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略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尚明瑞[1](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鑫[2](2021)在《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对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0月26日,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相关情况,要求各高校根据《国家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摇篮,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的质量。体育教师的质量要想提高,归根结底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体育教育专业首先要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其次又要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但这两个标准之间是否存在异同,目前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两个标准,为了吉林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周全。基于此,本论文以《体育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吉林省所有开设体育教育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北华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白城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吉林体育学院),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标准》与《专业认证》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具体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毕业要求、专业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时间方面存在共性,在基本目标、目标定位、目标评价、实践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之间存在个性。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白城师范学院和通化师范学院的培养方案是2020版,倾向于《专业认证》的要求。东北师范大学、白城师范学院和通化师范学院在教师教育课程上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不符合《专业认证》;白城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开设课程不符合《国家标准》“7+3”课程要求。3.北华大学、延边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和吉林体育学院的培养方案是2016版或2018版,倾向于《国家标准》的要求。吉林体育学院未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北华大学教育实践时间不符合两个标准的要求;长春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教师实践时间不符合《专业认证》的要求;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大学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7+3”课程。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许月辉[4](2020)在《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现有的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类型、课程结构和学分比例等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为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素质、能力适应性方面的定位和要求各不相同,在教育目的内容完整性上及其培养规格内容、要求具体化方面部分高校仍需要加强明确与完善,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相对杂乱、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的规范性。(2)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中总学分在158-160分之间,符合体育学类《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在课程模块分类上,2所学校专业课程必修、选修学分设置都高于规定标准,还有2所学校选修课程学分都没有达到规定要求,且选修课分类不规范,选修范围狭窄,选修课以专项运动技术选修课居多;3所学校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模块总学分都达到并符合体育学类《国家标准》规定要求,还有1所学校则相差较远。(3)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状况,2所学校专业类基础课程学分设置和学科基础“核心知识领域”课程选择完全符合标准规定要求,还有2所学校执行落实没有到位;4所学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总学分均达到规定标准,1所学校其最核心课程以及专业理论与运动技能课程设置比例比较合理,还有3所学校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4所学校专业拓展课程设置总学分都达到标准规定要求,并赋予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课时学分,其中江苏师范大学的“分类分型培养”和南京体育学院的“方向性选修课”课程设置相对更为合理,其专业人才培养多样性有特点、有特色。(4)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实践类课程设置状况,特别重视专业实践,对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都赋予了足够的课程学分,对各自学校专业教育目标及其能力培养能够提供坚实的课程支撑与条件保障。建议:1、4所本科院校需要加强体育学类《国家标准》学习研讨与落实执行力度,规范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拓展专业课程资源,为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有效、规范标准的课程设置和条件保障。2、4所本科院校之间需要加强沟通联系,成立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教育联盟,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相互学习、增进交流,开发共享课程资源,共同助推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发展,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3、江苏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管理,建立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评估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督查调研和评估考核,有力推进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戚静[5](2020)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高校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提出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回应,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体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要求各门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下的育人导向,开展思政资源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整体规划和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形成课程支撑专业、专业支撑学科、各学科之间立体、交叉、全面的协同育人框架,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独特个体,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述评,认为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内容体系的搭建、对育人机制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着力点。理解和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内涵必须从其基本历程和理论依据入手,课程思政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从建国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曲折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恢复与重建,再到课程思政最新的实践探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新的问题。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遵循,以实践论为出发点、认识论为着力点、价值论为落脚点,最终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观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同时,中西方协同理论以及马克思协作合力理论为高校课程思政做好协同建设也提供了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教育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以及学科、跨学科、合作教育的理论也能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专业、学科间实现共同育人提供科学基础。本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选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2017年,上海市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考虑学校类别、优势学科、建设过程等各因素,选取了在整体试点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做相关案例研究,分别是复旦大学(部属高校、“985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大学(“211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市属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师范大学(市属高校、师范特色高校),以上四所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间早、特色明显、侧重点不同,是各高校中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作用和分析研究价值。在分析中发现,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有其鲜明特色,并取得了很多经验。同时也存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脱节即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不足、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不够准确,课程思政中协同不够即课程内部协同不够、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不够、课程思政资源间协同不够,教师课程思政协同的意识与能力存在问题即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教师课程思政的动力不足、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欠缺,课程思政协同中的机制不完善即课程思政协同的培育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实施中,必须首先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坚持系统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正确把握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其次要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责任主体,保证党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主导权,发挥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主体性,落实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思政工作队伍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执行力,并处理好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本文试图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体系结构,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贯通,学科、专业、课程三级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通识课)、专业课三类课程协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构建融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打通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的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全员协同互联、协同互通、协同互动的育人体系。为保证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的良好运作,通过构建高校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培育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教学实施与管理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平台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有序开展。最后,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开展进行评价,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走对方向、取得实效。本文根据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两个核心环节、一个关键过程和一个保障设计指标体系,即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协同合作的评价,并提出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优化的措施,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评价的长效机制,以指标为参考,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的质量,以“三全育人”为指引,推进协同育人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以课程为出发点,各门课程、各类课堂、所有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下的育人导向,开展思政资源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整体规划和布局进行顶层设计,致力于构建起内容体系完整、机制体制协同、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格局,使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理念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胡晓宇[6](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调查研究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文中提出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学科体系,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技能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偏差,人文关怀主动性不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选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掌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依据,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和吸收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文素质的基本问题入手,选取沈阳地区某高校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交流访谈,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并梳理出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的多方面因素,进而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对策及建议。该问题研究将对丰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理论,进一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减少医患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观点在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总体是好的,但也一定程度暴露出部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如医学生对医疗政策及医学专业理论关注不够,寻求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差,这些问题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是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家庭培养以及个人修养等。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医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进而为医学人才培养、医疗实践尽绵薄之力。

郑杰[7](2019)在《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师范院校为例》文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一线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责任。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而作为主要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在当前师范院校的课程建设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在永恒主义通识教育哲学、进步主义通识教育哲学、要素主义通识教育哲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思想和基于“多元文化论”这一课程设置理论基础上,首先通过访谈法聆听管理和教师层面看待通识课程的心声,并运用课堂观察法了解通识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接着分析与思考访谈、课堂观察的结果,整理出师范院校通识课程基本现状的合理部分和待改进之处;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山西省三所师范院校与香港教育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官网上的相关通识教育文件,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最后,依据上述分析与思考,初步重构出师范院校的通识课程体系,并通过德尔菲法(Delphi),采用问卷咨询的方式与15位高校课程建设的管理者或者有着丰富经验的一线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进行三次反复的意见反馈之后,尝试改进师范院校通识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结构与内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与建议。根据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依据不同层面针对通识课程看法的结论。从教务处处长、任课教师两个层面对通识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设置与安排、评价与管理、问题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访谈。具体结论归纳为:提升综合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理念与目标;教务处主要负责但缺乏整体统筹的设置与安排;略显单一、缺乏采用多元综合方式的评价与管理;师资、规划、管理、设施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展望。2.依据通识课程课堂教学观察结果的结论。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师生互动、使用教材、课堂提问等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具体结论归纳为:教室选用、多媒体运用不当等以及看似“安静”的课堂氛围;以讲述法为主的教学方式且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单一;多为浅层次、单向型互动且行为与情感方面的互动很少;师生对教材的利用率不高且课件要能够与教材互为补充;课堂提问以理解类问题为主但提问方式等方面还需要改进等。3.依据相关官网文件比较分析结果的结论。将山西省三所师范院校官网文件与香港教育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的相关文件,从理念与目标、课程规划与设计、组织与行政运作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结论归纳为:具备师范特色但缺乏地方特色与明确规定的理念与目标;课程数量较少且缺乏专责部门整体性的规划与设计;由非专责部门的教务处来负责组织与行政运作。4.依据德尔菲法相关意见咨询结果的结论:根据课程建设管理者或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建议,通识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理念与目标应当着重强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批判思考的能力等;对通识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改进,尝试重构出相对合理的、适用于山西省师范院校的通识课程结构与内容,具体包括八大领域的课程结构与内容。5.整体结论与对策:树立明确的通识课程理念与目标;整体统筹通识课程的规划与设计;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质量;提供适当的资源与教学环境;完善组织与行政运作的机制;尝试重构与改进通识课程体系。

邹委龙[8](2019)在《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特殊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殊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广大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提高残疾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提高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质量,成为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对比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借鉴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经验以期完善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体系。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选取了美国的德克萨斯女子大学、东俄勒冈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西密歇根大学和我国的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泉州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为研究实例,分别从两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培养机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招生、培养方式、课程的设置、质量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发现,(1)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起步较早,培养目标明确。(2)培养方式多样化与培养层次一体化。(3)课程体系专业化。(4)质量保障标准化。而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起步较晚,存在(1)培养目标表述笼统、学科归属不明确。(2)培养方式单一与培养层次不高。(3)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单一且偏重于理论。(4)质量保障体系缺失等问题。针对上述所发现的问题建议如下:(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目标体系。从特殊体育教师能力的特殊性与师范性、理论知识与技能、广度与深度几个方面制定专门的特殊体育教师教育标准。(2)设置独立的专业,完善招生制度,加大对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政策宣传与引导,采用多元化招生制度,从源头上保障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质与量。(3)拓宽培养途径,丰富培养方式,提高培养层次。改变四年制专业培养单一化的局面,借鉴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经验,采用“4+1”、“4+2”等培养方式。(4)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力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适当增加融合教育课程。(5)改进教育实习。建立教育实习准入与准出制度,采用多种教育实习形式,合理安排实习的时间,扩展教育实习的内容,增加实训的比重。(6)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践行资格准入制度。应建立高校与社会相互督导的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裴艳丽[9](2018)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需要新的文明意识与观念指引。十九大报告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是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高校必须遵循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如何有效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信仰,是新时代的大课题,也是论文力求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前三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理论指导与借鉴、成绩与问题等基本内容;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该选题的核心问题,主要依据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怎样培育人”和“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的理路构架了文章的内容体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的外在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概念的阐释思路,通过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等内涵的一一辨析,丰富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科学内涵。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还结合了环境教育和伦理教育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其独特属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相结合、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相结合、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等方面。全面把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特点,是构建教育目标、设置教育内容和选择教育途径方法的指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以往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将自然、人、社会统一于实践中去考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文本的解读,以自然、经济、社会这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要素为逻辑线索,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和生态社会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性思考,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凝聚了中国社会的“生态共识”,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最本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导;任何教育都有其生长的传统文化根基和民族土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不仅要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中寻求思想养分,还需从西方各生态伦理学派的思想中探寻合理资源,借鉴西方生态伦理教育的经典理论,方能促其科学发展。自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时代要求,生态文明观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继创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置,多方探讨了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显着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生态人才。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得到了学界、政界的高度重视,高校也相应地增加了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力度,但还是面临着不少问题。环境宣传教育的现状与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宣传教育手段创新突破不足,高校环境课程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到目前为止,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生态文明观教育没有形成连贯、系统的教育体系,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等。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从制度上找原因,在教育资源上下功夫,在教育环境上找突破,多方发力协调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创新发展。“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人才。“用什么观点培养人”就要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从生态文明观的认知、生态文明情感的养成和生态行为能力的培育等方面入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逐步形成以生态文明和谐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法制观、生态文明消费观和生态文明科技观等有机统一体的教育内容体系。用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大学生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怎样培育人”,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文章结合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等五个纬度形成合力,探索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意识情感性的教育,必然要求高校采取多样化、综合性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兴趣和参与意识。从各种生态文明观教育方法的共性和互补性出发,提出了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多种教育方法融合贯通的创新运用,克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不创新的现实困境,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内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关注点所在。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文章从教育要素、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有效性;深刻认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准确把握其评价方案的设计,以及评价指标和方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万清峰[10](2018)在《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学的目的是防治疾病,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类,由此可见医学是一门人学,拥有人文特性和文化底蕴。因此,医学生除了要学习医学中有关生命的医学理论和技术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以更好地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增强疾病的治疗效果。然而,近些年来医患纠纷呈日益增长的态势,医学界“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医学院校加强并改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文精神,增强医学生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往的能力迫在眉睫。本研究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医学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层面深入剖析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分析医学技术主体化和资本主体化带来的现实危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操作性的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优化策略。本研究以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为研究个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该校医学人文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根据研究目的,笔者自编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分别对该校大专临床专业和高职护理专业共300名学生和10名人文素质教育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对调查所获资料进行分析发现,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医学理念的物化和功利化、现代课程理念的缺失、教育管理者及教师自身医学人文素质有限。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本研究提出了系列优化对策: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方法、注重见习实习、提高师资力量、多种考评方式、建设校园文化等多角度提出建议。

二、略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对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教师质量提高的迫切需要
        1.1.2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要求
        1.1.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2.2 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研究
        2.2.1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究现状
        2.2.2 体育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究现状
        2.2.3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综述评价
    2.3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教师教育专业认证的研究现状
        2.3.2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认证的研究现状
        2.3.3 国外体育类专业认证的研究现状
        2.3.4 我国体育类专业认证的研究现状
        2.3.5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综述评价
    2.4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研究
        2.4.1 各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现状
        2.4.2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现状
        2.4.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述评价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文本分析法
        3.2.3 个案研究法
        3.2.4 比较分析法
        3.2.5 归纳总结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比分析
    4.2 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4.2.1 白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4.2.2 北华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4.2.3 长春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4.2.4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4.2.5 吉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4.2.6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4.2.7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4.2.8 延边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4.3 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对比分析
        4.3.1 师范类院校对比
        4.3.2 综合类大学对比
        4.3.3 体育类院校分析
    4.4 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出入及可能的原因
    4.5 对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运动训练专业
        1.4.2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比较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3.1.1 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体育学科及专业设置情况
        3.1.2 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制、学分设置情况
    3.2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1 课程体系结构模块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2 必修、选修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3 运动技能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4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5 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6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4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4.1 课程结构分类模糊,缺乏规范性
        3.4.2 选修课种类较少,选修范围狭窄
        3.4.3 运动技能课程趋于传统,缺乏特色
        3.4.4 综合性课程少,缺少跨学科课程
        3.4.5 实践环节内容形式单一,专业实习管理不统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中国矿业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3: 江苏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4: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5: 苏州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6: 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致谢

(5)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中主要概念的厘定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高校课程育人与课程思政相关研究
        (二)高校协同育人相关研究
        (三)国外高校课程育人的相关研究
        (四)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历程和理论基础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三)2014 年以来以上海高校为代表的课程思政最新实践探索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二)协同相关理论
        (三)教育学相关理论
第二章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现状研究
    一、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案例选择及建设情况研究
        (一)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分析
        (二)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具体课程分析
        (三)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
        (四)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可汲取的经验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脱节
        (二)高校课程思政中协同不够
        (三)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存在问题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机制不完善
第三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与责任主体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和逻辑关系把握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逻辑关系把握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责任主体
        (一)保证党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主导权
        (二)发挥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主体性
        (三)落实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思政工作队伍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执行力
        (四)处理好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体系与机制构建
    一、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全员协同育人体系
        (一)构建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二)构建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
        (三)构建全员协同育人体系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培育机制构建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教学实施与管理机制构建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平台机制构建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构建
第五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探索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核心、关键与保障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指导理念和评价环节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依据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体系优化的措施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评价的长效机制
        (二)以指标为参考,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的质量
        (三)以“三全育人”为指引,推进协同育人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调查研究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第一章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新时代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2.1 新时代的内涵
    2.2 新时代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2.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2.3.1 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2.3.2 适应全新医学模式的迫切需要
        2.3.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积极途径
第三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的现状
    3.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现状调查
        3.1.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问卷调查设计
        3.1.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现状调查
        3.1.3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现状分析
    3.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
        3.2.1 不利于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3.2.2 降低医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
        3.2.3 影响“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第四章 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的因素分析
    4.1 社会影响是人文素质养成的主要环境因素
        4.1.1 当代社会对人文主义的轻视
        4.1.2 技术主义占统治地位
    4.2 高校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关键因素
        4.2.1 高校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4.2.2 医学生人文课程体系不完善
        4.2.3 师资力量薄弱
    4.3 家庭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4.3.1 受“重专业轻人文教育”的培养方式的影响
        4.3.2 父母忽视子女的人文素质教育
    4.4 自我修养是人文素质养成的决定因素
        4.4.1 医学生人文素质意识较为淡薄
        4.4.2 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第五章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5.1 建立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社会环境
        5.1.1 改良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5.1.2 改变医学人文教育定位
    5.2 发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主阵地作用
        5.2.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5.2.2 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5.3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5.3.1 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5.3.2 父母要发挥榜样作用
    5.4 提高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4.1 医学生要加强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
        5.4.2 树立正确成才理念,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附录 调查问卷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7)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师范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1.1.3 师范院校设置优质通识课程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基本概念
        2.1.2 相关概念
    2.2 通识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通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2.2.2 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
        2.2.3 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通识教育理论基础——三大哲学流派
        3.1.1 永恒主义通识教育哲学
        3.1.2 进步主义通识教育哲学
        3.1.3 要素主义通识教育哲学
    3.2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3.2.1 指导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2.2 课程设置——基于课程领域与内容定位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方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山西省师范院校通识课程开展的现状与分析
        5.1.1 不同层面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看法
        5.1.2 通识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的观察结果
        5.1.3 通识教育课程基本现状的分析思考
    5.2 与港、台教育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的比较和分析
        5.2.1 具备师范特色但缺乏明确阐释的课程理念与目标
        5.2.2 能够规划与设计出具体课程架构但缺乏专责部门
        5.2.3 尚未设立专责部门由教务处负责组织与行政运作
        5.2.4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结果分析
    5.3 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尝试重构与改进
        5.3.1 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重构
        5.3.2 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尝试性改进
        5.3.3 通识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依据不同层面针对通识课程看法的结论
        6.1.2 依据通识教育课程课堂观察结果的结论
        6.1.3 依据相关官网文件比较分析结果的结论
        6.1.4 依据德尔菲法相关意见咨询结果的结论
        6.1.5 整体结论与对策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特殊体育
        1.2.2 适应体育
        1.2.3 特殊体育教师
        1.2.4 人才培养模式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国内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1.3.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1.3.3 文献综评
    1.4 研究对象、方法及步骤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步骤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
    2.1 中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
        2.1.1 先声阶段:建国前
        2.1.2 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2.1.3 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2.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
        2.2.1 先声阶段:殖民地时期
        2.2.2 萌芽阶段:独立战争后至二战前时期
        2.2.3 发展与完善阶段:二战后时期
第3章 中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3.1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机构
    3.2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目标
    3.3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专业的设置
    3.4 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方式
    3.5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3.5.1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分类的情况
        3.5.2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通识课程设置
        3.5.3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设置
        3.5.4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3.6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实习
        3.6.1 实习形式
        3.6.2 实习时间
    3.7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3.7.1 内部质量保障
        3.7.2 外部质量保障
第4章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4.1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机构
    4.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目标
    4.3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专业设置
    4.4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
    4.5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4.5.1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分类的情况
        4.5.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通识课程设置
        4.5.3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设置
        4.5.4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4.6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实习
        4.6.1 实习形式
        4.6.2 实习时间
    4.7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4.7.1 内部质量保障
        4.7.2 外部质量保障
第5章 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
    5.1 培养机构的比较
    5.2 培养目标的比较
    5.3 专业设置的比较
    5.4 培养方式的比较
    5.5 课程设置的比较
        5.5.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5.5.2 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5.5.3 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5.6 教育实习的比较
    5.7 质量保障的比较
        5.7.1 内部质量保障
        5.7.2 外部质量保障
第6章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6.1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专业标准
    6.2 设置独立专业,完善招生制度
    6.3 拓宽培养途径,提高培养层次
    6.4 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6.4.1 优化通识教育课程
        6.4.2 优化教育学科课程
        6.4.3 优化学科专业课程
    6.5 强化专业实践,改进教育实习
        6.5.1 建立教育实习资格准入与准出制度
        6.5.2 采用多种实习形式,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6.5.3 扩展教育实习内容,增加实训的比重
    6.6 践行资格准入,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6.6.1 建立以高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
        6.6.2 建立政府和社会质量保障体系
结语
研究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
        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
        三、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借鉴
        一、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借鉴
        二、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借鉴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政策推动规范完善的课程设置
        二、多方探索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
        三、相继创建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观内容渗透缺乏体系化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活动缺乏延续性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队伍缺乏专业化
        四、生态文明观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制度相对滞后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环境相对薄弱
第四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总体目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和谐观教育
        二、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三、生态文明法制观教育
        四、生态文明消费观教育
        五、生态文明科技观教育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计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的设计方案
第五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
        一、统筹推进生态文明观课程育人
        二、扎实推动生态文明观实践育人
        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观文化育人
        四、创新推动生态文明观网络育人
        五、切实强化生态文明观管理育人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方法
        一、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二、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三、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与评价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素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案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指标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人文与素质的内涵
        1.2.2 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1.2.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的总体趋势
        1.3.2 从研究内容来看
        1.3.3 从研究方法来看
        1.3.4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切入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对象、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依据
    2.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建构主义理论
        2.1.3 现代人本主义理论
        2.1.4 现代课程理论
    2.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依据
        2.2.1 有关开展素质教育的政策规定
        2.2.2 有关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规定
        2.2.3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及其解读
    2.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依据
        2.3.1 医学的技术主体化和资本主体化
        2.3.2 医学的技术主体化和资本主体化带来的现实危害
第3章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3.1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文本分析
        3.1.1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的解读
        3.1.2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析
    3.2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3.2.1 个案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状况堪忧
        3.2.2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不明确甚至缺失
        3.2.3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完善
        3.2.4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单一
        3.2.5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力量单薄
        3.2.6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不合理
第4章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医学理念的物化和功利化
        4.1.1 医学的技术主体化导致片面强调医学专业教育而忽视医学人文教育
        4.1.2 医学资本主体化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弱化
    4.2 现代课程理念的缺失
    4.3 个案学校教育管理者及教师自身医学人文素质有限
第5章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更新教育理念,多角度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5.1.1 树立全面发展的医学教育理念
        5.1.2 树立人本主义的医学教育理念
        5.1.3 树立现代课程理念
    5.2 丰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门类、形式和内容
    5.3 采用多样有效的医学人文课程实施方法
    5.4 注重见习、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5.5 拓宽渠道,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5.6 改革考评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5.7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略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2]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对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影响研究[D]. 张鑫.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许月辉. 苏州大学, 2020(03)
  • [5]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 戚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调查研究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D]. 胡晓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7]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师范院校为例[D]. 郑杰.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邹委龙.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9]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 裴艳丽. 武汉大学, 2018(01)
  • [10]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个案研究[D]. 万清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