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世纪外贸增长目标及可行性研究

我国跨世纪外贸增长目标及可行性研究

一、我国跨世纪外贸增长目标及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伟[1](2020)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实证基础》文中提出研究目标:提出规范性的重大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评价体系。研究方法:采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模型和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运用1993~2008年三峡工程投资数据以及湖北省和重庆市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系统测算三峡工程建设的区域经济影响。研究发现:三峡工程建设有效拉动了库区经济增长,带动了湖北省、重庆市建筑业及其后向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并形成明显的乘数效应,居民劳动报酬水平相应提高。研究创新:系统研究了重大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影响内容和方法体系,并以三峡工程为例探索重大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的应用实践。研究价值:为重大建设项目的区域经济影响评价提供规范的分析框架,增强重大建设项目决策依据的科学性。

段涛[2](2019)在《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15年中国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逐步成为普遍接受的国际理念。其中,“战略对接”的表述也逐步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普遍认同的重要途径。但学术界还没有关于“对接”的理论阐释和概念化建构。无论是权力核心的现实主义、制度崇拜的自由主义还是观念认同的建构主义,均专注于对国际社会以及国家间行为关系的阐释与解释,却忽视了国家间互动和国际关系“应然”的发展目标之共识,以及实现该共识和目标的原则与方法。对于当代全球化危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不应停留在理论分析工具层面,更应从目标和路径方面,提供能形成共识和实现共赢的解决方案。本论文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在国家主权管辖权涉及区域合作领域,国家相互间通过主动磨合和主动调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形成互利和稳定状态的一种“高阶”合作。从阶段过程方面,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可划分为战略评估与决策、战略实施与反馈、战略互动与调适等不同的三个阶段,以及主动型、联动型和关联型等三类战略对接阶段的不同类别。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动力因素,要在考量保障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以国家间利益合作并创造增量为主要目标,兼顾国家文化交流与规则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和可持续战略对接动力体系。在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机理模型方面,分类分析硬资源和软资源不同对接机理,进而归纳战略对接高和低的两层次模型,提出竞争、中性、合作与共生四类基本关系,总结出战略对接中利益合作竞争的实质就是资源整合,核心是通过对接与合作,克服国际秩序无政府状态导致的“零和博弈”趋势,克服国际市场资源配置失灵的影响,并由资源整合产生战略对接的增量收益,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合作形式的“高阶性”、合作行为的主动性、合作原则的共商共建共享、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对接过程的磨合调适性、对接实质的利益创造和分配性等方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建构。本论文初步提出了“战略对接”理论分析框架体系,但理论支撑度、逻辑严密性、考量覆盖面以及运用操作性等方面均有待完善:形成国际关系“对接”理论的渊源支撑;论证“战略对接”理论单列发展可行性;基于“战略对接”理论体系,提出新型国际规范、机制、制度和体系等国际关系协调新工具。

陈若萱[3](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金德谷[4](2016)在《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文中提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党中央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事关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边疆民族地区先后推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计划”、“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或发展工程,同时出台了与国家战略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兴业,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筹集了资金。国家和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投入资金,推动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加快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当前,学界从经济学、税收学等学科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成果较多,却较少从民族学视角入手,分析和讨论税收如何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个案,在实地田野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考察税收在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此外,在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笔者还将重点关注边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关系状况。本文认为,税收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促进作用。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通常凭借两种途径: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税收政策,使之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发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税收收入作为国家资源再分配的工具,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等领域的动力来源和物质支撑,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凭借税收的途径促进了边疆民族的发展,增强了边民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推动并构建了和谐的民族关系。除绪论外,本文共分六个章节。在本文绪论部分,笔者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相关概念和理论以及田野调查点概况。第一章为“满洲里市税收概况”。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简述满洲里市征税的历史,此后,运用税收学的分析方法对当前满洲里市国税和地税数据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状况。比如运用宏观税负分析,得出满洲里的税负在合理区间运行;运用税收弹性分析,表明满洲里的税收增长要快于经济增长。从税种结构来看,满洲里的税收主要来源包括营业税、增值税等;从产业结构来看,满洲里税收来源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而从企业经济类型来看,满洲里税收来源囊括了国有企业和股份公司。在本章的后半部分,笔者还借助个案访谈材料,对满洲里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税收情况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状况进行比较,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税收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影响。在第二章中,重点探讨了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那么,税收如何促进满洲里的经济发展?本章以税收三大支柱:对外贸易、旅游业和工业为主要分析对象,同时分析了税收对满洲里畜牧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在满洲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为满洲里财政收入贡献占60%。国家出台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在边疆民族地区鼓励发展边境贸易,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采取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后调整为财政转移支付,扶持边贸企业发展。此外,对边民互市规定货值范围内的生活用品采取免关税的政策,激活了边贸市场,促进满洲里对外贸易的发展。旅游业是满洲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将西部地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经营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税收优惠政策范围,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优惠政策,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出台扶持旅游业发展政策,比如对农家乐、牧户游等旅游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旅游包机业务返还50%的营业税优惠政策,促进了满洲里的旅游业发展。工业发展是满洲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满洲里市政府根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税收政策制定了鼓励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工业发展减免企业所得税,企业设备抵扣税收等,促进了满洲里的工业发展。2005年1月,内蒙古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牧业税,这对满洲里的畜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调整营业税的起征点方面,满洲里市政府从2009年的5000元提高到2011年的2万元,鼓励各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从而促进满洲里批发零售业的发展。总体而言,满洲里市的各项税收政策和措施,较快地促进了满洲里市的经济发展。在第三章中,笔者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当税收收入纳入财政收入之后,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的途径,把税收资金(财政收人)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的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民族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边民生活质量提高及文化发展。根据每年财政投入社会建设的资金分析,满洲里政府在社会各领域建设的资金投入是逐年增加的,而且重视民生事业发展,2013年,其民生领域的支出甚至占到财政总支出近40%。在社会保障与就业领域,满洲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从2004年的130元提高到2014年的540元。同时当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在就业方面,国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享受税收抵扣,促进当地失业人员再就业。2004年到2014年满洲里的城镇失业率维持在4%左右,反映了满洲里就业发展良好。边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反映满洲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提高,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到2014年提高了1.67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2005年到2014年提高了4.53倍。此外,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举办节庆活动,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满洲里的文化发展。在第四章中,重点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出发,探讨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关系。少数民族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上。政府通过投入财政资金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鼓励少数民族孕妇去医院住院生产,满洲里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较快。此外,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满洲里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到满洲里就业,这样外来少数民族的流入,带来满洲里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通过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笔者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满洲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原因。在生计方式变迁方面,历史上满洲里牧区的少数民族主要从事游牧生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满洲里发展,提供较好的工资待遇,很多牧民放弃游牧生计,选择到城市企业工作。国家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商家发展民族服饰,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还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收。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活动,比如蒙古族祭敖包、回族古尔邦节等节日屠宰牲畜免除屠宰税,之后又逐步取消了屠宰税,这对少数民族饮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此外,在住房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对少数民族棚户区改造,及其购买第一套住房享受契税低税率优惠,带来了少数民族住房的发展。在交通方面,政府投资修巷道、硬化道路,方便少数民族出行。这些措施提升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使得当地的民族关系得以和谐发展。第五章主要讨论边疆、税收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税收促进满洲里整体的社会发展,边民受益,从而增强了边民国家认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比邻国呈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这也增强我国边民对于自己国家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边民对于未来生活的选择往往有着非常理性的认知,“用脚投票”选择他们认为税收环境、发展环境更好的国家发展。在不同场域中,不管是少数民族、汉族的民族区分,还是中国人、蒙古人、俄罗斯人的国籍区分,边民往往会选择那种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身份来认同。在本文最后一个部分,笔者对税收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讨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税收功能、特点和影响,分析满洲里税收与经济的数量关系,分析税收杠杆与满洲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内在关联,以及税收杠杆与国家统筹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讨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税收如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缪宗泽[5](2014)在《城市水利建设资金投资效益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北方地区的城市水利问题突出,其发展趋势也十分令人担忧(缺水、污染)。城市水利事故的频繁发生,给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城市水利投资及相关水环境保护效益费用分析,是选定经济合理城市水利整治方案的基础。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城市水利投资和水环境保护效益分析的研究工作,但方法还不成熟,已有的一些计算模型和方法大多是经验性的,带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因此对城市水利投资进行分析并对城市水利投资所带来的效益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在对已有城市水利和社会经济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广泛调研,吸收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城市水利投资的相关概念和水环境保护效益费用分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对城市水利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分析,最终明确了城市水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对城市水利建设投资分析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状况相互结合起来进行。2.针对城市水利建设行业性特点,结合传统投资理论,研究了关于城市水利投资的执行步骤与评价理论,对今后城市化水利建设投资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3.探讨了城市水环境保护效益费用分析原理、步骤、评价指标及方法,分析了城市水环境的保护效益及费用内涵,并且在这基础上着重研究水环境的保护效益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市场法、费用评价法、调查评价法及替代市场法四大类巧种方法。4.通过东营市已有的城市水利及环境保护工程为例,对该些工程的投资效益认真做了定性分析,并由本论文研究的效益评价方法,利用影子工程法、减少损失法和增加收益法等对近两年城市水利投资效益进行了定量估算。5.对全文进行扼要总结,并指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解艳[6](2014)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打破了国家的界线,以城市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流转、合理配置。这些城市成为资源流转和配置的节点,并根据其等级高级、能量大小、辐射范围、联系紧密程度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其中,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事务具有强大控制力和影响力的节点城市就是世界城市。目前,世界城市研究是国内外学界和各国各级政府研究的热点之一。世界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成为国内外众多城市的发展目标。本文总体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可行性,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路径、方法和主要举措。本项研究的基本目标在于,为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国际大都市建设基础上实现世界城市之目标,提供理论思维和操作层面的资政建言。本文研究框架是这样设置的:除第一章导论和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正文共分为六章。导论在于介绍论文选题及意义,梳理和评析已有文献,阐述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安排,提出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论与展望在于对本项研究进行概要性总结,提出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章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考察城市文明与世界城市的相关理论,为本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城市文明发展与世界城市的成长分析。重点分析中西古代世界城市——长安与罗马以及当代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并探寻世界城市成长的一般规律。第四章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现实性分析。客观分析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现实情势,运用SWOT分析方法,理性评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可行性,并分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构成要素分析。介绍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特”在哪里,并从制度结构、经济增长、公共环境、创新强度、宜居指数和国际交往这六个维度,分析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基本要素。第六章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第一步,梳理世界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研讨一套可能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第二步,选取中国最具竞争力的10个城市作为样本,客观评估这些城市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世界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第三步,将最具潜力建设世界城市的中国城市与国际公认的世界城市进行比较,认清差距,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第七章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路径、方法与主要举措。分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路径与方法,并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制度创新,提升城市层级;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包容性城市;立足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领导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主要举措。

李保春[7](2013)在《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GDP超过40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与我国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完全分不开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对外投资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战略部署,使得中国的外资利用从传统“单项引进”的资本流动,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双向资本流动。作为西部大省的云南,在”走出去”战略的激励以及企业发展的利益诉求中,诸多有竞争实力的本土企业纷纷走出国门,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对外直接投资。2010年,云南省实际对外投资在全国位列第十位,跃居西部和沿边省区第一位,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此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对于云南经济发展来说影响重大,其现实意义不仅局限于为企业寻求原材料、开拓海外市场、获得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成为推动云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地方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中央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背景下,实施“走出去”战略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云南省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云南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云南的对外投资不论是政府层面的政策准备,还是企业层面的队伍准备都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企业在资金规模、技术水平、对外沟通能力、投资环境了解等方面均难以和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发展中的不足,造成云南的政府和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遭遇较大阻力,严重影响了“走出去”战略和桥头堡建设的进程。因此,对外开放及其发展的紧迫性,要求地方政府承担更多职责,切实提高包括对外投资的规划研究、外事协调、政策激励、队伍建设、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即从多方面多层次支持、帮助和组织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其中,财税政策应成为政府和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说,财税政策的适用性、合理性、完整性直接影响着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持续性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对云南“走出去”战略实施和桥头堡建设有着重大影响。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将理论与实践作为两条线索,探讨云南“走出云”战略涉及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竞争优势、政府职能定位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云南“走出去”发展和桥头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并对其在“走出去”战略中的优劣势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寻找适合云南“走出去”战略实施、推进桥头堡建设的财税政策。论文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第一章,导论。主要交代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思路与视角、方法及框架,并对“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含义、基本内容、存在风险、政府职能等理论进行研究,为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通过国内外学界关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国内涉及“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对外直接投资基础理论的综述,探索对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理论指导。第三章,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意义和条件分析。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从弥补资源缺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参与东盟贸易区发展等维度,探索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动因,并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探索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二是从云南的地理区位、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等五个方面,以及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创新不足、企业竞争乏力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第四章,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证分析。是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现状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外贸易总量与结构、对外投资总量与结构、企业“走出去”现状分析等方面内容的调查研究,在总结“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和政策激励成效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第五章,国内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借鉴。内容包括:一是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及借鉴。二是国内“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借鉴。三是国内外实践经验,为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借鉴。第六章,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现路径及财税政策研究。包括两节内容:一是发展方略。包括产品(如工业产品、农产品、民族文化产品、人力资源产品等)、投资、企业(如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等)、技术四个方面的“走出去”发展方略;二是财税政策。也包括产品、投资、企业和技术四个方面“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吴雷平[8](2011)在《电力工程项目可研方案比选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从“防通胀”转为“保增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刺激政策,把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唯一选择,国家投入“4万亿”作为确保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进而拉动各地加大基础设施以及民生工程的投入,而电网建设又是投资的“重中之重”。同时为解决农村电网结构薄弱和电力建设滞后的问题,我国在2010年下半年又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因而带来大量的电网工程项目上马。在输配电环节,因其特有的自然垄断属性,主要由电网企业垄断经营。电网企业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决策主要依据负荷增长预测、供电可靠性等技术参数,而相对淡化项目的经济评价,从而对可行性研究的评价往往仅侧重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单位投资是否偏离常规方案过大等,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选方法相对单一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电力行业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选方法单一的现状,在借鉴国内外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方案比选研究和实用的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内容与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的特点。首先,本文对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发展、内容及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选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总结了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了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然后,分析了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方案比选方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向。随后,结合前述章节的分析,为促进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选方法在我国的顺利发展并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电力行业可行性研究方案评价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套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较为简单易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评价可行性研究方案。针对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其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可行性研究方案进行评定。最后选取了实例进行论证研究,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所列方法,既可以对整个方案优劣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局部方案进行比选。实例证明,本文提出的可行性研究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抓住影响电力工程建设的主要要素,量化诸多模糊因素,为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选提供了一套简便有效的工具。

耿洁[9](2011)在《发电集团并购风电塔筒制造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风能储量很大、分布面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风力发电作为我国重要的后续能源之一,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风电项目来说,无论是从项目投资的角度考虑,还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加强对上游的控制的可行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并购是资本市场的热点,国际许多有影响力的大公司都是通过并购实现了飞越,并购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模效益。风电塔筒行业处于风电企业的上游,风电的大力发展离不开风电塔筒行业配套设施的跟进,这为风电塔筒制造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风电塔筒作为风电场的关键配套零部件,有其特有的行业特色,风电集团选择时机介入风电塔筒制造行业,实施并购集中经营,有利于我国风电事业做大做强,符合我国发展新能源风电的初衷,也符合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风电的政策,顺应了我国新能源战略的发展趋势。本文在深入探讨企业并购及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风电塔筒行业的现状为风电集团并购风电塔筒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依据,最后以国电物资集团公司收购塔筒制造项目为案例,充分证实了以企业并购这种方式介入风电塔筒制造行业可以有效的解决风力发电企业对塔筒的需求矛盾。

李慧娟[10](2010)在《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地域辽阔,有21000多公里的内陆边界线,中国陆上有辽宁、内蒙古、云南、广西等9个省、自治区与15个国家地区接壤,使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了沿边开放战略及各种具体政策,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对外贸易为带动的各项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不仅促进了边境口岸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边境地区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但与沿海地区相比,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仍落后于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直接影响了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国内外背景下,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原有的发展模式及政策已经与边境地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进一步探索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新模式、出台新政策就成为未来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本文思路和结构框架;第二部分主要从边境口岸城市的含义、成因等方面概括其涵义。同时,对内陆中心城市、沿海港口城市与边境口岸城市在功能、特征等方面的予以比较分析;第三部分采用大量统计数据和图表,主要在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分布及其特征分析基础上,通过城市建设、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概括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现状,从而对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一方面辩证地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次区域经济合作与边境口岸城市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另一方面在借鉴国外成功发展经验基础上,对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进行探讨;最后第五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主要选取内蒙古满洲里市作为典型个案分析。满洲里作为中国内陆主要边境口岸之一,研究满洲里的发展历史、特点及未来发展模式对于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一部分中通过对满洲里市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回顾,总结该口岸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对满洲里市进行边境贸易贡献分析和发展条件分析,在上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满洲里市发展模式选择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跨世纪外贸增长目标及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跨世纪外贸增长目标及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与意义
    二、概念辨析
    三、文献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不足
第一章 战略对接概念辨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战略对接基本内涵
        一、主体是主权国家
        二、客体是国家间的经贸竞争与合作
        三、支撑客体是政治、安全与文化等领域
        四、目标是实现国家发展收益最大化
        五、支撑目标是实现世界发展收益最大化
    第二节 战略对接类型与形式
        一、主要类型
        二、具体形式
    第三节 战略对接基础与条件
        一、合作共赢是重要基础
        二、大国推动是核心关键
        三、早期收获是先期动力
        四、制度机制是保障
    第四节 战略对接相关理论辨析
        一、管理学合作竞争领域中的理论渊源
        二、国际分工中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支撑
        三、全球价值链及生产网络的理论动能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拓展
        五、国际关系学中战略竞合应用
    第五节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反思
        一、现实主义理论反思
        二、自由主义理论反思
        三、建构主义理论反思
        四、安全范式理论反思
    小结:国际新秩序需要竞争中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章 战略对接理论框架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内涵界定
        一、对接属于竞争中合作的“高阶“形式
        二、对接是主动合作的行为
        三、对接贯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四、对接属于开放地区主义
        五、对接是磨合调适的动态过程
        六、对接的动力来自于共同利益的创造和合理分配
    第二节 阶段划分
        一、战略评估与决策
        二、战略实施与反馈
        三、战略互动与调适
    第三节 动力因素
        一、国家安全
        二、国家利益
        三、观念文化
    第四节 机理模型
        一、机理分析
        二、两层次模型
        三、推演模型
第三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历史推演
    第一节 历史渊源及地缘捆绑
        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战略对接历史沿革
        二、中国与东盟战略对接历史沿革
        三、地缘区域战略对接分析
        四、地缘次区域战略对接分析
    第二节 政治互信
        一、1949-1955年初步奠定基础阶段
        二、1955-1965年快速发展阶段
        三、1965-1980年徘徊发展阶段
        四、1980-1997年反弹突破阶段
        五、1997年-今全方位合作新时期
    第三节 安全合作
        一、军事顾虑担忧与合作意愿并存
        二、非传统安全合作具备广泛共同利益
    第四节 经贸与互联互通
        一、经贸投资合作快速增长
        二、对接机制不断加强
        三、互联互通合作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
        四、互联互通对接机制与平台不断完善
    第五节 文化观念
        一、文化温和型
        二、文化多样性
        三、文化约束型
        四、文化自然性
    小结:基于竞争合作发展历史与动力体系
第四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实践分析
    第一节 评估与决策分析
    第二节 实施与反馈分析
        一、国家元首引领
        二、国家外交引导
        三、智库技术推进
        四、市场合作实施
    第三节 互动与调适分析
        一、国家间达成开放包容共识与共建共商共享渠道
        二、构建企业间合法务实共赢合作的市场机制
        三、全领域推进形成全面互动支撑保障体系
        四、联合制定并提升可持续的双多边规则体系
    第四节 外部应对分析
        一、政治和安全领域
        二、经济和贸易领域
        三、区域合作领域
        四、文化等其他领域
第五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趋势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发展趋势
        一、回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应对全球普遍危机与挑战的共同努力
        三、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国家互动模式
        四、顺应人类命运更加紧密相互共生共存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发展挑战
        一、各国对外开放与内部改革
        二、国家间包容与合作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环节
        四、外部介入与影响
    第三节 政策思考
        一、增强战略意图错位协同,提升对接动力因素契合度
        二、增强信息表达传递效率,提升对接互动信息对称度
        三、共商共创收益增量,培育良性和可持续对接主动力
        四、拓展对接利益结合点,提升内部对接动力
        五、有效应对影响因素,降低对接的外部干扰
        六、建立平等互信关系,加强对接高层级稳定性
        七、强化国际规则塑造,构建开放地区主义秩序环境
        八、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向命运共同体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4)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
    第四节 田野调查点的概况
第一章 满洲里市税收概况
    第一节 满洲里税收史简述
    第二节 满洲里市的地税
    第三节 满洲里市的国税
    第四节 不同历史时期的满洲里市税收对比分析
    第五节 地税、国税的财政贡献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第二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第一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
    第二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
    第三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
    第四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畜牧业、批发零售业发展
    第五节 税收与扶持民族企业发展
第三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第一节 税收促进边疆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第二节 税收支持民族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第三节 税收稳定民族地区城市社会保障与就业
    第四节 税收保障边民生活质量提高与文化发展
第四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
    第一节 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生计变迁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发展
    第三节 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发展
    第四节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
第五章 边疆、税收与国家认同
    第一节 边民互动中的国家认同
    第二节 税收环境与“用脚投票”
    第三节 民族关系、身份认同与家园选择
第六章 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税收的功能、特点及影响
    第二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节 税收杠杆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第五节 税收杠杆与国家统筹建设
    第六节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税收与边疆城市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城市水利建设资金投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中国城市水利投资背景
        1.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1.1.2 水污染加剧、水质下降
        1.1.3 水环境的生态调节作用逐步弱化
        1.1.4 城市湿地遭到严重破坏
        1.1.5 城市滨水景观的弱化乃至城市自身特色的丧失
    1.2 国内外关于城市水利投资的研究现状
        1.2.1 对于城市水利投资主体的研究
        1.2.2 对于城市水利投资投入机制的研究
        1.2.3 对于城市水利投资回收补偿机制的研究
        1.2.4 对于城市水利投资效益的分析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2 城市水利与社会经济关系分析
    2.1 城市水利与城市水系统
        2.1.1 城市范围的界定
        2.1.2 城市水利与城市水利发展
        2.1.3 城市水利发展的特点
        2.1.4 城市水系统的构成
    2.2 城市水利与社会关系的定性分析
        2.2.1 城市水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2.2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水问题
        2.2.3 城市水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2.4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水利的新需求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水利投资评价理论综述
    3.1 城市水利行业投资特点
        3.1.1 城市水利投资效应的“供给时滞”性
        3.1.2 城市水利投资实施的连续性与波动性
        3.1.3 城市水利投资周期的长期性
        3.1.4 城市水利投资主体多样性
        3.1.5 水利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3.2 关于城市水利投资研究的综述
    3.3 投资效益评价发展过程综述
        3.3.1 投资效益评价的早期
        3.3.2 传统社会费用-效益方法的发展
        3.3.3 “新方法”的产生与应用
    3.4 水利项目投资效益经济评价方法综述
        3.4.1 财务评价
        3.4.2 国民经济评价
    3.5 水利基础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社会评价方法综述
        3.5.1 国内外城市水利基础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现状
        3.5.2 城市水利基础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的特点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水利投资效益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4.1 效益费用分析的基本原理
        4.1.1 效益费用分析概述
        4.1.2 效益费用分析的基本原理
    4.2 城市水环境保护效益和费用内涵
    4.3 城市水环境保护效益费用分析的步骤、评价指标及方法
        4.3.1 城市水环境保护效益费用分析步骤
        4.3.2 评价指标
        4.3.3 评价方法
        4.3.4 城市水环境保护效益评价方法
    4.4 城市水环境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水利环境工程投资效益评估实例
    5.1 东营市城市水环境改造工程背景及其概况
        5.1.1 东营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5.1.2 东营市水利基本情况
        5.1.3 东营市城市水利投资背景
    5.2 东营市城市水利建设效益分析
        5.2.1 水环境保护效益的定性分析
        5.2.2 水环境保护效益的定量计算
    5.3 未来东营市城市水利建设投资可行性分析
        5.3.1 经济效益
        5.3.2 社会效益
        5.3.3 环境效益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6)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关于选题及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文明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文明观
        2.1.2 汤因比的城市文明观
        2.1.3 霍华德的城市文明观
        2.1.4 芒福德的城市文明观
    2.2 世界城市相关理论
        2.2.1 霍尔的“世界城市”理论
        2.2.2 弗里德曼的“世界城市”理论
        2.2.3 沙森的“全球城市”理论
        2.2.4 卡斯特尔的“信息城市”理论
        2.2.5 戈特曼的“世界城市”理论
        2.2.6 其他学者的“世界城市”理论
3 城市文明发展与世界城市的成长分析
    3.1 中西古代世界城市分析
        3.1.1 长安
        3.1.2 罗马
    3.2 当代的世界城市分析
        3.2.1 纽约
        3.2.2 伦敦
        3.2.3 东京
    3.3 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探寻
4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现实性分析
    4.1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现实情势
        4.1.1 国际层面
        4.1.2 国内层面
    4.2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SWOT分析
        4.2.1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优势
        4.2.2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劣势
        4.2.3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机遇
        4.2.4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挑战
    4.3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4.3.1 城市增长、资源配置的限度在哪里
        4.3.2 如何从城市模仿转化为城市创新
        4.3.3 如何规避“文明的冲突”
        4.3.4 如何提升城市群落的内联程度
        4.3.5 如何平衡人文尺度与经济尺度的关系
5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构成要素分析
    5.1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特”在哪里
    5.2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基本要素
        5.2.1 制度结构
        5.2.2 经济增长
        5.2.3 公共环境
        5.2.4 创新强度
        5.2.5 宜居指数
        5.2.6 国际交往
6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6.1 关于世界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6.2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6.2.2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的确立
    6.3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评价系统
        6.3.1 城市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6.3.2 评价方法及结果
    6.4 落差与赶超:中国城市与世界城市的差距
7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路径、方法与主要举措
    7.1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路径
    7.2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方法
        7.2.1 思想方法
        7.2.2 操作方法
    7.3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主要举措
        7.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7.3.2 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
        7.3.3 推进制度创新,提升城市层级
        7.3.4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包容性城市
        7.3.5 立足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发展
        7.3.6 提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领导能力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7)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 云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
        (二) 云南“桥头堡”战略建设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性质
        一、“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含义界定
        (二) 内涵分析
        二、“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性质
        (一) 社会化分工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二) 生产要素的国际优化配置
        (三) 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双刃性
        (四) 生产关系国际化的载体
        (五) 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
        三、“走出去”发展战略实现的影响因素
        (一) 经济动因主导的因素
        (二) 政治因素
    第三节 “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风险与政府职能
        一、“走出去”发展战略风险研究
        (一) 政治风险
        (二) 汇率风险
        (三) 经营风险
        二、“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政府职能
        (一) 政府职能边界
        (二) 政府职能定位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和研究视角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三、论文创新
        (一) 立意创新
        (二) 内容创新
        四、存在不足
第二章 “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一、垄断优势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市场内部化优势理论
        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五、邓宁的OLI范式
        六、区域输出基础理论
        七、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二、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三、技术地方化理论
        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五、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研究
        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效应的研究
        (一) 出口效应
        (二) 技术进步效应
        (三) 产业结构效应
    第三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对外投资实证研究
        二、中国对外投资前景研究
    第四节 文献简要评述与借鉴
        一、文献评述
        (一) 理论的缺陷
        (二) 借鉴的局限
        (三) 领域的缺陷
        二、借鉴意义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借鉴意义
        (二)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效应理论的借鉴意义
        (三)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借鉴意义
        (四) 国际金融环境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理论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意义和条件
    第一节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动因及意义
        一、发展战略的动因
        (一) 获取资源
        (二)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四) 东盟贸易区发展和“桥头堡”战略实施
        二、发展战略的意义
        (一) 经济意义
        (二) 政治意义
        (三) 社会意义
        (四) 文化意义
    第二节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一) 区位优势
        (二) 民族文化优势
        (三) 资源优势
        (四) 桥头堡战略优势
        (五) 西部大开发优势
        (六) 南亚博览会平台优势
        二、不利条件
        (一) 经济落后
        (二) 工业基础薄弱
        (三) 技术创新不足
        (四) 企业竞争乏力
第四章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现状
        一、外贸总量与结构现状
        (一) 外贸总量分析
        (二) 外贸结构分析
        二、对外投资总量与结构
        (一) 对外投资总量分析
        (二) 对外投资结构分析
        三、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一) 对外承包工程
        (二) 劳务合作
    第二节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成效与政策评价
        一、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 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二)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
        二、财税政策与成效评价
        (一) 现行财税政策
        (二) 政策成效与作用
        (三) 财税政策缺陷
    第三节 云南“走出去”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问题
        (一) 规模与结构
        (二) 政府层面
        (三) 企业层面
        二、成因分析
        (一) 自身原因
        (二) 外部原因
第五章 国内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借鉴
    第一节 国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借鉴
        一、发达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
        (一) 建立“走出去”法律保障体系
        (二) 企业“走出去”的税收优惠
        (三) 海外投资的金融信贷支持
        (四) 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五) 资源与科技开发型特殊扶持
        (六) 高层互访支持企业“走出去”
        (七)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八) 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二、国外经验对云南的启示
        (一) 政府引导和管理
        (二) 建立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三) 财税金融保障
    第二节 国内“走出去”发展战略实践与借鉴
        一、发达地区“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
        (一) 江苏“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二) 浙江“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三) 福建“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四) 广东“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五) 辽宁“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六) 山东“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二、国内经验对云南的启示
        (一) 对外投资的区域集中性
        (二) 投资方式多元化
        (三) 扶持中小民营企业
        (四) 税收的策动作用
        (五) 国际定位和“走出去”目标
第六章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现路径及财税政策
    第一节 “走出去”宏观发展战略目标与政策机制选择
        一、发展战略与目标取向
        (一) 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要求
        (二) 政府战略目标和政策机制
        二、财政税收政策机制
        (一) 财政政策
        (二) 税收政策
        三、发展战略的风险防范
        (一) 经验借鉴
        (二) 防范机制
    第二节 云南“走出去”战略发展的方略选择
        一、产品“走出去”发展方略
        (一) 工业产品发展方略
        (二) 农产品发展方略
        (三) 民族文化产品发展方略
        (四) 人力资源产品发展方略
        二、投资“走出去”发展方略
        (一) 发展思路
        (二) 实现路径
        三、企业“走出去”发展方略
        (一) 大中型企业发展方略
        (二) 中小型企业发展方略
        四、技术“走出去”发展方略
        (一) 发展思路
        (二) 实现路径
    第三节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财税政策
        一、产品“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一) 工业产品财税政策
        (二) 农产品财税政策
        (三) 民族文化产品财税政策
        二、投资“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一) 财政政策
        (二) 税收政策
        三、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一) 财政政策
        (二) 税收政策
        四、技术“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一) 财政政策
        (二) 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电力工程项目可研方案比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可行性研究中方案比选理论
    2.1 引言
    2.2 可行性研究的含义
    2.3 可行性研究发展概述
    2.4 可行性研究的阶段
    2.5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与步骤
    2.6 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选理论
    2.7 小结
第3章 国内电力建设工程现状
    3.1 引言
    3.2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现状
    3.3 我国电网建设项目的特点
    3.4 小结
第4章 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分析
    4.1 引言
    4.2 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概述
    4.3 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内容分析
    4.4 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方案比选存在的问题
    4.5 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方案比选方法优化的方向
    4.6 小结
第5章 可行性研究中方案比选方法
    5.1 引言
    5.2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5.3 适宜电力工程项目的评价方法
    5.4 小结
第6章 实例分析
    6.1 引言
    6.2 烟台220千伏滨海输变电工程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
    7.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发电集团并购风电塔筒制造企业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2章 企业并购及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企业并购的基本理论
        2.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2.1.2 并购的理论基础
        2.1.3 企业并购的实施
    2.2 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理论
        2.2.1 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2.2.2 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购风电塔筒企业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并购风电塔筒制造企业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
        3.1.1 风电发展概况
        3.1.2 风电塔筒企业现状
    3.2 并购风电塔筒制造企业可行性研究体系
    3.3 市场可行性研究
        3.3.1 风电市场发展前景
        3.3.2 风电塔筒行业的市场前景
    3.4 技术可行性研究
        3.4.1 风电塔筒构造原理
        3.4.2 技术难点
    3.5 效益可行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GD发电集团并购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4.1 并购项目简介
        4.1.1 并购双方概况
        4.1.2 项目简介
        4.1.3 项目实施进度
    4.2 市场前景分析
        4.2.1 华东市场概况
        4.2.2 华东塔筒制造行业的基本状况
        4.2.3 市场预测
    4.3 财务评价
        4.3.1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4.3.2 财务评价指标
    4.4 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4.4.1 风险分析
        4.4.2 风险程度分析
        4.4.3 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4.5 劳动安全、卫生与环境效应
        4.5.1 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措施
        4.5.2 环境保护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三、主要内容及技术线路图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边境口岸城市的界定
    第一节 边境口岸城市的涵义
        一、边境口岸城市的含义
        二、边境口岸城市的成因
    第二节 内陆中心城市、沿海城市与边境口岸城市比较
        一、内陆中心城市特点及经济功能
        二、沿海港口城市的类型及特点
        三、边境口岸城市特征
第二章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分布
        一、中国边境地区区域概况
        二、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分布
    第二节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现状
        一、边境口岸城市的城市建设
        二、边境口岸城市的对外贸易
        三、边境口岸城市的产业结构
    第三节 边境口岸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推动其城市化进程
        二、带动中国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超前发展
        三、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章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选择
    第一节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的选择依据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边境口岸城市
        二、次区域经济合作与边境口岸城市
        三、边境口岸城市发展SWOT分析
    第二节 国外成功发展经验借鉴
        一、墨西哥边境口岸城市发展之路
        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三国边境城市利用地缘优势共同开发
    第三节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
        一、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选择
        二、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第四章 实证研究——满洲里市发展模式研究
    第一节 满洲里市发展状况分析
        一、满洲里市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满洲里市发展特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满洲里市发展模式选择的依据
        一、边境贸易对满洲里市发展的贡献分析
        二、满洲里市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三节 满洲里市发展模式选择及建议
        一、满洲里市发展模式选择——跨境经济合作带动模式
        二、满洲里市发展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四、我国跨世纪外贸增长目标及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实证基础[J]. 王宏伟.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04)
  • [2]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D]. 段涛. 云南大学, 2019(09)
  •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4]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D]. 金德谷.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 [5]城市水利建设资金投资效益分析[D]. 缪宗泽.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1)
  • [6]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可行性研究[D]. 解艳. 东华大学, 2014(09)
  • [7]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的财税政策研究[D]. 李保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8]电力工程项目可研方案比选方法研究[D]. 吴雷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9]发电集团并购风电塔筒制造企业的可行性研究[D]. 耿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10]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 李慧娟.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我国跨世纪外贸增长目标及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