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砖混结构结构柱的施工及质量问题

多层砖混结构结构柱的施工及质量问题

一、多层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的施工及质量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骏,王真,胡小克,王洋[1](2021)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在多层砖混结构建筑中,为了提高建筑稳定性、抗震性,须在砖砌体中间加入构造柱。施工时,由于工艺上存在差异,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墙体开裂,除了影响保温隔热性能外,还会发生墙体渗漏,影响建筑安全。以某工程为例,从构造柱的基础部分、钢筋框架、混凝土结构等方面,对大体的施工流程以及每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进行了简要概述,基于以往的施工经验,对构造柱施工中常见的轴线位移、主筋错位、蜂窝和孔洞等质量通病,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施工提供了经验性参考。

徐原野[2](2020)在《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乡村拆并产生大量建设废料,在乡村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及能源浪费。而自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针对乡村发展建设的新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大量的乡村有新建、改建需求,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也猛然增大,而对于当前乡村较为简易的建造方式,其对建设材料的质量要求相较于城市建设会低很多。大量的建设废料在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尚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但也存在建设废料分拣难、耗费人工多等制约。因此,为实现建设废料最大化利用,本次研究从废料产生的源头—拆解为切入点,力求通过合理的拆解研究,获得更多、更适宜且可再利用的乡村建设材料。研究以关中乡村发展极具典型性的地区—杨陵区为例,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对杨陵区近期待拆迁村庄现状建设进行研判,总结三类典型农宅作为拆解研究对象;其次,以低技化再利用为导向,针对既有建设构件的归类利用存在的问题,研究建设废料再利用,开展分构件拆解研究,通过不同利用方式导向下的拆解规格、拆解价值及构件特性分析,明晰不同类型农宅的不同构件适用于不同建设场景的拆解程序、拆解方式;最后,基于建筑拆解的基本逻辑,针对三类典型待拆农宅类型,围绕不同构件的连接方式及建设关系,针对不同构件间的拆解的关联关系及矛盾点进行梳理分析,进一步优化建设拆解的时序、方式及拆解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通过对典型农宅从以得到最多最易于利用的建设废料的角度出发,到整栋拆解时的最优拆解方式研究,全系统、全流程明晰了农宅拆解程序、拆解方式及拆解要点,探索出适宜杨陵典型农宅建筑拆解的一套技术流程及方法,从优化拆迁方式开始,真正推进乡村建设废料的资源最大化再利用。在建筑学视角下展开的研究,通过对建筑拆解体系性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以低技化为导向开展有序、有系统性地建筑拆解,一栋典型农宅的建设废料的再利用率可增加5倍以上。在拆解技术方面,以“人工—机械—人工”的拆解程序进行建设拆解最符合杨陵乡村的建设现状,对于砖木结构的农宅则采用人工拆解的方式最为合理。建设拆解可以为乡村建设提供大量可用、好用的建设材料,由于建设废料能满足乡村建设对于材料的功能性需求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肌理,可以丰富乡村建设中的材料应用,并通过建设废料这种载体,传承当地的文脉创造文化价值。建设拆解研究,可以有效的推动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从而显着减少全建筑生命周期中,建筑拆除和建设废料处理的能源消耗,创造环境价值。

王波[3](2020)在《基于实际震害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构地震倒塌机理是土木工程师探索了百余年的世界难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程界逐渐达成了“弱柱强梁进而引发层屈服机制”的共识。然而,就我国的震害实践看,遵循这一原理设计的房屋在强震作用下的表现截然不同。大量房屋倒塌的现实反过来促使学者就倒塌机理问题继续探究。本文从汶川地震大量的震害实例入手,对比分析倒塌与不倒塌建筑后提出“假说”,再通过振动台模型实验和构件组合体拟静力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最后用结构力学理论统领,进而提出了可以概括为“内力凝聚”的倒塌机理新认识。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中两个极震区(北川和映秀)内近20栋典型建筑的建筑施工图,结合震害现场调查结果,分析、对比了倒塌和未倒塌房屋的实际构造特点,发现结构底层纵向各轴线总刚度之间的差异是引起倒塌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结构倒塌机理的“内力凝聚”假说。2、以漩口中学教学楼为原型,设计制作了两组有、无落地剪力墙的外廊式框架模型,并实施了地震模拟振动台对比试验,获得了两模型的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应变响应以及宏观破坏现象。底层框架柱的内力分配特征表明填充墙严重影响了柱间地震剪力占比,特别是受半高连续填充墙约束的框架柱自由高度小,抗侧刚度大,地震时分配到的水平剪力是不受约束柱的6~8倍,这也验证了基于“内力凝聚”结构倒塌机理的合理性。3、通过在弱刚度轴线一侧增设落地剪力墙,平衡了底层纵向各轴线的抗侧刚度,使两轴线上构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比∑FA:∑FC由7.4:1降为0.7:1,避免结构因内力凝聚而发生倒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外廊式框架结构抗倒塌设计方法。4、从底商多层砌体的实际震害特点出发,开展了无填充墙框架、先砌填充墙框架和后砌填充墙框架三组构件组合体的拟静力试验,分析表明底层各柱的约束条件不同,其抗侧刚度和延性差异巨大,少数构件会因内力凝聚而率先破坏,进而引发结构倒塌,而在此过程中,具备强延性特点的抗侧构件还尚未来得及发挥作用。

李龙师[4](2020)在《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研究及震害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的频发给国家带来了惨痛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历次震害表明,农村地区的受灾程度最为严重,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抗震能力难以保证,因此对于现有农村房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松原市周边地区近些年断层活跃度高,地震的频繁发生对当地的房屋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未来几年该地区仍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对松原查干花震区的农村房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首先,对查干花震区范围内的房屋现状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查,概括总结了当地农村房屋的特点和使用现状,指出了房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三个符合当地特点的农村房屋模型,参考结构的材料特点和ABAQUS相关特性,着重分析了砌体、钢筋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详细介绍了模型中各项参数的设定,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并对本文所建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探究了不同构造措施对模型周期的影响。第三,选取了三条实际的地震记录,其中包括了2013年查干花震区的Ms5.8级地震,对三种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和损伤情况,确定了在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三种模型的性能水准和破坏程度。最后,结合调查资料将查干花震区已完成的震害预测项目的基础数据和结果作为数据库的样本来源,将施工质量、砂浆标号、房屋现状等7个易获取且关联度较高的数据作为震害影响因子,利用MATLAB训练了一个基于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震害预测模型,对当地的农村房屋进行了快速震害预测,得到了查干花震区单层砖房的震害矩阵,旨在为有关决策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直接指导意见。

陈启升[5](2019)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探索》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多层砖混结构的房屋越来越常见,该结构抗震能力较强,为了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建筑施工单位需要做好结构的质量控制措施。基于此,本文以多层砖混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结构房屋质量问题,分别从钢筋、混凝土与砌体施工角度阐述相关质量控制措施。

张琼[6](2019)在《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近几十年高速城市化推进带来了城市住宅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既有住区建筑品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大批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区建筑功能品质严重滞后于时代需求,面临严峻的品质提升挑战。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综合的过程,既包含多学科多专业的参与协作,又需要结合实态和目标的科学方法。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既有住区建筑系统性强的品质提升是从前期调查、诊断评估、到方案决策、实施、以及后期跟进的完整流程,其中,前期研究的实态调查与评估尤为重要,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了住区建筑改造前评估与策划的专门研究领域。我国既有住区建筑量大面广,住宅品质提升事业任重道远。“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政策、科技项目、示范工程等支持下,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规模较大的旧住区改造工作,在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然而,我国目前大规模的改造活动仍然是简易诊断和粗放维修的模式,经调查发现:1)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实态复杂,基础信息缺失严重,缺乏系统整合信息的途径与方法;2)改造前诊断评估缺乏实态数据指导,评估目标和操作简易盲目;3)评估方法缺乏科学规范的流程指导,改造评估缺失严重。另外,我国近些年在建筑行业前策划的研究领域,也同样指出了缺少前期实态与评估研究导致的缺乏设计依据问题,认为前期研究应该作为建筑师基本职业技能。因此,面向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科学发展,针对上述问题,亟待构建适合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的“前评估”体系,本文提出了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首先,对既有住区建筑评估相关理论、国内外典型评估方法进行梳理和比较,论述了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前评估研究,是建立实态与评估的有效对应和关联体系。其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式的调研采集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信息,确立了实态构成要素,引入层级化的方法,建立了既有住区建筑层级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从评估项适应性、评估条件整合性、评估流程操作性三个方面进行实态与评估相结合的体系化建构,即:通过典型标准体系与实态要素的多方面对照分析,建立了适应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实态的评估项体系;发现复杂实态的层级联系,建立了评估项、评估条件与层级化的关联属性,形成以层级为基础的评估条件数据整合;借助信息化工具,构建实态评估的辅助知识库平台,促进科学规范的流程指导和应用。本文是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过程中前期阶段的基础研究,着眼于以实态调查为基础的、结合实态与评估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科学流程建构,扩充和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的实践方法和理论基础,为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精细化、科学化、体系化发展提供参考。

李昶[7](2019)在《既有砌体建筑调查分析与加固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既有建筑的存量与日俱增。其中很大一部分既有建筑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如耗能高、使用功能不完善、抗震能力差,房屋的适用性、节能性和舒适性不高等。如果将这些既有建筑拆除,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有悖于我国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对城市既有建筑进行加固改造,符合我国国情。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全国部分城市既有建筑的数量、竣工年代、结构形式、使用性质等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分析了解了我国既有建筑不仅量大面广,而且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解决既有建筑所存在的弊病,满足现阶段人们对建筑的正常使用要求,本文对既有砌体建筑的加固改造进行了深入剖析。(1)根据既有砌体建筑自身的特点,在对其进行加固改造时,要本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的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加固方法。加固方案的选择要考虑不同的建筑类型,例如加固历史建筑要遵照“不改变原状、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论文通过具体实例对砌体建筑的加固方法在工期、造价、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2)针对某中小学校舍墙体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加固方案进行优选。首先确立评价指标集,然后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判断矩阵,再通过模糊线性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优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加固方法。(3)通过具体实例引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其加固改造进行策略性研究,目的是为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和探讨,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加固改造工程,避免既有砌体建筑在加固改造时的盲目性,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工程造价。

李立君[8](2018)在《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快速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产和人身损害,很多地震灾害都是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引起的。尤其是我国还现存很多砖混结构的中小学校舍和民用房屋,抗震能力较差。建筑抗震评估和加固的实践及震害经验均表明,对既有建筑进行合理的抗震评估,并对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对策,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引入可靠度作为表征指标,针对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评估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阐述了砖混结构的抗震机理,分析砖混结构的抗震优缺点及了解抗震设计要求;梳理了砖混结构的传统抗震鉴定方法,明确了以可靠度基本理论为基础来建立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快速评估方法,并利用功能函数对抗震可靠度评估指标进行计算。除此之外,还分析了砖混结构的震害特点以及影响砖混结构抗震可靠度的因素。本文针对某中学砖混教学楼进行抗震检测鉴定,在整理鉴定报告分析鉴定结果之后,计算该结构各楼层的可靠度,以楼层可靠度最小值作为系统的可靠度指标,评估其抗震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可靠度计算与抗震检测鉴定两种方法得到的判定结果,验证可靠度指标评估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可行性。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构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而收集已经检测的昆明市50幢砖混结构作为分析样本,利用PKPM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分析结构的可靠度,并得到平均可靠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参考FEMA154对建筑抗震能力的快速评估方法,主要考虑砂浆强度、构造柱和圈梁等因素对系统可靠度的影响并进行分析,为此建立起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快速评估方法。

李博[9](2016)在《多层学生宿舍楼结构选型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我国的建筑类型中,多层建筑依旧占有较高的比例。而多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决定着结构的抗震性能、经济指标和施工方法。因此,研究多层建筑选用何种形式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新校区的六层学生宿舍楼建筑群为工程背景,分别采用了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三种结构形式,应用目前常用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按现行的国家相关规范的规定,对三种结构方案进行了结构计算与配筋。根据计算的结果,对比了三种结构方案的结构振型,结构位移等动力特性。同时采用了SAUSAGE结构分析软件,对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两种结构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最后,根据建设工程定额对以上三种结构形式的工程方案进行了工程造价分析与对比,找出了三种结构形式价格差异的原因。同时,从施工的难易程度、施工的周期和建筑功能的使用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了三种结构选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分析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是多层学生宿舍楼较为理想的结构形式。

林锦滔[10](2016)在《鉴定过程中对框架与砖混结构的区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定过程中遇到没有图纸或遗失图纸的建筑,需重新绘制图纸,对建筑的结构体系,受力特点进行分析。对于某些多层住宅、办公楼等建筑,内部墙体较多,初步判断不易区分属于框架还是砖混结构,可从传力路径,施工特点,裂缝形态等方面进行区分。框架和砖混结构的传力特点,决定框架柱梁构件截面与配筋要大于构造柱圈梁;两种结构的传力特点与施工顺序相对应,决定了两者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与砖墙交界处具有不同形态;两种结构传力构件的不同,使得两者的裂缝分布也具有不同特点,可以通过出现的两种常见典型裂缝,作为判断承重构件的辅助依据。鉴定中除了应该正确判断结构的整体型式,对结构局部传力方式的改变也应正确辨别。

二、多层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的施工及质量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的施工及质量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施工技术
    2.1 构造柱基础施工
    2.2 构造柱钢筋施工
    2.3 构造柱与墙体交接处施工
    2.4 构造柱模板施工
    2.5 构造柱混凝土施工
3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
    3.1 构造柱烂根、断柱的防治
    3.2 构造柱蜂窝和孔洞的防治
    3.3 构造柱钢筋外露的防治
4 结束语

(2)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建设废料
        1.3.2 低技化再利用和再生利用
        1.3.3 建设拆解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既有建设拆解
        1.5.2 建设拆解价值
        1.5.3 建设废料再利用
        1.5.4 研究综述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杨陵区乡村建筑建设现状
    2.1 杨陵区乡村建设概况
        2.1.1 典型村庄建设情况
        2.1.2 杨陵区乡村建筑建构特征
        2.1.3 杨陵区乡村民宅建设年代
        2.1.4 杨陵区乡村民宅建设质量
        2.1.5 施工质量
        2.1.6 结构完整性分析
    2.2 典型农宅类型
        2.2.1 杨陵区典型农宅分类依据
        2.2.2 砖混结构有圈梁农宅
        2.2.3 砖混结构无圈梁农宅
        2.2.4 砖木结构无圈梁农宅
    2.3 杨陵区既有建设拆除方式研究
        2.3.1 杨陵区既有建设拆除现状
        2.3.2 建设拆除影响因素
        2.3.3 既有建设拆除方式
        2.3.4 拆除方式引起拆除废料价值的变动
        2.3.5 现状拆除结果
    2.4 小结
3 高效获得建设废料的拆解方法研究
    3.1 建筑拆解方法总述
    3.2 典型农宅构件拆解
        3.2.1 农宅屋顶拆解
        3.2.2 农宅墙体拆解
        3.2.3 农宅圈梁拆解
        3.2.4 农宅楼板拆解
        3.2.5 其他建筑构件拆解
    3.3 其他乡村建设拆解
        3.3.1 关中地区乡村道路拆解
        3.3.2 其他环境设施拆解
    3.4 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方式
    3.5 分构件拆解可能创造的最大可低技化再利用建设废料的量
    3.6 小结
4 典型农宅综合效益最大化拆解方法
    4.1 拆解原则
        4.1.1 拆解安全性
        4.1.2 拆解经济性
        4.1.3 拆解程序性
    4.2 砖混结构有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2.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2.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2.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3 砖混结构无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3.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3.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3.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4 砖木结构无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4.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4.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4.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5 整村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5.1 适用于机械拆解的构件
        4.5.2 拆解时序及步骤安排
    4.6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一:ABAQUS介绍及计算过程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3)基于实际震害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层屈服机制”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
        1.2.2 考虑填充墙-框架柱协同作用的建筑破坏机理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建筑物震害实例与倒塌机制分析
    2.1 引言
    2.2 震害实例分析
        2.2.1 北川城区建筑震害
        2.2.2 映秀镇漩口中学校内建筑震害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廊式框架结构倒塌试验
    3.1 引言
    3.2 模型设计与制作
        3.2.1 模型设计
        3.2.2 材料性能
        3.2.3 相似设计
    3.3 试验方案
        3.3.1 振动台性能
        3.3.2 传感器及布置方案
        3.3.3 加载工况
    3.4 加速度响应
        3.4.1 时程分析
        3.4.2 频谱分析
    3.5 位移响应
        3.5.1 层间位移角分析
        3.5.2 扭转分析
    3.6 应变响应
        3.6.1 应变可靠性分析
        3.6.2 柱端应变对比分析
    3.7 宏观破坏现象
        3.7.1 模型破坏及倒塌过程
        3.7.2 构件破坏细节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剪力墙的外廊式框架结构抗倒塌试验
    4.1 引言
    4.2 模型设计与制作
        4.2.1 模型设计
        4.2.2 确定剪力墙截面尺寸
        4.2.3 材料性能及相似设计
    4.3 试验方案
        4.3.1 传感器布置
        4.3.2 加载工况
    4.4 模态测试
        4.4.1 脉动测试
        4.4.2 敲击测试
    4.5 加速度响应
        4.5.1 时程分析
        4.5.2 频谱分析
    4.6 位移响应
    4.7 应变响应
    4.8 宏观破坏现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廊式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扭转效应分析
    5.3 柱端弯矩计算
    5.4 柱间地震剪力分配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填充墙对结构地震倒塌机制的影响
    6.1 引言
    6.2 模型设计与制作
        6.2.1 无墙平面框架(模型A)
        6.2.2 先砌墙平面框架(模型B)
        6.2.3 后砌墙平面框架(模型C)
    6.3 加载方案及传感器布置
    6.4 应变响应分析
        6.4.1 无墙平面框架(模型A)
        6.4.2 先砌墙平面框架(模型B)
        6.4.3 后砌墙平面框架(模型C)
        6.4.4 对比分析
    6.5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6.6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6.7 宏观破坏现象
        6.7.1 无墙平面框架(模型A)
        6.7.2 先砌墙平面框架(模型B)
        6.7.3 后砌墙平面框架(模型C)
    6.8 倒塌机制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研究及震害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农村房屋抗震性能与震害预测研究现状
        1.2.1 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调查
        1.2.2 砌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的发展
        1.2.3 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调查
    2.1 调查背景及意义
    2.2 调查内容及方式
    2.3 调查结果
        2.3.1 地基与基础
        2.3.2 结构类型及分布比例
        2.3.3 结构特点与抗震构造
        2.3.4 房屋外观特点
    2.4 典型震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2.4.1 不同结构形式房屋震害特点及原因分析
        2.4.2 不同震害形式的防治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查干花震区典型农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模态分析
    3.1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3.2 ABAQUS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选择
    3.3 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的有限元模型
    3.4 砌体结构材料模型的研究
        3.4.1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CDP模型)研究
        3.4.2 砌体材料本构关系及损伤因子的确定
        3.4.3 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及损伤因子的确定
        3.4.4 钢筋本构关系模型
    3.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材料参数的确定
        3.5.1 部件的创建、装配及网格划分
        3.5.2 模型材料参数的确定
        3.5.3 相互作用模块
        3.5.4 分析步与荷载的设定
    3.6 模态分析
        3.6.1 有限元模型可行性验证
        3.6.2 查干花震区有限元模型的模态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4.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4.2 地震动记录的输入
    4.3 结构的破坏状态分析
        4.3.1 通过层间位移角判别结构的破坏状态
        4.3.2 通过损伤云图判别结构的破坏状态
        4.3.3 两种方法下各模型破坏状态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查干花震区典型农居的震害矩阵
    5.1 单层砖房震害预测网络模型建立
        5.1.1 神经网络模型震害预测流程
        5.1.2 神经网络的设计方法
    5.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和训练
    5.4 模型的训练结果分析
    5.5 查干花震区单层砖房的震害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质量问题
    1.1 钢筋施工问题
    1.2 混凝土施工问题
    1.3 砌体施工问题
2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2.1 钢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2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3 砌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 总结

(6)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时代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巨大挑战
        1.1.2 建立良好的诊断评估是保障品质提升的关键
        1.1.3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实态分析与评估的必然性
    1.2 实态与评估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建筑性能评估与使用后评估
        1.2.2 建筑再生与诊断
        1.2.3 建筑策划与预评估
        1.2.4 本研究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的内涵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1.3.1 既有住区建筑
        1.3.2 品质提升内涵
        1.3.3 研究范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实态评估相关研究
        1.4.2 国内实态评估相关研究
        1.4.3 信息辅助工具相关研究
        1.4.4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思路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创新点
2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的发展与演进
    本章概述
    2.1 品质提升发展与实态评估演进的概况
        2.1.1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发展
        2.1.2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发展
        2.1.3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的演进
    2.2 国外典型既有住区建筑评估方法与体系
        2.2.1 欧洲
        2.2.2 美国
        2.2.3 日本
        2.2.4 启示与局限
    2.3 国内典型既有住区建筑评估方法与体系
        2.3.1 相关评估标准
        2.3.2 相关前沿探索
        2.3.3 相关实践做法
        2.3.4 启示与局限
    2.4 比较分析与总结
        2.4.1 国内外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2.4.2 对实态与评估体系化构建的指导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的实态要素采集与构成分析
    本章概述
    3.1 实态的影响因素
        3.1.1 设计建造的影响
        3.1.3 维护条件的影响
        3.1.4 使用现状的影响
    3.2 实态调研与信息采集
        3.2.1 标准规范梳理
        3.2.2 设计图纸统计
        3.2.3 建筑履历变化
        3.2.4 现场实地观察
        3.2.5 信息深度访谈
    3.3 实态要素的层级化与关联性分析
        3.3.1 住区建筑层级化分析
        3.3.2 主体建筑类型化分析
        3.3.3 实态要素构成与层级的关联分析
    3.4 实态评估的体系化构建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区建筑适应性的实态评估项建立
    本章概述
    4.1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原则与方法
        4.1.1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原则
        4.1.2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方法
    4.2 基础评估项的筛选
        4.2.1 评估标准体系的交叉对照
        4.2.2 标准体系中基础评估项的提取
    4.3 实态要素对基础评估项的调整
        4.3.1 实态要素的品质属性
        4.3.2 实态要素与基础评估项的关联
        4.3.3 实态要素与基础评估项的差异
        4.3.4 实态要素对基础评估项的调整
    4.4 层级化对评估项的重组
        4.4.1 品质属性的层级关联
        4.4.2 层级化对实态评估项的重组
    本章小结
5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本章概述
    5.1 评估条件的构成与关联
        5.1.1 评估条件的构成
        5.1.2 评估条件的整合原则
        5.1.3 评估条件与评估项的关联性
    5.2 外装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2.1 外装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2.2 外装层评估条件整合
    5.3 隔离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3.1 隔离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3.2 隔离层评估条件整合
    5.4 中间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4.1 中间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4.2 中间层评估条件整合
    5.5 周边环境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5.1 周边环境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5.2 周边环境层评估条件整合
    本章小结
6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辅助操作平台构建
    本章概述
    6.1 实态评估的流程与工具性
        6.1.1 实态评估的流程
        6.1.2 实态评估对品质提升的工具性
        6.1.3 知识库在实态评估中的作用
    6.2 实态评估辅助知识库的构建
        6.2.1 知识库构建的基础
        6.2.2 知识库构建的目标
        6.2.3 知识库的整体架构
        6.2.4 知识库的功能模块
        6.2.5 知识库的运行设计
    6.3 实态评估辅助知识库的应用机制
        6.3.1 方案决策依据
        6.3.2 政策标准支持
        6.3.3 平台搭建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
    7.3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相关政策列表
附录B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案例
附录C 我国北方各城市主要既改项目
附录D 我国相关住宅评估标准比较
附录E 劣化现象调研住宅基本信息
附录F 住宅基本信息整理模板
附录G 我国目前典型住宅加电梯案例
附录H 表面劣化现象部位特征图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既有砌体建筑调查分析与加固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国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城市既有建筑调查分析
    2.1 城市既有建筑现存概况
    2.2 典型地区既有建筑调查与分析
        2.2.1 辽宁省
        2.2.2 山西省
        2.2.3 哈尔滨市
        2.2.4 成都市
        2.2.5 上海市
        2.2.6 重庆市
        2.2.7 天津市
    2.3 问题分析
        2.3.1 抗震能力方面
        2.3.2 功能方面
    2.4 本章小结
3 既有砌体建筑加固改造策略研究
    3.1 砌体结构加固改造的一般概念
        3.1.1 加固改造的特点
        3.1.2 加固改造的基本要求
        3.1.3 加固改造的基本原则
        3.1.4 加固改造工程的工作步骤
        3.1.5 加固方法
        3.1.6 加固方案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3.1.7 加固方案选择的侧重点
    3.2 加固改造实例
    3.3 本章小结
4 加固方案模糊优选决策
    4.1.加固方案模糊优选决策基本原理与步骤
        4.1.1 基本原理
        4.1.2 基本步骤
    4.2.应用举例
    4.3.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快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砖混结构的抗震鉴定与分析
    2.1 砖混结构的抗震机理
        2.1.1 砖混结构的优缺点
        2.1.2 砖混结构的抗震设计
    2.2 砖混结构的可靠度鉴定方法
        2.2.1 结构构件可靠度的分析方法
        2.2.2 系统可靠度的鉴定流程
    2.3 砖混结构的抗震鉴定标准
        2.3.1 砖混结构的抗震特点
        2.3.2 抗震鉴定的一般规定
        2.3.3 A、B类砖混房屋抗震鉴定的步骤
第三章 基于可靠度的砖混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指标的研究
    3.1 结构可靠度的基本理论
    3.2 砖混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理论
        3.2.1 结构可靠度的分析
        3.2.2 串、并联系统的可靠度分析
    3.3 砖混结构抗震可靠度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3.3.1 墙体的抗震功能函数
        3.3.2 墙体的抗震可靠度指标的分析计算
第四章 砖混结构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可靠度的影响因素
    4.1 砖混结构的震害分析
        4.1.1 砖混结构的受力特点
        4.1.2 砖混结构的破坏原因
    4.2 影响砖混结构抗力的因素
        4.2.1 结构设计
        4.2.2 构造柱的设置
        4.2.3 圈梁的设置
        4.2.4 地质情况
        4.2.5 施工质量
        4.2.6 砂浆强度
    4.3 荷载的分布特点及相对可靠度指标的分析研究
        4.3.1 恒载的正态分布及分析
        4.3.2 活荷载取值方法的确定
        4.3.3 风荷载和雪荷载的记录特点及研究
        4.3.4 地震烈度的统计分析
    4.4 薄弱构件节点的分析
        4.4.1 构造柱的质量控制与分析
        4.4.2 砌体墙的质量控制和分析
        4.4.3 悬挑构件的质量控制和分析
第五章 基于工程实例的可靠度指标评估与抗震鉴定标准评估的对比分析
    5.1 工程概况和抗震等级
        5.1.1 工程概况
        5.1.2 抗震等级
        5.1.3 设计参数
    5.2 鉴定结果评估
        5.2.1 外观评估
        5.2.2 地基基础评估
        5.2.3 主体承重结构
        5.2.4 围护结构检查
    5.3 结构验算
    5.4 安全检测结果
        5.4.1 构件安全性检测
        5.4.2 房屋建筑组成部分安全性检测结果
        5.4.3 房屋建筑安全性检测结果
    5.5 利用可靠度指标的判定结果
    5.6 对比分析
第六章 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及应用
    6.1 FEMA154的评估方法
    6.2 系统可靠度指标的实例应用与分析
    6.3 评估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6.3.1 砂浆强度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6.3.2 构造柱和圈梁对于可靠度指标的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B.1 M5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2 M10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3 加入构造柱后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4 加入圈梁后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5 加入构造柱和圈梁后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9)多层学生宿舍楼结构选型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层建筑概述
        1.1.1 建筑分类及特点
        1.1.2 多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1.3 多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1.2 多层建筑结构类型及设计
        1.2.1 砖混结构
        1.2.2 钢筋混凝土结构
        1.2.3 钢结构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内容
第2章 设计实例的结构计算
    2.1 项目概况与基本条件
    2.2 砖混结构方案设计
        2.2.1 墙体、构造柱、圈梁的布置
        2.2.2 荷载计算与结构设计
        2.2.3 基础设计
    2.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方案设计
        2.3.1 框架柱的布置
        2.3.2 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
        2.3.3 基础设计
    2.4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方案设计
        2.4.1 剪力墙的布置
        2.4.2 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
        2.4.3 基础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各种结构类型的对比分析
    3.1 三种结构体系的性能比较
        3.1.1 结构的总荷载
        3.1.2 结构的自振周期
        3.1.3 结构的楼层剪力
        3.1.4 结构的位移与层间位移
        3.1.5 结构的轴压比
    3.2 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罕遇地震下抗震性能比较
        3.2.1 框架结构罕遇地震时程分析
        3.2.2 剪力墙结构罕遇地震时程分析
        3.2.3 框架与剪力墙结构罕遇地震的抗震性能
    3.3 三种结构的经济性比较
        3.3.1 三种结构的工程量计算
        3.3.2 三种结构工程量分析与比较
    3.4 三种结构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周期的比较
    3.5 三种结构的使用面积比较
    3.6 三种结构对建筑功能与日常使用便易性方面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多层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的施工及质量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施工技术[J]. 李林骏,王真,胡小克,王洋. 建筑技术开发, 2021(19)
  • [2]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D]. 徐原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实际震害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D]. 王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3)
  • [4]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研究及震害预测[D]. 李龙师.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5]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探索[J]. 陈启升. 低碳世界, 2019(08)
  • [6]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D]. 张琼.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7]既有砌体建筑调查分析与加固改造策略研究[D]. 李昶.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快速评估研究[D]. 李立君.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9]多层学生宿舍楼结构选型对比分析研究[D]. 李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3)
  • [10]鉴定过程中对框架与砖混结构的区分[J]. 林锦滔. 福建建设科技, 2016(05)

标签:;  ;  ;  ;  ;  

多层砖混结构结构柱的施工及质量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