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首都水资源供应是治理海河的重要任务

保障首都水资源供应是治理海河的重要任务

一、保障首都水资源供应是根治海河的重要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于紫萍,宋永会,魏健,胡术刚,许秋瑾[1](2021)在《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文中认为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承载着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总结海河水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梳理海河水污染防治与保护的经验,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系统整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旱涝灾害、水污染事件以及治理和管理措施,将海河治理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1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遵循"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思路,进行抗旱防洪等水利工程建设;第二阶段(1972—1995年)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水质急剧恶化,以提升防洪标准和强力治理污染源为思路,进行旱涝灾害和水体污染的共同治理;第三阶段(1996—2005年)水体污染趋势得到遏制,以"关、停、并、转"为主要手段进行污染物的源头削减;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海河被列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重点示范流域,在"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思路指导下,以水专项科技成果为支持,推动流域水体污染的系统治理.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19年海河水质明显改善,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1998年的25.3%升至2019年的51.9%,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从59.6%降至7.5%.但是海河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压力大、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海河治理应遵循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思路,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障海河生态基流,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和维护健康河流生态系统功能.

李彤彤[2](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雄安新区作为国家大事,要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必须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在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过程中,生态规划建设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其意义却不容小觑。必须坚持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到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整个过程中,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雄安新区宏伟蓝图上的亮点。如果不能做好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势必会影响雄安新区的整体建设,也会影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果。因此,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把雄安建设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论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相关理论为指导,参考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切实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来源,认真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这一思想下,论文紧密结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进一步阐述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伟大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和重点生态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生态治理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取向。第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第二,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第三,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第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凭借良好环境,采取措施,第一,全方面做好生态规划并汲取国内外先进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第二,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第三,贯彻并落实绿色发展新方略。新区最终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论文的特色体现在:论文紧密结合实际,紧扣《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角切入,对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进行归纳和梳理。

胡旭[3](2020)在《1912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文中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的变异引发生态灾害,并在人与生态环境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频繁发生。京津冀是环绕北京,包含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在内的地理区域。1912年至1949年,京津冀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和军阀割据,社会控制力减弱,社会治理能力衰退,生态系统紊乱,水灾、旱灾、虫灾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灾域广阔。这一时期主要通过河流治理、恢复植被等措施来进行防治,但多流于表面形式,难以真正落实。受西方近代科学影响,防治措施和防治思想上有明显的近代色彩,重视预防,对灾害认识的科学性增强,救治中呈现人道主义倾向。1950年至1970年代,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重要区域。这一时期京津冀地区的水旱灾害等传统类型生态灾害的影响有所减小,但是破坏依然严重,风沙灾害、污染灾害等影响不断增强。该时期灾害的防治以建设水利工程和植树造林为主,强调救人为先,预防和根治相结合,并且环保思想也有所发展。19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污染灾害和风沙灾害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的主要灾害。生态灾害呈现出复合交缠性的特点,灾害的防治也逐渐以综合性治理为主。在思想上重视科学,强调保护环境,追求人与生态和谐共生。对1912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进行研究,探索不同阶段主要生态灾害的种类与特征、防治措施、防治思想,有利于从历史演进过程中整体性把握生态灾害变化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梳理总结经验做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与参考。

刘畅[4](2020)在《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民以食为天,水为食之先。”水对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代中国更是“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海河水系作为我国七大水系之一,作为我国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之一,却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之一,从当前我国深化对大江大河治水战略地位的认识和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认识中突出重点流域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要着力解决好重点流域突出水环境问题,其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保障公众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是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工作的重要方面。本篇论文以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头导论部分梳理了我国近十年主要政策导向,理论上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一章是对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制度建设的概述,首先从不同角度归纳了饮用水水源地的定义,再以时间和立法为脉络梳理了我国水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以及海河流域和河北省地方的法律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第二章是针对海河流域河北段的饮用水水源地法律制度提出问题,包括了四个方面问题即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缺失科学的管理体制、有待改善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和有待加强的追责体系和承担方式。第三章是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在法律制度和具体措施方面的可取之处。第四章是针对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即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制度体系、明确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体制、创新饮用水水源地的规划保护和强有力的法律责任体系和承担方式。最后结语对全文的内容加以总结,认识到仍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继续努力的方向。

郭赛飞[5](2020)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引滦工程决策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短缺一直制约着京津唐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因缺水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逐渐凸显,促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考虑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滦工程作为北方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其决策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58年,北京和唐山曾分别提出引滦河水的设想,唐山还实施了引滦入还和引还入陡工程。1972年,海河流域大旱促使中央做出加快实施引滦工程的决定,但由于地质情况复杂等原因,引滦工程设计方案被反复修改。1981年,天津提出了单独引滦济津路线并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引滦工程对缓解京津唐用水紧张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是引滦工程受益最大的地区。

李会文[6](2020)在《宋以来海河流域下游的水患治理 ——以独流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历史时期,独流所处的海河流域下游地区,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水患灾害频频发生。宋以前,独流地区远离行政中心,河流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北宋时期,位于宋辽边境的独流,开始引起统治者重视,在独流镇以东、以西构筑了塘泺防线。围绕黄河改道的三次回流之争背后深层次的考虑是,黄河北流会将辛苦构建维持的塘泺防线淤浅,这样采取守势的北宋在面对辽金骑兵的时候将无险可守。基于此,北宋时期,在独流及周边地区的水利建设是服务于其在北境整体的军事防御的。金元时期,海河整体纳入统治范围,独流地区的河湖洼淀转而需要承担的是航运职能,其水利建设与河道疏浚是为漕运服务的。明至清中期,北方人口增殖迅猛,漕运压力大增。与此同时,明清小冰期气候波动不定,水患更为频繁,京直地区漕运不畅,畿辅屯田引起当局重视,然受自然条件影响,旱涝无常,屯田垦植,全然仰赖水利。因此明至清中期,在维持漕运畅通之外,还需要通过兴修水利工程、疏浚河道沟渠来保障屯田灌溉。清中后期,伴随着漕粮折银、区域间贸易体系的建立以及海运的兴起,独流以南地区运河的漕运职能渐渐弱化。开埠以后,天津成为外国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的重要基地,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由一个漕运中转码头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和金融中心。但是以天津为中心的海河流域下游地区水患频繁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清廷面对内忧外患已是焦头烂额,无暇顾及津静地区的水利建设事业。民国时期,经济社会较之晚清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也意味着水患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加剧。面对频仍的水患,当局迫于各方压力开始着手治理,先后开工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津静地区的水患威胁。但是,迫于时局动荡、资金短缺,终究没能彻底根治水患。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的号召下,作为根治海河的标志性工程——独流入海减河1951年开工建设,投入几十万军民,于1953年正式完工,而后经过多次扩建加固,海河终于得到彻底的根治。

北京水治理体系研究课题组[7](2019)在《完善首都水治理体系的历史借鉴》文中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坐标,水一直驱动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并促进着城市的建立、发展、繁荣。城市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城市水系的空间格局和城市的空间肌理。北京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经历了开发水利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饮水安全、农业灌溉、漕运交通、防洪安全、环境美化无不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反之,持续开展的水利开发与城市扩张,又不断改变着城市的水源状况和水环境。通过对水利与古代北京城市营造、新中国水利建设与城市发展、新时期水治理与城市治理问题的分析,探讨水利对北京城市治理的影响,以期为破解首都城市治理中的水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王敬照[8](2018)在《白洋淀生态报道研究(1972-2018)》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生态保护的发展历程中,大众媒介一直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媒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本文以白洋淀生态保护中的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40多年来白洋淀生态报道的发展变化,从微观角度探究中国媒体在生态保护中的角色及作用,并力图揭示媒体生态报道背后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以期为白洋淀生态保护乃至中国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了1972年至2018年的有关白洋淀生态保护的(报纸)新闻报道,同时结合保定市、安新县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环境年鉴河北部分、河北经济年鉴环境保护部分的内容以及有关白洋淀四次综合治理的文件档案,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从政府主导下的白洋淀生态报道、媒体构建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和雄安新区语境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三个阶段进行系统阐述。本文认为,媒体在生态报道中受政府、公众以及媒介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媒体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并切实担负起生态政策的宣传者、生态风险的监督者、生态对话的参与者和生态教育的推动者的角色和职责。

张树奇[9](2017)在《水利、移民与政治:密云水库研究(1958-1965)》文中研究表明严重的水灾和旱灾,使得密云县及邻县的居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国家决定变水害为水利,修建密云水库。密云水库自1958年9月开始动工,当时的水利“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水库兴修客观上起到了推动和保障作用。经过两年的时间,到1960年9月,水库最终得以顺利建成,但移民问题的解决延续到1965年6月才基本结束。水库的建成是京津冀二十万民工及各行各业人民共同劳动的成果,没有他们,水库不可能短时间内顺利完工。另外还有数万移民为水库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在移民不久,产生了许多问题。在集中力量建成水库之后,国家全力解决移民问题,使得移民的生产生活很快步入正轨。在水库建设之前和建设过程中,政治发生着独特的作用。水库是在特殊的政治形势下修建的;在建设过程中,也离不开政治对水库建设的影响。可以说,政治贯穿了水库建设的整个过程,对水库修建影响非常大。水库的建成,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对首都的工农业用水、居民日常生活用水至关重要,至今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孙津[10](2017)在《海河与天津城市形态演进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形态是指在特定的地域与时间段内,城市与其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空间特征,是人类行为与自然因素互相作用的综合结果。它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与把控,可以防止城市的文化特质与自然禀赋在建设大潮中被侵蚀,抑制快速城镇化进程下城市的无序蔓延,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天津作为我国北方滨水城市的典型代表,其形态演进既有城市发展的共性又有自身发展的个性,其中以海河水系为脉络的城市发展历程特色鲜明。因此本文以海河作为天津城市形态研究的切入点,运用文献阅读、实地考察、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将从古至今水城相依的发展历程在地图上逐一印证,以阐明海河与天津城市形态演进之间的关系。文章在明晰相关理论基础之后,首先回顾了海河水系的历史变迁,并厘清其变迁背后的动力机制。然后,梳理从古代渤海西岸退海城陆,天津地区聚落产生伊始至今,在海河水系影响下的天津城市形态演进历程,并探寻城市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最后,重点探讨了海河与天津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海河是孕育天津地区早期聚落的能量来源,是决定城市选址的重要因素,是早期路网结构的主控因素,是城市形态发展的轴线,是城市功能布局的动态影响因子,是串联城市特色景观的纽带,是城市文化的导体及自然生态的廊道。同时总结了天津城市发展反作用于海河,对其水形态和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以期能完善相关领域研究内容,为天津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依据。

二、保障首都水资源供应是根治海河的重要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障首都水资源供应是根治海河的重要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河流域概况
2 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历程
    2.1 洪涝灾害频发
    2.2 水质变化趋势
    2.3 水污染事件暴发
    2.4 治理阶段划分
3 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治理历程
    3.1 洪涝灾害治理阶段(1949—1971年)
    3.2 急剧污染阶段(1972—1995年)
        3.2.1 旱涝灾害治理
        3.2.2 水污染治理
    3.3 遏制污染阶段(1996—2005年)
        3.3.1 旱涝灾害治理和水资源调控
        3.3.2 水污染治理
    3.4 水质改善阶段(2006年至今)
        3.4.1 水资源调控
        3.4.2 水污染治理
4 讨论
    4.1 海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原因分析
        4.1.1 气候原因
        4.1.2 水系结构原因
        4.1.3 地形地势原因
    4.2 海河治理历程分析
        4.2.1 洪涝灾害治理阶段(1949—1971年)
        4.2.2 急剧污染阶段(1972—1995年)
        4.2.3 遏制污染阶段(1996—2005年)
        4.2.4 水质改善阶段(2006年至今)
5 结论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二、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二、十八大之前党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第三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四、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决策的过程及现实和历史意义
    第一节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决策的过程
        一、前期谋划阶段
        二、研究论证阶段
        三、批准设立阶段
    第二节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现实意义
        二、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历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及重点生态任务
    第一节 河北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定位
        一、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二、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三、协调发展示范区
        四、开放发展先行区
    第二节 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的重点生态任务
        一、建设绿色智慧新城
        二、打造优美生态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现实难题
    第一节 白洋淀生态修复挑战大
        一、白洋淀水资源短缺
        二、白洋淀水质存在污染
        三、无序围埝影响行洪
    第二节 新区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
        一、水资源短缺
        二、大气存在污染
        三、土壤存在污染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一、充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
        二、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三、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
    第二节 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
        一、实现水质达标
        二、恢复淀泊水面
        三、开展生态修复
    第三节 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二、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
        三、严守土壤环境安全底线
    第四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一、构建新区生态安全格局
        二、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保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第一节 全方面规划并汲取先进经验
        一、全方面规划雄安新区生态建设
        二、汲取国内生态建设先进经验
        三、汲取国外生态建设先进经验
    第二节 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
        一、坚持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二、整合政府、市场与社会各方力量
    第三节 贯彻并落实绿色发展新方略
        一、协调推进“新四化”和绿色化
        二、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三、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1912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生态灾害
        1.1.2 京津冀地区历史演化与行政区划变迁
        1.1.3 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灾害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1912-1949年灾害研究综述
        1.3.2 1950-1980年代灾害研究综述
        1.3.3 1990年代以来灾害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1912-1949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
    2.1 主要生态灾害
        2.1.1 水灾
        2.1.2 旱灾
        2.1.3 虫灾
    2.2 生态灾害的主要特征与防治措施
        2.2.1 生态灾害的主要特征
        2.2.2 生态灾害的防治措施
    2.3 生态灾害的防治思想
        2.3.1 对灾害认识的科学化
        2.3.2 治理理念由救治转向预防
        2.3.3 灾害救治呈现人道主义倾向
    2.4 小结
3 1950-1970年代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
    3.1 主要生态灾害
        3.1.1 水旱灾害
        3.1.2 风沙灾害
        3.1.3 污染灾害
    3.2 生态灾害的防治措施
        3.2.1 水旱灾害防治
        3.2.2 风沙灾害防治
        3.2.3 污染灾害防治
    3.3 生态灾害的防治思想
        3.3.1 坚持救人为先,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3.3.2 强调预防,注重根治
        3.3.3 生产自救为主,政府救济为辅
        3.3.4 进行生态保护,开始环境治理
    3.4 小结
4 1980年代以来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
    4.1 主要生态灾害
        4.1.1 水污染
        4.1.2 大气污染
        4.1.3 风沙灾害
    4.2 生态灾害的防治措施
        4.2.1 水环境综合治理
        4.2.2 大气污染治理
        4.2.3 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
    4.3 生态灾害的防治思想
        4.3.1 重视科学在灾害防治中的运用
        4.3.2 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4.3.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4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制度建设
    一 饮用水水源地概念界定和流域概况
        (一)饮用水水源地相关概念界定
        (二)我国及海河流域和河北省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二 流域饮用水水源地法律制度现状
        (一)国家层面
        (二)海河流域和河北省地方层面
第二章 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问题
    一 饮用水水源地法制体系亟待健全
        (一)现行法律体系层次存在缺陷
        (二)专门法律规范存在缺位
    二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体制亟待明确
        (一)饮用水水源地监管体制不合理
        (二)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方式落后
    三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亟待完善
        (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不完备
        (二)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公开制度不成熟
    四 饮用水水源地法律责任亟待加强
        (一)法律责任处罚力度薄弱
        (二)法律责任承担方式单一
第三章 域内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和借鉴
    一 域内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一)域内流域及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二)美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三)日本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四)德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二 域内外外饮用水水源地源地安全法律对策借鉴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二)高效的监管体系措施
        (三)健全的应急预警制度措施
        (四)成熟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
第四章 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建议
    一 健全饮用水水源地法律体系
        (一)树立科学的饮用水水源地立法理念
        (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法律规范体系
    二 明确饮用水水源地监管体制
        (一)厘清跨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监管体制
        (二)优化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方式
    三 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
        (一)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度建设
        (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制度
    四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法律责任
        (一)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执法力度
        (二)深化饮用水水源地法律责任追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宋以来海河流域下游的水患治理 ——以独流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说明
第一章 海河流域下游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
    第一节 海河流域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
    第二节 海河流域下游地区的人文地理状况
第二章 宋辽金元时期海河流域下游的水患及其治理
    第一节 宋辽金元时期海河流域下游的水患
    第二节 宋辽金元时期独流地区的水患治理
第三章 明清时期海河流域下游地区的水患及其治理
    第一节 明清时期海河流域下游地区的水患状况
    第二节 明清时期独流地区的水患治理
第四章 民国以来海河流域下游地区水患及其治理
    第一节 民国时期海河流域下游地区的水患
    第二节 民国时期独流地区的水患治理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独流减河的兴修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宋以来海河流域下游地区水患概况及旱涝等级年表
后记

(7)完善首都水治理体系的历史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水利与古代北京城市治理
新中国水利事业与北京城市治理
新时代水利事业与北京城市治理

(8)白洋淀生态报道研究(1972-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2.3 创新点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白洋淀
        1.3.2 环境新闻与生态新闻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与框架
第2章 政府主导下的白洋淀生态报道(1972-1998)
    2.1 白洋淀第一次集中治理中的新闻报道(1972-1983)
        2.1.1 白洋淀污染问题的产生与第一次集中治理简介
        2.1.2 沉默与回避:1972-1976年的白洋淀生态报道
        2.1.3 启蒙与科普:1977-1983年的白洋淀环境报道
    2.2 白洋淀第二次集中治理中的新闻报道(1984-1991)
        2.2.1 数量分析
        2.2.2 内容分析
        2.2.3 效果分析
    2.3 白洋淀第三次集中治理中的新闻报道(1992-1998)
        2.3.1 整体分析
        2.3.2 案例分析:以“燕赵环保世纪行”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为例
第3章 媒体建构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1999-2016)
    3.1 本阶段白洋淀生态报道综述
        3.1.1 报道主体分析
        3.1.2 报道理念分析
        3.1.3 报道手段分析
    3.2 党报与都市类报纸的比较分析:以白洋淀干淀与补水报道为例
        3.2.1 案例与研究设计
        3.2.2 新闻来源
        3.2.3 新闻体裁与报道主题
        3.2.4 报道基调
        3.2.5 报道细节
        3.2.6 结论与讨论
    3.3 本地与异地媒体的比较分析:以白洋淀死鱼事件报道为例
        3.3.1 四次死鱼事件报道的整体分析
        3.3.2 第二次死鱼事件报道的个案分析
第4章 雄安新区语境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2017-2018)
    4.1 传统媒体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
        4.1.1 白洋淀生态报道中的专家角色
        4.1.2 白洋淀生态报道中的政府形象
        4.1.3 白洋淀生态报道中的公众诉求
        4.1.4 讨论与结论:反思与监督性报道不足
    4.2 新媒体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
        4.2.1 数量分析
        4.2.2 效果分析
        4.2.3 案例分析:以白洋淀芦苇问题的全媒体报道为例
第5章 白洋淀生态报道制约因素分析:政府、公众与媒介
    5.1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地方政府
        5.1.1 地方政府与生态报道的正向互动
        5.1.2 地方政府对白洋淀生态报道的负面制约
    5.2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公众
        5.2.1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公众环保意识
        5.2.2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公众环保行动
    5.3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媒介
        5.3.1 媒介的双重属性让白洋淀生态报道在夹缝中生存
        5.3.2 媒介的报道观念让白洋淀生态报道片面发展
        5.3.3 媒介的记者素养让白洋淀生态报道质量参差不齐
第6章 白洋淀生态保护中媒体的角色和未来之路
    6.1 白洋淀生态保护中媒体的角色
        6.1.1 生态政策的宣传者
        6.1.2 生态风险的监督者
        6.1.3 生态对话的参与者
        6.1.4 生态教育的推动者
    6.2 白洋淀生态报道的未来之路
        6.2.1 创新机制,优化白洋淀生态报道的外部环境
        6.2.2 转变观念,重构白洋淀生态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9)水利、移民与政治:密云水库研究(1958-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水库建设背景
    1.1 自然环境
        1.1.1 水灾:洪水肆虐
        1.1.2 水荒:水资源短缺
    1.2 社会背景
        1.2.1 水利“大跃进”
        1.2.2 人民公社化运动
    1.3 小结
第2章 水库建设概况
    2.1 定音:水库修建的决策
        2.1.1 规划及工程设计
        2.1.2 组织机构的建立
    2.2 动工:密云水库的建设
        2.2.1 土坝工程
        2.2.2 隧洞及电站工程
        2.2.3 溢洪道与调节池工程
    2.3 小结
第3章 水库建设管理
    3.1 水库民工管理
        3.1.1 民工来源及动员
        3.1.2 民工的组织管理
        3.1.3 民工的生活管理
    3.2 水库建设中的提效机制
        3.2.1 工具改革和技术革命运动
        3.2.2 树典型:榜样的带动
        3.2.3 比拼:劳动竞赛运动
        3.2.4“六好”运动
        3.2.5 领导关怀与家乡慰问
    3.3 整风与思想教育
        3.3.1 干部问题
        3.3.2 民工问题
    3.4 小结
第4章 水库建设与移民
    4.1 水库移民的开展
        4.1.1 思想动员
        4.1.2 移民安置
    4.2 水库移民安置问题
        4.2.1 移民建房迟缓
        4.2.2 退赔不及时
        4.2.3 生产生活水平低下
        4.2.4 干群思想问题
    4.3 移民安置问题的解决
        4.3.1 加紧房屋建设
        4.3.2 进一步落实退赔工作
        4.3.3 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4.3.4 解决思想问题
    4.4 小结
第5章 水库建设的成效
    5.1 防洪减灾效益
    5.2“大水缸”:蓄水效益
    5.3 其他效益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海河与天津城市形态演进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形态研究的必要性
        1.1.2 城市与河流的依存性
        1.1.3 海河对天津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考察法
        1.4.3 图解分析法
        1.4.4 归纳总结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形态
        2.1.2 “海河”释义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
        2.2.2 关于天津城市的研究
        2.2.3 关于海河的研究
        2.2.4 关于水城关系的研究
    2.3 文章创新点
3 海河水系历史变迁
    3.1 海河流域自然环境
    3.2 现状海河水系的分布与特征
        3.2.1 河道分布
        3.2.2 水系特征
    3.3 海河水系的历史变迁
        3.3.1 东汉以前——海河水系的形成背景
        3.3.2 东汉至隋——海河水系的初步形成
        3.3.3 唐宋——海河水系的初步发展
        3.3.4 金至清——海河水系的快速发展
        3.3.5 近代——动荡中的海河治理工程
        3.3.6 当代——新时代背景下的海河新姿
    3.4 海河水系功能分析
        3.4.1 水利功能
        3.4.2 水运功能
        3.4.3 防御功能
        3.4.4 生态功能
        3.4.5 文化功能
    3.5 海河水系演进的动力机制
        3.5.1 自然环境的变迁
        3.5.2 政治军事的需求
        3.5.3 社会经济的发展
        3.5.4 生态文化的呼唤
4 海河影响下天津城市形态演进
    4.1 东汉以前——早期聚落的片段性出现
        4.1.1 新石器时代的西北高地聚落
        4.1.2 天津平原成陆后的贝壳堤聚落
        4.1.3 西汉郡县制下的边塞洼淀聚落
    4.2 东汉至元——沿河聚落的集中出现
        4.2.1 航运枢纽漂榆邑与军粮城
        4.2.2 沿界河线性排布的军事寨铺
        4.2.3 依水而建的直沽寨与海津镇
    4.3 明——三岔河口的天津卫“算盘城”
        4.3.1 天津设卫建城的背景
        4.3.2 “以北为尊”的方城十字街
        4.3.3 屯堡屯垦促生的村镇聚落
    4.4 清——市在城外、城在市旁的特色格局
        4.4.1 城市规模扩大居住组团增多
        4.4.2 以衙署庙宇为主的城内空间
        4.4.3 以商业休闲为主的城外空间
    4.5 近代——城市沿海河的带状拼贴式扩张
        4.5.1 帝国主义的侵入与沿河租界
        4.5.2 政治中心的转移与河北新城
        4.5.3 日本殖民时期的都市计划
    4.6 现代——海河作为城市发展轴的角色转换
        4.6.1 单核心块状城市形态的同心圆式发展(1949-1977)
        4.6.2 港城分离的多中心跨越式发展(1978-今)
        4.6.3 体现城市特色的中心城区滨河空间建设(2003-今)
    4.7 基于海河的天津城市形态演进规律性分析
        4.7.1 跳跃发展规律
        4.7.2 交通导向规律
        4.7.3 自然互动规律
5 海河与天津城市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
    5.1 基于海河的天津城市形态演进阶段性分析
        5.1.1 以河兴城的点状生成期
        5.1.2 河城共进的带状扩张期
        5.1.3 城河疏离的块状拓展期
        5.1.4 以城兴河的网状优化期
    5.2 海河对天津城市形态的影响
        5.2.1 海河是孕育早期聚落的能量来源
        5.2.2 海河是决定城市选址的重要因素
        5.2.3 海河是天津城市形态发展的轴线
        5.2.4 海河是早期路网结构的主控因素
        5.2.5 海河是城市功能布局的影响因子
        5.2.6 海河是天津特色历史文化的导体
        5.2.7 海河是串联城市特色景观的纽带
        5.2.8 海河是天津城市自然生态的廊道
    5.3 城市发展对海河的影响
        5.3.1 城市发展对海河水系形态的影响
        5.3.1.1 早期的分散形态
        5.3.1.2 不稳定的部分连通
        5.3.1.3 稳定的系统连通
        5.3.1.4 化整为散的历史回归
        5.3.1.5 多元融合的空间形态
        5.3.2 城市发展对海河水环境的影响
        5.3.2.1 水面侵占,水量减少
        5.3.2.2 污水排放,水质恶化
        5.3.2.3 不透水面积增加,河道防洪压力加大
    5.4 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其他影响因素
6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1.1 海河水系变迁总结
        6.1.2 天津城市形态演进总结
        6.1.3 海河与天津城市形态相互作用关系总结
    6.2 研究局限性
    6.3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保障首都水资源供应是根治海河的重要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J]. 于紫萍,宋永会,魏健,胡术刚,许秋瑾. 环境科学研究, 2021(06)
  •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研究[D]. 李彤彤.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3]1912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D]. 胡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4]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研究[D]. 刘畅.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5]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引滦工程决策历程[J]. 郭赛飞.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0(02)
  • [6]宋以来海河流域下游的水患治理 ——以独流地区为例[D]. 李会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完善首都水治理体系的历史借鉴[J]. 北京水治理体系研究课题组. 前线, 2019(05)
  • [8]白洋淀生态报道研究(1972-2018)[D]. 王敬照. 河北大学, 2018(05)
  • [9]水利、移民与政治:密云水库研究(1958-1965)[D]. 张树奇. 河北大学, 2017(10)
  • [10]海河与天津城市形态演进关系研究[D]. 孙津.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保障首都水资源供应是治理海河的重要任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