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程序保障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程序保障

一、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之程序保障(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娜[1](2021)在《新时期下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问题与对策——以效益最大化原则为视角》文中认为非诉讼解决机制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重要举措,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是劳动争议当事人通过非法院诉讼程序解决争议的综合性调整机制,包括劳动仲裁、人民调解以及劳动协商等方式。但目前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存在立法供给不足、运行成本高、功能发挥有限、执行绩效不高等诸多障碍,致使该机制在运行中发挥效益有限。因此,该文从法经济学效益最大化角度分析了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成本和收益,论证了该机制运行效益最大化的价值所在,并提出了实现该机制运行效益最大化的改革方向。

李梦云[2](2021)在《多元解纷机制下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多元解纷机制改革下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问题突出。调解员在调解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决定了调解员专业化之实质是调解专业化,调解员专业化应当符合调解专业化的具体要求。我国调解制度及规范决定了专业化调解员应当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和调解技能、立场中立、完成了调解员资格认证程序。多元解纷机制下我国劳动争议调解面临着"高调解率"、源头治理、有效分流的压力,同时劳动争议调解具有限度要求、利益事项调整等特殊性,使得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更为重要、紧迫。因此,应当通过构建劳动争议调解员或调解员资格管理制度、调解员行为监管及试行专业劳动争议调解服务市场化,逐步实现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

曾光旭[3](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研究 ——以C市某工伤赔偿劳动争议调解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莫磐[4](2021)在《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争议处理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及时、合理、有效地处理争议的高低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区域劳动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矛盾的缓和。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快速推进,区域内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方面得到迅猛发展,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优秀人才的流动与融合已逐渐呈常态化发展,涉港澳籍劳动者、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长、居高不下。基于“一国两制、三大区域、两大法系、三种法律体系”等原因,粤港澳三地现有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总体设置、组织机构和具体机制之间衔接关系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实务操作中产生了跨地区送达法律文书难、调查难、审理难、执行难,以及选择与适用法律、信息互通共享、沟通协调等系列问题。如何规避摩擦、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解决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面临的困境,成为建设一流湾区不得不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逐一厘清劳动争议及其处理机制等相关概念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面临困境,必须重点关注的处理机制的具体机制、组织机构和具体机制之间衔接关系模式等三个因素的创新,以“一国两制”理论、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三地不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劳动争议案件量居高不下等实际情况出发,阐述面临困境中存在的粤港澳三地法律障碍、国内调解机制效率偏低、组织机构对接难、欠缺司法合作协议等四个问题,并从三地法律渊源和法律体系不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设置和功能不同、处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同、机制衔接关系模式不同等四个方面对应分析原因。为突破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面临困境,笔者建议,在坚持“一国两制”前提下,对应港澳两地回归时间点,分三步进行探索创新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现阶段的第一步先行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并具体提出了顶层设计的立法授权、具体机制设计的求同存异、组织机构的靠拢统一和衔接关系模式的融合创新等四个对策建议,第二、三步将视第一步实践情况而逐步开展针对性的探索,以期对政府部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和谐劳动关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平[5](2021)在《湘西州劳动争议仲裁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周维浩[6](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法治文化建设,社会公众也充分认识到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劳动关系领域的劳动法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劳动法治文化的建设也应该得到研究和重视。劳动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实现了劳动法治所具有或应有的文化。从广义上来看,劳动法治文化是人们在劳动法治实践中形成的、体现着劳动法治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一种法治文化形态,主要集中体现在劳动法治建设的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从狭义上来看,劳动法治文化主要是指劳动法治意识、劳动法治理念、劳动法治思维、劳动法治信仰的培育和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在纵向上主要从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实践现状、行动指南和路径选择五个方面入手,在横向上主要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进行深入展开。具体而言: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的科学内涵。主要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第二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的价值功能。主要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在物质层面,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建设的环境需求,强调劳动法治文化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营造良好劳动法治氛围的重要基础、形成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观念的重要因素。在精神层面,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建设的精神需求,强调劳动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诚信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规则意识,弘扬契约精神;提升劳动品质,弘扬劳动精神。在制度层面,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支撑,强调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建设的价值引导和内在动力;构成要素和精神支撑;重要标志和可靠保障。在行为层面,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建设的现实需求,强调劳动法治文化对社会公众行为具有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的功能。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现状。主要论述了劳动法治文化建设在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理论因素与实践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主要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以劳动者为中心、坚持倾斜保护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结合、坚持劳动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并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在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层面的目标取向。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在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上的具体建设举措。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的建设,既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才能保证劳动法治文化建设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运行;又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特别是社会公众的参与,每个人都不能将自己置身其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才能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劳动法治文化的认同及形成劳动法治信仰,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要求,为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全面推行劳动法治和实现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文化土壤、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

熊雨竹[7](2021)在《“闸口分流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背景下劳动争议仲裁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C市L区劳动争议仲裁院的参与式观察》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纠纷明显增多,各种利益冲突日益明显,纠纷日趋多样复杂。近年来,我国劳资矛盾愈发尖锐,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呈增长趋势,对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呼声愈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首次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具体业务工作列入报告内容,充分表明党和国家高层领导对劳动关系领域、对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重视和期待。但劳动争议仲裁作为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必要程序,多元矛盾化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实践中似乎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少学者对多元矛盾化解机制的重要性都进行了肯定。通过梳理国外和国内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发现我国从立法、劳动争议仲裁的法律效力、对劳动争议仲裁的重视程度方面需要向国外适当借鉴,当前的一裁两审制度也存在着弊端,不利于劳动争议仲裁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界大多提出重视非诉讼手段中调解的作用、从制度和政策角度对劳动争议仲裁进行优化,但没有从实践层面探讨调解、仲裁和诉讼之间的关系和运行机制,也没有提及仲裁机构自身如何进行优化。笔者通过对C市L区劳动争议仲裁院的参与式观察、访谈以及案例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闸口分流机制”的创新概念,分析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如何将案件“前推”至私下协商解决,“平推”至行政裁决;如何“截”至仲裁调解及仲裁裁决,如何“放”至法院上诉环节。总结基层劳动争议仲裁院的现实情况和仲裁员具体的实践——基于C市L区劳动争议仲裁院的参与式观察策略,梳理调解、仲裁、行政诉讼和诉讼这一劳动纠纷解决机制的运行。进而总结问题,提出建议,并试图从中获得司法社会工作介入其中的启示,以提升劳动争议仲裁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使其更好的发挥维稳、解纷的作用,丰富我国矛盾多元化解机制的优化策略。

黄忠顺[8](2020)在《论商事调解的市场化》文中认为我国民商事争议解决体系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事争议非讼解决服务的市场化。商事仲裁的国际化在相当意义上保证了商事仲裁服务的市场化,而不具有全球执行力的商事调解服务的市场化则刚刚起步。商事调解服务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商事调解主要是通过公权力介入的方式进行推广,独立的商事调解的利用率很低。除通过诉调对接等手段培育新型市场外,引进境外商事调解机构也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但在国内商事调解组织尚未健全的情形下,引进境外商事调解机构应当讲究策略。

夏旭丽[9](2020)在《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费交纳标准的检视——以诉讼费用功能为分析视角》文中提出劳动争议案件诉讼中出现效率降低、道德危险、司法资源紧张等问题,与诉讼费用制度的调节功能不彰,补充、惩戒功能缺乏有关。欲修复规则功能,关键在于建立功能协调观,即在坚持以诉权保障功能为核心与首要内容的基础上兼顾其他功能。可根据诉讼请求的财产与非财产性之区分,在调适具体规则时重构诉讼受理费交纳标准,而对于功能修复过程中难以企及之处,则可以考虑通过与周边制度关系的考察来寻求有效的协调办法。

胡梦丹[10](2020)在《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时效性与公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也变得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和高发性,劳动争议从以往简单的欠薪争议、工伤争议等,发展到现在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经济赔偿纠纷、劳动者的五险一金纠纷以及劳动者"被"加班等多元化争议。由于劳动合同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并非处于天然的平等地位,劳动者通常属于弱势一方,因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会经常受到侵害。从目前来看,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办法有当事人协商、调解、仲裁、民事诉讼这四种解决机制,但这四种解决机制都或多或少有些不足,并且这四种机制的程序衔接比较杂乱无序,使得劳动争议最终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案或者争议拖欠时间较长对劳动者造成利益侵害。因此本文主要从时效性与公平性两个方面来对当前的解决机制进行比较,明确当前法律法规的各项要求,指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二、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之程序保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之程序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下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问题与对策——以效益最大化原则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我国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之现状分析
    (一)2015—2019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总体情况
    (二)2015—2019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情况
    (三)2015—2019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裁判结果
二、法经济学研究范畴下的劳争非诉机制
    (一)效益最大化原则法理阐释
    (二)劳争非诉机制引入效益最大化原则之分析
        1.劳争非诉机制的成本分析
        2.劳争非诉机制的收益分析
三、影响我国劳争非诉机制实现效益最大化之障碍因素
    (一)劳争非诉机制立法供给不足
        1.有关立法还存在空白
        2.缺乏高质量的立法支撑
    (二)劳争非诉机制运行成本较高
        1.协商机制基本失灵
        2.调解机制效能低下
        3.仲裁制度功能发挥有限
    (三)劳争非诉机制执行绩效不高
四、提高我国劳争非诉机制效益最大化之进路
    (一)完善相关立法,为劳争非诉机制的建设提供充足的立法保障
    (二)引入劳资协商制度,强化工会地位,增强企业内部解决劳动争议源动力
    (三)整合现行多元化调解资源,增强调解机制的吸引力,充分发挥调解机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
    (四)优化劳动仲裁机制,凸显仲裁柔性灵活的特性
    (五)规范法院司法审查内容,提高非诉机制执行保障的效率
结??语

(2)多元解纷机制下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规范分析:调解员专业化的内涵与要求
    2.1 调解员专业化之实质:调解专业化
    2.2 调解员专业化之具体要求
3 多元解纷机制下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不足
4 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之必要性
    4.1 调解员专业化符合多元解纷机制下劳动争议化解需求
    4.2 劳动争议的特殊性决定了劳动争议调解员须专业化
        4.2.1 劳动基准制度与劳动争议调解的限度
        4.2.2 劳动争议中的利益事项调整要求调解员专业化
5 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之可行路径:调解员职业化
    5.1 调解员职业化是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的可行路径
    5.2 如何实现劳动争议调解员职业化
        5.2.1 实施劳动争议调解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
        5.2.2 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员行为规范与监管规则
        5.2.3 试行专业劳动争议调解服务市场化
6 结论

(4)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内地、香港和澳门)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2.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劳动争议
        2.劳动争议处理
        3.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一国两制”理论
        2.区域公共管理理论
        3.协同治理理论
三、大湾区粤港澳三地劳动争议处理的不同机制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况
        1.主要发展历程
        2.总体现状
    (二)粤港澳三地劳动争议处理的不同机制
        1.国内(内地)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
        2.香港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
        3.澳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
        4.小结
    (三)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案件量居高不下和处理难度大
        1.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案件量居高不下
        2.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案件处理难度大
四、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一)访谈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1.访谈基本情况
        2.电话调查基本情况
        3.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二)面临的困境
        1.大湾区现有机制存在法律障碍
        2.大湾区内地调解机制效率偏低
        3.大湾区组织机构难以区分对接
        4.大湾区欠缺劳动司法合作协议
    (三)原因分析
        1.大湾区三地法律渊源和法律体系不同
        2.大湾区三地具体机制设置和功能不同
        3.大湾区三地机制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同
        4.大湾区三地机制的衔接关系模式不同
五、突破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从顶层设计上进行总体规划,跨越法律障碍
        1.科学理论指导
        2.国家立法授权
        3.成立专门机构
    (二)从机制制定上进行求同存异,提高处理效率
        1.两种渠道设计
        2.具体机制设计
        3.主要细节设计
    (三)从组织机构设置上靠拢统一,解决对接困难
        1.具体机构设置
        2.工作人员身份
        3.业务培训交流
    (四)从衔接关系上进行融合创新,落实合作互助
        1.衔接关系融合
        2.搭建信息平台
        3.落实合作互助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历史进程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三、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有关劳动法治文化方面的研究概述
        (二) 国外有关劳动法治文化方面的研究概括
        (三) 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 面向新时代
        (二) 彰显中国特色
        (三) 契合社会主义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 物质层面: 宣法传法的劳动法治器物
        (二) 精神层面: 公平正义的劳动法治精神
        (三) 制度层面: 科学完备的劳动法治制度
        (四) 行为层面: 守法用法的劳动法治行为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一) 思想内容的先进性
        (二) 作用方式的渗透性
        (三) 建设发展的创新性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
    一、物质层面: 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建设的环境需求
        (一) 劳动法治文化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
        (二) 劳动法治文化是营造良好劳动法治氛围的重要基础
        (三) 劳动法治文化是形成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观念的重要因素
    二、精神层面: 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建设的精神保障
        (一) 树立诚信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二) 培养规则意识弘扬契约精神
        (三) 提升劳动品质弘扬劳动精神
    三、制度层面: 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建设的根本支撑
        (一) 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建设的价值引导和内在动力
        (二) 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精神支撑
        (三) 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可靠保障
    四、行为层面: 劳动法治文化是劳动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 劳动法治文化的指引功能
        (二) 劳动法治文化的评价功能
        (三) 劳动法治文化的预测功能
        (四) 劳动法治文化的教育功能
        (五) 劳动法治文化的强制功能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现状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 物质层面: 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明显增多
        (二) 精神层面: 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认同程度显着上升
        (三) 制度层面: 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更加牢固
        (四) 行为层面: 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行为表现越发普遍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物质层面: 劳动法治器物未能深入人心
        (二) 精神层面: 劳动法治信仰尚未全面形成
        (三) 制度层面: 劳动法律权威仍未完全树立
        (四) 行为层面: 劳动行为不能完全依法合规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 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
        (二) 理论因素与实践因素
        (三) 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
        (四) 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党的领导
        (二)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 坚持以劳动者为中心
        (四) 坚持倾斜保护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统一
        (五) 坚持劳动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取向
        (一) 物质层面:弘扬劳动法治精神
        (二) 精神层面: 坚定劳动法治信仰
        (三) 制度层面: 树立劳动法律权威
        (四) 行为层面: 崇尚劳动法治价值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物质层面的建设举措
        (一) 设立劳动法庭或劳动法院
        (二) 增设劳动法治文化相关主题的法治设施
        (三) 充分发挥工会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
    二、精神层面的建设举措
        (一) 强化公民劳动权利意识
        (二) 深入开展劳动法治宣传教育
        (三) 加强新媒体对劳动法治宣传的作用
    三、制度层面的建设举措
        (一) 适应立法需求和提高立法质量
        (二) 落实劳动法治教育制度
        (三) 抓好领导干部带头作用
    四、行为层面的建设举措
        (一) 劳动执法严格
        (二) 劳动仲裁公平
        (三) 劳动司法公正
        (四) 劳动法援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闸口分流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背景下劳动争议仲裁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C市L区劳动争议仲裁院的参与式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矛盾多元化解机制的重要性
    二、国外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
    三、国内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
    四、劳动争议仲裁的定位与地位
        (一)劳动争议仲裁与调解
        (二)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
    五、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的问题及争论
    六、文献述评及问题提出
第三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一)闸口分流机制
        (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三)劳动争议仲裁
        (四)矛盾的多元化解机制
    二、主要理论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理论
        (二)形式理性与实体理性
    三、研究方法
        (一)参与式观察
        (二)访谈法
第四章 “闸口分流机制”:劳动争议仲裁院实践策略
    一、基层劳动争议仲裁院的实际情况
        (一)机构概况
        (二)历史变迁
        (三)人员配备
        (四)相关数据
    二、推:私下协商或行政裁决
        (一)案例描述
        (二)思考与评论
    三、截:仲裁调解及仲裁裁决
        (一)案例描述
        (二)思考与评论
    四、放:上诉至法院
        (一)案例描述
        (二)思考与评论
    五、仲裁院同调解、行政裁决和诉讼的衔接机制
        (一)难以前推至调解
        (二)密切合作的仲裁和行政裁决
        (三)放任无衔接的“放流”
第五章 结论及讨论
    (一)仲裁如何同调解、行政诉讼以及法院更好的衔接?
    (二)对司法社会工作介入的启示
        1.仲裁员需要具备何种方法、技巧和能力
        2.司法社工介入的可行策略
        3.仲裁员办案实践策略对司法社会工作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论文期刊
致谢

(9)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费交纳标准的检视——以诉讼费用功能为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功能结构与基本内涵
    (一)功能结构
    (二)功能内涵
        1.诉权保障功能
        2.调节功能
        3.制裁功能
        4.补充功能
三、规则检视———基于功能分析视角
    (一)相关规则
    (二)彰显诉权保障功能
    (三)导致调节功能弱化
        1.与案件总量的关系分析
        2.与滥诉现象的关系分析
        3.与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运用的关系分析
    (三)导致惩戒功能缺失
    (四)导致补偿功能缺失
四、功能修复———以功能协调观为统筹
    (一)修复路径
        1.一个前提:建立功能协调观
        2.一个关键:确立“协调”的基本原则
        (1)诉权保障原则
        (2)兼容原则
    (二)功能协调方案
        1.采用财产与非财产相结合的费用规则
        2.非财产部分以“定额制”确定受理费标准
        3.财产部分通过“比例原则”确定受理费标准
五、结语

(10)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时效性与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现存问题分析
二、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时效性问题
    (一)裁审环节信息不畅导致效率低下
    (二)仲裁与诉讼衔接脱节
三、劳动争议解决结果的公平性问题
    (一)调解员与仲裁员的专业素质影响结果公正
    (二)审判思维可能导致审理结果不公
    (三)调解组织权威性不足
四、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建议
    (一)提升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效率性
        1. 建立仲裁与审判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
        2. 在立法上完善仲裁与诉讼之间的程序衔接
    (二)加强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公平性
        1. 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2. 设立专业且独立的劳动审判法庭
        3. 建立权威性调解机构,强化调解协议效力
五、结语

四、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之程序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下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问题与对策——以效益最大化原则为视角[J]. 黄丽娜. 社会科学论坛, 2021(05)
  • [2]多元解纷机制下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之探讨[J]. 李梦云.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1(07)
  • [3]社会工作介入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研究 ——以C市某工伤赔偿劳动争议调解为例[D]. 曾光旭. 西华大学, 2021
  • [4]大湾区涉港澳劳动争议处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 莫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湘西州劳动争议仲裁法律问题研究[D]. 陈平. 吉首大学, 2021
  •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治文化建设研究[D]. 周维浩.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闸口分流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背景下劳动争议仲裁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C市L区劳动争议仲裁院的参与式观察[D]. 熊雨竹.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2)
  • [8]论商事调解的市场化[J]. 黄忠顺. 人大法律评论, 2020(01)
  • [9]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费交纳标准的检视——以诉讼费用功能为分析视角[J]. 夏旭丽.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10]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时效性与公平性研究[J]. 胡梦丹. 理论观察, 2020(07)

标签:;  ;  ;  ;  ;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程序保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