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几种野生隐球菌的分类学研究

云南几种野生隐球菌的分类学研究

一、几株云南野生隐球酵母菌的分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金连[1](2018)在《滇中三个高原湖泊的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同属于滇中高原湖泊,都具有丰富的酵母菌资源,因其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气压低、氧气含量低等特点而成为特殊高原水环境,使其酵母菌能够进行相应的新陈代谢与分泌胞外酶,以适应这一特殊环境。胞外酶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被广泛用于环境保护、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食品加工业、医药工业、洗涤剂工业及基因工程等众多领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对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湖泊污染及治理方面,但尚未见有关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酵母产胞外酶活性的系统研究报道,也未见产酶活性酵母菌与其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报道。为此,开展了其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研究,并对所获得的酵母菌进行胞外酶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进而评价产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探讨酵母菌在湖泊有机质的分解和物质循环中的生态作用,从而为云南高原湖泊酵母菌的深入与系统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以及为制定和开展高原湖泊的保护及周边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经典纯培养分离与纯化、分类与鉴定的方法,结合DNA区域序列的分析开展滇池沉积物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的研究,并采用平板筛选法对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三个湖泊中的1255株酵母菌在5°C和25°C进行11种胞外酶活性菌株的筛选。结果表明:三个高原湖泊中都栖息着丰富的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表现出丰富的酵母菌多样性,且产酶菌株数较多,亦即滇池共430株(14个属21个种)、抚仙湖共506株(25个属52个种)和星云湖共319株(17个属38个种),且滇池沉积物产酶酵母菌主要以子囊菌酵母为主,而抚仙湖湖水和星云湖湖水的产酶酵母菌主要以担子菌酵母为主,其中红酵母属(Rhodotorula)是三个湖泊共有的产酶优势属,Rhodotorula mucilaginosa是三个湖泊共有的产酶优势种;所有测试菌株至少都能产一种胞外酶,且三个湖泊酵母菌主要产植酸酶、菊粉酶和淀粉酶,滇池沉积物和星云湖湖水的所有菌株都不产漆酶,抚仙湖仅有32株菌株具有漆酶活性。系统地测定了三个湖泊样品的非生物因子(沉积物:水分、有机碳、总氮、总磷、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湖水:pH、总磷、总氮、有机碳、总硬度、浊度、电导率),并采用经典分析法对三个湖泊不同样点、不同区域的非生物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湖泊各样点的非生物因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来看,滇池草海的非生物因子的浓度高于外海,抚仙湖和星云湖的非生物因子呈现出南低北高的趋势。采用SPSS软件对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酵母菌主要产酶酵母多样性、产11种胞外酶活性菌株比例与各湖泊的非生物因子进行相关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主要产酶酵母多样性与各湖泊的非生物因子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大部分都不呈显着相关性;各湖泊产不同胞外酶的活性菌株比例与菌株所在湖泊的非生物因子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部分胞外酶的活性菌株比例与总氮、总磷和有机碳等非生物因子具有显着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某些酵母菌能很好的利用硝酸盐、磷酸盐作为氮源进行生长,而有些则不能。从三个湖泊的胞外酶初筛结果中挑选活性较好的278株酵母菌,进行胞外脂肪酶(70株)、淀粉酶(55株)、锰依赖过氧化物酶(72株)、木质素过氧化物酶(72株)和漆酶(9株)酶活力的测定。酶活分析结果表明:抚仙湖酵母菌株产脂肪酶、淀粉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依赖过氧化物酶的产量均高于滇池和星云湖酵母菌株的酶产量,滇池湖泊酵母菌的各种酶产量在三个湖泊中最低;从中筛选到了2株高产脂肪酶的酵母菌株,分别为分离自星云湖的Papiliotrema flavescens Ym26764(25°C)和抚仙湖的Rhodotorula glutinis Ym27053(15°C)。以产脂肪酶发酵培养基为基础,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方法对Pa.flavescens Ym26764和Rh.glutinis Ym27053菌株进行产酶发酵培养基(碳源、氮源、初始pH)和发酵条件(时间、温度、接种量)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Pa.flavescens Ym26764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蔗糖7.5 g/L、尿素25.0 g/L、初始pH 8.0、接种量4%、培养温度25oC、培养时间48 h,脂肪酶活力可达451.09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6.0倍。Rh.glutinis Ym27053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蔗糖2.5 g/L、氮源为尿素25.0 g/L、初始pH 9.0、接种量4%,培养温度15oC,培养时间96 h,脂肪酶活力可达244.11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3.3倍。

张艳平[2](2017)在《海南岛土壤中油脂酵母属(Lipomyce)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油脂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油脂酵母属是重要的产油脂微生物,而目前尚未见到关于我国分离鉴定该属野生酵母菌株的报道。本文通过建立油脂酵母属酵母菌定向分离方法,对海南岛岛土壤中的油脂酵母属酵母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产油脂能力的研究,以期丰富我国产油脂酵母菌种资源库以及得到利用混合糖(葡萄糖和木糖)的高产油脂酵母菌株,为混合糖的利用及木薯水解液发酵法生产微生物油脂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N-free+C平板培养基作为分离平板培养基,通过采用直接分离和富集分离的方法,从海南岛47份土壤中分离到55株油脂酵母属酵母菌,经形态学特征及26SrDNAD1/D2、ITS和EF-1α区域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油脂酵母属(Lipomyces)9种及油脂酵母属无性属(Myxozyma)1种。其中,琪琪油脂酵母Lipomyces chichbuensis、Lipomyces tetrasporus 各 2 株,各占总数的 3.7%; Lipoyces doorenjongii 12 株,占总数的2 1.8%; Myxozyma geophila 、 Lipomyces spencermartinsiae 、 Lipomyces yamadae各1株,占总数的1.9%;桔林油脂酵母Lipomyyes kononenkoae 23株,占总数的41.8%;Lipomycesorientalis3 株,占总数的 5.5%;斯达油脂酵母 ipomyces starkeyi 共 6 株,占总数的10.9%;Lipomycesyarrowii 4株,占总数的7.4%。桔林油脂酵母Lipomyces kononenkoae为海南岛土壤中优势种,广泛分布于海南岛9个地区。(2)通过重量法、磷酸香草醛显色法和氧化酶法三种不同测定微生物油脂含量方法的比较分析:重量法和磷酸香草醛显色法测定的都为酵母菌胞内总脂。重量法准确、操作过程繁琐、耗时长;磷酸香草醛显色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3%,准确度和精确度较高,耗时少,所需样品量少,测定时需与相应菌种的菌体油脂标准曲线匹配使用;氧化酶法测定的为酵母菌胞内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含量,氧化酶法平均回收率达到98.03%,准确度和精确度好,该方法操作简便,耗时少需对菌体细胞进行破壁和与甘油三酯标准曲线匹配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测定需要和实验条件,在测定菌体总脂时可选择重量法或磷酸香草醛显色法,在测定菌体胞内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含量时应选择氧化酶法。(3)对海南岛土壤中分离的55株野生酵母菌株中进行葡萄糖和木糖及两者的混合糖为碳源进行产油脂能力的筛选,得到3株能够利用混合糖(葡萄糖、木糖)发酵高产油脂的酵母菌株YP-18、YP-23、YP-32,菌株在三种比例混合糖(葡萄糖:木糖为2:1,1:1,1:2)条件下产油脂能力均较好。其中菌株YP-32在葡萄糖:木糖为2:1发酵120h,产油脂能力达到最大值,生物量、油脂产量和油脂含量分别为22.21 g/L和13.42 g/L和60.42%。3株高产油脂菌株以5种比例的混合糖为碳源发酵产油脂脂肪酸组成相似,均以C16和C18系脂肪酸为主,其中含量最高的为油酸,其次为棕榈酸和硬脂酸,且这三种脂肪酸含量占90%以上。(4)菌株YP-18、YP-23、YP-32可高效利用木薯水解液发酵产油脂,其中菌株YP-32产油脂能力最高。经发酵过程分析表明:菌株YP-32最佳发酵时间为120h,生物量、油脂产量、油脂含量和油脂系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68 g/L、7.15 g/L、42.88%、10.58g/100g。

李小俊[3](2016)在《九莲城淖尔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特境放线菌新资源的多相分类》文中指出抗生素的有效性伴随着抗生素的使用正在减弱,要保证抗生素能被人类持续利用,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以达到最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另一方面,对抗生素的有效性进行改进更新,包括提高现有抗生素的效力和开发新的抗生素。与全球细菌耐药泛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抗生素研发相对迟缓。以放线菌为主的微生物是抗生素的重要来源,对于新抗生素的发现,除了创新现有筛选策略外,药用微生物资源问题也是导致新抗生素研发迟缓的瓶颈问题之一。特境药用放线菌资源的开发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选择盐湖这一特境,开展了九莲城淖尔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3株特境放线菌新资源的多相分类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一、对九莲城淖尔来源的土壤样品进行放线菌的分离;从中选取代表菌株进行摇瓶发酵、提取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同时对代表菌株进行Ⅰ型聚酮合酶(PKSⅠ)KS域、Ⅱ型聚酮合酶(PKSⅡ)KS域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A结构域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检测。从11份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到251株放线菌,归属于10个目15个科31个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和拟诺卡氏菌属;其中37株可能为放线菌新物种。96株放线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56株至少对一种检定菌具有抗菌活性,阳性率较高,并且筛选到了多株对耐药革兰阴性菌有抗性的菌株;96株放线菌中84株至少携带3种生物合成基因中的1种,阳性率高。二、九莲城淖尔来源嗜盐菌株J11Y309的多相分类菌株J11Y309T与糖霉菌科Salininema proteolyticum Miq-4T、Paraglycomyces exinjiangensis TRM 49201T和Haloglycomyces albus YIM 92370T的同源性最高,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5.80%、95.77%和94.84%,P. xinjiangensis TRM 49201T和S. proteolyticum Miq-4T的同源性为99.5%。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J11Y309T和S. proteolyticum Miq-4T、P. xinjiangensis TRM 49201T、H. albus YIM 92370T在糖霉菌科内聚成一簇,并且它在该进化枝内形成了独立的分枝。综合多相分类学的研究结果,提出菌株J11Y309T代表糖霉菌科新属新种,命名为白色盐湖杆菌,同时,将Paraglycomyces xinjiangensis Luo et al.2015重新分类为Salininema proteolyticum Nikou ef al.2015的一株异名同种菌株,并对Salininema属和Salininema proteolyticum的描述进行了补充修订。三、九莲城淖尔来源耐盐菌株J12GA03的多相分类菌株J12GA03T与棒杆菌目 Amycolicicoccus subflavus DQS3-9A1T和Hoyosella altamirensis OFN S31T同源性最高,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8.18%和97.75%;序列比对还发现,A. subflavus DQS3-9A1T和H. altamirensis OFN S31T同源性为99.77%。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J12GA03T、A. subflavus DQS3-9A1T和H. altamirensis OFN S31T在进化树内聚成一小簇,并且菌株J12GA03T形成独立的分枝;三菌株形成的进化枝邻近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的进化枝。综合多相分类学的研究结果,提出菌株J12GA03T为Hoyosella属新种,命名为Hoyosella rhizosphera;同时,将Amycolicicoccus subflavus Wang et al2010重新分类为Hoyosella altamirensis Jurado et al.2009的一株异名同种菌株,并对Hoyosella属的描述进行了补充修订。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提出Hoyosella属为棒杆菌目分枝杆菌科的一员。四、神仙洞来源菌株S6R2A4-9的多相分类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S6R2A4-9T位于类诺卡氏菌科腾格里菌属的进化枝内,并且该菌株与腾格里菌属Tenggerimyces mesophilus I12A-02601T最为相似,相似度为98.98%。菌株S6R2A4-9T与T. mesophilus I12A-02601T之间的DNA-DNA杂交值为27.6±3.0%。综合多相分类学的研究结果,提出S6R2A4-9T为腾格里属新种,命名为黄色腾格里菌。

董明华,李治滢,周斌,周巧,严亚萍,晋方佑,李云霄,杨丽源,李绍兰[4](2016)在《云南高原湖泊杞麓湖冬季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云南杞麓湖酵母菌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培养方法对杞麓湖14个水样进行酵母菌分离,应用26S r 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将对分离获得的酵母菌进行鉴定,运用软件bio-dap和Canoco分析酵母菌类群的丰富度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从杞麓湖中分离得到321株酵母菌,鉴定为14个属27个种和1个潜在的新类群。Rhodosporidium kratochvilovae和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是优势种,分别为总菌株数的29.6%和16.8%。水体总磷含量是影响产色素红冬孢酵母属(Rhodosporidium)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而p H为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分布的一个重要选择条件。【结论】杞麓湖酵母菌具有较为丰富的群落多样性。

王东玉[5](2014)在《海棠果中酵母菌优良株的筛选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采集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20份海棠果样品,并从中分离出83株酵母菌,之后利用常规分类学和WL培养基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棠果表面及发酵汁中的酵母菌进行初步分类。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酵母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试验研究。从中选育出优质酵母菌株进行5.8S-ITS区的PCR/RFLP分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常规分类学和WL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初步分类,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海棠果中分离获得4个属酵母菌,分别为Hanseniaspora(有孢汉逊酵母属)、Pichia(毕赤酵母属)、Saccharomyces(酵母属)和Saccharomycodes(类酵母属);其中包括4个种,分别是Hanseniaspora uvarum(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Pichia kluyveri(克鲁维毕赤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酿酒酵母)和Saccharomycodes ludwigii(路德类酵母)。从分离出的菌株中筛选典型的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等试验研究。经过耐受性试验的分析,菌株B20和B26具有相对突出的生物学性能,尤其是菌株B20,它能在pH为1.5、糖浓度(w/w)为60、低温(℃)为13、高温(℃)为45、SO2浓度(mg/L)为400、酒精浓度(v/v)为18的环境中正常生长发酵。然后对菌株B20和B26进行以残糖量和酒精度为主的酒精发酵试验,得到菌株B20在发酵10d后酒精度为11.6%,而B26的酒精度为9.6%。在残糖量试验中,B20含糖量的下降速度比B26快,B20在发酵10d后残糖量为2.4g/L,而B26的残糖量为3.7g/L。综上所述,菌株B20为呼和浩特地区海棠果源优质酵母菌。对最终选出的优质菌株B20进行ITS1-5.8S-ITS2rDNA序列分析,经过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结果显示:B20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酿酒酵母)。

刘超帝[6](2014)在《耐高温酵母菌的多样性和酒精发酵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出大量的耐高温酵母菌株,并对其进行分类学鉴定,分析耐高温酵母菌物种多样性,探讨其种属的地域分布情况。并对所筛选到的耐高温酵母进行生理生化性质及酒精发酵能力试验,从中筛选出产酒精能力强耐高温酵母菌株。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采自国内5个省的29份新鲜的土壤样品进行耐高温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共得到64株能在42℃下生长良好的耐高温酵母菌株。依据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分离的这64株酵母菌共分布于6个属7个种,分别为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tropicalis)(占总分离株的39.1%)、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29.7%)、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23.4%)、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3.1%)、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1.6%)、Kazachsta-nia bovina(1.6%)和Candida palmioleophila(1.6%),优势菌株为热带假丝酵母,东方伊萨酵母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所占比例也较大。热带假丝酵母的地域分布最广。研究结果表明耐高温酵母菌在物种方面存在一定的多样性。采用固体平板培养法对所筛选到的64株酵母菌进行耐高温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耐高温能力最好的是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所有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株均能在50℃下生长,不同属的酵母菌和同种不同菌株的酵母菌在耐高温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采用添加不同浓度乙醇的YPD液体培养基对不同种属的酵母菌进行耐乙醇能力的测定,测定结果显示35℃下东方伊萨酵母耐乙醇能力最强,42℃和45℃下马克斯克鲁维酵母的耐乙醇能力强于其它种属的酵母菌株。采用葡萄糖发酵培养基对不同种属的酵母菌在高温下进行酒精发酵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属的酵母菌和同种不同菌株的酵母菌在酒精发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马克斯克鲁维酵母酒精发酵能力最好,40℃发酵72h乙醇浓度最高的菌株可达6.5%(v/v)。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在耐高温和产酒精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采用葡萄糖发酵培养基对15株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能力的测试。通过初筛和复筛最终得到了两株在高温下产酒精能力强的菌株,编号为KMBM2-5和KMBM1-2。KMBM2-5在42℃和45℃下发酵72h乙醇浓度分别为5.13%(v/v)、4.96%(v/v),KMBM1-2在42℃和45℃下发酵72h乙醇浓度分别为5.34%(v/v)、4.62%(v/v)。这两株酵母菌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前景。

王红[7](2013)在《苹果和梨果表面酵母多样性及其食用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苹果和梨是中国北方大宗特色水果,年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主要以鲜食为主,在运输、储藏过程中易受微生物的污染,而存在腐败危险。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是水果表面附生菌之一,少数是人的条件致病菌,是食品安全检测的主要对象之一。目前,我国果品酵母菌危害性评估体系不健全,研究水果表面酵母种类及其食用安全性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山东、河北、安徽、甘肃、山西、新疆等产地收集的鲜食苹果、梨表面分离到酵母214株。在形态学特征鉴定的基础上,利用26S rDNAD1/D2区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子分类鉴定,共鉴定出16属24种:间型假丝酵母Candidaintermedia、拟间型假丝酵母C.pseudointermedia、桔假丝酵母C. quercitrusa、C. railenensis、C. sp.、C. zemplinina、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flavescens、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uvarum、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奥默柯达酵母Kodamaea ohmeri、长孢洛德酵母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pulcherrima、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Occultifur aff.externus、发酵毕赤酵母Pichia fermentans、克鲁维毕赤酵母P.kluyveri、墨西哥毕赤酵母P.mexicana、Pseudozyma aphidis、粘质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准红锁掷孢酵母Sporidiobolus pararoseus、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Wickerhamomyces subpelliculosa和W.anomalus。结果表明苹果和梨果表面酵母资源丰富。采用MTT法研究24株不同种酵母菌株的发酵液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菌株YTFSFL-2(Candida zemplinina)、 YTLYSJL-2(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YTQXHFS-4(Pichia mexicana)、 JNFSL-2(Hanseniaspora uvarum)、 QDFS-3(Cryptococcusflavescens)、BZYXYL-2(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和JNHJL-1(Debaryomyceshansenii)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株的抑制率范围为49.406%-74.352%,YTLYSJL-2抑制率最高;菌株YTFSFL-2、YTQXHFS-4和JNHJL-1对人肺癌细胞A549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株抑制率范围为24.593%-39.692%,YTQXHFS-4抑制率最高;菌株YTQXHFS-4、JNFSL-2、JNHJL-1、QDFS-3和BZYXYL-2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明显,5株的抑制率范围为22.868%-72.894%,JNHJL-1抑制率最高;因此初筛出以上7株酵母作进一步筛选,其发酵液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HEZY-1都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范围是10.469%-79.874%,其中YTQXHFS-4和JNHJL-1的抑制作用相当明显,抑制率分别为79.874%、68.682%,同时两者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3种癌细胞都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4.093%、39.692%、70.888%,49.406%、24.593%、72.894%。最后筛选出菌株YTQXHFS-4和JNHJL-1作为致病菌的候选菌株,为毒理学、病理学等研究提供菌种材料。

卢其能,袁振宏,许敬亮[8](2009)在《油脂酵母的主要类群及其分子分类方法》文中认为叙述了产油脂酵母菌的主要种类,并分别就各种分子分类方法的原理及其特点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

徐美鑫[9](2009)在《青海东部野生酵母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青海东部的互助、民和、门源等10个州县的果园或耕地土样为分离源,分离得到98株酵母菌株,利用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探讨了青海东部土壤中酵母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共鉴定出10属13种(其中有两个新种),分别为假丝酵母属Candida,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地霉属Geotrichum,有孢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毕赤酵母属Pichia,有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红酵母属Rhodotorula和Zygowilliopsis属。Geotrichum candidum和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为该地区的优势种,这一结果表明,青海东部地区含有相对丰富的酵母种类和少数形态独特的酵母类型。以98株野生酵母菌株为材料,通过杜氏管发酵法初筛出35株发酵力强、有香味的酵母菌株,对其抗性和发酵特性的评价结果表明:35株酵母菌对SO2具有高度的抗性,大部分菌株在浓度600mg/L时仍可正常生长并发酵,有7株耐NaCl高达120.0g/L,菌株QXN2在160.0g/L的浓度下仍可正常生长并发酵;但大多数菌株的酒精耐受力不高,有6株可耐12%(Vol)的乙醇,但已不能发酵产气;酵母菌株的耐温性较高,菌株QHL4、QXS1、QJD12可耐受55℃的高温;其pH耐受范围在2.5-13.5之间;大部分菌株都可在600g/L的葡萄糖溶液中生长,其中9株仍可发酵。对9株发酵力较好且产香的酵母菌株的酒精发酵实验结果表明:4株酵母酒精度为0,具有浓郁的果香;4株产酒度在2.1-2.4%(Vol)之间,且残糖较低,有浓郁果香。这些酵母菌株有望应用于面包生产、无醇饮料的开发、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最后对分离自甘肃甘南自治州的两株酵母GS9B和GS9D分别进行了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菌株GS9B与GS9D菌落形态略有差异,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大多数一致,少数氮源同化实验结果有差异;基于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显示:两株菌独立的聚在一枝,与Cryptococcus spp等其他属碱基差异超过10%;这一结果显示菌株GS9B和GS9D可归为一个新的酵母属,分别命名为Geotrichum brunus Xu & Liu sp. nov和Geotrichum nigrans Xu & Liu sp. nov。

王晓东[10](2009)在《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引起的哈密瓜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瓜类生产中一种毁灭性细菌性病害。目前在瓜类作物中无免疫品种。虽然化学防治对该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以及引起病原菌抗药性等问题。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合理而又安全的防治手段。探讨利用酵母菌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从拮抗酵母菌的筛选、防效评估、拮抗酵母菌菌株的鉴定、发酵体系、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以及抑菌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从湖北武汉、河南信阳和新疆石河子采集的植物和土壤等样品中分离获得463株酵母菌。经过平板抗生性测定和盆栽活体试验,成功筛选出一株有效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拮抗酵母菌菌株0732-1。2、在温室试验中,用酵母菌0732-1发酵液处理带菌哈密瓜种子,能显着降低Aac对哈密瓜幼苗的侵染。在第一次试验中,使用0732-1、农用链霉素和盐酸处理带菌种子的发病率分别为2.8%、0和2.6%,对照发病率为97.6%。在第二次试验中,发病率分别是7%、8.8%和3.7%,对照发病率为83.3%。两次试验中防病效果三者间无显着差异(P>0.05)。在田间试验中,酵母菌0732-1发酵液(1×107cfu/ml或1×109cfu/ml)能有效降低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危害。另外,酵母菌0732-1先于Aac接种的防效优于同时接种酵母菌和Aac的防效。在哈密瓜幼苗灌根施用中,酵母菌0732-1无显着防病和促生的效果。3、根据形态特征、营养代谢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ITS-5.8S rDNA片段序列分析(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号为EU380207),将酵母菌0732-1鉴定为Pichiaanomala。4、酵母菌0732-1能利用8种碳源(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柠檬酸钠、乳糖、甘油和乙醇)和6种氮源(硫酸铵、硝酸铵、尿素、磷酸二氢铵、硝酸钾、蛋白胨)进行生长和繁殖,并能产生抑制Aac的抗细菌物质(antibacterial substances,ABS)。其中6种碳源(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乙醇和甘油)和4种氮源(硫酸铵、磷酸二氢铵、硝酸钾和蛋白胨)适于产生ABS。最适碳源为果糖。磷酸二氢钾(29.39 mmol/L)有利于酵母菌0732-1产生ABS。5、酵母菌0732-1抑菌谱广,对供试17种真菌和4种细菌具有抑制效果,其中6种真菌和1种细菌(Aac)是侵染瓜类植物的病原菌。因而,此酵母菌具有防治多种瓜类植物病害的潜质。6、通过单因素试验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条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最适环境条件是:初始pH值为9.0;装样量为8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为10%;温度20℃;培养96 h后,发酵液中的ABS抑菌活性达到最大。7、酵母菌0732-1产生的ABS可能是一类耐热、耐酸、抗紫外线的非蛋白极性物质。当环境pH高于9.0时,抑菌活性完全丧失。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和有机溶剂萃取不能从发酵液中分离出ABS。利用蒸馏法可以得到部分ABS。8、试验证实:酵母菌0732-1的防病机制包括抗生作用和诱导寄主抗性。酵母菌0732-1在培养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ABS,并能对Aac具有明显抑菌作用;施用该菌及其发酵物均能提高哈密瓜幼苗体内3种防卫反应相关酶(POD、PAL和CAT)的产生。同时还发现酵母菌0732-1在大田条件下,能迅速定殖于哈密瓜叶片和果实表面上。在瓜叶上接种15 d后,种群为1.2×105cfu/cm2;在哈密瓜幼果上接种10 d后,种群数量为1×107cfu/cm2。虽有下降,但趋势波动不大。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酵母菌0732-1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奠定了基础。

二、几株云南野生隐球酵母菌的分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株云南野生隐球酵母菌的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滇中三个高原湖泊的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 水环境酵母菌的研究
        1.1 水环境酵母菌的多样性
        1.2 水环境酵母菌的功能与应用
    2 云南高原湖泊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2.1 云南高原湖泊酵母菌多样性及活性研究
        2.2 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概况
    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 研究的内容
        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一节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酵母菌的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样品的采集
        1.3 培养基
        1.4 滇池沉积物酵母菌的富集与分离
        1.5 酵母菌的保藏
        1.6 酵母菌的分类鉴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滇池沉积物酵母菌多样性
        2.2 抚仙湖酵母菌多样性
        2.3 星云湖酵母菌多样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胞外酶筛选培养基
        1.3 胞外酶筛选方法
        2 结果
        2.1 滇池沉积物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筛选结果
        2.2 滇池沉积物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的空间分布特征
        2.3 抚仙湖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筛选结果
        2.4 抚仙湖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的空间分布特征
        2.5 星云湖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筛选结果
        2.6 星云湖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的空间分布特征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非生物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理化指标的测定
        1.2 样品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 结果
        2.1 滇池沉积物理化因子分析
        2.2 抚仙湖湖水理化因子分析
        2.3 星云湖湖水理化因子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与非生物因子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性
    1 方法
    2 结果
        2.1 滇池沉积物酵母菌主要产胞外酶种群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2.2 滇池沉积物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株比例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2.3 抚仙湖湖水酵母菌主要产胞外酶种群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2.4 抚仙湖湖水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株比例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2.5 星云湖湖水酵母菌主要产胞外酶种群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2.6 星云湖湖水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株比例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5种高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株的筛选
    1 材料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
    2 方法
        2.1 菌种的活化
        2.2 接种、培养
        2.3 粗酶液的制备
        2.4 脂肪酶、淀粉酶、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依赖过氧化物酶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3 结果
        3.1 湖泊酵母菌产胞外脂肪酶的酶活结果
        3.2 湖泊酵母菌产胞外淀粉酶的酶活结果
        3.3 湖泊酵母菌产胞外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活结果
        3.4 湖泊酵母菌产胞外锰依赖过氧化物酶的酶活结果
        3.5 湖泊酵母菌产胞外漆酶的酶活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2株高产脂肪酶酵母菌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接种、培养
        1.4 Ym26764、Ym27053菌株产酶的单因素实验
        1.5 Ym26764、Ym27053菌株产酶的正交实验
        1.6 Ym26764、Ym27053菌株产酶的正交结果验证
    2 结果
        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2 正交实验结果
        2.3 正交结果的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问题讨论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海南岛土壤中油脂酵母属(Lipomyce)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油脂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海南岛自然地理概况
    1.2 微生物油脂与油脂酵母属(Lipomyces)酵母菌
        1.2.1 微生物油脂概述
        1.2.2 油脂酵母属(Lipomyces)基本特征
    1.3 油脂酵母属(Lipomyces)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主要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油脂酵母属菌株现状
    1.5. RDNA序列分析及应用
        1.5.1 18SrDNA区域
        1.5.2 26SrDNA D1/D2区域
        1.5.3 ITS区域
        1.5.4 IGS区域
    1.6 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油脂酵母属酵母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2.2.1 菌种
        2.2.2 培养基种类与组成
        2.2.3 培养方法
        2.2.4 土壤处理方式
    2.3 海南岛土壤中油脂酵母属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2.3.1 土样采集
        2.3.2 培养基
        2.3.3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3.4 形态学观察
        2.3.5 子囊及子囊孢子观察
        2.3.6 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2.4 酵母菌油脂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2.4.1 菌种
        2.4.2 培养基
        2.4.3 培养方法
        2.4.4 重量法
        2.4.5 磷酸香草醛显色法
        2.4.6 氧化酶法
    2.5 高产油脂酵母菌株的筛选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2.5.1 菌种
        2.5.2 培养基
        2.5.3 木薯水解液的制备
        2.5.4 培养方法
        2.5.5 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脂酵母属酵母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3.1.1 酵母菌在不同平板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3.1.2 酵母菌对抗生素C的抗性
        3.1.3 0.1%浓度抗生素C的抗霉菌作用
        3.1.4 土壤直接分离法
        3.1.5 富集培养分离
        3.1.6 土壤中油脂酵母菌的分离
    3.2 海南岛土壤中油脂酵母属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3.2.1 菌落形态学观察
        3.2.2 菌体细胞和脂肪球观察
        3.2.3 子囊及子囊孢子观察
        3.2.4 分离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3.2.5 系统发育分析
        3.2.6 海南岛土壤中油脂酵母属的优势属种及地理分布
    3.3 酵母菌油脂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3.3.1 磷酸香草醛显色法测定波长的选择
        3.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3 三种方法的回收率考察
        3.3.4 三种方法的精确度考察
        3.3.5 三种方法在酵母油脂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3.4 高产油脂酵母菌株的筛选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3.4.1 菌株利用单糖产油脂的初筛
        3.4.2 菌株利用混合糖产油脂能力的筛选
        3.4.3 菌株利用混合糖发酵过程分析
        3.4.4 菌株利用木薯水解液产油脂能力比较
        3.4.5 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
        3.4.6 菌株利用木薯水解液发酵过程分析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九莲城淖尔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特境放线菌新资源的多相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抗生素应用现状
    1.2 细菌耐药现状
    1.3 抗生素研发现状
    1.4 特境来源药用放线菌研究现状
    1.5 盐湖药用放线菌研究进展
        1.5.1 盐湖及分布
        1.5.2 嗜盐菌和耐盐菌
        1.5.3 盐湖放线菌资源多样性及活性筛选
        1.5.4 盐湖来源放线菌新资源
        1.5.5 非海洋来源嗜(耐)盐放线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1.6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九莲城淖尔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抗菌活性筛选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样品
        2.2.2 试剂及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检定菌
    2.3 实验方法
        2.3.1 土样pH值的测定
        2.3.2 样品处理与菌株的分离
        2.3.3 菌株的纯化及保藏
        2.3.4 分离菌株的初步筛选
        2.3.5 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3.6 菌株发酵、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2.3.7 菌株的抗菌活性筛选
        2.3.8 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土样pH值测定结果
        2.4.2 九莲城淖尔可培养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2.4.3 九莲城淖尔可培养放线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
        2.4.4 九莲城淖尔可培养放线菌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筛选结果
        2.4.5 讨论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菌株J11Y309的多相分类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种来源
        3.2.2 试剂
        3.2.3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形态及培养特性观察
        3.3.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3.3.3 菌株细胞化学组份分析
        3.3.4 菌株的分子分类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形态及培养特性
        3.4.2 生理生化特征
        3.4.3 化学分类特征
        3.4.4 分子分类研究结果
        3.4.5 菌株J11Y309~T的分类地位
        3.4.6 Paraglycomyces xinjiangensis和Salininema proteolyicum的进化关系
        3.4.7 对Salininema属和Salininema proteolyticum分类学特征的修订
        3.4.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株J12GA03的多相分类
    4.1 前言
        4.1.1 棒杆菌目概述
        4.1.2 盐地碱蓬
    4.2 实验材料
        4.2.1 菌种来源
        4.2.2 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形态及培养特性
        4.3.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4.3.3 菌株细胞化学组份分析
        4.3.4 菌株的分子分类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形态及培养特性
        4.4.2 生理生化特征
        4.4.3 化学分类特征
        4.4.4 分子分类研究结果
        4.4.5 菌株J12GA03~T的分类地位
        4.4.6 Amycolicicoccus subflavus和Hoyosella altamirensis的进化关系
        4.4.7 Hoyosella属在棒杆菌目的分类地位
        4.4.8 对Hoyosella属分类学特征的修订
        4.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菌株S6R2A4-9的多相分类
    5.1 前言
        5.1.1 洞穴与洞穴微生物
        5.1.2 喀斯特洞穴——河南神仙洞
        5.1.3 类诺卡氏菌科概述
        5.1.4 腾格里菌属特征描述
    5.2 实验材料
        5.2.1 菌种来源
        5.2.2 试剂
        5.2.3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形态及培养特性
        5.3.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5.3.3 菌株细胞化学组份分析
        5.3.4 菌株的分子分类研究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形态及培养特性
        5.4.2 生理生化特征
        5.4.3 化学分类特征
        5.4.4 分子分类研究结果
        5.4.5 菌株S6R2A4-9~T的分类地位
        5.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三、四、五章)
中英文缩略词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海棠果中酵母菌优良株的筛选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酵母菌的概况
        1.1.1 酵母菌的定义
        1.1.2 酵母菌的种类
        1.1.3 酵母菌的分布
    1.2 酵母菌与果酒酿造
        1.2.1 酵母菌对果酒品质的作用机制
        1.2.2 酵母菌菌种改良的意义
        1.2.3 果酒酵母的选育研究进展
    1.3 海棠果及果酒的介绍
    1.4 酵母菌的鉴定
        1.4.1 常规分类学鉴定
        1.4.2 WL营养琼脂分离鉴定酵母菌株
        1.4.3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菌种鉴定上的应用
    1.5 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及来源
        2.1.4 主要仪器
    2.2 样品采集及菌株的分离保藏
        2.2.1 样品采集
        2.2.2 海棠果表面酵母菌的分离
        2.2.3 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分离
        2.2.4 菌种保藏
    2.3 WL培养分离法初步分类
    2.4 试验菌株的常规鉴定
        2.4.1 形态学鉴定
        2.4.2 生理生化鉴定
    2.5 优良酵母菌株的选育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5.1 生长曲线的测定
        2.5.2 菌株发酵力的测定
        2.5.3 菌株耐受性试验
        2.5.4 菌株酒精发酵试验
    2.6 所筛选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6.1 菌株DNA的提取
        2.6.2 5.8 S-ITS区的PCR扩增
        2.6.3 PCR反应产物的电泳分离
        2.6.4 5.8S-ITS区序列测定
        2.6.5 基于测序结果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样品菌株分离
    3.2 酵母菌的初步分类
    3.3 试验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
        3.3.1 试验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3.3.2 试验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3.4 优选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
        3.4.1 优选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4.2 优选菌株发酵力试验结果
        3.4.3 优选菌株耐受性试验结果
    3.5 优选菌株的酒精发酵试验
    3.6 优选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6.1 优选菌株ITS1-5.8S-ITS2 rDNA PCR结果
        3.6.2 优选菌株ITS1-5.8S-ITS2 rDNA测序结果
        3.6.3 优选菌株的序列间距图
        3.6.4 优选菌株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4 讨论
    4.1 WL培养基在果酒酵母菌初步分类上的应用
    4.2 乙醇和温度对生物学特性试验的影响
    4.3 5.8S-ITS区RFLP分析对酵母菌的鉴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耐高温酵母菌的多样性和酒精发酵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酵母菌分类学方法的发展
    1.3 酵母菌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1.4 耐高温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4.1 克鲁维属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4.2 毕赤酵母属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4.3 酵母属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4.4 裂殖酵母属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4.5 汉逊酵母属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4.6 假丝酵母属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4.7 德巴利酵母属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菌株及样品来源
        2.1.1 样品来源
        2.1.2 实验菌株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培养基
    2.5 实验方法
        2.5.1 耐高温酵母菌株的分离与保藏
        2.5.2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方法
        2.5.3 酵母菌株总 DNA 的提取方法
        2.5.4 PCR 扩增和测序
        2.5.5 序列分析和菌种鉴定
        2.5.6 酵母菌株的耐高温性能测定方法
        2.5.7 酵母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耐乙醇性能测定方法
        2.5.8 耐高温酵母菌株对碳源的利用测定方法
        2.5.9 乙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2.5.10 不同种属耐高温酵母菌葡萄糖乙醇发酵能力的测定方法
        2.5.11 酵母菌数的测定方法
        2.5.12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乙醇高产菌株的初筛测定方法
        2.5.13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乙醇高产菌株的复筛测定方法
        2.5.14 KMBM1-2、KMBM2-5 在高温下乙醇发酵能力的测定方法
        2.5.15 酵母菌株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方法
        2.5.16 气相色谱检测葡萄糖发酵馏出液的色谱条件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耐高温酵母菌株的分离及多样性分析
        3.1.1 耐高温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分子分类鉴定结果
        3.1.2 酵母菌 26S rDNA D1/D2 的 PCR 扩增结果
        3.1.3 耐高温酵母菌株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1.4 酵母菌形态观察结果
        3.1.5 耐高温酵母菌株的地理分布结果
    3.2 不同种属耐高温酵母菌株的抗性及发酵特性评价
        3.2.1 酵母菌株的耐高温性能测定结果
        3.2.2 不同种属耐高温酵母在不同温度下的耐乙醇能力测定结果
        3.2.3 耐高温酵母菌对碳源的利用结果
        3.2.4 不同种属耐高温酵母菌乙醇发酵能力的比较结果
    3.3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乙醇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比较结果
        3.3.1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高产乙醇菌株的初筛结果
        3.3.2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高产乙醇菌株的复筛结果
        3.3.3 KMBM1-2、KMBM2-5 在高温下乙醇发酵能力结果
        3.3.4 KMBM1-2、KMBM2-5、HY32 发酵特性的研究
        3.3.5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结果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攻读期间研究成果

(7)苹果和梨果表面酵母多样性及其食用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苹果和梨果产业概述
        1.1.1 中国苹果产业概述
        1.1.2 中国梨果产业概况
    1.2 水果相关酵母菌的研究概括
    1.3 酵母菌分类鉴定方法概况
        1.3.1 经典分类鉴定方法
        1.3.2 化学分类鉴定方法
        1.3.3 现代分子分类鉴定方法
    1.4 酵母食用安全性研究
        1.4.1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测方法
        1.4.2 细胞毒性实验
        1.4.2.1 MTT 检测方法
        1.4.3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苹果和梨果表面酵母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剂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水果表面酵母的分离纯化
        2.2.2 分离的酵母菌株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离菌株形态学鉴定
        2.3.2 代表性酵母菌株 26S rDNA D1/D2 区鉴定
        2.3.3 水果酵母类群及地理分布
        2.3.4 系统发育分析
        2.3.5 同一种不同来源菌株的序列差异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3章 苹果和梨果表面酵母的细胞毒性筛选
    3.1. 材料
        3.1.1 供试指示细胞及供试酵母菌株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3.1.3 试剂配制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的无菌操作
        3.2.2 细胞计数
        3.2.3 MTT 法测定供试酵母菌株发酵液的细胞毒性
        3.2.4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供试酵母菌株对人食管癌细胞 Eca-109 的细胞毒性
        3.3.2 供试酵母菌株对人肺癌细胞 A549 的细胞毒性
        3.3.3 供试酵母菌株对人乳腺癌细胞 mcF-7 的细胞毒性
        3.3.4 供试酵母菌株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 HEZY-1 的细胞毒性
        3.3.5 不同剂量的酵母发酵液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9)青海东部野生酵母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酵母菌分类学研究概况
        1.1.1 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1.1.2 酵母菌系统学
        1.1.3 我国酵母资源分类现状
    1.2 酵母菌分类学方法
        1.2.1 常规分类学方法的建立与发展
        1.2.2 化学分类方法
        1.2.3 分子分类学方法
    1.3 选题依据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酵母菌的分离
        2.2.2 青海东部野生酵母菌鉴定
        2.2.3 青海东部野生酵母发酵抗性评价
第3章 青海东部野生酵母物种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来源
    3.3 结果分析
第4章 青海东部野生酵母菌株抗性及发酵特性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来源
    4.3 结果分析
        4.3.1 青海野生酵母菌的筛选
        4.3.2 供试菌株的抗性评价
        4.3.3 模拟酒精发酵实验
    4.4 讨论
第5章 两株类酵母新种菌株的鉴定
    5.1 引言
    5.2 材料来源
    5.3 结果分析
        5.3.1 形态学特征
        5.3.2 生理生化特征
        5.3.3 基于 26S rDNA D1/D2 区序列系统发育学分析
    5.4 新种特征描述
        5.4.1 Geotrichum brunus Xu & Liu sp. nov(GS9B)特征描述
        5.4.2 Geotrichum nigrans Xu & Liu sp. nov(GS9D)特征描述
    5.5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青海东部野生酵母物种多样性研究
        6.1.2 青海东部野生酵母菌株抗性及发酵特性评价
        6.1.3 两株新种鉴定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10)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简介及防治研究现状
    2.生防酵母菌在植物病害中研究与应用现状
    3.拮抗酵母菌抑菌机理研究
    4.生防酵母菌在商业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前景
    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拮抗酵母菌的分离与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培养基
        1.2 供试病原菌
        1.3 供试植物
        1.4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1.4.1 植物组织的采集
        1.4.2 土壤的采集
        1.4.3 从植物样品中分离酵母菌
        1.4.4 从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酵母菌
        1.4.5 菌株的保存
        1.5 拮抗酵母菌的筛选
        1.5.1 平板筛选
        1.5.2 活体植株筛选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酵母菌的分离
        2.2 平板筛选
        2.3 活体植株筛选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酵母菌0732-1生防效果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带菌种子处理试验
        1.2.2 酵母菌0732-1发酵液对Aac致死效应
        1.2.3 田间促生效果测定
        1.2.4 田间防病效果测定
        1.2.5 室内接种浓度对哈密瓜果实防病效果的影响
        1.2.6 田间接种浓度对哈密瓜果实防病效果的影响
        1.3 数据分析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带菌种子处理试验
        2.2 酵母菌0732-1发酵液对Aac的致死效应
        2.3 田间促生防病效果
        2.4 田间接种浓度对哈密瓜叶片防病效果的影响
        2.5 田间间隔接种时间对哈密瓜叶片防病效果的影响
        2.6 室内接种浓度对哈密瓜果实防病效果的影响
        2.7 田间接种浓度对哈密瓜果实防病效果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酵母菌0732-1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培养基
        1.2 供试试剂
        1.3 酵母菌0732-1的鉴定
        1.3.1 培养形态及菌体显微观察
        1.3.2 假菌丝形成观察
        1.3.3 掷孢子诱导及形态观察
        1.3.4 子囊孢子诱导及形态观察
        1.4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1.4.1 糖发酵测定
        1.4.2 碳源同化试验
        1.4.3 氮源同化试验
        1.4.4 产生类淀粉化合物测定
        1.4.5 醇类同化试验
        1.4.6 对高浓度葡萄糖的利用
        1.4.7 产酸测定
        1.4.8 产酯测定
        1.5 耐盐性测定
        1.6 ITS-5.8S rDNA序列分析
        1.6.1 酵母菌0732-1总DNA的提取
        1.6.2 ITS-5.8S rDNA序列扩增
        1.6.3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1.6.4 ITS-5.8S rDNA序列克隆与筛选
        1.7 数据分析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2 生理生化特征
        2.3 耐盐性测定
        2.4 ITS-5.8S rDNA序列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酵母菌0732-1产生抗细菌物质的规律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1.1 培养基及供试菌株
        1.2 供试菌株培养
        1.3 抗细菌生物活性测定
        1.4 酵母菌0732-1生长曲线的测定
        1.5 碳源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影响
        1.6 氮源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影响
        1.7 培养基类型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影响
        1.8 KH_2PO_4对酵母菌0732-1产ABS的影响
        1.9 培养条件对酵母菌0732-1生长和产生ABS的影响
        1.9.1 初始pH值的影响
        1.9.2 培养液装样量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影响
        1.9.3 温度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影响
        1.9.4 培养时间对拮抗酵母菌产ABS的影响
        1.9.5 接种量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影响
        1.10 数据分析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酵母菌0732-1生长曲线的测定
        2.2 碳源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影响
        2.3 氮源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影响
        2.4 培养基类型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影响
        2.5 KH_2PO_4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影响
        2.6 培养条件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影响
        2.6.1 初始pH的影响
        2.6.2 培养液装样量的影响
        2.6.3 温度的影响
        2.6.4 培养时间的影响
        2.6.5 接种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酵母菌0732-1产生的ABS特性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抗细菌物质粗提液的制备
        1.3 ABS粗提液生物活性测定
        1.4 酵母菌0732-1抑菌谱测定
        1.5 有关酵母菌0732-1ABS粗提液的几个属性
        1.5.1 热稳定性
        1.5.2 紫外线照射稳定性
        1.5.3 pH稳定性
        1.5.4 环境pH值对ABS抑菌活性的影响
        1.6 酵母菌0732-1产生的ABS的初步提取
        1.6.1 硫酸铵沉淀法
        1.6.2 蒸馏法
        1.6.3 有机溶剂萃取法
        1.7 数据分析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酵母菌0732-1的抑菌谱
        2.2 有关酵母菌0732-1ABS粗提液的几个属性
        2.2.1 热稳定性
        2.2.2 紫外线照射稳定性
        2.2.3 pH稳定性
        2.2.4 酸碱环境对ABS抑菌活性的影响
        2.3 酵母菌0732-1 ABS的初步提取
        2.3.1 硫酸铵沉淀法
        2.3.2 蒸馏法
        2.3.3 有机溶剂萃取法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酵母菌0732-1生防机理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酵母菌0732-1发酵液抑制Aac活性测定
        1.3 酵母菌0732-1田间定殖动态
        1.3.1 培养基的筛选
        1.3.2 酵母菌0732-1在哈密瓜叶片上种群动态变化
        1.3.3 酵母菌0732-1在田间果实表面上种群动态变化
        1.4 酵母菌0732-1对哈密瓜防御反应相关酶的诱导作用
        1.4.1 酵母菌0732-1对哈密瓜瓜苗抗性诱导
        1.4.2 过氧化物酶(POD)提取及活性测定
        1.4.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提取及活性测定
        1.4.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酵母菌0732-1平板抗细菌活性测试
        2.2 酵母菌0732-1在哈密瓜植株上种群动态变化
        2.2.1 培养基的筛选
        2.2.2 酵母菌0732-1在哈密瓜叶片表面上种群动态变化
        2.2.3 酵母菌0732-1在哈密瓜果实表面上种群动态变化
        2.3 酵母菌0732-1对哈密瓜防御反应相关酶的诱导作用
        2.3.1 过氧化物酶(POD)
        2.3.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2.3.3 过氧化氢酶(CAT)
    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个人简介
附录Ⅱ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四、几株云南野生隐球酵母菌的分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滇中三个高原湖泊的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研究[D]. 谭金连. 云南大学, 2018(01)
  • [2]海南岛土壤中油脂酵母属(Lipomyce)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油脂能力的研究[D]. 张艳平. 海南大学, 2017(07)
  • [3]九莲城淖尔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特境放线菌新资源的多相分类[D]. 李小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4]云南高原湖泊杞麓湖冬季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分析[J]. 董明华,李治滢,周斌,周巧,严亚萍,晋方佑,李云霄,杨丽源,李绍兰. 微生物学报, 2016(04)
  • [5]海棠果中酵母菌优良株的筛选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D]. 王东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2)
  • [6]耐高温酵母菌的多样性和酒精发酵特性的研究[D]. 刘超帝. 武汉轻工大学, 2014(04)
  • [7]苹果和梨果表面酵母多样性及其食用安全性研究[D]. 王红.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4)
  • [8]油脂酵母的主要类群及其分子分类方法[J]. 卢其能,袁振宏,许敬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4)
  • [9]青海东部野生酵母物种多样性研究[D]. 徐美鑫.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9(03)
  • [10]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理研究[D]. 王晓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云南几种野生隐球菌的分类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