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脾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一、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杨家丽,李加伍,叶桂林,罗燕[1](2020)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脾脏良恶性占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Meta分析评价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脾脏良恶性占位的价值。方法从Google scholar、PubMed、Embase、维普、万方、CNKI等数据库检索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脾脏良恶性占位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10日,由两名研究人员分别对文献进行综合筛选和数据提取。使用QUADAS工具对入选文献质量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采用STATA 15.1统计软件分析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脾脏良恶性占位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篇文献,样本量776例,共875个占位,其中良性515个,恶性360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脾脏恶性占位的合并敏感性为0.97(95%CI:0.91~0.99),合并特异性为0.91(95%CI:0.87~0.93),合并阳性似然比为10.5(95%CI:7.7~14.4),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04(95%CI:0.01~0.10),合并诊断比值比为274(95%CI:96~781),合并曲线下面积为0.97(95%CI:0.95~0.98)。各项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65.63%,P<0.01);漏斗图显示文献存在发表偏倚(P=0.01)。结论超声造影在脾脏良恶性占位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价值。

童成文,罗小琴,戢磊,高道明,刘源源,兰姗[2](2019)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 27例脾脏占位性病变,其中良性占位16例,包括脾囊肿7例,脾脓肿3例,脾血管瘤4例,脾血管淋巴管瘤1例,脾淋巴管瘤1例;恶性占位11例,包括转移瘤8例,淋巴瘤3例。结论 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李亭,李俊峰[3](2018)在《常规超声和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增强CT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和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患者术前均分别实施常规超声、增强CT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准确性。结果手术病理显示,脾脏良性病变43例,其中脾囊肿21例,脾血管瘤17例,脾淋巴管瘤3例,脾脏炎性假瘤1例,脾结核1例。脾脏恶性病变21例,其中脾转移瘤12例,脾淋巴瘤8例,间质瘤1例。常规超声检查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8%(53/64)、76.7%(33/43)、95.2%(20/21)。增强CT检查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4%(54/64)、77.1%(34/43)、95.2%(20/21)。联合检查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3%(61/64)、95.3%(41/43)、95.2%(20/21)。联合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均高于单纯常规超声、单纯增强CT检查,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增强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各有优缺点,而两种影像学方法联合使用,能增强诊断准确率,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邹海波,罗兰云,龙爽,王冠,薛华,骆乐,姚豫桐,向光明,黄孝伦[4](2016)在《腹膜后泡型包虫病合并多器官转移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3年前,因"腹膜后占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前CT、MRI和B超检查结果示胰腺后方、腹腔干肿块,淋巴结病变待查,肝、脾、肺无病变(图1)。术中探查见胰后淋巴结肿大、腹膜后直径约5 cm质地坚硬肿块,侵及腹腔干及胆总管,遂行"胆肠吻合+胆囊切除+腹膜后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肉芽肿性炎伴坏死,考虑为结核感染,但抗酸染色未见阳性杆菌;临床诊断为"腹膜后淋巴结结核待查",术后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4个月复

路翔宇,龚军,许建,熊伟,俞小炯[5](2016)在《脾脏炎性假瘤七例诊治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脾脏炎性假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脾脏炎性假瘤的临床资料以及结合文献探讨其CT表现。结果 7例病人中2例有外伤致脾脏包膜下血肿病史,病程较长,早期无自觉症状,其余病例均由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均行脾脏切除术。术后定期随访均无并发症。结论脾脏炎性假瘤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增强CT对脾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谭文佳[6](2015)在《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疾病的常规超声、增强CT的影像学表现。研究常规超声、增强CT、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脾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3月诊断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61例患者,均采取常规超声、增强CT、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回顾性分析脾脏占位性疾病常规超声、增强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对照分析常规超声、增强CT、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多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价值。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1.常规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2.1%(44/61)、80.0%(16/20)、68.2%(28/41)、31.8%(13/41)、20%(4/20)。P=0.049, P<0.05,有统计学意义,常规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有差异。2.增强CT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83.6%(51/61)、90.0%(18/20)、80.5%(33/41)、19.5%(8/41)、10.0%(2/20)。P=0.109,P>0.05,无统计学意义,增强CT检查与病理结果无明显差异。3.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0.2%(55/61)、95.0%(19/20)、87.8%(36/41)、12.2%(5/41)、5.0%(1/20)。P=0.219,P>0.05,无统计学意义,常规超声联合螺旋CT检查与病理结果无明显差异。4.常规超声和增强CT比较,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P>0.05,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常规超声和联合诊断比较,准确性、特异性P<0.05,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常规超声根据病变部位的回声、形态、血流等表现可初步判断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但准确性较低。2.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提高了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刘芳,刘合春,梅保华,曹健,罗钢[7](2013)在《原发性脾脏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脾脏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脾脏血管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其次为毛细血管瘤。彩色多普勒、CT、MRI对脾脏血管瘤的定性诊断率100%,手术切除疗效好。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脾脏血管瘤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并最大限度保留脾脏功能,是脾脏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并可获得满意疗效。

陈胜,刘双海,沈伟,陶国青,蔡兵,陆培华[8](2013)在《伴有并存疾病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伴有并存疾病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和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伴有并存疾病的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B超和CT检查,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施行脾切除术或联合器官切除术。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选择化疗方案。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至2013年6月。结果脾脏占位性病变多无特异性症状,其中以左季肋区不适、胀痛为首发症状的4例,其余10例患者均无症状。患者术前诊断符合率为10/14,其中并存疾病为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前诊断符合率为2/5。术前B超检查14例,明确诊断9例。CT检查9例,明确诊断7例。14例患者中,右侧卵巢癌、双侧卵巢癌与乙状结肠癌患者均与术后孤立性脾转移相关;其他11例患者的并存疾病与脾脏占位性病变不相关。合并左半结肠癌及2型糖尿病的脾脉管瘤患者、合并肾癌的脾硬化性血管瘤样转化患者和合并高血压及胆囊结石的脾淋巴管瘤患者的并存疾病和脾脏占位性病变为同期发现。其余11例患者的并存疾病与脾脏占位性病变为先后发现。14例患者中行单纯脾切除10例,行脾切除联合其他脏器切除4例。5例经病理检查明确的脾脏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根据并存疾病选择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均顺利,无全身凶险性感染发生。14例患者中,2例脾肉瘤患者分别于术后半年和1年出现全身转移;合并右侧卵巢癌的孤立性脾转移患者随访3年出现横结肠转移;合并双侧卵巢癌的孤立性脾转移患者随访2年出现腹腔广泛转移;合并乙状结肠癌的孤立性脾转移患者,术后4年死于腹腔肿瘤复发;合并左半结肠癌、2型糖尿病的脾脉管瘤患者因左半结肠癌分期早,随访6年仍生存。其余9例并存疾病为良性疾病的患者随访时间内均生存。结论伴有并存疾病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依靠术前影像学和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在排除绝对手术禁忌证后采取外科治疗安全可靠,预后由并存疾病的进展和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肿瘤性质共同决定。

陈庆民[9](2012)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进一步提高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0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方式,并随访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中良性占位30例,其中脾血管瘤8例,脾囊肿11例,脾脏错构瘤1例,脾脏结核2例,海绵状脉管瘤1例,淋巴管瘤2例,炎性假瘤2例,脾囊肿合并淋巴管瘤1例,脾脓肿2例,诊断准确率为42%。恶性肿瘤20例,其中脾脏恶性淋巴瘤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内细胞肉瘤1例,脾脏转移性肿瘤7例,诊断准确率为86%。良性病例行单纯脾切除术,恶性病例行脾切除加脾门淋巴结清扫。50例患者中有38例随访成功。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以原发病为主,原发病中又以良性多见;B超、CT或MRI是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诊断方法;良性肿瘤应行脾切除术,恶性肿瘤应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曾锦生,赵慧,吴安涛,李勇,蔡军,余永欢,方宁国[10](2011)在《脾脏占位性病变35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良性占位性病变27例,恶性占位性病变8例。B超和CT是主要诊断方法。35例均行手术治疗,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确诊依赖术后病理检查。脾切除术对良性占位病变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二、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脾脏良恶性占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检索
    二、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三、资料提取
    四、文献质量评价
    五、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Meta分析结果
        1. 异质性检验:
        2. 发表偏倚:
讨论

(2)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脾脏非肿瘤性病变
    3.2 脾脏良性肿瘤
    3.3 脾脏恶性肿瘤

(3)常规超声和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结果分析
    2.2 常规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2.3 增强CT检查结果分析
    2.4 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诊断结果分析
    2.5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对比
3 讨论

(5)脾脏炎性假瘤七例诊治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二、治疗方法
    三、随访
结果
    一、诊断
    二、治疗
讨论

(6)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参考文献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资料
    3.2 仪器、方法和测量指标
        3.2.1 仪器
        3.2.2 方法
        3.2.3 测量指标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病理结果
    4.2 常规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
    4.3 CT 平扫和增强图像特征
    4.4 常规超声联合增强 CT 的统计学分析(见表 4.4)
    4.5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见表 4.5)
第5章 讨论
    5.1 常规超声的结果分析
    5.2 增强 CT 的结果分析
    5.3 常规超声联合增强 CT 的结果分析
    5.4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的结果分析
    5.5 展望与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原发性脾脏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类型
    2.2 影像学检查结果
    2.3 治疗结果
3 讨论

(9)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影像学检查
    2.3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2.4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治疗
    2.5 新进展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方法
    3.2 临床资料
    3.3 影像学表现
    3.4 治疗方法及疗效评判
    3.5 病理资料观察
第4章 结果
    4.1 辅助检查情况
    4.2 手术治疗效果
    4.3 病理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脾脏占位性病变基本概况探讨
    5.2 临床症状、体征的分析
    5.3 影像学检查
    5.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5 治疗方法
    5.6 有关病理检查结果的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脾脏占位性病变3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4 骨穿检查
2 结果
    2.1 治疗方法
    2.2 治疗结果
3 讨论
    3.1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分类
    3.2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3.3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治疗

四、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脾脏良恶性占位的Meta分析[J]. 杨家丽,李加伍,叶桂林,罗燕.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0(12)
  • [2]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童成文,罗小琴,戢磊,高道明,刘源源,兰姗.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05)
  • [3]常规超声和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 李亭,李俊峰.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8(05)
  • [4]腹膜后泡型包虫病合并多器官转移的诊断与治疗[J]. 邹海波,罗兰云,龙爽,王冠,薛华,骆乐,姚豫桐,向光明,黄孝伦.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6(12)
  • [5]脾脏炎性假瘤七例诊治报告[J]. 路翔宇,龚军,许建,熊伟,俞小炯. 腹部外科, 2016(02)
  • [6]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D]. 谭文佳. 吉林大学, 2015(08)
  • [7]原发性脾脏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J]. 刘芳,刘合春,梅保华,曹健,罗钢. 江西医药, 2013(12)
  • [8]伴有并存疾病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J]. 陈胜,刘双海,沈伟,陶国青,蔡兵,陆培华.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3(09)
  • [9]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治疗[D]. 陈庆民. 吉林大学, 2012(09)
  • [10]脾脏占位性病变35例临床分析[J]. 曾锦生,赵慧,吴安涛,李勇,蔡军,余永欢,方宁国. 江西医药, 2011(10)

标签:;  ;  ;  ;  ;  

脾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