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3.8m×12m轧辊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

Φ3.8m×12m轧辊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

一、Φ3.8m×12m磨机筒体裂纹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涛[1](2020)在《煤矿底板突水机制与新型注浆材料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统计,我国60%左右的矿井事故与地下水相关,煤矿重特大事故中,水害造成的伤亡人数位居第2位,仅次于瓦斯事故。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浅部煤矿越来越少,深部煤矿越来越多,导致高承压水、高地应力威胁日趋严重,导致深部煤矿开采中底板突水灾害控制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关于煤矿底板突水灾变机理、底板改造加固材料研发以及注浆材料的研发尚有诸多不足,成为了保证采煤安全进行的关键科学难题之一。本文从突水影响因素和灾变条件的角度切入,系统探讨了煤矿底板突水灾变特征;分析了不同阶段底板裂隙受力状态,并建立了裂隙抗剪强度模型,进而依据底板整体受力状态,提出煤层底板起劈判据;以COMSOL为模拟平台,获得煤层回采中多场信息演化规律,并以此提出煤层底板改造要求;基于过火煤矸石可有效提高胶凝活性的特点,结合底板改造要求,研发以过火煤矸石为主、少量水泥及粘土为辅的新型注浆加固材料,并分析其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最终提出新型奥灰含水层注浆材料工业试生产技术和工艺实施方案,验证新型材料的工程适用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1)从含水层性质、天然隔水层状态、底板岩性、采动矿压、开采方法等多角度展开分析,阐述了突水通道的发展过程;分析了煤矿底板突水灾变特征,包括复杂性特征、时空特征、采动破坏特征以及强危害性特征,建立了底板突水地质模型,为非构造型底板突水机理提供基础。(2)在分析煤矿底板弱化损伤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未突阶段(第一阶段)、突水阶段(第二阶段)、稳定阶段(第三阶段)的裂隙抗剪强度模型,得出节理裂隙的特征参数(起伏程度、粗糙度等)变化时,水流参数(流速、渗压)将相应改变;建立了承压水条件下,底板岩体的强度模型,当围岩应力状态超过岩石强度破坏准则时,裂隙会发生起劈,进而形成劈裂通道,得出裂隙起劈方向、劈裂通道扩展方向均与大主应力方向一致。(3)岩体裂隙网络对奥灰底板岩层的透水性具有显着影响,地下水压力场呈现明显各向异性特征,地下水压力等势线由平滑曲线变为折线;不同的渗流压力等势面逐渐从奥灰底板区域向采空区底边界靠拢并包裹,最终对采空区底边界形成包围,在采空区附近渗流压力等势面相比其他区域更为密集;注浆改造厚度的增加对于减小底板最大位移的影响不显着,但是可显着减小采空区涌水量;注浆改造对于采空区涌水量的限制效果很突出,但是对控制采空区底板位移的效果不显着。(4)基于过火煤矸石可有效提高胶凝活性的特点,研发以过火煤矸石为主、少量水泥及粘土为辅的新型注浆加固材料:得出随着过火煤矸石含量的增加,新型材料流动性大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具有优异的长距离泵送性及操作性能;新型材料的胶凝时间可通过调节速凝剂、早强剂等外加剂含量而实现相应调整,可保证浆液具有良好的扩散性能;与传统材料相比,当水泥含量一定时,新型材料的中后期强度存在较为明显的提升;新型材料体系中的过火煤矸石可有效提高结石体的致密度和抗渗性,削弱大含量粘土导致结石体抗渗性较差的缺陷。(5)基于室内材料研发试验和工业生产标准,提出了新型奥灰含水层注浆材料工业试生产技术和工艺实施方案;通过布设位移计、孔应力计、渗压计和锚杆测力计实时记录注浆过程中和加固后底板围岩的稳定性和涌水压力变化,对比分析了新型注浆材料在奥灰底板治理工程中的性能优势,验证了自主研发的新型绿色奥灰含水层注浆材料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赖世贤[2](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邹伟斌[3](2020)在《水泥预粉磨装备及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视预粉磨装备及技术的发展,就是重视水泥联合(半终)粉磨工艺系统的粉磨效果。联合(半终)粉磨系统中充分利用了料床预粉磨段粗处理的技术特性,同时发挥了管磨机段独有的磨细与整形功能,真正实现了"分段粉磨"过程中两段之间的优势互补。预粉磨段主机的吸收功耗越大,管磨机段主电机电耗降低越多,系统的总节电效果越显着。随着预粉磨段主电机功率与管磨机主电机装机功率比值的增加,预粉磨段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大,投入的功耗越多,整个粉磨系统电耗降低的幅度也更大。在水泥粉磨生产线改造过程中,将高压力多辊外循环立磨用于预粉磨段,是降低粉磨电耗的发展方向之一。辊压机联合(半终)水泥粉磨系统中辊压机的吸收功耗至少应≥9.0 kWh/t,高值可以达到12.0 kWh/t,在此范围内越高越好。辊压机联合(半终)粉磨系统中,辊压机运行常常表现为不够平稳、时有偏辊现象发生、液压系统压力输出不稳定、操作不灵敏、液压系统现场"跑冒滴漏"严重、控制关键元器件购置困难等。建议采用辊压机SPC控制系统进行改造,以确保辊压机应保持稳定和较高的工作压力,确保良好的挤压做功能力,确保有更多的细粉产出,有利于系统高效低耗运行。

刘丙岗[4](2020)在《含亚稳奥氏体新型耐磨钢的冲击磨损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严苛环境下钢的复合磨损机制,以及含亚稳奥氏体耐磨钢在冲击磨损中的组织演变及其磨损行为。基于多种单一磨损类型和机制的分析,发展建立了冲击磨粒磨损复合模型,揭示了含亚稳奥氏体耐磨钢的冲击磨粒磨损行为与其组织之间的相关性规律。首先,在冲击磨粒磨损条件下,磨粒滑动会在磨损面上引起犁沟切屑;磨粒冲击会增加材料裂纹产生的几率,产生片状磨屑。本文以切削磨损机制和微裂磨损机制为基础,建立了冲击磨粒磨损率预测模型。用马氏体钢、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和含碳化物贝氏体钢验证了磨损率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其次,讨论了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硬度、断裂韧性及环境中的氢与材料抗冲击磨粒磨损性能之间的关系;重点探究了多相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尺寸、体积分数、形貌、以及周围相与耐磨性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当残余奥氏体的层错能SFE(stacking fault energy)位于18~30 m J m-2时,材料的耐磨性随着残余奥氏体机械稳定性的升高而升高。研究发现残余奥氏体发生从孪生→马氏体相变的演变序列,在磨损样品累积变形的亚表层中形成由不同相变产物构成的梯度组织,通过实验证明该梯度组织可有效提高材料的抗冲击磨粒磨损性能。另外,在应变量小于0.05时,氢会加速块状残余奥氏体相变,导致微孔形核速率加快和数量增加,促进裂纹的长大,恶化耐磨性能。在材料表层构建含有大量氢陷阱的阻氢层后,材料的耐磨性提高约17%。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开发了新型含亚稳奥氏体贝氏体耐磨钢。实际工况数月服役表明,新研制的贝氏体钢可替代直径Φ10.37米半自磨机原高Cr铸铁提升条;在直径Φ7.5米半自磨机上,马氏体钢替换为新型贝氏体耐磨钢,耐磨性提高约30%,延长了材料的服役寿命。

高静娜[5](2019)在《大直径厚壁气瓶淬火过程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文中指出随着燃气汽车的广泛应用,储气站用气瓶使用量日益增加,增大气瓶容量和公称压力是提高气瓶储气能力的关键。为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大直径厚壁气瓶很有必要。传统站用气瓶的壁厚薄,淬火时将瓶口封堵,仅对其外壁进行单面淬火即可淬透。而大直径厚壁气瓶,必须对其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淬火冷却方能满足综合力学性能要求。由于大直径厚壁气瓶瓶口小,内径大,瓶壁厚、尺寸长,给气瓶淬火冷却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研究设计适合大直径厚壁气瓶淬火冷却的工艺规程,是该类气瓶生产制造所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大直径厚壁气瓶的淬火热处理工艺设计提供依据,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具有相对封闭内腔的工件在淬火冷却过程中,其内壁与淬火介质间热交换规律及内腔中压力变化规律的认识。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论文以外径Φ914mm,壁厚38mm的大直径厚壁气瓶为研究对象,以大型有限元商业软件FLUENT和DEFORM为计算平台,对气瓶内部不同淬火工艺下的流动换热、应力及组织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满足气瓶被淬透和获得组织均匀性的合理工艺及参数。对长度较短的厚壁气瓶采用浸水淬火工艺进行冷却,考虑了气瓶的旋转,采用滑移网格法,建立内部注水淬火过程流-热耦合数学模型,模拟了不同旋转速度下气瓶内流体的体积分数、速度矢量及瓶体温度分布,确定了最佳转速范围;分析了不同入口注水角度淬火时气瓶内壁轴向温度分布规律,确定了最佳入口注水角度参数,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注水淬火过程数学模型的正确性。针对长管类厚壁气瓶内部淬火组织不均匀问题,采用内外连续喷水的淬火工艺,建立了多喷嘴喷水过程三维流-热耦合数学模型。以温度均匀性为实验指标,设计正交试验方案,计算了各实验方案的温度场分布,确定了合适的喷嘴喷水参数,研究了最优参数下气瓶淬火时内部流量、温度场分布规律。为计算瓶体被淬透的最佳水量,研究了不同喷水量下气瓶内部流场、温度场、及应力场变化规律,确定了气瓶淬火后获得较多马氏体组织的合理水量范围,建立了周期性简化模型下喷水量与气瓶内壁换热系数的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喷水淬火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为解决长管气瓶模型尺寸较大、难以整体计算的难题,建立了二维等效流-热耦合数学模型,研究气瓶长度、水流密度等对气瓶温度及内部压强的影响,确定了内壁换热系数与气瓶长度、水流密度的关系,发现在喷嘴布局等间距、等喷速条件下,气瓶内壁自瓶口至中部的温度呈逐渐升高趋势,指出了多喷嘴系统喷嘴分布应注意的问题。考虑到气瓶内部连续喷水产生高压蒸汽可能引起的安全隐患,提出了应用喷-停间歇喷水淬火工艺进行内部泄压。应用FLUENT软件计算了瓶体温度和内部压强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合理的喷水时间;以流-热耦合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内壁和外壁温度作为边界条件,采用DEFORM软件,模拟了淬火过程气瓶温度场、应力场和组织场的分布规律。将连续喷水与间歇喷水过程中的温度、压强、应力及组织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间歇喷水淬火工艺在实现瓶内及时泄压、提高气瓶内表面淬火均匀性的同时,能够保证瓶体获得足够的马氏体组织,是一种适合瓶体较长的大直径厚壁类罐状容器内部冷却的安全可行的淬火工艺。

蒲以松[6](2019)在《基于磨机内磨球非正常失效分析的新型锻钢磨球的研发》文中认为磨机内磨球因非正常失效造成磨矿效率下降,磨矿成本升高,解决磨球非正常失效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意义。针对2BΦ110mm磨球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磨球非正常失效问题,开展了磨球非正常失效分析和讨论。失效分析结果表明,2B磨球非正常失效直接原因是高碳磨球钢淬火前奥氏体晶粒粗大,淬火转变为粗大针状马氏体和少量其他组织,导致磨球的冲击疲劳寿命降低;2B磨球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是导致磨球开裂的间接原因。在此基础上改进磨球的生产工艺,提高磨球性能,改进2B磨球制备工艺后,磨球整体硬度下降平缓,体积硬度降为56.3HRC,冲击功高于12J;组织得到细化,马氏体片的长度在30μm左右,1/2R处出现珠光体组织,芯部非马氏体组织增多。经实际应用后,磨球开裂情况显着减少,但不规则形状的磨球较多,仍无法达到满意效果。为使磨球非正常失效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研发出一种新型Φ110mm锻造磨球用钢3B,其主要化学成分为(wt%):0.60~0.72%C,0.70~0.90%Si,0.80~1.0%Mn,0.60~0.80%Cr,3B钢的Ac1和Ac3温度分别为719℃和739℃,Ms为254℃,临界冷速为4.5℃/s。通过对3BΦ110mm磨球余热淬火温度场模拟计算及在不同余热淬火工艺下的试验,确定了3B钢Φ110mm磨球最佳热处理工艺为:预冷至790±10℃→水淬(水温34~36℃,水冷时间140~160s)→出水空冷(最高返温130~150℃)→回火(280℃×5h)。所制备磨球的组织主要为细小分布均匀的回火马氏体,晶粒度级别在7级以上,残余奥氏体含量低于10%,芯部和表面硬度分别大于55HRC和57HRC,体积硬度为57.1HRC,冲击功大于28J,单球落球次数超过6000次未出现剥落及开裂。研究了磨矿工艺对磨矿效果的影响,优化磨矿工艺为:每天按一定比例补加钢球,磨矿浓度在70%~80%之间,磨球充填率为35%~45%,经过六个月的矿山实验,结果表明3BΦ110mm磨球整体性能优良,磨球非正常失效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磨耗由1.5kg/t降到1.1kg/t,各项指标得到改善,磨矿效果提高,磨矿成本降低。

邹伟斌[7](2018)在《水泥联合(半终)粉磨系统节能要素分析》文中认为以水泥粉磨工序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为依据,探讨由预粉磨设备(辊压机或外循环立磨)与不同性能的分级设备以及粉磨设备组成的水泥联合粉磨系统或半终粉磨系统节能要素与相关技术细节。分析认为:辊压机与外循环立磨预粉磨比,后者对物料粒径的适应范围比辊压机宽,能量利用率及运行稳定性高;磨前处理是关键,预粉磨段对粉磨系统产量、能耗的影响因素占比80%以上;稳定辊压机挤压做功的关键要素:下料管道料压稳定、必须保持完好的辊面以及良好的受限料床、采用调整灵活的进料控制装置、适宜的工作压力;配置动态或静态气流分级机,以及动态、静态两级组合的气流分级设备,应强化预粉磨段进入分级机物料的均匀分散,否则会显着降低分级效率,增加物料无功循环与系统电耗;磨内磨细是根本,必须注意磨内结构与衬板工作表面形状选择,隔仓板与出磨篦板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与过料能力,研磨体质量与级配要稳定;选择应用低耗能高效选粉机,确保成品分级子系统始终处于高效率稳定运行状态。

杨增旺,韩楷,徐静,丁晨晨[8](2017)在《Φ4.2m×11.5m水泥磨筒体修复》文中认为嘉善天凝南方水泥有限公司100万t水泥粉磨线采用Φ4.2 m×11.5 m磨机+HFCG150/100辊压机+V2500气流分级机组成联合挤压粉磨系统,系统产量约145 t/h(P·O42.5水泥,比表面积≥330 m2/kg),2005年投产,2016年磨机筒体因进料滑环裂纹过大、筒体衬板连接孔多处气割损坏等无法正常使用,筒体运来我公司进行修复。1筒体修复前状况及问题分析

汪滋润[9](2017)在《黏结理论及离散元法在半自磨机衬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半自磨机属于大型磨矿设备,由于其规格大,处理能力强,工艺流程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大型选矿厂所使用。但也正是因为其规格大的特点,使得半自磨机筒体衬板磨损过快,需要频繁的对其进行更换和维修,从而造成半自磨机作业率低下的问题。据统计,采用半自磨回路系统的选矿厂的作业率都达不到80%,而采用传统球磨回路系统的选矿厂的作业率能达到95%。因此对半自磨机的筒体衬板进行结构改进,以延长衬板的使用寿命,对提高半自磨机的作业率显得至关重要。根据对国内某大型铜矿的调研发现,处理量、能耗及产品粒度三个主要性能指数都随着半自磨机筒体衬板的不断磨损而有所提高,而磨损后的筒体衬板与球磨机所使用的波形衬板相似。本文以离散元理论为基础,结合BPM黏结理论,建立了矿石的BPM黏结模型,该模型弥补了破碎概率模型适用性差的缺陷,同时解决了临界比能法忽略破碎能随矿石粒度变化的不足,采用该方法可分析衬板的有效碰撞能和黏结键的断裂数目。通过将EDEM与ANSYS耦合,对衬板的等效应力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解决了 EDEM软件可视化性能差,处理步骤繁琐的缺点。采用Archard wear磨损模型分析了衬板的磨损量,该方法可以定性的分析衬板的磨损量和磨损区域,对研究衬板的磨损原理,提高衬板磨矿性能和耐磨性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工程意义。通过分析黏结键的断裂数目和有效碰撞能量,发现梯形衬板对矿石的提升能力更强,但波形衬板的破碎效果更好。从静力学分析的结果得知梯形衬板在棱角处和提升条与基底过渡位置易出现应力集中,而波形衬板的应力分布均匀,且在提升条相同位置处,波形衬板的应力远小于梯形衬板。从衬板磨损量的分析结果可知梯形衬板的磨损量更小,使用寿命更长。结合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在设计梯形衬板时,应将其设计成分体式,且棱角处做圆角处理;设计波形衬板时,应在主提升条的两侧各添加一个辅助提升条,辅助提升条的尺寸为主提升条的1/3。同时为了验证上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对新型衬板和原始衬板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新型衬板不论是在磨矿效果还是耐磨性能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

邹伟斌[10](2016)在《水泥粉磨系统异常案例分析及解决措施(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磨内磨细是根本",生产中却往往不能如意,会遇到:研磨体质量差;两仓粉磨能力不平衡;研磨时间短;细磨仓"滞留带"区域大;管磨机分仓比例失调;研磨体级配不合理;研磨体堵塞隔仓板和出磨篦板;研磨体与衬板表面严重粘附;磨头进料端有冲料现象、一仓存在无料或少料研磨盲区;一仓阶梯衬板严重磨损;倒料锥部位截面积缩小,风速过高;筛板磨损物料泄漏;钢段泄漏进入选粉机再到磨机一仓等异常状况。遇到这些情况,只要对管磨机之变量,如研磨体级配、装载量以及粉磨工艺、操作参数等,进行相关调整,就可达到该系统最佳运行状态,确保"磨内磨细"功能的实现。

二、Φ3.8m×12m磨机筒体裂纹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Φ3.8m×12m磨机筒体裂纹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底板突水机制与新型注浆材料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选题目的与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现状
        1.2.2 底板注浆加固材料研发现状
        1.2.3 底板突水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1.2.4 底板突水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3.1 底板突水机理
        1.3.2 岩体弱化裂隙扩展
        1.3.3 奥灰底板注浆堵水加固材料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煤矿底板突水灾变特征及地质模型
    2.1 底板突水影响因素分析
        2.1.1 地下水因素
        2.1.2 地质因素
        2.1.3 工程因素
    2.2 底板突水灾变条件
        2.2.1 底板下承压含水层
        2.2.2 地层渗透弱化
        2.2.3 工作面采动影响
        2.2.4 导水通道扩展
    2.3 底板突水灾变特征
        2.3.1 底板突水复杂性特征
        2.3.2 底板突水时空特征
        2.3.3 底板突水采动破坏特征
        2.3.4 底板突水强危害性特征
    2.4 底板突水地质模型
        2.4.1 水文地质情况
        2.4.2 地质模型力学简化
        2.4.3 地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底板裂隙抗剪强度及突水机理
    3.1 底板损伤弱化因素
        3.1.1 裂隙粗糙度
        3.1.2 承压水作用
        3.1.3 界面力学参数分析
        3.1.4 裂隙细观特征
    3.2 底板裂隙受力分析
        3.2.1 未突阶段受力分析
        3.2.2 突水阶段受力分析
        3.2.3 稳定阶段受力分析
        3.2.4 底板裂隙稳定性分析
    3.3 底板裂隙抗剪强度
        3.3.1 节理裂隙突水过程
        3.3.2 未突阶段抗剪强度模型
        3.3.3 突水阶段抗剪强度模型
        3.3.4 稳定阶段抗剪强度模型
    3.4 底板整体受力分析
    3.5 煤层底板起劈判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矿奥灰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效果数值分析
    4.1 考虑裂隙网络的底板改造二维模型
        4.1.1 岩体裂隙渗流控制方程
        4.1.2 岩体离散裂隙网络生成
        4.1.3 计算结果分析
    4.2 奥灰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三维模型
        4.2.1 渗流与应力变形控制方程
        4.2.2 三维有限元模型创建
    4.3 煤层回采多场信息演化规律
        4.3.1 渗流场演化规律
        4.3.2 应力场演化规律
        4.3.3 位移演化规律
        4.3.4 塑性区演化规律
    4.4 开挖稳定性及涌水量影响因素分析
        4.4.1 注浆改造厚度的影响
        4.4.2 注浆改造区参数的影响
        4.4.3 奥灰岩层参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矿底板加固材料研发与性能分析
    5.1 材料组分可行性分析
        5.1.1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
        5.1.2 煤矸石
        5.1.3 粘土
    5.2 粒度级配
    5.3 流动度
    5.4 初凝及终凝时间
    5.5 结石体抗折及抗压强度
    5.6 结石体抗渗性
    5.7 不同龄期结石体XRD及SEM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绿色奥灰含水层注浆材料工业生产与现场试验
    6.1 新型奥灰含水层注浆材料生产工艺
        6.1.1 煤矸石破碎工艺
        6.1.2 材料粉磨工艺
        6.1.3 原料混合工艺
    6.2 试验现场概况
        6.2.1 工程概况
        6.2.2 水文地质分析
        6.2.3 工作面物探勘察
    6.3 注浆治理及现场监测方案设计
        6.3.1 注浆治理方案设计
        6.3.2 现场监测方案设计
    6.4 注浆治理现场试验及结果分析
        6.4.1 现场注浆治理与监测
        6.4.2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获得/申请的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获得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水泥预粉磨装备及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预粉磨装备及技术的发展概论
2 两种预粉磨设备技术性能与系统粉磨效率比较
3 两种预粉磨半终粉磨系统的优化改造
4 预粉磨段的处理能力
5 现阶段辊压机存在的技术问题与解决措施
6 结束语

(4)含亚稳奥氏体新型耐磨钢的冲击磨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磨损类型
        1.2.1 磨粒磨损
        1.2.2 疲劳磨损
        1.2.3 腐蚀磨损
        1.2.4 冲击磨损
    1.3 磨损机制
        1.3.1 微观切削磨损机制
        1.3.2 微观裂纹磨损机制
        1.3.3 冲击磨损机制
        1.3.4 氢对磨损机制的影响
        1.3.5 磨损机制与材料组织
    1.4 耐磨材料
        1.4.1 严重工况磨损用钢
        1.4.2 一般工况磨损用钢
        1.4.3 贝氏体耐磨钢
    1.5 亚稳奥氏体
        1.5.1 TRIP效应
        1.5.2 TWIP效应
        1.5.3 氢对亚稳奥氏体的影响
    1.6 本文主要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6.2 本文主要研究意义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材料准备与实验方法
    2.1 材料制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组织表征方法
        2.2.2 力学性能测试
        2.2.3 氢脆敏感性测试评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冲击磨粒磨损机制研究与预测模型
    3.1 冲击磨粒磨损机制
        3.1.1 磨损面形貌表征
        3.1.2 磨损面亚表层组织形貌表征
        3.1.3 磨损机制分析
    3.2 冲击磨粒磨损率预测模型
        3.2.1 磨损阶段
        3.2.2 磨损中的应力
        3.2.3 材料的临界开裂阈值
        3.2.4 磨损率预测模型
    3.3 冲击磨损预测模型验证
        3.3.1 冲击磨粒磨损试验结果
        3.3.2 磨损率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磨损中残余亚稳奥氏体的形变机制研究
    4.1 含残余奥氏体的钢与其他钢种的耐磨性对比
    4.2 钢中残余奥氏体的作用
        4.2.1 不同贝氏体组织的耐磨性
        4.2.2 残余奥氏体机械稳定性
        4.2.3 残余奥氏体在磨损中的作用
    4.3 贝氏体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变形机制
        4.3.1 残余奥氏体与耐磨性的关系
        4.3.2 磨损中残余奥氏体变形机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氢对耐磨机制的影响研究
    5.1 氢对耐磨性的影响
    5.2 氢诱发微孔/微裂形核和长大机制
        5.2.1 氢对残余奥氏体相变的影响
        5.2.2 微孔/裂纹的形核长大机制
        5.2.3 微孔/微裂对耐磨机制的影响
    5.3 抑制氢对磨损的影响
        5.3.1 阻氢层的设计
        5.3.2 阻氢层对磨损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现场工况实际材料的选用与磨损
    6.1 自磨机提升条实际磨损机制
    6.2 贝氏体钢的实际生产应用
        6.2.1 B250 贝氏体耐磨钢
        6.2.2 B320-250 贝氏体耐磨钢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创新点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5)大直径厚壁气瓶淬火过程多场耦合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钢质气瓶发展现状
        1.2.1 气瓶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1.2.2 大容积气瓶热处理工艺发展现状
    1.3 淬火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表面对流换热系数计算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气瓶材料参数测定及淬火工艺方案制定
    2.1 气瓶材料基本参数
        2.1.1 材料成分
        2.1.2 材料力学性能参数
        2.1.3 材料热物性参数
        2.1.4 材料冷却转变曲线
        2.1.5 材料的淬透性
    2.2 厚壁气瓶淬火工艺方案制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瓶淬火过程数学模型
    3.1 气瓶几何模型
    3.2 流场计算模型
        3.2.1 流体控制方程
        3.2.2 湍流模型
        3.2.3 多相流模型
        3.2.4 近壁面处理
    3.3 温度场计算模型
        3.3.1 热量传输微分方程
        3.3.2 热量传输单值性条件
    3.4 应力场计算模型
        3.4.1 热弹塑性问题假设
        3.4.2 热弹塑性本构方程
        3.4.3 热弹塑性问题求解
    3.5 组织转变计算模型
    3.6 耦合场计算原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瓶内部注水淬火数值模拟
    4.1 模拟方法
    4.2 浸淬工艺模拟实验验证
    4.3 气瓶内壁淬火周向均匀性计算
        4.3.1 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4.3.2 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气瓶内壁轴向温度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瓶内部连续喷水淬火数值模拟
    5.1 喷水系统工艺设计
    5.2 三维连续喷水淬火数值模拟
        5.2.1 模型假设及定解条件
        5.2.2 用户自定义函数
        5.2.3 喷嘴参数计算
        5.2.4 喷水淬火过程流动换热特性
        5.2.5 喷水量对气瓶淬火强度的影响
    5.3 等效二维连续喷水淬火数值模拟
        5.3.1 模拟方法
        5.3.2 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5.3.3 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5.3.4 气瓶内壁平均对流换热系数
        5.3.5 喷水淬火模型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瓶内部间歇喷水淬火数值模拟
    6.1 模拟方法
    6.2 间歇喷停时间的确定
    6.3 模拟结果及分析
        6.3.1 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6.3.2 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6.3.3 应力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6.3.4 组织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基于磨机内磨球非正常失效分析的新型锻钢磨球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磨球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磨球概述
        1.2.2 磨球市场需求量
        1.2.3 国内磨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4 国外磨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磨球运动规律分析
        1.3.1 磨球的工况分析
        1.3.2 磨球的受力分析
        1.3.3 磨球的冲击特性分析
    1.4 磨球的失效分析及影响因素
        1.4.1 磨球的正常失效分析
        1.4.2 磨球的非正常失效分析
        1.4.3 磨球失效的影响因素
    1.5 磨球的性能要求
    1.6 磨球淬火过程的计算与模拟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7.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案流程
    2.2 试验仪器设备
    2.3 试验材料的制备
        2.3.1 磨球用钢3B的配料
        2.3.2 磨球用钢3B的熔炼
        2.3.3 钢锭的前期处理
        2.3.4 钢坯低倍组织缺陷检验
    2.4 成分检测及CCT曲线的测定
        2.4.1 化学成分检测
        2.4.2 CCT曲线的测定
    2.5 力学性能检测
        2.5.1 硬度测定
        2.5.2 冲击韧性测定
        2.5.3 抗冲击破碎性能测定
    2.6 微观组织观察及物相分析
        2.6.1 金相组织观察
        2.6.2 奥氏体晶粒尺寸测定和评级
        2.6.3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2.6.4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2.7 磨球淬火温度场的模拟
        2.7.1 固体导热方程
        2.7.2 磨球淬火温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2.7.3 磨球淬火温度场的求解
第三章 2BΦ110mm锻造磨球失效分析及工艺改进
    3.1 矿山情况简述
    3.2 2BΦ110mm锻造磨球在矿山的使用情况及失效分析
        3.2.1 2BΦ110mm锻造磨球在矿山的使用情况
        3.2.2 工况中磨球非正常失效
    3.3 2B材质开裂磨球失效分析
        3.3.1 取样及化学成分分析
        3.3.2 硬度检测
        3.3.3 断口宏观形貌分析
        3.3.4 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3.3.5 开裂磨球显微组织分析
        3.3.6 XRD物相分析
        3.3.7 磨球开裂成因分析
    3.4 2B锻造成品磨球力学性能检测及微观形貌分析
        3.4.1 磨球材质和制备工艺
        3.4.2 磨球硬度分析
        3.4.3 磨球冲击韧性分析
        3.4.4 磨球冲击断口形貌分析
        3.4.5 金相组织观察
        3.4.6 奥氏体晶粒度分析
        3.4.7 磨球残余奥氏体含量分析
    3.5 2B锻造磨球工艺改进后的性能与组织
        3.5.1 硬度分析
        3.5.2 冲击韧性分析
        3.5.3 金相组织观察
        3.5.4 2B锻造磨球工艺改进后的失效情况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新型3BΦ110mm锻钢磨球的研发
    4.1 引言
    4.2 锻钢磨球材质化学成分设计
    4.3 3B钢CCT曲线测定
        4.3.1 3B钢临界转变温度的确定
        4.3.2 不同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3.3 不同冷却速度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4.3.4 CCT曲线的绘制及相变规律
    4.4 试制3B钢Φ110mm锻钢磨球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
        4.4.1 3B钢的低倍组织分析
        4.4.2 3B钢Φ110mm锻钢磨球制备工艺
        4.4.3 3B钢Φ110mm锻钢磨球余热淬火工艺的确定
        4.4.4 磨球热处理结果分析
    4.5 3B钢Φ110mm锻钢磨球回火工艺优化
        4.5.1 磨球回火优化设计及力学性能检测
        4.5.2 磨球回火后的冲击断口形貌
        4.5.3 磨球回火后的显微组织
        4.5.4 磨球回火后残余奥氏体含量分析
        4.5.5 磨球落球实验分析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工业化生产及矿山工业化实验
    5.1 3B钢冶金质量要求及磨球工业化生产
        5.1.1 3B钢冶金质量要求
        5.1.2 磨球工业化生产
    5.2 磨矿工艺参数确定
        5.2.1 球磨机理论加球球径计算
        5.2.2 合理的补加球制度
        5.2.3 最佳磨矿浓度
        5.2.4 最佳磨球填充率
    5.3 磨球矿山工业化实验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水泥联合(半终)粉磨系统节能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预粉磨设备与分级机以及系统中的粉磨设备
    1.1 辊压机预粉磨段的技术要求
        1.1.1 必须保持完好的辊面
        1.1.2 料床必须受限, 进料比例实现灵活可控
        1.1.3 垂直管道形成稳定料压, 实现过饱和喂料
        1.1.4 严格控制入辊压机物料粒径与水分
        1.1.5 选择合理的工作压力
        1.1.6 消除铁质对辊面磨损的影响
        1.1.7 采用复合耐磨合金辊套
        1.1.8 低能耗、高效率的半终粉磨系统
    1.2 外循环立磨的预粉磨段的技术要求
2 关于粉磨系统中的一级静态V型气流分级机及动态分级机
    2.1 一级静态V型气流分级机
    2.2 动态分级机
3 系统中的粉磨设备——管磨机
    3.1 管磨机磨内结构
        3.1.1 一仓衬板的影响
        3.1.2 隔仓板的影响
        3.1.3 细磨仓活化环的影响
        3.1.4 细磨仓衬板的影响
        3.1.5 出磨篦板的影响
    3.2 研磨体质量与级配的影响
4 采用低耗能的高效选粉机
5 结束语

(8)Φ4.2m×11.5m水泥磨筒体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 筒体修复前状况及问题分析
    1.1 裂纹产生原因
        1.1.1 从材料分析
        1.1.2 从制造质量分析
    1.2 滑环密封面磨损
    1.3 筒体衬板连接孔破坏
2 筒体修复
    2.1 原筒体处理
        2.1.1 测量绘图和标记
        2.1.2 进、出料滑环气割
        2.1.3 筒体中段喷砂处理
        2.1.4 筒体衬板连接孔修补
        2.1.5 筒体中段两端焊接坡口车削
    2.2 进、出料滑环制作
        2.2.1 钢板检测
        2.2.2 焊接坡口制作
        2.2.3 滑环与腹板连接
        2.2.4 焊缝检验
        2.2.5 焊后热处理
        2.2.6 进、出料滑环粗加工
        2.2.7 腹板上孔加工
    2.3 进、出料滑环与筒体中段连接
        2.3.1 进、出料滑环与筒体中段连接
        2.3.2 焊缝检验
        2.3.3 筒体去应力处理
    2.4 筒体车削加工
    2.5 筒体齿轮法兰与大齿轮连接
3 结束语

(9)黏结理论及离散元法在半自磨机衬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衬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邦德接触模型API编译方法
    2.1 三种矿石破碎学说
    2.2 破碎理论的发展
    2.3 离散元法
        2.3.1 颗粒接触理论
        2.3.2 颗粒单元的属性
        2.3.3 接触模型
    2.4 岩石力学中的BPM颗粒黏结理论
        2.4.1 BPM颗粒黏结理论
        2.4.2 岩石BPM黏结模型的建立
        2.4.3 平行黏结模型
    2.5 邦德接触模型API的编译方法
    2.6 半自磨机的工作参数
        2.6.1 半自磨机的填充率
        2.6.2 半自磨机的介质尺寸
        2.6.3 半自磨机的转速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衬板结构设计
    3.1 衬板的失效形式
    3.2 衬板结构
    3.3 衬板的材料
    3.4 梯形衬板的设计
    3.5 波形衬板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散元仿真参数选取及花岗岩BPM黏结模型建立
    4.1 半自磨机填充率的选取
    4.2 半自磨机中介质尺寸的选取
    4.3 半自磨机模型建立
    4.4 不同形式衬板最佳转速率的确定
        4.4.1 转速率的选取
        4.4.2 接触模型和仿真参数的选取
        4.4.3 梯形衬板和波形衬板最佳转速率的确定
    4.5 离散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4.5.1 岩石平行黏结模型细观参数确定
        4.5.2 岩石BPM黏结模型的建立
        4.5.3 网格划分
        4.5.4 半自磨机运动参数设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结果分析及衬板结构改进
    5.1 离散元仿真结果分析
        5.1.1 碰撞能量分析
        5.1.2 BPM矿石黏结模型中黏结键断裂数分析
    5.2 衬板磨损分析
        5.2.1 衬板静力学分析
        5.2.2 衬板磨损
        5.2.3 衬板的结构改进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衬板磨矿效果及耐磨性能分析
    6.1 碰撞能量分析
    6.2 新型衬板静力学分析
    6.3 衬板磨损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

(10)水泥粉磨系统异常案例分析及解决措施(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磨体质量差
    1.1 H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1.2 H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1.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1.4 技术诊断分析
    1.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2 两仓粉磨能力不平衡
    2.1 L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2.2 L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2.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2.4 技术诊断分析
    2.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3 研磨时间短, 磨细能力差
    3.1 M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3.2 M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3.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3.4 技术诊断分析
    3.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4 细磨仓“滞留带”区域大
    4.1 Y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4.2 Y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4.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4.4 技术诊断分析
    4.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5 管磨机分仓比例失调
    5.1 N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5.2 N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5.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5.4 技术诊断分析
    5.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6 研磨体级配不合理
    6.1 P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6.2 P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6.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6.4 技术诊断分析
    6.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7 研磨体堵塞隔仓板和出磨篦板
    7.1 Y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7.2 Y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7.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7.4 技术诊断分析
    7.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8 研磨体与衬板表面严重粘附
    8.1 R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8.2 R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8.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8.4 技术诊断分析
    8.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9 磨头进料端冲料、一仓存在少料研磨盲区
    9.1 S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9.2 S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9.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9.4 技术诊断分析
    9.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1 0 一仓阶梯衬板严重磨损
    1 0.1 T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1 0.2 T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1 0.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1 0.4 技术诊断分析
    1 0.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1 1 倒料锥部位截面积缩小, 风速过高
    1 1.1 W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1 1.2 W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1 1.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1 1.4 技术诊断分析
    1 1.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1 2 筛板磨损, 物料泄漏
    1 2.1 Z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1 2.2 Z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1 2.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1 2.4 技术诊断分析
    1 2.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1 3 钢段泄漏进入选粉机再到磨机一仓
    1 3.1 B公司异常状况描述
    1 3.2 B公司粉磨系统配置
    1 3.3 出现的异常状况及结果
    1 3.4 技术诊断分析
    1 3.5 采取的技术措施与效果
1 4 结束语

四、Φ3.8m×12m磨机筒体裂纹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底板突水机制与新型注浆材料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 王慧涛. 山东大学, 2020(11)
  •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3]水泥预粉磨装备及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J]. 邹伟斌.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20(03)
  • [4]含亚稳奥氏体新型耐磨钢的冲击磨损机制研究[D]. 刘丙岗.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大直径厚壁气瓶淬火过程多场耦合数值模拟[D]. 高静娜. 燕山大学, 2019(06)
  • [6]基于磨机内磨球非正常失效分析的新型锻钢磨球的研发[D]. 蒲以松.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7]水泥联合(半终)粉磨系统节能要素分析[J]. 邹伟斌.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18(01)
  • [8]Φ4.2m×11.5m水泥磨筒体修复[J]. 杨增旺,韩楷,徐静,丁晨晨. 水泥, 2017(05)
  • [9]黏结理论及离散元法在半自磨机衬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汪滋润.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10]水泥粉磨系统异常案例分析及解决措施(三)[J]. 邹伟斌.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16(03)

标签:;  ;  ;  

Φ3.8m×12m轧辊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