3 轴向压缩试验结果
3 讨论

(6)机械振动协同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闭合性骨折愈合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选题依据
    1 治疗性血管再生的研究进展
        1.1 血管再生的过程
        1.2 血管再生的分子机制
        1.3 治疗性血管再生
    2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2.1 手术选择的固定方式与骨折愈合
        2.2 骨折局部因素与骨折愈合
        2.3 术后功能锻炼
        2.4 全身因素
    3 治疗性血管再生与骨修复
        3.1 骨的血液供应
        3.2 骨折愈合及其影响因素
    4 微动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进展
        4.1 微动与骨折愈合研究进展
        4.2 微动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
        4.3 应力-应变促进成骨分化的力学信号传导机制
    5 骨髓干细胞
        5.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5.2 骨髓造血干细胞
        5.3 骨髓内皮祖细胞
    6 干细胞动员与骨骼损伤修复
        6.1 骨髓干细胞动员与损伤修复
        6.2 骨损伤修复与血管再生
        6.3 干细胞动员与骨损伤的血管再生
    7 选题依据
第二部分 大鼠闭合性骨折模型建立和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喂养及分组
        1.2 实验仪器设备和主要试剂
        1.3 大鼠股骨闭合性骨折模型的建立
        1.4 干细胞动员剂rhG-CSF给药方式和剂量选择
        1.5 机械振动方案选择
        1.6 脱钙骨组织样本取材、固定、包埋及制片方法
        1.7 图像采集,数据统计与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模型成功率
        2.2 X线片结果
        2.3 大鼠骨折恢复期的行为观察及体重变化
        2.4 大鼠骨折部位的骨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3 分析与讨论
        3.1 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对骨折大鼠恢复期的行为观察与体重变化分析
        3.2 X光片观察结果分析
        3.3 骨组织学变化分析
    4 小结
第三部分 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对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CD34、VEGF、ANG-1、FⅧ-RAG、CD31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1.3 脱钙骨组织样本取材、固定、包埋及制片方法 #41同第二部分脱钙骨组织样本取材、固定、包埋及制片方法
        1.4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
        1.5 图像采集与数据统计
    2 实验结果
        2.1 骨折部位CD34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2 骨折部位VEGF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3 骨折部位Ang-1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4 骨折部位FⅧ-Rag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5 骨折部位CD31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对骨折大鼠CD34+表达的影响
        3.2 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对骨折大鼠VEGF的影响
        3.3 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对骨折大鼠Ang-1表达的影响
        3.4 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对骨折大鼠FⅧ-Rag和CD31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部分 机械振动协同RHG-CSF动员对骨折大鼠骨痂组织ANG-1和VEGF蛋白表达的免疫印迹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
        1.3 取材及样品保存
        1.4 骨组织蛋白提取
        1.5 蛋白定量
        1.6 蛋白变性
        1.7 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
    2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表达
        2.1 凝胶电泳
        2.2 转膜
        2.3 封闭
        2.4 抗体孵育
        2.5 化学发光、显影、定影
        2.6 图像采集与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蛋白定量数据
        3.2 标准蛋白曲线
        3.3 电泳结果
        3.4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持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SMC的制作及作用原理
        1.1.2 兔肱骨干加压钢板的制作
        1.1.3 试剂
    1.2 方法
        1.2.1 手术操作
        1.2.2 Real-timeRT-PCR分析
        1.2.3 PGE2、cAMP含量的测定
        1.2.4 组织学观察
        1.2.5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1.2.6 血清骨钙素的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环氧化酶转录水平测定
    2.2 骨折标本PGE2、cAMP含量测定
    2.3 组织学观察
    2.4 术后血清标本B-ALP活性测定
    2.5 术后血清OC水平测定
3 讨 论

(8)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对骨折愈合时应力遮挡率及骨痂成熟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SMC制作
    1.2 仪器设备
    1.3 手术操作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1.4.1 内固定应力遮挡率测定
        1.4.2 愈合骨生物力学测试
        1.4.3 扫描电镜观察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应力遮挡率的测定
    2.2 生物力学测试
    2.3 超微结构观察
3 讨论

(9)叩击式压应力刺激下下肢骨折端所受压力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图片
文献综述
作者简历

四、持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胫腓骨开放骨折Taylor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轴向应力刺激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J]. 葛启航,万春友,刘亚北,季煦,马继海,曹海鲲,雍伟,刘钊,张宁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08)
  • [2]不同强度的早期负重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J]. 曹克勇,方彩莲,叶积飞. 中国康复, 2014(06)
  • [3]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J]. 刘雯雯,侯建华,王志,罗尚林. 河南科技, 2014(07)
  • [4]不同强度的负重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A]. 曹克勇,叶积飞,方彩莲. 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3
  • [5]实验性肱骨骨折持续动态压应力内固定术后即刻的生物力学评价[J]. 任可,张春才,许硕贵,赵建宁.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12)
  • [6]机械振动协同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闭合性骨折愈合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D]. 李磊.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 [7]持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J]. 任可,张春才,赵建宁,汪光晔,陆维举,陈勇,孙剑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04)
  • [8]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对骨折愈合时应力遮挡率及骨痂成熟过程的影响[J]. 任可,张春才,汪光晔,赵建宁,孙剑伟. 中国骨伤, 2009(03)
  • [9]叩击式压应力刺激下下肢骨折端所受压力的变化研究[D]. 董国顺. 福建中医学院, 2008(02)
  • [10]持续动态压应力下骨折愈合时环氧化酶及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J]. 任可,张春才,汪光晔,赵建宁,陆维举,李波.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7(19)

标签:;  ;  ;  ;  

连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