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授戒仪式

全真道授戒仪式

一、全真道的传戒仪式(论文文献综述)

汪桂平,马杰,高翔,罗巧芸[1](2021)在《清代道教史相关专题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最近10余年来,清代道教史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领域,学者们发表了为数众多的学术论着,对于清代道教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在对清代道教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清代的名山宫观,清代的着名道士,清代道教传戒问题,清代道教宗派传承与谱系,清代道教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清代道教与地方社会等专题领域的研究展开回顾与总结,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展望和思考。

蒋玲[2](2021)在《潘静观道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强志伟[3](2021)在《清代胶东全真道研究》文中提出

肖珺,蒲亨强[4](2020)在《《广成仪制》中的道教仪式音乐》文中提出《广成仪制》集录了大量清代仪式音乐,因无文字说明而道派性质不明。文章以仪式音乐本体特征为基础,复以相关背景资料综合分析,初步辨明其以延续古代正统道教音乐为主,掺用较多明显的乡土元素,总体属于以全真道为主、火居坛门道为辅的仪式音乐系统,在清代道教音乐的整体研究和道教俗化发展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吴光正[5](2020)在《清代道教文学概论》文中指出清代道教在法脉与宫观、社会化与现代化、道教徒的宗教素养与社会贡献等层面的表现比较突出,清代道教文学也拥有自身的成就,在诗文创作之繁盛,道情、宝卷、戏剧与小説创作之新变,道士艺文素养之高超等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因此,应对清代道教"衰败"説加以修正,对清代道教、清代道教文学给予重新定位。

高丽杨[6](2019)在《金元全真道的戒学思想及戒律传授》文中研究指明道教戒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禁忌规定,继之而出现的宗法血缘性国家的宗教禁戒规范和国家政令。但道教戒律的正式产生,则只能是在道教创立之后。作为道教诞生的标志,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历史上正式亮相,反映此时道教信仰和理论的经书《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和《老子

李勇进[7](2019)在《明清民国河洮岷地区道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道教研究现已成为道教史、宗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学界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道教的研究则显不足。河洮岷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过渡与交汇地带,特殊的地缘位置、多样的民族构成及多元的宗教文化是这一地区所呈现出的总体外部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在河洮岷地区此消彼长,不断上演着民族迁徙、碰撞与交融的宏大史诗,成为多种宗教文化及民间信仰互动共生的华丽舞台。本文即在时间、空间的双重聚焦下,来考察以汉民族为信仰主体的道教在这一极具典型性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发展、变迁及其影响。正文部分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对河洮岷地区汉魏至宋元时期的道教发展史做了钩沉索稽,并具体分析探讨了明至民国时期道教的社会历史背景,阐释出道教的传播与发展随着不同政权、民族力量的此消彼长而有所进退。而将道教放置到具体的背景中去考量,将有益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明清民国时期道教演进变迁的相关情况。第二章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河洮岷地区的道教宫观及地域分布,并着重探讨了万寿观、莲花山、云山观及清虚观等重点道观的历史沿革及相关问题,揭示出它们在推动道教发展与道教文化传播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直观地呈现出在这一长时段内道观发展的沉浮兴衰,展现出道教在这一地区传播与发展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特征。第三章以田野调查所获四部法脉传承系谱等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州全真龙门派的道脉渊源与法脉传承,揭示出明代以后,全真龙门派以万寿观为中心延伸到河州的大部分地区,形成区域宫观网络系统,而法脉传承中所形成的这种紧密的纽带关系,也使得河州道脉在艰难时期得以维系;通过对《于氏派衍家谱》、《王氏家谱》和《杨氏家谱》的辨析与解读,阐释出正是在诸如于氏、王氏及杨氏为代表的道士家族的世代坚守与传承,才使得道教在洮州、岷州法脉赓续,让道教文化深植于少数民族地区,加深了道教与民间社会的互动。第四章以在中国传统社会有广泛影响的关帝信仰、二郎神信仰,及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湫神信仰为研究对象,揭示出属于儒道文化的关帝信仰,经过了地域文化的再造和涵化而产生出“格萨尔”的宗教文化现象,以及与藏族民间信仰共同被崇奉的文化景象,反映了道教在远离汉族核心区域与其他宗教文化发生接触并做出了主动的调适。三种二郎神形象不仅在这一地区均有所流播,而且还保存了“李二郎”最初的造像形象,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地方化的神话叙事。同时,道教也全方位地参与了地域性湫神信仰的构建,使最终定型的湫神群体烙上了道教的印记,道教的斋醮科仪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向系统化、组织化发展的湫神信仰的祭祀活动与仪式之中。第五章梳理了道教在河洮岷地区丧葬习俗变迁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表明,生活于地域文化特征迥异于内地的汉族群体,不同程度地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但正是有了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参与,才使得汉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得以保存与延续。并以洮州“万盛西”藏族创始人的典型案列,探讨了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产生跨族际传播的史实,是藏、汉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真实写照,反映出道教对藏族社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表明,道教的存在、传播与发展,对团结汉族群体,守护和维系文化传统、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加强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道教与其他宗教间的交流、影响与融合,加深了不同民族间的了解与认知,对区域社会稳定、各民族和平交往与交融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区域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

周建强[8](2018)在《全真道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全真道是由王重阳(1112-1170)于南宋初,在金人统治的北方地区,通过融合儒道佛三教,创立的一种新道教。全真道之所以能够在金元时期创宗立派,发展壮大,延续至今,固然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其伦理思想密切相关。与传统道教不同,全真道追求的是一种出离生死、真性永存、全性命之真的精神和物质双重超越的成仙论,希望通过性命双修的内丹修炼来实现。全真道的性命双修虽说是一种旨在修炼成仙的理论学说,但在其对性功与命功修炼过程的讨论中,其实也涉及到伦理问题。全真道的性命双修对全真道伦理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规范、引导并决定了伦理思想的内容。全真道伦理思想主要包括生命伦理思想、生态伦理思想、社会伦理思想、政治伦理思想以及神学伦理思想五个方面。全真道视人的自然形体是由水火风土等四大假合而成,认为肉体生命幻而非真,是真性生命的羁绊。只要修炼者能够破除对人的自然形体的贪恋与执着,进行性命双修,定能显现元初真性。在此基础上,全真道提出了极具自身特征的生命观,即“我命不由天地”、“外容苍内容黑”与“生命转世轮回”。全真道认为,虽然肉体生命是真性生命的羁绊,但全真修炼却不能戕害生命,反而必须依靠肉体生命的活动来进行。在全真道看来,虽然神仙修炼依赖于色身凡躯,但却不能滞于色身的修习,以致真灵之性不显。只有在为善保持清净不染之心,炼心修性的基础上,进行命功修炼,才能取得真性法身的显现与不亡,升入仙境。可以说,全真道在神仙修炼过程中,通过赋予肉体生命的道德价值,借助于善心善行的道德实践与命功修炼,使有限的肉体生命在生死维度中展现出了无限性。全真道的生态伦理思想建立在道化万物的理论认知基础之上。全真道“道化万物”的思想将道教神仙修炼理论与宇宙生成论相融合,不仅阐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问题,还阐明了性命双修、先性后命、以性为宗的内丹神仙修炼之道。在此基础上,全真道认为,人类在处理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时,应当效法“道”的规则,遵从“自然”的法则,视物如己,慈悲利物,善待万物,尊重万物的生命。全真道“视物如己”的思想有着宗教神学的理论立场,是善德积累与未来成仙的前提条件。而“善待万物”的思想则被“戒律化”,进而植根于全真道徒的修道与日常生活中,并通过他们影响到普通信众及其一般民众。全真道的社会伦理思想主要涉及教团的孝道伦理思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以及教团的社群伦理思想。全真道的孝道伦理思想包括物外之孝与入世之孝两方面。全真道物外之孝的主要内容是敬师、报恩、送终与广大教团、扬名后世。全真道的入世之孝,主要是普劝行孝,奉养双亲,忠事君王与敦化国俗。全真道视戒律为降魔之杵,戒律对道徒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是道徒在修炼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全真道戒律中的人际伦理思想主要是忍辱、谦让、守信、正直与信守仁义。全真道性命双修的神仙修炼理论除涉及人际伦理的思想外,还涉及教团所主张的人与社会之间的社群伦理思想。全真道的社群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遍拔黎庶、苦己利人与普济群生三个方面的内容。全真道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是有关如何处理教团与王权关系的思想以及相应的政治伦理规范与政治伦理主张。全真道的政治伦理思想在教团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与主张。初创时期,主要是出离尘寰,修道唯上;发展时期,则为清虚为本,政道不二;成熟时期,又为遵依国法,维系统治。全真道的神学伦理思想是一种反映人神之间伦理关系的思想,即围绕现实生活中的人如何通过自身的宗教修炼,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行为约束,证得宗教理想目标,而形成的有关人与神之间伦理关系的思想。全真道的神学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全真道的神学伦理观与禁欲苦行的全真宗教生活伦理两部分。全真道的神学伦理观的主要内容是玉性全真,人人可修——道性均有;自修自证,物外逍遥——自力成仙;真功真行,跻位登真——功行双全。而禁欲苦行的全真宗教生活伦理主要包括乞觅行化、禁断性欲与坐环修炼三方面内容。全真道伦理思想是一种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以实现得道成真的精神与物质双重超越为理想目标的宗教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全真道伦理思想,一方面可以使人们重视宗教伦理思想的积极作用,挖掘宗教伦理的文化内涵,特别是道教伦理的文化内涵,丰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内容。另一方面,研究全真道伦理思想也有利于道教自身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发扬其自身良好的伦理文化传统,加强道风建设,继承与弘扬全真道的德性生命论,济世度人的伦理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生活道教”的践行。

梅莉[9](2016)在《清代中晚期满族精英日常生活与道教——以顾太清、奕绘夫妇为中心》文中指出着名词人顾太清、奕绘夫妇,同为清代中晚期的名流,一个名臣之后,才貌双全,一个出生王府,文武兼备,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中国传统宗教佛教与道教,尤其是道教密不可分。他们有道号,喜道装,自称道人,游历道观,交结道士,喜读道家道教典籍。他们和京城最重要的道观白云观关系甚深,不仅与白云观第十七代律师张教智交往密切,参与白云观宗教活动,而且因与张教智交情深厚,曾多次到白云观亲临传戒法事,并留下数首诗词,为了解全真道传戒仪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透过顾太清夫妇的生活,可以窥见当时精英士大夫宗教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明清时期,不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的全真道,因其自身的教义与修炼方式,在文人群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满族精英们特别是皇室贵族入关后,尤其是康熙年间之后,随着汉文化的接受,政治斗争的残酷,全真道所倡导的性命兼修、清净闲适的生活方式迎合了他们的兴趣,从而受到他们的青睐。逍遥无为、尊人贵生的道教学说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需要,对于生命个体的肯定和对人生快乐的追求也为他们提供了心理安慰。

郭峰[10](2016)在《近代城市宫观与地方社会 ——以杭州玉皇山福星观为中心》文中指出杭州玉皇山福星观是近代江南首屈一指的子孙丛林宫观,其从同治三年(1864)开始复兴到收归园林部门(1956)为止繁荣了近百年时间,而这段历史正好是道教逐渐民间化、融入地方社会的时期。近代道教在失去皇家和上层社会支持的背景下处境困难而逐渐民间化和地方化,其下沉后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地方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如何与地方社会中各方力量协调关系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地方史、山志、教内文献、碑刻、档案材料、报刊、口述史等史料,采用微观史学的方法,来深入研究玉皇山福星观在近代的历史进程,并进一步探析近代城市宫观与地方社会的复杂关系,希望通过玉皇山福星观这个个案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逐一从地方政府、乡绅、传戒活动、附属宫观、斋醮、慈善、进香活动等多个方面来具体论述玉皇山福星观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希望找到地方社会各方对道教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第一章主要讲述玉皇山福星观的兴起,包括晚清时期玉皇山福星观崛起的历史背景、高道蒋永林、李理山的成道,蒋永林去世后到李理山的过渡等;第二章阐述地方政府和仕绅对玉皇山福星观的支持;第三章主要揭示玉皇山福星观通过传戒来传播道统,同时与其他宫观、道派和教团互动;第四章叙介玉皇山福星观与接管各院、下院的互动;第五章揭示民国时期玉皇山福星观通过斋醮活动为民服务;第六章探讨民国时期玉皇山福星观的慈善活动;第七章论述玉皇山福星观的进香活动。通过对玉皇山福星观与地方社会中各方的互动研究,可见其首先有一支道行高深、道德高尚的道士队伍,并通过广收弟子、扶持弱小宫观、授戒传播法统等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玉皇山福星观为中心的教团和宫观群抱团来应对近代社会的变迁。其次,在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对内面临着“上帝教”、“白莲教”等“异端”的丛生,对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道教虽然失去了上层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支持,但是这种局面让以“儒”为主的乡绅和地方政府官员充分认识到道教等传统宗教在恢复和稳定传统社会中的作用,故对道教给予一定的支持。再次,玉皇山福星观充分地融入地方社会,由原来的为上层社会服务变为更多的为地方普通民众服务。融入地方社会的具体措施有玉皇山福星观把“玉皇圣诞”宗教活动与杭州香期结合而演变为“玉皇圣诞进香”活动并成为杭州当地的民俗之一;将原来为帝王之家设立的金录斋等斋醮结合时代改造后吸引、服务地方百姓;通过与地方政府、乡绅、其他宗教团体合作来共同应对玉皇山福星观周边环境的破坏;战争期间收容上山的难民、开设小学收容灾童等。充分融入了地方社会后,玉皇山福星观与地方社会为一个共同体,也更容易获得地方社会上的精英:地方政府、官员、乡绅等的理解与支持。民间信仰为道教来源之一,道教通过千年的发展在近代又逐渐回到民间,融入到地方社会之中,而融入的关键就是改变理念服务社会,“为民设教”。此时的道教在保持自身法统的同时在民间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获得了地方社会中各方力量的支持,所以才能在失去上层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顽强地生存和发展下来。

二、全真道的传戒仪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真道的传戒仪式(论文提纲范文)

(5)清代道教文学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代道教发展概貌
    (一)清代道教的法脉与宫观
    (二)清代道教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三)清代道教徒的宗教素养与社会贡献
二、清代道教文学的总体风貌
    (一)诗文创作之繁盛
    (二)道情、宝卷、道教戏剧和道教小説创作的新变化
    (三)艺文素养之高超

(7)明清民国河洮岷地区道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本项研究的空间范围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明清民国河洮岷地区道教的背景
    第一节 汉魏至唐前期道教的初传与发展
        一、汉魏道教的初传
        二、唐前期道教的发展
    第二节 唐中期至宋元道教的流变与新发展
        一、唐中期至宋金道教的流变
        二、蒙元时期道教的新发展
    第三节 明至民国河洮岷道教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外来移民与道教发展
        二、管理机构与宗教政策
        三、时局变迁与道教兴衰
    小结
第二章 明清民国河洮岷地区道观考述
    第一节 河州地区的道观
        一、河州地区道观建修与发展情况
        二、万寿观
        三、清虚观
    第二节 洮州地区的道观
        一、洮州地区道观建修与发展情况
        二、莲花山
        三、云山观
    第三节 岷州地区的道观
        一、岷州地区道观建修与发展情况
    小结
第三章 明清民国河洮岷地区道教宗派与传承谱系
    第一节 河州全真龙门派法脉传承
        一、地方文献所见法脉传承
        二、《万寿观源流宗派》所见法脉传承
        三、地方文献与《万寿观源流宗派》之缀合
    第二节 洮州《于氏家谱》与全真龙门派在家道法脉传承
        一、《于氏家谱》概要
        二、《于氏家谱》内容考述
        三、少数民族地区道官的任职模式
        四、全真龙门派在家道的传承方式
    第三节 洮州《王氏家谱》与全真华山派在家道法脉传承
        一、《王氏家谱》概要
        二、一部完整的全真华山派在家道法脉传承史
        三、王氏道士家族的生存方式:道教与民间社会的互动
    第四节 岷州《杨氏家谱》与全真龙门派在家道法脉传承
        一、《杨氏家谱》概要
        二、《杨氏家谱》内容考述
        三、杨氏宗派归属与法脉传承
    小结
第四章 明清民国河洮岷地区道教与民间信仰
    第一节 关帝信仰
        一、河洮岷地区官修关帝庙考察
        二、关帝信仰的嬗变:“格萨尔王即关帝”
        三、道教与藏传佛教文化的互动与交融:夏河关帝庙
    第二节 二郎神信仰
        一、岷州二郎庙“赵二郎”
        二、河州大庙山“李二郎”
    第三节 湫神信仰
        一、洮岷湫神信仰形成之再认识
        二、湫神神灵群体的最终定型
        三、湫神与城隍并祀
        四、湫神祭祀活动与仪式中的道教元素
    小结
第五章 明清民国河洮岷地区道教的社会影响及意义
    第一节 道教对民俗及藏族社会的影响
        一、道教对河洮岷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
        二、道教对河洮岷地区藏族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道教在河洮岷地区传播与发展的意义
        一、加强了汉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
        二、促进了区域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全真道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全真道的性命双修与全真道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全真道的性命双修
        一、全真道的性与命
        二、全真道的性命双修
    第二节 以修炼成仙为旨归的全真道伦理思想
第二章 全真道的生命伦理思想
    第一节 人的自然形体的虚妄与不真
        一、四假观与骷髅观
        二、全真道对人的自然形体的认识与儒佛的比较
    第二节 人的生命的主体性与轮回说
        一、我命不由天地
        二、外容苍内容黑
        三、生命转世轮回
    第三节 仙道贵生与以德显真
        一、舍了家缘更舍身即非济虎为饥鹰:仙道贵生恤民保众
        二、修行须藉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藉假修真以德显真
第三章 全真道的生态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化万物与洞天福地
        一、道化万物:全真道成仙论与宇宙生成论的融合
        二、洞天福地:全真道人间仙境与生态环境的营建
    第二节 视物如己与善待万物
        一、视物如己:善德积累与未来成仙
        二、善待万物:慈悲利物与尊重生命
第四章 全真道的社会伦理思想
    第一节 全真道的孝道伦理思想
        一、儒家之孝的内容及特点
        二、全真物外之孝:敬师报恩与送终扬名
        三、全真入世之孝:普劝行孝与敦化国俗
    第二节 全真道戒律中的人际伦理思想
        一、全真道戒律的产生与发展
        二、全真道戒律中的人际伦理思想
    第三节 全真道的社群伦理思想
        一、遍拔黎庶
        二、苦己利人
        三、普济群生
第五章 全真道的政治伦理思想
    第一节 初创时期:出离尘寰修道唯上
    第二节 发展时期:清虚为本政道不二
    第三节 成熟时期:遵依国法维系统治
第六章 全真道的神学伦理思想
    第一节 全真道的神学伦理观
        一、玉性全真人人可修:道性均有
        二、自修自证物外逍遥:自力成仙
        三、真功真行跻位登真:功行双全
    第二节 禁欲苦行的全真宗教生活伦理
        一、乞觅行化
        二、禁断性欲
        三、坐环修炼
第七章 全真道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清代中晚期满族精英日常生活与道教——以顾太清、奕绘夫妇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0)近代城市宫观与地方社会 ——以杭州玉皇山福星观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兴之道: 玉皇山福星观在近代的崛起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及中兴之师蒋永林成道
    第二节 从中兴之师蒋永林到民国高道李理山
第二章 彰显民心: 地方政府与乡绅对玉皇山福星观重建的支持
    第一节 杭州城火灾与玉皇山风水
    第二节 玉皇山福星观七星缸的重建
    第三节 玉皇山福星观宫观建筑的建设
    第四节 支持玉皇山福星观建设的地方仕绅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传播道统: 玉皇山福星观光绪十一年(1885)传戒
    第一节 光绪十一年(1885)传戒整体情况
    第二节 浙江省籍贯戒子分析
    第三节 其它省籍贯戒子分析
    第四节 龙门派戒子分析
    第五节 其它宗派戒子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推行道教: 玉皇山福星观对接管各院和下院的扶持
    第一节 仁和仓桥朱天庙
    第二节 大涤山洞霄宫
    第三节 金筑坪天柱观
    第四节 吴山元妙观
    第五节 镇海渊德观
    第六节 西湖乌石峰金鼓洞
    第七节 抱朴道院
    第八节 吴山伍公庙
    第九节 杭州玉皇山福星观上海分院
    第十节 小结
第五章 为民设醮: 民国年间玉皇山福星观的斋蘸活动
    第一节 皇经胜会
    第二节 金录大醮
    第三节 祈祷全国平安斋醮活动
    第四节 祈祷世界和平大醮
    第五节 “为亡人祈祷”的小型斋醮
    第六节 “看守生命之灯”的小型斋醮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济世救人: 民国年间玉皇山福星观的慈善活动
    第一节 慈云初级小学校
    第二节 抗战期间三次收容难民
    第三节 玉皇山周边景区的保护与开发
第七章 参拜神灵: 玉皇山福星观的进香活动
    第一节 玉皇圣诞进香
    第二节 非香期进香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全真道的传戒仪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道教史相关专题研究综述[J]. 汪桂平,马杰,高翔,罗巧芸. 清史论丛, 2021(01)
  • [2]潘静观道学思想研究[D]. 蒋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清代胶东全真道研究[D]. 强志伟. 鲁东大学, 2021
  • [4]《广成仪制》中的道教仪式音乐[J]. 肖珺,蒲亨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0(04)
  • [5]清代道教文学概论[J]. 吴光正. 全真道研究, 2020(00)
  • [6]金元全真道的戒学思想及戒律传授[J]. 高丽杨. 中国道教, 2019(06)
  • [7]明清民国河洮岷地区道教研究[D]. 李勇进. 兰州大学, 2019(08)
  • [8]全真道伦理思想研究[D]. 周建强. 兰州大学, 2018(02)
  • [9]清代中晚期满族精英日常生活与道教——以顾太清、奕绘夫妇为中心[J]. 梅莉. 江汉论坛, 2016(06)
  • [10]近代城市宫观与地方社会 ——以杭州玉皇山福星观为中心[D]. 郭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全真道授戒仪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