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及其控制

农田防护林及其控制

一、农田防护林带胁地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管雪薇,汪季,党晓宏,丁延龙,冯亚亚,梁钰镁[1](2021)在《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的防风阻沙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定量描述防护体系防风阻沙能力及地表蚀积变化,揭示盐湖防护体系的防风阻沙作用规律,为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防护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为中国西北风沙区及荒漠盐湖沙害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监测,对3,10月两场典型强风沙尘天气下不同下垫面0—30 cm高度内输沙以及逐月地表蚀积情况进行观测。[结果](1)2 m高度处风速由流动沙垄到盐湖湖心表现为衰减—急剧衰减—恢复阶段,到盐湖湖心时风速恢复至旷野风速。从白刺灌丛至盐碱滩地风速均较流动沙垄降低了70%~90%。(2)从白刺灌丛至盐湖湖心输沙量呈现为急剧降低—降低—缓慢增加的状态,整体较流动沙垄降低了83.89%~94.90%。(3)防护体系对两种主害风的防风阻沙效果明显,其风速及输沙量分别较流动沙垄降低了98.71%,91.79%,且西北风向下的防风阻沙效果优于西南风向。(4)6—9月白刺灌丛至盐湖湖心地表呈现为风积状态,且净蚀积强度较流动沙垄最高可降低157.04%。[结论]虽然受季节和风向影响,但防护体系防风阻沙效果仍保持较好状态,它对风沙流的阻滞作用使地表由风蚀转为堆积,并使风速及输沙量均降低了90%以上,从而有效避免盐湖湖面积沙。

刘程[2](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道护林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水质保护是该工程的核心问题。渠道两侧的防护林带具有防风固沙、调节生态、保护水质等作用,但是目前防护林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因渠道内严禁使用农药,其发挥的防护作用受到了影响,目前对南水北调病虫害的防控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南水北调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植物种类、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病虫害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北段渠道两侧的植物种类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段进行主要防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立了代表性区段。以踏查为主,调查了 13个管理处的绿化植物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唐县段和磁县段为病虫害防治重点试验区,将高邑元氏段和邯郸段作为补充试验区.。在每个试验区内,重点调查渠道两岸、关键绿化节点及管理处园区病虫害情况,对发生较为严重的病虫害进行单项调查。2、明确了河北段渠道两侧植物种类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在河北段13个管理处所管辖的区段中,共计31科56属75种植物,其中主要的树种为海棠(Chaenomele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国槐(Sophorajaponica)、金叶榆(Ulmus pumila)、黄栌(Cotinus coggygria)、核桃(Juglans regia)、油松(Pinustabuliformis)、龙柏(Sabina chinens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丁香(Syringa oblata)、柳树(Salix babylonica)和杨树(Populus)等树种。主要的地被植物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高羊茅(Festuca elata)、车前(Plantago asiatic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三叶草(Trifolium dubi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等,主要栽植于渠道两侧的绿化带中,此外管理处园区、倒虹吸、排水沟渡槽等关键节点均有种植,其中油松、龙柏、鸡眼草的长势情况非常良好。主要的病害为国槐腐烂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主要的虫害有金叶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核桃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槐蚜(Aphis craccivora)、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桃一点叶蝉(Singapora shinshana)等。3、明确了代表性区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发生规律。对存在主要病虫害的区段进行跟踪调查,总结调查区域的病虫害种类、寄主、为害程度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国槐腐烂病发病率为43%,在3月份开始发病,发病高峰为6月-7月;芳香木蠹蛾导致的枝枯病发病率为46%,芳香木蠹蛾2年1代,以蛹越冬,羽化期为4月-5月,成虫5月-7月发生;金叶榆被害率为43%,榆木蠹蛾2年1代,羽化期为5月-6月,成虫5月-8月发生;华北大黑鳃金龟2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产卵盛期为5月;美国白蛾1年3代,以蛹越冬,7月-8月为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红缘天牛1年1代,以幼虫或卵越冬,化蛹期为4月-5月,产卵盛期为7月-8月。4、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制定了一系列防治试验,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桃一点叶蝉黄板诱捕量为679.4头、600倍苏云金芽孢杆菌胃毒处理后,美国白蛾死亡率为82%、国槐槐蚜高压水枪冲刷后虫口减退率为96.1%、金叶榆木蠹蛾药剂堵孔处理后控制率为86%、腐烂病和溃疡病田间防治后控制率达84%。基于前期的调查和防治试验结果,为南水北调绿化带病虫害防治提出建议,制定了相关的防治日历。

程涉[3](2020)在《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与生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农田防护林是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主要目标的特殊防护林种,既能抵御自然灾害,又能改善农田小气候,给农作物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确保作物稳定高产。由于历史、区位、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黄河故道沿线农作物产量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构建科学、系统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防护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黄泛区内选取42条林带,进行地形因子、土壤性质和树木生长状况等的调查和测定,并对立地条件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对典型立地的标准木进行解析,分析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特性;结合各器官生物量测定,分析不同立地条件杨树防护林的生长规律,并对其生长适应性做出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黄河故道立地条件分析研究区地势平缓,高程集中在2.5-10m,坡度集中在0-4°;土壤平均容重为1.35g/cm3;土壤质地以粉砂粒为主;pH均值为7.57,呈弱碱性;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均值为1.82g/kg;根据标准,研究区三种土壤速效养分碱解N、有效P、速效K均为6级很缺乏水平;研究区内防护林带平均林龄(a)为9.2a,平均胸径(DBH)为24.91cm,平均树高(H)为16.05m,东西向林带长势优于南北向林带。(2)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筛选并定性6个对立地造成影响的主导因子,分别是土壤质地、饱和含水率、全N含量、林分生长状况、土壤pH值、微地形;结合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将研究区界定为黄河故道主流立地类型区,并通过主导因子将所有样点分为2个立地类型组,包括5种立地类型。立地类型组冲积扇顶部含有3种立地类型,分别是粉壤土高特性区(I)、砂壤土中特性区(II)、粉壤土中特性区(III);冲积扇坡地包含2种立地类型,分别是砂土中特性区(IV)、砂壤土低特性区(V)两种立地类型。立地条件从好到差排序为I、II、III、IV、V。(3)杨树防护林生长过程分析杨树生长特性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表现为冲积扇顶部优于冲积扇坡地。第10a时,不同立地类型解析木胸径总生长量从大到小排序为III>I>II>IV>V,最大为立地类型III,平均胸径为20.73cm,最小为立地类型V,胸径只有12.13cm;树高总生长量从大到小排序为I>III>II>IV>V,最大为立地类型I,平均树高为19.45m,最小为立地类型V,树高只有12.43m;材积生长总量从大到小排序为III>I>II>IV>V,最大为立地类型III,平均材积为0.427087m3,最小为立地类型V,材积为0.061407m3。(4)杨树防护林生长方程拟合和生长时期划分各立地条件下杨树防护林的生长预测模型表明:杨树防护林胸径、树高生长表现出“慢-快-慢”的S型生长趋势,材积生长表现出“慢-快”的J型生长趋势。使用常用的树木生长经验方程如幂函数回归模型、指数回归模型、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及Logistic生长模型进行拟合,模型P值均小于0.001,效果均显着,模型相关系数R2均大于0.8,以Logistic生长模型和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佳。根据Logistic生长模型,防护林的生长时期可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树高的速生起始点出现的最早,平均从第4a树高进入速生期;胸径进入速生期平均为第5.8a;材积最晚,平均为第10a。立地类型I标准木的胸径、树高、材积早于其他立地类型标准木进入速生期,且速生期总长度短,杨树成熟时间早;立地类型IV号和V号各生长因子的速生期晚于其他三种立地类型。(5)杨树防护林生物量特征研究不同立地类型区杨树防护林单株地上生物量分别为:I号280.34kg、II号382.80kg、III号336.45kg、IV号309.95kg、V号157.12kg。不同立地条件下杨树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相同,表现为干:枝:叶=73.5%:20%:6.5%。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佳模型为W=aDb,属于CAR型,模型解释度R2均大于0.5,模拟干和枝相关性显着,模拟叶和整株相关性极显着。

郭宇嘉[4](2019)在《不同林龄樟子松林防护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承德御道口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林的防护效益,以御道口地区16a、29a、40a樟子松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及风洞试验,对三种林龄樟子松林的防风效能、草本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改良效应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种林龄樟子松林防风效能差异显着,樟子松林带后风速分布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各林龄条件下樟子松林的防风效能由高到低依次为:29a、40a、16a。29a樟子松防护林风速降低程度最大,防风效能最好,40a樟子松防护林防风效能次之,16a樟子松的防风效能比其他两个林龄要小。各垂直高度(30cm、50cm、100cm和200cm)的平均防风效能也存在显着差异,大小顺序为:30cm>50cm>100cm>200cm,即距离地面30cm的樟子松防护林防风效能最佳,而距离地面200cm的防风效能较差。29a樟子松林后1H处风速和相对风速最小,分别为3.21m/s和0.57,防风效能最大,为44.36%。规律表现为:从林带后1H处开始,直到20H风速逐渐恢复至旷野风速,相对风速逐渐接近于1,防风效能逐渐下降,接近于0,其防护距离应小于20H。(2)3种林龄樟子松林内草本植物多样性有显着差异。40a樟子松林内的草本植物比29a、16a更为丰富,个体分布更为均匀。随着樟子松的不断生长发育,林下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被多年生草本取代,草本植物群落逐步形成较稳定的植物群落,并且菊科和禾本科是御道口坝上地区的优势科。随着林龄增加,樟子松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Patrick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其中,16a、29a和40a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3、16和18,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47、1.88和2.02,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0、0.75和0.7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7、1.72、1.80,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1、0.72和0.73,而Alatalo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69、0.64和0.70,在40a时最大,16a到29a却有所降低。(3)3种林龄樟子松林均有明显的土壤改良作用,且改良效果差异显着。其中以29a樟子松林土壤改良效果最佳,40a樟子松林土壤改良效果次之,16a樟子松林土壤改良效果较差。各林龄樟子松林对表层土壤的改良效果更为显着,29a樟子松林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孔隙度最高,并且在该林龄下土壤容重改良作用最佳,土壤pH大小依次为:CK、16a、40a、29a。随着樟子松林龄的增加,土壤各层养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29a养分含量最高。3种林龄条件下的樟子松防护林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果显着。土壤粉粒和黏粒所占比例远远低于细砂粒、中砂粒和粗砂粒,但显着大于裸沙地;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粗砂粒含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规律,分别在29a时出现峰值和谷值。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指标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全氮、速效氮以及速效磷均与土壤有机质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黏粒与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以及速效钾显着正相关,与速效氮和速效磷极显着正相关。

冯宝林[5](2019)在《“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任务。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分析以往防沙治沙的经验,对于我国乃至世界治沙工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广泛查阅档案,参考大量相关学术成果,通过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发现榆林治沙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是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成功治理的一个典范,因此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榆林治沙采取的举措、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旨在进一步了解榆林治沙。绪论部分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为什么选择榆林治沙问题研究、研究的意义何在,介绍了国内外防沙治沙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框架、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榆林的荒漠化历程,简要描述了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扼要分析了荒漠化在榆林的发展演变、榆林沙区的概况、荒漠化给榆林带来的危害以及榆林荒漠化的成因。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的政策与举措,国家、陕西省、榆林市对于榆林治沙给出的一些政策,以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榆林治沙从五六十年代的大办国营农场,到七十年代的集体大规模治理,再到八十年代的承包治理,最后到九十年代之后的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取得的成效,不仅是生态方面、经济方面这些荒漠化治理的普遍成效方面,而且还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榆林人民从建国以来形成的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方法。同时介绍了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和榆林治沙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林魏巍[6](2018)在《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部,以戈壁荒漠区为主,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天然植被主要有胡杨、梭梭等,生态环境恶劣。为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绿化造林。随着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林木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为摸清该市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于2017年3月—9月期间对该市林木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主要虫害药剂试验。本研究在林木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森防站历史数据,对该市主要病虫的发生趋势、年际动态、危险性评估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市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以及针对该市林业管理现状的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对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为害症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面积等进行调查,发现林木害虫共计226种,天敌昆虫50种。其中食叶害虫151种,顶芽及枝梢害虫21种,蛀干害虫28种,地下害虫19种,种实害虫4种,以及3种蜱螨目节肢动物;林木病害56种,其中种子及苗木病害3种,叶部病害34种,果实病害1种,枝干病害13种,根部病害4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2.小板网蝽、杨圆蚧、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榆树煤污病等均有发生,属克拉玛依市广布种,危害严重;春尺蠖、杨圆蚧、杨树腐烂病等病虫害属克拉玛依市危险性病虫害,需加强防治力度;3.在不同的林分类型中,整体上在用材林中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最多,危害最重,;其次为防护林,以食叶及刺吸类害虫危害最重;绿化林带最轻。蛀干类害虫在用材林发生最重。在同种林分类型中,各主要病虫害在混交林中比在纯林中危害程度轻。4.使用杀玲脲、苦参碱和阿维菌素混合液、高效氯氰菊酯3种药剂分别对春尺蠖不同龄期幼虫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依次可达96%、92%和99%;用高效氯氰菊酯对沙枣木虱和杨梦尼夜蛾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均可达90%;吡虫啉不适用于沙枣木虱的防治,防治退减率较低,并出现防治后虫口密度增大的现象;杀扑磷对草履蚧防治效果较好,杨树纯林绿化带内,防治退减率可达83%以上。5.针对克拉玛依市不同林分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建议,并针对该市病虫害发生情况,编写了《克拉玛依市主要病虫害防治历》。

左忠,潘占兵,张安东,余殿,周景玉[7](2018)在《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网空间风速与地表风蚀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为准确了解和评价干旱风沙区在典型大风环境下农田防护林空间风速分布,以及林网内风蚀状况,分别利用三杯风速仪和诱捕法,对干旱风沙区盐池县农田防护林网空间风速与地表风蚀特征开展了林网内不同水平距离内的距地表50、200 cm高度风速分布与地表风蚀状况监测。研究表明:1)随着防护距离的逐渐增大,风蚀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风速变化规律正好相反;50和200 cm高度的风速变化规律均一致,均呈先逐渐降低后逐渐升高的变化,以12H处对风力减小作用最明显,50和200 cm高度的风速降幅分别达到了51%和46%;林带防风效益与距离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以12H(12倍的防护林带树高,下同)处200 cm高度最佳,为53.65%;侵蚀模数由林带内的轻度、1H处的强度到3H、7H处的剧烈,12H处为极强度,以3H处最大,为21 944.62 t/km2。2)沙粒粒径以73.99、87.99、104.6μm区间为主,其中82.53%99.93%沙粒均集中在248.9μm以下,为细沙粒,而旷野对照组沙粒粒径主要集中在104.6148μm,沙粒明显较粗。因此,干旱风沙区沙质农田防护林网在典型大风日内对风速的减缓非常有效。但由于林网内沙物质源丰富,风蚀现象依然严重,对当地沙尘暴发生影响较大。该研究对准确掌握当地林网风蚀,科学评价林网防护功能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李亚,魏怀东,纪永福,苏万红,周兰萍,张晓娟[8](2017)在《景电引黄灌区植被变化过程与恢复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以景电引黄灌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生长现状调查,退化沙生灌木封育保护和平茬人工干预恢复试验,衰败农田防护林优化改造模式研究,开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景电引黄灌区植被变化过程与恢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绿洲外围大面积建设人工固沙灌木林,植被覆盖度增加,沙丘慢慢固定,天然植被的类型由白刺为主的群从逐渐转变为以油蒿为主的群从,油蒿在当地具有极强的适应性。2)绿洲内部,地势较低的集水积盐区,白刺大面积退化,红砂、红柳已基本消失,芦苇大量增加,目前植被以芦苇和盐爪爪为主。地势较高的沙砾质草地,植被基本没有变化,以盐爪爪和珍珠猪毛菜为主;石质山坡等不适宜耕作的荒滩,红砂、沙生针茅等物种逐渐成为优势种。3)封育保护和平茬人工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植物自然更新能力、分枝能力,增加植物生长量、物种丰富度和植株密度,对退化固沙灌木林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选择三倍体毛白杨、沙枣、刺槐、樟子松、枣树等树种,配置合理模式改造农田防护林,建成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

杨阳[9](2017)在《库布其沙漠灌溉农田沙害防治体系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通过对库布其沙漠灌溉农田防风阻沙林、农田防护林、农田内部风蚀防控技术及其成效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配置防风阻沙林防风效果以及带间植被恢复状况;不同配置灌溉农田防护林带及林网的防风效果;不同灌溉农田免耕留茬的防风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防风阻沙林防风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林种、配置、带距、带数等,沙柳柠条两种防风阻沙林在防风效果上存在差异性,行带式配置的防风阻沙林防风效果存在累加性,4带后趋于平稳。行带式配置林带防风效果要优于随机配置。随着带间距增大,林带的防风效果逐渐下降,带间植被状况变好。(2)不同结构林带的防风效能差异明显,其中,疏透型林带带后平均防风效能为17.64%,通风型为13.13%,紧密型为12.31%。不同高度林带防风效能差异明显,7、11、14m高度带后防风效能为13.71%、16.05%、18.33%。随着林带高度越高,林带的防风效能也呈线性增大。不同林带的防风效能林带与风向的夹角与防风效能呈正弦函数,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防风效能达到最大,夹角在30°以内时,林带基本失去了防风效能。农田防护林网的防风效果具有累加性。(3)农田留茬能够显着改变近地表0~20cm风场结构,增加近地表10~20%的防风效能,降低11~41%的输沙量。农田留茬措施对农田沙害以及风蚀具有着明显的防控效果,有效的降低地表风蚀量,减弱地表的风蚀3~7倍,且留茬高度越高且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防控的效果逐渐增加。农田留茬能够有效的保护土壤细颗粒,维持土壤分形维数。

丁峰,李亚,苏万红,魏怀东,纪永福,陈芳,胡小柯[10](2015)在《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及优化模式》文中认为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是景电灌区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现状,分析退化原因,提出优化改造模式,为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从而发挥可持续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目前呈严重衰败状态,尤其在个人管护的区域,残缺断代现象严重,部分地方甚至基本消失;2)病虫危害,耗水、胁地严重而被砍伐,耕地次生盐渍化导致树木生长不良、枯死,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是造成农田防护林衰败的主要原因;3)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廊坊(P.langfangg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鸣山大枣(Jujube minshan)等树种为该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适宜树种,可采用农田防护林杨树优势树种轮换、针叶常绿树种优化改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营造等模式对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进行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网的改造,将对完善防护林体系,保障景泰绿洲的安全产生重要意义。

二、农田防护林带胁地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田防护林带胁地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的防风阻沙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防护体系构成
    1.3 研究方法
        (1) 样地设置。
        (2) 地表风速观测。
        (3) 输沙量观测。
    1.4 数据分析
        (1) 风速衰减评估指标。
        (2) 地表净蚀积强度计算。
        (3) 风蚀率、风积率计算。
        (4)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及摩阻风速计算。
        ①粗糙度。
        ②风速廓线。
        ③摩阻风速。
        (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不同部位防风效应
        2.1.1 不同部位风速廓线变化特征
        2.1.2 不同部位粗糙度及摩阻风速变化特征
        2.1.3 盐湖防护体系不同部位不同风向下风速衰减速率
    2.2 防护体系不同部位输沙量变化规律
    2.3 防护体系不同部位地表蚀积强度变化特征
        2.3.1 一次风沙活动后各样地类型地表蚀积变化
        2.3.2 防护体系各部位月际地表蚀积强度变化特征
3 讨 论
4 结 论

(2)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道护林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化植物研究现状
        1.2.2 植物病虫害发生现状
        1.2.3 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总体目标
        1.3.2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为害程度调查研究
        1.3.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 研究区域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材料
        3.1.3 供试仪器和药品
    3.2 研究方法
        3.2.1 植物种类调查
        3.2.2 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
        3.2.3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调查
        3.2.4 病虫害防治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物种类调查结果
        4.1.1 渠道绿化带植物种类调查结果
        4.1.2 地被植物调查结果
    4.2 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4.2.1 叶部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4.2.2 枝干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4.2.3 地下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4.2.4 详细调查结果
    4.3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调查
        4.3.1 磁县段国槐腐烂病发病动态
        4.3.2 唐线段芳香木蠹蛾发生动态
        4.3.3 唐线段榆木蠹蛾发生动态
        4.3.4 磁县段红缘天牛发生动态
        4.3.5 唐线段苹掌舟蛾发生动态
        4.3.6 高邑元氏段华北大黑鳃金龟发生动态
        4.3.7 唐线段美国白蛾发生动态
    4.4 病虫害防治试验结果
        4.4.1 枝干病害防治效果
        4.4.2 苏云金杆菌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
        4.4.3 黄板对碧桃桃一点叶蝉的诱杀效果
        4.4.4 国槐槐蚜防治效果
        4.4.5 剪除虫源枝对核桃芳香木蠹蛾的控制效果
        4.4.6 药剂堵孔对蛀干害虫的防治效果
5 讨论
6 结论
    6.1 渠道防护林带普查
    6.2 防护林带防治试验
    6.3 防治历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与生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田防护林研究进展
        1.2.2 立地分类研究进展
        1.2.3 树木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1.2.4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概况
    2.2 试验地概况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遥感数据获取与取样点确定
        2.4.2 环境因子与林分因子调查
        2.4.3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性质测定
        2.4.4 解析木的选取及测定
        2.4.5 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测定
        2.4.6 数据分析方法
        2.4.7 有序样品聚类——Fisher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划分
    3.1 立地条件分析
        3.1.1 地形特征分析
        3.1.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1.3 林带树木生长状况分析
        3.1.4 立地因子相关分析
    3.2 主导因子的筛选及定义
    3.3 立地分类及特征
    3.4 立地分类结果
第四章 不同立地条件杨树农田防护林生长规律
    4.1 取样点概况
    4.2 林带生长量分析
    4.3 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1 立地类型I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2 立地类型II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3 立地类型III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4 立地类型IV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5 立地类型V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6 综合分析
    4.4 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1 立地类型I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2 立地类型II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3 立地类型III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4 立地类型IV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5 立地类型V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6 综合分析
    4.5 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1 立地类型I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2 立地类型II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3 立地类型III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4 立地类型IV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5 立地类型V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6 综合分析
    4.6 杨树防护林生长方程拟合与生长过程划分
        4.6.1 胸径生长方程及生长阶段
        4.6.2 树高生长方程及生长阶段
        4.6.3 材积生长方程及生长阶段
    4.7 拟合效果验证分析
第五章 杨树农田防护林地上生物量研究
    5.1 单木地上生物量的相对生长模型
        5.1.1 树高、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1.2 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
        5.1.3 不同立地条件杨树防护林生物量分配
    5.2 杨树农田防护林地上生物量比较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建议
    6.4 不足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不同林龄樟子松林防护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樟子松防护林研究进展
        1.2.2 防风效能研究进展
        1.2.3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4 土壤改良研究进展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土地与土壤
    2.6 植被状况
3 研究方法
    3.1 防风效能的测定
        3.1.1 野外样地布设
        3.1.2 风洞模拟试验
        3.1.3 相对风速和防风效能的计算
    3.2 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改良效应的测定
        3.2.1 样地设置
        3.2.2 草本植物重要值测定
        3.2.3 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测定
        3.2.4 土壤样品采集
        3.2.5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防风效益
        4.1.1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带防风效能的特征
        4.1.2 樟子松林带后水平方向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特征
        4.1.3 樟子松林带后垂直方向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特征
    4.2 不同林龄樟子松林草本植物多样性
        4.2.1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4.2.2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下草本植物生活型
        4.2.3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4.3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土壤改良效益
        4.3.1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土壤容重
        4.3.2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土壤含水量
        4.3.3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土壤总孔隙度
        4.3.4 不同林龄樟子松林土壤机械组成
        4.3.5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土壤pH值
        4.3.6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土壤有机质
        4.3.7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改良作用
        4.3.8 不同林龄樟子松防护林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改良作用
        4.3.9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016-2019)
作者简介
致谢

(5)“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二)国外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三)榆林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基本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榆林荒漠化的历程
    一、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
        (一)榆林行政历史沿革
        (二)榆林的地质地貌特征
    二、榆林荒漠化的演变与榆林沙区概况
        (一)榆林荒漠化的演变
        (二)榆林沙区概况
    三、榆林荒漠化的危害与成因
        (一)榆林荒漠化的危害
        (二)榆林荒漠化的成因
第二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与举措
    一、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
        (一)国家的政策
        (二)陕西省的政策
        (三)榆林市的政策
    二、榆林防沙治沙的举措
        (一)沙逼人退,大办国营农林场
        (二)人与沙漠相持,集体大规模治理
        (三)人进沙退,承包治理
        (四)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
第三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成效、经验与不足
    一、榆林治沙的成效
        (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
        (三)成就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四)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
        (五)涌现出一批治沙英模
        (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体系
    二、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
        (一)领导坚持不懈,紧抓治沙
        (二)政策方面的优势
        (三)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四)依靠科技人员和科学技术
        (五)因地制宜治沙造林
    三、榆林治沙的不足
        (一)补偿机制存在问题
        (二)林分质量不高,天然林资源锐减
        (三)资源开发与治理保护的矛盾
        (四)缺乏治沙造林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新疆常见林木病虫害
        1.2.1 新疆常见林木害虫
        1.2.2 新疆常见林木病害
    1.3 新疆林木病虫害防治现状
        1.3.1 食叶害虫防治现状
        1.3.2 刺吸类害虫防治现状
        1.3.3 蛀干害虫防治现状
        1.3.4 叶部病害防治现状
        1.3.5 枝干病害防治现状
        1.3.6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情况
        2.1.4 土壤情况
        2.1.5 林木病虫害调查区域
        2.1.6 药剂防治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3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方法
    3.1 病虫害调查方案
        3.1.1 调查范围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时间
        3.1.4 调查内容
        3.1.5 调查方法
    3.2 药剂防治对象及试验地点
        3.2.1 药剂选取
        3.2.2 供试药剂
        3.2.3 试验方法
4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4.1 林木病虫害调查结果
        4.1.1 病虫害种类
        4.1.2 主要病虫害分布情况
        4.1.3 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危险性评估
        4.1.4 不同林分类型林木病虫害危害程度分析
    4.2 农业开发区主要病虫害防治结果
        4.2.1 施药防治效果分析
5 防治原则及建议
    5.1 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5.1.1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5.1.2 果园病虫害防治原则
        5.1.3 苗圃病虫害防治原则
        5.1.4 绿化林带病虫害防治原则
        5.1.5 用材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5.2 防治建议
    5.3 综合防治体系建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7)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网空间风速与地表风蚀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防护林基本特征
    2.2 监测方法
        2.2.1 风速监测
        2.2.2 风蚀监测
        2.2.3 沙粒粒径分析
        2.2.4 防护林距离测量
    2.3 数据计算
        2.3.1 下垫面的粗糙度测定
        2.3.2 防风效益计算
        2.3.3 摩阻速度测定
        2.3.4 风的速度脉动特征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防护林网内风速空间分布特征
    3.2 防护林网内风速及防护效能等空间分布特征
    3.3 典型大风条件下农田防护林网风蚀特征
        3.3.1 防护林带内不同水平距离风蚀量监测分析
        3.3.2 防护林带内不同水平距离沙粒粒径分布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8)景电引黄灌区植被变化过程与恢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2研究方法
        1.2.1天然植被变化过程
        1.2.2沙生灌木防风固沙林恢复过程
        1.2.3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
2结果与分析
    2.1天然植被的变化过程
    2.2人工植被退化过程及恢复技术
        2.2.1沙生灌木防风固沙林的衰败及恢复技术
        2.2.2农田防护林生长现状及优化改造模式
        2.2.2.1农田防护林生长现状
        2.2.2.2农田防护林优化改造模式
3讨论
4结论

(9)库布其沙漠灌溉农田沙害防治体系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风蚀
        1.2.2 防护林体系及模式
        1.2.3 防护林效益
        1.2.4 保护性耕作措施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库布其沙漠灌溉农田风蚀防控体系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水文特征
    2.6 植被状况
3 防风阻沙林效益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观测内容
    3.2 单带柠条林与沙柳林防风效果分析
    3.3 行带式配置柠条与沙柳林防风效果分析
    3.4 行带式与随机式柠条林防风效果分析
    3.5 不同带间距柠条林防风效果分析
    3.6 防风阻沙林带间植被分析
        3.6.1 柠条防风阻沙林带间植被分析
        3.6.2 沙柳防风阻沙林带间植被分析
4 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观测内容
    4.2 林带结构对防风效果的影响
    4.3 林带高度对于防风效果的影响
    4.4 风向对防护林防风效果的影响
    4.5 不同主林带间距防护林防风效果的分析
5 灌溉农田留茬沙害防治效益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观测内容
    5.2 农田留茬对防风效果的影响
    5.3 农田留茬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
    5.4 农田留茬对风蚀量的影响
    5.5 农田留茬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6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及优化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防护林建设规模、模式及成效
    2. 1 农田防护林建设规模
    2. 2 农田防护林建设主要模式
    2. 3 农田防护林建设主要成效
3 农田防护林衰败现状及原因
    3. 1 农田防护林现状
    3. 2 防护林衰败原因
4 农田防护林优化改造模式
    4. 1 杨树优势树种的轮换更替和林带更新
    4. 2 针叶常绿树种改造、优化林网结构
    4. 3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营造
5 结论

四、农田防护林带胁地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的防风阻沙效应[J]. 管雪薇,汪季,党晓宏,丁延龙,冯亚亚,梁钰镁. 水土保持通报, 2021(05)
  • [2]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道护林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刘程.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与生长规律研究[D]. 程涉.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不同林龄樟子松林防护效益研究[D]. 郭宇嘉.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D]. 冯宝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6]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D]. 林魏巍.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网空间风速与地表风蚀特征[J]. 左忠,潘占兵,张安东,余殿,周景玉.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2)
  • [8]景电引黄灌区植被变化过程与恢复模式研究[J]. 李亚,魏怀东,纪永福,苏万红,周兰萍,张晓娟.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5)
  • [9]库布其沙漠灌溉农田沙害防治体系效益分析[D]. 杨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2)
  • [10]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及优化模式[J]. 丁峰,李亚,苏万红,魏怀东,纪永福,陈芳,胡小柯. 草业科学, 2015(03)

标签:;  ;  ;  ;  ;  

农田防护林及其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